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曹丕和司馬懿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國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分為早期的諸侯爭霸、中期的三國鼎立、晚期的三家歸晉三個歷史階段。其中,中期的三國鼎立也是最為精彩和必不可少的一節。從建安十八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魏國始建開始,三國鼎立的歷史階段就拉開了帷幕。而在曹丕廢漢自立的過程中,就不得不提及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號稱冢虎的司馬懿。
那么,曹丕為何會重用司馬懿呢,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嗎?這是我今天要跟大家深入分享的話題,一切根源還得從魏國當時的朝局來看。
一、司馬懿與曹丕的淵源
司馬懿,字仲達,是三國時期司州河內郡溫縣人,也就是在現在的河南省。司馬懿一生主要在曹魏軍事集團效力,為曹操、曹丕、曹叡等多位主公服務過。后來,一步步走上了魏國權力中心,成為一代權臣,為后期西晉的建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司馬懿出生于士族大家,身份顯貴。他的高祖父是漢安帝時期的征西將軍,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官居京兆尹,且有八個兒子,當時號稱司馬八達。司馬懿的祖上個個都是當朝重臣,而且還有七個兄弟作為支撐,可以說司馬一族在潁川境內是一支重要的門閥勢力。這一切都為司馬懿后來結識曹操、曹丕提供了前提條件。
司馬懿生于士族,剛開始從心眼里就看不上曹操,而且曹操一直忙于征戰,也沒咋搭理他。但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做了漢朝的丞相后,事情就發生了轉機。曹操早就聽過司馬家族的大名,也了解司馬懿是一個能人。做了丞相以后,曹操便用強制手段迫使司馬懿前來效力,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曹丕,字子桓,是曹魏政權奠基者曹操的次子。歷史上的曹丕與現在的文學作品形象是有一定出入的。我們看影視劇《三國》中描寫的曹丕,既不會騎馬打仗,也不懂詩詞文學。除了性格堅韌以外,感覺一無是處。
但是,歷史上的曹丕不僅天資聰穎,而且還擅長騎射。年幼的曹丕已經熟讀諸子百家之言和《五經》,六歲的時候學會了射箭,八歲的時候就懂得騎馬,十歲就陪伴曹操南征北戰。按我們現在的說法,曹丕既有理論學識,還有現實實踐,是一個文武全才。
本來,曹丕就算是再優秀,最多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臣子。畢竟,曹操的兒子不少,曹丕也不是最優秀的。曹操的長子曹昂去世以后,曹操就一門心思地想將世子大位傳給環夫人所生的曹沖。就連曹丕登基以后,也常說自己不是曹沖的對手。
《三國志鄧哀王曹沖傳》記載,文帝常言:“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
但是在曹沖十三歲的時候,就不幸夭折了。這樣一來,曹操世子大位空懸,其余的兒子與曹丕一樣,能力水平都差不多,因此曹丕就成為了有力的競爭者之一。曹丕素來堅韌有大志,而恰逢這一天賜良機,怎么不搏一把?這個時候,在曹操身邊效力的司馬懿就走進了曹丕的視線。
《三國》影視劇中就把這一環節描繪的很到位,司馬懿由于曹操夢見三馬同槽,所以在曹魏集團里頗受排擠,但是曹丕一直護著他。司馬懿也就投桃報李,為曹丕出謀劃策,爭取大位。從此,曹丕和司馬懿就結下了不解的淵源。
二、曹丕重用司馬懿的表面原因
司馬懿早期在曹操身邊并沒有得到重用,相反,還時時刻刻受到來自曹操等人的猜忌和監視,隨時都有被除掉的危險。
《晉書·宣帝紀》記載: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從《宣帝紀》中的記錄來看,曹操曾經對曹丕打過預防針,告訴過他司馬懿不會是一個臣子,肯定會干預曹氏一族,對自己建立的曹魏政權不利。作為曹丕而言,他不會不相信自己父親的話,那么為何他還要重用司馬懿呢?
1.曹丕身邊能人不多。
自古以來,不管是打天下還是守天下。人才都是最為重要的。我們一直都覺得三國的人才很多,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一點并不絕對。在曹丕這一代,他能使用的無非就是曹操留下的人才。
但是,事實上曹操留下的很多人才都無法被他使用。
《三國志·荀彧傳》記載: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由此可見,曹操手下以荀彧為代表的肱股之臣,大多數還是心向漢室。這些人是不可能支持曹丕廢漢自立的,因此曹丕手下能用的大臣并不多。
2.司馬懿才智過人。
司馬懿能被曹操、曹丕先后看中,肯定是具有超出一般人的才華。在他幼年的時候,漢朝的尚書崔琰就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過,司馬懿的成就在他之上。可見,司馬懿從小就才氣逼人。
效力曹操后,他多次為曹操提供極好的軍事思路和施政措施。比如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曹操有了遷都避其鋒芒的想法。但是司馬懿知道以后力勸曹操此舉不可,并向曹操獻計利用孫權斬殺關羽,成功解決了曹魏的燃眉之急。這一舉動有點類似曹操官渡之戰的時候荀彧勸說曹操固守的做法,從而得知,司馬懿的政治智慧不亞于他人。
進入曹丕視野以后,司馬懿更是顯露出自己的奇謀良策,為曹丕爭奪世子大位,登基為帝立下汗馬功勞。
《晉書·帝紀》記載: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3.曹植逼迫過甚。
我們都知道曹丕能成功當上世子,有三個人是障礙,他們是曹昂、曹沖和曹植。曹昂和曹沖都去世的比較早,剩下的就只有曹植了。而我們不管是看影視劇還是史書記載,都會發現曹植的文化知識水平比曹丕高很多。建安十五年,曹植在銅雀臺寫了一篇《登臺賦》,主要表達了勸諫曹操登基的意思。從此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而在建安十六年,曹植主動隨父出征,搏取了不小的軍功。回來后沒幾年他就被曹操封為臨淄侯,承擔留守鄴城的重任,身邊更是有楊修等人輔佐。至此,曹植不僅在天子士子中有不小的地位,更有了實質上的權力。
《三國志·曹植傳》記載: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可見,曹植此時已然對曹丕形成了絕對的威脅,將曹丕逼入到誓死抗爭的地步。
三、司馬懿成為曹丕重臣的內潛因素
雖然司馬懿個人能力很強,但是在曹丕的身邊聚集的能臣并不在少數。建康元年,曹丕登上了魏王的寶座以后,迅速提拔自己的心腹大臣。其中有太尉賈詡、相國華歆、御史大夫王朗等人。
這些人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能人,可見此時司馬懿的能力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曹丕必須要重用司馬懿呢?
①.贏得士族的支持。
我們看三國,一定要明白士族的概念。在漢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階級為了大量選拔人才充實自己的隊伍,采取了察舉制這一選官制度。主要是安排地方大員從德行操守等方面考察某一個人,從而推舉到朝堂做官。
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制度還比較公正。但是到了西漢的后期,制度的運行就出現了問題。被選拔的官員由于對家族利益的考量,在任職期間利用各種方式不斷提拔使用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并通過手里的權力大肆開展土地兼并,形成新的地主階層。
在西漢歷史階段,由于沒有印刷術和造紙術,所以書籍和老師就十分的珍貴和稀缺。這些書籍想都不用想一定是被地主階層所壟斷。所以,在西漢末年逐步就形成了以政治勢力龐雜、經濟實力雄厚、文化資源壟斷為特點的群體,也就是士族。
前文也說過了,不管是帝王打江山還是守江山,歸根結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士族對文化的壟斷,就代表了大量的人才只能出自不同的士族。比如,荀彧就是望族潁川荀氏的代表,而司馬懿的祖上為官者眾多,更是司馬氏的佼佼者。因此,得到司馬懿的輔佐,就相當于得到了司馬一族資源的支持。
②. 對抗曹氏親貴勢力。
曹操此人出生寒門,所以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很注重培養不屬于士族的勢力。所以,他很樂于培養曹氏一族,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曹仁、曹洪等人。這些人可以被稱為曹氏親貴,在曹操執政時期被大量安排在軍政要治,替曹操分憂解難。
但是,曹操晚年在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上多次猶豫不定。所以這一批人不可避免的就陷入了奪嫡之爭。曹丕取得最終的勝利以后,原先支持曹植的親貴勢力就變得十分棘手。曹丕對這部分敵對勢力一直都在進行打壓。
《魏書·文帝紀》記載: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
曹丕得到大位的過程其實很類似于清朝上演的“九子奪嫡”。而當了魏王甚至于登基為帝以后,對支持曹植的曹氏親貴既不能痛下殺手,又不敢大膽任用。所以他只能選擇一天折中的道路,就是扶持士族勢力進行對抗。
曹丕登基以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于黃初元年制定九品中正制,將百姓的家世作為選拔的主要依據。而士族在里面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請罷中正除九品疏》記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至此,士族得到飛速發展,逐步成為曹魏朝廷中對抗曹氏親貴的絕對力量。
四、曹丕重用司馬懿對當時魏國朝局的影響
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廢漢自立,推動三國形勢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而最后,以三家歸晉為最后結局。可以說,司馬懿在這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也對歷史的走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影響一:有力的對抗蜀漢、東吳政權。
司馬懿的個人才干我們都是很了解的,在影視劇里他被塑造為抵擋諸葛亮的唯一人選。曹丕去世以后,他的兒子曹叡即位,此時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同為輔政大臣。
而孫權得知曹丕病死以后,立刻率軍前來討伐。《晉書》記載:及孫權圍江夏,遣其將諸葛瑾、張霸并攻襄陽,帝督諸軍討權,走之。進擊,敗瑾,斬霸,并首級千余。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司馬懿面臨東吳大軍果斷出擊,并且大獲全勝。
而后來,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本來勢如破竹。但是在面對司馬懿后,也是無力北伐,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宣帝紀》記載: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曹叡對司馬懿說,只有你能抵擋蜀漢。可以說,曹丕重用司馬懿這一步棋是對的,司馬懿也沒有辜負曹丕,在職期間有力得保證了曹魏政權的安全。
影響二:增加了影響皇權的威脅因素。
在封建歷史時期,皇權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凡是成功的帝王都懂得權力制衡的重要性。曹丕即位之初也明白這一點,所以重用司馬懿,扶持士族在朝堂里的勢力來對抗曹氏親貴。
但是,九品中正制實施以后,朝堂中士族的官吏越來越多。尤其是曹丕設立中書省,將機要職權從尚書省移交過去,并由士族人員充任其官員,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在此過程中,原有的曹氏親貴勢力被逐漸削弱,權力的制衡被再次打破。由于曹丕英年早逝,所以尚未糾正這一點,而后繼之君也沒有扭轉這一局面。所以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族勢力在曹魏朝政格局中愈發的龐雜,到最后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氏一族很難進行抵抗。
五、曹丕重用司馬懿引發的現實思考
曹丕重用司馬懿,除了渴求人才外,更多的是考慮到司馬家族的勢力。曹丕的成功離不開司馬懿家族的支持,最后曹魏政權的失敗也是其一手造成的。這一點頗具諷刺,對我們現在做事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1).凡事須得適度而行。
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考慮一個可承受的范圍,超出了這個范圍,就必然會出現問題。曹丕當時使用司馬懿,靠士族的能力對抗反對自己的曹氏親貴。但是,就是因為曹丕沒有把雙方的對抗穩定在合理的范圍,打破了力量均衡。
最終,由曹操一手創立的政權被司馬家族奪取。我們現在很多年輕人做事也是這樣,雖然目的和動機是好的,但是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操之過急。忽略了他人的可承受度,遭到別人的反感,最后受到層層阻礙。
(2).提升自我才是王道。
司馬懿在曹操、曹丕時代為何不敢造反?最簡單的一點就是曹操足智多謀,力量強大,而曹丕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而且也不是簡單角色。所以,司馬懿和他們動起手來想必也占不了便宜。
但是后世之君就沒有他們這么厲害了,在軍事上不得不依賴司馬懿,自然就無法對其完全掌控。因此,我們現在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依靠自己才是根本。如果自己弱小了,難免在社會上處于被動地位,而自身的強大則會吸引優勢資源為自己服務。
(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司馬懿在曹魏集團并不是一開始就位高權重,反而處處被針對。如果是我們現在的一些人在公司面臨如此處境,可能早就離開了。但是,司馬懿并沒有,他一直在踏實干工作。所以曹操也無可奈何,而曹丕對他也十分欣賞,最后,一步步走上了權力中央。
結語:
沒有誰天生就是成功者,只有不斷付出、堅持自我的人才有可能贏得最后的勝利。所以,為了得到理想的生活,我們就必須在年輕的時候努力拼搏,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在經歷了所有的苦難以后,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一生輔佐了曹氏家族三代成員,可謂是曹魏的三朝元老。他成功的抵御了諸葛亮的北伐,以及征遼東取得的全面勝利。為曹魏勢力的有利鞏固付出過卓越的貢獻。隨著后期司馬懿逐漸走上權利巔峰,其內心深處那顆蠢蠢欲動的心傾斜了。
三國早期的曹魏陣營中,司馬懿的資歷,地位都不是很高,也沒有獲得過曹操的重用,相反卻受到曹操的猜忌,為了能在曹魏陣營中繼續生存,那時的司馬懿基本上是處于心靜如水,蓄勢待發的狀態,在曹操面前扮演著韜光養晦的角色,總是小心翼翼做事。隨著時光的流逝,曹操病故。曹丕的繼位給司馬懿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曹丕在位期間非常重用司馬懿,和司馬懿的個人關系也是特別要好。當初曹操選接班人的時候,司馬懿更是給曹丕提供了很多有建樹的幫助,君臣兩個可以說在曹丕時期合作的非常和諧,與此同時作為回報,曹丕也賦予了司馬懿很高的權利。不幸的是曹丕在位僅僅七年就命喪黃泉。這對國家的建設也是一種損失吧。
曹丕的兒子曹睿繼位后,延續了他父親的做法,繼續重用司馬懿。原來他父親
制定的很多政策基本沒變,司馬懿也是盡力輔佐曹睿,應該說此時的司馬懿和曹睿的關系也是非常融洽的。可是上天就是對曹魏家族這么不公平,曹睿執政了十年多的光景后也英年早逝。新上來的皇帝曹芳年齡還小,于是司馬懿就成了托孤大臣,權利進一步集于一身。
在曹芳繼位期間,司馬懿多次受到曹室宗親曹爽的排擠,于是對他懷恨在心。借機曹爽兄弟陪曹芳祭掃明帝的時候,發動高平陵事件。所謂高平陵事件就是司馬懿通過兵變控制了京城,逮捕曹爽兄弟,迫使曹爽主動交出兵權。從此以后,司馬懿家族掌握了曹魏的所有大權,曹爽這個皇帝到最后只不過成了一個空架子。
曹操臨終前交代曹丕不要重用司馬懿,結果曹丕沒聽,導致曹魏最終被司馬懿家族掀翻。曹操的交代證明了他有先見之名。可這事很可能是后人附會,用結果證明原因。我們試分析一下。
曹丕雖然沒有曹操那么大能耐,但也不弱,司馬懿能耐雖大,想架空他也不太容易,這方面曹丕心里有底,曹操心里也有底,后來的事實證明,曹丕重用了司馬懿,曹丕在世時,司馬懿也沒興起什么風浪。
三國時代,軍閥紛爭,靠的是人才,沒人才不行。曹操愛才是出了名的,只要是人才,只要愿意為我所用,都可以來。司馬懿就是被曹操請來的,甚至可以說是逼來的。只是曹操人才太多,沒怎么用他。曹丕用司馬懿符合曹操的人才政策。
曹丕用司馬懿有錯嗎?諸葛亮大軍伐魏,無人能敵,只好請司馬懿出來抵擋。不然等著諸葛亮把魏國滅掉嗎?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曹丕用司馬懿沒有錯誤。至于司馬氏篡魏錯在誰,和本問題無關,此處不說。
再說劉備臨終交代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沒聽,結果導致失街亭。這事也沒那么簡單。
馬謖在跟隨諸葛亮前,跟著劉備干過。劉備剛到荊州時,馬謖當過荊州從事,相當于劉備的副手,職位是很高的。劉備發現他言過其實,入蜀后就安排他到綿陽當縣令,之后又調到成都當縣令,主要是讓他到基層鍛煉。這說明劉備也認為馬謖有才,希望通過鍛煉可以擔當大任。
諸葛亮當政時,馬謖給他出了不少好主意,諸葛亮也覺得他有才。諸葛亮畢竟惜才,他不能只憑劉備一句話就否定馬謖,所以他要讓馬謖試試水,看他實操能力怎樣,同時也是鍛煉他,于是就讓他守街亭。
現實社會中有一種常見現象,父親對兒子說,前面有兩條道,左邊的那條不好走,右邊的那條好走,你就走右邊那條道吧!結果兒子偏偏走了左邊的道。原因是什么?一是父親經歷過兒子沒經歷過;二是兒子有逆反心理認為父親說的不一定對。我們把劉備比作爹把諸葛亮比作兒子,這比喻有些不妥。但拿這個事比這個理兒,還是妥妥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96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