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莊子生活時期大事年表(369BC-286BC)

人(ren)生百味 2023-07-20 15:23:27

370BC,魯共(gong)公十(shi)五(wu)年(nian)(369BC,魏惠王元(yuan)年(nian),晉歷一(yi)般晚兩個月/周烈王七年(nian)/宋后桓(huan)公十(shi)二年(nian))

369BC,莊周生,宋國蒙(meng)城人,0歲

莊子生(sheng)活(huo)時期大事年表(369BC-286BC).png" />

342BC,魯景(jing)公(gong)元年(nian)(341BC,魏(wei)惠王(wang)二十(shi)九年(nian),晉(jin)歷一般(ban)晚兩個月(yue)/周顯王(wang)二十(shi)八年(nian)/宋后桓公(gong)四十(shi)年(nian))

341BC,惠(hui)(hui)施為(wei)魏相(xiang),莊(zhuang)(zhuang)子(zi)前去拜(bai)訪,或謂莊(zhuang)(zhuang)子(zi)想(xiang)奪(duo)其相(xiang)位。惠(hui)(hui)施很恐慌(huang),在城中(zhong)搜查了三(san)日三(san)夜。莊(zhuang)(zhuang)子(zi)見到惠(hui)(hui)施,說(shuo):“南方有一(yi)種鳥叫作鹓鶵(chu),它(ta)從南海(hai)(hai)飛往(wang)北海(hai)(hai),不(bu)(bu)是梧桐樹不(bu)(bu)停,不(bu)(bu)是精食不(bu)(bu)吃(chi),不(bu)(bu)是醴(li)泉不(bu)(bu)飲。這時有一(yi)只貓頭鷹得到一(yi)個死老鼠,看(kan)到鹓鶵(chu)飛過(guo),對它(ta)喊道‘嚇!’今(jin)天你想(xiang)拿魏國(guo)嚇我嗎?”-《莊(zhuang)(zhuang)子(zi)·秋水》

338BC,魯景公五年(nian)(337BC,魏惠王(wang)三(san)十三(san)年(nian),晉歷一般(ban)晚(wan)兩個月/周顯王(wang)三(san)十二年(nian)/宋康王(wang)元(yuan)年(nian)/楚威王(wang)元(yuan)年(nian))

337BC,楚威(wei)王聽說莊(zhuang)子(zi)賢,派人持幣來(lai)迎(ying)接,并許以(yi)相位。莊(zhuang)子(zi)卻以(yi)神龜、犧牛為喻,說明自(zi)己寧愿過貧賤的生活,而(er)不愿接受高官后(hou)祿卷(juan)入(ru)險惡的仕途-《莊(zhuang)子(zi)·秋水》

335BC,魯景公八年(nian)(nian)(334BC,魏惠王后元元年(nian)(nian),晉歷一般晚兩(liang)個月/周顯王三十五年(nian)(nian)/宋(song)康王四年(nian)(nian)/楚威王四年(nian)(nian))

334BC,魏惠王和齊威王在(zai)徐(xu)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xu)州相王”

334BC,莊(zhuang)(zhuang)子穿著破衣(yi)、破鞋去見魏惠(hui)王。惠(hui)王說:為(wei)何如此疲憊(bei)?莊(zhuang)(zhuang)子回答:是(shi)貧(pin)(pin)窮,不是(shi)疲憊(bei)。貧(pin)(pin)窮常給人的(de)精神以兩種完全(quan)不同的(de)影響:它可能是(shi)一種沉(chen)重的(de)壓力,使人的(de)精神萎靡、頹喪下(xia)去;它也(ye)可能是(shi)一種凈(jing)化、激化劑,使人的(de)精神高潔、超越起(qi)來(lai)。莊(zhuang)(zhuang)子認為(wei)自己只是(shi)物質生(sheng)活上貧(pin)(pin)乏,并不是(shi)精神心靈上空虛。精神上的(de)苦悶是(shi)黑暗的(de)現實造(zao)成的(de)-《莊(zhuang)(zhuang)子·山木》

328BC,魯景公十(shi)五年(327BC,魏惠王(wang)后元八年,晉歷一般晚兩個月(yue)/周顯(xian)王(wang)四十(shi)二(er)年/宋康王(wang)十(shi)一年)

327BC,子偃(yan)(戴偃(yan))稱(cheng)王,即宋(song)康(kang)(kang)王。史(shi)稱(cheng)宋(song)康(kang)(kang)王”行(xing)王政”

327BC,孟(meng)子來到宋國,積極幫助宋王推(tui)行仁政-《孟(meng)子·滕文(wen)公下》

327BC,有(you)人拜見宋(song)王(wang),得到(dao)十輛車子(zi)(zi)的(de)賞賜,向莊(zhuang)子(zi)(zi)夸耀。莊(zhuang)子(zi)(zi)認為,有(you)人在九重(zhong)深淵龍(long)頜下摘得寶(bao)珠,一(yi)定是(shi)因為龍(long)正(zheng)在睡覺,等到(dao)龍(long)醒來,便會被吞食無余;同樣,現在能得到(dao)車子(zi)(zi),一(yi)定也是(shi)因為宋(song)王(wang)正(zheng)在睡覺,等到(dao)宋(song)王(wang)醒來,你(ni)就(jiu)要粉身碎骨了-《莊(zhuang)子(zi)(zi)·列御寇》-暫定于(yu)此

326BC,魯景公十(shi)七年(325BC,魏(wei)惠王后(hou)元十(shi)年,晉歷一般晚(wan)兩個月/周(zhou)顯王四(si)十(shi)四(si)年/宋(song)康(kang)王十(shi)三年)

325BC,秦惠公改“公”稱“王”,更為元年

325BC,宋(song)人曹商為(wei)宋(song)王出(chu)使秦(qin)國(guo),得(de)到(dao)車(che)子(zi)百輛。回到(dao)宋(song)國(guo),對莊子(zi)說:住在(zai)窮里陋巷,窘(jiong)困地織(zhi)鞋度日,餓得(de)面黃肌瘦,這是我所(suo)不及(ji)的(de)(de);一(yi)(yi)旦說動萬(wan)乘君主,便可從(cong)車(che)百乘,這是我的(de)(de)所(suo)長。莊子(zi)說:秦(qin)王有病召請醫生,能(neng)夠能(neng)夠使毒瘡(chuang)潰散(san)的(de)(de)可獲得(de)一(yi)(yi)乘車(che),舐痔瘡(chuang)的(de)(de)可獲得(de)五乘車(che),所(suo)醫治的(de)(de)愈卑下,可得(de)車(che)輛愈多(duo)。你難道是醫治痔瘡(chuang)嗎?為(wei)什么得(de)到(dao)這么多(duo)車(che)輛呢?

323BC,魯(lu)平公元年(nian)(322BC,魏(wei)惠(hui)王(wang)后(hou)元十三年(nian),晉歷一般晚兩個(ge)月/周顯王(wang)四十七年(nian))

322BC,惠施(shi)免相之楚(chu),張(zhang)儀出任魏相,仍兼(jian)秦相,惠施(shi)自楚(chu)至(zhi)宋

322BC,惠施失去魏相后(hou),與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zi)(zi)一度緊張的(de)關系也得(de)到緩和。二(er)人游于濠水的(de)橋(qiao)上,展開了著名的(de)“魚橋(qiao)樂(le)(le)”的(de)辯論。徐復觀(guan)說:“在這一故事(shi)中,實把認(ren)(ren)識(shi)之知的(de)情(qing)(qing)(qing)形,與美地關照(zhao)的(de)知覺的(de)情(qing)(qing)(qing)形,作(zuo)了一個鮮明(ming)的(de)對(dui)比。……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zi)(zi)是以(yi)恬(tian)適地感情(qing)(qing)(qing)與知覺,對(dui)魚作(zuo)美地關照(zhao),因而(er)使魚成(cheng)為美地對(dui)象(xiang)。‘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le)(le)’,正是對(dui)于美地對(dui)象(xiang)的(de)描述,作(zuo)了康德所說的(de)趣(qu)味(wei)(wei)判(pan)斷(duan)(duan)。……惠施是以(yi)認(ren)(ren)識(shi)判(pan)斷(duan)(duan)來看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zi)(zi)的(de)趣(qu)味(wei)(wei)判(pan)斷(duan)(duan),要(yao)把趣(qu)味(wei)(wei)判(pan)斷(duan)(duan)轉移(yi)到認(ren)(ren)識(shi)判(pan)斷(duan)(duan)中去找根據,因而(er)懷(huai)疑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zi)(zi)‘魚樂(le)(le)’的(de)判(pan)斷(duan)(duan)不(bu)能成(cheng)立(li),這是不(bu)了解兩種判(pan)斷(duan)(duan)性質的(de)根本不(bu)同。”-《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zi)(zi)·秋(qiu)水》

319BC,魯平公五(wu)年(318BC,魏襄王(wang)元年,晉歷(li)一(yi)般(ban)晚兩個(ge)月/楚懷王(wang)九(jiu)年/宋康王(wang)二十年)

318BC,魏、趙、韓、燕(yan)、楚五國(guo)聯(lian)合攻秦,不克而返,惠施(shi)為(wei)魏出(chu)使(shi)楚國(guo)

313BC,魯平(ping)公十一年(nian)(312BC,魏(wei)襄王(wang)七年(nian),晉歷一般晚兩個月(yue)/周赧王(wang)三年(nian)/齊宣(xuan)王(wang)八年(nian))

312BC,莊子(zi)(zi)(zi)妻死,惠施去吊喪,見(jian)莊子(zi)(zi)(zi)鼓盆而歌,感(gan)到不解(jie),認為其太過分了。莊子(zi)(zi)(zi)卻以為,人之生,來自(zi)自(zi)然;人之死,又(you)返于自(zi)然,人的生死如(ru)四時的運行,相送(song)以噭(jiao)噭(jiao)哭泣,豈不是欠通(tong)達明(ming)理-《莊子(zi)(zi)(zi)·至樂(le)》

311BC,魯平公十三年(310BC,魏襄(xiang)王九年,晉歷一般晚兩個(ge)月/周赧王五年/宋康王二十八(ba)年)

310BC,惠(hui)施卒-暫定于此

287BC,魯平(ping)公十(shi)三年(nian)(310BC,魏昭王(wang)十(shi)年(nian),晉(jin)歷(li)一般晚兩個(ge)月/周赧(nan)王(wang)二(er)十(shi)九年(nian)/宋康王(wang)五(wu)十(shi)二(er)年(nian))

286BC,宋國(guo)(guo)發生內亂,齊(qi)國(guo)(guo)趁機聯(lian)合楚國(guo)(guo)、魏(wei)國(guo)(guo)攻打(da)宋國(guo)(guo),宋康王出亡,死(si)于魏(wei)國(guo)(guo)的溫邑,三國(guo)(guo)分宋

286BC,莊(zhuang)子卒-暫(zan)定(ding)于此

莊子的生活背景(jing)

莊子的生活背景

當時諸侯混戰,天下大亂,他不愿(yuan)與統治者同(tong)流合污,所以不久(jiu)便辭官隱(yin)居。他布衣(yi)草鞋,糝湯野菜,潛心研究道(dao)學。莊子家境貧寒,曾(ceng)向監(jian)河侯借過糧(liang)食。

莊子出生于(yu)宋國(guo)蒙,是宋國(guo)公室的后代,其先祖(zu)可以追溯(su)到宋國(guo)的第十一代國(guo)君(jun)宋戴公。關于(yu)蒙的現代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如(ru)河南(nan)商(shang)丘、安徽(hui)蒙城、山東東明等。

擴展資料:

個人作品

《莊子》

莊子(zi)的作品(pin)被編入《莊子(zi)》一書(shu)。《莊子(zi)》約成書(shu)于先秦時期(qi)。司(si)馬遷說(shuo)“莊子(zi)著(zhu)(zhu)書(shu)十(shi)萬(wan)余言”,《漢(han)書(shu)·藝文志(zhi)》著(zhu)(zhu)錄五十(shi)二篇,而今本《莊子(zi)》僅三(san)(san)十(shi)三(san)(san)篇六萬(wan)五千多字(zi),分內篇、外篇、雜篇三(san)(san)部(bu)分。

其中內(nei)篇七篇:《逍遙游》《齊物論》《養生(sheng)主》《人間世》《德充(chong)符》《大宗師》《應帝王》;外篇十五篇:《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tian)地》《天(tian)道(dao)》《天(tian)運》《刻(ke)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sheng)》《山木》《田子方》《知北(bei)游》。

雜篇十(shi)一篇:《庚桑(sang)楚(chu)》《徐(xu)無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御(yu)寇》《天下》。

《漢(han)(han)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pian)”,而(er)今所傳三十三篇(pian),可能(neng)是在晉代(dai)郭象注《莊子》刪(shan)去了。這三十三篇(pian)已經(jing)郭象整(zheng)理,篇(pian)目章節與漢(han)(han)代(dai)亦有不同。

以前一(yi)(yi)般認為(wei)《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全(quan)部為(wei)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所著(zhu)。從(cong)宋(song)代(dai)起,這(zhe)種看(kan)法受到質疑。后來(lai)一(yi)(yi)般認為(wei)“內篇”的(de)(de)七篇文字是(shi)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所寫(xie),“外篇”十五(wu)篇或為(wei)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的(de)(de)弟子(zi)們所寫(xie),或者(zhe)是(shi)莊(zhuang)(zhuang)(zhuang)子(zi)與他的(de)(de)弟子(zi)一(yi)(yi)起合作寫(xie)成的(de)(de)。

它反映的是(shi)莊(zhuang)子(zi)(zi)真(zhen)實的思(si)(si)想(xiang);“雜(za)篇”十一篇的情形(xing)就(jiu)要復雜(za)些,應當是(shi)莊(zhuang)子(zi)(zi)學(xue)派所寫,有一些篇幅就(jiu)認為或不是(shi)莊(zhuang)子(zi)(zi)學(xue)派所有的思(si)(si)想(xiang),如(ru)《盜跖》《說劍》等(deng)。

孔子(zi) 孟子(zi) 莊(zhuang)子(zi) 墨子(zi)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

家世與生平
孔子是魯國人,其先祖乃宋國貴族,為商人后裔。如果把傳說與信史結合起來,子姓孔氏有著顯赫的世系。傳說中的五帝時代,有娀氏之簡狄生契。契的后裔湯建立了商王朝。周滅商后,封紂的庶兄微子啟于宋。微子啟傳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讓國于弟,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遂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名紇字叔梁)。

叔梁紇居于魯昌平鄉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72歲時娶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征在曾見到麒麟。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于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于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2],長成后身長九尺六寸(周時尺寸,大約1.76米,一說1.83米),被稱為“長人”。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后師事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后,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后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圣先師”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閔損、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我、端木賜。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卜商、顓孫師、曾參、澹臺滅明、原憲、公冶長、樊須、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對古籍的整理編修
相傳《春秋》是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使用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寄托孔子的政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對魯國原始國家歷史材料進行編輯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書,是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獻:《論語》。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有關于孔子思想的記述(如其中的《大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之說,近年來,逐步得到學界重視。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反映被稱為亞圣的孔丘之后最偉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四書與《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孔子與中華文化
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論,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獨尊儒術”后,中華文化從此和孔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國學大師柳詒征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由于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幾年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于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后,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輾轉于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5年后,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約前385年—約前304年),名軻,其字不詳,有說字子車,有說字子輿,均不可信。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師承子思,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 (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身后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道教是一種以人為貴、追求實現生命自身價值的宗教,其終極理想就是要擴張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無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強調人的自然特質。道家道教認為,現實中的人們在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中,誤入了難以自拔的歧途,他們忘卻了自身的真正價值,不再謀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因此,它們勸導人們返樸歸真,過順應自然、純樸真實、恬然淡泊的生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真人”。所謂“真人”就是不斷煉養生命、存養本性而得以覺悟大道的仙人,他們“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 1。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視對人的生命問題的探究,其中生死問題又是它們首要關注的大事。

道教以“重人貴生”為修持理念,以“生道合一”為理想境界,敢于正視人的生死困境,以積極的、超然物外的心態,去解決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人類心理和生理的隱痛。主要表現為: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因為道家道教是重人貴生的;以安然處順的態度對待死,因為人雖有生死,而道無生死,人若知“道”,與“道”同在,就超越了生死之域而獲得永生。道教正是由于在生死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特有智慧和氣魄,而在人類文化中獨樹一幟。

一、生本源于道

道教的生命觀起源于道家對宇宙生成、長生久視以及生死之道的深刻揭示,后經歷代祖師的崇仰和闡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命科學理論體系。萬物之中最為靈貴的人之生命,從其誕生、成長、修煉及結束都必須遵循大道的運行法則。道教的生死觀是建立在“道生萬物”的宇宙觀上,它要求人們從“道”的高度去審視人的生死,不要局限于小我的視角。道教認為,明白一個人的死,實際上是由明白一個人怎么樣地生來肯定的,要善于對待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因為人本生于混沌的陰陽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氣絕精神散,猶如水絕而魚亡,不能轉世和再生。在生命力最為旺盛的時期,道教熱情歌頌并關愛個體生命,以生為天地之大德,人生之至樂。希望人人能如道而行,以期獲得健康長壽和美滿幸福的人生。《太平經》云:“天下所有的死亡,都不是一件小事情。人一死,永遠都不能再見到天地日月了,血脈、骸骨都將化作泥土。死命關天,極為重要,因為人活天地間,只有一次,不得復生”。 2屬于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了享受人間天倫之樂,延壽命盡天年,道教要求人們應珍惜生命。因為“人死就完全消失,一并變成了灰土,將不再出現。現今人居于天地之間,自從天地開辟以來,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不能再生。人類自己的名子叫‘人’,‘人’是天的陽氣和陰氣化合而成的萬物中最高級的,而其尊與貴,同天地一樣。現今人一死,就永遠從天地之間消失,再也不會有日常的生活起居,所以要表示哀悼、表示深切同情” 3道教從樂生出發,認為死是對生的絕對否定,生死異途。《道德經》就非常強調重身惜命:“吾所以有大患,為我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4這種重視生命的思想為道家道教注重煉養生命的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道教十分關心天地間的生命,《三天內解經》云:“真道好生而惡殺。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眾生,生可貴也。”5《老子想爾注》則說:“歸志于道,唯愿長生”,并認為:“生者,道之別體也。”6因此道教特別強調“攝生”、“貴生”、“自愛”和“長生久視”之道。人應像衛道一樣愛惜、煉養造化賜予自己的寶貴生命。《道德經》認為這個世界到處埋伏著危險,生命隨時隨地受到各種外物、內因的威脅和傷害,生死事大,不可掉以輕心,故應該防患于未然。“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人們只有善于“攝生”,才能“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7所謂“攝生”,亦即養生,既善用大道以攝養生命。就自身而言,清靜沖虛,不為情欲所傷,此謂“內解”。“內解者,言縱入塵境,亦不為色等所傷也” 8。就外在而言,善待萬物,心無傷害之情。即:“以虛靜為里,以柔弱為表,塊然如木石之無知,侗然若嬰兒之無欲,雖遇猛獸惡人,亦不能為害也。”9

因此,道教對生死規律進行了艱苦探求,在“道法自然”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雙重心態下,通過“以德為本”、“性命雙修”的基本途徑,來實現其孜孜以求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10通過內修與外養的修煉途徑,來超度生活中的人們,使其擺脫世俗的物累,保持精神的安寧,以便達到心靈的恬淡,即“棄世事而形逸不勞,遺生涯而神凝不損”,從而最終進入形全精復,羽化升仙,生道合一,天人一體的長生不死的最高理想境界。“我命在我,不屬天地”鮮明地體現了道教“生道合一”、“重人貴生”的本色,儼然成了道教熱愛生命的一面大旗。作為道教養生觀的重要綱領,它就像一股原動力,推動道教不斷去探索人體生命的奧秘,以致發展出“內丹”、“外丹”等眾多煉養生命的道法,為人類健康長壽的神圣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死復歸于道

在謳歌“生”的同時,面對不可避免的“死”,道教不是以消極回避的態度,而是正面地提出了“安然處順”、“齊生死”和“死生一體”的豁達觀點。道教對死亡的瀟灑體認,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莊子始終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超越,認為生死皆自然之運動,理應一視同仁。他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11 因此,在生死面前,人們應當采取曠達的態度,安時而處順,就如同“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12 。他曾借“真人”表達自己對生死的認識:“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盉,其入不距;袺袺然而往,袺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13 他還借子來的事跡,生動地描述了這種安然的心態:子來病危之際,其妻泣之,子犁去看他,他對子犁說,大自然賦我形體,用“生”教我勤勞,用“老”贈我安逸,用“死”賜我安息,如果把“生”看成是一種“安善”,那么“死”也應該是一種“安善”。降生大地的人,如能愉悅、平和、安然地面對人生,勤奮工作,一無所求,善于養生,到年老體衰時,定會毫無悔意,以閑逸而安寧的心態,坦然地面對死亡的到來,視死為一種自然回歸的人生態度。總之,莊子志在填平生死之鴻溝,抹去人們心頭生死之界線,通過齊生死的途徑來幫助人們透徹領悟死的本質,讓人們不是懼死,而是以坦然、平靜、甚至喜悅的心態,去面對死亡、步向死亡。

三、齊生死于道

道家道教之所以有如此豁達的胸襟,是因為它們是從“道”的高度來看待生死的。《莊子》云:“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14 他認為,人的生命是從元氣而來,死后又復歸為元氣,生死只是自然的一種變化而已,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般。我們不會為季節的更替而痛苦悲泣,那又何必為“死”而嚎啕大哭呢?《莊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也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15 莊子甚至還通過“死為南面王樂”的寓言故事來消除人之所以懼死的原因和心理,得出了“死比生樂”的結論。“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迀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16

總之,道教認為:只有躍出個人生死的限囿,以宇宙之胸襟,立于造物者“道”的高度來反觀人的生死問題,才能超越生死。不然的話,就會“生”時疲精費神,“死”時驚恐不安。因為,執著于小“我”人生的獲取、享受、幸福,亦必然會陷入小“我”的失缺、災難等痛苦之中,進而視“死”為純粹自我之事,由此對之產生焦慮、悲泣、恐懼等心理。在道家道教看來,每個人都應隨順造化的安排,“死”猶如睡熟,“生”好像醒來了一樣。不為“生”喜,不以“死”悲,使生死在造化中齊一。也就是說,它們要人們擺脫從個人的視角來看確定個體的生與死,而要從“道”的立場來看生死的首尾相續和循環不已,從而悟出無生無死,生死一體的超然境界。

--------------------------------------------------------------------------------

注:

1 《莊子·大宗師》。2 羅熾主編《太平經·注譯》(上),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頁。

3 羅熾主編《太平經·注譯》(中),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25頁。

4 同上書,第603頁。

5 《道德經·十三章》。

6 《道藏》第28冊,第416頁。

7 饒宗頤著《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頁。

8 《道德經·五十章》。

9 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十四,《道藏》,第13冊,第473頁。

10 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卷七,《道藏》,第13冊,第597頁。

11 《道德經·五十九章》。

12、13、14、15 《莊子·大宗師》。

16 《莊子·至樂(le)》。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1722.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yu)保護作(zuo)者(zhe)版(ban)權(quan),注重分(fen)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zuo)者(zhe)取(qu)得聯系(xi),或有版(ban)權(quan)異議的(de),請聯系(xi)管理(li)(li)員,我們(men)會立即處理(li)(li),本站部(bu)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yu)(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yu)傳遞(di)更多信(xin)息之(zhi)目的(de),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的(de)合(he)法權(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men)(管理(li)(li)員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我們(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向(xiang)您表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xia)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