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楊家將中的“楊無敵”是誰一生改了三次名字

揭秘歷史故事 2023-06-18 06:37:13

楊家將中的“楊無敵”是誰一生改了三次名字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楊家將中的“楊無敵”是誰?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一部《楊家將》婦孺皆知,楊家將在中國太有名了,說起楊老令公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家將一門忠烈更是傳奇。一千多年來,在民間無論是戲劇演義,還是小說評書,楊家將的老祖宗、楊老令公的原型楊業都被塑造成大宋忠臣,抗遼英雄。但在楊業最重要的二十多年軍事生涯中,有十九年都是作為北漢抵抗大宋的名將。

楊業一生用了三個名字:楊重貴,劉繼業,楊業,這三個名字貫穿了他的一生,可以說跟他一生的軍事生涯息息相關。這些名字是怎么來的呢。

楊業,原名楊重貴,原籍麟州,即現在陜西省內,早年非常有俠氣,善騎射,喜打獵,所得獵物通常是別人的好幾倍,而且獵物全部都分發出去。在十四、五歲的時候被他父親送到北漢的開國皇帝劉崇那里,郭威篡漢以后成立后周,楊重貴的父親就跟隨后周,背漢投周,投奔了后周的郭威。

作為叛將的兒子,楊重貴當時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但他在劉崇那里不僅表現得非常忠誠,而且異常機靈,深受北漢皇帝劉崇的喜愛。劉崇非但沒有殺他,還讓自己的兒子劉君收做養子。

收做養子以后,改名,不能再叫做楊重貴了,改名叫劉繼業,這就是楊業第二個名字的由來。作為劉崇的部下輔佐劉崇,后來,作為劉君的養子輔佐劉君。后來,劉繼元繼位,輔佐劉繼元。在北漢三代國君手下做官。所以這時期他是北漢的名將。

后周周世宗柴榮跟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都曾經派兵攻打北漢,北漢沒有被滅亡,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北漢有一員名將,悍將非常能打,就是后來的楊業,他一直帶兵,對抗后周,對抗北宋。

在北漢滅亡前的十九年時間,楊業是作為北漢的名將,為北漢服務的。

在北漢滅亡,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以后,劉繼業還在據城苦戰,負隅頑抗,不降。宋太宗愛才,讓劉繼元招降劉繼業。劉繼業向北拜了兩拜,痛哭一場,這才歸降北宋。宋太宗一看楊繼業投降,太高興了,馬上為他改名,改回原來的姓,原來姓楊,還姓楊,繼業,這不繼承北漢的事業嗎,繼不能要,還叫業,所以改完就叫楊業。

改了名字的楊業,在北宋雁門關一役,一戰成名,遼國聞風喪膽,贈號楊無敵,而在后面的伐遼戰爭中,受奸逆所誤,力竭被俘,絕食而死。

一生改了三次名字的楊業,三次名字基本概括了他的一生,無愧智勇雙全。

楊家將的歷史記載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云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后漢的麟州刺史(今陜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于時局的動蕩,先后歸附過后漢、后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后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后楊信投靠了后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后楊崇勛又歸附了后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于處于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于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后,還在堅持戰斗,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于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于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后,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劉繼業歸宋以后,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御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后,與潘美的部隊前后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云州觀察使。以后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云、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后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余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并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眾我寡下應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只是遷移民眾。但是在這時,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后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后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后說:“此兒類我。”以后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后,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于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于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御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后來與安撫陜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后,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御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筑城,然后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戰斗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并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并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并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御。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斗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后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志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后亡于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于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楊令公廟 ,原稱楊令公祠,坐落于古北口北門外的半山坡,距京城約100公里。1992年古北口鎮政府撥款重建。 寺廟座北面南,前后兩院,有山門、角門、前殿、后殿、東西禪房。土木結合建筑,整個廟宇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楊令公廟的山門建筑頗為講究,山門高5米、寬3米,磨磚對縫虎頭對門。山門兩側另有對聯一幅,上聯為“楊氏全家做事忠實不二”,下聯為“專祠一座表揚英勇無雙”。橫批是“氣壯山河”。
正殿是楊令公廟的主體,殿前出檐的兩根明柱上的對聯是“節使若逢蘇武牧,將軍定作霍驃騎”,大門的楹聯和橫匾是馮玉祥將軍所題,上下聯為“何須紙筆舒中憤,自有公平在世人”,橫匾為“真正無敵”。正殿內的兩根明柱,還有一副楹聯和橫匾。上下聯為“潘氏至今無葬地,楊家自古有忠祠”,橫匾為“天下無敵”。
楊令公名楊業(又稱楊繼業),為北宋名將,被譽為“楊無敵”,史載其“軍紀嚴明,屢建戰功”,但在986年北宋伐遼戰役中,不幸由于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的錯誤指揮,被迫孤軍奮戰,于陳家谷矢盡援絕,重傷被俘,絕食而死,終年60歲左右。其事跡在當時便廣為傳頌,后經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了“楊家將”的故事。但經考證,楊令公戰斗的主要區域在今山西雁門關和大同一帶,并不在古北口地區,而令公廟之所以建在古北口,主要是因為古北口長城是萬里長城上戰事最多的關隘之一,為其立廟,以激勵將士向楊業那樣鞠躬盡瘁,公忠體國。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后代。
楊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后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只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并有明顯的鹿蹄印。后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1)火山王金刀王楊繼業之子:
忠孝侯楊淵平(楊延昭、楊泰、楊淵平、楊延朗)
義勇侯楊延定(楊延浦、楊永、楊延定、楊延廣、楊延用、楊貴)
忠武將楊延光(楊延廣、楊勛、楊延訓、楊延輝、楊延慶、楊順)
楊延輝(楊延玉、楊貴、楊延環、楊延朗、化名木易)
楊延德(楊延環、楊延貴、楊春)
金槍將保靈侯楊延昭(楊延貴、楊景)
敏烈侯楊延嗣(楊延彬、楊希)
楊延順(楊順,義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
楊延興(原六朗部將,自認是楊九郎,六郎義弟,楊繼業義子,原名楊星)
銀槍將假六郎假楊景楊延惠(因其代六郎而死和生前認六郎為兄,佘太君認其為義子,原名任炳,字堂惠)
楊延琪(楊琪、楊八姐、楊春花)(女)
楊延瑛(楊瑛、楊九妹、楊秋菊)(女)
楊延瓊(說呼全傳中呼延丕顯之妻)(女)
楊延瑯(女)
楊排風(小說中最后佘太君認其為義女,演義中沒有)(女)
(2)楊崇訓之子:楊光扆 (1)忠孝侯大郎楊延平之子:楊宗顯(《金槍傳》人物)、楊傳永、楊德政、楊宗廣、楊充廣
(2)義勇侯二朗楊延定之子:楊宗魁(劉版楊家將中,最特別的一個人物,長象和其父親一樣十分相似,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楊宗孝《金槍傳》的名字)
(3)忠武將三郎楊延光之子:楊宗憲(劉版楊家將中,貌似潘安是評書中常見的小生型武將,擅長弓箭有賽李廣之稱,類似薛丁山一類人物)(楊宗繇《金槍傳》的名字)
(4)四郎楊延輝之子:楊宗孝(楊宗登《金槍傳》的名字)、楊宗峰(楊忠峰)、楊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楊宗鋒《金槍傳》的名字)
(5)五郎楊延德之子:楊宗槐(楊宗瑤劉版楊家將中,楊家唯一長象不雅的武將,曇花一現,輕功高強,評書里常出的矬子,力大無窮呼延平類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靈侯六郎楊延昭之子:定國王平南王楊宗保(楊宗閔)、楊宗勉(又名楊宗冕、楊宗顯、楊宗閔)、楊宗政、楊宗奎(劉蘭芳評書版,六郎、大刀王蘭英之子)、楊秋菊(女)、楊心茹(女)(明版楊家將和五虎平南中楊七姐)
(7)敏烈侯七郎楊延嗣之子:楊宗英
(8)八郎楊延順之子:楊宗連(楊宗德楊宗林)、楊宗飖、楊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銀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楊延興之子:楊宗唐(隨父并入楊家)
(10)十郎楊延惠之子:楊宗童(任寶桐其是六朗義子也是佘太君認的義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寶童)
(11)楊宗齊
(11)楊光扆之子:武伯候楊琪 (1)平南王楊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楊文廣、二令公楊文舉(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楊金花(女)、楊宣娘(楊文姬)(女)、楊充廣、楊文貴、楊文藩(義子,原名楊藩)、楊崇勛、楊文惠(女)
(2)楊宗勉之子:楊文震(楊震)
(3)楊宗唐之子:楊文悅(隨父并入楊家)
(4)楊琪之子:楊畋、楊云兒(女) (1)太平王少令公楊文廣之子:楊懷仁(楊公正)、楊懷興(楊唐興)、楊懷恩(楊彩保)、玉面虎太平王楊懷玉(化名:吳玉)、楊邦玉、楊邦儀、楊邦懷、楊鬧紅(女)、楊滿堂(此女將只有傳說,北海子風景區號稱“甘肅第一園”,其中馬踏泉最負盛名,它有宋代楊門女將楊滿堂西征的美麗傳說)(女)、楊月滿(后宋慈云走國全傳楊文廣二十個月出生的女兒)(女)
(2)楊文震之子:恭武王武安信王武安和王同安郡王殿前都虞侯檢校少保楊懷存(楊存中楊沂中楊恭武)、楊懷居(楊居中)、楊懷執(楊執中)、楊懷安(楊安中)

楊家將中的幾個兒子,叫什么名字?

八個兒子。楊泰、楊永、楊勛、楊貴、楊春、楊景、楊希、楊順。

 大郎楊泰,字延平,善使一桿屈盧渾金槍;隨太祖征討南唐時立了頭功,加封為忠孝侯、位列當朝八少陽侯、官拜代州節度使。娶妻花解語,次妻周云鏡;因其與宋王趙匡義(后改名趙光義,趙匡胤其弟,宋時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灘雙龍會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慶梁王(遼景宗)。

 二郎楊永,字延定,善使一桿八寶赤金槍;隨太君掃北,陣前曾連斬北國十八員上將,后來加封為義勇侯、代州觀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鄒蘭秀;雙龍會代南清宮八王千歲而死。闖重圍時,為保兄弟們闖出重圍力舉千斤頂,在沒有還手之力時被遼兵亂劍砍死。

 三郎楊勛,字延光,善使一桿透甲縷金槍;隨太君掃北,在北遼陣前斬將奪旗,官封忠武將軍、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月娥;金沙灘一戰,被馬踏入泥而死。

 四郎楊貴,字延輝,善使一桿菊花點金槍;也在陣前立功,封明威將軍、代州團練使,娶妻孟金榜;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勛,得以與家團圓,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長壽的人。

 五郎楊春,字延德,善使一桿獨角皂金槍;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娶妻馬賽英;金沙灘一戰,受傷,后皈依佛門,五臺山為僧,后為大破天門陣出山。

 六郎楊景,字延昭,善使一桿素纓鏨金槍;在銅臺關追車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娶妻八賢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灘一戰中返國之人,三關兵馬大元帥。后病死于關外。

 七郎楊希,字延嗣,善使一桿虎頭烏金槍;在銅臺關箭射遼將救駕,官封敏烈侯、殿前司東西招箭班指揮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戰橫勇無敵。

 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綁在百尺高桿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后六郎楊延昭將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楊順,字延順,善使一桿荷包滾金槍,官封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娶妻蔡繡英。據《下河東》:八郎是令公后來收的螟蛉義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遺腹子,本名王順。當年老令公不肯歸宋,河東劉王又受反間計挑撥,派兵圍困應州。

 遼軍乘機出兵征討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敵,是王錦冒死突圍搬來呼延贊解圍,后來重傷而死。令公收養小王順,怕他長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沒有對他明說,就更名為楊順,表字延順,楊八郎小小年紀在頭年里也被賜了個殿前虎旗飛猛軍指揮使。金沙灘一戰中,八郎被遼擄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蓮公主。

擴展資料

 楊家將的故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提到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他是楊家將的第一代。而歷史上的真實楊業與楊家將故事中的楊業不盡相同。

 楊業本名叫楊崇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于時局的動蕩,先后歸附過后漢、后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后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崇貴到太原。后來楊信投靠了后周,楊崇貴留在了太原。

 楊信死后,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后楊崇勛又歸附了后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于處于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崇貴在太原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

 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于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后,還在堅持戰斗,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家將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怎樣的.?拜托各位了 3Q

看法:戲劇上的楊家將故事基本上是按照歷史事實演義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歷史。 正式歷史記載著楊業、佘太君、楊延昭、楊文廣事跡。民間流行的傳說故事則更多。 楊、佘兩家都是將門豪族,歷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將,他們兩家又是世家。他們所生活的年代,正處在五代十國混亂時期,戰爭頻仍,社會動蕩,為了保家衛國,兩家世代都是習武的,一個形成“楊家將”,一個形成“佘家軍”(按佘實姓折,當時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衛國干城。 楊業,并州太原人。據山西代縣楊忠武詞保存的《楊氏族譜》記載,楊業是漢太尉楊震少子楊奉后代。“父信,為漢麟州(今陜西神木)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于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命亦猶用鷹犬逐雉兔耳。”(《宋史》)楊業20多歲到太原,受到北漢重用,任保衛指揮使、建雄節度使,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國人號為 “無敵”。皇帝賜姓劉,名繼業,又升任為侍衛新軍都虞侯 (五代時高級軍官)。這時趙匡胤正圖統一全國,楊業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歸宋。開始,劉不聽,卻依靠契丹支援與趙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趙匡胤屢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趙光義 (原名趙匡義)即位后,劉繼元終因國力不支,于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與趙光義作戰中,楊業屢建軍功,此時仍然堅守城南苦戰。趙光義久聞楊業是員勇將,便命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勸降,楊業“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宋太宗當即予以嘉獎,恢復姓楊,名業,不久任命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楊業 "老于邊事,洞曉敵情",任命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擔負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給予豐厚的賞賜。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國大軍攻雁門,楊業命部將董思源等堵截峽口南口,自己則率幾百名騎兵從小道繞到雁門關峽口北口向南猛攻,殺死遼軍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楊業聲威大震,"契丹威之,望見業旌旗即別去。不久,楊業升任云州 (今大同)節度使,仍判鄭州、代州。這引起了山西主將潘美的妒嫉,上書皇帝毀謗楊業,但太宗沒有輕信,反而把書封好交給楊業,以示信任。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契丹三萬騎分三路南侵,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敗。東路攻高陽,被崔彥進打敗。中路襲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宋軍殺死遼兵三千人,俘一萬多人,取得全勝。雍熙三年 (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詔分三路北伐,東路曹彬、崔彥迸率主力玫幽州,中路田重迸部直趨飛狐。西路軍以忠武節度使潘美為云應路行營都部署 (地方高級軍官),命楊業副之,以蔚州刺史王侁為軍器庫使,監軍,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護其軍,師次桑乾河。出師初期,戰斗頗為順利,尤其是西路軍楊業,在雁廣北口首戰告捷,乘勝攻占寰、朔二州,隨后又攻克云、應二州。五月初,東路曹彬部被遼軍打敗,被迫撒兵。于是遼軍集中兵力壓向西路潘、楊部,楊業退回代州,遼軍占領寰州 (即今朔縣),這時宋中央政府命令潘、楊率軍護送代北四川居民內遷。但在敵人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要完成這個任務是相當艱巨的。楊業提出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守將,等我軍離代州北上時,令云州民眾先出城,同時派騎兵接應,強弩千人守住谷口,以騎士援于中路,以保證三州民眾撤走。監軍王侁在潘美的支持下,有意陷楊業于困境,不同意楊業的意見,并諷刺楊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要楊業率兵出雁門向北進攻。劉文裕也從旁一唱一和,贊成王侁意見,楊業當即說道:“不可,此必敗之勢也。”王侁進一步挑釁地說:“君侯素號無敵,今先敵追撓不戰,得非有它志乎?”逼楊出戰。楊業非常氣憤地說:“我不是怕死,我是考慮如何完成任務。既然你們這樣責問我,我只好出戰,這樣必定失敗。我是太原降將,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報國。”臨出發時,楊業指著陳家谷說:“你們務必在兩翼布置步兵強弩,我轉戰到這里,你們就出兵夾擊救之,不然,我們將全軍覆沒。”七月八日夜,楊業率軍出石碣路上,第二天早晨到達朔州東部,與遼將耶律斜軫相遇,雙方激戰,楊業部被圍。后突圍退到狼牙村時,被遼兵趕上,又打了一場惡戰。黃昏時,楊業突出重圍,來到陳家谷口。潘、王在當天于陳家谷口布陣,從早晨到中午,使人登高望之,王侁以為遼兵定被楊業打敗,欲爭其功,即領兵離開谷口進軍,潘美不能制止,沿交河西南行10公里,打算領兵搶攻。可是不久即得到楊業戰敗的消息,便慌忙撤兵逃走。楊業退到陳家谷口,一見無人,“即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身受幾十處傷,士兵所剩無幾。楊業仍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迸,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也戰死。楊業嘆息日:“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 楊業死訊傳來,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詔書里有這樣一段話,對楊業作了很高評價:“執干戈而衛社棱,聞繁鼓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誡堅金石,氣激風云,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于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對楊業的評價是很公正的。詔書還決定把王侁、劉文裕除名為民,潘美從大將軍降了三級 (但后來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權了)。為了表彰楊業,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楊業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攻戰與士卒同甘苦。雁門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氈,“楊業但夾纊(棉衣),露坐治軍事,旁不設火,侍者殆僵仆,而業怡然無寒色。為政簡易,御下有恩,故士卒樂為之用。朔州之敗,麾下尚有百余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數十人,矢盡遂死,余亦死,無一生還者,聞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楊業有七子,亦說八子。據楊氏族譜記載: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輝、延昭、延朗、延興、延玉。實際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諱,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習武,最為楊業重視,認為最像他,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楊延昭帶在身邊,并屢建功勞。延昭出知景州時,江淮地區有自然災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檢使 (數郡連結處的武官),崇儀使,知定遠軍 (地方行政長官,同知州)。后來長期在前線御敵,智勇善戰,屢建奇功。他關懷下屬,與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賞賜都用來犒賞軍隊。楊延昭和敵人作戰常身先行陣,打了勝仗總推功于下,所以將士皆樂為所用。他在邊防二十余年,契丹很怕他,號稱楊六郎(邊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楊延昭卒于祥符七年 (1014年),死后宋真宗甚為悼惜,派中使護送他的靈柩回到他的家鄉,河朔一帶民眾多望柩而泣。 《宋史》:楊延昭有三個兒子,以楊文廣最為出名。但據《楊氏族譜》中記載:楊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楊文廣是宗保之子,楊文廣尚有兩個弟弟充廣、文貴。楊文廣,宇仲容,因討張海 (陜北農民起義軍)有功,授殿直 (警衛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說:“文廣名將,后且有功,命他保衛京城。”范仲淹也賞識他,曾收他為部下。后又曾從狄青南征,任廣西鈐轄,屯守廣西十余年。后來又調他到西北邊防,在韓琦部下抵御西夏,英勇多智謀,屢建戰功。大將韓琦被宋神宗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使,統籌對西夏的戰事,兼領永興軍路,治今西安。時楊文廣以興州防御使出任秦鳳路副總管,治秦州 (今甘肅天水)。為了抵御西夏向東南侵犯,韓琦接受秦州知州馬仲浦建議,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篳篥 (今甘肅甘谷縣)筑城屯兵,一以保護居民耕種,一以警備西夏。經宋神宗批準后,把這個任務交給楊文廣。這時西夏正謀南下秦川,楊文廣感到軍情緊急,宣稱篳篥堡有泉噴珠,鼓勵士兵一晝夜急行軍90公里,到達篳篥,立即進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馬獻出現在篳篥城堡下,他們看到宋軍已嚴陣以待,乃不戰而退。楊文廣乘勢開城迎敵,殺傷數千人。大家都認為楊文廣用兵如神。接著楊文廣下令自雞川砦(天水)沿線筑堡,自此沿線以南數百里皆成“內地”。神宗大喜,褒獎楊文廣,并改篳篥堡為“甘谷堡”,這就是今之甘谷縣城。后來北遼借故南侵,宋廷內部分主戰、主和兩派,楊文廣贊成韓琦、沈括等主張,與遼兵決戰,并乘機收復幽燕失地。他并表示愿意擔負作戰任務,積極整備定州兵馬,繪制了進兵地圖,但末及回報,不幸于熙寧七年 (1074年)病故于軍中。宋廷追贈楊文廣為同州觀察史。楊文廣一生南征北戰30余年,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誠衛國安民的業績。 介紹了楊家將,回頭再來介紹楊業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后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于陜晉邊一帶。折賽花是陜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 (讀衣)、弟折御勛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從阮、折德底的傳記。折家祖孫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后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后唐莊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為牙將,后為府州刺史。后晉出帝 (石敬塘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為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后漢高祖劉知遠代后晉為帝,于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后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為府州團練使。后周顯德六年 (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 折賽花生長在世代名將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即愛騎馬射箭,舞劍耍刀,且學習兵法,頗通兵略,協助父兄把關御敵。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敵烈率兵五萬侵犯府州,老將折德扆在敵我力量懸殊下,又兼身體欠佳,折賽花毅然向父親提出代父把關。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楊弘信那里求援。楊弘信是楊業的父親,與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親率軍隊前往府州援救,遼兵在楊、折兩軍夾擊下大敗,耶律敵烈也被楊弘信殺死。這次勝利,表現了折賽花的軍事才能。 由于楊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楊業和折賽花自幼青梅竹馬,志趣和愛好相同,于后漢乾佑二年 (949年)結為夫婦。婚后折賽花隨夫居住太原北漢 “楊府”。平時,她組織楊府內女仆習武訓練。康基田著 《晉搜略》一書中說:折賽花家中“婢仆技勇,過于所部。用兵克敵,如蘄夫人 (梁紅玉)之親授桴鼓然。”現在戲劇上的“楊門女將”大多有其原型,是經藝術加工創造出來的、有一定的根據。如八姐、九妹。據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楊家后代說,楊業有兩個女兒,一個叫楊延琪,一個叫楊延瑯,是折賽花的得力助手。但 《楊家將世系表》中無此二人。因為舊社會家譜一般郡不錄婦女,不管怎樣,折家軍也是一間巾幗英雄。代縣楊忠武伺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折太君作了全面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后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坤之新渥。愛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候壽母松柏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科太君夫人。”這個評語的根據應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后人尊稱之為折(佘)老太君的由來。 關于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據楊維森先生所若 《弘農楊氏族史》一書稱,折太君卒于934年,卒于1014年,享年80歲。她死后葬在今山西保德縣城南20公里折窩村 (乾隆《保德州志》),陜兩白鹿原鯨魚溝有佘家坡頭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后代。 從《楊氏族譜》中,可以看到楊氏一族,出將入相,世代簪纓,從兩漢到明代,名人輩出,成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楊家卻是例外,可能和楊氏的家風有關。 楊氏出自黃帝之姬姓,后稷的裔孫。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為楊侯,食邑于楊 (今山西洪洞縣東),因以為姓。據楊維森考證,楊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據西漢楊家所撰家傳,晉武公之子伯僑因食邑于楊邑,囚以為姓。而尚父所封楊國,春秋時為晉所滅,世系失傳。故所冊多尊伯僑為楊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楊氏歷來為“弘農”望郡,弘農楊氏之第一氏祖,當為戰國時秦國左庶長楊章,因攻滅楚國有功,封華陰侯 (屬隴西弘農郡),故被弘農華陰楊氏尊為一世祖。楊喜為四世祖。楊喜助漢高祖征戰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資料稱楊喜為一世祖的,實為一支之祖)。中國修譜,只能從有文字可考者為第一代,實為一支開派之租,或稱始遷祖,或稱“來祖”。(如趙姓家譜以名人趙孟頫為始遷祖,五河歐族以歐懷英為來祖,因五河歐氏家譜寫明歐族“由蘇遷五”。明代朱元璋從蘇南吳縣一帶遷移十八萬戶充實鳳陽府,歐氏來祖歐懷英將軍是這十八萬戶之一。)四世楊敞,西漢時以給事大將軍遷大司馬、御史大夫,漢昭帝拜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楊震,以拒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聞名于世。所以楊族黨號為“四知堂”。楊震與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四世太尉。楊震另一個兒子楊奉是后漢城門校尉、中書侍郎。成為漢代名門望族。以后從漢末、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以來,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進士、將軍、侍郎,到進爵為王、公、侯的,都有事跡記載。楊業是楊族第三十四世孫。楊業后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楊存中、楊再興,皆抗金名將。(楊再興是岳飛手下大將)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楊夢弼,明代舉人,初任河南浙川縣知縣,升陜西鞏昌府同知,后改授河南開封府同知。時有儀封王行為不軌,楊公欲調查此事,儀封王害怕,遺金十萬,楊夢弼遂將儀封王不軌之事與賄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詔,削儀封王王籍為庶人,并御書楊夢弼為“天下清官第二員”,名震中州,人稱 “小包公”。楊夢弼弘揚了楊族“四知堂”的家風。楊氏族中,出現那樣多的廉吏名臣、愛國將領、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們從《族譜》中了解這些情況,說明族譜學、譜碟學在研究歷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希望采納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2531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