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朱元璋女婿梅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引言
朱元璋本為一介布衣奈何元末天下大亂也讓他有了嶄露頭腳的機會,當然所有的一切都是被生活所逼做過乞丐當過和尚,最后參加義軍靠著造反起家一路開掛,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統一了華夏大地。俗話說得好"老子英雄兒好漢",老朱家的造反基因也一并延續下去,隨著朱元璋的駕崩皇長孫朱允文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第二代的大明皇帝,可惜的是屁股還沒有坐暖和就被自己的四叔轟下去。
作為燕王朱棣他的想法也是非常簡單,天下是打下來的我也可以憑實力去爭取,況且說到底還是我們老朱家的家務事外人不容置喙!可是在朱棣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作為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梅殷,手握40萬大軍卻坐山觀虎斗,到最后他的結局卻成為了笑話!
朱元璋
朱棣造反成功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也不奇怪,首先這和朱元璋濃厚的"家天下"思想有著莫大的關系,在他看來天底下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老朱家的,因此與其讓朝廷重臣掌管邊疆要地,還不如派遣自己的兒子世代鎮守這些地方。
這樣做其實也開了歷史倒車大肆分封諸王,其中燕王朱棣就被分在北平而這里地處險要,自從石敬瑭將幽云十六州割給契丹之后,在過了將近400年之后才再一次回歸中原。由此可見北平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后本來朱元璋也有意立晉王為太子,奈何到最后也打消了這種打算。可惜的是年幼的朱允文根本無法節制自己的四叔,因為在朱元璋剛剛駕崩的時候就命令沒有特殊諸王不得"入臨、會葬",可是在眾王爺當中也就只有朱棣敢于公然抗力,率領部下直奔京城奔喪。
這樣做簡直就沒有把朱允文放在眼里,于是乎在黃子澄和齊泰的建議下立主推動削藩。其本意是為了加強朝廷的權力,沒有想到卻成為造反的借口在公元1309年以"清君側"的名義正式拉開了造反大旗造成了長達三年的戰爭,終于在公元1402年攻下應天府,在當年朱棣如愿以償登基成為皇帝,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朱棣
梅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明史記》載在洪武11年梅殷成為了朱元璋的女婿,由于是皇親國戚自然而然也就受到了特殊關照,當然他本人也確實有真本事。無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能夠讓極度挑剔的朱元璋是相當高興,而根據相關歷史資料記載二人之間的關系可謂情同父子,可以說在眾多女婿當中能夠有此殊榮他是唯一,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夠讓他在洪武朝混得相當開,甚至就連王爺見了他也要禮讓三分。
并且在朱元璋駕崩之際,也密令梅殷竭盡全力輔佐皇太孫朱允文。可是再后來戰爭爆發之后叛軍的進展并不是很順利,尤其是圍困濟南三個多月也沒有任何進展,為了避免后路被包抄也就不得不率兵北歸。而此時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卻建議放棄攻打沿路城池,率領大軍直搗應天府只要能夠拿下南京城天下也就唾手可得。
梅殷
只擋路不追擊
于是乎朱棣直接采納他的建議一路南下,避開有重兵把守的城市面對洶涌而來的叛軍,朱允文也是慌了神命令梅殷率領40萬大軍駐扎在淮安,防止叛軍偷襲南京。對于朱棣而言南京城近在眼前,如果能夠讓梅殷束手就擒或者是歸附自己也是最好不過,這樣一來天下大事可定也。
沒有想到派出的使者耳朵、鼻子都被割掉,這似乎是在告訴對方想要從這里走過免不了一場大戰,在無奈之下也就只有繞開淮安重新選擇一條道路進軍南京,詭異的是梅殷的做法表明了與朱棣是不共戴天不會同流合污,可是當叛軍選擇改道后并沒有選擇追擊而是任其離開,這樣做就讓大家感到有些不得其解。在公元1402年6月朱棣終于攻破南京城也如愿以償成為皇帝,可是朱允文卻不知所蹤至于說他的去向到現在不可知,這也是大明朝兩百多年來最大的懸案。
朱棣
梅殷40萬大軍在哪里?
當叛軍選擇改到揚州之后,作為當年托孤之人梅殷居然沒有派兵從后面追擊,這也就使得叛軍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在進攻南京城的時候也可以放開手腳,除此之外當朱棣大軍在圍攻南京城的時候,此時的建文帝也是危在旦夕但是掌握40萬大軍的梅殷卻沒有任何舉動,仍然是在座山觀虎斗既沒有幫助朱棣,同時也沒有任何救援的舉動。
因此很多人就認為朱棣之所以能夠造反成功,不僅有天時地利同時也有很多人在明里暗里的幫助他,尤其是深受太祖喜愛的梅殷如果能騷擾叛軍的后方或者是攻其后勤糧草,恐怕歷史就會改寫吧但是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在觀望。其實這樣做在當時也是很正常,畢竟這是老朱家的私事無論是誰當皇帝他也是駙馬爺,自己的利益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或許這也就是為何會按兵不動的原因吧,在有意無意之中也幫助了朱棣順利登上大位,只是前后不一致的做法為人們所不齒,也就為他接下來的命運打下來伏筆。
朱允炆
梅殷的結局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朱棣大定天下后,逼迫自己的妹妹寧國公主給丈夫梅殷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建文帝已經在大火中去世,命令他前往南京面見新皇帝。看到這封信之后先是大哭一場認為沒有做好臣子應盡的義務,當著眾人的面要追隨先帝而去,可是到后來卻自愿放棄兵權效忠朱棣。對于朱棣來說妹夫在當初也沒有為難他內心也是比較高興畢竟還是一家人吧,沒有想到梅殷來到南京城心中是相當的不爽,尤其是在面見朱棣之后的一番對話讓這位造反皇帝使面色難看。
因此在這之后就立刻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或許是由于當初沒有派兵追擊叛軍,以至于造成目前的這局面因此在平時難免有一些"鬧騷之言",可是在當時錦衣衛、東廠耳目眾多當這些話傳到朱棣的耳朵之后,當初的那點"情義"也就不復存在,聽了之后心中也是非常惱怒必將除之而后快。在永樂三年,上朝的過程中被人擠入水中而淹死,雖然在后來有人上奏是梅殷想不開跳河自盡。可是這樣的說辭怎么能夠讓人信服,于是乎寧國公主直接跑到皇宮在皇帝面前是又哭又鬧,除此之外一些同情梅殷的大臣也站出來說道,是有人故意整他擠入水中的。
而在這個時候的朱棣也只能夠下令徹查,最終將肇事者嚴辦抄家同時封梅殷的兒子入朝為官。而所謂的肇事者假如沒有收到皇帝的旨意,恐怕沒有任何人有天大的膽子敢將皇親國戚擠入橋下,可惜的是這些人不過是朱棣的抹腳布而已。
朱棣
結語
朱棣能造反成功并非是他自己有多么厲害,而是在于朱允文身邊不靠譜的大臣實在是太多,可惜了一手的王炸。當然至于說到梅殷此人也有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忠臣面對氣勢洶洶的叛軍堅決不讓道,然而也有人說他是個小人在坐山觀虎斗,尤其是在前往南京"報道"的時候,還要在百官面前做"面子"讓朱棣臉色難看,以此證明自己是忠于建文帝。
但是他自始至終都是小人一個,首先掌握40萬大軍,無論怎樣都能給叛軍帶來極大麻煩。圍攻南京朱棣也會投鼠忌器考慮后方是否穩固,這樣南京城也就不會如此快速的被攻破,朱允炆也不會下落不明。總的來說他是在待價而沽還要成就自己一番美名,可惜的是機關算盡太聰明,落得了一場空就連自己的小命也嗚呼哀哉。
參考文獻《明史》
因為寧國的這個駙馬的身份不一般,雖然說,梅殷是寧國公主的駙馬,但是我們要知道雖然寧國的公主下嫁給了梅殷,但是梅殷在諸多駙馬中是最受寵愛的。
當時朱元璋稱贊梅殷是精通經史,而且所有的文武百官都特別的尊重梅殷,后來朱元璋還秘密的把建文帝托付給了梅殷,這樣的經歷,也就是說明了梅殷確實在自己的品行上,有著讓人稱贊的地方。梅殷通常被認為是忠愛自己君主的,有著高尚節操,雖然說對于梅殷的評價,歷史上都是褒貶不一的,因為梅殷本身就是身懷大略的人。
當時朱元璋的國家還飽受著外敵入侵的危險,但是可惜的是朱元璋身邊很少有能人義士的任用,沒有辦法,只能夠讓駙馬爺梅殷上陣。掌握兵權,這也是朱元璋對于梅殷充分的信任,給了梅殷四十萬大軍,要知道,四十萬大軍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但是朱元璋就是放心梅殷,讓梅殷鎮守南京城,也就是這最后的四十萬大軍,讓梅殷在以后的生活中坎坷不安,因為朱元璋死后,秘密讓梅殷輔助建文帝。
所以,梅殷感覺到了重任,不敢有絲毫的馬虎,掌握四十萬大軍,輔助著建文帝,但是最后的結果也不是很好的,慘遭溺亡,很多人都對于梅殷的死因感到懷疑,但是時間久了,也沒有確實的史料記載著梅殷是怎么死的。
歷來皇位都是傳給嫡長子或次子,但是朱元璋卻又與大多數皇帝不同,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子,這種做法讓他的兒子很不滿,尤其是四兒子朱棣。沒有人知道朱元璋的想法,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朱棣直接將他的不滿付諸于實踐,發動了后來的靖難之役。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梅殷被調去了淮南鎮守,那里是朱棣大軍必經之路,只要梅殷堅守在那里,朱棣就寸步難行。后來,朱棣的軍隊,果然在淮安那里吃了一個大虧,朱棣對梅殷恨得牙癢癢,不過沒法,只能繞道,另找一條路前往南京。梅殷雖然知道朱棣繞道了,但并沒有出動軍隊攔截或是支援皇帝,最后結果讓人驚訝,因為朱棣篡權成功,將朱允炆趕下了臺,自己當上了皇帝。
朱棣當上皇帝雖然令很多人不滿,但是也只能服從,但是梅殷就不同了。梅殷不僅對朱棣很有意見,而且還屢次頂撞朱棣,這令朱棣很氣憤,但是,為了體現他愛仁人志士的寬厚,他表面上沒有對梅殷過多的打壓,依舊任用梅殷,在不少人看來,這表面上很和諧,但是,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背地里早已波濤洶涌。
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難猜,陰晴不定,一不小心就會惹怒圣顏,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梅殷如此行為,早就讓朱棣產生滅掉他的想法,只不過在尋找時機。在一次入朝的時候,梅殷被皇帝親信擠下水中,遭遇溺死的結局。沒人能想到,一位重臣,竟然遭此劫難,最后的結局凄慘無比。在很多人看來,朱棣殺死梅殷,是不厚道的做法,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皇帝,你會忍受這樣一個臣子嗎?我想,大家都是不愿意的。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朱棣這么做,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
朱棣能夠篡位成功,既是因為朱允炆的弱智,又是因為朱棣的運氣實在太好。
朱元璋死后,大明的皇位繼承權直接落到了孫子輩朱允炆手上,這其實是不符合禮制和法統的,畢竟朱元璋的兒子除了嫡長子朱標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兒子,而且有很多兒子各方面都很不錯,都有資格做太子,繼承大統。
但是朱元璋偏偏選擇了死去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朱元璋皇帝位,史稱建文帝。
朱元璋的考慮其實是正確的,那個時候的大明朝基本鞏固,但是邊疆還是不夠太平的,特別是北方的韃靼部依然侵擾山西、大都一帶。朱元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行了分封制,把自己的有能力的兒子們分封到了大明朝最重要的地區為藩王,承擔起了為明王朝抵御外敵,站崗放哨的責任。
太子朱標死得比朱元璋早,既然太子死了,皇位繼承者就得重新選擇,朱元璋為了搞平衡,不在兒子里面選了,畢竟一碗水端不平,選誰不選誰都會有人有意見,這皇位繼承權直接讓太子朱標一脈繼承吧,讓他的叔叔們按原來的制度給侄子朱允炆站崗。
這樣既保證了兒子們沒有話說,也保證了太子的影響和勢力能延續到孫子朱允炆頭上,盡量避免了皇權過度產生的波動。
朱元璋千算萬算,就算錯了一樣: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要是有他爹朱標的威望和水平,估計這皇位也就在他們朱家大房一脈里傳承下去了,但是這建文帝的政治弱智估計令死去的朱元璋都始料未及,這也是造成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一例。
朱棣反了,被建文帝給逼反了。
回到題主說的,朱棣為什么能造反成功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皇室宗親寒心
建文帝登記后,不是先穩固朝野,聯絡各屬藩王,反而是大舉削藩,沒幾個月就收拾了自己五個叔叔,其中的一個叔叔還自焚身亡了。朱允炆要削藩,街上賣菜的老頭都知道,當然那些實權藩王也知道,包括朱棣。
朱棣此時沒有造反的心,但他的心和其他藩王一樣,拔涼拔涼的。這登基后的侄子朱允炆年紀輕輕就拿叔叔們開刀,老子朱元璋給大家伙的任務估計是給皇帝站崗,看來這崗是站不成了,遲早要被侄子收拾。朱棣這么想,其他的什么遼王、寧王、成王都這么想。
朱允炆的削藩,首先得罪了皇室宗親!這也是后來朱棣造反,這些皇室宗親基本都是站在朱棣這一邊的。
朱棣制造輿論環境
朱棣造反,他打的旗號很有意思?清君側?,是不是有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意思了?吳王劉濞也是打的這個口號,劉濞的口號是自己想出來的;朱棣的口號是朱元璋賦予的職責。
原來朱元璋在封這些兒子們邊疆就藩為王的時候,不但要為王朝站崗放哨,更有責任保衛皇室,肅清內亂,在必要時候可以回師都城勤王救駕。
朱棣的口號那是名正言順,至于建文帝不認可朝中有沒有奸臣,你說了不算,你爺爺朱元璋既然給了朱棣這個權力,朱棣就可以拿這個雞毛當成令箭。
朱允炆有能力的軍事將領太少
朱棣造反后,建文帝組織軍隊進行平叛,居然發現沒有多可以用的武將,朝中熱血沸騰,滿口忠義的幾乎都是文臣,別說打仗了,殺過雞的都沒幾個。這就要怪建文帝的爺爺朱元璋了。
朱元璋擔心那些開國的能臣悍將對自己年輕的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有威脅,早早的就給收拾了,留下的要么就是文臣儒生,要么就是老弱病殘的三流將軍。當時整個明朝能打仗,經常打仗的將軍們都是邊疆打韃靼呢,也就都在藩王手下。這些藩王基本都隨著朱棣靖難了。
這建文帝要平叛,不缺兵,卻少將!是在沒有辦法,推出了趙括似的將軍李景隆,好歹算是親戚,但李景隆和建文帝是親戚,他不也和朱棣也是親戚嗎!南京城破,就是這親戚給開的城門。
綜上看來,朱棣占著幾個一邊倒的條件,他的成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20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果朱允炆沒死,明朝的歷史會被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