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蚩尤暴民說或是誤解漢朝祭祀儀式中他就是炎帝

歷史典故 2023-07-20 02:22:31

關中地區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中華民族文化祖先炎帝、黃帝即誕生于此。關中地區也素有祭黃祠炎的習俗,這是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神圣儀式。

黃帝與蚩尤的大戰是傳說中上古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儒家的解讀系統中(在傳說故事里),蚩尤被視為是犯上作亂的暴民,最終被華夏族始祖黃帝消滅。因此,我們的傳統是將“祭祀黃帝”作為主流,而忽視了對蚩尤的尊崇和祭拜。這其實是對歷史的“誤解”,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蚩尤身份的確認。

丁山先生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就提出了“炎帝即蚩尤”的觀點。《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軒轅氏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而《太平御覽》引《歸藏》曰“昔黃神與炎神爭斗涿鹿之野。”蚩尤與黃帝的涿鹿之戰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丁山先生根據《水經注》對于涿水、涿鹿山、阪泉、蚩尤泉、蚩尤城的記載,經過仔細研究認為:蚩尤泉是阪泉的支流,阪泉又是涿水的支流,所以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可以說成是與蚩尤戰于涿鹿。那么,炎帝和蚩尤便是同一對象,蚩尤就是炎帝。呂思勉先生也曾經詳細討論,認為“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

關于蚩尤與炎帝的關系,當代神話學家田兆元教授有著更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炎帝是一個聯盟首領的稱號,炎帝神農氏為一系,炎帝蚩尤為一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擔任炎帝的氏族領袖,從而獲得了炎帝的稱號。炎帝起自西部,神農氏為最初的領袖。因為神農氏是第一代炎帝,所以我們往往稱炎帝神農氏,而忽略了后來獲得炎帝稱號的其他領袖。隨著炎帝部族的向東遷移,與東部蚩尤氏相互融合,最終蚩尤氏奪取了炎帝的地位。《路史·后記四·蚩尤傳》記載蚩尤“興封禪,號炎帝。”夏曾祐先生曾搜集漢以前諸子百家之言,編成蚩尤傳,我們可以看到蚩尤奪取炎帝稱號的過程:蚩尤既就有外國,稔知諸夏九黎終不能并存于世。又莫觀神農世衰(五帝本紀),知事機不可失,乃潛鑄金類,以為利器(管子地數及山海經),遂即率眾北向,以方抗中國。未幾,逐帝榆罔而自立,號炎帝,亦曰阪泉氏(路史,后記四)。

炎帝部族是以部族聯盟形式存在的,蚩尤驅逐了前一任“帝榆罔”,取得聯盟的主導。從漢初的情況看,至少在東部地區,在劉邦的家鄉一帶,蚩尤還是被視為炎帝,并且獲得了與黃帝同等的祭祀地位。劉邦被視為是赤帝子,在著名的斬蛇起義故事中,劉邦就是赤帝(炎帝)的化身。《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沛縣起兵時“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廳而釁鼓,旗幟皆赤。”可見在當時祭祀炎黃二帝的儀式里,炎帝是以蚩尤的形象出現的,而非我們熟知的炎帝神農氏。劉邦定都長安之后,還將這種祭祀蚩尤的儀式帶到了西部。《史記·封禪書》記載“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長安”。蚩尤的存在,使東部一度成為文化中心,因此,蚩尤是炎帝文化發展的重要開拓者和繼承者,他給已經衰微的炎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將東部一個龐大的族群整體加入到炎帝文化的陣營。

我們一直自稱為炎黃子孫,既然已經證實了蚩尤即為炎帝,那我們華夏民族同樣也是蚩尤的子孫。蚩尤就不再是“犯上作亂,反抗黃帝統治的暴民”。夏曾祐先生所編的蚩尤傳寫道:(蚩尤)一仕于炎帝,使宇少昊(周書嘗麥),再仕于黃帝,為主金之官(越絕書計倪內經),又為當時之官(管子五行),黃帝深器重之,使佐少昊(計倪內經)。

可見經過史官選擇性地記錄,黃帝大戰蚩尤的另一面隱藏著黃帝與蚩尤和諧相處的一段歷史。《韓非子·十過》就記載“昔者黃帝合鬼神于奉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轄,蚩尤居前。”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蚩尤作為炎帝,與黃帝同行,二人同時擁有我們華夏族始祖的崇高身份。因而在后世的祭祀中,蚩尤應該同樣享有尊崇。

蚩尤怎么是炎帝的臣子?他不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嗎?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后,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后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后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丑化蚩尤,使他淪為妖魔、邪神形象。

采納哦

秦漢祭祀的是蚩尤還是黃帝?黃帝、蚩尤是農耕還是游牧?

華夏自從有人類存在就有了祭祀,黃帝和蚩尤是華夏民族的人文祖先,這是公認的,雖然他們之間是敵人,但在戰爭中彼此融合,黃帝是少典的兒子,號軒轅氏,是上古華夏姬姓部落的首領,炎帝是上古華夏姜姓部落的首領,蚩尤是上古東夷部落的首領。

 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在不斷的戰爭中融合,先是黃帝打敗了炎帝,整合了炎帝,然后黃、炎二帝聯合打敗了蚩尤,又整合了大部分的東夷族部落,黃帝、炎帝、蚩尤也就成為華夏民族的三大祖先,華夏族就是這么來的。

到了五帝時期的舜帝,開始了以巡游的方式祭祀,按照史記的說法,舜祭祀的是:上天、六宗、山川、群神。

《史記 封禪書》: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

這話的意思是:尚書上說:舜用美玉所做的渾天儀,觀察日月五星運行的法則,作為人民稼穡農事的依據。于是類祭于上天,禋祭于六宗(天、地、春、夏、秋、冬),望祭于山川,遍祭于群神,類祭、禋祭、望祭、遍祭都是不同的祭祀儀式,同時舜還在華夏不斷地進行巡游,向東到達泰山,向南到達衡山,向西到達華山,向北到達恒山,向中到達嵩山,以五年時間巡察一次。

舜的接班人禹沿用的舜的祭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夏朝滅亡后是商朝,商朝滅亡后是周朝,周朝的禮儀制度影響了后世幾千年的華夏社會,周朝的祭祀儀式是:冬至那一天,在城南祭祀上天,到了夏至,祭地,周天子還要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包括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和四瀆(黃河、長江、淮水、濟水)

 在祭祀祖先方面,周朝郊祭祭祀的是后稷,后稷是帝嚳的長子,而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后稷的名字叫姬棄,周天子把后稷當成自己的祖先進行郊祭,而在宗廟祭祀方面,周天子祭祀的是周文王,周朝的祭祀沒有涉及到神的方面。

祭祀神是從秦國開始的,因為秦是周的繼承者,所以華夏把周之后的秦及與周并列的秦國也奉為正統,秦國從被立為諸侯的秦襄公開始進行祭祀,首先祭祀的是白帝,白帝是上古神話中主管西方的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金”,五色中對應的是白色,一般被認為是黃帝的長子少昊,秦襄公與后來的秦文王都用馬駒、黃牛、羝羊這樣的三牲大禮來祭祀白帝。

之后,秦宣公渭水以南作密畤,祭祀青帝,又過了一百年之后,秦靈公開始祭祀黃帝與炎帝,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史記 封禪書》: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這話就是說:秦靈公在吳陽設上畤,祭祀黃帝;設下畤,祭祀炎帝。

這里的上畤和下畤都是指祭祀的場所,秦國祭祀的場所有: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這是有講究的,比如鄜畤是祭祀的是白帝。

密畤祭祀的是青帝,青帝是掌管東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木”,五色中對應的是青色。

上畤祭祀的是黃帝,這里的黃帝可以理解五帝之一的黃帝,也能理解為掌管中央的神,五行中對應的是”土“,五色中對應的是黃色。

下畤祭祀的是炎帝,也稱為赤帝,是掌管南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對應的是”火“,五色中對應的是紅色。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認定秦朝是水德,崇尚黑色,還把黃河的名字改成了”德水“,以每年的冬季十月作為一年的開始,相當于今天的正月。秦始皇在泰山進行封禪的時候,一路上祭祀了名山大川、河流以及八神。

所謂的八神就是:第一神是天,第二神是地,第三神是兵神蚩尤,第四神是陰主,第五神是陽主,第六神是月主,第七神是日主,第八神是四時主。所以祭祀蚩尤是從秦始皇進行封禪大禮開始的

秦朝滅亡后,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是以布衣之身起家,關于劉邦起兵反秦有一個神話故事,是說劉邦曾經殺死了一條大蛇,這條大蛇是白帝的兒子,而殺死白帝之子的劉邦被認為是赤帝之子,劉邦起兵后不久,就開始祭祀蚩尤,把戰鼓和旗幟全部染成紅色,劉邦自認為是赤帝的后裔,以紅色為尊貴,同時認為漢朝是火德

 劉邦統一天下后,開始以正式的儀式進行祭祀,劉邦在長安修建了蚩尤廟進行祭祀,同時任命專門的官員負責祭祀的各項工作,比如劉邦設置了梁巫,來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設置了晉巫來祭祀五帝(白帝、青帝、赤帝、黃帝、黑帝)、東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設置了秦巫,負責祭祀社主、巫保、族累。設置了荊巫,負責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設置了九天巫,用來祭祀九天。設置了河巫用來祭祀河神。設置了南山巫用來祭祀南山和秦中。

所以,漢朝不僅祭祀黃帝也祭祀蚩尤,祭祀黃帝的原因主要是:黃帝是五帝之一,主管中央,祭祀蚩尤的原因主要是:蚩尤是兵主,主管戰爭,祭祀蚩尤能讓自己一方打仗勝利,這是祭祀的內容不同罷了,不存在祭祀誰,不祭祀誰,古人巴不得把所有的神全部祭祀一遍,以保護自己的方方面面。

黃帝和蚩尤應該是處于半農耕半游牧的狀態向農耕狀態的轉變過程,這從史書的記載也能看出來,史記中記載了黃帝不斷地遷移,平定一個地方之后就離開,從來也沒有在哪里安定過,這種不斷遷移的日子是不可能靠種地為生的,而是靠游牧與打獵為生的。

《史記 五帝本記》: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后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種植五谷、豢養家畜是神農氏發明的,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但并沒有大規模普及,當時的社會才剛剛擺脫原始社會不久,華夏大地遍布著很多的部落,而黃帝是最大的一個,逐漸征服了反叛的部落,包括打敗了炎帝和蚩尤,統一了華夏。

在這個過程中,黃帝是居無定所的,打仗打到哪里,就遷移到哪里,史記上說黃帝向東到達了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向西到達了空桐(甘肅平涼市西),登上了雞頭山,向南到達了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驅逐了葷粥部族,并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城,從黃帝的行蹤來看,就能看出上古黃帝時代華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范圍。

黃帝在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之后,就不再到處遷移,而是開始定居下來,最終形成了農耕民族的華夏,而蚩尤作為神農氏的后裔,其先祖發明了種植五谷與豢養家畜,蚩尤更是農耕民族的代表,所以準確地說,黃帝時期正是華夏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時期,華夏由半農耕半游牧的狀態逐漸向徹底的農耕狀態轉變

我就是傳說中的解答帝,有什么問題就問吧

詳細內容:古老炎帝黃帝的傳說,反映了什么?是我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還是華夏族悠久的歷史活動? 中華民族有著古老悠久的文明歷史。《炎帝黃帝的傳說》特別強調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正是由于他們解決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吃穿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將人們團結起來,共同抵御外敵,才使中華民族生存和繁衍下來。
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根。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于徐水縣城西北22.5公里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墻基址、黃帝臺、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臺,黃帝臺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志》、民國《徐水縣新志》(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資治通鑒》亦注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注: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志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臺在徐水釜山”。
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一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并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里處的南莊頭村北,發現了一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莊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于黃帝時代。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一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一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一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應該是一種黃河文化現象。
關于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云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一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于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阪泉之戰征服炎帝,并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臺遺跡;后又通過涿鹿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一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后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一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北京大學李伯謙、原思訓教授為釜山文化研究會題詞:
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
編輯本段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實行以法治國,設“禮文法度”、“治法而不變”,命力墨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制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后,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余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于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于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制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制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制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鉆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于周代《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后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于此類滬傳千年后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86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