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清朝親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過去的王朝時代,能被冠以親王封號,都是那些地位顯赫的人。當然,不同朝代也有不同。有的親王加封為地方藩王,掌握實權。有的得到財富、土地,卻沒有實權。
清朝的做法,跟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親王們可以掌握實權,鎮守地方,卻沒有直接的封地。
除了那些蒙古親王可能會回到本地,其余基本都住在北京。而且,清朝的親王不只是封號,還是爵位。它的全稱是和碩親王。這是滿語漢譯后的稱呼。
最早起源于皇太極稱帝時期。皇太極在關外稱帝后,將宗室定為九等。“和碩親王”位于第一。
皇太極的做法,極大改變了努爾哈赤時期的慣例。努爾哈赤時期,最高的爵位是貝勒。貝勒極為極高,僅次于大汗。可以左右大汗的決定。這種做法,極大程度提高了皇帝的地位。
在當時,被加封為親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勞的宗室。皇太極時期,創建基業基本還是要依靠愛新覺羅氏的力量。加封他們為親王。可以鼓勵他們奮勇向前,敢于在沙場上沖鋒陷陣。對于軍隊戰斗力,有極大的提升。
而且,這種爵位還是世襲罔替的。對于宗室內部來說,吸引力極大。把爵位劃分為不同等級,也可以方便皇帝定下嚴格的規矩,讓他們聽從號令。
因為分封爵位的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果辦事不力,就不會得到爵位。通過這種辦法,清朝提到了宗室的凝聚力。
清朝親王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這種立下功勛被加封的。他們的范圍,也都是局限在宗室內部。有一些,甚至得到了世襲罔替的權力。
皇太極定下的這套宗室封爵的制度,其實仍有漏洞。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修改,直到乾隆時,才趨向完整。
也是在那段時期,出現了“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他們的爵位可以世代傳襲。而且,擁有極高的俸祿。親王每年俸祿一萬兩白銀,五千石白米。
這是明面上的收入。暗地里又有不可知的賄賂。晚清時的慶親王奕劻僅在銀行的存款,就有712.5萬英鎊。其余財產又不知有多少。
在親王去世后,還會得到謚號。這是過去一種極高的待遇。一般大臣都得不到。謚號會根據親王一生的評價,各有不同。
當然,這種做法不是沒有弊端。如果這種分封爵位的權力落在其他人手中,就極為考驗宗室的忠誠度了。這種忠誠度,往往經不起考驗。宗室內部為了爭奪地位,常常不擇手段。
順治時期,皇帝跟多爾袞爭權。多爾袞大權獨攬時,王公大臣對皇帝的遭遇,大多默然不語。宗室內部中的尼勘、博洛,甚至投靠多爾袞,換取親王的地位。
同樣的,因為親王極高的地位和特權,讓他們完全無法得到約束。除非是他們愿意顧及自己的名聲。否則,即便親王為非作歹,也不會受到太多懲罰。最多是皇帝的斥責。
比如前面提到的慶親王,他收受賄賂的事情,已經是朝野公開的秘密。可是,慈禧認為“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慶親王長期穩坐軍機大臣的位置。即便有人彈劾,也安然無事。
除了那些因為功勞加封的親王,還有皇帝的兄弟、兒子、女兒,也都是和碩親王等級的爵位。這些人享有同等的權利。而且,因為跟皇帝的關系特殊。所以地位也可能會更高一些。
晚清恭親王訢,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兄弟。在咸豐朝嶄露頭角,到同治、光緒時期掌握大權。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折算成人民幣大約為535萬,當時一品文官的俸祿也就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加上養廉銀1.6萬兩,折算成人民幣也就是290萬元,與國家一品文官相比,清朝親王的俸祿還是挺高的。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后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后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擴展資料
親王的世襲待遇:
恩封:親王去世后,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后,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其他的兄弟,只能封不入八分的爵位。
考封: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繼承,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分等級,就是由于考試分數的高低,獲得相對應的等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親王
清代的爵位有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的子孫們,分別是
1和碩親王(年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以下爵位依次減半)Ho?o i Cin Wang
2多羅郡王Doro i Giyūn Wang
3多羅貝勒Doro i Beile
4固山貝子(以上四種為高級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后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后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Gūsa i Beise
5奉恩鎮國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
6奉恩輔國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
7不入八分鎮國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 Gung
8不入八分輔國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de Aisilara Gung
(公爵以上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鎮國將軍(相當于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Gurun be Dalire Janggin
10輔國將軍(相當于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
11奉國將軍(相當于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
12奉恩將軍(相當于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
固倫公主:居京師則俸銀400兩,祿米40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000兩,俸鍛30匹;Gurun i Gungju
和碩公主:居住京師則俸銀300兩,祿米30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400兩,俸鍛15匹;Ho?o i Gungju
郡主:居住京師則俸銀160兩,祿米16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60兩,俸鍛12匹;Ho?o i Gege
縣主:居住京師則俸銀110兩,祿米11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110兩,俸鍛10匹;Doro i Gege
郡君:居住京師則俸銀60兩,祿米6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60兩,俸鍛8匹;Beile i Jui Doro i Gege
縣君:居住京師則俸銀50兩,祿米5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50兩,俸鍛6匹;Gūsa i Gege
鄉君:居住京師則俸銀40兩,祿米4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40兩,俸鍛5匹;Gung ni Jui Gege
六品格格:居住京師則俸銀30兩,祿米30斛;下嫁外藩則俸銀30兩,俸鍛3匹。
固倫公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300兩,祿米300斛;外藩則俸銀300兩,俸鍛10匹;
和碩公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250兩,祿米250斛;外藩則俸銀255兩,俸鍛9匹;
郡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100兩,祿米100斛;外藩則俸銀100兩,俸鍛8匹;
縣主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60兩,祿米60斛;外藩則俸銀60兩,俸鍛6匹;
郡君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50兩,祿米50斛;外藩則俸銀50兩,俸鍛5匹;
縣君額駙:居住京師則俸銀40兩,祿米40斛;外藩則俸銀40兩,俸鍛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傳一代 就要自動降低一級,如親王死了 其子降爵位為郡王 其孫降為貝勒等等 低于奉恩將軍的 稱作閑散宗室 視四品官待遇 但因開國軍功或特別受寵等原因授封的王爺們則可以世襲罔替,世代保有王爺的爵位 稱作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 共有12家鐵帽子王 分別是禮、睿、豫、鄭、莊、肅、怡、恭、醇、慶10個親王和順承、克勤兩個郡王。
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卻授封貝子,死后追封郡王。 其子德麟,襲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襲罔替,這是清朝歷史上唯一的特例。
(二)異姓功臣9等爵位:
公爵Gung
侯爵Heo
伯爵(以上超品)Be
子爵(正一品) Jingkini Hafan
男爵(正二品)Ashan i Hafan
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Adaha Hafan
騎都尉(正四品)Baitalabure Hafan
云騎尉(正五品)Tuwa?ara Hafan
恩騎尉(正七品)Kesingge Hafan
世爵俸祿為: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二等公685兩,三等公660兩,一等侯又一云騎尉635兩,一等侯610兩,二等侯585兩,三等侯560兩,一等伯又一云騎尉535兩,一等伯510兩,二等伯485兩,三等伯460兩,一等子又一云騎尉435兩,一等子410兩,二等子385兩,三等子360兩,一等男又一云騎尉335兩,一等男310兩,二等男285兩,三等男260兩,一等輕車都尉又一云騎尉235兩,一等輕車都尉210兩,二等輕車都尉185兩,三等輕車都尉160兩,騎都尉又一云騎尉135兩,騎都尉110兩,云騎尉85兩,恩騎尉45兩。還有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閑散侯230兩,伯品級官205兩,子品級官180兩,男品級官155兩,輕車都尉品級官130兩,騎都尉品級官105兩,云騎尉品級官80兩。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例如 和珅原襲三等輕車都尉,后晉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國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授封一等肅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賜號驃勇巴圖魯,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沒有名字,雍正之后 開始賜予封號 公爵封號最多四個字 整個清朝只有四人 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間,分別是:
一等誠嘉毅勇公 姓富察氏 名明瑞 字筠亭 滿洲鑲黃旗 屬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團
一等誠謀英勇公 姓章佳氏 名阿桂 字廣庭 滿洲正藍旗人 后改隸正白旗 其父大學士阿克敦 阿桂是乾隆末年的領班軍機大臣 與和珅關系不睦 但都是乾隆寵幸之臣
一等嘉勇忠銳公 姓富察氏 名福康安 字瑤林 滿洲鑲黃旗人,大學士傅恒的兒子 傅恒是乾隆帝皇后的弟弟 封一等忠勇公 保和殿大學士(此為三殿三閣大學士最高等級 傅恒死后 無人再得此大學士級別 原為第二的文華殿大學士就相當于最高的大學士) 傅恒有四子: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福靈安僅獲云騎尉世職,當過總兵、副都統。福隆安是乾隆女兒和嘉公主的丈夫,傅恒死后,他承襲一等忠勇公。福長安在乾隆死后,與和珅一起獲罪,嘉慶帝讓他監督和珅自盡,但并未殺他,后來任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福康安最得乾隆帝寵幸,屢立戰功,金川平,論功,封福康安三等嘉勇男,后晉封嘉勇侯,臺灣林爽文為亂,命福康安為將軍平叛,進一等嘉勇公 平廓爾喀,加賜福康安一等輕車都尉,安南國內亂,命福康安去廣西,途中病,命御醫往視,加封嘉勇忠銳公。平苗人起義,進封貝子。后病死軍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襲貝勒,遞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襲罔替。
一等武毅謀勇公 姓吳雅氏 名兆惠 字和甫 滿洲正黃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孫。
(三)蒙古爵位: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為札薩克(旗長)。札薩克世襲,根據清廷的規定和法令處理旗務,并接受清廷的監督。札薩克之下設協理臺吉、管旗章京、梅倫、筆帖式等僚屬,協理旗務。旗內的土地和屬民由札薩克支配,旗下設佐,為基本軍事單位,每佐設佐領一人,轄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薩克領導下,審理丁冊,征收稅課,排解糾紛,傳遞信件及征發人丁。佐領之下設驍騎校、領催,協助位領辦理軍政事務。每六佐復設一參領統轄。在佐之下,每十戶設一什長,為最低一級行政單位的管理人。清統治者為了不使旗札薩克享有獨立權力,訂出會盟制度,在旗之上設盟,合數旗而成。盟不是實質性的管理單位,只是一種實行監督的組織,一般不設辦理盟務的衙門。只是在盟內各旗會盟時“簡軍實、閱邊防、理訟獄、審丁冊”。盟設正副盟長各一。每3年會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會盟地。盟長由理藩院于盟內各旗札薩克中選人賽清帝任命兼攝。盟長的主要任務是充當會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預各旗內部事務,也無權擅自發布政令,只是對各旗札薩克起監督作用,并充當旗札薩克與清政府的中間人。蒙古舊有的部,只在名義上保存下來,不具有任何行政職能。封爵為:
1親王
2郡王
3貝勒
4貝子
5鎮國公
6輔國公
7札薩克臺吉
8一等臺吉(塔布囊)
9二等臺吉(塔布囊)
10三等臺吉(塔布囊)
11四等臺吉(塔布囊)
12固倫額駙
13和碩額駙
14郡主額駙
15縣主額駙
16郡君額駙
17縣君額駙
外蒙古四部:土謝圖汗,賽音諾顏,車臣汗,扎薩克圖汗,下轄旗八十六個,計:土謝圖汗部20旗,屬汗阿林盟;三音諾顏部22旗,厄魯特2旗,屬齊齊爾巴克盟;車臣汗部23旗,屬克魯倫巴爾和屯盟;札薩克圖汗部18旗及輝特部1旗,屬札克必拉色欽比都哩雅諾爾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碩特、綽羅斯、輝特、土爾扈特等部28旗、喀爾喀部及諾門罕1旗,為1盟,由西寧辦事大臣兼任盟長。
土爾扈特部編旗設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內的舊土爾扈特部4旗,為南路烏納思索珠克圖盟;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境內的3旗,為北烙烏納恩索珠克盟;今烏蘇縣境內的2旗,為東路烏訥恩素珠克盟;今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內的1旗,為西路烏訥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爾扈特2旗,為青塞特奇勒圖盟;和碩特3旗,為巴圖塞特奇勒圖盟。
在西套蒙古地區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區和碩特蒙古,于康熙年間建立札薩克旗;額濟納地區亦建立了札薩克旗,皆不設盟。乾隆年間,杜爾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輝特1旗,為賽因濟雅哈圖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輝特1旗,為賽因濟雅哈圖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貝勒、貝子、公。無塔布囊,有臺吉。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19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