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邑之謀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西漢王朝在前期對匈奴是以和親籠絡的方式維持北方和平的。當時,匈奴統一了中國北方,中原正楚漢相爭,中原王朝無暇北顧,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漢王朝在結束楚漢戰爭后,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大軍32萬征伐投降匈奴的韓王信。韓王信是戰國時韓國君主的后代,秦末天下大亂,韓國復國。后來,韓國都城馬邑(山西朔城區)被匈奴包圍,韓信抵擋不住,屢次向匈奴求和,漢室與韓王信矛盾越來越深,韓信最后投靠匈奴。漢高祖劉邦率大軍行進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時,被冒頓單于率精兵40萬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達七日之久,這就是歷史著名的"白登之圍"。后漢高祖用陳平之計得以突圍,但"白登之圍"后,西漢王朝不得不實行"和親"政策,并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
漢王朝在隱忍蓄勢,經過七八十年的積蓄,漢王朝的經濟和人口終于恢復。于是展開了對匈奴的系列反擊。而漢王朝的反擊就是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采納御史大夫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和親還沒有進行,時間就已經到了公元前133年,馬邑有個大商人聶壹來找大行令王恢,建議利用和親的機會對匈奴打一次伏擊戰。大行令為九卿之一,掌管對少數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務。王恢向聶壹問計,聶壹說:"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后路,活捉單于。"
王恢把此謀上奏給漢武帝,他是這樣說服漢武帝的:"戰國初年,代國雖小,北有強胡的侵擾,南有中原大國的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奮勇抗擊外侵;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大漢強盛,海內一統,陛下威名遠揚,然而匈奴卻侵擾不止,每次與漢和親,不過數年即違背約定,正是因為沒有堅決抗擊的緣故!”王恢說到了漢武帝的心坎里去了,所以漢武帝力排眾議,準備出擊匈奴,并由此拉開了漢匈百年大戰。
公元前133年六月,漢武帝命商人聶壹前往匈奴誘敵。同時將精兵30萬分成兩路: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以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并斷其退路,待匈奴大軍進入包圍之后,一舉全殲匈奴主力。
聶壹對軍臣單于說,他有手下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軍臣單于上當,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縣) ,但單于很小心,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后才進兵馬邑。聶壹回到馬邑后,以一名囚犯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冒充縣令頭顱,匈奴使者在城外看到縣令首級大喜,回去向軍臣單于報告。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后,命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軍臣單于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沿途牲畜無人放牧,小心的軍臣單于先抓了雁門尉史。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立即撤軍退出了險地。王恢、李息率領的三萬大軍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驚奇。王恢自思自己的軍隊敵不過匈奴大軍.只好退還。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遂改變原先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
"馬邑之圍"失敗后,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王恢被迫自殺謝罪。匈奴拒絕與西漢朝和親,在邊境攔路劫掠,或者出兵四處襲擊漢朝邊郡,以報復馬邑之圍。漢武帝也積極展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歷經襲破龍城、河南、高闕、定襄、河西等系列會戰,終至漠北之戰(前119)擊敗匈奴,從此奠定漢強匈弱的格局。但匈奴在十幾年的恢復后,聲勢復振,漢武帝后期有趙破奴2萬騎受降城之沒、李廣利3萬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浚稽山敗沒,甚至最后李廣利7萬鐵騎燕然山全軍覆沒。宣帝即位第二年(前72年),漢朝發鐵騎16萬余兵馬,分五路攻打匈奴,同時,派遣校尉常惠前往烏孫,節制烏孫騎兵5萬余,與漢軍東西并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夾擊匈奴。匈奴畏懼漢軍,驚惶西逃恰遇烏孫兵,一場激戰大敗而歸,常惠因此封為長羅侯。前71年冬,匈奴再襲烏孫,遇大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烏孫、烏桓與丁令的乘勢攻擊,國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國力大為削弱。不久,漢軍3千騎擊匈,都能捕得幾千匈人而還,匈奴亦不敢報復,而且更向往與漢和不是戰了。前60年,統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關系不睦,帶著數萬人投降漢朝。日逐王被封為歸德侯。甘露三年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自此漢匈戰爭結束,漢宣帝為此封麒麟閣十一功臣。
漢匈百年戰爭又稱漢匈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雙方各有勝負,前后歷經130余年。此一期間漢朝與匈奴的關系是以和親政策和戰爭政策互相存在。
第一階段:從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秋平城首站開始。
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 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第三階段:從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戰開始,至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援烏孫擊匈奴之戰而結束。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漢遣五將軍率16萬騎兵,烏孫發兵5萬騎兵,共擊匈奴,取得了對匈戰爭的最后勝利。
馬邑之圍又稱馬邑之戰、馬邑之謀,是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西漢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計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
就在匈奴單于快要進入漢朝的埋伏圈時,守衛烽火臺的亭尉,向匈奴單于透露了漢軍包圍計劃,致使匈奴軍未達到包圍圈就撤退了。
此后匈奴四處出兵侵擾漢朝邊境。一個叫王恢的人獻計:
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大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后路,活捉單于。
漢武帝與匈奴的首戰,最后結果是什么?
馬邑之謀:漢武帝與匈奴首戰,30萬軍為什么一兵未發?下面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六月間,漢武帝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作為統帥統轄諸將;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數將共出,漢軍總人數在三十萬以上,分五路大軍。
軍事安排方面,韓安國、李廣、公孫賀三將分別埋伏于馬邑旁句注山中,準備以主力伏擊;王恢、李息則伏軍于代地,準備截擊匈奴軍隊的輜重。
所有一切準備完畢后,漢武帝派聶壹為“誘餌”,假裝成漢朝的罪人,逃入匈奴后誘引單于來攻漢地。
聶壹這個漢人非常有膽略,見到軍臣單于后,很快得到信任,表示說可以讓自己在馬邑的熟人做內應,希望單于率軍攻取馬邑,掠取那里的財貨人民。
半信半疑間,軍臣單于接受了聶壹的建議,讓聶壹回馬邑做內應。聶壹說,我回去后即刻殺掉馬邑的漢朝長官,以人頭作為信號。
果然,聶壹和漢朝當地官員殺了一個死囚,然后,聶壹到了城頭,高舉人頭示意。城下匈奴間諜親眼看到血淋淋的人頭已經在聶壹手中,即刻迅速回報軍臣單于,說馬邑城已被聶壹控制。
興高采烈,軍臣單于率十萬匈奴騎兵越過邊界,直殺馬邑而來。
漢軍方面,也有斥候時刻報告匈奴軍隊動向。韓安國得到的最新情報是,匈奴大軍距離馬邑只有百里之遙,很快就會進入漢軍伏擊圈。
結果,等來等去,忽然,匈奴軍隊在距離馬邑百里之遙的地方停止前行。因為,他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漢朝人所放牧牛羊,千百成群,竟然沒人管理,四處亂跑。此情此景,讓軍臣單于大起疑竇。
軍臣單于也不傻,他由此多了一分小心,指揮大軍暫停行進,派人再去偵查情況。
當時,漢帝國在靠近匈奴邊境的縣,每百里左右設置一個哨所,一個哨所內配備五個人,包括障塞尉一名,士史、尉史各兩名。這些人,主要工作就是在自己轄區內巡邊,有動靜就發書信或者放狼煙報告。可巧,當時有位尉史,照例巡邏執勤之時,被匈奴尖兵抓到。此人極其膽小,沒等軍臣單于大刑伺候他,就馬上召稱:漢軍已經埋伏三十萬大軍,在前面等著您呢……
饒是能征善戰,軍臣單于也是魂飛魄散。于是,他立刻下令全軍撤回,把這位漢朝被俘的尉史也帶了回去。
回到匈奴地界后,軍臣單于把這個歷史上沒有記載姓名的尉史,當成上天派來拯救他的使者,封為“天王”。
漢軍這邊,焦急在馬邑城附近苦等的韓安國焦急萬分,忽然接到消息,說匈奴軍原路撤退了,幾十萬熱鬧大失所望。但韓安國也沒敢下令追擊,他擔心對方有詐。
另外一個方向,本來負責斷敵后勤的王恢,雖然他率領三萬漢朝部隊,竟然也不敢進攻匈奴的輜重隊伍,直接就回撤了。
由此,勞師動眾,三十多萬漢軍無功而返。
劉徹震怒。
特別是對王恢,劉徹恨得牙根癢癢——就屬你在朝堂上慷慨激昂,信誓旦旦,要我們漢軍攻打匈奴。結果,到了前線,眼睜睜看著敵人防衛最差的輜重隊伍路過,連像樣的出擊都不敢做一次。不殺他,不僅天下人不答應,自己也沒面子。于是,武帝下令把王恢抓起來審問。
廷尉署自然知道皇帝心意,很快作出:王恢臨敵觀望,斬!
于是,王恢被投進大牢,等待處決。
得知判決后,王恢當時覺得自己還不至于就這樣沒救了。他傾家蕩產,湊了不少金子,向天子舅父、也是當時丞相的田蚡行賄,求他在皇帝那里救自己一命。
田蚡收了錢,自然大包大攬答應。但田蚡人精,知道當朝皇帝不是好說話的主兒,就先找到自己的同母異父的姐姐、也就是漢景帝皇后、漢武帝生母王娡求情,并嘴把嘴教給王娡到時如何和皇帝說情——“王恢是馬邑設伏的首謀,如今匈奴未滅,先把王恢殺了,不等于給匈奴人報仇嗎?”
有人可能忽然起疑,作者是否寫錯了,那田蚡和漢景帝皇后是同母異父姐弟?皇帝也娶二茬貨?沒寫錯。秦漢時期,風氣比較開放,年青女人改嫁很普遍。
劉徹聽皇太后說情后,連老媽的賬也不買,冷冷回答道:
“首為馬邑事者,(王)恢也,故發天下兵數十萬,從其言,為此。且縱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收人家錢沒為人家干成事兒,田蚡就把皇帝這話轉告王恢,算是把收受的千金當傳話費了。王恢得知皇帝態度如此,無可奈何,只得在獄中自殺。
兵法上有句話,叫“兵不空出”,漢軍此次設伏三十萬,一事無成,確實讓漢武帝憤恨、遺憾。
此次無功而大勞,究其本源,聶壹所獻之計,原本不錯,若能成功,肯定能給匈奴一個大大下馬威。但是,我們后人感到驚訝和不解的是,三十萬大軍做伏兵,本來應該是奇計,屬于最高軍事機密,但漢軍一個小小尉史竟然知情,可見,漢朝的保密工作極差。
所以,三十萬大軍無功而返,也算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王恢的腦袋,也成為大漢朝和匈奴宣戰血淋淋的感嘆號。從此,漢朝與匈奴,只有鐵血,只有兵戎相見!
馬邑伏擊未成,漢匈之間完全喪失了國與國之間的互信,雙方撕破臉皮。但是,由于匈奴在鹽,鐵等戰略物資方面完全依賴漢地交易,加之匈奴貴族階層對于漢朝金寶錦帛等奢侈品求之若渴,所以,他們在不時侵掠漢地邊境的同時,還是不斷派出商隊在漢朝的各邊地關市場與漢人通商。
漢朝隱忍不發。
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全面戰爭,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從公元前200年劉邦遭遇白登山之圍,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后,直到公元前133年發生的馬邑之謀,漢武帝決定與匈奴進行開戰為止,漢匈之間只維持67年的表面和親時間。 之所以說是表面和親,因為在這67.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57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