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古代一打仗就缺糧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一頓不吃餓得慌!老祖宗的話還是有幾分的道理的。人嘛,再怎么樣,糧食是少不了的,只要這個人還在,糧食是第一重要。
平常的時候,我們不太注意糧食的重要性,可是一到關鍵時刻,糧食安全就成了重中之重,比如今年的全球疫情。要我說,疫情還是小事,和戰爭相比,那的確是個小事,你知道戰爭得消耗多少糧食嗎?這么說吧,完全無法計量,每天是不計其數。怪不得古代有句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甭管你這支部隊戰斗力多么強,戰戰斗素養有多么高,一旦缺了糧,就如同老虎變綿羊,任人宰割。
有人就有疑問了:難道打仗的時候,糧食就消耗大嗎?平時軍隊操練,每天也是該吃吃、該喝喝,也不見糧食短缺呀?為什么一到打仗時候,就喊著缺糧呢?
其一,我覺得應該是戰爭的特殊性導致的。
這話這么講?你們想想看,和平時操練相比,戰爭有什么特殊性?是運輸,準確來說,是糧食的運輸。在古代,交通工具僅限于牛羊或者是船,再加上道路的不方便,這給糧食的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利。要知道打仗涉及到的部隊可不是幾百上千,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涉及到的可是上萬人,單是這上萬人的糧食就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這不算上路上的糧食消耗。
而且有一點,你們不要忽略,有時候戰爭在哪里打是無法確定,有可能是在萬里之外,這樣的話,糧食的運輸就成很大的壓力。
《史記·平準書第八》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余鐘致一石。(接近200:1)”
由此可見,路上消耗的糧食也是一個問題,不過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結果是安全送達。
其二,我覺得跟征兵制度有關。
古代的征兵制度可和我們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征兵主要來源是自耕農,說白了就不是職業兵。不打仗的時候,就回家務農;一旦打仗,那就立刻回歸部隊。這樣的好處是什么?士兵在平時不打仗的時候,不用朝廷承擔糧食,有的可以自帶,唐朝的府兵制度就是這樣的情況。
當然有時候,部隊不打仗了,就可以在一個地方長期駐扎,順便開墾荒地,自給自足,所以這就是士兵平時不缺糧的原因了。對了,古代這叫做軍屯制度,三國時期諸葛亮實行的就是這種。
可是一旦發生戰爭,糧食就要提前籌備,這得根據預測戰爭能夠打多久決定。當然,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陷入長期作戰,后續的糧食跟不上,那部隊馬上分分鐘缺糧,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古代有些朝代,就會在平時各地建立糧倉,當然這不是給百姓用的,而是給軍隊用的,也就是軍糧。
不過,糧食緊缺的時候,作為主帥,要不變應萬變。比如可以就地取糧。啥意思呢?就是說在敵方地盤上,攫取敵方的糧倉,這個一般在城池里都會有的,雖然不多,但也能夠應付一陣子。只不過這種方法,受限制太多了,難以準確把握,所以一般主帥是不會將希望徹底寄托在這里的,糧食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盡快取勝,那只有撤退了。否則到時候損失得更多。
由此可見,戰爭的后勤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經典戰役輸方就是敗在糧食短缺上面的。如果非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盡快速戰速決,這樣才能夠減少軍隊對后勤的依賴。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96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