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明末大臣馬士英是如何成為南明弘光政權首輔的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3 10:14:25

明末大臣馬士英是如何成為南明弘光政權首輔的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于馬士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南明朝呼風喚雨、把持超綱,在文官集團中興起了一股阿諛奉承的風氣。李自成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率兵進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受屈辱,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相傳明朝建設紫禁城后,在此放置煤炭,故稱)自縊身亡。馬士英抓住機會,擁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是為弘光政權。

馬士英自持在策定(扶持新的君主上位,以定超綱)中扮演了極其重要角色,受到朱由崧的重用。馬士英大權在握坐穩后,極力舉薦其死黨阮大鋮。南明政權中原本就有大批東林黨爭中的人,馬士英借自己權力想扶持自己的勢力,是對原有政治勢力平衡的打破,必然會遭受到政敵的反對。于是,還沒有完全安定下來的弘光政權,又一步陷入了黨爭的漩渦中,并因此在一年中就覆滅了。

馬士英、阮大鋮二人結合后,開始大批迫害東林黨人,黨爭進一步激化,朝廷內部分裂嚴重。同時,馬、阮二人公開賣官,一時間,弘光政權烏煙瘴氣,攀比奉承的小人上位,使得本千瘡百孔的南明王朝更加飄搖不堪,那些用錢買來的官位的人,與通讀四書五經考中科舉的人不同,沒有任何從政經驗與本領,他們的主要目的也不在此,花了錢自然要用盡手中的權力,貪污淫掠,無惡不作,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利用職務之便為家族親友謀福利者更是數不勝數。

所謂物極必反,當一個政權中所有人都為了私立不擇手段時,整個國家也就會被掏空了,同時即使有忠賢之人也會被排擠打壓乃至付出生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日積月累,腐朽便會爛進骨子里。后來,藩將左良玉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率軍南下,情急之下,馬士英抽調長江北邊的軍隊,致使長江防線南移。而左良玉率明王朝僅存的精銳離開武昌后,失去了南京的屏障,上述因素綜合起來,清軍趁機南下,遇到的阻力會大為很小,加速了弘光政權的覆滅。

讀史鑒今,沒當讀到此處時,不免興嘆良久。古今多少事,真的只能都付笑談中嗎?人們總會忘記過去發生的一切,在任何年代里,當權者的絕對權威受到威脅時,總會在政治中樞里上演一幕幕你死我活的斗爭,可是他們手中握有可以置萬千人民于死地的權力,他們在血雨腥風中不擇手段,百姓也在歷次政治風波中逃亡受苦,或流離失所或妻離子散,或在勢力的角逐中成為犧牲品。原來這一切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幾千年前,屈原在廣袤而又充滿困苦的大地上走一遭,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實乃道出了太多讀書人的心聲。

明朝的最后希望——南明政權

明崇禎帝死后,明朝在南方的宗親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先后稱帝,但終究未能挽回明朝的江山,在這幾位稱帝的宗親忙當中,桂王永歷政權是 歷史 最長的一個,但最終也難逃徹底覆亡的命運,明朝實行兩京制度,作為明太祖時期的都城,南京同樣建有一套六部制度和官僚體系,崇禎17年,崇禎帝自縊煤山后,南京城作為另一個政治中心,展開了一系列擁立新帝的政治斗爭,當時逃難到南方的明朝近支宗室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兩人。以鳳陽總督馬士英為首的一派官僚主張擁立福王朱由崧,因為其為明神宗的孫子,而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子,朱由崧和崇禎帝血脈更近,應當立親。而以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一派認為,朱常淓雖然血脈稍遠,但比朱由崧賢明,應當立賢,最終馬士英得到了握有實際兵權的江北四鎮總兵高杰,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的支持于崇禎17年5月擁立朱由崧為帝,年號弘光。弘光政權建立時,清軍主力正在全力進攻李自成的大順軍,暫時無暇南下,而弘光政權的君臣們并沒有即將亡國的危機感。

弘光帝沉迷于酒色之中,縱情享樂,馬士英執著于黨爭,一心想清朝求和,其他隸屬于弘光朝廷的總兵大將們已經發展為軍閥勢力,不聽調度,彼此之間矛盾重重,最終葬送了南明政權最后的機會。順治二年4月清軍攻克揚州,督師揚州的史可法以身殉國。清軍連續屠城十日,殺死居民數十萬,揚州成為一座空城,史稱揚州十日。五月清軍占領南京,弘光帝倉皇逃往蕪湖,最后還是被抓到,弘光政權僅僅維持了一年就滅亡了。

南京失陷后,尚書朱大典張國為擁立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稱監國,鎮江總兵鄭鴻逵 南安伯鄭芝龍擁立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這兩個政權偏安一隅力量薄弱,就不能聯合抗清而忙于爭權爭地盤,順治三年,清兵攻入浙江,魯王在守將張名振的擁護下轉至南澳,清兵又進攻福建,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反對,決意降清,下令棄守福建北部門戶仙霞嶺,致使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北京軍所俘后,被殺于福州,浙江福建失陷。魯王隆武政權傾覆之后,桂王朱由榔在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的擁立下于廣東肇慶稱帝,建立了永歷政權,永歷帝部將主要有明朝舊將何騰蛟。鄭成功在其父鄭芝龍降清后又拒不投降,召集舊部抗清,也接受了桂王的封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出擊福建粵東及浙江南部沿海。桂王稱帝后,清軍將領李成棟率軍進廣東,永歷帝的軍隊抵擋不住退往廣西,清兵跟隨進入廣西。此時永歷帝的主力何滕蛟的軍隊正在湖南,永歷帝身邊的軍隊缺乏戰斗力,正無計可施,廣東的明朝舊官員兵進攻廣州,進攻廣西的清軍被迫退守廣東,永歷帝的軍隊,乘機又收復了廣西的失地,順治三年,清軍進攻四川,張獻忠戰死。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孫可望等退往貴州云南,順治四年清軍進攻湖南,何騰蛟被迫退入廣西,順治四年,廣東的清軍將領李成棟,江西的清軍將領金聲桓舉兵反清,永歷帝的形勢一度發生好轉,但是隨后清軍加緊了對永歷帝的進攻,金聲桓李成棟何騰蛟等相繼敗亡。永歷帝輾轉于廣西和廣東肇慶之間,日益窮蹙,便決定與李定國孫可望等人聯合前往貴州與他們會合,順治九年,在李定國的率領下,明軍向清軍展開反攻,在云南貴州一帶連破清軍,殺死清軍大將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史稱兩蹶名王。收復廣西和湖南南部,四川大部。

李定國于是奏請永歷帝出兵四川,搶在清軍主力南下前占領巴蜀和漢中地區,以圖進兵中原,這是清廷用明朝舊將洪承疇進攻永歷帝,洪承疇善于用兵,明軍開始不敵節節敗退,順治十年,李定國退入廣西,又接著轉攻廣東,順治12年,李定國退守南寧。順治13年,李定國保護永歷帝前往云南,順治14年,孫可望投降清軍,以所部大舉進攻云南,在兩軍交戰時孫可望的部下不聽指揮,未戰就已經崩潰,孫可望逃走。孫可望的降清,讓李定國產生疑慮,于是將前線部分將領調回云南。此時清軍三路人馬分別進攻四川貴州云南,幾乎未于抵抗。順治15年12月清軍進入云南,李定國分頭阻擊,力保西南地區,雖然東南沿海鄭成功大軍自崇明計入長江,牽制了清軍兵力,聲震清廷,但因為明軍勢孤力弱,未能挽回全局之頹勢,李定國被迫入滇西,永歷帝則逃入緬甸,順治18年,永歷帝已入緬甸,除李定國勝在滇緬邊境堅持抗清外,其他力量大多覆滅,清政權已趨于穩定,永歷帝進入緬甸后即失去自由,李定國曾帶兵營救,但沒有成功。同年,吳三桂派兵進攻緬甸,緬甸王害怕清軍的進攻,將永歷帝交給清軍,李定國預謀在途中攻擊吳三桂,但沒有成功,不久,永歷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之后,李定國敗退緬甸客死他鄉。

由于清朝入關之初宣稱“天下取自于賊,而非明”。立足未穩之時便急于詔修《明史》,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宣告明朝已亡,不再承認南明朝廷合法性,所以清朝官方稱之為“偽明”。國號加“偽”是對南明朝廷的蔑稱,辛亥革命以后官方把其改稱為“南明”,或稱“后明”。

參考《中國簡史》(小技雕蟲整理)

南明政權的悲哀,知道嗎?

南明弘光黨爭主要是圍繞1644年崇禎帝自殺殉國后誰來當皇帝而展開。崇禎帝的太子和兩個皇子都在戰亂中生死不明,在南京留守的大員史可法成為了選定皇帝繼承人的關鍵先生。按大明皇帝繼承法則,先考慮嫡子,再考慮長子,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皇位的第一人選非福王朱由崧莫屬。但東林黨卻因一己之私反對朱由崧即位,他們推出的人物是萬歷帝的侄子潞王朱常芳。

 東林黨跟上一任福王已經結下了梁子。萬歷帝沒有嫡子,宮女王氏所生的長子朱常洛成為了東林黨支持的太子人選,但萬歷帝寵愛鄭貴妃,想讓鄭貴妃生的兒子朱常洵即位,按王朝理法,顯然東林黨更有理有據。雙方對峙了十幾年,萬歷帝終于讓步,不得不立朱常洛為太子,為了大力彌補朱常洵,封其為福王。這就是大明歷史上有名的國本之爭。東林黨算是把福王這一支皇族力量徹底得罪了。這也是明亡后東林黨推出潞王的原因,簡單來說,怕打擊報復。

 為了能使潞王順利即位,東林黨黨魁錢謙益兩次從老家奔到南京,四處游說,強烈推薦潞王。錢謙益的執著迫使東林黨人大多數都站在了潞王這一面,連原先打算支持福王的史可法也變得猶豫不定。但東林黨嘴皮子功夫遠強于實踐動手能力,福王朱由崧早已把把握軍權的實力派人物全部收服,尤其得到了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順利在南京即位。史稱弘光政權建立。

 史可法是原先南京兵部尚書,南京朝廷的最高長官,按理說新朝廷應給他個內閣首輔當,但由于史可法站隊不積極,支持福王猶猶豫豫,得罪了皇帝,自然前途暗淡。為朱由崧上位出了大力的馬士英當上了首輔。大部分東林黨人被排擠出朝堂,只有黨魁錢謙益不降反升,他由與原先的禮部侍郎升成了禮部尚書。主要原因是錢謙益變臉比翻書還快,又鼓吹潞王變成了吹捧福王,對福王的干將馬士英、阮大鋮百般諂媚,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只要不要臉,官還是可以升的。

大明最后的悲壯與唏噓能從南明的哪些冷知識里看出?

1,?不如乞丐

 南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蓄勢已久的清軍,悍然發動了對南明弘光政權的全面進攻,卻是一出征就看花了眼:爭權爭紅眼的南明東林黨們,竟不顧國防大局,悍然勾結軍閥左良玉叛亂,與南明政府軍打的乒乓熱鬧,卻叫北邊防線門洞大開,方便了清軍快速突進。

比這還叫清軍深感幸福突然的,還有開打前清軍就做到極致的宣傳攻勢,清朝的好些漢族降官們早就發動江南的門生故舊大肆造謠,宣傳清軍各種仁德愛民的感人故事。以至于江南大街小巷都唱起了民謠“清軍如蟹,曷遲其來”。還有好些熱情的江南“精英”們,顛顛攔在清軍行軍路上,哭求清軍能為民做主,減免明末的賦稅。把清軍的將帥們,都鬧的哭笑不得。

對這突然的幸福,清軍當然打包全收,還沒渡長江時,南京的守軍就跑的精光,殺到南京城下時,魏國公徐允爵帶著數十文武重臣低三下四跑出來投降。接著傳說中要安撫愛民的清王朝,輕松把傳言踩的粉碎,開始了對江南大地殘暴的劫掠與屠戮。

如此心碎場面,在南京淪陷的當天,就招來了火辣打臉。《南忠紀》記載,就在文武大臣們組團跑出去投降時,百川橋上一個乞丐憤然自殺,殉難前更是留詩一首: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

一個叫乞丐都害羞的政權,如何不亡。

2,“奸臣”盡忠

 南明滅亡后,誰是最刷臉的奸臣?弘光政權內閣首輔馬士英算一個,執掌南明大權時,就被東林黨人天天變著花樣罵,待到南明滅亡后,更是形象盡毀,從清代戲曲《桃花扇》起,就給編排出各種劣跡。“奸臣”的名號,常年直追南宋秦檜。

可就是這么個“奸人”,明朝滅亡前,就叫廣大東林黨人慚愧了一次:東林黨名流張溥病故時,一群東林骨干們,卻正忙著跑官要官,連看都懶得過來看一眼。還是與張溥交情一般般的馬士英仗義出面,給張溥操辦了喪葬后事。此后每當見了東林黨,馬士英也調侃:“若輩講生氣耶”?南明滅亡前,活活臊了東林黨四五年。

而待到南京淪陷,常年大罵馬士英誤國的東林“名流”錢謙益,都剃了金錢鼠尾辮賣身投靠。敗退到太湖的馬士英,卻在《清實錄》的記載里,做出了悲壯的抉擇:率領殘部在太湖出沒,浴血抗擊清軍的進剿,直至被俘后慷慨就義。但如此壯烈結局,到了清初一干投降清朝的原東林黨人筆下,卻是筆鋒一轉,編出了馬士英被俘后搖尾乞憐求投降的荒唐謠言。

但哪怕是抹黑馬士英十分嚴重的《明史》里,都留下了叫這些“精英”害臊的一幕:抗清志士黃端伯被俘后,清軍主帥多鐸也向他打聽,問馬士英是什么樣人。黃端伯慨然回答:當然是忠臣。多鐸不解了:他不是個奸臣嗎?黃端伯一聲冷笑:那些說馬士英是奸臣的人,不都毫無廉恥的向你投誠了嗎?

3,南明“影帝”

 南明最短命的一個政權,就是紹武政權。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紹武帝朱聿鐭在廣州登基,一個月后就被清軍悍將李成棟端了廣州城。為何敗的如此快?用人太坑!

 紹武帝最倚重的人才,就是內閣大學士蘇觀生。可這位蘇觀生走馬上任后,面對火燒眉毛的戰局,卻一心大抓文化教育。對即將殺來的清軍渾然不覺。以至于清軍都快殺到廣州城下了,他還在陪著紹武帝在廣州國子監考察,聽到緊急軍情,竟然滿臉不信:胡說,清軍怎么可能來的這么快?話音剛落,就看到廣州城慘叫聲四起,清軍馬隊已經呼嘯席卷。

不過辦事蠢的蘇觀生,氣節倒還硬氣,又覺得一個人殉國太孤單,就拉來了好友梁鍙。梁鍙也是一身硬氣,說咱倆一人一個屋分頭死,說完就鉆進了東房。然后蘇觀生聽著隔壁梁鍙的嗷嗷慘叫半天,終于沒了動靜。確認梁鍙已死的蘇觀生,先在墻上慷慨題字,然后從容上吊赴死。這個能力不合格的明朝官員,到底保住了晚節。

但蘇觀生死也沒想到的是,他前腳剛咽氣,剛“死掉”的梁鍙就從隔壁竄出來,原來剛才梁鍙自己又掐脖又裝慘叫,就是演給蘇觀生的。騙得蘇觀生放心自盡后,更是扛起蘇觀生的尸體就跑,主動跑到清軍處投誠,把蘇觀生的遺體當了見面禮,也因此撿回了一條命。這段經典表演,后來也被寫入《明史》,成了史冊里著名的小丑橋段。不過如此表演才能,做官實在是屈才,倘若來到現代社會,絕對老戲骨般的存在。

 混跡晚明朝廷上下的,除了蘇觀生這般有忠心沒能耐的庸官,就是梁鍙這類投機取巧的表演高手。明朝的悲劇,這番表演鬧劇,就已深度濃縮。

4,說書先生

明末表演藝術發達,各類曲藝行業人才薈萃,但說到評書行業,更有一位業績逆天的強人:金初麟。

 在成為一位說書先生之前,金初麟曾是明末云南的風流才子,還與地理學家徐霞客交情甚篤。但一場明末動亂,毀了他休閑的才子生活,從此浮沉在動亂之間,一度被大西農民軍抓了俘虜,卻憑著一張巧嘴,做了軍中的說書先生。不但憑此混了口飯吃,更得到了大西軍領袖李定國的寵信。

但是,就算在如此顛沛生活中,金初麟的一個信念,卻是從未熄滅:匡扶社稷,再造大明。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定國,這位與明朝結下死仇的大西將領身上。特意為他講《三國演義》的故事,渲染其中的忠義情懷,在把李定國多次感動的涕淚交流后,終于激出這位大英雄一句澎湃豪言:孔明何敢望伯約之所為,不敢不勉。

這是曾經的明王朝死敵李定國,戎馬生涯里一次華麗轉身。從此他和他的這支鐵血隊伍,投身在南明永歷王朝的戰旗下,以關羽張飛姜維為偶像,開始了浴血抗清的征程。他們在桂林擊殺了清將孔友德,在衡陽血戰中擊斃清朝敬瑾親王尼堪。黃宗羲的筆下,清楚記錄了那沸騰的一刻:清軍尸橫遍野的戰場上,數萬將士慷慨高唱著《滿江紅》軍歌,好些躲入山林的明朝遺民們,聞訊紛紛奔走相告。那是南明抗清戰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刻,輝煌的背后,也有說書先生金初麟,磨破嘴皮的忠義感召。

而在李定國將軍最終敗退緬甸,留下“寧死荒野勿降”的遺言含恨而逝后,回到昆明故鄉的金初麟,也在三年后病故家中。與妻子合葬的墓碑上寫著“明故處士金公,夫人龔氏之墓”。他用獨家的說書技藝,激起了李定國將軍的忠義血氣,再以安貧樂道的余生,恪守了對李定國將軍的諾言,一個關于忠義的諾言!

5,從未放棄

 永歷十六年(1662)一月22日,抗清最為頑強的南明永歷帝朱由榔,愴然落入了清軍主帥吳三桂手中。當押解永歷皇帝的囚車駛入清軍軍營時,清軍的好些驕兵悍將們都紛紛圍過來,看動物似的圍觀這位被俘皇帝。

然而,比起野史電影里,永歷皇帝各種狼狽慫包的模樣,錢海岳的《南明史》里,卻記下了神奇的一幕:只見永歷帝平靜坐在囚車之中,淡然從容的幾句話,就叫原本得意洋洋的梟雄吳三桂就汗流浹背,竟然不由自主的就膝蓋軟了,恭恭敬敬的下跪行禮。這一身帝王氣度,把吳三桂軍中幾個清朝宗室身份的部將,竟都看的敬佩不已。就在永歷皇帝從容赴死后,清朝宗室貝子卓越羅就嚎哭著撲過來,哭求給永歷皇帝留一個全尸。

也正是在人生的最后時刻,年剛不惑的永歷皇帝,卻依然在牢獄里奮筆疾書,給吳三桂寫了一封字字泣血的信:你自以為很聰明,其實你非常愚蠢,你替清王朝除掉了我,總有一天也會被清王朝清算。舉兵反清才是你唯一的出路。這封并未打動吳三桂的信,卻恰恰預言了吳三桂最后的可悲命運。

 但同樣見證的,卻是這位一生犯過很多昏招的苦命帝王,不容抹殺的一抹亮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光復山河的理想,他從沒有放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83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