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國古代最霸氣的外交官,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孔子在《論語》中描述外交官:“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春秋戰國時期,就特別注重外交攻勢。由此,還誕生了縱橫家,自成一派。
后來,由于國家多數處于大一統時期,周邊都是藩屬國,缺少敵人,所以外交工作長期不得重視。
但不管如何,外交工作在中國有著悠久傳統,也涌現了諸多杰出的“外交官”。出來一個,幾乎就讓敵國風聲鶴唳,雞犬不寧,抱頭痛哭,可謂痛苦一個時代!
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史上最霸氣的五個外交官,看看你最佩服哪一個!
題外話,歷史上優秀外交官有很多,比如張謇、蘇武、張儀等,但真正霸氣的是以下五位。
第一個,蘇秦(?—前284年)
蘇秦和張儀都是鬼谷子的徒弟,被譽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和謀略家,可謂超級國際咨詢顧問。他最霸氣的時期是任“抗秦合縱聯盟”的盟約長,身掛六國相印,讓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
(關于蘇秦的合縱,有人說是公孫衍所創,最大的證據是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
(澠池之會的故事,大家知道嗎?中學課文里有)
第二個,藺相如(生卒不詳)
藺相如最出名的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和將相和四件事。尤其在澠池之會中,藺相如和秦王有過交鋒,說過一句狠話。《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一句話:“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
第三個,班超(32—102)
73年,班超投筆從戎。隨后成為外交官出使鄯善、于闐、疏勒。在鄯善,班超和30個同事,突然將出使鄯善的上百個匈奴人全殲,最終鄯善徹底倒向大漢。孤身改變一國政策走向,智謀勇氣皆不可缺。
第四個,王玄策(生卒不詳)
王玄策可謂是史上最強的外交官了。唐太宗時期,王玄策奉命帶著30人出使印度,結果遭到印度新王截殺。后來,王玄策借兵8000,全殲并俘虜印度新王阿羅那順,并帶回大唐。不費大唐一兵一卒。
第五個,鄭和(1371-1433)
鄭和身殘志堅,七次下西洋可謂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有人認為,當時下西洋是和平之旅,其實想想也不可能,有海盜,有挑釁者,但全被鄭和殲滅了。在江湖上混,全是好臉色還不被人欺負。
夏禹 納言
西周 行人/小行人
春秋 行人/行禮
戰國 秦國的“相邦”“御史”“行”“謁者”都參與外交事務;楚國則有“令尹”“左徒”;齊國外交官制較完備,由“諸侯主客”、“行人”和“謁者”等官員負責;趙國有“相”、“御史”、“行人”;魏國有“相國”;韓國有“典冠”;燕國有“相國”參與其事。
秦漢 秦代負責外交的是典客和典屬國。漢朝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為大鴻臚和尚書主客曹
魏晉南北朝時期主管外交的機構主要是鴻臚寺和客曹尚書
隋 唐代由鴻臚寺和尚書主客負責外交,鴻臚寺設卿、少卿、丞、主簿等職
唐以后朝代均沿襲隋制 設立鴻臚寺與行人司、理藩院
清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后改名為外交部。
打字不容易,看完請采納
關于古代最牛的外交官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一直有很多不同的答案。而用不到兩千的兵力滅掉了一個國家的外交官,我覺得應該是王玄策吧。
王玄策是唐朝時期河南洛陽人。很多人都知道唐朝十分有名的高僧玄奘,但是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玄奘是哪里人。很巧,唐玄奘和這個王玄策是同鄉。王玄策這個人是擔任過三次出使印度的使節。
在唐朝時期的印度大陸,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它們是同時有五個國家并立的。一共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天竺,但是后來有個中天竺的國王很厲害,把其他四個天竺給統一了。
唐太宗時期,在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讓王玄策擔任副使跟隨正使李義一起出訪中天竺,到貞觀二十二年時,王玄策就擔任正使出訪中天竺了。
但是在第二次出訪的過程中,王玄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他總共就呆了三十個人組成的使團,但是遇到了兩千多人的天竺士兵的伏擊。會有士兵伏擊他們是因為這個時候中天竺已經改朝換代了,之前跟唐朝很友好的國王去世了,另一個人篡位當上了國王。
三十人的使團最終只有王玄策和他的副使蔣師仁逃了出來,王玄策掏出來之后馬上就北上來到了尼泊爾王國,他借助松贊干布的力量借到了尼泊爾的七千騎兵。
同時還在給周邊的唐朝藩屬國發消息征兵,又多招到了兩千人,之后松贊干布接到消息又派了一千兩百人來援助。最后王玄策就憑借這些借來的兵力打敗了中天竺的國王。
曾紀澤 即曾國藩的大兒子 1881年(光緒七年)二月二十四日,曾紀澤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簽訂《中俄伊條約》,收回依犁
明朝的三寶太監鄭和,也算得一位,幾下東洋,不僅讓世界知道了中國,還和外國進行貿易交換
周恩來,他的事跡很多,比較著名的象提出 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
蘇武,應該也是位杰出的使節,雖然任務沒完成得怎么樣,但他不失民族氣節,塞外放羊一十九年,難得可貴了。
顧維鈞,他在近代很有名。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1919和1921年代表中國參加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1945年6月,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其后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
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是西漢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開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
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時,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未果而還。
鄭和下西洋:1405-1433,七次,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政治目的為主,貿易不計經濟效益
[解題過程]
張騫(?~前114)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甘英
東漢使者。生卒年不詳。東漢初,西域分裂為50余國,與漢朝關系一度緊張。明帝時,派將軍竇固率軍西擊匈奴。為恢復與西域各國聯系,竇固派班超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保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班超被任西域都護。為與西方國家建立聯系,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國(羅馬帝國)。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諸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安息國向以漢絲及絲織品與羅馬交易,不愿漢朝開辟直接通商的道路,向甘英備陳渡海的艱難,使甘英止步而還。這次出使雖未達大秦,但豐富了國人對中亞各國的知識。
鄭和(1371~1433)
明初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或作三寶),云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洪武時入宮為太監,又稱三寶太監。因從朱棣參與靖難之役有功,賜姓鄭,始名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之麻林地(今屬肯尼亞),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鄭和作為明政府的政治使節和商務代表,每至一地,即向當地酋長、國王贈送禮品,表示通好的誠意。同他們進行互利貿易,并約請其使臣到中國來。因此,鄭和的船隊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受到了歡迎。在印尼有三寶垅,泰國有三寶港,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有三寶城,這些名稱都是對鄭和出使該地的紀念。中國西沙群島中的永樂群島,南沙群島中的鄭和群礁,也是為了紀念鄭和的航海事業而命名的。宣德八年,他在歸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432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