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龍(1562年~1626年)明代文學家、政治家,東林八君子之一。初字云從,更字存之,別號景逸。南直隸無錫(今屬江蘇)人。萬歷十七年進士,授行人。因疏論輔臣王錫爵,謫官廣東揭陽縣典史。后卸職歸故里,與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講學其中,世稱“高顧”,為東林學派的代表人物。天啟元年,入朝為光祿寺少卿,后因彈劾宦官魏忠賢,削籍為民。天啟六年因錦衣衛追捕東林黨人,從容赴水而死。崇禎初年得以昭雪。
高攀龍生平
高攀龍祖父靜成,被舉為孝廉,曾任浙江黃巖縣令。生父繼成,生有五個子女,高攀龍是老二。靜成的弟弟靜逸無子,于是將高攀龍過繼為嗣子。
高攀龍從小喜讀書,非常懂禮節。六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學寫八股文,二十一歲中舉。萬歷十四年(1586年),無錫知縣李元沖聘請江右學派的羅懋忠和顧憲成到黌宮講學,高攀龍受其影響,開始潛心研究程朱學說,確定了治學方向。萬歷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為嗣父守制三年。
萬歷二十年(1592年),高攀龍服滿,被任命為行人司行人,開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行人司行人執掌傳圣旨、行冊封等禮儀性的事務,比較清閑。高攀龍大量閱讀了行人司中豐富的藏書,尤其是仔細研讀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讀書錄》,并親手摘抄。他尤其贊賞薛文清“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的處世態度,以后行事必自求無愧于這一原則。他還編寫了《日省編》,將先朝大儒的語錄附在《大學》章句之下,作為初學者的指南。高攀龍又將先朝大儒有關儒、釋差異的言論匯集成《崇正編》,以抵制王陽明心學所提倡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張。也就在這一時期,高攀龍感覺自己讀書雖多,但心得較少,于是采取半日讀書、半日靜坐的方法,涵養德性。此后幾十年,從未間斷。可以說,高攀龍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進退為懷,坦然面對政治生活中的腥風血雨,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與他長期的修身養性是分不開的。
此時的明王朝已經進入了衰敗期,神宗長期不理政務,朝中黨派紛爭,宦官橫行,致使朝政混亂,國力日衰。高攀龍從政不久,就上了一道《今日第一要務疏》,提出要改變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勢,首先必須正本,即端正“人君之心”;其次要“除刑戮”、“舉朝講”、“用諫臣”、“發內帑”,以革新政治。但這道奏疏被皇帝留中不發。后來,首輔王錫爵等權貴在六年一度考察京官的過程中,大肆排斥異己,被貶削者總計達六十余人,朝廷上正直的官員為之一空。高攀龍的同年御史袁可立上疏針砭朝政,王錫爵慫恿明神宗將之削職為民。高攀龍為此憤激不已,上《君相同心惜才遠佞以臻至治疏》,對神宗無故罷免大臣深表不滿,并對王錫爵為泄私憤而斥逐異己的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這道奏疏激怒了王錫爵,也得罪了神宗,結果高攀龍被貶為廣東揭陽典史。高攀龍由水路從家鄉前往廣東就任。在揭陽,高攀龍每天在官衙內教授生徒,培養了不少學生。他還四處察訪民情、吏弊,懲治地方惡霸。在揭陽停留的半年內,高攀龍結識了陸粹明及其老師蕭自麓,以及明道先生、李材等人,對他的學術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生境界也有很大的提高。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高攀龍回到無錫,居家不仕近三十年。他在漆湖之畔(今蠡湖東岸)建造了一座“水居”,取名“可樓”,作為自己讀書靜坐的處所。“水居”坐落在湖山環抱之中,環境十分幽雅,他常常在此一住就是一個月。在讀書靜坐中,他的學術思想日漸成熟,成為當時的儒者宗師。他在學術思想上的最大貢獻,在于提倡“治國平天下”的“有用之學”,反對王學末流的“空虛玄妙”之學。他認為“無用便是落空學問”,“立本正要致用”,把“治國平天下”看做是格物致知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必然結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他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因此后人評價他“居與游無出乎家國天下”。
高攀龍回到家鄉,除了讀書靜坐外,他的另一個重要活動就是講學。他與家鄉另一位進士出身的學者顧憲成志同道合,交誼頗深。為了有一個講學的場所,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和無錫知縣林宰的支持下,高攀龍與顧憲成等人發起,在北宋著名學者楊時(龜山)的講學之所重建了東林書院。重建后的東林書院由顧憲成主持,萬歷四十年(1612年)顧憲成去世后,由高攀龍主持,直到天啟五年(1625)書院被拆毀為止。
高攀龍在講學過程中,除了學術上的傳授與交流外,更強調立志做人。他提出做人要真,要老老實實,強調做人要有氣節。針對當時士風日下、追名逐利的情況,他指出讀書不是為了求取功名富貴,而是為了正心修身。高攀龍等人在講學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標準來評議朝政,裁量人物,與他們志趣相近的在野士大夫聞風響附,紛至沓來。在朝的李三才、趙南星、鄒元標、楊漣等正直官員也與他們互通聲氣,遙相應和,東林書院實際上已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他們的反對派對此十分忌恨,誣之為“東林黨”,污蔑他們是假借講學以結黨營私。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去世,皇太子即位,是為光宗。光宗在位僅二十九天便一命嗚呼。其后,他的長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熹宗。熹宗即位后,東林黨人因擁戴有功,重新崛起。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高攀龍重獲起用,被任命為光祿寺丞。九月,到京就任。這時,他已經是一位六十歲的老人了,長期的修身養性,使他早已超脫了名利甚至生死。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關外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失陷,明軍被迫退縮到山海關一線。消息傳來,朝野震驚,人心惶惶。高攀龍接連上書要求革新政治,以挽救國家瀕危的命運。他在《破格用人疏》中提出要破格用人,加強戰守之備,并推薦禮部右侍郎孫承宗擔任防御大臣,負責處理戰事。他的意見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而孫承宗也不負眾望,收復了廣寧和遼河以西的土地,邊境平靜了四年之久。同時他還上疏追論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要求懲治鄭養性、李如楨、崔文升等人。他還上了《恭陳圣明務學之要疏》,向明熹宗闡明讀書的重要性。由于在疏中涉及到三案,觸怒了熹宗,結果反而被罰俸一年。
天啟二年九月,高攀龍轉任大理寺右少卿,十一月,升任太仆卿,次年晉升為刑部右侍郎,四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時,以宦官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日益擴張,控制了內廷和外廷的行政事務。東林黨人向來嫉惡如仇,反對他們利用權勢,擅作威福,翦除異己,荼毒內外,紛紛上書參劾。雙方的斗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高攀龍站在了這場政治斗爭的風口浪尖。
高攀龍擔任左都御史后,就著手清除貪官污吏。他首先命令五城御史在九門張掛《禁絕書儀》。不久,又上《糾劾貪污御史疏》,彈劾御史崔呈秀。疏中揭露崔呈秀在巡按淮揚地區時,貪贓枉法,鋪張浪費,要求將崔呈秀從重處分。吏部尚書趙南星經過認真復查,認為事實確鑿,提議將崔呈秀遣戍。崔呈秀得知后,連夜投奔魏忠賢,認魏忠賢為義父。
高攀龍認為,要治理好天下,地方官是否賢良十分重要,因此擬了一道《具申嚴憲約疏》,對地方官的職責作了“課農桑”、“興教化”、“育人才”等共55條具體的規定,府、州、縣據此層層考核。他在給登萊巡撫袁可立的書信《答袁節寰中丞》中說道:“今天下難聯者人心,難得者人才,難鼓者士氣,得老公祖(袁可立)一點真精神不難矣。”此時,魏忠賢、崔呈秀等人正借會推山西巡撫一事大肆迫害東林黨人,結果高攀龍奏疏還未來得及呈上,就被借故罷斥了。高攀龍等人被罷黜后,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全面控制了朝廷內外大權。他們竊國亂政,大興冤獄,開始對東林黨人進行更大規模的迫害,編派了《縉紳便覽》、《點將錄》、《天鑒錄》、《同志錄》等黑名單,將不依附于魏忠賢的官員開列在內,統稱為東林黨人。高攀龍作為東林黨的核心人物,自然成為閹黨迫害的重點對象。
天啟五年(1625年)四月,閹黨誣蔑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受賄,將他們送到北鎮撫司詔獄,嚴刑拷打,楊漣等五人死于獄中,顧大章自殺,史稱“東林六君子”。八月,魏忠賢下矯旨,將全國的書院全部拆毀,首先就從東林書院拆起。當東林書院被魏忠賢閹黨拆毀時,他寫下悲憤激昂的詩句:“縱然伐盡林間木,一片平蕪也號林。”
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魏忠賢指使其黨羽假造浙江稅監李實的奏本,誣告高攀龍、周起元、周順昌、繆昌期、李應升、周宗建、黃尊素七人貪污袍價十余萬兩,企圖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高攀龍得知消息后,自知不免,卻十分鎮靜。三月十六日一早,他整冠束帶,衣袍整齊,去拜謁了先賢楊龜山祠。回家后與弟高士鶴及兩位門生賞花于后花園池畔,談笑自如。談興正濃時,有人叩門而入,告知閹黨要抓他的確切消息,頓使高家滿門驚惶,惟有高攀龍神情泰然,微笑著對親人說,“吾視死如歸耳”,叮囑兒孫“無貽祖羞”。還說:“如果貪戀殘生,豈不辜負了平生的學問!”當天晚上,全家款敘,高攀龍說笑無異平日。深夜,風聲更緊,高攀龍悄悄起床至書齋,寫《別友柬》,并提筆向熹宗皇帝奏最后一疏。書畢,即換上朝服自沉于后花園池中,以示不愿受辱于閹黨。高攀龍在《遺疏》中寫道:“臣雖削奪,舊系大臣,大臣辱則國辱,故北向叩頭,從屈平之遺則。君恩未報,愿結來生。臣高攀龍垂絕書,乞使者執此報皇上。”高攀龍在痛苦無奈之際曾留言同年摯友袁可立道:“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高攀龍《高子文集·答袁節寰中丞》)”,其言猶未盡之厚望可見于筆端。
高攀龍死后,墓葬今梅園南華利灣。崇禎二年(1629年),高攀龍得到平反昭雪,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憲。到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其墓遷粲山南麓,這就是后人常說的河埒口高攀龍墓,1985年又移建于無錫西郊青山。
這里
/page/c3f7cab7/242.html
高攀龍,字存之,無錫人。少讀書,輒有志程朱之學。舉萬歷十七年進士,
授行人。四川僉事張世則進所著《大學初義》,詆程、朱章句,請頒天下。攀龍
抗疏力駁其謬,其書遂不行。
侍郎趙用賢、都御史李世達被訐去位,朝論多咎大學士王錫爵。攀龍上疏曰:
近見朝寧之上,善類擯斥一空。大臣則孫鑨、李世達、趙用賢去矣,小臣
則趙南星、陳泰來、顧允成、薛敷教、張納陛、于孔兼、賈巖斥矣。邇者李禎、
曾乾亨復不安其位而乞去矣,選郎孟化鯉又以推用言官張棟,空署而逐矣。
夫天地生才甚難,國家需才甚亟,廢斥如此,后將焉繼。致使正人扼腕,曲
士彈冠,世道人心何可勝慨!且今陛下朝講久輟,廷臣不獲望見顏色。天言傳布,
雖曰圣裁,隱伏之中,莫測所以。故中外群言,不曰:“輔臣欲除不附己”,則
曰“近侍不利用正人”。陛下深居九重,亦曾有以諸臣賢否陳于左右;而陛下于
諸臣,亦嘗一思其得罪之故乎?果以為皆由圣怒,則諸臣自孟化鯉而外,未聞忤
旨,何以皆罷斥?即使批鱗逆耳,如董基等,陛下已嘗收錄,何獨于諸臣不然?
臣恐陛下有祛邪之果斷,而左右反借以行媢嫉之私;陛下有容言之盛心,而臣
工反遺以拒諫諍之誚。傳之四海,垂諸史冊,為圣德累不小。
輔臣王錫爵等,跡其自待,若愈于張居正、申時行,察其用心,何以異于五
十步笑百步?即如諸臣罷斥,果以為當然,則是非邪正,恒人能辨,何忍坐視至
尊之過舉,得毋內泄其私憤,而利于斥逐之盡乎?末力詆鄭材、楊應宿讒諂宜黜。
應宿亦疏訐攀龍,語極妄誕。疏并下部院,議請薄罰兩臣,稍示懲創。帝不許,
鐫應宿二秩,謫攀龍揭陽添注典史。御史吳弘濟等論救,并獲譴。攀龍之官七月,
以事歸。尋遭親喪,遂不出,家居垂三十年。言者屢薦,帝悉不省。
熹宗立,起光祿丞。天啟元年進少卿。明年四月,疏劾戚畹鄭養性,言:“
張差梃擊實養性父國泰主謀。今人言籍籍,咸疑養性交關奸宄,別懷異謀,積疑
不解,當思善全之術。至劉保謀逆,中官盧受主之,劉于簡獄詞具在。受本鄭氏
私人,而李如楨一家交關鄭氏,計陷名將,失地喪師。于簡原供,明言李永芳約
如楨內應。若崔文升素為鄭氏腹心,知先帝癥虛,故用泄藥,罪在不赦。陛下僅
行斥逐,而文升猶潛住都城。宜勒養性還故里,急正如楨、文升典刑,用章國法。
”疏入,責攀龍多言,然卒遣養性還籍。
孫慎行以“紅丸”事攻舊輔方從哲,下廷議。攀龍引《春秋》首惡之誅,歸
獄從哲。給事中王志道為從哲解,攀龍遺書切責之。尋改太常少卿,疏陳務學之
要,因言:“從哲之罪非止紅丸,其最大者在交結鄭國泰。國泰父子所以謀危先
帝者不一,始以張差之梃,繼以美姝之進,終以文升之藥,而從哲實左右之。力
扶其為鄭氏者,力鋤其不為鄭氏者;一時人心若狂,但知鄭氏,不知東宮。此賊
臣也,討賊則為陛下之孝。而說者乃曰‘為先帝隱諱則為孝’,此大亂之道也。
陛下念圣母則宣選侍之罪,念皇考則隆選侍之恩,仁之至義之盡也,而說者乃曰
‘為圣母隱諱則為孝’。明如圣諭,目為假托;忠如楊漣,謗為居功。人臣避居
功,甘居罪,君父有急,袖手旁觀,此大亂之道也。惑于其說,孝也不知其為孝,
不孝也以為大孝;忠也不知其為忠,不忠也以為大忠。忠孝皆可變亂,何事不可
妄為?故從哲、養性不容不討,奈何猶令居輦轂下!”時從哲輩奧援甚固,摘疏
中“不孝”語激帝怒,將加嚴譴。葉向高力救,乃奪祿一年。旋改大理少卿。鄒
元標建書院,攀龍與焉。元標被攻,攀龍請與同罷,詔留之。進太仆卿,擢刑部
右侍郎。
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楊漣等群擊魏忠賢,勢已不兩立。及向高去國,魏
廣微日導忠賢為惡,而攀龍為趙南星門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淮、揚還,
攀龍發其穢狀,南星議戍之。呈秀窘,急走忠賢所,乞為義兒,遂摭謝應祥事,
謂攀龍黨南星。嚴旨詰責,攀龍遽引罪去。頃之,南京御史游鳳翔出為知府,訐
攀龍挾私排擠。詔復鳳翔故官,削攀龍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殺之,竄名李實劾
周起元疏中,遣緹騎往逮。攀龍晨謁宋儒楊龜山祠,以文告之。歸與二門生一弟
飲后園池上,聞周順昌已就逮,笑曰:“吾視死如歸,今果然矣。”入與夫人語,
如平時。出,書二紙告二孫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戶。移時諸子
排戶入,一燈熒然,則已衣冠自沈于池矣。發所封紙,乃遺表也,云:“臣雖削
奪,舊為大臣,大臣受辱則辱國。謹北向叩頭,從屈平之遺則。”復別門人華允
誠書云:“一生學問,至此亦少得力。”時年六十五。遠近聞其死,莫不傷之。
呈秀憾猶未釋,矯詔下其子世儒吏。刑部坐世儒不能防閑其父,謫為徒。崇
禎初,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謚忠憲,授世儒官。
初,海內學者率宗王守仁,攀龍心非之。與顧憲成同講學東林書院,以靜為
主。操履篤實,粹然一出于正,為一時儒者之宗。海內士大夫,識與不識,稱高、
顧無異詞。攀龍削官之秋,詔毀東林書院。莊烈帝嗣位,學者更修復之。
高子止水開放時間:8:00—21:00
高子止水景點介紹:
高子止水,即高攀龍投水自沉處,位于無錫市城內水曲巷后、今無錫市江南中學內。
明天啟六年(1626年),魏忠賢竊國亂政、矯旨逮系迫害東林黨人,遣派心腹來江南緝捕同年3月14,已被削籍歸里都寮院左都御史、東林黨領袖高攀龍自度難免,深夜急寫《遺哀》一則及《別友柬》一通,置于桌上,凌晨赴后園,效屈原之志投池以終,享年65歲。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高攀龍從子高世秦在高攀龍投水捐軀池上茸屋三楹,名曰:"止水祠",成為祭祀高攀龍的專祠。至解放前,止水池、祠均廢。
l95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加強文物遺跡保護,鑿地建池使舊池得以恢復。同時請郭沫若題寫了"高子止水"四字,并刻石置于水池旁。"文革"期間,高子止水又遭受破壞。石刻被打斷,沉入水底。l978年在原址上重新清理整修,原池恢復舊貌。l957年8月16日無錫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物保護單位。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renwu/49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高觀國
下一篇: 胡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