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春秋時期,為何奇人義士都去投奔秦國

以史為鑒 2023-06-27 20:01:07

春秋時期,為何奇人義士都去投奔秦國

春秋時期,為何奇人義士都去投奔秦國?下面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秦國自開國以來一直是貧窮落后的局面,到秦孝公時立志改革變法強秦,秦孝公是秦國歷史上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國君,親自下了《求賢令》招攬人才,秦國的強大正是從這里開始的。那么我們今天來清點一下自秦孝公以來六國去往秦國的一些大才。

1、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性人物,戰國時期衛國人,故后世也稱之為衛鞅,因變法及河西之戰有功獲封商地,所以也稱為商鞅。早年商鞅投靠魏國,因魏國不用后投秦,在秦國獲得秦孝公大力支持主導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實力大增,幫助秦國取得河西之戰大勝。因變法得罪了秦國的士大夫階層于秦惠文王繼位后被車裂。

商鞅變法

2、張儀

張儀,張子,魏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師從鬼谷子,張儀為秦國提出了著名的連橫之策。秦惠文王拜張儀為相,幫助秦國游說列國,以連橫破合縱,為秦國之后的東出奠定了基礎,進一步增強了秦國國力,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繼位,因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離開秦國到魏國為相,一年后就去世了。

張儀影視形象

3、公孫衍

公孫衍也是魏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惠文王5年來到秦國,被惠文王拜為大良造(大良造在秦國一般都不輕易給人),幫助秦國完全占領了河西之地,與魏國一戰斬首8萬,魏國從此一蹶不振。之后公孫衍出走秦國,來到六國主張合縱破秦,但是幾次合縱攻秦由于各國不能同心協力,都以失敗告終,是后期張儀的勁敵。

公孫衍影視形象

4、魏冉

魏冉,楚國人,宣太后異父弟,秦昭襄王舅舅,因擁立秦昭襄王有功,拜為秦國國相,大權獨攬,幫助秦國東征西伐,擊敗了“三晉”、楚國、齊國等。后被秦昭襄王貶至封地憂憤而死,秦相歸于范睢。

魏冉影視形象

5、范睢

范睢,魏國人,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秦昭襄王執政后期被拜為相,因封地在應城,史稱應候。早年在魏國不得志,差點被魏國國相打死,后在張安平的幫助下來到秦國化名張祿。在經過多方努力下見到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首先幫助秦昭襄王清除了宣太后、魏冉、以及其他的貴族,之后的長平之戰更是用反間計大破趙國,從此趙國再也沒有能和秦國對抗的實力。成語“睚眥必報”就是出于范睢,具體不贅述。

范睢影視形象

6、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李斯在他國不得志來到秦國拜于呂不韋名下,幫助秦王滅諸侯。剛到秦國不見因為韓國間諜鄭國原因差點被趕出秦國,李斯憑借一千古名篇《諫逐客書》讓秦王嬴政改變了主意,之后官拜廷尉,幫助秦王滅六國。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趙高合謀偽造遺詔立公子胡亥為帝。之后李斯被趙高陷害腰斬于市,夷三族。

李斯墓

7、呂不韋

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商人、政治家,衛國人。因幫助異人取得秦國王位被拜為秦國國相,主持編纂了天下聞名的《呂氏春秋》,嬴政繼位時甚至稱之為“仲父”,權傾天下。后被秦王嬴政賜死。

呂氏春秋

8、另外還有很多其他國家投奔秦國的名士如甘茂、蒙驁、蒙武、蒙恬、蒙毅等就不詳細介紹。

秦國以法家治國,刑法嚴酷,為什么各國人才都要爭相而去?

戰國時代,根據各諸侯國土地兼并的壓力,還有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國其實都開展的變法運動,均有一些成效,其中秦國的變法是比較成功、徹底的變法。

秦孝公重用魏國的貴族商鞅,實行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除了刑法嚴酷外,商鞅還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按照軍功大小授予爵位,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立的封建等級制度。商鞅第二次變法,承認了土地私有,允許買賣,以法律的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這些舉措均沉重打擊的舊貴族的勢力。

戰國實行的是奴隸制度,階級明確,占統治地位的是貴族階級,意味著貴族永遠是貴族,平民永遠是平民,奴隸則永遠是奴隸,階級的固化明顯不利于統治延續和社會的發展。秦國的變法發展了地質階級勢力,為人才上下流通提供的環境,也為更先進的封建地主制打下基礎。同時重農抑商 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加上戰國時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用,大量荒田被開墾轉為私田,這些被秦國招募而來的人才,大多都是這些私田的擁有者,有土地有錢,福利待遇好,還有機會施展抱負,所以吸引了各種人才。秦國經過變法,在戰國后期秦國逐漸強大,疆域更廣,需要的人才更多,所以強大的秦國招攬了更多的人才。

 戰國時變法任用法家治國的諸侯國很多,不止秦一家,當時的刑法我們看來十分嚴苛,對于古人來說司空見慣,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國家有很多,那為什么不選擇福利好、投資回報更大的秦國呢?

奠定秦國統一的商鞅張儀范雎 怎么都是魏國跑過的來啊?

 說到秦國能統一其實也不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了,而是一系列的大臣們的功勞了,就好比什么商鞅,張儀,范雎等人,但是我們仔細的分析分析看看,這幾個人好像都是魏國跑到秦國的啊,那么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其實他們在魏國的的確確是一條蟲,但是到了秦國就變成了一條龍了,所以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有趣的啊,那么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原因,下面跟隨我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吧!

 李斯在著名的《諫逐客書》中提到三個秦國崛起的關鍵人物,分別是:商鞅,張儀,范雎。有趣的是,這三人,都是從魏國跑到秦國的,反過來又把魏國整得半死。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魏國時就是一條蟲,到了秦國都成了一條龍。

 商鞅是法家,張儀與范雎算縱橫家,三個人還有個共同點,都是權謀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即縱橫)強秦者大抵三晉之人也。”這里說的三晉,包括魏、趙、韓三國,都是從晉國分化出來的,搞權謀都是第一流的,其中魏國去的人最多,成為秦國的人才培養基地。我覺得,秦國應該交給魏國一筆人才培養費與轉讓費。

 魏國輸出的人才,以法家、縱橫家為主。為什么魏國能冒出這么多頂尖的人才,這些人才為什么在魏國又混不下去呢?我覺得有必要來分析一下。

1、魏國的前身晉國,有深厚的權謀文化,是誕生法家與縱橫家的搖籃

 晉國是春秋時期法制比較完備的國家,法學思想發達,先后制訂有《被廬之法》《趙宣子之法》《范武子之法》《范宣子刑書》等。公元前513年,趙鞅鑄刑鼎,成為中國法制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晉國鑄刑鼎與鄭國子產鑄刑鼎一樣,是我國最早公開的成文法。由于晉國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影響之深遠,要甚于鄭國。

 晉國以及后來分化出來的魏/趙/韓三國,其涌現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在眾諸侯國中是首屈一指,李悝、商鞅、吳起、申不害、韓非等,其法家思想之淵源,全出自三晉。

晉國的另一個傳統,就是權謀文化,后來衍生出縱橫學。

 大家讀歷史,一定會有這么個印象,覺得秦國是個很狡詐,很會很權謀的國家。比如明明說要割六百里之地給楚國,到頭來忽悠說是六里;比如說請楚懷王去談判,一去就把人扣為人質,最后客死秦國。所以后來東方諸侯都把秦國的承諾當作放屁,誰也不當一回事。

 其實,這是商鞅、張儀去了后,秦國才得這樣。在整個春秋時代,秦國是最耿直仗義的國家之一,而晉國則是最善于搞權謀的。比如說吧,晉國鬧饑荒,秦國給它援助大米;等到秦國鬧饑荒,晉國卻袖手旁觀。我讀春秋左傳時,就發現晉國真是很狡詐,很會耍陰招,它有這個文化傳統。

 晉國的權謀文化,與其獨特的政治制度有關。晉國的權力長期掌握在幾大卿家手中,后來形成“六卿”制,六大家族輪番執政,內斗不休,相互傾軋。六卿變四卿,四卿變三卿,最后三家瓜分晉國。晉國國內殘酷的政治斗爭,造就其權謀文化極其發達,后來逐漸衍生出“縱橫”術。

三晉的文化與東方的齊魯宋楚文化都不同,沒有半點浪漫主義色彩,完全奉行實用主義。你看東方諸侯出了孔子孟子墨子這樣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大師,出了老子莊子這樣沉思宇宙人生的智者,出了屈原這樣浪漫主義的詩人。而三晉沒有,都是出新型實用型人才,不是法家就是縱橫家。

2、魏文侯的人才政策,刺激魏國法家、縱橫家文化的發展與完善

進入戰國后,繼承晉國衣缽的魏國率先稱霸。

 歷史學家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有這么一段評價魏文侯魏斯的話:“魏文侯以大夫僭國,禮賢下士,以收人望,邀譽于諸侯,游士依以發跡,實開戰國養士之風。”戰國時代的“養士”風氣,并不是后來戰國四公子才有,而是從魏文侯開始的。

 魏文侯的人才政策是開放的,他四處收攏名士以為己用。譬如說,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為師,與著名學者田子方、段干木亦師亦友,每次經過段干木的住處時,總是畢恭畢敬。這種禮賢下士的態度無疑使他很快聲名遠揚,天下英雄才士紛紛從各地趕來,投奔魏斯。除了以上幾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許多著名人物,如吳起、李悝、西門豹、樂羊等人,一時間人才濟濟。

在這種背景下,魏國本土的法家、縱橫家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著名法家代表李悝匯集各國刑典,編成《法經》一書,后來這也成為魏國的法律依據。《法經》有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部法律文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李悝變法對戰國諸國變法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藍本,后來吳起在楚的變法,商鞅在秦的變法均受李悝的重大影響。而吳起與商鞅,都是從魏國去了別的國家。

在法家興盛的同時,縱橫術也走向繁榮。

 法家與縱橫家,雖側重點不同,都是強國之術。法家重在制度,縱橫家重在外交,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如果能結合在一起,就相當完美了。

 在諸子百家中,縱橫家獨樹一幟,是戰國時代最顯赫的思想流派之一,其特點全在于“實用”二字,他們不是啃書本,更不是讀死書,而是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諸侯之間游走,以種種外交手段在國際舞臺上興風作浪,縱橫捭闔。

魏國出的縱橫家最多,但是為什么像張儀、范雎這些縱橫家在魏國混不下去,到秦國卻如魚得水呢?

3、從人才流入到人才流失

我細細分析魏國史,大致作了以下劃分:

 魏文侯時代,人才單邊流入。魏武侯時代,以流入為主,開始出現流失,比如吳起去了楚國。魏惠王時代,人才流入與流失相當,表現為來了又走了;比如商鞅從衛國來了,去了秦國;孫臏來了,又回了齊國;孟子來了,張儀走了,等等。在魏惠王之后,人才就加劇流失了。

為什么會出現人才流失的情況呢?有幾個原因:

其一,魏國人才太多,競爭激烈。

 魏國是生產法家、縱橫家的大本營,要在這里混得下去,競爭很激烈啊。你懂的那些道理,別人也懂啊,怎么顯得你比別人強呢?要有表現的機會,真的很少。比如縱橫家大師公孫衍,在魏國時沒什么名氣,后來跑到秦國,沒幾年就當上最高的大良造。再比如張儀,在鬼谷子門下畢業,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居然在魏國找不到工作,只好去楚國打工。所以,在魏國要出人頭地,太難了。

其二,魏國體制僵化了,講排資論輩,不看你真才實學。

 商鞅由衛入魏,投奔魏國宰相公叔痤。公叔痤欣賞他的才識,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希望能把國家大事交給商鞅治理。魏惠王怎么想的呢?他認為公叔痤病得腦殘了,竟要他把國家交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對于宰相推薦的人,魏惠王不僅不重視,在公叔痤死后,也沒有給商鞅安排工作。商鞅一下子成了失業青年,正好秦國發了招工廣告,他就前去應聘了。

 再比如范雎。同樣是縱橫家,范雎比張儀好點,在魏國找了份工作,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了門客,但這份工作差點要他的命。出使齊國時,由于表現出色,齊襄王很欣賞他,送給他一個大禮包。不想回國后,因為這個大禮包,范雎遭到審查,被懷疑有賣國行徑,差點被活活揍死。大家看看,表現得太好,反而遭到嫉妒/懷疑/猜忌,魏國已經不是魏文侯時的魏國了。在這種氛圍下,大規模的人才流失就是必然了。

 秦國則相反,在秦孝公之后,秦之人才政策最開明,不看資歷,不看背景,只看你的真才實學。只要有真才實學,可以一下子從布衣提拔到相國。秦國的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富國強兵”,需要的不是充滿理想色彩的儒墨,也不是玄奧的道家/陰陽家,而是最有實用主義色彩的法家與縱橫家。因此,秦國崛起之關鍵人才多來自魏國,并非意外。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從上古的女媧傳說到現代的改革建設,每一個故事記錄了一個國家歷史性的成敗與榮辱。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一:屈原投江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楚國的內外政策也發生了變化。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hu?)賂(l?)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伙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他在洞庭湖邊、汨(m?)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發,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么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歷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里夢里,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么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說:?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屈原說:?我怎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貍死了,頭還向著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于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里,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劃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飯撒在水里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后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后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楚國的屈原死了,趙國呢?趙主父死后,趙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趙勝為相國,封為平原君。平原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結交天下各種人物,把他們收留到門下供養著。這種收養門客的做法,當時成了風氣。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樣收養著門客。他們每家都有幾千名門客。連秦昭襄王聽說平原君收養門客,都想跟他結交呢。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二:越王劍   春秋時期,吳國先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負辱在吳,臥薪嘗膽,終于取得了吳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勾踐牢記教訓,一面繼續討好吳王,貢奉古木修筑姑蘇臺,選送絕代佳人西施給吳王,巧施美人計;一方面富國強兵,暗自鑄造精良兵器。勾踐為使自己有一把蓋世無雙的寶劍,特意挑選了當時最好的工匠鄭勤來為他鑄造。鄭勤和他的兒子鄭剛凝聚平生心血,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終于鍛鑄出一對雌雄劍。那天深夜,鄭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后,便對他兒子說:?我明日早朝,將雌劍獻給越王,此去必然兇多吉少,性命難保,或許連你也要受到株連,你趕快帶著這把雄劍,連夜投奔楚國去吧。?說完父子倆抱頭痛哭,灑淚而別。

   翌日早期,越王勾踐傳鄭勤獻劍。鄭勤遞上劍,越王將劍拔出劍鞘,只見光芒四射,耀眼奪目,越王頓時喜形于色,眾大臣也贊不絕口。勾踐為了炫耀一番,手執寶劍,對著十八般兵器,初試鋒芒,果然削鐵如泥,鋒利無比,越王得意之余,心想:鄭勤若再造出如此好劍,我勾踐豈能稱雄于世?想到此,他陡然聲色俱厲,命武士將鄭勤推出午門斬了,并通緝全國捉拿鄭剛。鄭剛聽說父親被越王殺害,悲痛欲絕,又見到處有通緝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寶劍易于暴露,只好將寶劍埋藏在雁蕩山中,并喬裝打扮成一漁女,日夜兼程逃出越國,只身投奔楚國去了。

   鄭剛來到楚國后,把從小隨父親學到的冶煉手藝,精心傳授給楚人。很快使楚國的冶煉業得到發展和提高,與越齊名不相上下。鄭剛從而為楚王所賞識,被封為冶煉吏。這時,楚國進一步廣征役卒,大造精良兵器,一時國威大振。之后,楚王親率數十萬大軍去討伐越國。楚軍英勇善戰,只殺得越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很快就攻破越都,直逼王宮。越王見大勢已去,只好用那把雌劍自刎而死。恰巧楚王一步走來,連忙從地上揀起了越王劍。楚王久聞此劍蓋世無雙,真是夢寐以求,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覺得它已不是吉利之物,便靈機一動,把它賞給了一位立了戰功的武官。后來,這位武官病亡,越王劍就成了他的殉葬品。再說鄭剛定居楚國后,雖然被楚王封為冶煉吏,但他怕再引起殺身之禍,一直到死,都沒敢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閉口不談鑄造雌雄劍之事。所以,那柄被埋藏在雁蕩山中的雄劍,一直下落不明。現在,那把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雌劍,終被人們從江陵的一座楚墓中發掘出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珍貴文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篇三:姜太公釣魚   呂尚,名望,字子牙,是東南沿海一帶人。他的祖先曾經輔佐過大禹治水,功績非凡,被封到呂地。據說,他的祖先本姓姜,所以后人也稱他為姜子牙。姜子牙家的封地幾經瓜分,到了他這一代,他的身份已經從貴族淪落為平民了。

   呂尚隱居在東海之濱,潛心學習,知多識廣,足智多謀,深諳兵法。他曾經侍奉過紂王,可商紂王暴虐無道,呂尚看不慣他的為人行事,便辭官而去。

   據說當年西伯昌被商紂王關在羑里的時候,呂尚與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閎夭等人一起,找來美女和珍寶,獻給商紂王,商紂王才把西伯昌給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富國強兵,終于成就一番事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這是一種說法。

  從這個說法上來看,呂尚與周文王的交往應該很深。

  但另一種說法更有意思

   呂尚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遇到一個值得自己輔佐的明君。當他得知周國的西伯昌勤政愛民,胸有大志后,不遠幾千里,從東海之濱來到渭水的邊上,蓋了一間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茲泉垂釣。

   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獵,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這次打獵能獲得一些什么。誰知,卦辭上竟寫道:?您的收獲不是龍,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羆,而是一個能輔佐您成就霸業的賢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趕緊帶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邊上,他看見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那老翁神閑氣定,正襟危坐,手里舉著長長的魚竿,不為外物所動。

  這也許就是卦辭上所說的賢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過去,不由大吃一驚:白發老翁釣魚的魚鉤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問道:?老先生,別人釣魚,魚鉤都是彎的,為什么您的魚鉤是直的呢

  白發老翁笑了,說:?我哪里是在釣魚,我是在釣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頭上坐下,和白發老翁攀談起來。他們言語相投,竟有相見恨晚之感。

   西伯昌說:?我祖父在世的時候曾說過,將來會有一個了不起的人幫助我把周族興盛起來,現在看來,這個人就是您呀!?

  西伯昌馬上請呂尚和他一起回去,讓他擔當自己的軍師。

  因為呂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們又尊稱他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負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產,一面訓練兵馬,周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決了虞、芮兩國的爭端,成功地討伐了崇、密項、犬夷等國。在一個叫豐的地方筑起了城墻,建立了都城,幾年下來,天下的諸侯已經有三分之二愿意歸附周國,聽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調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兒子周武王繼位,呂尚又輔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齊國的營丘,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敗了夷族萊國,穩定了齊國的局勢,在他的治理下,齊國一點點強大起來。

  據說,呂尚去世的時候,已經有一百多歲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525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