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兵敗退守江西之后,處處被江西地方官壓制,自咸豐四年開始率軍出征的風風雨雨,他深深感到沒有實權所帶來的種種困擾,于是,曾國藩以要回家守孝三年為由,向清政府提出了要挾,希望政府能給他實權,但竟然把咸豐皇帝惹火了,直接就批準他回家守孝,差點報國無門的曾國藩,幸得一人極力為他開脫,才有了他第二次出山的機會,這個人究竟是誰呢?
曾國藩
此個人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胡林翼,胡林翼是湖南人,字(潤之),人們又稱他為“潤帥”,他可以稱得上是湘軍的第二號人物,此人如若不早逝,他所成就的事業應該不在曾國藩之下。所以,民間就按“曾、胡、左、彭”排列湘軍四大名帥。很明顯,胡林翼就排在左宗棠和彭玉麟之前。他只活了不到五十歲,比和他同歲的左宗棠少活了二十年,所以左宗棠后來才如此有名,反而胡林翼不太為人所知,這也恰恰是他的遺憾。
當曾國藩在家守制的時間里,石達開率領軍隊直奔浙江,沿著浙江攻陷了很多軍事重鎮,并為很快把兵峰指向了浙江首府杭州。如果石達開一旦攻陷杭州,整個太平天國又將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砝碼。當時清朝軍隊又無特別好的將帥可用,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非常著急。作為湖北巡撫的胡林翼雖然有兵權,但如果他親率領軍隊去浙江,不僅路途遙遠,而且能否按時到達并且成功地阻擊石達開,他是不敢確保的。其次,湘軍所有的糧餉包括部隊的各種供給,都是由胡林翼補充的,因此,湖北就是整個湘軍的后勤保障,所以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湘軍的締造者曾國藩。
石達開雕像
對于咸豐皇帝批準曾國藩在家守制三年,胡林翼氣憤難當,他非常了解曾國藩的為人和能力,而胡林翼的推舉對曾國藩又是一次人生轉折。當時咸豐皇帝環視周圍,確實無適合人選,無奈只好采納胡林翼的舉薦,所以又把曾國藩從家里召了回來。曾國藩原本在家守孝也是為了要挾皇帝能給他實權,當接到圣旨后四日,安耐不住的曾國藩就立刻出發了。因此,如果沒有胡林翼的舉薦,曾國藩空有一腔大志,也只能窩在湖南偏僻的村莊了卻殘生,所以,曾國藩此次再度能出山,對胡林翼的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如此,曾國藩還極為敬佩胡林翼那種“虛己下人,和融將帥”的能力,這恰恰是曾國藩所不具備的。
咸豐皇帝劇照
胡林翼在他一生當中,他靈活把握事態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越曾國藩的,當時清朝滿之間不和睦,官文是清朝政府非常重要的一個滿族官員,此人才智平庸,他在湖廣總督的位置上一做就是十一年,所以官文給很多人制造過麻煩,也包括曾國藩。胡林翼深知官文只在乎權力和錢財,所以,胡林翼每次給朝廷寫奏折時,都把好的業績推讓給官文。比如,在胡林翼做了湖北巡撫之后,每個月就從鹽厘當中撥分三千兩給官文揮霍。
官文
不僅如此,當時官文很寵愛自己的小妾,有一次,他不好意思說給小妾過生日,于是他就寫了一分給夫人過生日的請柬,當官員們拿到請柬后,心里都明白官文是要給小妾過生日,因此,當天很多人都沒到場。官文為人好面子,真覺得尷尬之時,胡林翼卻帶著自己的夫人、母親和重禮到了,令當時的官文非常感動。不久之后,兩人不僅成了結拜兄弟,就連官文的小妾也成了胡林翼母親的干女兒。
小妾劇照
直到后來,官文才明白胡林翼處處讓著他,因此,在后來一些軍政大事上官文也很配合胡林翼,比如,當江西戰事遇到困難之時,胡林翼居然向官文請示,要撥大量的銀餉去支援江西。按照之前的官文絕對不會同意的,可對于胡林翼的請示,他居然同意了。因此,胡林翼這種能屈能伸的精神,確實能夠及時有效地幫助湘軍,所以,有時候的委屈換來的確實大局的成功。
胡林翼畫像
曾國藩當時無論是在湖北還是在江西,乃至于此前在湖南訓軍,他都很難調和與地方大臣的關系。當曾國藩苦苦地去糾葛人際關系之時,胡林翼總能及時地顧全大局有效地幫助于他,因此,在曾國藩胡林翼不失為南天一柱,國之棟梁,所以,曾國藩是發自內心地佩服胡林翼。有人評價,在那段特定的戰爭時期,胡林翼所起到的作用絕對不亞于曾國藩。
曾國藩
據說,年輕時的胡林翼確實一個地地道道的紈绔子弟,由于是家中獨子,家里人對他就像眾星捧月一般嬌慣于他,所以導致胡林翼當時養成了一個浪蕩的習慣。比如,胡林翼結婚大喜之日,他卻沒有洞房花燭夜,而是跑到街上喝酒,知道伶仃大醉時才被人給抬回了家。而且,據說他的岳父還是當時的兩江總督陶澍。但陶澍由于過于欣賞胡林翼,對他很多所作所為都視為不見。并且當時還表示,說年輕時有時間浪蕩去所謂,待他成熟之后,要忙于國事之時,想他浪蕩都浪蕩不起來。不得不說,世界上有如此寬容的岳父,實在難得啊
沒過幾年,胡林翼和文慶到江南主持鄉試,可沒曾想,鄉試過程中文慶舞弊,因此引發了一件大規模的考場舞弊事件的暴露。當時文慶被革了職,由于胡林翼是副考官,因此也被連帶降級。這次考試舞弊事件對胡林翼和他的父親打擊都非常大,尤其是他的父親,因此事抑郁成疾,次年就過世了。痛心疾首的胡林翼一邊在家守制一邊在家發奮讀書,從此浪子回頭走向了正軌。
當時從七品的胡林翼在家給父親守制即將結束之時,他的岳母也去世了,按照當時制度,胡林翼還要給岳母守制。因此,在這三四年期間,與他一同出道的翰林們已經前程似錦了,當胡林翼再次回到翰林院之時,他依然還是從七品的官職,這對于胸懷大志的胡林翼來說非常蹉跎。于是,家人和周圍的朋友花了一萬五千兩白銀,為他捐了一個四品知府。按照清朝的慣例,捐了官之后,可以自己挑選某個地方的后補官員。當時胡林翼挑了一個很多人都不愿去的地方,貴州。當時的貴州情況非常復雜,土地貧瘠,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落后,可胡林翼卻偏偏看上了這一點。
胡林翼
咸豐三年,太平軍回征湖北,當時的湖廣總督吳文镕覺得周邊沒有可用之才,他就想到了貴州的胡林翼,于是向朝廷薦舉,要把胡林翼從貴州調到湖北幫他阻擊太平軍。胡林翼接到旨意后,迅速從貴州把所訓練的六百多名黔勇一同帶到了湖北,開創了一番令他難以想象的事業。胡林翼加入湘軍后,捷報頻傳,先是與太平軍打了一場硬仗,收復了軍事重鎮武昌,之后又與曾國藩聯手干了一件被史學界稱為“曾胡聯手圖皖”的大事。
安慶城
安慶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處長江的咽喉部位,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所以自古以來,安慶一直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太平天國攻克安慶后,建立了以陳玉成為首的根據地,并把它視為軍事上包圍天京安全的前哨,以及向長江中游地區發展的后盾。他們派出重兵駐守安慶,時間長達八年之久。
胡林翼的湖北作為湘軍的大后勤,而太平軍在南京長江口上,中間隔著安徽,安徽安慶是陳玉成的根據地,所以,如果不拿下安徽,湘軍就很難順勢東下攻陷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胡林翼和曾國藩對于“圖皖”此事進行過長時期的商議,商議結果就是要拿下安徽和安慶,而要想拿下安徽就必須先攻下安慶。由于安慶城易守難攻,所以曾國藩和胡林翼決定“圍城打援”,他命令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帶兵前去圍安慶城,湘軍悍將多隆阿去打援。
因此,當時被圍城后的太平軍過得是異常艱難。起初,曾國藩認為,安慶被圍之后城里肯定會斷糧,但安慶城里的太平軍卻個個身體依然健壯,之后才得知是外國人通過秘密渠道,把糧食送進了城里。于是,曾國藩通過各國總理事務衙門向各國發函,禁止各國偷運糧食進安慶城。因此,安慶城里不僅老百姓沒有糧食吃,守城的兩萬太平軍也斷了糧。據說,當時曾國藩為了招降陳玉成,安排陳玉成與他被困在安慶城里的老母親見面,當時陳玉成白衣白袍白馬,帶了十六個隨從就直接到安慶城里見了老母親。
當時他的老母親餓得連話都難以說出口,見到陳玉成后,揮了揮手,示意讓他走。結果陳玉成黯然地離開了安慶城。據說當時城里已經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安慶城簡直就是一座人間地獄。士兵們餓得沒力氣,手只能用繩子綁在槍炮上,以致不離開戰斗崗位。在此種情況下,曾國荃在城下埋了炸藥,把安慶城墻炸開,當成千上萬的湘軍沖進城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們徹底驚呆了。安慶城的太平軍將士已經餓得連站都站不穩了,已經完全喪失了戰斗力。
在湘軍響徹全城的喊殺當中,包括太平軍主將葉蕓來在內,一萬六名太平軍將士被湘軍殺得一干二凈。但在屠殺當中,安慶城守城重將張朝爵卻逃跑了。當湘軍進入城里之后,城里所有人都餓得跑不動了,到了張朝爵家里,發現他家屋頂上還存著糧食,可見此人在全城面臨饑荒之時,他還有糧食可吃。因此,“安慶會戰”也就以這樣極端慘烈的狀況被載入了史冊。
一、 讀書摘要
? 曾國藩,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圣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孝的境界,這個過程對我們普通人的成長非常富有啟發意義。于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從曾國藩的故事出發,更深的了解中國傳統思想史,了解晚清政治史和社會史,豐富自己的歷史文化知識。
二、 金句/語錄
1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2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3 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當以節義死。
4 藏拙示仁/藏拙示孝
5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人必非之。
6 好漢打破牙和血吞。
7 豎起骨頭,竭力撐持。
8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
9 軍中閱歷有年,益知天下事當于大處著眼。
10 致人而不致于人。
11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12 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才是真正受用。
13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14 于古,則多看書籍;學于今,則多覓榜樣。
15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三、思考
昨日讀完本書,遲遲不敢寫書評。因為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描述這位“鉆之彌堅、仰之彌高”的大人物,思考了一天,我想結合曾國藩的故事,談談如何面對各種挫折,以及如何加強自我管理更加從容的面對生活與人生。
1 曾國藩如何面對七次科舉之痛?
曾國藩第六次不僅落榜,還被學臺“懸牌批責”,這次對曾公刺激極大,他坐在書房里反思這么多年讀書考試的經歷,要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第一是確實天分不足,其次是父親教學方法的問題。同時他發現自己的主要問題是寫東西過于拘謹,過于注重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接下來曾公知道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功夫。
?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曾公逆商感人,善于反思,能抓住主要矛盾,集中進行突破,終于在第七次成功上榜。看到這里,我不僅反思自己學習葡語,斷斷續續學了很久,卻始終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既有外部原因,但是內因是最重要的。和曾公一樣,我天資不是很好,只能勤奮來湊。其次,學習方法不對。學習資料選擇不準,主要矛盾抓的不準。所以在積極和優秀的朋友溝通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喜好與特長,重新選擇了新的教材,并采用每天聽力+朗讀+錄音+自我糾正+測驗的方法來學習,經過一個月的訓練,進步迅速。與此同時,這又極大的激發了我學習的熱情與動力,爭取早日實現自己的目標。
2 曾國藩如何面對長沙之辱?
? 長沙之辱是曾國藩出生以來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進秀才的艱難,畫稿遭人嘲笑的尷尬,比起這次挫折起來,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堂堂“副部級”官員,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還沒處講理。這種難看在整個大清朝的歷史上也不多見。我們可以想象曾國藩如何心血上沖,夜不能寐。
? 曾國藩第一反應是向皇上控告,但是細想一下,這種方法行不通。他能扳倒湖南全省官員嗎?如果做不到,那么以后豈不是更寸步難行? 經過幾夜不眠的反思,曾國藩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不爭一日之短長,日后打幾個勝仗自分高下。
? 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與人沖突的時候,不要一時沖動與人爭執輸贏,把委屈再往肚子里塞一塞,冷靜下來再思考如何應對,化解矛盾。萬事以和為貴,伸手不打笑臉人,一個成熟的人控制了情緒,也就控制了人生。
3. 如何面對自卑與焦慮、郁悶與艱難?
? 曾國藩以前非常自卑,科舉的成功讓他找到了自信。但是來到北京翰林院,結交了許多氣質風度完全不同的人,和他們相比,曾國藩發現自己身上有很多嚴重的缺陷。一口難懂的湘鄉土話,長得土頭土腦,穿得土里土氣,而且因為是應試教育,他確實沒有讀過多少書。這種存在與起跑線上的差距注定給他的心里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如何洗刷自身的鄙俗之氣,曾國藩開始焦慮。
? 他總結自己的缺點;靜不下來,生活不規律;為人傲慢,修養不好;“虛偽”不懂裝懂,好色(喜歡看美女)。
? a) 為了改變自己,曾國藩開始如饑似渴的讀書,認真研究理學經典。并且通過讀書與交友,曾國藩的視野和見識與以前大不相同。三十歲這一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非常重要。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圣人”之志。
b) 脫胎換骨的開始就是寫日記,這是入圣之基。雖然寫日記也有過不能堅持,記流水賬等毛病,定下的計劃不能堅持,但是在唐鑒的幫助下,曾國藩學會了如何去寫日記。記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能打破每天記日記的習慣。此外,曾國藩還將日記分享給朋友看,因為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通過他人的監督,曾國藩不斷的完善自己,并將這樣的好習慣堅持了一生。
c) 自我管理的十二條軍規
(1)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
(5)讀史。丙申年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后每日圈點十葉,間斷不孝。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9)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11)作字。飯后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國藩通過不斷的自我管理與自我完善,克服了自卑焦慮,郁悶與艱難的情緒,書中汲取的知識成為他進階道路上的指明燈。
4 曾國藩如何面對九江大敗?
? 九江位于長江與鄱陽湖之交,是長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戰略位置非常關鍵。曾公在屢次大勝之后,不免洋洋得意,以為勝卷在握。殊不知湘軍雖然節節勝利,由于長驅直進,其實兵力已疲。太平軍利用湘軍水師急于求戰的心理,用小船襲擾的方式,把湘軍惹得火起。并將120多條船死死的封鎖在湖內,造成百余“輕捷之船”,兩千“精健之卒”陷于鄱陽湖內,這樣戰爭的主動權隨之轉移到太平軍的手中。在突襲中,曾國藩的坐船也被俘獲,想想自己花費數年心血慘淡經營起來的水師竟然遭如此下場,羞憤難當,在太平軍逼近的關鍵時刻投水自殺,幸被獲救。
? 與此同時,胡林翼臨危受命湖北巡撫,需要盡快拿下武漢,才能在武漢立足。因此胡林翼向曾國藩求援兵,要求湘軍最好的戰將羅澤南出征。此時的曾國藩正泥冰九江城下,進退不得。不放羅澤南,武漢一時難以拿下來;放走羅澤南,曾國藩自身安危難保。
? 在一番猶豫之后,曾國藩以天下大局為重,自己安危次之,同意派出羅澤南,并從塔齊布軍中抽調人員,以增強實力。由此可見,曾國藩在關鍵時刻之顧全大局的胸懷實為普通人之所不及。
? 在現實生活中能有幾人置自身安危而不顧,以家庭、公司、社會責任為重,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在今天都是難能可貴的!
5 如何面對咸豐七年危機?
曾國藩痛苦萬分之時,卻接到父親去世的訃告。這個噩耗倒成了擺脫困境的天賜良機。但是當假期將滿,他不想再過客位虛懸的日子,遂奏請在家守三年之制。但是咸豐皇帝當然不會批準,催促他立刻回到軍中。曾國藩將壓抑已久的愁苦憤慨都說了出來,希望皇帝體諒他的苦衷,授予職權。但是逞婦人之智的咸豐皇帝和曾國藩較上了勁。批準他在家守制三年,實際上解除了曾國藩的兵權。本來曾國藩是以退為進,沒想到先帝竟然順水推舟,將曾國藩一棒打昏,苦戰數年就得到如此結果。
? 在極端痛苦中,他開始閱讀老莊著作。幾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給了他意想不到的啟示,讓他恍然間到了另一片天地。曾國藩慢慢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為人處事,說話太沖,辦事太直,鋒芒畢露。于是,曾公積極致信給各位好友,請求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曾國藩認識到“大柔非柔,大剛非剛”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 結合曾公的故事,我想想自己有點感同身受。經受挫折的時候我也有不好的想法,但是沒有付諸行動。但是那種心中插了兩把刀,動一動就痛徹心扉的感覺確實難以忘懷。你會徹底的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后來我也是開始讀書,在書中療愈了自己,完善自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優越感,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做事應該平心靜氣,更多的考慮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的立場想問題;更多的贊揚他人,表揚他人的長處;做事有始有終,越到后來越慎重;接人待物更誠更敬。曾國藩家居的兩年,讓他脫胎換骨;我的兩年也同樣讓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我更加自信,陽光,不懼未來。
四、 啟發與收獲
合上書本,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三點。
?第一點就是曾國藩嚴格的自我管理。從30歲開始,每天堅持早起讀書,堅持寫日記反思。這對他今后的自我完善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回頭想想,其實我一直有早起的好習慣,但是沒有特定的去總結過。從五月開始,我要求自己每天六點起床,30天風雨無阻。后來我的生物鐘竟然調到了五點起床,甚至更早。我也強迫自己每晚必須保持六個小時的睡眠,醒來之后可以聽聽書,或者馬上看書,讓自己靜心看書是一段非常好的時光,開啟美好的一天。五點早起,每天上班前可以爭取3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長此以往,時間的復利驚人。此外,每晚反思復盤,當天的言行是否有不當之處,如若有不對的地方,積極向人解釋道歉,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其次,給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曾國藩不計前嫌,寬容待人。對于沈葆楨、左宗棠的刁難,忘恩負義,落井下石,淡然處之,在他們需要之時卻放下恩怨,助一臂之力。這就是有胸懷與格局的境界。
?最后,曾國藩不遺余力的培養人才,尤其以對李鴻章的培養為例。因為曾國藩認為人才“大抵皆由勉強磨礪而出”天生天才極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過培養教育造就出來。在曾國藩身體力行的影響下,李鴻章從一個愛睡懶覺的年輕人逐漸變得“每日起居飲食均有常度”精心訓導,盡力雕琢,造就了一代歷史人物。千里馬需要伯樂的指點,但是個人的努力與勤奮也要達到伯樂能指點的基準線。其次,要積極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許不經意的分享以及指導會給他(她)帶來人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就是讀書分享意義的所在。
? 讀完一遍曾國藩還不夠,還有很多很多想要分享的東西。如果你有幸閱讀到這篇書評,我強烈建議你閱讀曾國藩。因為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局限。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精神征途上,樹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肅然起敬的豐碑。作為一名湖南人,我為有這樣的歷史人物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同時勉勵自己一生積極向曾國藩學習,將湖湘文化,中國精神發揚光大,做一名對社會有價值的后浪!
《曾國藩傳》筆記:做人的“自我管理——脫胎換骨”
曾國藩智商平常、出身平常,三十多歲起先后受耳鳴、失眠、眼病、皮膚病困擾,60歲右眼還失明,身體稟賦條件可以說是非常不好。
6次考秀才失利,但是他從未對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遇到困難也憑著一個“拙”勁兒“韌”勁兒,迎難而上,以至在后來的仕途生涯中“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對于一個資質平庸的普通人來說,要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心性?
曾國藩每一個修身立德的苛刻要求,都站在挑戰反人性的高度,但是他卻一條一條踐行,“尚拙”、“有恒”、“悔生吉”、“拖”字訣、“挺”字經、全局觀、定力、打掉牙和血吞、反思、反向思考、凡事準備充分,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值得我們終身思考和踐行。
1、“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王陽明P017
大家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后不能保持平常心為恥!
保持平常心
2、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曾國藩P026
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極限的,自己監督自己都是有盲點的,不容易做到徹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過自己的朋友、老師監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隨它自己生長可能長得彎彎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種在竹林里頭,周圍都是長得筆直的竹子,和它們一起爭陽光,它本身也就長直了。
所以曾國藩說這就是“師友夾持”。曾國藩把日記給朋友們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為坦誠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讓大家一起監督,這樣他就不好意思偷懶了。
3、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國藩P030
4、天塌大家死,我何必獨著急?P063
5、“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P113
6、“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P119? 曾國藩打仗制勝之道。
7、智慧愈苦而愈明。——曾國藩P123
8、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P159
9、逆眾人而獨行,則一傅眾咻,難以有成。——P160
10、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P161
1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P161
12、大柔非柔,至剛無剛。——P161
曾國藩是如何面對科舉挫折、長沙之辱?自卑與焦慮、郁悶與艱難?靖港首敗、九江大敗?咸豐七年(1857)危機?請將曾國藩遇到過的問題(也可以說困難,或挑戰)一一列出來,參照他,把你遇到過的問題一一列出來,比較,他如何應對解決?你如何應對解決?如果有區別,原因是什么?為什么?
遇到的問題:科舉挫折
情況介紹:1832年,22歲第6次參加科舉考試,不僅落榜,還被學臺“懸牌批責”為“文理欠通”。解決方法:曾國藩沒有就此放棄科考,而是反思自己歷次考試經歷,找出自己失敗的原因:一是資質弱;二是文章文理不通。
對于資質弱,解決雄心與頭腦的差距,就用超人的努力去彌補;對于文理不通的問題,在后續備考的過程中就對癥下藥,重點解決文理不通的問題。
遇到的問題:自卑與焦慮
情況介紹:1840年,30歲的曾國藩任翰林檢討(七品),到北京為官。但是在翰林院眾多學者之中,曾國藩不僅外表土氣,氣質庸俗,性格上也有諸如浮躁、虛偽、為人傲慢等缺點,最關鍵的是讀書甚少,學識孤陋。與翰林院眾多人中龍鳳相比,曾國藩感到無比自卑與焦慮。
解決方法:曾國藩決定通過讀書和交友來提升視野和見識。“不為圣人,便為禽獸”是他給自己定下做人標準。
為此,他制定了十二條做人規矩和課程標準,并在每日的言行中遵照執行,在每日的日記中反思修正。
遇到的問題:長沙之辱
情況介紹:1853年,湖南提督鮑起豹的衛隊尋釁攻打湘軍,曾國藩要求鮑起豹逮捕鬧事的綠營軍,以杜私斗之風。然后,鮑起豹借此機會,一邊假意帶幾個綠營軍到曾國藩處請罪,一邊散布謠言說曾國藩要嚴懲營軍的消息。鮑起豹此番做法實則是鼓動綠營軍鬧事,公然圍攻曾國藩。
結果,曾國藩差點被鬧事的兵痞給殺了,堂堂正二品,“副部級”官員受此屈辱,還無處講理,對于曾國藩來說,內心的憤恨、挫辱之感是不言而喻的。
解決方法:按照常理,曾國藩受此屈辱,大可向咸豐帝控告鮑起豹。但是一個鮑起豹可以打倒,湖南所有的鮑起豹是打不完的,而且還會將自己陷入萬難境地。所以,他從長遠考慮,忍受屈辱,選擇"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決心到衡陽建立湘軍,等待來日一雪前恥。
初到衡陽建立湘軍之時,曾國藩遇到諸多困難,比如,沒有辦公場所、沒有職權、沒有軍餉、沒有經驗,也沒有任何朋友幫助等,但是曾國藩憑借自身堅強的韌勁兒和突出的試驗精神,凡事親自體驗,勇于嘗試,勤于嘗試,終于建成十營水師。
遇到的問題:靖港首敗
情況介紹:1854年,44歲,靖港首敗,湘軍戰艦損失三分之一,炮械損失四分之一,曾國藩第一次投江自殺。
解決方法:湘潭捷報打消了曾國藩第一次自殺的念頭。湘潭勝利,解除長沙危機,但是曾國藩并未就此沾沾自喜,而是事后冷靜總結靖港之敗的失敗經驗。曾國藩做事的特點一直是功雖大而不喜,過雖小而必究。在曾國藩看來,失敗是一個人一生的寶貴財富,每一次失敗都要吃透,才不能白白付出這個代價。
遇到的問題:湖口兵敗
情況介紹:1854年9月,曾國藩率軍前往江西,欲奪九江。12月,首遇湖口兵敗,曾國藩第二次投江自殺。在后續的戰斗中得力大將塔齊布、蕭捷三相繼陣亡,可用之兵只剩羅澤南,九江卻久攻不下。此時,胡林翼又請求曾國藩派羅澤南赴武漢救援。曾國藩從大局出發,不顧個人安危,不但派出羅澤南,而且從塔齊布軍中抽調人馬到羅軍,以增強實力。
解決方法:派出羅澤南軍的曾國藩,在江西困難重重,陷入生死困境。1855年起,太平軍先后控制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四州縣,湘軍部隊被困在南昌和南康兩府狹小地區,曾國藩時刻面臨被殺的危險。1856年三四月間,其弟曾國華、曾國荃先后率兵支援。同時,太平天國抽調軍隊回救天京,江西太平軍基本停止進攻。曾國藩絕路逢生,解除生命危險。在派出羅澤南軍隊一事上,曾國藩完全沒有顧忌個人安危,我們可以學習到,曾國藩在關鍵時刻顧全大局的胸懷是普通人不可企及的。
遇到的問題:咸豐七年被解除兵權
情況介紹:1857年2月,父親曾麟書去世,咸豐帝給假三個月,讓曾國藩回家治喪。7月,喪期將滿之時,曾國藩上書咸豐帝,期望授予督撫之權,然而卻被咸豐帝批準守孝三年,實際是解除他的兵權。
解決方法:曾國藩回想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反思自己的個性、脾氣、風格上也有諸多缺陷。回想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特立獨行,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逆眾人而獨行,則一傅眾咻,難以有成。
曾國藩不僅自己反思,同時也讓好友多給他提意見。通過閱讀好友來信,曾國藩認識到自身致命的弱點: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那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曾國藩把家居的兩年,稱之為“大悔大悟”之年。鄉居的日子,曾國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堅持,不放棄
從曾國藩的一生中,我感悟最多的就是“堅持,不放棄”。學識寡陋,不妄自菲薄,堅持學習,提高自己;多次戰事中,不為外界所累,考慮大局,堅持自己的作戰主見;雖身患多種疾病,仍堅持日日反思、讀書,不斷修身立德。曾國藩的堅持,在我的認知中是一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煩的樸實精神。
這也是我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時候,我做事都喜歡去想簡便的方法,不喜歡麻煩,總覺得是在浪費時間。遇到困難,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內心有煩躁的情緒,而不是不帶情緒,單純地思考解決辦法,這也算是怕苦怕累的一種表現吧。
持續反思
如果讓我給自己下個定義,我一定會說我是一個愛學習、滿滿正能量、積極向上的人。但是現在,我會對“愛學習”這個詞,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此時的我認為,“會學習”的人才能稱之為“愛學習”的人,而“會學習”的前提必須是一個會不斷反思,不斷修正自我的過程。很顯然,我并未做到。
我總是在一路往前,但很少停下來認真反思自己。因為,我錯誤地以為,停下來就是在浪費時間。就像一個趕路的人,他一直不停向前,才算是一種前進。但是,我卻忘記了,如果這個趕路人在不斷走重復的、錯誤的路,那這種前進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也是在最近,我才切實體會到“反思”的重要性。在反思的這個過程中,我收獲最多的就是身心的寧靜和泰然的心理。這也是我今后必須要持續踐行的一種品性。
為什么天才失敗了,而庸才成功了?分享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來看看曾國藩關于成功的答案。不論什么時代,大道至簡,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時代,并因此隕落,而腳踏實地的庸才,才運籌帷幄,臻至成功。以下是我整理的曾國藩的成功之道,歡迎閱讀。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天道忌巧?,語出曾國藩,當時的晚清,在一種虛浮、圓滑、取巧的氛圍中,因此曾國藩大膽?去偽而崇拙?。
其實不論什么時代,大道至簡,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才往往困于他的天才,超前時代,并因此隕落,而腳踏實地的庸才,才運籌帷幄,臻至成功。
為什么天才失敗了,而庸才成功了?這是曾國藩的答案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為開
許多人心目中的曾國藩是權謀家的代表,這是對他的誤解。曾國藩的領導藝術雖不無權謀因素,但其核心卻是?忠義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國藩生于雍、乾后,舉國風氣的敗壞,幾乎達到了頂點。在曾國藩看來,最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統治階級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橫流。
因此,曾國藩與羅澤南等人,宣講舉世都不宣講的儒家學說,以傳承圣人的價值體系為己任,最終排除千難萬險,成就了?以轉移社會風氣來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業。
用人:尚樸實,耐勞苦
如果說在理念上曾國藩高揚的是?血性忠義?,那么在人才的選拔上,他選擇的則是能夠切實認同這種理念并加以踐行的?樸拙之人?。
曾國藩從最根本的選人環節入手,提出軍官一定要選?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兵勇則一定要選?樸實而有土氣之農夫?。
湘軍靠什么打勝仗?靠什么持續地打勝仗?就是這種?尚樸實,耐勞苦?的作風。曾國藩的用人,從表面看來迂闊笨拙,其實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治事: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管理最忌諱的就是全無實際而空談誤事。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
曾國藩的管理風格亦是以?勤、實?二字為核心。他認為,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
作戰:扎硬寨,打死仗
曾國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勝的戰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對手的智商,由此發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穩慎徐圖,穩扎穩打,反而一步步地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占盡了上風。
為什么天才失敗了,而庸才成功了?這是曾國藩的答案
組織:還我真面,復我固有
曾國藩說過:?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在曾國藩的身體力行之下,湘軍形成了一種坦誠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組織文化。這種坦誠相待的?湘軍精神?,也是湘軍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來源。
心性:成敗聽之于天,毀譽聽之于人
曾國藩的一生,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充滿了挫折與逆境,但他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的意志力量堅持到了最后。
曾國藩說:?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取巧只是小聰明,只會得利于一時;拙誠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長遠。
梁啟超這樣評價:曾國藩并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認為是最遲鈍愚拙的一位。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達到了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的境界,這是什么原因呢?
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盡百千險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曾國藩的修身藝術
一曰身勤
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曾國藩曾說?余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
曾國藩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么樣的天氣,不論是什么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于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論語》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二曰眼勤
曾國藩所說的?眼勤?是從細微之處識人。
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帶了三個人求見,請曾國藩分配職務給他們。不巧曾剛好飯后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等到曾散步回來,李請曾傳見三人。
曾說不用再召見了,并對李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后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險違之人,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材,應予重用。?
李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呢
曾笑道:?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的面前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中間那人表面上必恭必敬,但我一走過,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陽奉陰違,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材。?
曾國藩所指左邊那位?大將之材?,就是后來擔任臺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
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時,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功勛。
三曰手勤
曾國藩所說的?手勤?其實就是要養成一個好習慣。
曾國藩一生養成了三個好習慣:
一是反省的習慣: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馀了一文錢;德業并增,則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這樣的反省,不斷修煉自己。
第二個好習慣就是讀書習慣,他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飯后寫字不下半小時。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通過堅持讀書,曾國藩不僅改變了氣質,更磨練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時也增長了他的才干,懂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輩出。
正所謂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曾國藩養成很好的習慣,不僅成就了曾國藩自己,也影響了曾家后人。
四曰口勤
曾國藩的?口勤?就是他與人的相處之道。
曾國藩認為同僚相處?兩虎相斗,勝者也哀?。
據說曾國藩開始同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關系并不好,咸豐三年,曾國藩在長沙初辦團練時,駱秉章壓根兒就沒把曾國藩放在眼里,對曾國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當綠營與團練鬧矛盾時,他總是把偏向著綠營。
讓曾國藩特別憤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敗,湘軍退駐長沙城郊的水陸洲時,駱秉章來到離曾國藩座船僅數十米之遙的碼頭送客,曾國藩以為他是特意來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內心正十分感激,誰知他送完客人之后竟然轉身便走,就當沒有看到曾國藩!并且還同長沙官員一起對曾國藩的兵敗百般譏諷。
盡管如此,曾國藩并沒有逞口舌之爭,而是采取曲意忍讓的態度,在他為父守孝后第二次出山之時,他特意拜訪了駱秉章,態度十分謙恭又十分熱情,之前的那點事就當沒發生一樣。這讓駱秉章大感意外,當場表態,以后湘軍有什么困難,我們湖南當傾力相助。
?己預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國藩口勤不僅僅是對同僚和上級,對下屬也會耐心地訓導,曾國藩秉持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不僅讓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銘傳、胡林翼等名臣,實現了清末短暫的中興。
五曰心勤
曾國藩所說的?心勤?其實就是堅定的意志品質。
曾國藩不管是從科考還是在平定太平軍時?屢敗屢戰?,都有一種精誠所至的信念在支撐他。從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一、“尚拙”的人生哲學
曾國藩從小資質普通,考了七次才中秀才,這個期間,他一直很用功,把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他對自己的認知也很清楚,所以他不氣餒,反而讓他越挫越勇,最后,終于功成名就。
面對別人的嘲笑,他也能淡然置之,他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所以他人的評價和眼光并不會影響他。這樣的經歷恰恰磨煉了他的心智,可以在復雜的生活中越來越強大。
“尚拙”是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就是要肯下笨功夫。這樣有三點好處:一是讓人更謙卑,愿意付出。二是逆商高,能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三是不走捷徑,做事踏實。
科舉考試的經歷,讓曾國藩的知識和心性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后來才能走得更順、更遠。
二、學做圣人
曾國藩在三十歲的年紀,痛下決心,學做圣人。
之所以要這樣立志,源于他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從湖南到京城做官,他的天地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更大的世界里,他發現了自己的渺小。
閉塞的環境讓人狹隘偏執,只有走出去才能打開眼界,更好地看見自己,看見他人。
過去接觸的人都是鄉親,學識修養一般;讀的書都是應試書籍,其他的智慧無從獲得,跟京城里的人一比,相形見絀。因此,他陷入了自卑和焦慮中。
同時,他發現自己性格上也很多缺點,浮躁、傲慢、虛偽,以及有些好色。他想改變自己,通過身邊優秀之人的引導,他看到了自我升級的希望,那就從當下開始努力學習。
由此開始,他堅持記日記,目的是反省自己。學習他人的日記之法,并把日記公開來,讓別人點評,更好地約束自己,改正缺點。
在改變的路上,曾國藩戒掉了煙癮,與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做斗爭,一點點提升自己的修養。這些都是痛苦的,開始要“猛火煮”,過程中持之以恒地“慢火溫”,才能慢慢化解。這是自我磨礪的必經之道。
立志,讓曾國藩開始了成長路上的蛻變,這是人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能給我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三、進階之路
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期,可謂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1、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他有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標準,通過自我約束,讓自己在行為習慣和綜合能力上不斷突破。早起、靜坐、保身、謹言,讓他修身養性;讀書、練字、作文讓他才情躍升。這些都是他給自己攢下的能力財富,奠定了扎實的內在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決定了他能走多遠,只有通過自律的踐行,才能掌控前進的方向。對于這樣的榜樣,我們能獲取到光輝力量,對比自身,學習踐行。
2、廣交朋友,樂于助人。
人脈是人生進階的一大利器。曾國藩在京城交友廣闊,且有選擇的結交有質量的朋友,不超越規矩,不攀附權貴。這讓他收獲了好人緣,自然能得到更多的推薦機會。
同時,立志“學做圣人”之后,他處處替人著想,幫助他人,受到恩惠的朋友,也會對他感恩,盡力地幫助他,助力了他的整個仕途。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多去鏈接他人,朋友越多,路也寬敞,但需要有自己的標準,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多給他人提供幫助,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從而助人達己,自然會收到福報。
3、深得皇帝欣賞。
道光皇帝就是曾國藩的貴人,而且還是絕對的最高層級的貴人。兩人性格相投,理念相同,加之曾國藩的做事風格踏實認真,讓皇帝放心,當然要為之重用。
面對我們生命中出現的貴人,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跟著貴人,找到成事兒的方向,并積極向上,不斷打磨自己,讓能力匹配得上別人的信任。
四、官場愣頭青
1、郁悶的“副部長”
當曾國藩生補禮部右侍郎之后,算是有了實權,這讓他覺得自己可以一展宏圖,為國為民做更多的事。
雄心勃勃的他沒過多久就陷入了困境,愈發郁悶。晚清帝國,內部腐朽,外部受敵,高官們都在混日子,沒人愿意沖破表面的安逸,任由國家的衰敗。
曾國藩痛恨官場的污濁之氣,但發現自己位卑權輕,想要做大事,進行變革,沒有任何可能,即使偶爾提些主張,也會被棄置一旁。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一天天腐爛下去,自己憋屈難受。
2、開罪咸豐皇帝
新帝上任,仿佛帶來了轉機。咸豐帝罷黜無能之人,下旨求言,曾國藩覺得這是一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開始上疏奏言,直指官場問題,讓咸豐帝大為欣賞,也兼任了更多的職務。
但擺出雄才大略姿態的咸豐帝只是個平庸的主子,沒過多久,一開始的精神頭耗光之后,就沒有任何的雄心壯志,加之剛愎自用和強烈的自卑心,讓他聽不進別人的話,拘泥于小事,疏于大計。
天真的曾國藩仍想用當頭棒喝的方式警醒皇帝,大膽上疏,直接坦率地批評皇帝。敏感脆弱的皇帝大發雷霆,對他有了戒心,不再信任他。
3、艱難的北京時刻
曾國藩不僅得罪了皇帝,更得罪了某些大人物。面對有罪之臣,堅持原則,打破了“官官相護”的潛規則,讓很多人對他頗有微詞,因而孤立他。
他憨頭憨腦的言行,也讓普通同僚看不慣。上疏的奏折中,他大罵京官,有一種人人皆濁我獨醒的境界,因此,他成了人人唾罵的人物。
曾國藩的日子愈發難過,精神十分痛苦,多次萌生退志,但他卻拿不出回家的路費,這也緣由他“學做圣人”,低薪的他從不謀灰色收入。
終于喜從天降,皇帝派他去江西任鄉試正考官,他可以離開京城,并獲得假期回老家探親。
五、長沙之辱
1、赴任路上遭遇家庭變故
曾國藩赴任江西路上,就得知自己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絕,母親與他及整個家庭來說,都是偉大的支柱,一生勞苦,無私奉獻。鎮定之后,他做了最合適的計劃,繞道江西,回家奔喪。
2、再出山
喪事料理完之后,曾國藩決心在家休息一段時間,好好學習。但朝廷再次想起了他,安排他協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本打算拒絕,但朋友的一番話點醒了他,這正是自己實現人生價值、實現拯救天下的機會。他再次出山。
3、成為眾矢之的
到長沙之后,曾國藩大展身手,剿匪、打擊黑惡勢力,用鐵腕手段進行社會治理,略顯殘忍的政策之下,社會秩序的確得到了安定。但他一系列的組合拳,撼動了當地整個官場的利益,一心要打破腐敗官風的他,遭到了湖南省其他官員的一致痛恨。
4、遭遇生死劫
大興練兵的曾國藩要鍛造一支強大的軍隊,不惜得罪了當地駐軍。即使上疏奏折批判武將,得到了皇帝的贊賞,卻實實在在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與文官形于辭色的痛恨不同,武將們直接付諸行動,開始鬧事。一次軍隊私斗之風,經過推波助瀾,就演變成了聚亂爭斗,曾國藩的公館被圍攻,自己也差點被殺。
如此之辱,曾國藩并沒有因此作出沖動的事,而是冷靜思考,不斷反思。
六、牛氣的湘軍
1、創建初心
曾國藩忍著長沙之辱,赤手空拳創立湘軍。皇帝本是讓他幫辦團練,但他志不在此。
面對腐朽的正規軍,早已沒有了戰斗力,而根深蒂固的軍風,也無法改造,因此,他想創建自己的軍隊,挽救朝廷,再造國家。
這是一步險棋,他的出發點挑戰了國家提防漢人掌握兵權的根本原則,有著毀家滅族的危險。
但曾國藩還有另一方面的考量,太平軍不是普通的敵人,他們代表了異質文化,以西方基督教為基礎,到處消滅中國文化,是整個傳統文化的敵人。而曾國藩是理學家,崇尚儒學,他要竭盡全力捍衛心中的信仰。
2、迎難而上
創建軍隊,談何容易。一無所有的曾國藩要解決用人、籌餉、購械、建制,以及與皇帝的博弈。
他的初心,皇帝豈能知曉。還沒練兵多久,皇帝就讓他去增援鎮壓太平軍。不成氣候的軍隊,出兵肯定是送死,所有心血必付之東流。
權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找各種借口推脫,與皇帝周旋,哪怕面對恩師與摯友的求援,他也只能忍痛回絕,按兵不動。
終于在重重困難中,他用“挺”的精神,愣是練成了一支萬人湘軍。
3、首戰的悲與喜
當太平軍揮師南下,攻打湖南時,曾國藩親率大軍迎戰。經過周密布局,兵分幾路。一心想首戰必勝的他,在靖港卻迎來了意想不到的慘敗,損失嚴重,千頭萬緒中,一心求死,跳入河中,幸虧被護衛們及時救起。
當帶著殘兵回到長沙后,受到了眾人嘲罵,心灰意冷的他不吃不喝,起早遺折。此時,喜從天降,前方傳來自己的另一路部隊在湘潭大勝太平軍,且是清軍第一次取得的勝利。這讓他重獲信心。
4、湘軍的團隊建設
湘軍的戰斗力之所以強,來源于曾國藩的反向思考,把正規軍弱的原因分析出來,然后反著來,在制度上進行建設。
正規軍實行低餉制,軍人錢少,為了謀生只能做其他副業,不會好好練兵。還有軍隊本身極其腐敗,沒有任何的凝聚力。
曾國藩就實行厚餉制,解決士兵的生存問題,讓大家愿意積極投入,加入軍隊。
同時選人的原則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選士人領山農”。一方面大家知根知底,有助于相互協作,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軍隊的素養會很好,紀律嚴明。
曾國藩非常注重精神力量,在軍隊中大力倡導政治教育,讓軍隊有信仰,創造昂揚的士氣。
曾國藩竭盡全力,一心為國為民,憑著韌勁和智慧,終于成就了一支牛氣的湘軍。
七、得而復失的湖北巡撫
曾國藩取得了重大勝利,按理說應該被大大嘉獎,提升官職,可偏偏有個昏庸無能的皇帝。
皇帝聽到消息之后的確很高興,立馬任命他為湖北巡撫。當召集軍機大臣后,一位曾國藩的宿敵開始獻言,認為他有可能對國家安定造成威脅,讓皇帝謹慎提防。
毫無遠見的皇帝馬上出爾反爾,收回成命,甚至還在小節上指責曾國藩,倒打一耙,徹底涼了曾國藩的心。同時,皇帝自己不顧實情,對鎮壓太平天國瞎指揮,完全打亂了曾國藩的計劃。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團隊,領袖必須要有戰略遠見。像咸豐皇帝這樣,剛愎自用,目光短淺,讓身邊人大失所望,最后個個只求自保,以至于國家不得不走向更腐朽的深淵,人民苦不堪言。
有如此的皇帝,曾國藩依然能堅守自己的初心,他要改變國家,更要維護文化道統,真的是國之大幸,不愧為大清王朝的最后領航人。
八、大悔大悟
曾國藩在江西陷入困境,軍隊在九江大敗,差點自殺。同時政治上也孤立無援,沒有實權,軍餉得不到保障,當地官員處處與湘軍為敵。痛苦萬分中,父親去世,干脆回了老家,皇帝順勢拿掉了他的兵權。
蟄伏在家,曾國藩從氣急敗壞的狀態慢慢開始平靜,研究老莊之道,不斷反思,自我革新,大徹大悟后,決心一改過去的處事風格,以弱勢強,靜待再次出山。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因環境而變化,所有的艱難困苦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啟示,關鍵是要能找到自己進取的方向。
曾國藩的這段蛻變經歷,讓我們知道了在惡劣環境中,我們不能只有剛強和反抗,而是要改變自身心態,能容忍普世與自身的差異,能把小小的自己安好地放進社會大熔爐里,在迂回中盤旋上升。
九、?拿下安慶
安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曾國藩帶領軍隊,勢必拿下安慶,它采用的戰術就是“結硬寨,打呆仗”、以靜制動。
雖然這個戰術,風格就是笨,但卻是最穩的一種方式。重視扎營,每天半天行軍,半天扎營,穩扎穩打。在安慶城外,通過挖戰壕,把城圍住,困住對方,同時,在城外打擊援兵。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曾國藩終于拿下了安慶。但就在此時,咸豐皇帝駕崩,自己最好的朋友胡林翼也去世,讓他悲痛不已。
曾國藩是一個非常有定力的人,在攻打安慶期間,遭遇過很多的阻礙。既有來自外部皇帝的瞎指揮,也有內部之間的戰略觀點不同,但最后他都一一克服了下來,依靠強大的定力和決心,最終拿下安慶。
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很多時候因為定力不夠,即使有目標,但是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就會輕易地被其他因素影響,過于關注外界,最后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拿到想要的結果。
以后一定要堅定信念,在行動中堅守最初的目標,有一個有始有終的人。
十、與何桂清的恩怨糾葛
拿下安慶之后,曾國藩獲得了兩江總督的職位,既有了政治實權,又手握湘軍軍權,權勢地位有了絕對的優勢。
此時,朝中發生了宮廷政變,堅持支持湘軍的肅順被誅殺,曾國藩不但沒受影響,反而被進一步提升,成為了節制四省的總督,并幫辦軍務。
由此,曾國藩借助朝廷的信任,開始清除宿敵何桂清集團的殘余勢力。何桂清集團在過往,處處與湘軍做對,害死了很多忠良,讓曾國藩恨得咬牙切齒。終于,自己可以慢慢扳回局勢,一點點掃除障礙。
最后,曾國藩集團成功完勝,痛痛快快出了一口氣。
十一、太平天國最后的戰役
拿下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是太平天國戰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攻堅戰。曾國藩布下了四路用兵之策,首當其沖的就是自己弟弟曾國荃部,直插南京城下。
但南京城原地想像的要難攻打太多。面對其他幾路援兵無法按期到達,加之瘟疫橫行,曾國荃只能頑強死守在南京城下。四十六天的雨花臺大戰,是曾家兄弟人生最焦灼的日子,湘軍靠著堅定的意志力挺了過來。
而后,為了拿下南京,曾國荃想盡了一切辦法,曾國藩也不斷向南京增兵,但糧餉供應卻無法跟上來,偏偏此時,曾國藩一手舉薦的沈葆楨恩將仇報,不再把江西全省的厘金提供給曾國藩,這讓曾國藩忍無可忍,決定上奏還擊。
但此次爭斗以沈葆楨的勝利而告終,這讓曾國藩意識到,朝廷已經在有意制衡他了。各方壓力下,曾氏兄弟陷入漫長的苦熬之中。
十二、樹大招風,需自剪枝葉
南京城被攻破,湘軍終于太平天國,曾氏兄弟立下了汗馬功勞。
本以為會得到朝廷超大獎賞,等到的卻是兩記悶棍,朝廷竟嚴厲指責其他不當之處。這讓曾國藩不得不警醒。
他們曾氏兄弟權勢達到巔峰,面對朝廷的猜忌,他不得不做出安排,讓自己全身而退。
因此,他一方面安排自己的弟弟離職,另一方面,裁撤湘軍,這讓朝廷頗為放心,終化險為夷。
在湘軍內部,曾國藩也遇到了另一個危機,自己一手提拔看中的湘軍領袖左宗棠,與自己公開決裂。
左宗棠雖然曾仰仗于曾國藩,但他內心一直看不起曾國藩,覺得對方資質平庸,不及自己。后來在南京攻克之后,因為在追捕太平天國幼天王的事情上,將了曾國藩一軍,讓曾國藩不得不還擊。
即便如此,曾國藩事后從沒說左宗棠一句壞話,更是在左需要西征軍費的時候,極力幫他,這讓左大為感動,也是第一次真正打心眼兒里佩服曾國藩的為人。
曾國藩在功成名就之后,沒有膨脹,而是自知地退守,真正乃圣賢之人。
十三、兩江總督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期間,專心民生和吏治,在他的一手治理之下,江南很快恢復了生氣,重現繁華景象。
在任期間,曾國藩一方面做一個清官,絕不中飽私囊。不講大排場,只收小禮物,裁撤陋規,以身作則,問心無愧。另一方面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遵守官場本分,融入官場大環境,不做極端的傳統清官,調動一切力量,成就大事業。
曾國藩通過不斷地摸排滾打,看清官場的黑暗與光明,始終遵循自己的做事哲學,在清濁之間做出最合適的取舍,既能不違背本心,也能為天下謀福利,深得后世頌揚。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審時度勢,不能一味地銳意進取,在不改變初心的情況下,審視自身問題,適當改進方式方法,曲折前行也是一種智慧。
十四、洋人也是人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之后,曾國藩看待洋人的觀點就發生了徹底變化,不再認為洋人是粗鄙的蠻夷,而是武力和技術都特別強大的西方列強。
因此,曾國藩開始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先進的西方技術,購買武器裝備,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局,致力于軍事工業,走自強之道。
在與洋人打交道中,曾國藩也總結了三個與時俱進的外交觀念。
一是平等。過去的中國政府都輕視洋人,覺得自己是天朝之國,唯我獨尊的思想特別嚴重,在心里上就鄙視洋人,即使國門被堅船利炮攻下,仍自欺欺人的不反省,在腐朽中風雨飄搖。
二是誠信。人與人,國與國的交往,都需要誠信,這樣才能合作共贏,友誼長存。即使被迫簽下求和的不平等條約,處于劣勢的清政府還耍滑頭,不信守約定,讓強大的敵人更加憤怒。
三是不爭面子,爭里子。本就弱勢,不能再好面子,讓國家走向崩潰,但涉及主權的事不能讓步,哪怕損失金錢,也要據理力爭。
十五、曾國藩的師者風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個人能成才成事業,離不開名師的栽培,而名師本身,比人才更重要。
曾國藩一生重視人才培養,賞識人才、提拔人才、重用人才,他的接班人——李鴻章,就是他傳幫帶造就國之棟梁的最頂級成果。
李鴻章能文能武,才智過人,曾國藩就給他各種機會,讓他建功立業。針對其德行上的弱點,則躬身示范,耐心引領,磨煉李鴻章的心性,教他做人。
李鴻章本身慧根不淺,情商也高,懂得進退,所以成長得很快,成為了曾國藩心中最佳的事業接班人。
曾國藩,一生通透,作為文官,能為國分憂;作為武將,能帶兵平亂;作為師者,能授業傳道,此乃真正的民族圣賢。
十六、挑起辦理“天津教案”的大梁
曾國藩在升為直隸總督之后,決心對官場痛加整頓,清理積案,嘔心瀝血之下,吏治有了很大起色,就在此時,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發生了,需要有人挑大梁,收拾這復雜、兇險的局面。
曾國藩本可以以病拒絕,但為了家國人民,他再度挑起大梁,勉力為國分憂。
果然是內憂外患的局面,國民的情緒仍在高漲,洋人的武裝力量持續逼近,如何避免戰爭、避免國家陷入更深的深淵,以及如何撫平民眾的情緒,都是極大的困難。
此時的曾國藩早已顧不得自己是否會留下罵名和污點,為國為民才是他一生追求的道義。
盡管他想盡了辦法,兼顧各方面訴求,但現實的殘酷,以及朝廷的故意攪渾水,讓他背負了“賣國賊”的罵名。
他的無奈和苦心無人理解,最后,心力交瘁,身體愈發不支,精神也大受打擊。
在國家危難之際,曾國藩毅然從大局出發,從未考慮過個人得失,這是真正的大義,如此之人,值得我們世代敬仰。
十七、窮盡一生,為國為民奮斗至終點
曾國藩在最后的歲月,身體早已風燭殘年,精神上因天津教案而痛苦不堪,他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自己忠誠奮斗一生的興國興民事業,根本無法扭轉時代的衰敗局面,大清王朝已經無可挽救了。
即使這樣,曾國藩仍然盡己所能,興辦洋務,推動留學計劃,從技術和人才上讓國家振興起來,至少這是最能行得通的希望。
曾國藩除了資質平庸,其身體素質也是極其差的,患有多種疾病,眼睛、耳朵都早衰,尤其皮膚病,一直困擾著他,發作時,身上奇癢無比。
加之行軍打仗多年,身體得不到養護,官場的各種精神壓力,都不斷侵蝕他孱弱的身體,最后油盡燈枯,60多歲時,走向了人生終點。
曾國藩的一生,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一介書生,在官場勵精圖治,徒手創建湘軍,救國家及傳統文化與水火中;在個人修養上,從立志做圣人開始,不斷自我反省,克制欲望,改正缺點,被敬仰為圣賢;在學術修為上,發揚儒家思想,鉆研理學,以身作則,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家屬語錄等著作。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649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