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伐楚時,秦始皇為什么會安排李信,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了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有一種評價叫作“中國式評價”,就是為了抬高一個人,必須拿另一個人當墊腳石,這樣才能顯示想要抬高的那個人的“高”。
我認為這個壞習慣,至少是從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開始有了!
李信被人所熟知是出現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司馬遷為了抬高王翦,有意的在這篇文章中貶低了李信。
在公元前225年,秦始皇分別問李信和王翦,想要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說要二十萬,而王翦說要六十萬。
于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意思就是王翦老了,打仗太謹慎,而李信很壯勇。
當然,李信征楚之戰最后被啪啪啪打臉,率領二十萬大軍,最后被楚人吊打,于是秦始皇不得不找王翦再次出馬,甚至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
司馬遷可謂是“中國式評價”的鼻祖人物,在這個文章中通過秦始皇對王翦前后說的兩句話由輕視到重視的變化,然后再拿李信伐楚戰敗做鋪墊,最后為王翦征楚之戰埋下伏筆,凸顯王翦的厲害之處。
其實,如果我們要是在《史記》這本書中,仔細的挖掘李信這個人,就會發現他并非是一個喜愛吹牛的人,而是有著真本領。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說李信以數千兵馬追逐燕國太子丹,并且殺了他,這個時候李信是“年少壯勇”,隨后,李信在攻打趙魏韓和燕國的統一戰爭中,逐漸受到秦始皇的信任。
當時的秦國對外戰爭很頻繁,對軍事人才的缺口很大,在王翦等老一代將領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啟用新人,所以秦始皇才讓李信前去伐楚。
為何李信征楚之前夸下海口,最后打了敗仗,秦始皇卻沒有責備李信呢?
盡管李信打了敗仗,但是秦始皇應該并沒有過分處置李信,由于《史記》不怎么注重時間的記述,比如戰國四大名將連出生的日期都沒有,只有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才有死亡時間,而正常死亡的王翦、李信都沒有死亡時間。
曾經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那些將軍的結局如何?其實,只要不表,就是善終!
這表明,秦始皇是一個很大度的君主,在很多資料中,都將秦始皇寫成一個十分殘暴的君主,其實這是對秦始皇的污蔑,秦始皇一生大開殺戒,就是殺了一幫裝神弄鬼的儒生而已,除此之外,秦始皇殺的人真的不多,尤其是對六國貴族,更是以安撫為主。
具體在這件事上,也并不是李信一個人的想法,其中也包括了秦始皇的想法!
要知道,秦國跟趙國打的時候,還動員了五六十萬人,而楚國實力也很強大,所以讓李信拿二十萬去滅楚國,實際上是帶有明顯的機會主義成分。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秦國的統一之戰是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在攻打楚國之前,秦國也很害怕各國反撲,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秦始皇自然也有博弈的心理。
李信二十萬伐楚之戰,簡直就是: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成陸虎。
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始皇是不會過分的責怪李信。
而另一方面,李信在這場戰役中,也有可圈可點的表現,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李信伐楚之戰的經過為: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從中也能發現,秦軍未能打過楚軍,不是李信的問題,而是反撲的楚軍實力太強,沒辦法的情況下,李信只能撤兵。
最后,秦始皇委托王翦率兵六十萬伐楚的時候,其實已經水到渠成了。
還是那句話,誰都知道派六十萬伐楚是穩妥的,但是誰都有僥幸心理,如果二十萬能打贏,那多舒服。
在王翦滅了楚國后的第二年,秦始皇繼續派遣李信與王賁去攻打燕國,秦國統一六國之后,李信以功勞被封為隴西侯。
秦始皇沒有因為李信的過錯而忘記他的功勞,這是值得學習的,而司馬遷傳下來的“中國式評價”法則,我卻不敢茍同,然而,在潛移默化當中,我們又經常這么做,實在是可悲!
在攻楚大戰失敗之后,秦始皇沒有。殺死李信,而是讓他戴罪立功。而李信也沒有讓秦始皇失望,在隨后的滅齊、滅燕戰爭當中重建了自己的功勛。
在打算出兵攻打楚國之前,秦始皇召來了王建合理性商議對策。一向以?老成持重、傭兵穩健?著稱的老將王翦說出了自己的要求:楚國國土面積大,兵多將廣,又是遠離秦國本土作戰,必須要有60萬左右的大軍才有可能拿下。聽完王翦的話之后,秦始皇又轉過頭來問了李信,相比王翦的老成持重,李信就有些自負了,他說:即使對方有項燕這樣的將軍,我也可以只用20萬人就把楚國給打下來。
秦始皇一聽,以為是王翦老了之后膽子變小了、不中用了,于是他就任用李信作為攻打楚國的主將。公元前225年,秦始皇趁楚國內訌之機,派李信和蒙武帶兵20萬分兩路進攻楚國。一開始秦軍勢如破竹,李信攻占了平輿、鄢郢,蒙武拿下了寢。但是楚王一看秦軍的勢頭有點猛,所以他就派出了擁有豐富戰斗經驗的項燕來統領楚國軍隊進行反擊。
在項燕的反攻之下,楚國很快就把秦國的進攻給打退了,第一次由李信率領的伐楚戰爭宣告失敗。
戰爭失敗之后,秦始皇就認識到了不是王翦不中用,而是他低估了楚國的實力。第二年他就任用王翦作為主帥,率領60萬秦國軍隊去攻打楚國。在王翦的率領之下,秦國軍隊奉行?堅壁清野?的戰略,這一次是把楚國給打下來了。
而第一次發出戰爭失敗了的李信,也是戴罪立功在之后攻打燕國、齊國的戰爭當中立下了大功。
李信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秦始皇的恩人羋啟突然叛變了。
秦始皇在決定滅楚前,曾分別詢問了李信及王翦的意見,李信認為20萬兵力足夠,而王翦卻堅持非60萬不可。當時的楚國雖然被秦國打的不斷向東遷移,但卻在東面占據了原宋、魯等國的不少土地,實力還是有的。
那兩位經驗豐富的戰將為何做出的估算差距如此之大呢?其實主要是戰術導致的。李信作為秦國少壯派軍官的代表,此前滅燕的戰例就以狂飆突進為主,能迅速解決問題,不僅為統一天下節約時間,更能夠為秦國節約大批糧食。所以,李信的戰術就是迅速出擊,占據楚國國都壽春,達到滅國目的。
而李信之所以敢以20萬兵力去滅亡南方大國楚國,是基于對楚國弱點的清晰認識決定的。楚國雖然是南方大國,但其戰國以來的變革很不徹底,國內盛行封君制,即楚王會在楚國境內分封封君,這些封君有獨立的領地、兵員,自行征稅,這就造成了楚國無法像秦國那樣由中央朝廷通過郡縣制直接征調地方兵員賦稅。據統計,楚國境內的小封國多達36個,這種國中之國的體制,讓楚國如同一盤散沙。
面對這樣一個國度,李信自然自信的認為,只需要20萬兵力,速戰速決即可滅亡對方。戰爭初期,李信的戰略也的確起到了預期效果,李信在公元前225年出兵,一路南下,攻克平輿、鄢郢,楚軍大敗,李信即將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合兵一處攻打壽春。
但就在這個時候,李信的大軍卻做出了讓人感到非常奇怪的舉動,大軍不是繼續向東挺進,而是突然回師去了西北的郢陳。李信出兵前,郢陳就已經被秦國攻克,屬于李信的大后方,李信這么反常的舉動究竟為何呢?
這還得從秦始皇的恩人羋啟說起。
羋啟,準確的說應該叫昌平君,楚國公子,曾在秦國為官,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嫪毐叛亂時,正是昌平君帶兵平亂的。秦始皇滅楚前,特意將昌平君封在了郢陳,就是希望借助他楚國公子的身份,安撫楚人,減少抵抗。
然而,就在李信一路高歌猛進之時,駐守后方郢陳的昌平君卻突然反叛,這讓李信措手不及,因為秦軍的糧道將被切斷,秦軍也將處于南北夾擊的困境之中。所以,李信放棄了原本的進攻方向,轉而回師收復郢陳,也就在這個時候,楚將項燕在背后追擊李信大軍,連殺七名秦國都尉,導致李信戰敗。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5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