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國家,歷史是非常悠久的,這其中的歷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關于張郃和司馬懿有多次沖突 張郃的死和司馬懿有關系嗎這一內容。
在諸葛亮時代,張郃作為曹魏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成為諸葛亮最強勁的對手。在諸葛亮發動的前四次北伐中,他多次擊退了蜀軍的進攻。但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末期,他在追擊撤退的蜀軍時卻中箭身亡。在這場戰役中,張郃與魏軍主帥司馬懿多次發生沖突。那么,張郃的死是司馬懿有意造成的嗎?
一、張郃與司馬懿的矛盾沖突。
張郃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將之一,在官渡之戰中他投奔曹操后,就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張郃也不負眾望,在戰爭中屢建奇功。除了在巴西之戰中敗給張飛外,張郃幾乎沒有遭到過敗績。尤其是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他在街亭擊敗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兵,使得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黯然收場。
張郃和司馬懿雖然都是曹魏的老臣,但是兩人的關系并不融洽。張郃一直管控著曹魏最精銳的中央機動軍團,為曹魏東擋西殺。而司馬懿在曹丕、曹睿時代,大部分時間都留守中央,為曹魏政權治國理政。兩人一文一武,各司其職,張郃并沒有見識過司馬懿的武功。
在曹真鎮守關隴時期,張郃作為曹真最得力的大將,成為防御蜀軍北伐的主力。在曹真的指揮下,張郃一般采取的戰術手段是迎頭對戰的方式。張郃的英勇善戰讓諸葛亮十分頭疼,一方面忌憚他的戰斗力,一方面想要尋機消滅他以除后患。
在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時,正值曹真身患重病,曹睿派司馬懿接替了他的職位。這樣,司馬懿就成為了張郃的頂頭上司。但是,原本應該精誠合作的兩人卻矛盾沖突不斷。在防御諸葛亮的北伐中,雙方在戰術上多次產生了分歧。
第一次是如何布陣的問題。張郃認為應該分兵防御,司馬懿則認為應該集中兵力。第二次是在上邽對峙期間。司馬懿跟蹤諸葛亮的蜀軍,卻不和蜀軍交戰。張郃建議緊逼蜀軍,迫使蜀軍撤軍,司馬懿再一次沒有采納。雙方第三次的沖突則造成了司馬懿最大的一次敗仗鹵城之戰。
這一次,司馬懿在部下所有將領的請戰下,迫不得已出戰。他派張郃攻擊諸葛亮的王平營寨,自己親自率軍攻打諸葛亮的大營。結果司馬懿被打得大敗,張郃也因為久攻不克被迫撤軍。此后,諸葛亮因為糧運不濟,被迫撤軍。
在對待諸葛亮的撤軍問題上,張郃與司馬懿發生了最后一次矛盾。司馬懿命令張郃去追擊諸葛亮,而張郃認為歸師勿追,不主張對蜀軍追擊。但是司馬懿強令張郃追擊,張郃只得率軍追擊蜀軍,在木門道遭遇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二、司馬懿是否有暗害張郃的動機。
我們看張郃的陣亡,司馬懿的責任最大。如果不是他否定了張郃的正確意見,逼迫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張郃也不會遭遇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那么,如果僅僅從這一點就說,張郃的死是司馬懿的刻意所為,是否太武斷了嗎?
其實,如果從爭奪關隴軍團的領導權這一點來看,司馬懿確實有害死張郃的動機。司馬懿此人曾經遭到曹操的疑忌,曹操在去世前專門叮囑曹丕,要防備司馬懿的野心。因此,司馬懿長期未能掌握軍權。這一次,司馬懿代替曹真接管關隴軍團,是他掌握軍權的天賜良機。
但是,司馬懿接管關隴軍團并非一帆風順。在曹魏朝中,就有反對他掌握關隴軍團的呼聲。在任命他之前,就有人對曹睿說,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糧草供應困難,只要割掉戰區的小麥,諸葛亮得不到糧草的補充就會撤軍。這樣,就沒有必要派司馬懿去接管關隴軍團。
曹睿沒有聽從勸告,還是任命了司馬懿。在司馬懿上任后,要面對的是部下的信任危機。關隴軍團的將領以張郃為首,對司馬懿的指揮感到不滿。每當戰役的關鍵時刻,張郃都會對司馬懿的指揮進行指責。在鹵城之戰前,更是發生了全體將領對司馬懿的指揮發生質疑的事件,逼迫司馬懿改變指揮,導致了鹵城之戰的慘敗。
如果司馬懿未能接替曹真,那么能夠接替曹真的將領就只有張郃。朝中阻止司馬懿接管關隴軍團的人們,實際上是為張郃成為關隴軍團主將發聲。因此,從司馬懿鞏固關隴軍團指揮權的立場出發,他不能讓張郃順服,那么就只能除掉張郃。因此,司馬懿確實有暗害張郃的動機。
三、司馬懿是否暗害了張郃。
不過,司馬懿雖然有暗害張郃的動機,但在現實中卻沒有暗害張郃的理由。我們看司馬懿和張郃的沖突,雖然每一次雙方的沖突都很激烈,但是最終張郃都是服從的一方。他在司馬懿下令之后,即便是心中不滿,依然是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司馬懿的將令。因此,司馬懿無法在現實中抓住張郃的把柄,來對他進行懲罰。
于是,司馬懿就采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那就是在采取軍事行動的時候,故意派張郃去執行最危險的行動。在鹵城之戰是時候,司馬懿派張郃單槍匹馬去攻打諸葛亮軍營側后的王平營寨。在諸葛亮撤軍時,有王雙的前車之鑒,司馬懿依然執意派張郃前去追擊。
其實,司馬懿在防御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過程中,是在檢驗自己未來的防御諸葛亮進攻的戰略戰術。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北伐,制定的戰略是持久相持的戰略,這個戰略的中心就是不與諸葛亮在戰場上決戰,依靠防御消耗蜀軍力量。待蜀軍力竭撤軍時,魏軍進行追擊,給蜀軍以毀滅性的打擊。
因此,在防御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過程中,司馬懿才和張郃沖突不斷。習慣了曹真的戰法,關隴軍團的將領都對司馬懿的指揮很不適應。因此司馬懿才會一邊和內部將領進行斗爭,一邊實踐自己的戰法。在這些將領中,反抗最激烈的張郃就成為司馬懿的試驗品。
在蜀軍撤退時,司馬懿不顧張郃的反對,派他去追擊諸葛亮,就是實驗他戰略中的最重要的一環。這一戰的經驗教訓,也被司馬懿應用在防御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在蜀軍撤軍時,追擊蜀軍的司馬懿面對突然整軍反攻的蜀軍,馬上就撤退了。這就是從張郃戰死的事件中得到的經驗。
因此,司馬懿對張郃的使用就是把他使用在最危險的地方,采取借刀殺人的手段來除掉他。即便是張郃在追擊諸葛亮的戰斗中沒有陣亡,在隨后的戰爭中,司馬懿還是會故伎重施的。如果張郃不改弦易轍,向司馬懿效忠,他最終也難逃陣亡的下場。
結語:
在諸葛亮時代,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僅存的一人。他有勇有謀,深受諸葛亮的忌憚。在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時,他與接管關隴軍團的司馬懿發生了沖突,最后在追擊諸葛亮撤退的蜀軍時不幸中伏身亡。
如果司馬懿不接管關隴軍團的話,張郃就是接管關隴軍團的不二之選。再加上他對曹氏忠心不二,自然成為司馬懿鞏固關隴軍團指揮權的對手。于是司馬懿借著檢驗實踐自己戰略戰術的機會,把張郃派到最危險的地區,借諸葛亮的手除掉了他。從此,關隴軍團徹底落入司馬氏之手。在司馬氏的苦心經營下,這支勁旅成為他們的軍事班底。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呈現的關于張郃和司馬懿有多次沖突 張郃的死和司馬懿有關系嗎全部內容了,如果您是歷史愛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歷史相關的內容,我們強烈建議您加入我們這個名為的社區。在這里,您將會得到海量歷史知識參考,深度解讀歷史事件,以及更加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探索。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后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于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這一戰是諸葛亮第一次與司馬懿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都是曹真負責,司馬懿原本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算是空降關中對陣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則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打交道,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張郃在街亭打敗了馬謖,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多少是熟悉的。
在整個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張郃一共給司馬懿提供了三個建議:
1、諸葛亮進軍上邽時,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駐守郿縣和雍地,其中郿縣是褒斜道關中這邊的隘口,而雍地則是陳倉道后方的重要城池,張郃的這個建議無非就是防止諸葛亮再次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但是司馬懿不同意,認為分兵沒有用,沒有采納張郃的建議。
張郃
2、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鹵城對峙時,張郃建議司馬懿派兵切斷諸葛亮的退路和補給,因為蜀軍遠道而來,在曹魏的控制區作戰,是一支孤軍,只要切斷諸葛亮的退路和補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就會失敗,這也是張郃在第一次北伐時擊敗諸葛亮的原因,但是司馬懿不采用,而是繼續與諸葛亮在鹵城對峙。
3、當諸葛亮主動撤退時,張郃建議不要追擊蜀軍,但是司馬懿不聽張郃建議,反而派出張郃追擊蜀軍,結果張郃中了諸葛亮軍的埋伏,右膝蓋中箭身亡。
張郃三次建議,司馬懿三次拒絕,尤其是最后一次,明明知道諸葛亮撤退是絕對有后手,卻還命令張郃追擊,導致張郃被射殺,因此司馬懿有害死張郃的嫌疑,那么問題來了,張郃之死,是不是司馬懿的陰謀?
這里討論的基礎是正史,而不是三國演義,首先得看張郃提給司馬懿的建議是不是正確的,從后來的情況,張郃的建議是正確的,第一個建議蜀軍雖然沒有分兵偷襲郿縣和雍地,但是對曹魏來說,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并且諸葛亮真的交代過李嚴上、中、下三計以對付司馬懿,可惜李嚴不給力,要不然司馬懿要吃虧的。
司馬懿評論諸葛亮
張郃的第二個建議同樣是正確的,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鹵城之戰是第四次北伐的關鍵之戰,雖然諸葛亮破壞了并搶割了魏軍在上邽的麥子,導致魏軍和蜀軍面臨同樣的糧食問題,但是蜀軍的糧食可是從關中遠道運來的,雖然有木牛流馬,但是比起司馬懿來說,還是困難些。
司馬懿與諸葛亮就這樣的鹵城對峙了一段時間,最后還是張郃繞到蜀軍身后,與之前被圍的祁山堡魏軍取得聯系,司馬懿才敢進攻鹵城的蜀軍,而在此之前,司馬懿還被魏軍將領罵作畏蜀如畏虎,注意了,司馬懿被魏軍將領罵可是清楚明白記載在史書中的。
身為主帥,卻被部將罵,你是司馬懿作何感想?司馬懿這個人本來就是一個厚黑低調、城府極深、心狠手辣的人,司馬懿這人報仇向來是”小人報仇,十年不晚“,而且是善于運用各種環境來報復,而且你還抓不住把柄的那一種,看看司馬懿對付曹爽的手段就會明白,司馬懿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時,魏將王雙也是追擊撤退的諸葛亮大軍,被諸葛亮安排伏兵殺死,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在每一次撤退時,都不會留機會給敵人,這個情況張郃肯定知道,司馬懿當然也會知道,王雙被殺那會,已經是兩年的事了,司馬懿既然被調來對付諸葛亮,當然要了解諸葛亮的風格和用兵情況。
張郃與司馬懿
況且司馬懿本人也是善于用兵之人,一生中經歷過多次大戰,除了對戰諸葛亮失敗之外,對戰其他人從來沒有輸過,也沒有沒有遲疑過,比如司馬懿平定孟達叛亂,根本不走尋常路,不向皇帝通報,直接自作主張,八天急行軍1200里,突然趕到孟達所的新城,出其不意的擊敗并殺死孟達,再比如司馬懿平遼東,包括所有在路上的時間,一年不到就平定了遼東,而且是計謀百出,毫不遲疑,并且還屠城和筑京觀,以彰顯功績。
所以對于軍事問題,張郃和司馬懿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明白得很,但是司馬懿就是不采用張郃的建議,哪怕是輸了戰爭,而是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決定,司馬懿難道不明白張郃所說的嗎?很顯然,司馬懿是明白的,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亞于張郃,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司馬懿派出張郃強行追擊諸葛亮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打擊張郃。
所以,張郃之死與司馬懿脫不了干系,很有可能這就是司馬懿的陰謀,害死了張郃。司馬懿有害死張郃的動機嗎?當然有。第一是上面說過的魏軍將領罵司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馬懿想要在軍有威望,就得立威,立威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人,級別越高越好,張郃的級別和資歷是魏軍中最高的,是個合適的對象。
第二,張郃是曹魏時代碩果僅存的軍事將領,在軍中威望極高,而且在關中及雍涼地區多年,熟悉當地情況,而司馬懿作為空降而來的主帥,不熟悉情況,這種情況就像功高蓋主的地方版本,司馬懿這個人從來就不是什么好人,他打擊對手一向就是不擇手段,用陰謀害張郃并不意外。
張郃被射殺
要知道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是戰敗方,都說乘勝追擊,從來也沒有聽過自己一方戰敗,還要追擊戰勝一方的,這都不合情理,況且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撤退是有所準備的,這明明就是司馬懿要害張郃,王雙被殺才不過兩年,魏軍難道不知道嗎?
況且張郃已經是一員身經百戰的老將了,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開始,到諸葛亮北伐的公元231年,張郃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已經31年以上,什么樣的仗張郃沒打過,什么樣的陣勢張郃沒見過?張郃雖然無法抗命不遵,但是追擊諸葛亮時,就不能小心謹慎?
或者張郃就不能做做樣子就行,做出一幅追擊的樣子就行了,何必真的拼命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司馬懿逼得緊,讓張郃沒有糊弄過去的可能,所以就導致張郃中了埋伏而被射殺。
那么諸葛亮是否知道司馬懿與張郃之間的這種復雜關系和其中的陰謀呢?
以正史來看的話,諸葛亮當然不知道,我們開了上帝視角知道司馬懿后來會篡位,但是諸葛亮不知道啊,也不可能知道魏軍中這么復雜的斗爭和情況,對于諸葛亮來說,不管是張郃還是司馬懿,殺一個算一個,如果說司馬懿是想借諸葛亮之手殺張郃的話,那么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司馬懿有這種陰謀,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謚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雖然司馬懿這人不是什么善類,對歷史進程也沒有好的影響,但是要說司馬懿借刀殺人害死了張郃,還真是抬舉司馬懿,貶低張郃了。
張郃死于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稱為鹵城之戰,這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面對面交戰,同時也是諸葛亮與張郃第一次交戰。
司馬懿剛出兵沒多久,曹魏原來的西部戰區司令官曹真病死,司馬懿被皇帝曹睿從荊州前線空運到關中前線接任剛剛去世的曹真,成為曹魏關中軍團的最高指揮官,同時也成為張郃的頂頭上司。
諸葛亮是從祁山道出發的,諸葛亮剛出發沒多久,作為常年鎮守關中的曹魏征西車騎將軍張郃來說,與蜀漢及諸葛亮的對抗,頗有經驗,張郃還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攻破了馬謖把守的街亭,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
作為有經驗的老將張郃,給剛剛空降關中的新任主帥司馬懿提幾個軍事建議,再正常不過,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鎮守后方的雍、郿等地,因為張郃明白諸葛亮詭計多端,擔心又是聲東擊西之計,但司馬懿不以為然,拒絕了張郃的意見。
這也沒有什么,上司與下屬意見不一致,很正常,當初魏延提出子午谷進軍,諸葛亮不也沒當回事嗎?
鹵城之戰堪稱三國歷史上最經典的誘敵之戰,是諸葛亮一生中軍事才能的最大體現,想要了解司馬懿是不是借刀殺人害死了張郃,就得了解一下鹵城之戰是怎么打的?
諸葛亮率領大軍到達祁山堡時,分兵圍住了祁山堡魏軍營壘,留下一部分蜀軍圍住祁山堡,諸葛亮剛繞過祁山道接著繼續沿祁山前進,進到上邽時,搶收了魏軍在上邽種的麥子,不久在上邽與司馬懿的主力相遇,兩軍沿著渭水對峙,按常理來看,諸葛亮是主動進攻方,司馬懿是防守方,但是兩軍就是不開戰。
諸葛亮一退,司馬懿就追,諸葛亮一進,司馬懿就退,但始終保持距離,不開戰,要知道諸葛亮可是深入敵后啊,魏軍的祁山堡雖然被圍,但并沒有被攻克,還是有風險的。
于是兩軍就這么奇怪的玩躲貓貓游戲,要知道司馬懿做事情向來雷厲風行,比如七天急行軍1200里,不帶一絲停留,干死孟達,比如司馬懿平遼東,三個月時間出發,三個月時間平定,三個月時間回軍,一帶一絲泥水,干凈、利索、迅速是司馬懿的特點,怎么對諸葛亮如此放不開手腳。
只有一個原因,司馬懿沒有找到諸葛亮的破綻,于是諸葛亮邊走邊退,司馬懿邊走邊追,等諸葛亮退到鹵城,不退了,然后就發生了一件令司馬懿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
諸葛亮撤去了祁山堡蜀軍的包圍圈,全部退到鹵城,諸葛亮讓王平守鹵城的南邊,自已親率主力率鹵城的北邊與司馬懿對峙。
祁山道在鹵城的南端,是諸葛亮回軍的必經之路,同時魏軍據守的祁山堡也是蜀軍糧道的致命威脅,諸葛亮等于把自已完全暴露在魏軍的前后夾擊之下,而且糧道還有被魏軍切斷的風險!
這種部署,按以往來看,就是作死的節奏,可這事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司馬懿怎么也不相信,名聞天下的諸葛亮會犯這種錯誤,沒多久,魏軍就切斷了蜀軍從漢中而來的糧道,等于是諸葛亮陷入了被魏軍前后夾擊,并且糧道被切斷的險境,司馬懿也懵逼了,想不通諸葛亮為什么要這么做?
魏軍其他將領看到諸葛亮如此部署,紛紛向司馬懿請戰,司馬懿是個老狐貍啊,魏軍將領越是請戰,司馬懿越是不準,所以還被魏國將領嘲笑為?畏蜀如畏虎?。對峙到最后,司馬懿實在忍不住了,也不愿意放棄這個殲滅諸葛亮的大好機會,于是派張郃率軍攻打蜀軍南營,自已則率軍攻打蜀軍北營。
戰爭一開打,沒多久結局就出來了,張郃攻不下王平據守的南營,而在鹵城北邊與諸葛亮交戰的司馬懿損失慘重,據《漢晉春秋》記載: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簡單的說,就是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率軍迎戰魏軍,大破對方,獲得首級三千顆,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敗退回營。
大將張頜可能是被司馬懿陰謀害死
張頜是魏軍五虎將之一,在后曹操時代更是首屈一指的名將。他的主要職責是指揮一支5萬人左右的精銳部隊,作為魏國的戰略預備隊,在東線(魏吳)和西線(魏蜀)之間奔波,負責增援。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就是由于張頜迅速擊破馬謖,迫使兵力占優勢的蜀軍全面撤退。此后又在東線擊破諸葛瑾部,立下打敗吳軍的頭功。但是由于其職務的限制,使得張頜總是歸于他人節制,沒有成為獨當一面的統帥,限制了其才能的發揮,也導致他最終的悲劇
黃初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此時,曹真已經病死,司馬懿接替了曹真的職位,負責西線防務。此時張郃受司馬懿節制。由于兩人品級本是相差不遠,又皆是多謀善斷,張郃不可避免的與司馬懿發生了摩擦,而且還不止一次。
(一) 張頜與司馬懿的第一次分歧
魏蜀雙方最初的部署,《漢晉春秋》記載:“宣王使要(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眾悉出,西救祁山。”《晉書??帝紀第一》:“張郃欲分軍往雍、郿為后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
這里的分岐是:司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線,而張郃建議分出前后軍以防諸葛亮來襲。結果,按照《漢晉春秋》的記載:“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得還”。《晉書??帝紀第一》記載為:“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后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
兩種記載的結果大不相同,但都提到,諸葛亮帶兵襲擊上邽。但是區別在于,費曜以及(郭淮 or 戴陵?)帶兵4千鎮守上邽,被諸葛亮擊敗,這個事實是否存在?從情理上分析,司馬懿即然在上邽留兵4千,不擊敗守軍,諸葛亮怎能安心芟麥?顯然,《晉書》缺少的是守軍被擊敗的記載,是為了給司馬懿遮羞。
實際上,張頜的建議是對的。司馬懿率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線,但是實際上沒有抓住蜀軍的主力,反而要匆匆忙忙跑回來增援上圭。如果按照張頜的建議,分為前后軍,后軍迅速增援上圭守軍,那么費曜的4千人也就不會被諸葛亮擊敗。可見,張頜對諸葛亮的行動,預測更準確。
從心理上分析,司馬懿初次主持對蜀作戰,過于小心。而張郃對蜀軍多次作戰獲勝,有一定的心理優勢,而且對諸葛亮的了解也比司馬懿更深。所以從結果來看,張郃比司馬懿更高明。
(二)張頜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分歧
諸葛亮自上邽退走,司馬懿又尾隨追擊。此時張郃與他發生第二次分岐。《漢晉春秋》記載:“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坐失民望也。今亮懸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
《晉書??帝紀第一》記載:“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可見當時蜀軍占據了地利優勢。魏軍正面進攻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況下張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給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相當高明。而司馬懿對張郃的意見“不從,故尋亮”。可能是司馬懿初戰失利,急于找回面子。但是戰況并不如人意。
《漢晉春秋》記載:“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駑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蜀書??王平傳》里也提到了:“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從這些記載看,王平率領最精銳的山地步兵“無當軍”據險而守,張頜不能攻克。同時,司馬懿自率主力向諸葛亮進軍,被擊敗,損失3千人。司馬懿退回了營壘中。張頜再一次顯示了他比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三)張頜之死
雖然蜀軍此時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最終諸葛亮還是因為糧盡,無法繼續作戰,被迫撤退。《三國志??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膝,薨,謚曰壯侯。”這是較正式的說法,然而卻是為司馬懿隱諱了部分實情。《魏略》記載:“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也就是說,張郃與司馬懿發生了最后一次爭執,最終導致張郃喪失了性命。此時的蜀軍統帥諸葛亮性格謹慎(有時甚至過于小心),很難想象在撤退中會露出破綻,甚至會設下圈套。張頜主張不追擊,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馬懿不聽,強迫張頜追擊。
難道說司馬懿是不知道諸葛亮的個性?還是被失敗沖昏了頭腦,結果在張頜面前顯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執?這樣的追擊,實際上是將張郃置于必敗之地,甚至是死地。張郃對此一定有所覺悟,然而主將有強令,他盡管“不得已”,還是得遵命,而這一次的情況,又被他自己料中了。
與同一個人發生這么多次爭執,在司馬懿一生中是僅見的,而幾乎每一次都是被張郃所料中。自張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現在智計上使司馬懿處于劣勢的人。陳壽對張郃的評價是:“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這樣的智將,在朝野內外有著崇高聲望,甚至為諸葛亮所深深忌憚。但同時也難免為猜忌多疑的司馬仲達所忌。更明顯的是,此戰中張郃所料皆中,而司馬懿先有上邽之失,后有祁山之敗,一旦宣揚到朝廷上,勢必會動搖他今后的地位。于是,在諸葛亮退兵,魏國勝局已定的情況下,木門口追擊戰很可能是司馬懿借刀殺人之計。
由于最終的勝利,魏明帝也不便對大將之死再追究責任。司馬懿在此戰中出現這么多失誤,還喪了大將張郃,卻依舊得到厚賞。可是,張郃之死令魏明帝悲痛不已。“帝惜郃,臨朝而嘆曰:‘蜀未平而郃死,將之若何!’司空陳群曰:“郃誠良將,國所依也”。由這段對話可見,張郃被明帝和重臣們視為國之支柱,他的死,是魏國重大的損失。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017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朱元璋為什么沒廢朱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