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皇帝,在駕崩之后都會被葬入裝飾豪華,建筑龐大的皇陵中,并且在其墓中還會有很多的品陪葬品,所以之后才會出現這么多的盜墓人,但是歷史上記錄著一位皇帝沒有任何陪葬品,竟然還被葬在了太監的墓地中,他就是漢少帝劉辯,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漢少帝劉辯,是漢靈帝的劉宏的兒子,在漢靈帝駕崩之后,劉辯被扶植上位,但因為年幼,所以實權沒有掌握在漢少帝的手上,而是掌握在何太后和大將軍何進手中,所以漢少帝劉辯子在繼位不久之后,就被何進和內廷宦官逼迫出宮,成為東漢歷史上第一個被廢黜的皇帝。
漢少帝劉辯被廢之后,其弟劉協繼位,在之后的一年之后,劉辯被董卓威脅自殺了,當時的皇帝為了報復和羞辱漢少帝劉辯就下令將漢少帝劉辯葬入原來的“十常侍”之一的趙忠的墓中,這位趙忠是漢靈帝非常寵信的宦官,不過之后在宮變的時候,被袁紹殺了棄尸,所以墓也就空了。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根據不完全統計,從古至今留下了皇上陵寢數以千計,但是留存至今的皇陵屈指可數,其中儲存最為完整、面積最為龐大的莫過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以下分享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1在十三陵中依次葬有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毅宗十三位皇帝。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
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輝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世系表)。
明十三陵的概況
明朝從朱元璋建立之后,總共經歷過15個皇帝,可是因為當年朱元璋建都南京,所以朱元璋去世之后葬在南京而不是北京,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的孝陵也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了。
從明朝開始,經歷了滿清以及混亂的民國時期,時至今日,孝陵已經完好保存了六百多年,依舊沒有出現任何盜墓現象,足以見得孝陵的地理位置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比較重要的。
朱元璋本身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可惜朱標因病去世,所以朱元璋為了繼續保持已經形成的勢力局面,就立了朱標長子朱允炆為太子,經過朱元璋的一番鋪路之后,朱允炆終于在朱元璋去世后順利登基成為皇帝,可惜朱允炆聽信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大力削藩,徹底引起藩王不滿,朱棣在絕境中奮起反抗發動靖難之役,靠著自身實力以及運氣,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朱允炆則在一場大火中銷聲匿跡,沒有任何皇陵。
朱棣登基后,將明朝的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從此以后紫禁城就出現了,在后來的明朝以及清朝幾百年歷史中,北京都是都城,再也沒有改變過。也就是在朱棣當皇帝期間,開始尋找風水寶地當皇陵,在仔細尋找之后,終于找到天壽山這個風水寶地,因此朱棣最終就埋葬在這里,從朱棣之后的皇帝,都埋葬在天壽山。
明十三陵占地面積120多平方公里,總共埋葬了13位皇帝,包括僅僅當了十個月皇帝就去世的胖子皇帝朱高熾,以及朱棣“好圣孫”朱瞻基,還有被瓦剌俘虜的皇帝朱祁鎮。
這里值得一說的是,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之后,弟弟朱祁鈺也當了幾年皇帝,按照這樣的真實情況來看,明朝應該有16位皇帝,可是因為朱祁鎮后來又通過奪門之變重新成為皇帝,在第二次當皇帝后,朱祁鎮取消了朱祁鈺的皇帝頭銜,將其按照親王標準下葬,因此朱祁鈺并沒有埋葬在明十三陵當中。
朱祁鎮之后埋入明十三陵的就是他的兒子朱見深,再之后是朱祐樘,由于朱祐樘只有一個兒子,所以朱祐樘只能將皇位傳給朱厚照,這是導致朱厚照比較貪玩任性的本質原因,從小就嬌生慣養,長大后也沒有任何束縛,換成誰想必都會迷失自我的。
朱厚照最終因病去世,去世時也沒有兒子,在楊廷和以及張太后的張羅下,按照朱元璋當年立下的祖制選擇了朱祐樘弟弟朱祐杬的獨子朱厚熜成為皇帝,史稱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應該算是明朝最后一個比較長壽的皇帝了。
嘉靖去世之后,將皇位傳給兒子朱載坖,此人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并不高,畢竟在嘉靖活著的時候,朱載坖就深受內閣首輔嚴嵩兒子嚴世藩的欺負,幸虧有陸炳從中調和才保證了他的安全,結果在登基之后,朱載坖首先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嚴嵩,隨后將已經去世的陸炳牽連進去,沒收了陸家所有財產,很是讓人無語。
明朝后期的四位皇帝能力都比較一般,從我們熟知的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始,明朝的滅亡跡象就已經十分明顯了,經過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治理之后,明朝變得更加混亂,等到其兒子朱常洛登基之際,明朝已經一片狼藉。
奈何朱常洛并非雄才大略之人,沒有力挽狂瀾改變明朝局勢就匆匆去世了,他去世之后,朱由校繼位成為皇帝,史稱天啟皇帝,到了朱由校當皇帝時,明朝早已內憂外患,內部的東林黨以及閹黨相互爭利,將國家利益置之不理,外部有努爾哈赤等人虎視眈眈,可以說當時明朝的局勢相當危險。
結果朱由校沉迷于木工,無心處理朝政,將大權交給魏忠賢,自己去世后,沒有辦法只能將皇位傳給弟弟朱由檢,崇禎皇帝是一個有力挽狂瀾之決心的人,登基之后特別勤勞,很快就殺了魏忠賢等人,想要通過集中皇權以整頓明朝局勢。
奈何崇禎皇帝能力一般還剛愎自用,硬是將明朝后期稍微有點能力的大臣都殺完了,等到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所有東林黨成員都已經逃之夭夭,留在崇禎身邊的只有一個太監。
面對曾經大明朝的絕境,東林黨不愿意拿出一分錢,等到看見李自成磨刀霍霍之際,他們立即繳械投降,將自己財產雙手奉上,劉宗敏對東林黨成員的財產沒收統計之后,發現共計7000多萬兩,如此巨款,當年只要拿出十分之一,明朝就不至于那么早滅亡,實在可悲可嘆。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2 明朝北京的皇陵
元朝末年各地紛爭不斷,朱元璋加入起義軍之后,南征北戰,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軍事力量,后來更是將其他的起義勢力一一收服,最終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明朝的皇陵位于天壽山,占地達上千公里,安葬了明朝13位皇帝,從永樂七年開始修建,崇禎自縊雖然明朝滅亡,但是他也被安葬入其中。
在這座皇陵中一共安葬了十三位皇帝,除此外還有妃嬪以及太子的墳墓,但是這里卻少了三位皇帝。這三位就是明太祖、建文帝,以及明代宗。他們之所以沒有進入北京的明朝皇陵,原因也各有不同。
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后,也開始挑選自己的陵墓,起先他想把陵墓位置選在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甚至在當時已經派人前去修建陵墓了。朱元璋在四處征戰的時候,身邊有一批武將跟隨,這些人有很多都是他的老鄉,出自淮西地區。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之后,對于這些老鄉也是大肆封賞,他們手中也掌握了巨大的權力。后來朱元璋考慮到如果將陵墓修建在老家鳳陽,那么淮西集團的勢力必將進一步擴大,最終他選擇將陵墓設置在了南京的中山,也就是后來我們熟悉的明孝陵。
他之所以沒有進入明十三陵,一方面是在他去世的時候明十三陵還沒有正式出現,而朱棣在登基之后為什么沒有將他的陵墓遷入十三陵?一方面是朝臣們的反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朱棣得位不正,從自己的侄兒手中奪走了皇位。
如果和父親在地下相見,必然也要受到朱元璋的斥責,所以朱棣并沒有想過要把父親的皇陵遷到北京地區。
《明史》:“帝生潁慧好學,性至孝。”
建文帝不知所蹤
朱元璋建立王朝之后就確定了太子人選,但是這位太子英年早逝。無奈之下,朱元璋又立下了皇太孫,帶在身邊親自教導,在去世之后將皇位交給了建文帝。但是沒多久朱棣發動靖難,殺入南京。宮中發生大火,有記載稱朱棣在火堆中找到了他的尸體,停留8天之后將其安葬。
但也有說法認為他趁亂逃走,然后逃入民間,不知所蹤,此后據說還曾流落在四川,云南等地,而且喬裝打扮成為僧人,但這些都只是傳言。建文帝無論是生是死,他都沒有進入明十三陵。最終也沒有進入皇陵安葬。連皇帝的封號也被剝奪了。后來到了正德,萬歷年間,朝中臣子有人請求皇帝恢復建文帝的封號,但是都沒能被同意。
明代宗被葬于西山
這位皇帝也是非常有戲劇性的,他原本是英宗皇帝的弟弟,并沒有繼承皇位,他的母親只是一位小小的婢女,后來偶遇了宣宗皇帝,生下了明代宗。明英宗即位之后,明代宗朱祁鈺被封為王,也擁有了自己的王府,雖然先帝只有兩個兒子,但是此時的明代宗并沒有爭奪皇位的心思。
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鎮,公元一四四九年,在宦官的吹捧之下,御駕親征,帶領士兵出征瓦剌軍。在他離開都城的時候,朝中官員紛紛前來勸阻,朱祁鎮一意孤行,臨行之前,將自己兩歲的兒子立為了皇太子,另外還讓自己的弟弟幫忙鎮守都城。
這次御駕親征明英宗一敗涂地,帶來的將士死傷無數,他自己也被蒙古人抓走了。而在都城之中,太子年僅兩歲,都城外還有瓦剌軍隊虎視眈眈,朝中甚至有官員上奏,希望能夠遷都,放棄北京。在這一危急時刻,朱祁鎮的弟弟在太后和朝臣的推舉之下成為了新的皇帝。
明代宗登基之后也打敗了蒙古人,解決了明朝的.危機,穩定了國家政權。明代宗在位時知人善任政治清明,整個大明也有了快速發展。但是后來蒙古人竟然又將明英宗放了回來。明代宗不愿將皇位交出去,不僅如此他還廢除了原本的太子,將自己的兒子冊封為新的太子。想讓自己的子孫后代繼承皇位。
《明史》:“三月戊子,如天壽山,癸巳,還宮。”
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之中長達7年。如果后來明英宗沒有暗中聯絡曾經的臣子發起奪門之變奪回政權,估計他還將一直被關下去,朱祁鎮重新登基之后廢掉了自己的弟弟,讓他重新做了王爺,也將他軟禁起來。
明代宗登基之后為自己修建的皇陵也被朱祁鎮破壞,明代宗30歲離奇去世,得到了謚號戾,并且不能被葬入皇陵,而是以親王的身份被安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給了200軍戶守護。直到他的侄子明憲宗繼位,他才被再次恢復了皇帝之位,得到了追謚。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進入明十三陵。
小結:沒有被葬入明皇陵的幾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明代宗最為悲慘,原本并沒有搶奪皇位的心思,硬生生被推上了皇帝之位,對于國家治理也是兢兢業業,在位8年雖然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想要奪取權勢,但是又顧念手足親情。
隨著哥哥明英宗的回歸,他的辛苦卻只為別人做了嫁衣,30歲英年早逝,而且死因離奇,在史書上也沒有詳細記載,自己的皇陵被毀,被安葬在了西山,死后還得到了惡謚,對于一位皇帝來說,這樣的遭遇絕對算得上是憋屈了。
明十三陵埋葬了哪些人3明十三陵,作為明朝皇帝的集體墓地,除了朱元璋、朱允炆以及朱祁鈺外,明朝的所有皇帝都葬于此,當然,這不算南明王朝的那些所謂的皇帝。朱元璋死時,明朝首都還是南京,朱棣遷都,但沒有把朱元璋的墳墓遷到北京;朱允炆是因為朱棣靖難之役后下落不明,也未能進入明十三陵;朱祁鈺是因為他哥哥朱祁鎮不讓他進入明十三陵,因此也未能進入明朝十三陵。
除了以上三位皇帝外,明朝還有一個特殊的皇帝,那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他是在煤山上吊而死,此時李自成已經占領北京城,也就是說,明朝官員都忙著投降或者逃命了,根本沒人在意吊在樹上的朱由檢,那么他是怎么被安葬在明十三陵呢?此時的朱由檢就是燙手的"山芋",誰還會去安葬他呢?
無人問津朱由檢的尸體,因此也讓李自成見到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尸體,并且見到了崇禎皇帝留下的血書。
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從這份血書可以看出,崇禎皇帝選擇自殺,為了是保全北京百姓,如果他逃走了,李自成會不會屠殺北京百姓不好說,但是戰火肯定還會繼續,崇禎想一生殉國,可以打消李自成顧慮,不再繼續追殺。李自成被崇禎皇帝的遺言打動,或者是有心計的部下勸說李自成,可以利用崇禎尸體來做文章,厚葬崇禎,向天下顯示他的仁慈,因此李自成決定將崇禎皇帝葬入明十三陵。
一般皇帝生前已經為自己修好了墓穴,死后安葬就好了,崇禎皇帝呢?也許是沒來得及為自己修墓穴,或許他也沒有想到有今天,沒有提前為自己墓穴做打算,因此決定安葬崇禎皇帝,必須先要找個地方安葬。找來找去,也只好是將崇禎葬在他妃子的墓里,地方找到了,但是李自成卻不肯出錢安葬崇禎。
確切的說,李自成根本沒有顧上安排崇禎皇帝安葬事宜,他忙著與手下瓜分明朝天下這塊大蛋糕,因此崇禎皇帝安葬之事推來推去就推到了昌平州吏目趙一桂這里。趙一桂也沒錢,他向周圍店鋪籌集了233兩銀子安葬了崇禎,并且他把這筆銀子用處都詳細地記錄了下來,這樣算是給崇禎皇帝最后的安息之處吧!
當然,崇禎皇帝是被葬入了明十三陵,但事情還沒有結束,當清軍入關后,順治皇帝福臨認為崇禎皇帝是一位好皇帝,"卒至寇亂,身殉社稷",順治皇帝想借此大力宣傳頌揚崇禎皇帝的功績,讓后人認為崇禎是一位有德君主。
在我看來,清朝一直宣揚他們打下天下是"取之于賊(這個賊自然是李自成),而非取之于明",宣揚崇禎皇帝的功績,起到打壓李自成的目的。于是在順治十四年,修繕崇禎皇帝墓也被提上了議程,順治皇帝下旨意給工部,下令修繕崇禎的思陵。
順治十六年,順治皇帝祭掃明十三陵,他在崇禎皇帝墓前失聲痛哭(當然這也是宣揚自己的仁義、慈善的需要),連呼"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并且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碑文,刻于碑亭之后。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最后一個皇帝,死于江山社稷,也許是種命運。
崇禎皇帝與明朝很多皇帝比起來,他屬于好皇帝,危難之間,登基除掉魏忠賢,奈何明朝已經腐朽不堪,他的能力不足以挽救危亡的明朝,但他死后進入明十三陵,也對得起明朝的列祖列宗了。崇禎皇帝也算幸運,最后還能下葬明十三陵,結束是悲劇的,但也算是一個比較"完美"結局。
書中比較零亂,中間部分“五、賢君?暴君?”有一些描述,最后也有一些。
余篇 魂斷榆木川
作為朱棣的傳記,我們應補述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的確,帝王也有家,但他們的家庭極為特殊。他們沒有庶人柴米油鹽的煩惱,卻也少了人間的那幾分溫情。權力爭斗伴隨著血腥屠殺,可以說帝王很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朱棣在做藩王時,朱元璋便為他冊封了王妃,那便是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徐氏自幼貞靜,好讀書,朱元璋聽說她賢淑,便對徐達說:“我與你是布衣之交,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不知徐達是感到莫大榮光,還是感到君命不可違,總之,馬上頓首謝恩了。正式冊封是在洪武九年(1367年),這時朱棣十七歲。
靖難之役中,朱棣頗得力于這位王妃。朱棣帶兵去攻打大寧,李景隆乘機圍攻北平。當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形勢很危急,多虧了王妃徐氏的謀劃。城中兵少,徐妃便激勸將校士民的妻子參戰,組成一批女兵,披上鎧甲,登城拒守,終于堅持到朱棣回師。
朱棣做了皇帝后,王妃冊為皇后。她常規勸朱棣與民休息,又勸朱棣對新舊官員不要有不同對待。在靖難之役中,徐氏的弟弟徐增壽常把建文帝朝中的情報送給燕王,因而被建文帝所殺。朱棣要為他追贈官爵,徐氏反對。后來朱棣還是將徐增壽封為定國公,并讓其子襲封,徐氏說這不是我的意愿,而不向朱棣道謝。徐氏還曾將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們召進宮來,讓她們以民生為念,做好內助。徐氏還采輯《女憲》、《女誡》,編成了《內訓》二十篇。又編了《勸善書》,頒行天下,以化育人心。
永樂五年(1407年),徐氏病逝,臨終她還勸朱棣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寵外戚。對于她的死,朱棣十分傷心,為她在靈谷寺、天禧寺舉行了大齋,聽群臣前來致祭。徐氏被謚為仁孝文皇后。后來朱棣在北京天壽山為自己營建了陵墓長陵,首先將徐氏安葬其中。從此,朱棣不再冊立皇后。
朱棣還有兩個心愛的妃子,一個是昭獻貴妃王氏,一個是恭獻賢妃權氏。王氏有賢德,侍奉徐皇后很恭謹,為朱棣所倚重。朱棣晚年性情暴躁,臣屬動輒得罪,不論太子諸王公主還是大臣,都得到過王氏的調護。徐氏死后,宮中一切大事實際都由王氏掌管。
權氏是朝鮮人,姿質濃粹,善吹玉簫,甚受朱棣寵愛。永樂八年(1410年),權氏隨朱棣北征,在還師時死于山東臨城。
說到權妃,這中間還有一段長長的故事。
從元朝起,朝廷每年要讓高麗進獻美女。明朝相沿不改。洪武時,后宮中就有不少高麗嬪妃。朱棣本人就是高麗人■妃所生。到了永樂時期,仍然不斷下詔派人到朝鮮(明洪武末年,高麗改稱朝鮮)選秀女入宮。
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派內使黃儼等人到朝鮮去,賞給朝鮮王廷花銀一千兩、纻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因為朝鮮曾向明廷獻馬三千匹。臨行時,朱棣對黃儼說:“你去朝鮮和國王說,有生得好的女子,選揀幾名將來。”于是朝鮮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廣采童女,以備進獻。但最初所選,黃儼以為無美色,甚為不滿,并對當事者加以挫辱。朝鮮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選,同時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報者。更于大小守令、品官、鄉吏、日守兩班、鄉校、生徒、百姓各戶,如有姿色,一皆采擇。如有隱匿或有針灸、斷發、帖藥多方規避者,論如律。”對于各地所選的女子,黃儼等都要親自過目。這一年被選中者共五名;工曹典書權執中之女,十八歲;仁寧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十七歲;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十七歲;護軍呂貴真之女,十六歲;中軍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十四歲。她們連同從者使女十二名、火者十二名,一同被送往北京。上路之日,被選淑女的父母親戚哭聲載道 。朝鮮人在描寫這些女子被選入京時寫道:九重思窈窕,萬里選娉婷。……辭親語難決,忍淚拭還零。惆悵相離處,群山入夢青。
這五位淑女入宮后,權氏被冊立為賢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她們的父兄也都授予了官職,如權妃的哥哥被授予光祿卿之職。但這些官是食祿不任事的。不過,他們的俸祿要由朝鮮王廷代發,因為他們離北京實在太遠了。同時被冊立的還有貴妃張氏,是追封何間忠武王之女,昭容王氏,是蘇州人。
五女之中,永樂皇帝最寵愛權妃。權氏姿質濃粹,又善于吹簫。朱棣見到她,問她有何所長。她拿出隨身攜帶的玉簫吹奏,窈渺多遠音,朱棣大為高興,立刻把她選拔在眾妃之上。寧王朱權曾寫宮詞描繪道:
忽聞天外玉簫聲,花下聽來獨自行。
三十六宮秋一色,不知何處月偏明。
魷魚窗冷夜迢迢,海嶠云飛月色遙。
宮漏已沉參倒影,美人猶自學吹簫。
宮中的女官王司彩(司彩是掌管儲藏緞匹的官),朱棣曾命她與權妃同輦而行,她很熟悉權妃。她也寫宮詞歌詠道:
瓊花移入大明宮,旖旎濃香韻晚風。
贏得君王留步輦,玉簫嘹亮月明中。
但是,這位權妃享年不永。永樂十年,朱棣率師出塞北征蒙古回還,權妃死在山東臨城的回途中。朱棣極為傷心,將她葬在嶧縣 ,命令當地百姓出役看守墳塋,他打算將來把她遷葬在徐皇后陵中。因為思念權妃,朱棣對她的哥哥更加厚待。在給他授予誥命時,朱棣不禁含淚傷嘆,悲痛得說不出話來。
權妃為什么突然死去,起初無人猜疑。但一次呂美人和權貴妃兩家的奴婢在吵罵中卻透露了不尋常的消息。權貴妃入宮時,皇后徐氏已死。朱棣讓她接替皇后,掌管六宮的事。呂美人對此十分不滿,曾面責權妃說:“有子孫的皇后也死了。你管得幾個月,這般無禮!”于是,呂美人串通宦官金得、金良,從一個銀匠家里借來砒霜,研成末子,放進胡桃茶中送給權妃吃了,權妃因而斃命。朱棣得知此情,大怒,將內官、銀匠一并處死。呂美人罹刑最慘,朱棣命用烙鐵烙她一個月,最后將她殺死。呂美人在宮的從人也一起被殺,牽連被株殺者達數百人。朱棣還逼迫朝鮮王廷將呂美人的母親抓來殺了 。但這實在是一個冤獄,直到永樂晚年才大白于天下。
原來,權貴妃、呂美人等被選入宮后,又有商人之女呂氏被選入宮。呂氏因與呂美人同姓,欲相結好。但呂美人不樂意,呂氏因而懷恨在心。后來權貴妃猝死,呂氏便乘機誣告呂美人毒死了權妃,以致造成上述的慘案。
后來,呂氏和宮人魚氏行為不檢點,與宦官私通。朱棣雖有察覺,但卻因寵愛呂、魚二人而未做處置。二人知道隱秘泄漏,懼罪自縊。這一下事情就鬧大了。朱棣認為壞事都因呂氏所起,便把呂氏的侍婢都拘來審訊。這些侍婢不勝拷掠,便違心認罪,說是要謀殺朱棣。既然問出了大逆之罪,一場刑殺的大禍就不可避免了,連坐被殺的竟達兩千八百人。行刑之日,朱棣親臨刑場監督,要眼看著將她們一一剮死。有的宮人臨刑時當面大罵朱棣說:“你自家陽衰,所以人家才和宦官私通,這有什么罪?”朱棣為了懲戒后人,讓畫工把呂氏與小宦官相抱的情況畫下來。但是,他對魚氏的思念卻難以割斷,命人將魚氏葬在壽陵的旁邊。
這案初發時,朝鮮人嬪妃任氏、鄭氏便自縊而死。黃氏、李氏被鞫處斬。黃氏死前援引了很多人。李氏說:“反正都是死,干嗎要牽連別人!要死我自己死!”終于不誣一人。這時朝鮮諸女大都被誅殺,只有崔氏在南京而幸免。朱棣曾命南京的宮女北上,崔氏因病未成行。慘殺開始時,韓氏被幽閉在空室,好幾天不給飲食。守門宦官可憐她,有時在門口放些吃的,因而沒有餓死。但她的從婢卻全部被殺了。韓氏的乳母金黑也被囚于獄中,事后才得赦免。
就在朱棣濫殺的時候(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庚子日夜晚,雷雨交加,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被雷擊中起火。大火沖天,力救不及。經十余年耗盡民財才修建成的壯麗宮殿,就這樣化為灰燼,很多人喪身火海。宮人們卻慶幸火災的發生,以為天降的大火可能會使皇帝的虐殺稍稍收斂。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天變是對人事的懲戒。人事有錯誤,天才震怒降災。
第二天,朱棣下了一道詔書,對上天的懲戒表示自責:
朕躬膺天命,祗紹鴻圖,爰仿古制,肇建兩京,乃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災,朕心惶懼,莫知所措。意者於敬天事神之禮有所怠歟?或法祖有戾而政務有乖歟?或小人在位賢人隱遁而善惡不分歟?或刑獄冤濫及無辜而曲直不辨歟?或讒慝交作諂諛并進而忠言不入歟?或橫征暴斂剝削掊■而殃及田里歟?或賞罰不當 財妄費而國用無度歟?或租稅太重徭役不均而民生不遂歟?或軍旅未息征調無方而■餉空乏歟?或工作過度徵需繁數而民力凋弊歟?或奸人附勢群吏弄法抑有司■茸罷軟貪殘恣縱而致是歟?下厲于民,上違于天,朕之冥昧,未究所由,爾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是同,朕所行果有不當,宜條陳無隱,庶圖悛改,以回天意。
朱棣認錯反省的態度似乎極為誠懇。到了十三日,朱棣再次下詔,宣布將“見有不便于民及諸不急之務者,悉皆停止,用蘇困弊,仰答天心”。然而,后宮的殺戮并未被列入他的反省范圍之內,朱棣“恣行誅戮,無異平日” ,并沒有停止對宮人的誅戮。先后因二呂之案被殺的竟有三千多人。
朱棣如此狂殺濫誅,還有一個原因。朱棣晚年龐愛貴妃王氏。據說王氏有賢德,侍奉皇帝皇后恭謹如一,在宮闈之內肅雍有禮,和藹仁厚,掌理庶務有條不紊,甚為朱棣所重。朱棣晚年有病,常常發脾氣,王貴妃常常從中調護,以免宮人們受到譴責。自皇太子、親王公主以下都很信賴王氏。朱棣甚至有立王氏為皇后之意。王氏的死,使朱棣痛悼不止,更加重了他的喪心風病。自此以后,朱棣處事更多錯謬,用刑也更加殘酷了 。
朱棣在臨死前的幾個月還要求朝鮮進獻美女,這時朱棣已經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
然而,這些可憐的淑女,不論是何處選來,也不論受寵與否,最后在宮中也難免一死。原來,明朝初年仍然保持著為皇帝殉葬的制度,朱棣死時,被殉葬的宮人有三十余人。即使最受寵愛的韓氏和在呂氏慘案中幸免于難的崔氏亦在其列。殉死那天,要賞她們一頓酒宴,隨后,把她們領入大堂,這時大堂上已經安置好了許多小木床。只聽得哭聲震天,宮人們一個個被強迫站在木床上,把頭伸進吊好的繩套中。站在一旁的宦官將床一撤,宮人們便升天了。韓氏死時,呼喊著自己的乳母說:“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聲未絕,床已撤去。雖然殉葬者的家屬被稱為朝天女戶,受到優恤,殉葬者也會得到好聽的謚號,并被葬入皇陵,但這又怎能補償她們被斷送的青春和被虐殺的生命!
朱棣即位不久,曾自我標榜說:“人心誠不可有好樂,一有好樂泥而不返,則欲必勝理。若心能靜虛,事來則應,事去則如明鏡止水,自然純是天理。朕每朝退默坐,未嘗不思管束此心為切要,又思為人君,但于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 朱棣雖然稱不上是個荒淫無度的皇帝,但也絕不是真的清心寡欲,朱棣剛一即位,便下令“求民間識字婦女入內職” 。永樂元年,又命禮部訪求在京官員軍民之家女子年十五至二十容止端正、性情閑淑者備王妃之選 。他曾命女官蔡氏到杭州選識字婦女入宮,鬧得民間騷動。當時有人作詩說:“已云玉閏歸馬足,更妝金屋貯娥眉。”“臨別親鄰莫惆悵,從來生女作門楣。” 朱棣平時吃飯要有宮女伴唱 ,晚年因為身體有病,朝參也要有宮女陪伴攙扶 ,這在整個明朝都是很特殊的。
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便是后來的仁宗皇帝。朱高熾雖為長子,又仁賢,卻不為朱棣喜歡。他很胖,因而很笨,走路要人攙扶,還不免失足,當然難以帶兵出去打仗了。朱棣最喜歡老二朱高煦。朱高煦被封為漢王,他從小不肯讀書 ,為人兇悍,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幾次救朱棣轉危為安。朱棣想立他為太子,卻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大學士解縉的死,黃淮的下獄,就與他們跟朱高熾的關系有牽連。幸虧朱高熾有位聰明伶俐的兒子朱瞻基,很為朱棣所愛,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才得以保住。朱棣死后一年多,朱高煦便起兵造反,想奪取皇位,這時是朱瞻基在位,親自率兵東征,兵臨城下,高煦不戰而屈,最后仍未免一死。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封為趙王。四子朱高爔,未封而殤。
朱棣的母親是誰?自明朝以來便眾說紛紜。按宗法制說,誰與朱元璋最親,誰便有資格做皇帝。于是朱棣反復宣稱自己“乃父皇太祖高皇帝親子,母后孝慈高皇后親生,皇太子親弟,■居眾王之上。”這一招確實在他奪取皇位中起了大作用。但人們還是漸漸發現各種官私記載與朱棣所說大不相同,這些記載之間又互不相同。有的說朱棣與周王朱■是高皇后所生,而太子及秦王、晉王等都是庶出。有的說朱棣是達妃所生,太子與秦王、晉王則是高皇后所生。有的則說朱棣的生母是■妃。還有說朱棣是元順帝妃洪吉喇氏所生的,或說是元順帝妃甕氏所生的,或是說元順帝的高麗妃所生的。
成祖既然說他是皇帝親子,皇后親生,他于即位后便無法改口了,生母的姓名、身份被隱瞞起來,應有的禮儀封典也只能給高皇后了。朱棣的生母究竟是誰?明南京《太常寺記》認為是■妃,而懿文太子、秦王、晉王,皆李妃所生。這不僅從看守孝陵的閹人口中得到旁證,而且明朝就有人為此專門進入寢殿探尋究竟。殿里的情況果如《太常寺記》所記:在享殿中,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座位座北朝南,左淑妃李氏等座東向西,惟■妃座西向東。明人尚左,這說明■妃除高皇后外地位高于其它妃嬪。原來這是個不可張揚的秘密。朱棣為了自己皇位坐得穩一點,不敢公開承認自己的生母,只好把■妃偷偷供奉在這里。明人有詩寫道:“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一見異千聞,《實錄》安可稽?”《實錄》關于朱棣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的說法是靠不住的。關于■妃,有的野史說她是高麗人。燕王出生后,馬皇后養為己子,便將■妃賜死了,據說是用鐵裙之刑致死的,是否確實,已不得而知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帶兵出塞進行他的最后一次北征,但師抵漠北,不見敵人蹤影,原來阿魯臺早已帶著部屬遠逃了。一天,他對身邊的楊榮、金幼孜說:“昨夜三更我做了個夢,有個像畫中神人模樣的告訴我:‘上帝好生。’難道上天有意保護他們這些蒙古人嗎?”行軍途中,朱棣見往年用兵時死于塞外的白骨委棄路旁,不禁心懷惻然,命人收拾道中遺骸,親寫祭文,加以悼念。大軍繼進,仍不見敵,這時軍中已經乏糧了。楊榮請求將皇帝供用之余都給予軍士,又讓軍士互相接濟借貸,等回到關內官府加倍償還。但北征軍仍久久不見敵蹤。朱棣這時不能不感到后顧之憂,也感到疲乏了。他說:“北地早寒,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于是決定就此回師。
七月十七日庚寅,大軍行至榆木川,朱棣竟然積勞病倒,驟然去世,時年六十五歲。一代雄主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時六師在外,京師無主,朱棣左右商定絕對不泄露朱棣逝世的消息。內臣馬云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商議,將軍中的錫器收集起來熔成一櫬(棺),將朱棣收殮了,然后將錫匠殺死。這樣人不知鬼不覺,將櫬放在龍■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軍繼續朝京師進發,同時派人密報太子。
太子朱高熾不久即位,這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壽山長陵,與徐氏合葬,尊謚稱“啟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嘉靖年間,嘉靖皇帝鬧大禮,要尊本生父母,于是修改朱棣謚號為“啟天宏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則稱成祖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說在明史上,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應該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個圣主賢君嗎?這是個頗費思索的問題。如果要從官書的記載中找一些材料證明他的賢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關心民生,勤于政事,永樂元年他曾說: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宮中秉燭夜坐,披閱州郡民籍,靜思熟記,何郡近罹饑荒,當加優恤,何處地迫邊鄙,當置守備,旦則出與群臣計議行之。近河南數處蝗旱,朕用不寧,故遣使省視,不絕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讀不怠。永樂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順門披覽奏章,御案上鎮紙金獅欹側將墜,給事中耿通趕緊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說教:
一器之微,置于危處則危,置于安處則安。天下,大器也,獨可置于危乎?尤須安之。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不謹而積之,將至大患,小過必改,小不改而積之。將至大壞。皆致危之道也。
他還曾說過:
朕德諒薄,托於萬姓之上,懼弗克負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謹者,治之所興,宴安者,亂之所自。
不論出于什么目的,朱棣確實是個勤奮的皇帝。永樂初,他每天“四鼓以興,衣冠靜坐”,“思四方之事,緩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處事完畢,還要處理宮中之事。“閑暇則取經史覽閱,未曾敢自暇逸”,“誠慮天下之大,庶務之殷,豈可須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廢弛矣。 ”有人建議他務簡默,他回答說:“人君固貴簡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廣詢博聞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盡群情。 ”因此他事必親聞。他曾指責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務者,悉不以聞”。他說:“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雖細微事不敢忽。蓋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國……凡書奏關民休戚者,雖小事必聞,朕于聽受不厭倦也。” 他曾令人將中外官員的姓名書寫在武英殿南廊,間暇觀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后世皇帝,朱棣還算節儉。他曾說:“內府所貯,皆天財,待賞有功,雖朕不敢妄費。” 永樂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畢,朱棣退朝坐在右順門,所服里衣袖敞垢,納而復出。侍臣有人稱贊他的賢德。他說:“朕雖日十易新衣未嘗無,但自念當惜福。故每濣濯更進。”這一點頗受朱元璋的影響。他說:“昔皇妣躬補緝故衣,皇考見而喜曰,皇后富貴勤儉如此,正可為子孫法.故朕常守先訓不忘”。
其他,如朱棣說“治貴得大體” ,不必拘泥細故小事,“君臣貴相與以誠,諛佞非治世之風” ,“國之興廢,在德,不專在數” ,“一人茍有德可傳,何必百歲之壽” ,“一物之異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樂業此國家之瑞” ,以及認為“雖生知之圣,亦資學問” 等等。
以上所舉,雖不為無據,但若僅以此稱朱棣為圣明,尚不能令人心服。眾所周知,官書之溢美,史臣之阿諛,是不遺余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于建立功業,雖欲留圣主賢君之令名,實欲洗以篡權奪位的亂臣賊子之恥。看他五出漠北,遷都北京、開設貴州、修《永樂大典》、郡縣交阯、派鄭和下西洋、派陳誠出使西域,無不赫赫煌煌,超邁前古。這些業績是功是過,何成何敗,自應給予應有之評價。而其攤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余年間,驅天下百姓于無休止的征戰徭役之中,雖號稱功加漢唐,而當時百姓實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許神圣,必難入人言,狠厲好殺,定廣招民怨,至于其為鉗制人口嚴施控制,恢復錦衣衛刑具,重用宦官,設立東廠,更是歷來受人抨擊。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歷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說:“高皇帝剪除兇殘,鴻業未固,必須大圣人繼起,乃能定之。漢唐宋統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 王世貞(1526~1590)說:“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 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場。他們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長治久安。對我們說來,即便是由于明成祖的功業而延長了明朝的國祚,也不是我們一定就要給他肯定評價的理由。皇帝姓朱還是姓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給人民帶來什么,給歷史留下什么。
放眼看去,中國歷史上似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每當一個新興皇朝建立,完成了統一事業,它同時帶有的缺陷又注定了它迅速垮臺。繼之而起者,必須把前代皇朝所開創的制度完善起來,把它的缺陷克服掉。這時,便出現了一興盛的較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經百戰統一天下,而失于役繁政苛。漢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黃老無為之治得以安天下。隋繼戰亂而興,而失于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出現了“貞觀之治”。后周雖經改革,已具統一氣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權而失敗。宋繼之,剪除藩鎮,強干弱枝,從而完成了相對的統一,建國達三百余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備,但用刑過繁,分封過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強行推進政治轉軌,卻引起了內亂。朱棣以藩王奪位,削弱諸藩勢力,文武兼用,強化中央集權,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這樣縱觀下來,朱棣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較清楚了呢?朱棣雖非開國之主,但也并非繼體守成之君。對于明朝,他承襲了朱元璋開創的制度,并把它置于更鞏固的基礎之上,雖無開創之功,卻走了關鍵性的一步。當然盡管政見不同,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么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則以此成為明朝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從而也以此,對于中國歷史,成了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朱棣,完善了中國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
皇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在外人看來這絕對是夢寐以求的位置,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他們不光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同時還有很多人服侍,三宮六院,佳麗三千。可是如果是末代皇帝呢,是否事實就會不一樣?
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的宣統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傳奇,在他三歲時被太后老佛爺扶上皇位,可是沒過多久就被趕了下來,但是依據《清皇室優待條例》,他依然有著皇帝的封號,而且每年還有400萬兩銀元的補貼,所以這時的他還是十分幸福的,所以太監們說在紫禁城里你依然是皇帝,只不過出了那個大門就不是了。
可是溥儀在1925年還是被人趕了出去,無奈他去往天津的靜園,后來又去往東北開始了他的復興事業。但是最終的結局先是被蘇聯俘虜,后來又在撫順接受了10年的改造,直到1959年12月份他才被特赦,后來在一家植物園工作,生活還是非常平淡的,在1967年他因病去世,這位末代皇帝,走完了他的61年。這時清朝已經覆滅55年了,為何說他還葬入皇陵?
其實當年溥儀去世之后,按照當時的規定他的遺體是被火化的,與清朝其他皇帝是不同的,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這時還沒有被葬入皇陵,他葬入皇陵和他的妻子有關,他有一個妻子叫李淑賢,按理來說作為皇帝的女人應該是非常富裕的,可溥儀卻是個末代皇帝,所以沒有給她留下多少值錢的東西,據記載只有三個東西,一塊錢一份遺囑和一個破舊的大衣柜,那她余生如何生活呢?
好在溥儀還有一本自傳叫《我的前半生》,這本書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和作者,還是非常受歡迎的,所以版稅收益還是非常可觀的。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本書其實是兩個人完成的,另一個人叫李文達,溥儀當初是答應給他一半的版權的,可是等溥儀去世后他竟然想要獨吞,于是和李淑賢打了10年的官司,而最終的結果是李淑賢獲勝,可是這10年間李淑賢幾乎沒有獲得版稅收益,但是過得也還是不錯的,她的錢來源于一個富商。
有一位富商看中了溥儀末代皇帝的名頭,想要搞房地產和旅游開發,于是和李淑賢協商,將溥儀的墓地遷到一個叫龍華皇家陵園的地方,也就是在清西陵附近,而李淑賢因此獲得一筆不小的酬勞。溥儀去世時沒有被允許葬入皇陵,可是后來竟然陰差陽錯的也算是被葬入皇陵,也確實十分神奇。
明代宗為何沒有被葬入皇陵這要從明憲宗開始說起,也正是因為明英宗他才沒能葬入皇陵的,據說他也是被明英宗命人掐死的,但是我不敢肯定,因為無從考證,不過就從明英宗對于明代宗的恨來說,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說明代宗沒有葬入皇陵說白了就是明英宗對于他的恨,沒有其他原因,盡管他是個好皇帝。
英宗和代宗是兄弟,憲宗做了皇帝,但是因為在土木堡之戰中由于作戰失利,導致全軍覆沒,而自己也被抓去當了俘虜,在此關鍵時候,于少保等人為了江山,擁護代宗做了皇帝,但是沒想到一年后,英宗被放回來了。本應該把皇位還給英宗的,但是代宗卻因為對權力的欲望,不想歸還,并且將英宗囚禁了起來。
這一囚禁就是八年之久,這八年里英宗完全被仇恨充滿了心智,于是在后來復辟成功后就將代宗關進了西苑,在他死后也不讓代宗入葬皇陵。不得不說,英宗對于代宗的恨是相當的深,同樣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權力欲望是多么得可怕。
縱觀代宗在位這些年,著實可以稱之為一個好皇帝,我想或者是因為自己在這個皇位上做得不太安穩吧,所以就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心里的彌補,不過看看明代宗的這個號,就不禁唏噓,就感覺他做皇帝就是一個替代而已,多多少少還是讓人有點心疼的。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10028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刺客系列:用手搭在人家背上容易挨刀
下一篇: 劉秀對待仇人以德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