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xia)昶(1388~1470),明(ming)代。幼小家貧,繼舅父改姓(xing)朱,后復夏(xia)姓(xing),明(ming)太宗為(wei)之(zhi)(zhi)更名昶,字仲昭,號自(zi)在(zai)居士,又(you)號玉峰,江(jiang)蘇(su)昆山(shan)人(ren)。永(yong)樂十(shi)三年(nian)(1415)登進士,后授庶吉士,因善(shan)書(shu)法(fa)(fa),于永(yong)樂二(er)十(shi)年(nian)授中書(shu)舍人(ren)。宣德(de)六年(nian)(1431)升為(wei)吏部考功主事。曾出(chu)任江(jiang)西瑞(rui)州知府 4年(nian),后為(wei)太常寺少卿。天順元年(nian)(1457)告歸(gui)回(hui)吳(蘇(su)州)。為(wei)政平易,待人(ren)坦(tan)率樂易,不拘小節(jie),風流文(wen)雅。善(shan)畫(hua)墨竹,初(chu)師王紱,后融會吳鎮、倪瓚畫(hua)法(fa)(fa),形成(cheng)自(zi)己的風格(ge)。其畫(hua)講究法(fa)(fa)度,結構(gou)嚴謹,起筆(bi)收筆(bi)均以(yi)楷書(shu)入(ru)畫(hua),筆(bi)墨厚(hou)重,又(you)具瀟(xiao)灑清潤之(zhi)(zhi)趣(qu)。畫(hua)竹主張(zhang)一氣畫(hua)成(cheng),畫(hua)巨幅尤(you)須如此,強調勤學苦練,曾自(zi)述(shu)畫(hua)竹30余年(nian),方(fang)知一二(er)。經(jing)常杜門放筆(bi)專心(xin)作畫(hua),不待來(lai)客。極自(zi)珍(zhen)惜,從不輕易為(wei)人(ren)落墨。
◇作品賞析◇
明.夏昶傳世作品
明.夏昶傳世作品
明.夏昶傳世作品
明.夏昶傳世作品
明.夏昶傳世作品
在中國畫史中,有很多畫竹名家。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出現了竹畫,隋唐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王維、吳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現繁榮,到了明清兩代,竹畫的技藝達到了高潮。
在敦煌壁畫中發現了西魏、北周時期的竹畫,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竹畫。其實,在早在晉代已經有了以阮籍為代表的 “竹林七賢”,這些清談家們以竹林為依托,應該也有很多有關竹子的畫,可惜現在看不到。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們在發掘唐代章懷太子墓時,在一幅《侍女與竹》壁畫中意外發現了幾筆墨竹,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唐玄宗李隆基、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于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干、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后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很少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這里簡要介紹幾位畫竹名家: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佑進士,知洋洲。宋元豐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稱文湖州。善詩文,工書、畫。享年六十二,著有《丹淵集》。先生善畫墨竹,初不自貴重。知守洋洲,于篔筜谷構亭其上,為朝夕游處之地,故于墨竹愈工。其摯友蘇東坡亦善墨竹,嘗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故云:文氏畫竹“胸有成竹”。然先生自認為“吾乃者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所遣之,故一發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但其畫竹仍為學者所宗,謂為“湖州派”。至元代畫墨竹蔚為風尚,如李衎、趙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繼承者,對后世影響極大。米芾論文同畫竹云:“以墨深為面,淡墨為背,自與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屬初興之畫藝,與當時尚工筆寫實之花卉猶有時代性之相關,故未見“介”、“爪”式的撇葉,也未見竹節間的書法連筆。通幅畫法在“畫”、“寫”之間,與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寫竹相異其趣。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擅畫墨竹及山水,師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諸家之長,成自家一體。高克恭傳世的畫竹作品只有一件,用筆溫和沉靜,條理清晰,竹與腳下之石相呼應,可謂“竹石有情”。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晶道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后。在花鳥畫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黃家富貴”二體,兼工帶寫,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勝。
管道升,趙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吳興人。工詩文書畫,擅畫梅、蘭、竹。傳世墨跡不多見。管道升畫竹在元代頗負盛名,其特點是:在用墨上不求變化,竹葉并無層次,一筆完成,行筆以中鋒為主,偶有側鋒。最上邊的竹葉作“燕飛式”,用藏鋒筆法挑出,極為生動。
李衎(1245—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薊丘(進北京)人。善畫枯木竹石,尤善雙勾設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出使過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態。竹畫題材多是修竹與樹石,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筑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云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奚元朗、凈名居士、朱陽館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元末賣去家產,浪跡江湖。平生好學,工詩、書、畫。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關,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率荒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王蒙、黃公望、吳鎮并列“元季四大家”。書風簡淡清逸,有《淡室詩》、《自書詩稿》等多種書跡存世。他的畫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筆法雄闊,神氣俱全。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自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興人,家貧,杜門隱居,性孤僻,不滿元朝統治,從不以畫媚世。除山水畫外,吳鎮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禿筆重墨,氣勢豪邁。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云閣吏,臺州人。他以畫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師文同,而能自創新意。他常以書法用筆寫竹石,書畫結合,運用自如。
王紱(1362-1416),字孟端,號友石生,初隱九龍山,又號九龍山人,鰲叟。無錫人。洪武初以能書畫薦入翰林,擢為中書舍人。山水師王蒙,畫長江遠山、叢篁怪石,無不精妙。永樂間以墨竹名天下,為當時第一。有投金帛購其尺片。紱亦博學善詩。人評其畫竹曰:“能于遒勁中出姿媚,縱橫處見灑落。”其畫面方寸之間 便見瀟灑淇澳,妙境深幽。其作品流傳至今的有《山亭文會圖》、《風城餞詠圖》、《竹石圖》等。著有《友石山房集》。,他筆下的竹瀟灑簡練,意態飛揚,很有文人畫的清幽之境。王紱畫竹雖承前人文同、吳鎮墨竹畫遺風,但筆墨韻味更具文人情懷,當時被稱為畫竹的“國朝第一手”。此畫為元以后的新創風格。
夏昶(1388—1470),字仲昭,號自在居士,江蘇昆山人。被稱為迄今為止中國畫歷史上畫竹最好的畫家,他繪畫講究法度,結構嚴謹,起筆收筆均以楷書入畫,畫竹幾乎不見復筆。他有一幅表現河水坡石灘渚間之竹林的傳世名作。筆法勁健,構圖疏密有致,整個畫面顯得十分清雅高潔。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他的畫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并將書法用筆融于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后,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對于畫(hua)竹(zhu),鄭(zheng)板橋曾寫下了自(zi)己的體會:“江館(guan)清秋,晨起(qi)看(kan)竹(zhu),煙光日影(ying)露(lu)氣,皆浮動于疏(shu)枝密葉之間(jian)。胸(xiong)中(zhong)(zhong)勃(bo)勃(bo)遂有畫(hua)意。其實胸(xiong)中(zhong)(zhong)之竹(zhu),并不(bu)是(shi)眼中(zhong)(zhong)之竹(zhu)也(ye)(ye)。因(yin)而磨(mo)墨(mo)展(zhan)紙,落(luo)筆(bi)倏作(zuo)變相,手中(zhong)(zhong)之竹(zhu)又不(bu)是(shi)胸(xiong)中(zhong)(zhong)之竹(zhu)也(ye)(ye)。總之,意在(zai)筆(bi)先者(zhe),定則也(ye)(ye);趣在(zai)法外者(zhe),此(ci)(ci)機(ji)也(ye)(ye)。獨畫(hua)云乎哉(zai)!”因(yin)此(ci)(ci),從竹(zhu)子千(qian)姿百態的自(zi)然(ran)景象(xiang)中(zhong)(zhong)得到啟示,激發情感(gan),經過“眼中(zhong)(zhong)之竹(zhu)”,轉化為“胸(xiong)中(zhong)(zhong)之竹(zhu)”,借助于筆(bi)墨(mo),揮灑成“手中(zhong)(zhong)之竹(zhu)”即“畫(hua)中(zhong)(zhong)之竹(zhu)”。鄭(zheng)板橋的作(zuo)品,存世(shi)較多,流傳也(ye)(ye)廣,自(zi)清代以(yi)來(lai),被世(shi)人行家所嘆服,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夏的第二畫是:撇
夏
拼音:xià
筆順:橫撇豎橫折橫橫橫撇橫撇捺
字義解析:
、季節名:一年的第二季。也稱夏季、夏天、夏令,用英文表示為summer。
2、朝代名: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第一代君主是禹;夏代、夏歷、夏禹。英文表示為HSIA(在英文里指中國〈漢〉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左右。)
3、指代中國:華夏。
4、姓氏:夏昶
5、另有同名小說《夏》,作者為沐子,在新浪讀書首發連載中。
6、夏官正: 官名,掌司四時之(zhi)官。唐至清(qing)皆(jie)置,隸司天臺(tai)(監(jian)(jian))、太史(shi)院或欽天監(jian)(jian)。
外曾祖父:夏昶,明代畫家。
祖母:夏氏,夏昶孫女。
母親:周氏(即周孺人)
兄弟姐妹:歸淑靜(長姐);歸有尚(二弟);歸淑順(二妹);歸有功(三弟)
配偶:魏氏,原配,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繼室,王氏,安亭望族之女。
兒子:歸子孝,歸有光長子,于1548年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為他作了《思子亭記》以表哀思。歸有光另有子歸子祜、歸子寧,參與整理歸氏遺文。五子歸子慕,字季思,為萬歷十九年(1591年)舉人,兩次被逐,隱居江村,死后贈翰林待詔。
孫子:歸昌世,著名篆刻家、書畫家、文學家,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昆山三才子。
曾孫:歸莊(zhuang),為明(ming)末書畫名家,明(ming)亡后曾于昆山(shan)起兵抗清,事敗隱(yin)居,拒不事清,晚年(nian)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lishirenwu/52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bao)護(hu)作者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bei)刊用(yong)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neng)及時與作者取(qu)得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議(yi)的(de)(de),請聯系管理(li)員,我們會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zi)源(yuan)來自(zi)于(yu)網絡(luo),轉載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geng)多(duo)信(xin)息之目的(de)(de),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wu)或(huo)侵犯了您的(de)(de)合法權(quan)益(yi),請立即通知(zhi)我們(管理(li)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yi)篇: 汪(wang)肇(zhao)
下一(yi)篇: 周之(zhi)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