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末資本主義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導語:
公元1644年,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朝建立的朝代退出了歷史舞臺。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整整二百七十六年間,朱元璋和他的子孫后代堅守著這一信念,收復了屬于漢人的華夏大地。
也正是這漢人最后的王朝,重現了昔日的漢唐盛世。在這兩百年間,神宗統治下的萬歷新政為明朝帶了中國歷史上經濟的巔峰。
因此,一些學者在研究中認為,這正是中國資本主要的萌芽。那么為什么大廈將傾的明末終于實現了三千年的歷史巔峰?又是為什么不同資本主義的出現,卻沒有出現資產階級的革命?
最后的治隆唐宋
1.永樂盛世
一句“清君側,靖內難”,明成祖朱棣最終坐上了那雕刻著龍頭的寶座,那是屬于他的盛世篇章。從外交政策起,明成祖就一改太祖的閉關自守;鄭和七下西洋中,有六次便是被他派遣,明朝船隊的足跡遍布了大西洋,中原之外的各國都被記錄在了明朝的史書之中。
一冊《永樂大典》記錄了朝貢體制的建立,記錄了東南亞的風土人情,也記下了滿剌加的明朝基地。
不僅如此,明成祖還一改首都的選址,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經營當時的北京;初步獲得成效后,他便大規模的開始修建北京的一磚一瓦,一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終于如愿以償的遷都北京,史稱:“天子守國門”。
2.明朝的衰敗之初
等到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派遣他的君王已經從明成祖變成了明宣宗。這位熱愛蟋蟀和美術的君王,雖不失為一代明君,但也因為任用宦官這個隱患,被后世戲稱為“促織天子”。
等到他去世時,年僅九歲的明英宗即位;但因為父親任用宦官的行為,明英宗自小便偏愛服侍自己的王振,也正是從他開始,明朝的宦官專制越發嚴重。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隨著王振權勢的越發壯大,他所積攢的家底也越發豐厚,但王振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等到1449年,蒙古西部的首領率兵攻打明朝時,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但當時的明軍被王振掌握著經濟大權,僅僅是出征就因為缺乏糧草而行軍緩慢。當明英宗到達邊境時,敵軍已成氣候,前線也各路潰敗。
此時的王振怕了,他又讓軍隊原路返回,但戰場上的路哪有那么好退?還沒走到一半,明英宗便被追上來的敵軍所俘獲,王振也被當時的樊忠將軍怒而殺之,雖然明英宗后來被救回明朝重新即位,但衰敗的跡象悄悄的侵蝕著大明的疆域。
3.夾縫求生的商人
到了明末,戰亂的頻起和通貨膨脹使得明朝的對外貿易陷入了僵局,而白銀等貨幣的流通減少也導致了貨幣緊縮,迫使農民沒有錢財繳納稅收,為了逃避納稅的牢獄之災而逃亡他鄉。而這一現象也影響了當時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商業和貿易。
而商人們也因為明末的民變損失慘重,明朝對商人的種種限制也迫使他們不能選擇其他的生存之道。對當時的商戶來說,無疑是在夾縫求生。
特殊的資本主義
1.朝代的特性
在明朝初期,禁海令一度讓商業貿易受到限制,而明朝又是世界上手工業最繁榮的國家之一,這條禁令不但限制了外敵的入侵,也限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
一直到十五世紀后期,海外貿易重新活躍,禁海令也被廢除,高達18000噸的船舶噸位讓明朝成為了航海貿易上最受歡迎的商船,而白銀貨幣化也日漸達成。后期商業城鎮的出現,讓這一時期的明朝成為了學者們口中的:“資本主義萌芽”現象。
2.身份的限制
禁海令頒布初期,因為通貨膨脹和戰爭所帶來的經濟重擔,明太祖便實行了屯田政策。在當時,軍屯的面積占了全國所有耕地的十分之一,大部分的資源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也出現了商屯:當地政府將買賣食鹽的正式文件賣給商人,由商人將糧食運往國家邊緣疆域,以此來獲得收益。
但與現代所習慣的經濟交易不同,明朝的鹽商并不能在政府的限制中獲得生路;他們不但需要先繳納錢財換取允許買賣的證件,還需要等待政府將鹽田里的鹽曬收后再交付給他們。而這中間的過程,往往夾雜著政府因為完不成業績而私下販鹽導致鹽商拿不到鹽的窘態。
這些繳納了錢財卻等不到貨物的鹽商們,往往因為錢貨流通不及時而虧損,但政策的限制,又使得他們拋棄不了鹽商的身份做其他買賣,為此落得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
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遭到管制之后,一些等不到貨物的鹽商開始花高價購買那些新鹽,稱之為:“私鹽”。正是因為私鹽的興起,正規的鹽商變得無鹽可買,而政府手中掌握的鹽也越來越少。
3.戰爭的利弊
在建國初期,長年累月的戰爭讓各地經濟疲憊不已,而禁海令即阻止了外來勢力的貿易入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國的經濟發展。所以在封閉本土環境中,長時間售賣同一件商品的工匠們將手工業發展到了極致,明朝的手工業也因此步入成熟。
本土資本的崛起
1.興盛的貿易往來
等到十六世紀時,鄭和七下西洋帶來的不只是朝貢政策的建立,還有拉丁美洲乃至日本當地的經濟貿易。大量的手工藝品流入了明朝,給明朝逐漸興盛的商貿構建著地基。
不僅如此,在萬歷年間賣出的絲綢瓷器數不勝數,大量的貨幣收入讓江南等商業大都會成為了外國商業的必經之路,等到運河沿線的不斷成熟,明朝形成了商人集團,稱之為“商幫”,而這些商幫之間互相扶持,建立了管理制度和規則,在完善的體系和政府的扶持下,逐漸越做越大,成為了明朝中后期經濟繁榮的一大標志。
2.飄搖的經濟旗幟
到了明末,“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在足夠的經濟支撐下,家族式貿易越發壯大,全國各地的商幫開始從傳統手工業轉向各種工廠;這其中,有制作外國商品的,也有創新傳統手工藝的,全國各地都是工廠。
在這個時期,明朝達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中生產總量最高的成績,中國的經濟增在明朝達到了高居不下的成就。但在明朝的統治初期,經濟問題始終是皇帝的一大心頭難。
持續了兩百多年的禁海令不但限制了海盜的入侵和戰亂,也讓朝貢體制成為唯一的貿易路線,但這一制度完全限制了商人的生存之道,如此大規模的貿易全靠國力的強盛來填補。
于是商人們只能從最初的販賣食鹽,到走私貿易;從傳統的手工業,到各式各樣的物件販賣。一直到國力支撐不了朝貢貿易之后,禁海令才終于撤銷,明朝的經濟也在終于在中后期開始回暖,直至達到巔峰。
3.商人的衰與興
從建國之初,明朝并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而對商人的管轄又相當嚴厲,比如“重本抑末”的政策;商人只能從商的限制,連穿衣食宿也另有規定,而當時的經濟大頭——鹽,被政府抓在了手上,卻也不能保證鹽商能拿到應得的貨物,所以在當時,商人階級寫滿了愁苦和窘迫。
一直到明朝后期的貿易興起,商人的地位才被重視,朝中的大臣開始提出農商榮枯的相因,而一些才子士大夫也開始放棄自己的書本,轉而拿起了賬本,開始做著商賈。
而商業有關的專業書籍也開始出現,大多是由經商多年的商人寫成的經驗之談。不同的商業書籍有著不同的范疇;比如各地路線,各地人民喜好,甚至還有各地特色商品作為記載,以此來進行分區域銷售。
結語:
盡管如此,“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并不代表著全新勢力的升起;從衰敗到興起,明朝商人的經濟脈絡始終掌握在朝堂的手中,他們被規矩約束著,也被規矩給予著便利。
他們不但是時代興起的參與者,也是被大國保護著的子民,在明朝的朝堂之中,資本主義革命永遠不會出現;雖然商人們逐漸擁有了商隊,商幫,工廠,但百年的禁令是他們不愿意再觸碰的規則。明末的資本主義,依靠出海貿易起家,也被海關的掌控者束縛著。他們不屬于獨立的資本主義個體,他們便沒有能力“資本主義革命”。
參考資料:
《明史》
《明朝紀事本末》
《中國人口史》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66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高祖李淵生平事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