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王仲德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王仲德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現在的熱播劇《錦繡南歌》中沈驪歌的父親沈廷章,大家就很熟悉了,劇中的沈廷章的歷史原型就是王仲德。
歷史上的王仲德,很受宋武帝和宋文帝的器重,他為劉宋江山立功不少。劉宋很多重臣都會受到皇帝猜疑,但是王仲德卻是例外。
前幾篇文章都談到了,劉宋時期很多大臣,都發動了叛亂,比如臧質、謝晦等人,他們原本也都是劉宋的功臣。同樣是功臣的王仲德卻沒有叛亂,而且還能安度晚年。
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為人很謹慎
王仲德能夠安享晚年,主要原因就是他為人很謹慎鎮,不像謝晦,臧質等人有野心。沒有野心也就不會做一些篡權、奪權的事,皇帝也就不會懷疑他有叛亂的心。
王仲德青少年時代就參與了戰爭,在與慕容垂作戰時戰敗了,王仲德逃走了。幾年后,來到了東晉,他聽說王愉和他都是太原人,于是就投奔了王愉。但不受重用,于是王仲德又離開了。
后來桓玄篡位,王仲德認為,現在起兵討伐桓玄能成大事,于是王元德與王仲德謀劃對付桓玄,但秘密泄露了,王元德被殺,王仲德逃走了,投奔了劉裕,至此就跟隨劉裕了。
在討伐南燕時,盧循進攻建康。大家都建議遷都,王仲德不同意,他認為,盧循是賊寇,不足為懼,如果遷都,就會動搖軍心,就失去威望了,劉裕很贊同王仲德的建議。
后來在平定長安后,劉裕又打算遷都洛陽,王仲德認為此時將士們離家很久了,都想回家看看,應該以建鄴為基礎,全國統一后,再考慮遷都,再次得到了劉裕的贊同。
從以上幾件事來看,王仲德為人是很謹慎的,他知道怎么做,才是對自己有利的。
劉宋建立后,他也不參與朝中事務,更不會去謀反,他都是接到朝廷的命令才去組織軍隊,王仲德做事按規矩,調兵也聽候命令,從不事先行事,這就使得皇帝對他很放心,那么他也就能安心,生活上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2、他在邊關
王仲德能安享晚年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一直在邊關,不參與朝中的一些事務,也不干預朝中的一些事情。劉裕稱帝建劉宋后,王仲德就升任為徐州刺史,督淮北七州軍事。
宋文帝時期,他又與到彥之一起北伐,打敗北魏軍。第二年,他又與檀道濟一起援救滑臺,并用計打退了北魏軍,使得北魏軍不敢追打他。
不久,宋文帝將邊關所有的軍事都交給了王仲德,這樣王仲德就擔負了劉宋北部邊境的重任。
北魏太武帝對此感嘆道,王仲德鎮守邊關的五年,北魏軍都不敢進犯劉宋邊境,為此宋文帝稱贊王仲德。三年后,王仲德升任為了鎮北大將軍,位列朝中武官之首。
王仲德常年在邊境,不在朝中,而且他只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不管別人的事,皇帝交給他的任務,他都能出色地完成。
所以很多有異心的人,也都不會去與他合作,因為大家知道他是不會去參與這類事情的人。
他一心鎮守邊關,讓宋文帝對他也非常放心,雖然宋文帝疑心很重,但卻從來不懷疑他,王仲德沒有朝廷的召見,也不回朝,所以他的所作所為,讓皇帝覺得他是一個很踏實的人。
因此王仲德得以安享晚年,沒有受到朝廷內亂的牽累,到老善終。
王仲德為人謹慎,不參與朝政,鎮守邊關,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因此到老,他都沒有受到什么波折。年輕時雖然他起起伏伏,但晚年他的生活卻很穩定,并且子孫也都很平安。
從王仲德的一生來看,他是一個明智的人,在戰亂時期,如何保護好自身和家人是很重要的。
臧質、謝晦等人,策劃謀反,看上去好像他們很厲害,然而實際上,他們是很愚蠢的。
他們用一己之力,來對付朝廷,勝算較小,即便他們取勝了,也未必有好的結果,很有可能其他的人來效仿他們,政權也難以穩定。這樣周而復始,沒完沒了,并且還殃及子孫。
縱觀歷史,曹操、司馬懿等人,他們都篡權成功,但是子孫并沒有好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王仲德戎馬一生,將名利看得很淡,卻得晚年幸福,這才是最后的贏家。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知道如何讓自己安度晚年,如何把福氣留給子孫。如果僅僅只是把權力和金錢留給子孫,那么同時也會把災難留給他們,很可能得不償失。
古裝劇中的人物常說的一句話是“護你一世周全”,什么是一世周全?就是平安。所以古人常說“平安是福”。王仲德由于謹言慎行,保證了自身的平安,同時也護了一家人一世周全。
這樣的大智慧,是非常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劉裕在我國文人的筆下一直是一個非常鐵血的英雄,尤其是在大詞人辛棄疾的筆下,其豪氣干云的氣質霸氣盡顯。
然而,作為一代帝王,在戰場上的雄姿英發只能是他的手段。真正能夠體現他治國能力的,還是要用心體會他在繼位第一年實行的一些新政。
劉裕即位之后,重點從統治區域內的豪強開始對付,打擊當時為富不仁的官吏以及搶劫漁民的船匪惡霸。作為一個篡位上位的一代雄主,我們可以發現,劉裕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要付出的代價要比一般君主要多的多。除了提出一些有用的政治政策之外,還要不停地隱瞞自己的污點。如此復雜的工作,使得劉裕在繼位之初,著實浪費了一番腦筋。那么,作為一個皇帝,劉裕在繼位的第二年都進行了哪些變革呢?
以親民為主的宣傳讓新的國家迅速穩定
在繼位之初以扶植自己登基的親信故舊為主來治理國家。公元108年,劉裕隨南朝宋國的車駕來到京城南郊巡游,宣布大赦天下,并宣布此后不許用金銀涂飾物品。此后,劉裕派原來的揚州刺史廬陵王劉義真做司徒,任用之前擔任尚書仆射和鎮軍將軍的徐羨之做尚書令和揚州刺史。通過親身的以親民為主的政治宣傳和對有能力的親信故舊任用,劉裕迅速穩定了中央集權。
公元108年,劉宋南康境內的揭陽城里,有一伙蠻人發生了叛亂,劉裕命令當地縣級的官府軍隊進行討伐,成功攻破了這些蠻人。不久之后,劉裕又立法進行了禮制上的改革,禁止人們在喪事上用銅釘,企圖通過這種舉措節省一些銅資源,并罷免了會稽郡的長官。
通過一些舉措進行了人才的選拔為劉宋朝廷的官員隊伍吸引了一些新鮮血液
公元108年二月的一天,劉裕親自駕臨延賢堂考察各州郡選拔上來的秀才和孝廉的策論。來自揚州和豫州的秀才顧練和殷朗因為能夠輕松回答劉裕考察的問題,并有所著作而被封為佐郎。
通過這些舉措,劉裕確定了官方考試的地點為延賢堂,對察舉制的最終考試進行了改革,考試的形式為皇帝親自考察,考試內容主要是口試策論的反應速度和語言流暢度以及考生是否撰寫過著作,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察舉制的“舉秀才,不知書”的弊端,促進了劉宋的教育機構開始對學子的策論以及著作撰寫方面的教育,有效地提高了當時的學子的文化創新力。
之后,劉裕通過一定的舉措,遏制了冗官現象和地方軍事力量威脅中央的現象的發生。劉裕繼位初期,要求荊州府的長官不可以安置超過2000名的將領,官吏不可以超過一萬人。各州不可以安置超過五百名的兵將和超過5000名的官吏。不過為了地方的安全,普通兵士不受到數量限制。
后來,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劉裕開始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向對國家進行改革。公元108年,劉裕派左衛將軍王仲德和員外散騎常侍應襲分別到冀州和寧州做刺史,對當地將領進行監察,并為太子設置了屯騎、步兵、翊軍三校尉官,加強了對東宮的軍事防護和監察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它皇子對太子公開的軍事壓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父子相殘的風險。
提高了百姓的待遇,用福利增強良性循環
公元108年,他要求中央官員俸祿以2000石和一頃公田為限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田的數量,有效地從側面提高了百姓的耕耘積極性。
魏晉時期,由于玄學大行其道,百姓生活過于貧苦,因此地方上經常有一些蠱惑人心的祠堂以及不在祭祀之列的神仙鬼怪的廟宇。很多時候,這些廟宇會充當叛賊蠱惑百姓的老巢或者官府立名目加稅的理由,從而加重對百姓的剝削與壓迫,形成不良的循環。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發生,出身民間的劉裕宣布,濫建的祠堂廟宇蠱惑百姓浪費錢財,從今以后,前朝典籍中沒有或者已經除名的神仙鬼怪可以不必祭祀,將它們的廟宇全部拆除,只有歷朝歷代的儒家先賢以及為國家建立功勛,品德堪作萬民表率的人才可以建立祠堂。通過這種方式,劉裕有效地避免了劉宋重蹈東漢的覆轍。
除了在土地和宗教方面為百姓著想之外,劉裕還在同年嚴厲打擊了官員刑訊逼供的行為。劉裕經常親自到華林園查看官員處理訴訟的情況,并對杖刑這種制度頗有不滿。劉裕認為杖刑雖然是從秦漢時期就有的舊例,但是如今不同等級的不同官員的職務復雜繁瑣,一個官員可能就有好幾個職務,如果犯人一級一級地過堂,很容易增加受杖數量。
梟在古代是借東西不還的意思,有點無賴的意思。劉邦無賴出身,當上君王必定是梟雄,其實劉備也是梟雄。英雄是光明磊落、豪氣干云、義薄云天的,而項羽的一生就重義氣,有豪氣,又光明磊落,所以項羽英雄。奸雄是曹操,曹操為人奸詐卻不乏睿智成就了一番大事業,故為奸雄。岳飛是將軍,有出色的軍事才能,行事也光明磊落,可以是英雄。而猛將是像張飛關羽這些比較合適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這首詞主要講訴的是劉宋時期,南方和北方之間的軍事斗爭,也反映了當時南北方實力的消長,其中“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更是鮮明的對比,下面就由筆者來談談這個時期南北實力的消長。
東晉自立國以來,雖然偏安于江南,但歷代帝王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其中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北伐,在東晉時曾進行過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將的指揮。公元311年,大將祖逖出兵收復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憂郁而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在此之后,當權的士族多標榜北伐以增加門戶威望,其中以桓溫的三次北伐最為著名。他曾經收復洛陽,進入關中,進兵河北,但都未能夠鞏固北伐成果。在桓溫第三次北伐失敗以后,南北雙方雖互有攻略,但彼此都消滅不了對方,呈現出一種均勢。不過這種均勢并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前秦在北方的節節勝利,這種均勢被無情地打破。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大軍南下,企圖一舉統一中國。此時的東晉面臨著自立國以來最大的威脅。不過,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謝石、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淝水之戰后,短暫統一的北方重新歸于分裂,東晉則乘勢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東晉北伐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時,原先北方強于南方的局面發生了逆轉,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南方。然而,東晉朝廷卻并沒有利用這個有利時機改革內政,收復故土,而是加緊了內部的權利爭奪和對人民的剝削。這最終引發了內戰和孫恩、盧循起義。北府兵將領劉裕不僅通過鎮壓農民起義,樹立了威望,還殺了一度篡晉的桓安,恢復了東晉的統治,權勢如日中天。
在東晉爆發內亂到劉裕把持東晉大權這段期間,北方仍然是混戰不已,南方雖然遭受了一定的破壞,但在劉裕實行一系列改革之后,國力迅速得到恢復,南方對北方的優勢地位并沒有發生變化。
公元416年,劉裕率將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并進,攻后秦國,沿途收復滑臺(河南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次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后秦國。在消滅了后秦,攻取關中地區之后,劉裕本來想以此為基地,一舉收復中原,實現漢高祖劉邦那樣的帝業,但留守建康的主持大局的劉穆之的突然死亡徹底打亂了劉裕的計劃。由于擔心大權有旁落的危險,再加上將士們都普遍思念家鄉,遠征在外的劉裕不得不倉促東還。在關中的隴上流民,以為劉裕會繼續進軍,正好可以回到家鄉,看到劉裕東還,非常失望。而關中的漢族百姓也非常失望,他們爭相到軍前去挽留劉裕,但劉裕已經無心在此,安慰了他們一番后,就率領晉軍主力匆匆趕回建康。不久之后,關中地區得而復失,還損失了像王鎮惡、沈田子、傅弘之、朱齡石、蒯恩等一批很有能力的北府新銳將領,但總的來說,劉裕的這次北伐應該是東晉乃至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對北方優勢最大的一次,如果劉裕沒有班師的話,說不定收復中原的夢想就能實現了。不過歷史沒有假設,歷史就是因為種種的不完美才顯得精彩,完美的故事應該只出現在劇本里。
劉裕回到建康后,他在地主階級中的威望進一步提高,取代東晉的時機日益成熟。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宋。公元422年,當了三年不到的宋武帝劉裕就病死了,在短暫的廢立風波之后,三子劉義隆即位,也就是后來的宋文帝。劉裕的死,打破了南北的戰略平衡,他剛剛死,北魏就抓住正在回國路上的劉宋使者,開始大舉進攻劉宋。雙方在河南發生大戰,史稱“魏宋河南大戰”,戰爭結束后,劉宋喪失了湖陸(今山東魚臺東南)、項城(今河南沈丘南)以北的土地。然須提及的是:在虎牢失守的前夕,湖陸的檀道濟軍、項城的劉粹軍、高橋(今地不詳)的沈叔貍軍都不敢救援,可見此時劉宋的力量,與劉裕北伐時相比,已經差得多了。這說明,在劉裕北伐后期,王鎮惡、沈田子等人的死對劉宋軍隊來說可謂是傷筋動骨,到文帝時,朝中算得上能打仗的也就檀道濟一人,后來的到彥之、王玄謨既缺乏能力,又缺少經驗,只能空談,檀道濟被殺以后,劉宋更加無人了。河南大戰同時也說明,北魏已然崛起,此時的北魏已經不再是當年大敗于卻月陣的北魏了,更不是當初被滅國的代國了。自此,優勢已經開始轉向北方。不過,當時的北方除北魏外,還有北涼、西涼、西秦、胡夏、北燕五國;此外,陰山以北,還有強大的柔然部落,其中胡夏和柔然都是北魏的勁敵,所以,北魏軍在攻取河南之地后就停止了進攻,以免戰線拉得過長,給敵人以可乘之機。
宋文帝即位后,就開始謀劃收復北魏于公元422年奪去的河南諸軍事重鎮。公元430年三月,乘北魏剛與北方柔然交戰、黃河以南屯兵減少之機,宋文帝命到彥之率軍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命北魏軍主動后撤到黃河北岸,因此劉宋軍的進展也比較快,當年七月就收復了河南故地。不過,到彥之在這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命劉宋軍沿黃河一線大擺長蛇陣,造成兵力的分散,他還不聽舊將王仲德的忠告,對魏軍冬季的反擊估計不足。十月,魏軍果然渡河展開全面進攻,連克金墉、洛陽、虎牢。到彥之則是畏北魏軍如虎,一路奔逃,逃至歷城(今濟南),仍恐被魏軍追及,下令焚舟棄甲,步趨彭城(今江蘇徐州)。十一月,宋文帝為挽回頹勢,加檀道濟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率眾北上。公元434年正月,檀道濟等自清水往救滑臺,至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擊敗魏安平公乙旃眷,轉戰至高梁亭(今東平縣境),斬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二月,檀道濟等進至濟上,20余日間與魏軍交戰30次,多獲勝利。至歷城,因糧秣遭北魏軍焚燒而乏食,不能前進。最終檀道濟軍糧盡退兵。
這次北伐以劉宋的完全失敗告終,而其時北魏尚是兩面作戰(其西線正在進行消滅胡夏的戰爭),猶得取勝,可見南北方的力量差距。此后北魏忙于北方的統一戰爭,并于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方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也得到了恢復,但此時南朝愈弱的局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因為北魏已經更加強大了。
不過此時的劉宋也處于自身的鼎盛之時,南北都有攻滅對方,統一中國的意圖,于是雙方不可避免地進行了一次大戰,史稱“元嘉之戰”。
公元450年二月,北魏率先發難,以十萬之眾攻宋之懸瓠(今河南汝陽),同時給宋文帝寫了一封侮辱信,此事成為元嘉之戰的序幕。七月,經過一番龐大的人力物力準備之后,宋文帝派兩路大軍北伐。西路軍由名將柳元景率領,進展神速,很快就打到劉裕當年占領的關中地區;東路軍的主帥則是空談軍事的王玄謨,王玄謨多次拒絕部下正確的建議,圍攻小城滑臺不下,錯過了戰機,讓敵人得到喘息的機會,最后北魏援軍抵達,東路軍被迫撤退。由于主力東路軍受挫,西路也只好撤軍,這場大規模的北伐至此功敗垂成。北伐既敗,魏軍的南侵攻勢卻愈發銳利起來。于是魏軍隨之南下,一直打到長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蘇六合),聲言要攻下建康。宋朝大驚,急調各地軍民沿江六百里布防,北魏軍見無隙可乘,就開始在兩淮地區大肆屠殺,劉宋“元嘉之治”的成果遭到巨大破壞,劉宋的經濟基礎受到很大的削弱。次年正月,北魏軍因苦于糧草不濟,疫病流行而被迫撤軍。
這場戰爭結束了。南朝軍民被魏軍屠殺擄掠,損失不計其數。而魏軍也傷亡慘重,元氣大傷,但相對南朝劉宋而言,北強南弱的態勢沒有得到改變。此后的整個南朝,都沒有超過北方的,最后是北方的隋滅掉南方的陳,實現的中國的統一。
總結:在劉宋前后或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實力的消長,最重要的依據就是經濟實力。而當時的經濟中心仍在中原地區,那時候才真正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時代,南方雖然接收了東漢末年和西晉末年兩次南遷的人口,經濟得到較大發展,但是還不足以跟北方抗衡。所以在整個南朝和北朝的對峙中,北朝總體上是處于優勢的。不過也因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才有了南朝的存在,不然南方是沒有實力跟北方對抗上百年的。
所以我得出的結論就是,戰爭,比的就是國力,而國力差不多就是資源,雖然人的因素很重要,但人也是資源的一部分,因為人是人力資源。我不否認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但這些戰例之中很少能改變整個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在持久戰中,想通過一兩次戰役改變整個戰局是很困難的,而資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現代戰爭中,資源的消耗更是劇烈,戰爭可以說是資源的黑洞。也就是說,我們要積極發展經濟,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在未來的戰爭中能耗得起,具備長久開動戰爭機器的能力。
無論一個多么英雄蓋世的皇帝,都將面臨一個詞:駕崩。自古以來,皇帝在駕崩之前,往往需要設置儲君,命儲君監國,自己巡游各地推行德政。劉裕和拓跋嗣也不例外,作為南北朝歷史上第一對旗鼓相當的政治對手,劉裕和拓跋嗣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選擇的道路相當一致。
公元422年,劉裕和拓跋嗣因為不同的原因,走向了人生的終點。作為橫刀立馬的帝王,他們在安排身后之事上的過程出奇的一致。
統治者的孩子,來之不易的儲君
公元422年,劉裕忽然身體不適,命太尉長沙王劉道憐、司空徐羨之、尚書仆射傅亮、領軍將軍謝晦以及護軍將軍檀道濟一起進入禁中伺候湯藥。當所有大臣都在問候上蒼的時候,劉裕拒絕了,只讓擔任侍中的謝方明去求告宗廟,這是因為劉裕本性不信神鬼等稀有的靈異事件,只在做平民的時候遇到過許多祥瑞之事,等到劉裕顯貴的時候,史官們都追問劉裕有沒有遇到他們聽過的吉兆,劉裕卻拒絕回答。
劉裕之所以派人詢問祖宗的意見,是因為他一直在張夫人所生的皇太子劉義符和孫修華所生的廬陵王劉義真之間糾結。劉義符這個人喜歡親近小人,謝晦非常不喜歡他,因此進言道,“您現在還年輕,應該考慮到劉宋江山,不應該把皇位交給一個喜歡親近小人的人。”劉裕問道,“卿認為廬陵王劉義真這個人怎么樣?”謝晦回答道,“請允許我看一下他的面相。”之后,謝晦出去看了看劉義真,劉義真十分開心,一直想和謝晦深談,結果謝晦不怎么回應劉義真,后來更是對劉裕說,“劉義真這個人道德比不上才華,不能做君主。”不久,劉義真被劉裕派到南豫等地管理軍事,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和南豫州刺史等職,之后又做了五十多個州的都督,數量甚至不能詳細記載。
就在當年,與劉宋遙遙相望的北魏,河南王拓跋曜病死,拓跋嗣大封同姓親族,立拓跋燾為太平王,官拜相國和大將軍;拓跋丕為樂平王,拓跋彌為安定王,拓跋范為樂安王,拓跋健為永昌王,拓跋崇為建寧王,拓跋俊為新興王。拓跋燾成為了新的權力核心,軍事權和行政權同歸一身,其太子之位已經眾望所歸。
后來,拓跋嗣因為服用寒食散,多次出現藥物中毒的現象,北魏內部也災異頻頻,這讓拓跋嗣憂心忡忡。為此,拓跋嗣派中使秘密詢問白馬公崔浩說,“我已經好不了了,恐怕會突然病逝,我的兒子們都還小,我該怎么辦呢?”崔浩回答說,“您還年輕,很快就會好的,不過您還是應該早立太子,選拔賢明的人做太子的師傅,讓他交往您平時信任的大臣,并盡早讓他監國掌政,這樣您就可以放心休養了。”之后,崔浩認為拓跋燾做人賢明睿智,溫和有禮,況且自古以來,立繼承人將就嫡長傳承,所以立拓跋燾有利于杜絕北魏發生王位之爭。拓跋嗣又問南平公長孫嵩的建議,長孫嵩也表示拓跋燾才是不二人選。之后,拓跋嗣命令拓跋燾臨朝攝政,成為了國家的第二號主人。拓跋燾十分聰明大度,大臣們有時會向拓跋嗣轉發自己對拓跋燾的疑慮,拓跋嗣卻說,“這不是我應該知道的,應該讓你們的國主知道。”
能輔佐怕反叛,顧命大臣好難選
五月,劉裕病得更重了,他召見太子劉義符并告誡這個不聽話的兒子,說道,“檀道濟這個人雖然執行力強,又有謀略,但是沒有遠見,不像他的哥哥檀道韶那么難駕馭。徐羨之和傅亮兩個人絕對不會造反,然而謝晦這個人幾次和我南征北戰,又能隨機應變,群臣中如果有人要造反的話就是他了。”之后又親自手寫一道詔書道,“自我之后,劉宋王朝如果有未成年的皇帝登基,朝廷大事都被一個宰相把持的情況,皇帝的母后不妨臨朝稱制。”隨后,司空徐羨之、中書令傅亮和領軍將軍謝晦以及鎮北將軍檀道濟四人一同被封為顧命大臣,不久之后,劉裕突然死于西殿。
在所有輔政大臣里,徐羨之十分傳奇,其出身布衣,無學無術,但是一直有志向,顧大局,從容有度。當他進入朝廷之后,卻朝野上下紛紛臣服,都認為他有做宰相的威望。其人沉默細密,寡言少語,喜怒不形于色。徐羨之特別會下棋,但是當他看別人下棋的時候卻好像不會下一樣,從不插嘴,當時的人都十分崇拜他。沈密寡言,不以憂喜見色。傅亮和蔡廓經常夸獎他,:“徐羨之通曉萬事,遇到事情符不符合他的要求他都特別淡定。”徐羨之經常和傅亮以及謝晦一起歡聚飲宴,傅亮和謝晦學識淵博,辯才無礙,大家以為年輕時候不學無術的徐羨之一定會出丑,誰知道,他竟然風度依舊齊整,等到傅亮等人說完了再說話。當時,有個叫鄭鮮之的人感嘆道,“我看過徐羨之和傅亮的言論之后,才發現一個人的才能是不完全以學問為主的。”
不久以后,太子劉義符即皇帝位,時年僅僅十七歲,之后大赦天下,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太子妃司馬氏為皇后,這位皇后正是司馬德文的女兒海鹽公主。
北魏一側,拓跋嗣命令長孫嵩和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同時做左輔,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代人丘堆做右弼,而自己則在西宮聽政,考察拓跋燾的決斷,在聽到拓跋燾很有決斷后,拓跋嗣非常開心。之后,他下詔道,“長孫嵩是四朝元老,對社稷有功;奚斤能言善辯,足智多謀,在大魏遠近聞名;安同通曉各種風土人情;穆觀和大魏的政要相處非常好,能夠看透君主的想法;崔浩博聞強記,洞察力強;丘堆雖然沒有大才,但是做事專心謹慎。有這六個人輔佐太子,我和你們一起四處巡游,討伐叛逆,馴服四方,我這一生的宏圖大志就實現了。”
長孫嵩本姓拔拔氏,奚斤本姓達奚氏,穆觀本姓丘穆陵氏,丘堆本姓丘敦氏。這是因為,北魏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胡人,姓氏很容易重復,后來拓跋宏遷到洛陽之后,這些姓氏就全改變了。后世的史官因為長孫嵩等大臣舊姓太復雜,于是都按照漢姓記錄。后來,拓跋嗣又認為典東西部劉絜、門下奏事代人古弼和直郎徒河盧魯元三個人十分忠誠謹慎,恭敬勤勉,于是就把他們三個分給了拓跋燾,掌管東宮的重要事務和命令下達。
為后世偉業先練練手,兩位太子的第一次較量
六月,太子劉義符立尚書仆射傅亮為中書監和尚書令,領軍將軍謝晦繼續做中書令,侍中謝方明做丹陽尹。謝方明這個人擅長治理州郡方面的事務,每到一個州郡就能留下賢名,能做到繼承前任的優點,不亂改變法令,如果一定要改變,就慢慢改變,避免百姓覺得難以接受。
十一月,北魏太子拓跋燾派人駐扎在塞上,命令安定王拓跋彌和安同駐扎。不久,奚斤等人進攻并奪取了滑臺,王景度撤走,王景度的司馬陽瓚被北魏人抓住了,堅持不降,之后被殺。拓跋嗣派成皋侯茍兒做兗州刺史鎮滑臺。
之后,奚斤等人在土樓進攻翟廣等人,最終成功了,乘勝占領了虎牢關,毛德祖和奚斤決戰,每次都能破解奚斤的戰術。拓跋嗣又派于栗磾帶將三千人在河陽駐扎,企圖奪取金墉,毛德祖派竇晃等人沿黃河抵御北魏士兵。同年十二月,拓跋嗣到了冀州,派叔孫建從濟河出發,巡視青州和兗州。劉粹派高道瑾帶五百人占據項城,王仲德在湖陸駐扎。于栗磾經過黃河,與奚斤匯合,一起進攻竇晃,最后才成功。
拓跋嗣派代人娥清、閭大肥帶七千人和周幾以及叔孫建等人匯合,向南經過黃河,在碻磝駐扎。兗州刺史徐琰向南逃走,從此泰山、高平、金鄉等郡都落入了北魏手中,叔孫建等人向東進入青州,司馬愛之和司馬季之先后投降北魏。北魏士兵進攻虎牢關,青州刺史竺夔鎮守東陽城,派人告急。
不久,劉義符派檀道濟和王仲德反擊北魏,劉義真派沈叔貍帶三千人迎接援助劉粹,這才稍稍挽回戰局。
油枯燈竭的最后努力,鋪好下一代的路
劉裕病重后,大赦天下,正當這時,陜西和甘肅附近的流民向南進入梁州避難。劉裕在病中派人到江南送了一萬匹絹布,并通過漕運,運輸荊州和雍州的谷子去賑濟災民。除了賑濟災民之外,劉裕還注重平亂。比如刁逵被殺,他的兒子刁彌逃走,不久之后,刁彌率領幾十個人進入京口城,當地的太尉留府司馬陸仲元接到命令后大敗并處死。
另外,劉裕還十分重視教育和地方管理。去世當年,劉裕下令:自古以來,每個國家都以教學為先,前朝帝王為了教化百姓,都建造學校。然而,當時正值南北亂世,民生凋敝,所以學校才荒廢。因此,劉宋目前的國策應該重點教化貴胄子弟,開設蒙學,選拔儒家出身的官員,考試內容都應該是過去的優秀典籍。在地方政治方面,豫州一帶,向南靠近長江一帶,向北靠近黃河洛水,百姓稀少,土地平曠又荒蕪,為了管理好豫州,從此淮西各郡都劃入豫州境內,從淮河以東為南豫州,封彭城王劉義康為南豫州刺史。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45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諸葛亮為什么效忠劉禪他沒膽子篡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