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帝(di)(di)嚳(ku)有四(si)妃(fei),以(yi)(yi)象后妃(fei)四(si)星。其(qi)一明(ming)者為正(zheng)妃(fei),余三(san)小者為次妃(fei),帝(di)(di)堯因焉(yan)。至舜,不(bu)告而(er)(er)娶,不(bu)立正(zheng)妃(fei),但三(san)妃(fei)而(er)(er)已,謂(wei)之夫人。夏(xia)(xia)后氏增以(yi)(yi)三(san)三(san)而(er)(er)九,合(he)(he)十二(er)(er)(er)人。春(chun)秋說(shuo)‘天子娶十二(er)(er)(er)女’,即夏(xia)(xia)制(zhi)也(ye)(ye)。以(yi)(yi)虞夏(xia)(xia)及周制(zhi)差之,則殷人又增以(yi)(yi)三(san)九二(er)(er)(er)十七(qi),合(he)(he)三(san)十九人。周人上(shang)法帝(di)(di)嚳(ku),立正(zheng)妃(fei),又三(san)二(er)(er)(er)十七(qi)為八十一人以(yi)(yi)增之,合(he)(he)百二(er)(er)(er)十一人。其(qi)位(wei)后也(ye)(ye),夫人也(ye)(ye),嬪(pin)也(ye)(ye),世婦也(ye)(ye),女御也(ye)(ye),五(wu)者相參,以(yi)(yi)定尊(zun)卑焉(yan)。”
皇(huang)帝的(de)正(zheng)妻(qi)稱“皇(huang)后(hou)”,這一名(ming)稱是怎(zen)么(me)確定的(de)呢?
在封建宮廷里,皇帝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在眾多的妻妾中,僅有皇帝的正妻稱為“后”,就是“皇后”。可是,為什么稱皇帝之妻為“后”呢?
在周(zhou)朝(chao)(chao)以前,天子的妻(qi)子都稱為(wei)“妃”,周(zhou)朝(chao)(chao)開(kai)始才稱為(wei)“后(hou)”。到秦王嬴政(zheng)統一(yi)六(liu)國后(hou),改稱號(hao)為(wei)皇帝”,便(bian)訂皇帝的正妻(qi)為(wei)“皇后(hou)”。不過,這時(shi)候的后(hou)妃制(zhi)度還(huan)不完(wan)備,直到漢朝(chao)(chao)才開(kai)始執(zhi)行較完(wan)備的后(hou)妃制(zhi)度和等級劃分。
從字形來看,“后”是個會意字。甲骨文中的“后”字,口字在左下方,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到金文中,字形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了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中說:“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后也。”
在上古,“后”是一個很高的職務,表示的是首領。在遠古的時候,“后”不是女酋長的獨稱。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共同始祖,他(她)都被稱作:后。
“后(hou)”是氏族(zu)天然首領(ling)的名稱(cheng)。古籍之(zhi)中(zhong),常(chang)常(chang)看見這樣(yang)的稱(cheng)謂:后(hou)稷,后(hou)羿,后(hou)夔;最早的能夠知道名字的氏族(zu)部落,如(ru)商族(zu)、周族(zu)、楚族(zu),他們稱(cheng)男(nan)祖(zu)先、女祖(zu)先,也都(dou)稱(cheng)“后(hou)~”。《詩經》和《尚(shang)書》中(zhong)有(you)不少(shao)例(li)句。
那(nei)個時(shi)候,職務有“后”的(de)(de)稱謂(wei);同(tong)時(shi),還(huan)有“大(da)人(ren)”的(de)(de)稱謂(wei)。這在《周易》中出現(xian)過多次。比(bi)如:乾卦,九二爻辭“見(jian)龍在田,利(li)見(jian)大(da)人(ren)。又比(bi)如:九五,飛龍在天,利(li)見(jian)大(da)人(ren)。
大(da)人(ren)與后的(de)(de)意思區(qu)別在于——“后”并不(bu)是專指女(nv)人(ren)的(de)(de)首(shou)領,男人(ren)也可以擔任后的(de)(de)高職;而“大(da)人(ren)”的(de)(de)稱謂,在遠古的(de)(de)職務中,則是專指“女(nv)酋(qiu)長”的(de)(de)。這個跟(gen)后來的(de)(de)意思完全相反了(le),后世的(de)(de)“大(da)人(ren)”專指“男性”,“后”則專指女(nv)性了(le)。
河(he)南商(shang)丘古代皇帝是?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商丘 傳為上古帝王之都,約在公元前24世紀,帝 顓頊 曾建都于商丘。帝嚳之子契(此處讀xiè,“謝”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為商族人的始祖。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13世孫成湯,滅夏稱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約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商丘,稱宋國。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齊、楚、魏滅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屬魏。
有(you)記(ji)錄的最早玉璽是秦始皇帝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chang)。”商丘(qiu)作帝都在(zai)秦以前,哪(na)有(you)記(ji)載(zai)?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拜托各位了 3Q
商丘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商民族的發祥地。早在傳說中的五帝時代,顓頊、帝嚳就曾在此建都。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在這里建立商朝,北宋(960-1126年)時曾作為陪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商丘留下眾多的人文景觀。建于1511年的商丘古城,外圓內方,風格獨特,儲存完整,與永城芒碭山(西漢(前202─8年))、王陵墓群同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碭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曾在美國、新加坡展出,引起強烈轟動。梁孝王墓,梁丘墓鑿山而進,規模巨集大,令人嘆為觀止,漢墓壁畫被專家譽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是孔子的祖籍、
莊子的故里,孔子還鄉祠、莊周陵園等名勝古跡令人流連忘返。從西到東的黃河故道自然風光古樸而秀麗,也令人心曠神怡。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東部,豫、魯、蘇、皖四省結合處,轄夏邑、虞城、柘城、寧陵、睢縣、民權、梁園區、睢陽區、永城市六縣二區一市,面積10704平方公里,人口810萬。 商丘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齊魯,南襟江淮,素有“豫東門戶”之稱,是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和中國東西部地區的銜接處。 商丘交通十分方便,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亞歐大陸橋隴海鐵路橫貫全市,與中國最長的南北大動脈京九鐵路在商丘交匯。北京至珠海的105國道與連云港至霍爾果斯的310國道在此相交。華東第二通道商丘至杭州鐵路的開通,連霍高速公路的開通使用,使商丘成為我國集鐵路、公路為一體的重要交通樞紐。 商丘地處黃淮海平原,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氣候溫和,物產豐富。農、林、牧、副、漁各業興旺發達。是國家著名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糧食、棉花、油料、菸葉和水果,林木、畜牧產品品種多、產量大、質量優,享譽全國。全市共有產糧大縣2個,商品糧基地縣6個,產棉大縣2個,優質棉基地縣5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4個。商丘還是全國著名的“泡桐之鄉”,全市桐木蓄積量達8000萬立方米。
滿意請采納
古代皇帝是誰
中國歷代皇帝名單
1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2 夏
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癸
3 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4.2 東周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戰國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6 漢
6.1 西漢
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恒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東漢
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莊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巨集
漢后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7 三國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7.2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后主 劉禪
7.3 吳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8 晉朝
8.1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諡,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8.2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8.2.1 十六國
8.2.1.1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8.2.1.2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
8.2.1.3 后趙
后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
8.2.1.4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8.2.1.5 后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8.2.1.6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8.2.1.8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8.2.1.13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巨集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干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8.2.1.19 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渾
吐谷渾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后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9.1.2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郁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9.1.3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后主 蕭琮
9.1.4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后主 陳叔寶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巨集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莊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9.2.3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陽王 高紹義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靜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周圣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詔
南詔
11.2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國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莊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12.1.3 后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12.1.4 后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12.2 十國
12.2.1 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錢镠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12.2.2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12.2.4 楚國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12.2.5 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 劉巖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后主 劉鋹
12.2.8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恒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14 遼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后 述律平(太后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后 蕭綽(蕭撒葛只)
遼圣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臺
馬乃真后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后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歷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
18.1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18.2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歷
19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圣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颙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tong),通稱宣統(tong)皇(huang)帝
古代皇帝劉玄下一代皇帝是誰
劉莊
(東漢明帝)
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公元75年9月5日),初名劉陽,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陰麗華 ,東漢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劉莊初封東海公,后進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漢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竇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漢明帝將佛教引進中國,使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 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
永平十八(ba)年(公元75年),漢明帝(di)去世,時年四十八(ba)歲。廟號顯(xian)宗,諡號孝明皇帝(di),葬(zang)于顯(xian)節陵(ling)(今河(he)南(nan)洛陽市東南(nan))。
古代皇帝是幾品官
皇(huang)帝(di)如果(guo)是官(guan)的話,那還(huan)世襲干什么,如果(guo)那樣子的話豈不是隨便一(yi)個(ge)普通小老百姓當皇(huang)帝(di)都很容易。
古代皇帝
隋煬帝害死了他父親隋文帝,霸占了隋文帝的宣華夫人。
你問就是這個
歷史上還有很多搶兒子搶兄弟搶侄子的老婆。
唐太宗李世民害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娶了李元吉的老婆
唐玄宗李隆基搶了兒子李瑁的老婆,就是后來的楊貴妃
多爾袞害死了自己(ji)的侄子豪(hao)格,后(hou)來(lai)娶了豪(hao)格的老婆
伯夷 叔齊 (孤竹君之子)
商代的 伯夷 叔齊 二賢人
伯夷叔齊本為商代孤竹君之子,他父親孤竹君死后立長子伯夷為君,伯夷認為弟弟叔齊賢于自己,要讓位給叔齊,叔齊堅決不肯接受,于是兩兄弟一起隱居。正因為如此,幾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為“賢”的代表。
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商時,2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后來又以遺臣自居,不食新朝之粟而餓死首陽山上。自古多說二人高義,但漢代東方朔卻(que)說二人(ren)愚夫(fu)。而且頗有(you)道理。
古代皇帝是衣紫腰黃
中國古代帝王服飾研究
中國素以“衣冠之國”位居,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代帝王服飾不僅是一代王朝的威嚴象征更是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內涵。 龍袍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袍上秀紋以龍為主,它是中國古代荒地參加勞師、受俘、賜宴、祝壽等一般慶典活動時所穿的禮服,它既是個人身份的標志,也是權位的象征,代表個人的政治低位。龍的圖案從古發展到清代,經歷無數次變化。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制材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秦漢時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元代的龍紋較流動、靈活,頭雖小,但氣象寬闊巨集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龍紋粗壯有力,而清乾隆,嘉慶之后的龍紋已變得老氣縱橫。龍袍色彩也十分講究。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紅色是一種特別的顏色,穿著打扮常采用赤鐵礦染色,具有辟邪的意味。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尚黑,漢滅秦后則崇尚黃色,漢文帝第一次采用黃色作龍袍,其后長期以黃色作為最高貴,其后發展作為皇族的專用色,一直使用,直至明清。 每一時期,皇帝的服飾也不同。例如: 秦朝時期,秦始皇因為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那么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在
秦朝,黑色便稱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秦代鎧甲站服也是最常見的鎧甲形式。秦代,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參加重大祭祀慶典時戴冕冠之規章不改。凡戴冕冠者,都穿冕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拒不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祭服。冕冠的頂部有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 ”。冕 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財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冕冠的顏色,以黑色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等,以發鬢拴結并在 的兩側系上絲帶,在腋頷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玉珠,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后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焉等。 到了韓操,皇帝的冕冠為十二方 ,為玉制。冕服制始于周代,經歷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了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漢朝按照周禮仿制的天子裘冕之上,十二章紋。古代帝王服飾的十二章紋是指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藻、粉米等蔽12圖案。每一種團都各有寓意。通天冠,皇帝戴的一種帽子。漢代百宮于月正朝賀時,天子戴通天冠,自秦至明歷代皆有,清代廢除,亦名“卷云冠”。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一般都穿戴大袖翩翩的衫子;到了
后來,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風尚。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在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于后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稱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宋代皇帝服飾,十分豐富,有裘冕、 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閱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降紗袍以織成云龍紅金條紗為之。降紗裙白羅方心曲領,白襪黑焉,正旦、冬至、五日塑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此圖為戴通天冠,穿降紗袍,佩方心曲領的皇帝。 元朝皇帝服飾,元代貴族便服,戴外白內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灰色毛絨衫,額前有發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
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鬢。 明朝皇帝服飾,明代皇帝的服飾,服裝以黃色為的綾羅,上繡龍、隹紋及十二章紋。明朝十分重視整頓和恢復服飾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巨集美,稱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飾形制之繁華,紋彩之玟玟,質料之多樣,明朝成為中國歷代服飾登峰造極之黃金期。明代日免期還有金地連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繡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袍,為皇帝的便服明朝的皇帝不像電影里那樣總是穿著明黃色的龍袍,明朝的龍袍有素色的玄色、黃色等,是以五行代表為基準的。其中五行代表金(白)、木(青)、水(黑)、火(紅)、土(黃)。明朝人酷愛紅色,可能源自于朱元璋。當年朱元璋的義軍亦被稱為“紅巾軍”,而明朝的軍服也多以紅色為主,還有明助時期開始廣泛流行的瓷器制作工藝叫“釉里紅”,且唯獨這明朝的龍袍是大紅色的。明代皇帝禮服組要有三種,最隆重的典禮上使用皇冠冕,也是自周代就延續至明代的十二章紋冕禮服。 清代皇帝服飾,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于吉服范疇,比朝服、 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及掛朝珠。古代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象征高貴。皇帝朝服及所戴的
冠,分(fen)冬夏(xia)二式(shi)。朝服(fu)(fu)(fu)(fu)(fu)的(de)(de)(de)顏(yan)色(se)以黃(huang)色(se)為(wei)(wei)主(zhu),以明黃(huang)為(wei)(wei)貴(gui)(gui),只(zhi)有(you)(you)在祭(ji)祀天時(shi)用藍色(se),朝日(ri)時(shi)用紅色(se),夕(xi)月時(shi)用白色(se),朝服(fu)(fu)(fu)(fu)(fu)的(de)(de)(de)紋(wen)樣主(zhu)要(yao)為(wei)(wei)龍(long)紋(wen)及十二章紋(wen)樣。清(qing)代(dai)被(bei)當(dang)作正統的(de)(de)(de)顏(yan)色(se)為(wei)(wei)歷(li)朝歷(li)代(dai)的(de)(de)(de)官(guan)服(fu)(fu)(fu)(fu)(fu)制度相互(hu)因襲。以明黃(huang)色(se)為(wei)(wei)主(zhu)的(de)(de)(de)的(de)(de)(de)皇帝服(fu)(fu)(fu)(fu)(fu)飾也貫穿(chuan)清(qing)代(dai)始終(zhong)。 清(qing)代(dai)服(fu)(fu)(fu)(fu)(fu)飾與其他方面(mian)相比滿足特點較多,如:長袍、箭(jian)(jian)袖(xiu)(xiu)的(de)(de)(de)服(fu)(fu)(fu)(fu)(fu)裝(zhuang)不(bu)僅得到(dao)保留,還將其定為(wei)(wei)象征國(guo)家(jia)最尊貴(gui)(gui)的(de)(de)(de)禮服(fu)(fu)(fu)(fu)(fu)。因箭(jian)(jian)袖(xiu)(xiu)的(de)(de)(de)特殊功能(neng),清(qing)代(dai)吉服(fu)(fu)(fu)(fu)(fu)、便服(fu)(fu)(fu)(fu)(fu)也都(dou)設計(ji)了(le)箭(jian)(jian)袖(xiu)(xiu),即使是(shi)(shi)平袖(xiu)(xiu)口服(fu)(fu)(fu)(fu)(fu)裝(zhuang)還要(yao)特意做幾幅質(zhi)料較好的(de)(de)(de)箭(jian)(jian)袖(xiu)(xiu)“套(tao)袖(xiu)(xiu)”,這種靈(ling)活方便的(de)(de)(de)“套(tao)袖(xiu)(xiu)”也叫(jiao)“龍(long)吞口”。zhao-kao. 在現(xian)實生活中,已沒(mei)(mei)有(you)(you)了(le)皇權專(zhuan)制,也已沒(mei)(mei)有(you)(you)了(le)龍(long)袍。現(xian)在的(de)(de)(de)衣服(fu)(fu)(fu)(fu)(fu)都(dou)是(shi)(shi)五(wu)顏(yan)六色(se)大眾化的(de)(de)(de),只(zhi)要(yao)是(shi)(shi)衣服(fu)(fu)(fu)(fu)(fu),且(qie)適合你就可以穿(chuan),沒(mei)(mei)有(you)(you)以往的(de)(de)(de)規矩,帽子有(you)(you)的(de)(de)(de)也是(shi)(shi)按照清(qing)代(dai)的(de)(de)(de)頭飾編造的(de)(de)(de)。現(xian)在人(ren)們低位(wei)都(dou)是(shi)(shi)人(ren)人(ren)平等,再也沒(mei)(mei)有(you)(you)穿(chuan)錯(cuo)衣服(fu)(fu)(fu)(fu)(fu)招來殺(sha)身之(zhi)禍之(zhi)說了(le)。
古代皇帝是如何吃飯
清朝時期,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兩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飯時,也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并在專設的桌子前單獨進餐,民間稱為“吃獨食兒”。雖然皇帝喜歡吃獨食兒,但吃飯時不會就他一個人,旁邊會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監。因為菜太多,桌子擺得滿滿的,用餐時遠處的菜便夠不著。但不必擔心,皇帝吃飯時,并不用自己夾菜,太監會送到嘴邊。
皇帝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聽賞的人,如寵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時高興,更多時候是吃不完,就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因為是皇帝賞的,即使不餓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極了”。
早期,帝王吃飯時還會有樂隊助興,后來的皇帝只有壽誕或慶典活動的餐會上,才會用樂。但吃飯時擺譜,卻一直被發揚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在自傳《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講到了了自己吃飯的事情:
“關于皇帝吃(chi)(chi)飯(fan)(fan),另有(you)一(yi)套(tao)專業術語(yu)是絕(jue)對不準(zhun)別人說(shuo)(shuo)錯的(de)(de)。飯(fan)(fan)不叫(jiao)飯(fan)(fan)而(er)(er)叫(jiao)“膳(shan)(shan)”,吃(chi)(chi)飯(fan)(fan)叫(jiao)“進(jin)膳(shan)(shan)”,開飯(fan)(fan)叫(jiao)“傳膳(shan)(shan)”,廚房叫(jiao)“御(yu)膳(shan)(shan)房”。到了吃(chi)(chi)飯(fan)(fan)的(de)(de)時候(hou)——并(bing)無固定(ding)時間,完全由(you)皇帝自己決定(ding)——我吩咐一(yi)聲“傳膳(shan)(shan)!”,跟前的(de)(de)御(yu)前小(xiao)太(tai)監便(bian)照樣向守在養(yang)心(xin)(xin)殿(dian)(dian)的(de)(de)明殿(dian)(dian)上的(de)(de)殿(dian)(dian)上太(tai)監說(shuo)(shuo)一(yi)聲“傳膳(shan)(shan)!”殿(dian)(dian)上太(tai)監又把(ba)這(zhe)話(hua)傳給(gei)鵠立(li)在養(yang)心(xin)(xin)門外的(de)(de)太(tai)監,他再傳給(gei)候(hou)在西長街的(de)(de)御(yu)膳(shan)(shan)房太(tai)監······這(zhe)樣一(yi)直傳進(jin)了御(yu)膳(shan)(shan)房里面。不等回聲消失(shi),一(yi)個(ge)猶如過嫁(jia)妝的(de)(de)行列巳(si)經走出了御(yu)膳(shan)(shan)房。這(zhe)是由(you)幾十(shi)名穿戴(dai)齊整的(de)(de)太(tai)監們組成的(de)(de)隊伍,抬著大小(xiao)七張膳(shan)(shan)桌(zhuo),捧著幾十(shi)個(ge)繪有(you)金(jin)龍的(de)(de)朱(zhu)漆盒,浩浩蕩(dang)蕩(dang)地直奔養(yang)心(xin)(xin)殿(dian)(dian)而(er)(er)來(lai)。進(jin)到明殿(dian)(dian)里,由(you)套(tao)上自袖頭(tou)的(de)(de)小(xiao)太(tai)監接過,在東暖(nuan)閣擺(bai)好,平(ping)日菜(cai)肴兩桌(zhuo),冬(dong)天另設一(yi)桌(zhuo)火鍋,此外有(you)各種點心(xin)(xin),米膳(shan)(shan),粥品三桌(zhuo),咸(xian)菜(cai)一(yi)小(xiao)桌(zhuo)。”
古代皇帝是咋講話的?
規(gui)(gui)矩太多(duo)。稱呼更多(duo)。皇(huang)(huang)(huang)帝(di)自(zi)稱是(shi)朕,不管問(wen)(wen)誰,都(dou)(dou)(dou)是(shi)君(jun)臣有別,連(lian)自(zi)己的親兒子也得照規(gui)(gui)矩來,見(jian)面先向皇(huang)(huang)(huang)帝(di)行禮,皇(huang)(huang)(huang)帝(di)會(hui)說平身.免禮,而且(qie)一般都(dou)(dou)(dou)是(shi)皇(huang)(huang)(huang)帝(di)也發問(wen)(wen),說話的氣勢和現(xian)在的領導氣勢都(dou)(dou)(dou)不一樣。而且(qie)經常咬文嚼字,就和電視劇(ju)禮頒(ban)圣旨似的...
本文地(di)址://n85e38t.cn/lishitanjiu/85627.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zhe)版權,注重分享,被刊(kan)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chu)(chu)處,未能及時與作(zuo)者(zhe)取得聯系,或有(you)(you)版權異(yi)議的,請聯系管理員(yuan),我(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pian)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shi)出(chu)(chu)于(yu)傳遞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若有(you)(you)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men)會第一時間予以(yi)刪除,并(bing)同時向您(nin)表示(shi)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上古時代(dai)經濟文化
下(xia)一篇(pian):
上(shang)古時(shi)代玉器(qi)簡介(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