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后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江蘇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
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后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
﹡作品賞析﹡
吳讓之篆書《崔子玉座右銘》釋文:
崔子玉座右銘
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毋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吳讓之吳均帖與宋武帝帖的區別有:書寫時間不同、書寫風格不同和所應用的場合不同。
1、書寫時間不同:吳讓之吳均帖的書寫時間大約在唐代宣宗至代宗年間,而宋武帝帖則為南宋時期官府仿古所作。
2、書寫風格不同:吳讓之吳均帖書寫風格秀逸,具有典雅之風,尤其精于行草,盡顯其書法造詣。而宋武帝帖書寫風格偏重于規整和結構,注重端正和力度,更多的表現出南宋書法的特點。
3、所應用的場合不同:吳讓之吳均帖在古代主要被用于傳遞文化和學術,為歷代學者所傳頌和欽佩,影響深遠。而宋武帝帖是南宋時期王室仿古所作,主要展示了宋代當時的文化水平和書法藝術的發展,其使用場合則主要是作為欣賞收藏。
吳讓之吳均帖和宋武帝帖雖然都是中國書法的杰作,但是它們在書寫時間、書寫風格和應用場合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別。
吳讓之篆書七言聯對聯蠟箋
款識:濯波二兄正畫,讓之吳熙載。
鈐印:吳熙載印(白) 攘之(朱)
簽條:吳讓之先生篆書七言楹帖(上,下)。己卯仲春重裝,曾孫維旭謹志。 ? ?
識文:花間酌酒邀明月,石上題詩掃綠苔。
說明:吳讓之曾孫吳維旭題簽。
作者簡介:吳熙載(1799~1870),初名廷揚,字熙載,五十歲后以字行,改字讓之,號晚敩居士、攘之、攘翁,江蘇儀征人。諸生,包世臣入室弟子。善各體書,尤工篆、隸。篆刻自成面目。余事作寫意設色花卉,亦風韻絕俗。 ? ?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renwu/51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徐三庚
下一篇: 沈曾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