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允炆,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過世后,其孫朱允炆繼承大統,是為建文帝。雖然,建文帝的統治生涯不長,但史學界對這位年輕皇帝的評價普遍較高。清朝時期的史學家徐元文更是指出,倘若沒有發生“篡逆之亂”,建文帝肯定會成長為一個保境安民的明君,能夠為大明朝帶來盛世之治。
那么,為什么包括徐元文在內的一眾史學家會有這樣的“預測”呢?
應該是他們在“建文新政”中看到了朱允炆成為“有為之君”的潛質。所謂“新政”,其實,就是王朝站穩腳跟后不可或缺的“文治”。朱元璋施行了一系列鐵血政策,讓朝野上下一片風聲鶴唳,所以,必須有一位繼任者站出來重文興儒,以“仁治”消弭先帝為鞏固政權所造成的不利影響。
建文帝上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當年的各種“冤案”平反。我們知道,洪武時期曾發生過許多具有屠殺性質的大清洗,不少遭到屠殺的名臣之后,都受到了牽連。朱允炆不但替那些冤死的人洗清冤屈,還將那些被流放到不毛之地的能臣重新調度回京城,加以重用。
此外,朱允炆還主持修訂了《大明律》,將許多不合常理的內容加以修改,刪除了許多嚴刑峻法。最微妙的是,朱允炆不忘改變官場格局,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人”的地位。例如,朱允炆提高了六部尚書的職級,由二品提高到了一品。是以黃子澄、方孝孺、齊泰三人得以上位,成為皇帝身邊的“內閣元老”。
朱允炆還不忘讓老百姓感念自己的恩德,其祖父朱元璋在位時,曾在江南等富庶地區實行了高賦稅。建文帝上臺后將賦稅進行調整,大幅減低了江南地區的重稅,以及在方孝孺的建議下實行土地改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給皇太孫鋪路。他故意留下一個充滿弊病的天下,讓繼任者能從容地施行“仁政”,收買人心。
正因如此,在朱允炆登基后,從朝臣到百姓才會清一色地念他的好。直到六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史學家在夸獎朱允炆所施行的“仁政”。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朱允炆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都對后世造成了良好的影響,尤其是“文臣治國”的理念和“內閣當政”的制度。然而,朱允炆的種種善舉,有些人并不買賬,例如:他的皇叔們。因為朱允炆的一系列政策中,有一條叫“削藩”。
所謂削藩,削的是什么?藩王的封地、兵力。
藩王均為朱氏宗室,兵力是他們在皇權斗爭中得以自保的資本,削弱兵力無疑比要了他們的命還難受。而封地又是藩王能夠在地方當“土皇帝”的根本,若無封地何來稅收?何來揮霍之資?出生在帝王之家的朱允炆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削藩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為何?
試想一下,一個年紀輕輕的小皇帝,生活在一群皇叔的“重兵拱衛”下,這種感覺想必不大好受。偏偏這時黃子澄給朱允炆出了個餿主意:“當年漢景帝上位時,諸王也不愿意削藩,甚至引發了七王之亂,結果,還不是被漢景帝輕松平定了?”
這句話就像是給朱允炆塞了一顆定心丸一樣,他不由得想起當年自己與祖父的一番對話。朱元璋問:“你將來該如何與你的皇叔相處呢?”朱允炆答:“先以德服人,再用禮儀規范,實在不行就讓皇叔換封地,若還不行就只能削藩了,大不了兵戎相向。”這番回答深得朱元璋嘉許,想到此處,朱允炆更加堅定了削藩的決心。
平心而論,朱允炆所施行的削藩策略起初還是比較成功的。
在祖父駕崩后他推遲發布遺詔,然后節制各大藩王,借助這一“特殊時期”掌握了藩王們的軍政大權。隨后,在黃子澄的幫助下,朱允炆對周王與代王動了手,將他們依次逮捕發配邊疆。周王與代王平日里與燕王走得很近,此舉無疑折斷了朱棣的左膀右臂。這下,新皇帝的目的已經非常明確了。看清了風向的文武百官立馬見風使舵,合力上書支持削藩。
為了“順應”百官及天下蒼生的意愿,朱允炆終于開始對諸皇叔展開清算。隨著一系列的陰謀倒算,湘王于大火中自焚,齊王被貶為庶人,珉王被軟禁在京城里。從朱允炆的一舉一動中我們能看出這位年輕皇帝手段十分毒辣,絲毫不遜于其祖父。聽聞這些消息后,朱棣十分慌亂,他立即開始擴充兵力,做好與侄子決一死戰的準備。為了避免后院起火的狀況,朱棣還特地派使者去了一趟韃靼,與“鄰居”交好。
這一時期的叔侄二人,進行了一番旗鼓相當的較量。朱允炆十分精明,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他費了一番精力買通了燕王府的葛誠,在敵人的心臟處安插了一枚棋子。隨后,朱允炆又打著防備蒙古人的旗號,向北方派遣了一名大將張芮,強行接管了燕地的兵權。從表面上看,此時的朱棣已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只要朱允炆想,一聲令下即可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
當建文元年三月朱棣來到京城覲見皇帝時,已開始有大臣勸說朱允炆將其扣押起來。然而,朱允炆太過輕敵,他沒能痛下殺手,只是又向北平派出了三萬精銳。同年五月,朱棣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派到南京,又有大臣想軟禁這兩名世子作為人質,誰知朱允炆竟再次心軟。
朱允炆兩次心軟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是錯失了擊殺朱棣的最后機會,第二天,葛誠、張芮便被人殺死在家中,朱允炆失去了朱棣身邊的眼線,再也沒有監視皇叔的耳目。
然而,建文帝的敗筆還不止此。
為了讓天下百姓覺得自己的身份并非反賊,朱棣拿出了所有反王都會用到的“清君側”這一旗號。這場叛亂總共持續了三年有余,最終,以朱棣攻入南京城告終。
戰爭爆發之初,朱棣的燕軍就展現了出人意料的戰斗力,朱允炆安排在北方的宋忠根本不是其對手,三萬人被瞬間擊退。一連幾道奏章送入朝廷,上面寫著云中、開平、懷來、永平被攻陷的消息。朱允炆做夢都沒想到,這些他早年部署好的“防區”,竟在頃刻之間被敵軍攻陷。
值此之際,朱允炆雖如五雷轟頂,但他還是做出了應對之策,拿出了祖父留給自己的殺招——耿炳文。耿炳文是陪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級大將,他所率的淮西舊將皆是大明的開國精銳。在靖難之戰爆發時,這員老將已有六十五歲高齡,可謂經驗極其老到。
如果說,若當時有一人能與久經沙場的朱棣抗衡,非耿炳文莫屬。此將極有可能改寫大明的命運,匡扶朱允炆的正統朝,因為他十分擅長打防御戰。朱元璋打天下時,耿炳文屢次被賦予坐鎮江蘇的任務,十年之內數次以少勝多,替朱元璋守住了張士誠的進攻,確保了后方的安全。
朱元璋之所以安排這員老將的原因,正是因為他擅長的就是鎮守邊關。倘若,朱允炆不能力敵諸位藩王,那么,這員老將將會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屏障。縱觀整個靖難之戰不難發現,朱棣擅長的是機動作戰,朱棣的騎兵勢不可擋每次都能以速攻的戰術取勝,不過,一旦戰況僵持住朱棣將會陷入被動局面。
顯然,耿炳文打贏朱棣的可能性非常大,只要他牢牢守住要緊的關口,朱棣定然寸步難行。朱棣雖然有燕地作為根基,但是,他根本沒有與中央軍打持久戰的資本,久戰必敗。遺憾的是,朱允炆下了一步臭棋,他命令耿炳文“火速堪亂”,也就是強攻。
耿炳文不得已之下,在河北真定主戰場上與朱棣來了場硬碰硬的決戰。朱棣十分狡猾,靠迂回游擊迅速殲滅耿炳文麾下的潘雄、楊忠,剪斷了耿炳文的羽翼。若非耿炳文轉攻為守,恐怕這支主力軍將被燕軍全部蠶食殆盡。聽聞戰況朱允炆勃然大怒,將一切黑鍋都甩在了老將頭上,還怒罵他“一戰而摧鋒”。
隨后,朱允炆命令李景隆接管了耿炳文的主力軍,加派兵力五十萬北上,決意與皇叔朱棣死戰到底。朱允炆根本沒想到,朱元璋苦心安排耿炳文在他身邊的目的。所以,這位足以扭轉靖難結局的老將,就這樣含恨退場。等到朱棣上臺后,他輕描淡寫地以“擅用宮廷物品違制罪”,將耿炳文置于死地。
從朱允炆登基開始,到靖難之戰結束,我們可以看到建文帝至少有兩次機會改寫歷史。然而,正是因為朱允炆在這兩件事上的短淺目光,使他失去了一切。
眾所周知,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很快丟掉皇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削藩操之過急,致使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那么,如果朱標不死,削藩由他來實行,朱標還會造反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了解朱標生平及為人。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他出生時正值朱元璋攻打南京。得知兒子出生消息后,朱元璋立即跑到軍帳附近的山上石壁上題詞,“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可以說,朱標的出生,給朱元璋帶來了無盡的安慰,他對朱標也傾注了無盡的期望。
從出生那一刻起,朱元璋就把他當作接班人來培養。自立吳王時,10歲的朱標被立為世子,直到洪武二十五年病死,長達27年時間里,朱元璋從沒有露出改立太子的想法。也就是說,朱棣等皇子從懂事那一刻就明白,皇位只可能是大哥的。
皇位是誰也不是特別重要,父親的都可以搶,比如李世民,奈何朱標深得人心。與朱元璋火爆脾氣完全不同,朱標宅心仁厚,溫文爾雅。在練習國政期間,朱標見到朱元璋大肆誅殺大臣時,多次勸說父親能“寬通平易之政。”
試想,大臣們整日膽戰心驚,而朱標又勸說朱元璋能減少殺戮,他在大家心中的地位越發崇高起來。對大臣尊敬友好,對自己的兄弟也是如此。《明史》中就記載了朱標為弟弟們求情的場景:
“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晉王朱?)然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對兄弟如此友好,朱標如果不早死,他即位就是人心所向,僅憑這一點就能朱棣造反的企圖消失一半,而朱棣以“清君側”為口號來造反,更是無從談起。
也就是說,如果朱棣真的造反,人心上就已經失敗了。筆者認為,即便朱標上位,削藩也是勢在必行,但是朱棣不會造反,也不敢造反。以朱標的性格,削藩后可能藩王就成為了籠中鳥,而朱允炆則是要弄死叔叔的,比如將周王、岷王直接廢為庶人、關押代王、軟禁齊王、逼死湘王等。
所以,我們在靖難檄文中對朱允炆進行了控訴,“毀宮殿,掘地五尺,悉更祖法,以奸惡所為,欲屠滅親王,以危社稷,諸王實無罪,橫遭其難,未及期年,芟夷五王。我遣人奏事,執以捶楚,備極五刑,鍛煉系獄,任用惡少,調天下軍馬四集見殺。”
當然,以朱棣的能力即便被削藩了,他很可能希望能領兵出征蒙古。如果真的這樣,中國歷史上很可能再次出現一位曠世名將。
如果朱標不死,那么很多功臣都不必死。朱標早就被確定為接班人大力培養,朱元璋要殺人的時候,他經常會進善言。其實這是典型的讓兒子恩加于臣下。活命之恩,日后這幫人敢不效死?
朱標從小跟著老爹火里來水里去,一幫打江山的舊臣也是承認這個太子的,不必要怕朱標威望不夠而大加屠戮。至少和朱元璋打江山的小字輩,全部不用死,朱標肯定罩得住,可能藍玉也不用死。這一來帝國能多留下不少人才,不過朱標生性優柔寡斷,沒準手下有哪個居功自豪的老臣會以下犯上。
在治國方面他不會像朱允_那樣用人。他參政多年,政治上比朱允_不知道成熟到哪里去了。他有自己多年一起走過來的太子黨,在他年輕是由朱元璋替他積累下來的人脈會派上大的用場。
那么面對日后的權力日益強大的藩王,他會何去何從呢?那么他會削藩嗎?我覺得會,這是加強集權的必由之路。但是他削藩一幫弟弟們應該不太敢造次。如果溫和一點,不會迅速激化矛盾,很可能會有好的結果。到時候兄弟和睦,為了帝國各盡其力,那場景還是很美的。
接下最重要的就是燕王的叛亂,燕王叛亂的根源其實是削藩王,所以即便是朱標日后登上了皇位,如果有人觸動了他的利益,他同樣會選擇反抗,不過獲取燕王會考慮到手足之情,以及道德倫常等而選擇放棄吧。
朱標(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母孝慈高皇后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朱標于龍鳳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陳迪家中。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陜西回來后,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即明東陵,謚?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復稱懿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復稱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朱標(1355年?1392年)
自周代以后,除了少數幾個,除曹丕蕭賾等幾個人之外,中國主要朝代的開國君主的太子(長子),沒幾個人能順利繼位,他們或者死于殘酷軍事斗爭,如陳霸先的世子陳昌;或者是才能有限被兄弟們給干掉了,如楊勇李建成;或者是在充滿變數的爭斗中被干預,最后成不了氣候,如扶蘇劉盈等。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太子的時間太長,還沒熬到繼位就病死了,數數歷史上還挺多,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朱標,就是因為病死沒能順利登基。
朱標繼承了馬皇后的性格,寬厚仁愛,和朱元璋的嚴厲果決,很不像。父子兩個也常有沖突。對于朱元璋狂殺功臣,朱標是很有意見的,據野史記載,有一次朱標又跑去勸父親,朱元璋非常生氣,但還是很有耐心地丟了一根滿是鐵刺的木棒讓他撿,朱標不是超人,當然也沒辦法毫發無傷地撿起來,但父親的話又不得不聽,他很為難。
朱元璋就趁機教導他,說這鐵刺和功臣是一樣的道理,沒了鐵刺的木棒才好拿,沒有居功自傲的功臣,國家才好治理。朱元璋對這個長子,也是不太滿意,但是父親愛長子,做了皇帝的也還是普通父親的心理,他花費了心思調教的兒子,最終也不舍得廢掉。但是朱標沒等到父親把大任交給他,三十八歲那年,先走一步了。三十幾歲的年紀,又有當時最優良的醫護,卻也是沒法治好,估計也是長久以來,精神壓力太大了。
朱標沒當成皇帝,朱元璋很傷心,也很重情義地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并且跳過其他兒子,直接把皇位傳給這位皇孫。給了他一大堆的顧命大臣,只可惜朱允炆太過年輕,急于削藩,又策略不當,最終被老成持重的皇四叔朱棣奪了皇位,大明朝政治中心由南京移到了北京。
有不少人就感慨朱標當了皇帝,朱棣會不會造反?朱棣又會不會成功?其實也就那么感慨一番,歷史哪容得下假設?只是,設想一下,也并沒有什么不可以的,咱就叨叨一回,朱標沒死,大明朝會怎么樣?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靖難之變很可能不會發生。靖難之變大小戰役加起來幾十次,前后持續四年,雙方死傷慘重,朱元璋時期的幾十年好不容易的喘息才剛定下來,就又大戰,對于大明來說,是一場浩劫。
尤其是南方,他們大多支持朱允炆,所以,朱棣篡位前后戰死的,被殺的,官員文人將士平民,數不勝數。朱棣造雖然看不起自己的哥哥,但是要冒然造反,也是不會的。他造反,多半也是被朱允炆給刺激的,換句話說,朱標繼位,未必會如朱允炆一般大刀闊斧地把自己兄弟廢的廢,殺的殺,沒有這個激化矛盾,未必會反。
如果朱標繼位,明朝的都城可能不會遷到北京。北京北扼幽燕,南控中原,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都城在北京,當然可以讓北部邊防得到加強,就算是發生內亂,也可以以上擊下。相對來說,在南京則比較尷尬,無險可守。蒙古再如明朝初期一樣,南下那么幾回,也會亡了國。當然,不遷都的話,在經濟方面,做為國家財 賦來源的三吳地區,負擔肯定會輕很多。
就拿蘇州來講,從漢唐到宋元,一般都是上交近三十五萬斛,朱元璋上臺后,惱怒蘇州人民隨張士誠守城,沒收張士誠及部下富民的地土,稱為官田,租官田上交租稅的標準比租私田的標準高幾倍,蘇州府的賦稅增加到二百六十多萬擔。朱允炆繼位后規定免除這種獨特的標準,一畝田收國租不超過一斗。但是朱棣上位后,三吳一帶的賦稅又恢復到了朱元璋時期。直到宣德年間才略有減輕。朱標在位的話,這個增加賦稅的事情,肯定是不會做的。
如果朱標順利繼位,別的不說,單是知識分子的處境和待遇就會好很多。朱標從小接受儒學教育,他的老師都是當世大儒,對知識分子,他是非常尊敬的。明朝初期武臣的地位優越,隨著大明漸漸穩定,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朱元璋殺功臣,也殺了一部分文人,但是朱棣和他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朱棣大賞武臣,對文臣,尤其是支持過建文帝的,一個都不放過,著名的誅十族,就在史上留下了殘暴的一頁。他不但自己殺,還縱容親信動輒辱罵文臣,文臣幾乎就是罪臣的代名詞。按朱標的性格,如果是他繼位的話,明朝的知識分子必然是會得到優待,不說享受唐宋時的尊重,最起碼不會在廠衛橫行,宦官肆虐中受盡屈辱。或許以后的繼任者,也都會在對待文化建設和知識分子上,重視起來吧。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32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上官婉兒為什么不報殺父之仇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