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趙匡胤立太子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作為開國皇帝趙匡胤一生的“業績”是可圈可點的,雖然出身于官宦家庭,卻有著自強自立的處世做派,從四處游歷到投身軍中,從籍籍無名到屢立戰功,大概骨子里流淌著軍人家族的血液,就已經注定他非凡的一生,能夠不依靠家族勢力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在史書上也是鳳毛麟角。
但以他這樣出色的“領導”能力,能夠洞悉全國局勢的情況下,卻做了一件令人感到蹊蹺的事情,那就是趙匡胤在位時,為何始終不愿意立太子呢?要知道爭奪皇位是各朝各代引起整個國家血雨腥風的源頭,難道聰明一世的趙匡胤在如此關鍵的事情上犯了糊涂嗎?我們從多個角度來回顧下歷史事件。
慧眼識“雄”
“五代十國”是中國史上國家分裂、秩序混亂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除了有先后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這五個朝代之外,同時還并存著十個國家的割據政權,因此而被稱之為“五代十國”。 趙匡胤則出生在五代十國的中期。
五代十國歷時53年,在這五十多年中,經歷這么多朝代的變遷,可想而知當時的大環境是戰爭不斷,只要是有點本事的人都會稱霸一方,不斷壯大自已的勢力,以謀大業。
以出身于軍人家庭的趙匡胤,在這樣戰火紛飛的年代,必定會選擇一方勢力投靠,他最終選擇了后漢樞密使郭威。趙匡胤慧眼識“雄”,郭威稱帝,建立了后周,趙匡胤直接官拜滑州副指揮使,柴榮繼位后趙匡胤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宋史·太祖紀一》中記載:“會周祖以樞密使征李守真,應募居帳下。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世宗尹京,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杯酒釋兵權
我們都知道“杯酒釋兵權”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朝廷中分散的大權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實現中央集權制,這也是每個坐上龍椅之人最先考慮的要素之一。
我們往前可以追溯到漢高祖劉邦時期,當年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異姓王們先后被廢殺,劉邦曾殺白馬為盟,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就是歷史上的“白馬之盟”。
往后我們可以看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安定政治局勢,不惜屢次發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將,比如眾所周知的“胡藍之獄”, 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盡。
趙匡胤這個被“皇袍加身”當上皇帝的人自然也會有同樣的心性。一日,他與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這些高級將領飲酒,酒至半酣,趙匡胤對軍將們說:“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
言外之意,有你們在,我怎么能過得消停呢?于是這些將領們為了保住自已的腦袋,在第二天紛紛辭職卸任,趙匡胤一一敕準,并且給予他們優厚的賞賜回家養老。
可能每個坐上皇位的人都會本能的多疑,而趙匡胤是用較為“溫和”的手段杜絕了以后有人謀權篡位的念頭。
趙匡胤的四子
從史料上我們得知,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次子燕懿王趙德昭、三子舒王趙德林、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
在這四個兒子當中,長子滕王趙德秀和三子舒王趙德林均是早夭,說明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這兩個兒子自不在繼承人的考慮范圍內。
次子燕懿王趙德昭可以說是比較出色的一個了,在世襲制的當時應該是最佳的皇位繼承人。只是“終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
四子秦康惠王趙德芳在趙匡胤去世時才17歲,有次子在,以立嫡立長的順位制情況下,大概還沒有輪到他立太子的機會。
通過對趙匡胤兒子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趙匡胤在選擇繼承人上面并沒有做出任何舉動,并且對唯一可信任的次子趙德昭也沒有立為太子,甚至連王位都不曾賜予,以趙匡胤的眼光和格局做出此舉應該有不為人知的自身想法。
金匱之盟
根據史料上記載,趙匡胤是離奇去世的,史上更有“燭影斧聲”一說,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所謀殺。
當眾人都在懷疑趙光義謀權篡位的時候,一紙“金匱之盟”使整個事件逐漸打消了眾人的疑慮。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杜太后生病時,與太祖和趙普說,“汝百年之后,當傳位于光義,光義傳于光美,光美傳于德昭(太祖子)”。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也許有人懷疑事情的真實性,但根據以上贅述的內容上來分析,以趙匡胤的頭腦和一直給兒子未封王的情況下,“金匱之盟”屬實的可能性較大。
當時的情況是,宰相趙普一直反對趙光義繼位,主張立太祖之子,973年8月趙普被罷相,同年9月趙匡胤立太祖三弟光義為“晉王”。在當時的皇室編制中,親王身份再加上京尹官職是未來皇位繼承人的“標配”。
而趙匡胤的兩個成年的兒子,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御使,不僅沒有實權,而且從未參與過國家政務。因此,可以大膽推斷,趙匡胤已經做好了讓自已弟弟繼位的打算。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趙匡胤在位時為何始終不愿意立太子的原因。
小結:
可以說趙匡胤是一個有格局、有眼光、有管理手段的人,在群雄爭霸的大環境中,他能夠選擇最強的一方作為自已依靠的勢力,最終靠自已的努力和人脈而被“皇袍加身”。
并且當初趙匡胤被“皇袍加身”的時候,后周恭帝柴宗訓才年僅七歲,而趙匡胤已官至檢校太尉,重權在握的他才會有能力稱帝。
前有車、后有轍,趙匡胤知道自已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坐上了皇位,他不可能會讓歷史重演,為了天下太平,趙匡胤讓自已的弟弟趙光義繼位也不是不無可能。
參考資料:《宋史》《宋史紀事本末》
宋朝的帝系傳承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最為獨特的存在,簡單來說就是?太祖一系享南宋,太宗一系享北宋?的奇特現象。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后,帝位傳給了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此后歷傳八帝。1162年,宋高宗趙構禪位給宋孝宗趙昚,趙昚是太祖的七世孫,于是帝系又回到太祖一脈,直至宋朝滅亡。?
而對于趙匡胤的死和他死后趙光義的繼位一直是眾人爭議的焦點,拋開趙匡胤的死因暫且不說,我們只說一下趙光義繼位的過程和前因后果。封建王朝的世襲制人人都知道,而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三子早夭,次子趙德昭生于951年,四子趙德芳生于959年。而趙匡胤死于976年。也就是說,趙匡胤死的時候,兩個兒子都是二十多歲。
二十多歲的青年,不算是幼主了,完全有能力繼承江山了。但是為何最后的皇位會傳給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呢?
據宋代史書記載,宋太祖駕崩前夜,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對飲。左右隨從被屏退,在殿外遠遠看見燭光中隱現出來的影子,恍惚之中,他們看到宋太祖拄著一把斧頭,而晉王有離開席面的遜避之舉。第二天早上,晉王率親信站在殿外,而宋太祖已經駕崩了,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由來。
而這個故事也讓后世懷疑趙光義皇位的真實性。畢竟,當時的趙光義位列宰相之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政治軍事大權在握,如果他要繼位稱帝,在實力上完全有能力。
但是趙匡胤的操作也十分的讓人疑惑,那就是,趙匡胤在死之前,都沒有立太子。反倒重用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根據五代時的慣例,?京兆尹?這個重要的職位,是由儲君來擔任的。趙匡胤不僅沒有立兒子為太子,也沒有讓兒子擔任?京兆尹?的職務,反而是讓弟弟趙光義來擔任的。這個安排,很難不引人遐想。
而且在杯酒釋兵權之后,趙匡胤把他的那些武將親信們都削權了。于是在那些開國元勛里,趙光義成為了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腹。除了那些武將們,另一個要說的就是大宋的開國宰相趙普,趙普也是跟隨趙匡胤十多年,并一手策劃了陳橋兵變,然而后期由于勢大,趙匡胤一步步把宰相權力分化,隨后更是借口將其貶職調離京城,所以在趙匡胤死后,縱然趙普反對趙光義繼位稱帝,但是遠離京城的他也是鞭長莫及。
趙匡胤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想過幾年天下太平再立兒子為太子,還是真的就想傳位給弟弟,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從遲遲不立太子、任命弟弟做京兆尹這兩件事,不能不引起群臣的猜測。
再加上趙光義本身在軍中、朝中積累的威信,他遠比兩個毛頭小子有競爭力。這一點,不管是趙光義自己,還是朝中群臣,包括趙匡胤的?心腹?,都是一致認可的。
宋太祖覺得自己的兒子也許并不適合當皇帝。因為在太祖駕崩的那一年,他的二皇子趙德昭已經二十五歲,就連第四子趙德芳都已經十七歲了。然而宋太祖趙匡胤依舊沒有立他們其中一個為太子的打算,也未分封為王。
顯然,趙匡胤對這兩個兒子都不是很滿意,只給他們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反觀,趙匡胤卻給了趙光義很高的職位,并讓他輔佐朝政。當趙匡胤在位的時候,他不斷地給趙光義加官進爵,同時也不用他出鎮外藩,而是讓他留在京中輔佐朝政。
擴展資料
據說,公元976年10月19日的晚上,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一起喝酒,但是在第二天的早上,趙匡胤就去世了,當時才50歲,之后趙光義繼承了皇位。由于他是最后一個和趙匡胤在一起的人,所以有關他用不正當手段得到皇位的消息也被傳的沸沸揚揚。其實,事情的真相可能與傳說并不相同。
首先,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也有他自己的考量。立太子一事絕非小事,如果過早的立下太子,那朝中大臣難免會與太子結黨營私。太子若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大臣策反,進行篡位謀反。這顯然不是一個皇帝所愿意看到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70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