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duan)興智繼位(wei)后(hou),大(da)(da)理(li)終(zhong)于抵擋不住蒙古兵的又(you)一輪(lun)進攻(gong),段(duan)興智成了大(da)(da)理(li)國(guo)的末代帝(di)王。大(da)(da)理(li)的亡(wang)國(guo),比金朝亡(wang)得(de)遲,而(er)比宋朝亡(wang)得(de)早。
次年(nian)9月,蒙哥汗(han)命其弟忽必(bi)烈和大(da)(da)將兀良(liang)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da)(da)理國的大(da)(da)規模征(zheng)伐(fa),兵分東、西、中三(san)路(lu)。忽必(bi)烈親率(lv)中路(lu)軍,于1253年(nian)10月過大(da)(da)渡河,抵(di)金沙江,多位酋長(chang)歸(gui)附,獻計用(yong)革囊渡江,蒙古(gu)軍遂(sui)用(yong)皮筏渡江,到達麗江,即(ji)歷史上有(you)名的“元跨(kua)革囊”。
忽(hu)必烈(lie)先派使者(zhe)到大(da)(da)理(li)勸降(jiang),大(da)(da)理(li)相(xiang)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kang)(kang),殺了使者(zhe)。12月,忽(hu)必烈(lie)大(da)(da)軍一路(lu)直(zhi)(zhi)下,長驅(qu)直(zhi)(zhi)入,進軍龍首關(guan),幾乎(hu)沒有受(shou)到任何抵抗(kang)(kang)地直(zhi)(zhi)逼大(da)(da)理(li)城(cheng)。隨后,兀良合臺(tai)率(lv)領的蒙古(gu)西路(lu)軍也渡江到麗江縣塔城(cheng)、巨甸、石鼓。
東(dong)路軍過金沙江到達(da)楚雄、姚安。這樣,三路大軍對大理城形成包圍之勢。大理國(guo)(guo)內各族的(de)貴族分子(zi)紛(fen)紛(fen)降蒙。當(dang)時的(de)大理國(guo)(guo),軍事力(li)量(liang)并不薄(bo)弱(ruo),但為了(le)削弱(ruo)段氏(shi)勢力(li),控(kong)制國(guo)(guo)政,高氏(shi)有意一方(fang)面把大理國(guo)(guo)軍隊的(de)精銳置(zhi)于自己的(de)控(kong)制之下,一方(fang)面則著(zhu)力(li)發展自己的(de)地方(fang)武裝,王畿之地的(de)力(li)量(liang)反而相當(dang)薄(bo)弱(ruo)。
段興(xing)智與高泰(tai)祥(xiang),引兵(bing)背(bei)城(cheng)出戰,慘遭(zao)大敗,棄城(cheng)而逃,各(ge)奔(ben)一方,蒙古(gu)軍隊不(bu)費吹灰之力地攻占了大理都城(cheng)。忽(hu)必烈(lie)命令姚(yao)(yao)(yao)樞裂帛為旗,上寫(xie)止(zhi)殺,分頭號令各(ge)街巷,于是軍民安定。姚(yao)(yao)(yao)樞還搜集(ji)了大理的圖書檔冊(ce)。蒙古(gu)兵(bing)在姚(yao)(yao)(yao)州抓(zhua)獲高泰(tai)祥(xiang),“泰(tai)祥(xiang)奔(ben)姚(yao)(yao)(yao)州,被執,諭之降(jiang),不(bu)屈(qu),命斬于五華(hua)樓。”高泰(tai)祥(xiang)臨刑,嘆曰:“段運(yun)不(bu)回,天使(shi)其然,為臣(chen)殞首,蓋其分也。”忽(hu)必烈(lie)認為他是忠(zhong)臣(chen),對其后(hou)代“許以(yi)世其官”。
大理國存在于宋朝期間,是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大家在看武俠小說時,應該會對大理國影響深刻,大理國的開國皇帝叫段思平,而大家熟悉的段正淳在歷史上也確有此人。段正淳是大理國第十五位皇帝,不過他提前禪位選擇出家,這在旁人看來似乎很難理解。其實大理國有一大特點,就是他們的皇帝似乎都喜歡出家,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想知道答案的話,下面就來看看吧。
蒼山洱海,風花雪月,造就了世外桃源般的大理。
不過,大理之所以聲名遠揚,除了四時美景之外,還得益于金庸在《天龍八部》與《射雕英雄傳》中,對大理人文風情的細膩描繪。
在金庸的小說中,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六脈神劍”俱是震鑠古今的絕技,無量山的神秘洞穴中,還流傳著神仙姐姐的傳說。
可惜去歲暮秋,金庸先生登仙而去,江湖上依然留“大理段氏”一塊響當當的名號。
一、最早的起源
大理段氏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754年。《段氏世家》和《南詔野史》上面說,唐天寶年間,南詔有個叫段儉魏的人,他打敗了進犯的唐兵,南詔王為表彰他的軍功,將他封為丞相。這便是大理段氏最初的記載。
到了五代時期,段儉魏的六世孫段思平上承祖先余烈,于公元937年建立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其周圍一帶),成為大理的開國之君。
這開國時間比北宋還早23年。公元965年,趙匡胤派大將王全斌等率軍6萬攻打后蜀,一舉拿下后蜀四十六州。此時有人給趙匡胤送上云南的地圖,建議北宋大軍一鼓作氣攻克大理。
據《續資治通鑒》記載,當時趙匡胤看了地圖后,用玉斧畫下大渡河以西的地方說,這些不是我所擁有的疆土。此后宋軍果然未至云南,成全了大理段氏一脈數百載的江山。
二、龍爭虎斗的大理
大理的開國皇帝段思平登基后銳意圖強,大理國在段思平的帶領下很快有了一片廣袤的疆土。
據史料記載,當時大理國的版圖包括云南、貴州、四川西南,以及緬甸、越南北部的地區,看來段思平創下的基業倒也足以告慰先人了。
段思平死后,其子段思英繼位。雖然這父子兩位的名字中都有個“思”字,不過這可不是代表輩分,而是當時云南地區特有的一種父子聯名的文化傳統。
這種命名文化簡單來說就是兒子名字中會有父親名字中的一個字,在儒家看來這是犯諱,在大理人看來這是傳承。
段思英的運氣遠沒有父親的好,他在位僅僅一年,就被他叔叔段思良伙同相國董迦羅逼著退位了。
退位后的段思英一心向佛,索性便在崇圣寺(一說無為寺)出了家,成為大理首位出家的帝王。
先河既開,此后大理皇帝開始了一代又一代避位為僧的宿命,這也成就了崇圣寺成為大理的皇家寺院。在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中,大理皇帝出家的天龍寺原型便是崇圣寺。
段思英出家后,段思良自立為帝。此后大理皇帝的人選就在段思平和段思良的后人中來回更替。
雖然大理繼位情況與北宋皇位在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中更替非常相似,但大理皇帝對皇位卻遠沒有北宋君王執著。一代代的大理國君中,先后有段素隆、段素真、段思廉出家為僧。
段思廉出家后,皇位傳到他兒子段廉義手上。這位段廉義有位著名的太子,就是金庸筆下“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的原型。
段廉義為君期間,大權逐漸被高智升家族所掌控,后來楊氏家族也逐漸崛起。
公元1080年,楊義貞受不了權力的誘惑,發動政變殺害了國君段廉義,段廉義的太子也在這場叛亂中身受重傷,再也無緣繼承大統。
此后,楊義貞自立為帝,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
可惜好景不長,高智升很快就派他兒子高升泰去平定楊氏叛亂了。這個高升泰就是《天龍八部》中的鄯闡侯,不過他遠沒有小說里的那般賢明,是個不折不扣的權臣。
不過,高升泰平叛還是很給力,楊義貞很快就成了刀下之鬼。叛亂平定后,高升泰為了大權獨攬,立了個傀儡段壽輝做皇帝。
段壽輝這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做的很不開心,一年后出家為僧,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堂弟段正明,也就是《天龍八部》中的保定帝。
但段正明依然是高升泰的傀儡。據《滇史》里記載“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鄯闡侯高升泰為君”。
公元1094年,高升泰玩起了漢獻帝禪讓的把戲,奪了段正明的皇位,改國號為“大中國”,改元上治。
段正明只好沿著前輩們的道路,繼續去崇圣寺出家為僧了。
三、大理國滅亡
高升泰雖然做了皇帝,但朝中忠于段氏的人卻不在少數。
或許是高升泰擔心朝臣嘩變,又或許是高升泰為了百年后的好名聲,總之,他囑咐兒子高泰明在他死后將皇位還給段氏。
公元1096年,高升泰病故。高泰明遵照父親遺囑,擁立段正淳繼位,改國號為“大理”,史稱“后理”。高泰明因為擁立之功,使高家得以在后理世代為丞相。
這位段正淳就是《天龍八部》中的鎮南王了,不過歷史上的段正淳真的沒有四處留情,而是迎娶了高家的女兒高升潔為后。
估計是高家勢力實在太大,段正淳對妻子高氏也一向尊重,就連寫給妻子的書信也是滿紙溫柔體貼:
國有巾幗,家有嬌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東走莫朝西,朝東甜言蜜語,朝西比武賽詩。丈夫天生不才,難與紅妝嬌妻比高低
公元1108年,段正淳也延續著大理的傳統,將皇位傳給兒子段正嚴,自己跑去崇圣寺出家為僧了。
新任國君段正嚴又叫段和譽,就是《天龍八部》中的主角段譽公子了。據史料記載,段和譽在位期間勤政賢明,愛民如子,是位優秀的君王。
不過,在做了39年皇帝后,段和譽也毫不意外的出家了。
段和譽出家后,他的兒子段正興繼位為君,但段正興也不愛皇袍愛袈裟,于公元1172年也跑去出家了,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段智興。
段智興就是《射雕》中大名鼎鼎的一燈大師了。
不過歷史上的段智興既不是武林高手也沒有出家,而是利用皇帝的職務便利瘋狂修了60座寺院,小小的大理國怎么經得住這樣折騰呢,結果大理國力日弱。
段智興死后不久,蒙古鐵騎便大舉南侵。公元1252年,忽必烈繞過南宋的四川地區,從吐蕃迂回橫渡金沙江進軍大理,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此后蒙古騎兵氣勢如虹,于公元1254年攻破昆明,俘虜大理國君段興智,大理國滅亡。
至此,曾經擁有廣闊疆土的(de)大(da)理(li)國(guo)終于迎來了(le)謝幕的(de)挽歌,統(tong)治(zhi)云南三百余(yu)年的(de)大(da)理(li)段氏也隨著故國(guo)一起慢(man)慢(man)消逝在歷史(shi)的(de)風云里。
中國皇帝(君王)包括正統朝代和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有一些政變、奪權所建立的政權,再加上農民起義建立的政權,中國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東越、閩越、東甌、匈奴、突厥、回紇(回鶻)、吐蕃、高昌、于闐、柔然、吐谷渾、渤海國(大震)、南詔(大蒙、大禮、大封民)、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前理 漢武帝劉徹、后理)、大中、東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國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詔(大蒙、大禮、大封民)、大長和、大天興、大義寧、大理國(前理、后理)、大中】和東夏(大真)的君主稱皇帝;南越(呂后時)、于闐(五代時)的君主一度稱皇帝;南越、東越、閩越、東甌、高昌、于闐、吐谷渾、渤海國(大震)作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君主稱王;匈奴的君主稱單于;回紇(回鶻)、柔然的君主稱可汗;吐蕃的君主稱贊普。
十六國時期:漢趙、后趙、成漢、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個政權稱皇帝,后涼、北燕2個政權稱天王,前涼、西秦、南涼、北涼、西涼5個半獨立政權稱王。
其中:
漢趙劉淵304年—308年稱漢王;
后趙石勒319年—328年稱趙王,328年—330年稱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稱天王;
成漢李雄304年—306年稱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稱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稱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稱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稱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堅357年—385年稱天王;
后秦姚萇384年—386年稱萬年秦王,姚興399年—416年稱天王;
胡夏赫連勃勃407年—418年稱天王。
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吳(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吳王,919—927年稱大吳國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稱國主)、閩(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閩王)、南漢(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漢的君主稱皇帝,吳越、楚、南平3個半獨立政權的君主稱王。
說文曰:“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稱“朕”,其下皆稱“陛下”。皇帝之言曰“諭”,皇帝之命曰“詔”。滿蒙入主中原,雖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殺戮甚眾,禮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尚如此,況皇帝乎?故以下之表,無滿蒙之君號。至于鮮卑之北魏,雖法中原,但吾無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來之君子。
秦 趙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諱 政
二世皇帝 諱 胡亥
三世皇帝 諱 子嬰
楚 項氏
霸王 諱 羽
漢 劉氏
太祖高皇帝 諱 邦
孝惠皇帝 諱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諱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諱 啟
世宗孝武皇帝 諱 徹
孝昭皇帝 諱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諱 詢
高宗孝元皇帝 諱 奭
統宗孝成皇帝 諱 驁
孝哀皇帝 諱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諱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諱 秀
顯宗孝明皇帝 諱 莊
肅宗孝章皇帝 諱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諱 肇
孝殤皇帝 諱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諱 祜
敬宗孝順皇帝 諱 保
孝沖皇帝 諱 炳
孝質皇帝 諱 纘
威宗孝桓皇帝 諱 志
孝靈皇帝 諱 宏
孝獻皇帝 諱 協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諱 操
世祖文皇帝 諱 丕
烈祖明皇帝 諱 叡
邵陵縣公 諱 芳
高貴鄉公 諱 髦
元皇帝 諱 奐
蜀漢 劉氏
昭烈皇帝 諱 備
孝懷皇帝 諱 禪
吳
高祖武烈皇帝 諱 堅
世宗桓皇帝 諱 策
太祖大皇帝 諱 權
會稽王 諱 亮
景皇帝 諱 休
末皇帝 諱 晧
晉 司馬氏
太祖高皇帝 諱 懿
世宗景皇帝 諱 師
太宗文皇帝 諱 昭
世祖武皇帝 諱 炎
孝惠皇帝 諱 衷
孝懷皇帝 諱 熾
孝湣皇帝 諱 鄴
中宗元皇帝 諱 睿
肅宗明皇帝 諱 紹
顯宗成皇帝 諱 衍
康皇帝 諱 岳
孝宗穆皇帝 諱 聃
哀皇帝 諱 丕
廢皇帝 諱 奕
太宗簡文皇帝 諱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諱 曜
安皇帝 諱 德宗
恭皇帝 諱 德文
南朝 宋 劉氏
高祖武皇帝 諱 裕
少帝 諱 義符
太祖文皇帝 諱 義隆
世祖孝武皇帝 諱 駿
前廢帝 諱 子業
太宗明皇帝 諱 彧
後廢帝 諱 昱
順皇帝 諱 準
南朝 齊 蕭氏
太祖高皇帝 諱 道成
南齊世祖武皇帝諱賾
前廢帝 諱 昭業
後廢帝 諱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諱 鸞
煬皇帝 諱 寶卷
和皇帝 諱 寶融
南朝 梁 蕭氏
高祖武皇帝 諱 衍
太宗簡文皇帝 諱 綱
元皇帝 諱 繹
敬皇帝 諱 方智
南朝 陳 陳氏
高祖武皇帝 諱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諱 蒨
廢帝 諱 伯宗
高宗宣皇帝 諱頊
後主 諱 叔寶
隋 楊氏
高祖文皇帝 諱 堅
煬皇帝 諱 廣
恭皇帝 諱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諱 淵
太宗 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諱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諱 治
則天順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諱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諱 顯
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諱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諱 隆基
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諱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諱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諱 適
順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諱 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諱 純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諱 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諱 湛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 諱 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 諱 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諱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諱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諱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諱 曄
昭宣光烈孝皇帝 諱 祝
宋 趙氏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諱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諱炅
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諱 恒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諱 禎
英宗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諱 曙
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諱 頊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諱 煦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諱 佶
欽宗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諱 桓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諱 構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諱 昚
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諱 敦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諱 擴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諱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諱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諱 顯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諱 昰
金 完顏氏
(1) 金太祖 完顏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顏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顏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顏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顏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顏璟 (1189-1208)
(7) 金衛紹王 完顏允濟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顏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顏守緒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234)
元 孛兒只斤氏
廟號 謚號 汗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禪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統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 完澤篤汗 孛兒只斤鐵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兒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欽孝皇帝 普顏篤汗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2年~1320年 (皇慶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堅汗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無 (泰定帝) 也孫鐵木耳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1324年~1328年 泰定
無 (元順帝) 阿里加巴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順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篤汗 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歷
1328年~1330年至順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圖土孛兒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寧宗 沖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1332年 至順
惠宗 順帝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1333年~1368年 (至順1333年 ,元統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諱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諱 允炆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諱 棣
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 諱 高熾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諱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諱 祁鎮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諱 祁鈺
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 諱 見深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諱 佑樘
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諱 厚照
世宗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諱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諱 載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諱 翊鈞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諱 常洛
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諱 由校
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諱 由檢
安宗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 諱 由崧
紹宗襄皇帝 諱 聿鍵
昭宗匡皇帝 諱 由榔
清 愛新覺羅氏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 孝陵
圣祖;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愛新覺羅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慶 昌陵
宣宗:愛新覺羅綿寧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豐 定陵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 崇陵
恭宗: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統 獻陵
中華帝國 袁氏
洪憲皇帝:袁世凱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憲 袁林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7235.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zhi)力于(yu)保(bao)護作者版權,注(zhu)重分(fen)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de)聯系(xi),或(huo)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系(xi)管(guan)理員,我(wo)(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若(ruo)有(you)來源標注(zhu)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合法(fa)權益,請立即通知(zhi)我(wo)(wo)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wo)(wo)們(men)會第一時間予(yu)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中國最老的狀元(yuan)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