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清朝科舉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選官制度,比如漢朝的察舉制和舉孝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但這些制度都是讓氏族集團和貴族擔任朝廷要員,普通寒門學子想要當官非常困難,但在隋朝時期,隋煬帝為了打破氏族壟斷官場的行為,就發明了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舉進士,為國家儲備人才,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科舉制不論你出生如何,只要有真才實學就能為國效力。
古代科舉考試是非常公平的,如果有權勢的高官想要徇私舞弊,結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僅會罷官免職,甚至還會人頭落地,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女帝又開放了武舉制度,科舉考試也逐漸步入正軌,但各個朝代科舉考試的內容都不一樣,隋唐兩朝所考的科目為明經,進士兩科,宋朝卻以詩詞歌賦,墨義,帖經為主,到了明清兩朝,科舉考試主要以八股取士,這也導致科學發展在明清兩朝非常緩慢。
清朝的科舉制度非常不公平,滿人子弟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優待,只要他們翻譯一篇古文就能夠做官,而漢人學子考的就難得多了,科舉分為童生,鄉試,會試,殿試,只有第1名的才被稱為狀元,第2名的為榜眼,第3名為探花,這也就是著名的一甲三名,進士及第,能夠獲得這個殊榮的一般都成為治國良才。
中國最后一場科舉考試發生在1904年的7月4號,當時禮部選出來273名貢生,第1場是考的史論,題目有: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諸葛亮無申商之形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看題目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讓我寫,我寫不出來,第2場考各國政治,比如日本變法,振興實業等題目。
最后一場考四書五經,第1道題目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義,第2道題目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第3道題目為:置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看到這些題目,感覺自己9年義務教育全部白讀了,可是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古代以科舉取士,但那些讀四書五經的書呆子能夠經世致用,而接受西方教育的大學生反而不懂治國之道,這又是什么原因?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87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性多疑的雍正為何卻對李衛深信不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