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清朝的大臣“不怕圣上召見,就怕皇上賞飯”?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皇上賞飯的正式說法是:賜宴。按照我們很多人的想象,大臣若是能夠得到皇上的賞飯,應該算的上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了。然而事實上,皇上賞飯其實對大臣來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這是為什么呢?那么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清朝時期,皇帝舉行的例行賜宴,除了建元定鼎宴外,還有元日宴、冬至宴、萬壽宴、大婚宴、千叟宴這5種比較大型的宴會。
元日宴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春節)舉行,由皇太極設立。后來,雍正皇帝將元日宴改成元旦宴,并從參與人員、服裝禮儀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化和制度化。清朝近300年間,除了康熙皇帝曾經短暫取消過元日宴,其余200多年,每一年都雷打不動地舉行,直到清朝滅亡。
冬至宴,顧名思義,在每年冬至這天舉行,由順治皇帝設立。后來,冬至宴經常停止舉辦。
萬壽宴是清朝皇帝的壽誕宴,是內廷的大宴之一。如果遇到大壽,其慶典將會更加隆重。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整個慶典耗費近1000萬兩白銀,創下了史無前例的記錄。
大婚宴是皇帝大婚時舉辦的宴會。清朝時期,共有4位皇帝在皇宮里舉行了大婚儀式,分別是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大婚宴也極為隆重。
千叟宴是康熙皇帝首創的大型宴會,宴請全國65歲以上的老者。說是“千叟”,實際上參加的不止1000人,乾隆皇帝舉行的千叟宴多達5000余人。
此外,皇帝登基、皇后生日、皇子大婚、公主下嫁等,以及每年上元、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節,朝廷均會在乾清宮等處設宴,筵宴九卿六部、滿漢大臣、諸藩使節。
除了上面這些比較大型的宴會,清朝皇帝為顯示自己的恩榮和威儀,舉行舉行一些小型的宴會,如殿試傳臚次日在禮部舉行的恩榮宴,皇帝經筵禮成后設在文華殿的經筵宴,臨雍禮成后在禮部設置的臨雍宴,大軍凱旋歸來舉行的凱旋宴,欽命編修實錄、圣訓之際在禮部舉行的修書宴……
清朝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朝代,皇帝賜宴時,禮儀繁多,來不得半點馬虎。
所有的王公大臣在參加這種宴會時,必須整整齊齊地身穿朝服衣冠,佩戴朝珠。如果是在冬天,還可以接受;如果是在炎熱的夏天,身穿如此多的衣服,就夠嗆了。往往還沒有動筷,就已經汗流浹背。
賜宴之際,會有專門的贊禮官員,站立在太和殿的殿陛之上。當贊禮官員唱贊到“跪”時,所有參加宴會的王公大臣都要站立起來,離開座位,向皇帝一跪一叩。一跪一叩結束后,才站起來,仍舊坐回自己的席位。如此三番四次,總要把大臣折騰得筋疲力盡才算完事。
如果是年輕人參加這樣的宴會,也不算很辛苦。可是,一般年輕人哪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有資格參加皇帝賜宴的大臣哪個不是一把年紀了?所以,大臣們為了適應這種高強度的宴會,往往提前就進行訓練,避免到時候體力不支出糗。
《清代之竹頭木屑》記載:“前合肥(李鴻章)以太后(慈禧太后)萬壽在邇,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習之,蓋國朝大臣恭謹類如此。”這則故事說,1894年,當慈禧太后即將迎來六十大壽之際,李鴻章每天在北洋大臣衙門辦公室里練習磕頭三次。
由此而言,賜宴對于受賞者來說,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所以,大臣們在私下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圣上召見,就怕皇上賞飯。”
能得到皇帝的賜食,是無上的榮耀,可要吃下去,有時也需要勇氣。
在古代,皇帝是萬民之首,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臣民們能得到皇帝的賞賜,那自然是萬分高興,感恩戴德的。皇帝們自然也會時常賞賜一些東西來體現皇恩的浩蕩,其中賞賜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所以能得到皇帝賞賜食品,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比如,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詩仙李白,唐玄宗欣賞他的才華,就曾親手為他“調羹”。下面是唐朝時李陽冰的記敘:
天寶中,皇祖下詔,征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你看,天寶年間,唐玄宗聽說李白來了,請李白在七寶床上吃飯,還親手攪拌涼了給李白吃,這是何等的榮耀。
皇帝賜食是無上的榮耀,但也有讓大臣們傷腦筋的時候。
能得到皇帝的賞賜的食物,那自然是很高興的事,畢竟,不是誰都有這個機會的。可問題是,這些官員們平時都是過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清菜蘿卜各有所好,皇帝賞賜的是自己喜歡吃的還好,要是不喜歡吃的,那就慘了。不吃完,那可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啊。
這種尷尬,要數清朝的大臣們感覺最深。建立清王朝的滿族(之前叫女真族),是一個游牧民族,肉食,是他們的主食。早先,女真族在關外征戰,然后入主中原,打了很多仗。打仗的時候是很難弄到肉的,即使士兵們有了肉,早于條件艱苦,軍隊里都只能用白水煮了肉來吃。
后來,清王朝建立后,為了讓大臣們不忘祖先們打天下的艱辛,每年祭祀的時候皇帝就會賞賜給大臣們一塊清水煮豬肉。說實話,寫到清水煮豬肉,我都覺得有點惡心,沒鹽沒味,這怎么別吃啊。
每到這個時候,大臣們就抓狂了。沒得到皇帝賞賜的清水豬肉,說明不受皇帝重視,心里面肯定不好受。得到了皇帝賞賜的清水豬肉,則是快樂并痛著,看著沒鹽沒味沒調料的白花花的豬肉,“愛真的需要勇氣”啊。
有和宮里的太監好的,會買通他們偷偷地抹點鹽;也有用一張紙浸了鹽帶去包肉的,可這些招式用一次兩次還行,要是被皇帝發現了,那可是后果相當嚴重。
你還知道哪些皇帝賜食的趣事,歡迎在評論中分享喲。
明朝的大臣敢于向君王進諫,而清朝卻很少有人敢進言的原因就是兩朝所奉行的文化是不同的,也正是這種文化的不同導致了兩朝的大臣出現了分歧。明朝的君主是朱元璋,朱元璋是一個極其殘暴的人,但是他的大臣們卻都敢于進言,甚至有的大臣以死明志,但是這種現象到了清朝卻沒有出現過,基本上都是君主說了算,大臣們很少有敢于直言不諱的,朝堂之上也是一片祥和,君臣之間也沒有出現過爭執。
明朝的大臣與清朝的大臣出現如此大的變化的原因就是雙方的文化不同,所推行的思想還有所遵守的原則也都不同。明朝的人是漢人,所以他們推行的則是漢人的文化,清朝則不同,清朝的人都是滿人,所以他們推行的文化就是滿人的文化,這兩種文化是有著巨大的差異的,進而就導致了這種差異體現在兩朝的大臣身上,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局面。
明朝的大臣推行?文官死諫,武官死戰?的道理,而清朝則不同,清朝的君臣之間是絕對的依附關系。漢人的大臣一般都以江山社稷為重,有的時候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對君主進言,他們這樣是在堅守自己內心作為臣子的義務和職責,還有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但是清朝的滿人大臣則不是這樣,他們君臣之間是絕對的依附關系,君主說什么就是什么,大臣只負責執行,不需要反駁,也不需要提出意見。
明朝的大臣都敢以死進諫,但是清朝卻幾乎沒有人進言的原因就是兩朝的文化差異。文化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對一個朝代的影響也是很巨大的,從這兩個朝代的君臣關系中就可以看出來。我覺得作為一個臣子,還是要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為江山社稷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凄厲,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卻不斷下降。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竭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著同皇帝議事。據說是宋太祖改變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質等人向宋太祖奏事,開始大臣們還坐著,宋太祖稱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讓大臣們近前指給他看。等范質等人回到原處,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議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規定“大朝議”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于大臣們都備有特別的護膝。從坐而上朝到立而上朝再跪而上朝。反映了君相關系日益緊張嚴峻。可見,歷代中央機構在不斷調整、改革,但總的來說,是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713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