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國之初,令狐德棻(fen)奏請“購募遺書(shu),重加錢帛,增值楷書(shu)令繕(shan)寫(xie)”。他的(de)建議得到高祖李淵(yuan)的(de)批準(zhun),當(dang)時就(jiu)選五品(pin)以上(shang)官員子孫工書(shu)法者為書(shu)手,繕(shan)寫(xie)購來的(de)經(jing)籍。其(qi)后(hou),魏征、顏師古(gu)繼續收(shou)集、繕(shan)寫(xie)典章圖(tu)集,這(zhe)些(xie)工作為唐初大規模修史提供了文獻上(shang)的(de)準(zhun)備。
武德四年(nian)(nian)(621年(nian)(nian)),起居舍(she)(she)人令(ling)狐(hu)德棻(fen)向高祖李淵提出修(xiu)(xiu)撰(zhuan)近代梁、陳(chen)、北(bei)齊(qi)、北(bei)周(zhou)(zhou)、隋等(deng)朝正史(shi)(shi)(shi)(shi),李淵采納了他的(de)建(jian)議(yi),第二(er)年(nian)(nian)的(de)十二(er)月下《命肖瑀(yu)(yu)等(deng)修(xiu)(xiu)六代史(shi)(shi)(shi)(shi)詔(zhao)》,任命中(zhong)書令(ling)肖瑀(yu)(yu)、給事中(zhong)王敬業、著作(zuo)郎殷聞禮修(xiu)(xiu)撰(zhuan)魏史(shi)(shi)(shi)(shi);侍中(zhong)陳(chen)叔達、秘書丞令(ling)狐(hu)德棻(fen)、太(tai)史(shi)(shi)(shi)(shi)令(ling)庾儉修(xiu)(xiu)撰(zhuan)周(zhou)(zhou)史(shi)(shi)(shi)(shi);兼中(zhong)書令(ling)封德彝、中(zhong)書舍(she)(she)人顏師古修(xiu)(xiu)撰(zhuan)隋史(shi)(shi)(shi)(shi);大(da)理卿崔善為(wei),中(zhong)書舍(she)(she)人孔紹(shao)安,太(tai)子洗馬(ma)肖德言修(xiu)(xiu)梁史(shi)(shi)(shi)(shi);太(tai)子詹事裴矩、兼吏(li)部郎中(zhong)祖孝(xiao)孫、前秘書丞魏征修(xiu)(xiu)齊(qi)史(shi)(shi)(shi)(shi);秘書監竇、給事中(zhong)歐陽(yang)詢(xun)、秦王文學姚思廉(lian)修(xiu)(xiu)陳(chen)史(shi)(shi)(shi)(shi),但歷時數年(nian)(nian),未能成書。
太宗即(ji)位后,非(fei)常重視(shi)修撰(zhuan)前代(dai)史書(shu)(shu)(shu)(shu)(shu),總結歷史經驗,他(ta)(ta)認(ren)為(wei)(wei)“以古為(wei)(wei)鏡,可以見興替(ti)”。貞觀三年(629年),太宗下詔重修五(wu)朝(chao)史,由(you)魏征(zheng)“總知(zhi)其務”,并主編(bian)《隋(sui)(sui)書(shu)(shu)(shu)(shu)(shu)》;令(ling)狐德棻(fen)主編(bian)《周書(shu)(shu)(shu)(shu)(shu)》;由(you)有(you)家(jia)學(xue)傳統的史家(jia)姚思廉、李百(bai)藥分(fen)別(bie)主撰(zhuan)《梁書(shu)(shu)(shu)(shu)(shu)》、《陳書(shu)(shu)(shu)(shu)(shu)》及(ji)《北(bei)齊(qi)書(shu)(shu)(shu)(shu)(shu)》。貞觀十年(636年),《隋(sui)(sui)書(shu)(shu)(shu)(shu)(shu)》的帝紀列傳及(ji)其他(ta)(ta)四朝(chao)史同(tong)時完成,魏征(zheng)還親自為(wei)(wei)梁、陳、齊(qi)史撰(zhuan)寫(xie)(xie)了總論,為(wei)(wei)《隋(sui)(sui)史》寫(xie)(xie)了序論。這(zhe)五(wu)部(bu)史書(shu)(shu)(shu)(shu)(shu)合稱“五(wu)代(dai)史”,或(huo)“五(wu)代(dai)紀傳”。
貞觀十五年(nian)(nian)(641年(nian)(nian)),于(yu)志(zhi)寧(ning)、李(li)淳(chun)風(feng)、韋(wei)安仁、李(li)延壽等(deng)又奉命續修(xiu)(xiu)五代史(shi)(shi)志(zhi),初(chu)由令狐德棻(fen)監(jian)修(xiu)(xiu),永(yong)徽三年(nian)(nian)(652年(nian)(nian))改由長孫無(wu)忌監(jian)修(xiu)(xiu),顯慶元年(nian)(nian)(656年(nian)(nian))成(cheng)書(shu)(shu),共十志(zhi),三十卷,后編入《隋書(shu)(shu)》。《周(zhou)書(shu)(shu)》,令狐德棻(fen)主編,同修(xiu)(xiu)此書(shu)(shu)的(de)還有(you)岑文(wen)本、崔仁師(shi)、陳叔(shu)達、庾儉。岑文(wen)本是唐(tang)初(chu)著(zhu)名文(wen)士,《周(zhou)書(shu)(shu)》中的(de)史(shi)(shi)論多出自(zi)其手。《周(zhou)書(shu)(shu)》記(ji)述了從五三四年(nian)(nian)東、西(xi)魏(wei)分(fen)裂至五一八(ba)年(nian)(nian)楊(yang)堅代周(zhou)為(wei)止四十八(ba)年(nian)(nian)的(de)西(xi)魏(wei)北(bei)周(zhou)史(shi)(shi)。唐(tang)以前,有(you)西(xi)魏(wei)史(shi)(shi)官(guan)柳虬所(suo)寫的(de)官(guan)史(shi)(shi),還有(you)隋代牛弘沒有(you)完成(cheng)的(de)《周(zhou)史(shi)(shi)》,令狐德棻(fen)等(deng)即是在前代所(suo)修(xiu)(xiu)史(shi)(shi)及唐(tang)初(chu)征集(ji)的(de)家狀之類資料(liao)的(de)基礎上撰修(xiu)(xiu)的(de)。
宋初,《周(zhou)書》已(yi)經(jing)殘缺(que),后人(ren)用《北(bei)史(shi)(shi)》及唐人(ren)史(shi)(shi)鈔補(bu)之(zhi)。現流(liu)傳的(de)最早的(de)版本是(shi)南宋翻(fan)刻,并有元明兩代補(bu)版的(de)“三朝本”。《周(zhou)書》共五(wu)十(shi)卷,包括(kuo)本紀八卷,列傳四(si)十(shi)二(er)(er)卷。《北(bei)齊(qi)(qi)書》,李百藥撰(zhuan)。北(bei)齊(qi)(qi)史(shi)(shi)的(de)修撰(zhuan),從高齊(qi)(qi)政權時(shi)(shi)代起直(zhi)至隋(sui)朝的(de)五(wu)十(shi)年(nian)間,一直(zhi)未間斷(duan),曾先(xian)后有人(ren)編(bian)寫出幾種不同體裁的(de)北(bei)齊(qi)(qi)史(shi)(shi),例如:隋(sui)代李德林(lin)紀傳體的(de)《齊(qi)(qi)書》二(er)(er)十(shi)四(si)卷,王劭(shao)編(bian)年(nian)體的(de)《齊(qi)(qi)志(zhi)》二(er)(er)十(shi)卷。劉(liu)知幾《史(shi)(shi)通》中記(ji),高齊(qi)(qi)時(shi)(shi)有陸元規記(ji)述劉(liu)文(wen)宣帝征伐的(de)《皇(huang)帝實錄(lu)》,武平年(nian)(570—575年(nian))后,史(shi)(shi)官陽休之(zhi)、杜臺卿、祖崇儒、崔子發等,相繼注(zhu)記(ji),直(zhi)至齊(qi)(qi)滅(mie)。
《二十四史》包含:《史記》、《漢書》、《后漢書》、《 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 、《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
征和三年。《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漢書》是在班固父親班彪所作《后傳》六十五篇基礎上完成的,《漢書》的八表和《天文志》是由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的。《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帝劉邦元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
《后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侯,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可惜啊!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生于漢后主劉禪建興十一年,死于晉惠帝元康七年。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了《晉書》。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其中紀傳部分成于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于隆昌元年之后。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于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于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出身皇族。《南齊書》現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兩史書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姚思廉,字簡之,陳亡后,遷家關中,為萬安人。
《魏書》,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后人取其它史書補足。魏收,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字伯起,小字佛助。
《北齊書》,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李百藥撰。《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后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李百藥(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藥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歲。《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后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但即便如此,它還是為我們了解東魏、北齊歷史提供了一部斷代史著作。
《周書》,五十三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令狐德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南史》是合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歷史為一編的紀傳體史著,記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歷史。《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個封建政權共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李大師(公元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李延壽,字遐齡,生卒年代已不可確知,大約卒于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唐初歷史學家,曾任崇賢館學士,官至符璽郎。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后,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總知其務”,并主編《隋書》。
《舊唐書》為五代后晉時官修,是現存最早的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的《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舊唐書》共二百卷,包括本紀二十卷,志三十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趙瑩立即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宋仁宗認為的《唐書》淺陋,下詔重修。前后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人。其中列傳主要由宋祁負責,本紀、志、表主要由歐陽修負責,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后人為區別于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便習稱《舊五代史》。這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監修,盧多遜、扈蒙、張澹、李、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經始于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閏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時間。從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過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北漢等十個小國,周邊地區還有契丹、吐蕃、渤海、黨項、南詔、于闐、東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習慣上稱之為“五代十國”。《舊五代史》記載的就是這段歷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大約于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間編成此書。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學家。《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
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其中的列傳,最有特色。它采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每類傳目,內寓特定涵義,用以貫徹作者的“褒貶”義例。臂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歷事幾朝的則列《雜傳》。又如根據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為兩等,頭等的進《死節傳》,次等的入《死事傳》。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遼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紀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國語解一卷。本書較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遼朝二百多年的歷史,并兼載遼立國以前契丹的狀況,以及遼滅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概況,是研究遼和契丹、西遼的重要史籍。《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因體例未定而未能成書。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主張分別撰修宋、遼、金三史,各自獨立,這一意見得到元順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開局,三史同時修撰。經過二年半時間,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書。金朝建立后,很注意總結前朝的興衰得失,著力修撰《遼史》,前后撰成兩部《遼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統年間(公元1141--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后由蕭永祺完成,此《遼史》有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但未曾刊行。第二次撰修《遼史》,由廉惠山海牙、王沂、陳繹曾分撰,從至正三年四月開始撰寫,四年三月即告脫稿,僅僅用了十一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前人所撰《遼史》和實錄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修三史的都總裁官是右丞相脫脫,參加修《金史》的有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朱元璋下令編修《元史》。洪武二年,以宋濂、王為裁、汪克寬等十六人為纂修,開史局于南京天界寺,
進行編寫。從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時間,修成順帝以前各朝的
歷史,共一百五十九卷。接著,明朝政府派歐陽佑持等十二人到全國各地征集順帝
一朝的資料。洪武三年二月重開史局,仍由宋濂、王任總裁,但纂修人員作了大幅
度的調整,這一次纂修共十五人,只有趙塤曾參與第一次工作,其余都是新人。八月書成,共五十三卷,歷時一百四十三天。前后兩次修成的文稿經過統一加工,共二百一十卷,內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兩次開局共歷時三百三十一天。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家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面開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其后(hou)還(huan)有未成(cheng)(cheng)書(shu)(shu)(shu)(shu)的(de)《清(qing)史(shi)稿(gao)(gao)》。《清(qing)史(shi)稿(gao)(gao)》,近人(ren)趙爾巽(xun)主編。自(zi)1914年設立(li)清(qing)史(shi)館起,歷(li)(li)時十四年修成(cheng)(cheng)。先后(hou)參加縮寫的(de)有柯劭等(deng)一百多人(ren)。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體(ti)(ti)例(li)一如歷(li)(li)代的(de)正史(shi),分為本(ben)(ben)(ben)紀(ji)、志(zhi)、表、列傳(chuan)四個(ge)部(bu)分,共五(wu)百二十九(jiu)卷(juan)。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的(de)編寫刊(kan)行雖在辛亥革(ge)命(ming)以后(hou),但由于編寫者大(da)多為清(qing)室的(de)遺臣遺民,是站(zhan)在清(qing)王(wang)朝的(de)立(li)場來寫清(qing)朝史(shi),更因為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成(cheng)(cheng)于眾(zhong)人(ren)之(zhi)手,彼此照(zhao)應不(bu)夠,完(wan)稿(gao)(gao)后(hou)又未經仔(zi)細(xi)核改,刊(kan)行時又不(bu)認真校對,是以體(ti)(ti)例(li)不(bu)一,繁簡失當,以至年月、事實、人(ren)名(ming)、地名(ming)的(de)錯誤往往可見(jian)。趙爾巽(xun)在《發(fa)刊(kan)綴(zhui)言》中指出,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是“作為史(shi)稿(gao)(gao)披(pi)露”的(de)“急就之(zhi)章”,“并非視為成(cheng)(cheng)書(shu)(shu)(shu)(shu)”。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記(ji)事上起努爾哈赤稱帝,下至宣統(tong)(tong)三年清(qing)朝滅亡(wang)時為止(zhi)。其中一些(xie)列傳(chuan)還(huan)涉及到(dao)辛亥革(ge)命(ming)以后(hou)的(de)張勛復(fu)辟、溥儀離宮后(hou)出走(zou)天(tian)津、王(wang)國維(wei)投(tou)北京昆明湖自(zi)殺等(deng)事件。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大(da)部(bu)分依據(ju)《清(qing)實錄》、《宣統(tong)(tong)政(zheng)紀(ji)》、《清(qing)會典》、《國史(shi)列傳(chuan)》和(he)一些(xie)檔案資料(liao)寫成(cheng)(cheng),編者對這些(xie)史(shi)料(liao)匯(hui)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li),使讀者能夠得到(dao)比較詳細(xi)系統(tong)(tong)的(de)有關清(qing)代歷(li)(li)史(shi)的(de)素材。而且有些(xie)志(zhi)和(he)清(qing)末(mo)人(ren)物的(de)列傳(chuan),并非取材于常(chang)見(jian)的(de)史(shi)料(liao),當另有所本(ben)(ben)(ben)。因此,本(ben)(ben)(ben)書(shu)(shu)(shu)(shu)仍有它的(de)參考價(jia)值(zhi)。
本文地(di)址(zhi)://n85e38t.cn/lishitanjiu/62949.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li)于(yu)保(bao)護作者版(ban)權(quan),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shi)與作者取得(de)聯(lian)系,或(huo)有(you)版(ban)權(quan)異議的(de),請聯(lian)系管(guan)理(li)員,我(wo)(wo)們(men)會(hui)立(li)即(ji)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yuan)來(lai)自(zi)于(yu)網絡,轉載(zai)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de),若有(you)來(lai)源(yuan)(yuan)標注錯誤(wu)或(huo)侵(qin)犯了您(nin)(nin)的(de)合法權(quan)益(yi),請立(li)即(ji)通知我(wo)(wo)們(men)(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wo)們(men)會(hui)第(di)一(yi)時(shi)間予以(yi)刪除,并(bing)同(tong)時(shi)向您(nin)(nin)表示(shi)歉意(yi),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