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馬謖被殺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導語:三國演義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的歷史風云,其中有一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比較經典的橋段,諸葛亮在無奈之下殺了馬謖,那諸葛亮是非殺馬謖不可嗎?其實諸葛亮非要將馬謖置于死地,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馬謖駐守的街亭是很重要的戰略位置,但是打仗難免會有失手的時候,如果馬謖僅僅是丟了一個街亭,諸葛亮是不會痛下殺心的。
其實諸葛亮一定要殺馬謖的原因,是因為馬謖不聽他的話,當初馬謖提出要駐守街亭,大家都不相信他有這個能力,劉備也早就看出馬謖此人擔不了大事,但諸葛亮覺得他有能力,可以重用,于是,不但馬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還為他擔了一些責任。所以,為了保證馬謖鎮守街亭時穩操勝券,諸葛亮還特地囑咐了他,鎮守街亭最重要的就是阻擋曹魏的大軍,可馬謖卻不這樣想,他急于立功,要讓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刮目相看。
于是在曹魏大軍來的時候,他不僅想要阻擋,甚至還想干一票大的,多殺一些敵人,結果馬謖并沒有成功,還丟掉了街亭。當時大家都不同意馬謖駐守街亭,這讓諸葛亮很不好向大家交代,更是因為馬謖不聽他的話而感到火冒三丈,于是最后才下決心斬了馬謖。
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嗎?
“失街亭”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也家喻戶曉,很多人為馬謖不平,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僅僅打敗了一場仗便要被斬,諸葛亮的軍法是否過于嚴格呢?那么馬謖被斬僅僅是因為失街亭嗎?
朱大渭在《馬謖被殺真相》一文中指出,雖然失街亭是馬謖“罪在必誅”的導火線,但是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不應因為一次敗仗就讓將領斬殺。但就算街亭一戰即便馬謖打贏了,按照軍法馬謖也該殺,因為他不僅違反軍法,而且還畏罪潛逃。因此,朱大渭認為,馬謖是違背了諸葛亮的正確領導而失街亭的。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馬謖舉動失宜,違亮節度,大意為所破。街亭失守,不是一個小小錯誤,而是在戰爭罪關鍵時刻,馬謖自作主張一手造成這個嚴重后果,按照軍紀斬應當馬謖。
俗話說“軍紀如山”,特別像諸葛亮這樣的人物更加治軍嚴謹。正如諸葛亮回答蔣琬時所說:“若不按軍法斬馬謖,誰還會服從指揮?如何能討賊?” 朱大渭還指出,馬謖不但不肯承認錯誤,還畏罪潛逃。按照當時軍中的法規,如果將士臨陣脫逃,就要被處死,所以失街亭正是馬謖被斬的原因。
不過有學者認為,因為馬謖在戰前頤指氣使,吹噓自己“熟讀兵書,頗知兵法”;在戰場上,驕傲輕敵,讓軍隊駐扎在山上,舍棄有利地形,不切實際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副將王平幾次勸說都沒有用,因而他是個趙括般的危險人物。馬謖這個危險人物根本不是“杰出將才”而只是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人,因而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派馬謖來時,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也!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馬謖領命時,立下軍令狀,表示“若有差失,乞斬全家”。但結果令軍隊全軍覆沒,耽誤國家大事,還使諸葛亮險些被司馬懿所擒。
因此,綜合上述因素,正是因為馬謖戰前、戰時、戰后的各種表現綜合,造成馬謖被問斬,而馬謖被斬,絕不僅僅是因為失去一個小小街亭。所以盡管馬謖沒有為畏罪投敵,而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臨死前還留下一封遺書給諸葛亮,使全軍官兵感動,但最后諸葛亮最后還是斬馬謖以謝眾人。
馬謖之死,在于他違背了諸葛亮的“調動指揮”(違亮節度),這才是諸葛亮絕對不能容忍的。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于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也是這次北伐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事。建興六年春天(公元228),諸葛亮北伐中原,親自率軍攻打祁山。由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歸降諸葛亮,引起了關中巨大震動。魏明帝曹睿親率大軍坐鎮西安,手下大將張郃與馬謖在街亭交戰。由于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行動失當,被張郃打敗,街亭也丟失了。諸葛亮的大軍退回到漢中以后,諸葛亮處死了馬謖。為此事,諸葛亮還自貶三級,由丞相降為右將軍。在處斬馬謖時,三軍垂淚,諸葛亮也是垂淚而為,這就是有名的典故“揮淚斬馬謖”。
在有些史書記載當中,說馬謖臨刑時,十萬人為他流淚。馬謖下獄時,有人替馬謖求情,諸葛亮沒有答應。后來接替諸葛亮執政的蔣琬來到漢中,對諸葛亮說:“春秋時楚國殺了大將得臣,然后文公才高興,這是很清楚的事情。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這個時候殺了一個有智慧有計謀的人,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諸葛亮哭著說:“兵圣孫武所以能夠制勝天下,就在于他用法明確。”
楚國殺大將得臣是發生在楚成王時期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在城濮發生了一場大戰。戰前,楚成王本來打算撤兵回國,但大將得臣不同意,要求和晉國作戰,楚成王給了他很少一部分兵力,自己回國去了。戰爭期間,晉國軍隊實行了“退避三舍”辦法,既是兌現晉文公當初在楚國時的諾言,又是一種麻痹敵軍的戰術,果然將楚軍打敗。得臣帶著殘兵逃走。不過,楚國這一次的失敗并沒有大傷元氣,楚國的令尹成得臣又是一位治軍有方,屢立戰功的大將,所以,晉國大臣都很高興,獨獨晉文公秋眉不展。不用說,他非常擔心,一旦有一天再和楚國軍隊相遇,得臣必然會用打勝仗來一雪前恥。但是,回到國內以后,楚成王責備得臣,得臣無以自辯,自殺身亡。消息傳到晉軍,晉文公說:“我在外部打擊楚國,楚國在內部誅殺大將,這就叫內外呼應!”這才面露喜色,然后北渡黃河回到晉國,論功行賞。
按照這個“歷史教訓”,馬謖可以不殺嗎?
很明顯,蔣琬的意思是說,馬謖可以不殺。
一個將領由于自己的失誤,使將士的性命白白丟在戰場上,活著的人皆曰可殺,這樣的將領應該殺。而馬謖臨死,有十萬將士為他落淚,可見,不殺馬謖,蜀國軍心不會受到影響。
諸葛亮流淚殺了馬謖,也可見他有痛惜之情。
馬謖死后,諸葛亮給劉禪上了一道奏疏,說“街亭違背軍令的錯誤”,責任在于他“用人不當”。還說“按照《春秋》軍事失利責罰主帥的原則”,他自己承擔全部責任,請求“自貶三級”。
這當中有兩個問題:用人不當和承擔全責。用人不當是說,劉備臨終前曾經叮囑過諸葛亮,說:“馬謖這人言過其實,不可委以重任。”按照蔣琬的說法,這個人是個很好的謀士。諸葛亮讓他帶兵獨當一面,這就是用人不當。承擔全責這個事情說起來有點兒復雜。春秋時期,秦穆公要攻打鄭國,大臣勸阻他,說“勞師襲遠”不可能不走漏消息,這樣很難取得勝利。且奔襲千里,要越過其他國家,沒有后援,一旦出事,就是滅頂之災。秦穆公不聽,還是決定偷襲鄭國。結果秦軍失敗,帶兵將領做了晉國(途經之國)的俘虜,后來在文贏(晉襄公母,秦國女子)的干預下得以釋放回國。按照軍法,秦國的這些將領最低的處罰就是要處死本人,但秦穆公承擔了全責,說一切責任都由自己來負,赦免了這些帶兵將領。而這些將領也不負秦穆公,日后果然奮勇殺敵,打敗了強敵晉國。這可以說是一種擔全責吧!還有的擔全責就是,主帥負領導責任,具體方面的將領負主要責任,就好像是一種倒逼機制。
如果按照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做法,馬謖也可以不殺。
馬謖還有一種可能可以不殺,那就是將馬謖押回成都,讓劉禪來處理。這樣,只要有人出面講情,諸葛亮可以借皇帝之口,赦免馬謖。
但是,諸葛亮卻是“先斬后奏”,殺了馬謖。那么,諸葛亮為什么一定要殺了馬謖呢?當然,我們不是要說馬謖該殺不該殺,而是為什么要殺。
關鍵在于,馬謖之死,在于他違背了諸葛亮的“調動指揮”(違亮節度),這才是諸葛亮絕對不能容忍的。“節度”一詞很有意思,是部署還是指揮調度?本來,劉備曾經告誡過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不能重用,但諸葛亮還是用了,為什么?他就是想用新人,樹權威。當時蜀國沒有人了嗎?有。趙云、鄧芝這些人只能作為偏師疑兵,魏延、吳壹只能是隨軍而行,而馬謖卻得到了這樣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說趙云老了,那魏延呢?他可是時刻想著能夠擔當的!“諸葛平生唯謹慎”,按照諸葛亮的性格,他也不可能在這樣一場大戰中用生不用熟啊!關鍵在于,以上所說的人都是劉備的“老人”,是在劉備時期就已經成名的人。還有那個李嚴,他是劉備托孤的重臣之一,劉備讓他“統內外軍事”。但劉備死后,像北伐這樣的對外軍事,他能夠“統領”嗎?諸葛亮本來是想讓這個劉備不讓用的“老人”一個機會,讓他成為“新人”,可惜馬謖不但不爭氣,還不聽話,敗了又怎能不死?僅僅從軍事上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次失利需要以馬謖以命來擔責嗎?果真如此,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底也沒有看見過長安,勝利又在哪里?師出無功,責任又該誰來擔?何況,這次出師,蜀漢攻克了原來屬于魏國的三個郡,街亭失利后,還帶走了一千家百姓回漢中,這也不能算是完敗吧!
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得到了一個人——姜維。諸葛亮給留守丞相府的人寫信說:“姜伯約……所具有的才能,永南、季常那些人都比不上他。”還說:“姜維在軍事方面非常機智能干,他既有膽量和義氣,又深深地懂得兵法。”永南就是李邵,和哥哥弟弟一同被稱為“李氏三龍”;季常就是馬謖的哥哥馬良,年少有才名,劉備入蜀,馬良留守荊州,被任命為左將軍掾。出使東吳,為孫權所敬重。就是這樣的兩個人都比不上姜維,可見諸葛亮對姜維是多么器重。得到了姜維,諸葛亮封他為義將軍,還封他為當陽亭侯。此后更是一路高升,六年后諸葛亮去世,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并“統帥各路軍馬,加封平襄侯”。
姜維只是一個例證,說明諸葛亮在選拔培養新人。姜維歸蜀時,年齡二十七歲。對比這個懂軍事的新人姜維,一個令諸葛亮傷心失望的馬謖還想活嗎?
諸葛亮攻祁山時,眾人都建議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任命自己十分賞識的參軍馬謖領導諸軍,后于軍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將領張郃的進攻。馬謖在街亭違反諸葛亮節度,舉措煩擾,更加舍棄水源,選擇登上南山據守而非占據山下的城鎮;禆將軍王平曾多番規勸,但馬謖都不接納。張郃到后,包圍山上,又斷絕山上馬謖軍的水源,并且大舉進擊,大破馬謖軍,士卒四散,潰不成軍。王平此時命自己所領的軍隊鳴鼓自守,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得以有時間收拾殘軍,并率領敗軍撤回。馬謖失守街亭后,諸葛亮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無法再戰,于是遷西縣一千多戶撤回漢中。后馬謖與將領李盛、張休等人被處死,黃襲被奪兵。
軍營里,諸葛亮穩坐中軍帳,蜀漢眾將侍立兩側,帳下跪著一人,正是參軍馬謖。
“丞相,馬謖悔不聽丞相將令,致使街亭落入魏軍之手。我愿領死罪,只求丞相念在往日的情分上,能夠照顧我的家人,那我就是死了也能安心了。”馬謖哭著說。
諸葛亮說:“你放心吧,我一定會照顧好他們的。”說完,就讓人將馬謖推出去斬首。
一旁的蔣琬連忙勸道:“丞相三思,馬謖是個難得的人才啊。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殺了他實在是太可惜了。”
諸葛亮哭著說:“不殺了他,怎么保證軍法的公正呢?”說完不顧勸阻,堅持殺了馬謖。
這就是著名的“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了,掩卷長思,看似合理的劇情似乎有些小bug。自古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打了敗仗的將領都是死罪的話,那估計諸葛亮早就沒有將領可用了。那么,表面上因為失了街亭被處死的馬謖,是否有什么必死的深層次原因呢?
01 威望已失
馬謖被處死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已經失去了在蜀軍中的威信。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馬謖不遵號令,街亭大敗,之后自知罪重,便畏罪潛逃,最終被緝拿歸案,判處死刑。
作為統兵大將,抗命加逃跑的神操作已經將馬謖在蜀漢軍士心目中的威信消滅的干干凈凈了,也就是說,馬謖的政治生命自此已經畫上了句號了。
而馬謖原本是諸葛亮力捧的蜀漢新秀啊,否則諸葛亮為什么要力排眾議破格提拔他去守街亭呢?現在馬謖的前途盡毀,將諸葛亮對他的信任期待辜負了個徹底,已經不再具備作為蜀漢儲備人才的條件了。
換句話說,就算馬謖是個人才,日后也很難受到重用了,他對蜀漢政權及諸葛亮的用處都不大了。一個打敗仗敗出新高度的將領,又失去了事業的上升空間,等著他的除了死還能是什么呢?
02 平息眾怒
馬謖被處死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要靠他的死來給眾人交代。
《三國志》記載:“亮戮謖以謝眾。”就是說諸葛亮通過處死馬謖給北伐眾將甚至是益州眾人一個交代。
因為諸葛亮行軍講究賞罰嚴明,而馬謖和諸葛亮的私交又很好。如果赦免馬謖死罪,諸葛亮無私也變成了有私,難免失去軍心。
因此,諸葛亮只能通過殺戮親信,彰顯自己軍令嚴明,從而穩定軍心。馬謖雖死,蜀漢軍士卻因此軍紀嚴明,上下一心,日后還可卷土重來。從這個角度來說,馬謖算死得十分有意義了。
03 穩定大局
馬謖被處死的第三個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要靠他的死來穩定蜀漢內部團結穩定的局面。
雖然蜀漢政權表面上看上去一團和氣,但內部卻是暗流涌動。既有劉備入川時帶來的荊襄系人馬,也有原本世居于此的益州系土著,還有姜維的降將系,各派系之間利益不同,早已面和心不和。即便是身居高位的諸葛亮,也有像李嚴這樣的政治對手時刻盯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現在作為諸葛亮“嫡系”的馬謖失了街亭,闖下大禍。諸葛亮如果不能嚴格執法,大公無私,很容易讓別的派系借此發難,破壞蜀漢穩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動搖蜀漢政權的根本,因此馬謖必須死。
即便馬謖悔過的心再真誠,本領再厲害,貢獻再突出,也敵不過穩定國本這件大事。別說是馬謖了,就算換成諸葛瞻,遇到這樣的事估計諸葛亮也一樣殺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91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曹操有多疑心為了一句讖語殺了心腹愛將
下一篇: 揭秘,權臣篡位前為什么要“加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