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方與應用

大承氣湯加味治療癲癇

道醫 2023-06-25 01:46:55

吳某,女,7歲(sui)。自4歲(sui)起患癇證(zheng)至今,每隔數(shu)日則癇證(zheng)發作,兩眼上翻(fan),口吐痰沫,四(si)肢痙攣(luan),旋即自醒。經腦(nao)電圖檢(jian)查,確診為癲癇。

患兒惡(e)心嘔吐,不思飲食,口出穢味(wei),腹部脹滿,大便(bian)秘結,小便(bian)色(se)赤,常喜汗出,望(wang)診可見舌紅(hong)苔黃,脈數有力。證屬陽明熱實(shi),化濕(shi)生(sheng)痰(tan),上蒙清竅,治當(dang)急(ji)下驅痰(tan)息風。方(fang)宜大承氣湯加(jia)味(wei)。處方(fang):大黃8克(ke),芒硝4克(ke)(沖(chong)),厚樸8克(ke),枳實(shi)6克(ke),僵蠶10克(ke),全蝎6克(ke),鉤藤10克(ke)(后下),膽(dan)星8克(ke),天竺(zhu)黃8克(ke),貝(bei)母8克(ke),朱(zhu)砂3克(ke)(沖(chong)),3劑。

服(fu)藥后(hou)大便每日兩三(san)行,臭穢(hui),癇(xian)證未再發(fa)作。因該患(huan)兒舌(she)紅苔仍黃厚,仍用前(qian)方去(qu)芒硝減大黃為5克,繼服(fu)1周,癇(xian)證遂止。為防癲癇(xian)復(fu)作,乃囑其家長每周服(fu)前(qian)方一劑,其病乃愈(yu)。

按:小兒(er)稟稚陽(yang)之體,若(ruo)飲食(shi)不(bu)節(jie),過食(shi)肥甘,蘊滯腸(chang)胃(wei),化火生痰(tan),陽(yang)升風動,則發為癇證(zheng),故巢元(yuan)方在《諸病源候論》中(zhong)將(jiang)其稱(cheng)為“食(shi)癇”。本(ben)案(an)患兒(er)腹脹便(bian)秘,舌紅(hong)苔厚,顯系陽(yang)明實(shi)熱所(suo)致。胃(wei)家火旺,灼傷筋(jin)脈,則四肢拘攣;腸(chang)胃(wei)積(ji)滯,化生痰(tan)濕,濁(zhuo)邪上干,蒙蔽清(qing)竅則突然昏仆,口吐涎沫。病在腸(chang)胃(wei),證(zheng)屬熱實(shi),故以大(da)承氣湯(tang)瀉熱,復(fu)佐僵蠶、全蝎、鉤藤(teng)、膽星(xing)、竺(zhu)黃(huang)、貝母息風化痰(tan),則實(shi)熱得祛(qu),風痰(tan)自除,癇證(zheng)遂止。

——本段(duan)摘自《 當代名家論經方用經方》

相關文章:

大(da)承(cheng)氣湯醫案(an)解析10月(yue)17日大(da)承(cheng)氣湯方歌(ge)方解,臨床運用醫案(an)05月(yue)01日厚(hou)樸在大(da)承(cheng)氣湯中的配伍作用分析05月(yue)01日大(da)承(cheng)氣湯的臨床運用醫案(an)05月(yue)01日大(da)承(cheng)氣湯加減治療粘連(lian)性腸(chang)梗阻54例05月(yue)01日大(da)承(cheng)氣湯組(zu)成,加減,方歌(ge)方解,大(da)承(cheng)氣湯的臨床運用03月(yue)24日《難病奇方系列叢書第三輯:大(da)承(cheng)氣湯》05月(yue)11日大(da)承(cheng)氣湯方歌(ge),組(zu)成,功效與作用

2021-04-01三(san)承氣湯主證對比(bi)(桂(gui)林(lin)本9-31條)小結(jie)

一、從條文中來看到三個承氣湯的主證對比。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跟熱有關系的是調胃承氣湯和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就是通便;而調胃承氣湯是在大便還沒有完全干結的情況下,大小承氣湯的大便已經干結了;大承氣湯證針對的狀況會比小承氣湯嚴重很多,所以常常可以先用小承氣湯來試探下情況。

【9-31】陽明病,脈實,雖汗出,而不惡熱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梗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者,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1、 脈實了,就是承氣湯范疇了,不是白虎湯范疇了。

2、 身體重在三陽范疇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熱邪很強,氣不通郁住了;二是柴胡龍牡湯范疇的形而上世界的問題。

3、 腹診有助于承氣湯的辯證,大承氣湯會有明顯的腹部壓痛點,按得到肚子脹而有形的東西,里面有燥屎。

4、 大腸燥熱會變成肺燥,所以大承氣湯患者會有喘的情況。

5、 “潮熱”是像海潮一樣定時的一陣陣發燒,病人主觀上會覺得一直是很熱的。區別于少陽的往來寒熱。

6、 白虎湯證的發燒是平的,穩的,在陽明之表;承氣湯證的發燒才會有潮熱的情況,代表熱邪已經往里面收了。

7、 如果手腳的汗冒得很兇的話,脾胃主四肢,說明消化軸的熱悶在里面,就確定大便已經干硬在消化軸了,可以用大承氣湯了。

8、 那如果患者出很多汗,微微發熱,但是惡寒,恐怕還有太陽表邪,此時不可用下法。

9、 如果患者并沒有熱像和燥像,只是大便出不來,可以用小承氣湯。小承氣湯沒有那么解熱,它就是通便。

10、 宋本這一條有差別,脈遲代表患者濕氣非常重,濕氣在里面悶燒,適用白虎湯加蒼術。

11、 承氣湯是可以根據患者的體質加減的,如氣很虛了,可以加補氣藥;血很干了可以加補血藥;津液不夠了加潤藥。

12、 大承氣湯證患者,舌苔一定很干燥很黃。脈沉實,發燒的范圍是從潮熱到日晡所發潮熱,就是下午3-5點發熱。

【9-32】陽明病潮熱,大便微梗者,可與大承氣湯;不梗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梗,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熱者,必大便復梗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 ? 這條就是說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探是否真的有燥屎,如果能用小承氣湯解決了,就不用大承氣湯啦。方法:給患者喝幾口小承氣湯,如果開始放屁了,說明有燥屎,但是實際上需要觀察,如果只是一兩個屁出來,并沒有很猛烈的一連串的屁的話,那說明只是最前面那一塊是干的,后面一串是稀的,還是不可以用大承氣湯。所以,要注意的是,如果用了小承氣湯之后沒有狂放屁的人千萬不能用大承氣湯下之。

【9-33】陽明病,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1、 陽明病如果這個人,熱量很足,熱邪很重的時候,就會偏向于譫語,就是說話沒有邏輯,好像在講瘋話一樣,可能正在對著空氣講話。

2、 “虛則鄭聲”,就是語言重復。如果臨床上,患者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時,說明已經相當虛了,就不能輕易用下法了。如果逼不得已必須要下之,就要做好加味,如人參、附子之類的,用溫下法。

3、 如果患者眼睛發直,說明肝腎已經干掉了。

4、 人最后要固護的是津液。對于五臟都干掉的人,不能用下法了,要先補。

5、 熱結旁流:就是大便干在里面,可是腸道在往里面灌水,所以會拉出綠綠黑黑的水。這個時候需要立刻用承氣湯來下燥屎,不然身體的津液會因為腸道想要自救而不斷抽水到腸道里面而把人抽干了,叫做“急下存陰”。

【9-34】陽明病,發汗多,若重發汗,以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1、 “發汗不會解陽”:就是用汗法根本解決不了陽明的熱邪,只會讓人越來越干、越來越熱。

2、 脈短說明這個人的津液已經嚴重不足了。

【9-35】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1、 大承氣湯主證:一直不大便、日晡所發潮熱、發燒、譫語,或者還有喘。

2、 對于已經用了吐法和下法,已經很虛的人,吃了一副就拉肚子了,就不要再吃了。保存性命為主要。

3、 在譫語上,溫病派和傷寒派處理思路不同,溫病派認為是熱邪入心造成,所以清心火為主。而傷寒派認為不管患者神多么混亂,最終還是因為消化軸的大便塞住了,那清掉大便,整個熱邪的來源就沒有了,才能好起來。但是在臨床上,如果當患者已經嚴重到這一條的癥狀時,用了大承氣湯之后,大便下來了,熱有些退了,命保住了,但是患者還在繼續發瘋,那就要用溫病的藥了,如安宮牛黃丸之類的,有犀牛角和羚羊角的方劑都有用。

【9-36】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9-37】陽明病,譫語,發熱潮,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9-38】陽明病,服承氣湯后,不轉矢氣,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1、 如果患者已經幾天不大便了,然后一直在出汗,那他的大便也會一天比一天干,但是明顯的熱還沒有出現,適用小承氣湯。

2、 跟熱有關系的是調胃承氣湯和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就是通便。

3、 脈滑而疾,跳得很快很有力,就是還不夠實,表示這個人還沒有燒干,還沒有真正的燥屎,可以用小承氣湯。

 4、 脈微澀,表示人已經很虛(xu)了,要用承氣湯加一些(xie)調補的藥,不(bu)可直接(jie)下之的。如黃龍湯。

“湯頭歌”是什么?誰會(hui)?

中醫的一些方劑歌訣,是描述癥狀和配藥的類似詩歌的藥方。中醫大多會熟記背誦,以方便看病開方。

如:
一、解表劑
1、辛溫解表劑
【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三拗湯】三拗湯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華蓋散】華蓋麻杏紫蘇子,茯苓陳草桑白皮;風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遲疑。
【麻黃加術湯】麻黃湯中加白術,濕困身疼總能醫。
【麻杏苡甘湯】還有麻杏苡甘劑,風濕發熱亦可祛。
【大青龍湯】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解表清熱此為良。
【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湯】加入葛根治項強,又兼汗出與惡風。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湯加厚樸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加甘草,發汗祛風力量雄。
【大羌活湯】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獨活防己知;還把黃連白術入,大羌活湯散熱濕。
【加味香蘇散】加味香蘇陳草風,荊艽姜蔓與川芎;惡風身熱頭項痛,胸脘滿悶服之松。
【香蘇散】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風寒內停飲,散寒蠲飲效堪夸。
【小青龍加石膏湯】小青龍把石膏配,咳喘而煩效更佳。
【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表在宣肺;姜棗細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辛涼解表劑
【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銀翹散】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發熱咽痛服之瘥。
【銀翹湯】鞠通更有銀翹湯,竹草麥冬生地黃;陽明溫病寒下后,脈浮無汗服之康。
【麻杏甘石湯】麻杏甘草石膏湯,四藥組合有專長;肺熱壅盛氣喘急,辛涼疏泄此法良。
【越婢湯】越婢湯中有石膏,麻黃生姜加棗草;風水惡風一身腫,水道通調腫自消。
【升麻葛根湯】閻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發表湯】宣毒發表升葛翹,杏桔荊防桔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現點此方饒。
【竹葉柳蒡湯】竹葉柳蒡葛根知,蟬衣荊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參甘麥,風疹急投莫延遲。
【柴葛解肌湯】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柴葛解肌湯】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黃;丹皮二母一并入,發熱口渴宜煎嘗。
【蔥豉桔梗湯】蔥豉桔梗薄荷翹,山梔竹葉加甘草;熱邪束肺嗽咽痛,風溫初起此方療。
【蔥豉湯】蔥豉湯是肘后方,解表發汗又通暢;惡寒發熱頭悶痛,服后邪散津不傷。
【活人蔥豉湯】類證活人蔥豉湯,更加葛根與麻黃;惡寒腰背頭項痛,得汗表解保安康。
3、扶正解表劑
【敗毒散】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湯服,祛寒除濕功效宏。
【荊防敗毒散】若須消散瘡毒腫,去參加入荊防風。
【倉廩散】原方配入陳倉米,噤口痢疾此為宗。
【參蘇飲】參蘇飲內陳皮草,枳殼前胡半夏從;葛根木香桔梗茯,氣虛感寒最宜用。
【再造散】再造散用參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齊;再加細辛姜棗煮,陽虛寒閉最相宜。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法優良;少陰脈沉反發熱,邪寒外解不傷陽。
【麻附甘草湯】前方去辛加炙草,無汗微熱宜煎嘗。
【蔥白七味飲】蔥白七味外臺方,新豉葛根與生姜;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最相當。
【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此方魁。
【千金葳蕤湯】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獨白薇木香草;外感熱傷津不足,生津清熱又解表。
二、瀉下劑
1、寒下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以枳樸瀉力強;陽明腑實真陰灼,急下存陰第一方。
【小承氣湯】去硝名曰小承氣,便硬痞滿瀉熱良。
【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復方大承氣湯】更有復方大承氣,大承氣加桃芍菔;能瀉腑實消脹滿,可治急性腸梗阻。
【大陷胸湯】大陷胸湯用硝黃,甘遂為末共成方;專治熱實結胸證,瀉熱逐水效非常。
【大陷胸丸】再把葶藶杏仁入,和丸更治項背強。
2、溫下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湯,脅下寒凝疝痛方;冷積內結成實證,溫下寒實可復康。
【溫脾湯】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寒熱并進補兼瀉,溫通寒積振脾陽。
【三物備急丸】三物備急巴豆研,干姜大黃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積,速投此方急救先。
【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貝,再把巴豆一齊配;寒實結胸痰涎壅,祛痰瀉積功力倍。
3、潤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難解,腸潤熱瀉諸癥卻。
【潤腸丸】潤腸丸用歸羌活,大黃桃麻兩仁合;勞倦納呆便秘澀,蜜丸嚼服功效確。
【五仁丸】五仁柏子加松米,桃杏兩仁陳郁李;血虛津枯腸中燥,理氣潤腸通便秘。
【濟川煎】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陰虛血弱腸中燥,滋陰補血便自通。
4、逐水
【十棗湯】十棗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與芫花。
【控涎丹】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舟車丸】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檳木香;青皮橘皮輕粉入,瀉水消脹力量強。
【疏鑿飲子】疏鑿飲子瀉水方,木通澤瀉與檳榔;羌艽苓腹椒商陸,赤豆姜皮退腫良。
5、攻補兼施
【新加黃龍湯】新加黃龍草硝黃,參歸麥地玄海姜;滋陰養液補氣血,正虛便秘此方良。
【黃龍湯】黃龍湯枳樸硝黃,參歸桔棗共生姜;陽明腑實氣血弱,通便不礙氣血傷。
【增液承氣湯】增液承氣玄地冬,更加硝黃力量雄;溫病陰虧實熱結,養陰瀉熱腸道通。
【承氣養營湯】承氣養營歸芍知,生地大黃與樸枳;數下陰傷熱結在,正是此方效顯時。
三、和解劑
1、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柴胡枳桔湯】柴胡枳桔陳皮茶,黃芹生姜與半夏;邪郁腠理胸滿痛,辛開苦泄此方佳。
【蒿芩清膽湯】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熱重寒輕痰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
【柴胡達原飲】柴胡達原檳樸果,更加芩草枳殼和;青皮桔梗荷葉柄,豁痰寬胸截瘧疴。
【達原飲】達原飲用樸檳芩,白芍甘知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熱作,透邪逐穢此方行。
【清脾飲】清脾飲用柴夏芩,草果青皮術甘苓;厚樸生姜同煮煎,熱多寒少溫瘧平。
2、調和肝脾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實易殼行氣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氣悶脅痛皆可暢。
【逍遙散】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丹梔逍遙散】更有丹梔逍遙散,調經解郁清熱著。
【黑逍遙散】黑逍遙散有生地,血虛痛經功效卓。
【痛瀉要方】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3、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配連芩,干姜棗草人參行;辛苦甘溫消虛痞,治在調陽與和陰。
【生姜瀉心湯】干姜減量生姜配,水熱互結消痞靈。
【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加重草,主治氣痞腹中鳴。
【黃連湯】黃連湯證上焦熱,中寒腹痛欲嘔噦;半夏瀉心加桂枝,減去黃芩散寒邪。
四、清熱劑
1、清氣分熱
【白虎湯】白虎湯清氣分熱,石膏知母草米協。
【白虎加人參湯】熱渴汗出兼氣虛,白虎加參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湯】身熱欲嘔骨節痛,加入桂枝疏經脈。
【白虎加蒼術湯】濕溫身重汗出多,方加蒼術濕熱減。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津自生。
2、清營涼血
【清營湯】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清宮湯】減去丹參銀連地,清宮更加蓮子心。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可治,熱入營血服之安。
3、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斑皆可平。
【瀉心湯】瀉心大黃與連芩,主治黃疸血妄行。
【涼膈散】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干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中焦燥實服之消。
【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4、氣血兩清
【清瘟敗毒飲】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并;犀角玄翹知芍桔,清熱解毒亦滋陰。
【化斑湯】化斑玄犀和白虎,涼血解毒燔熱清。
【神犀丹】神犀丹中犀玄參,芩蒲地銀板藍根;翹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熱毒深。
5、清臟腑熱
【導赤散】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滲入小便中。
【清心蓮子飲】清心蓮子參耆苓,地骨車前甘草芩;益氣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濁與遺精。
【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同,肝經濕熱力能排。
【瀉青丸】瀉青丸用龍腦梔,瀉火下行大黃施;羌防升散芎歸養,瀉火養肝不宜遲。
【當歸龍薈丸】當歸龍薈用四黃,梔子木香與麝香;和蜜為丸加青黛,肝膽實火悉能攘。
【左金丸】左金黃連與吳萸,脅痛吞酸悉能醫。
【戊己丸】再加芍藥名戊己,專治泄痢痛再臍。
【香連丸】香連相合治熱痢,癥現腹痛又里急。
【瀉白散】瀉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瀉肺清熱平咳喘,又可和中與健脾。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亦瀉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清胃散】清胃散中當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瀉黃散】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并見功。
【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黃,膏知牛膝麥冬襄;腎虛胃火相為病,牙痛齒衄宜煎嘗。
【芍藥湯】芍藥湯內用檳黃,芩連歸桂甘草香;重在調氣兼行血,里急便膿自然康。
【黃芩湯】黃芩湯用芍棗草,清熱和中止痢方。
【白頭翁湯】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備。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上方加草與阿膠,產后虛痢稱良劑。
6、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知地丹,熱自陰來仔細看;夜熱旱涼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
【秦艽鱉甲散】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超。
【清骨散】清骨散主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輔;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勞熱一并除。
【當歸(gui)六黃湯】火炎汗出(chu)六黃湯,歸(gui)柏芩連二地黃;倍用黃耆為固(gu)表(biao),滋陰清熱斂汗強。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6164.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he)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lian)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yi)的(de)(de),請聯(lian)系管理(li)員(yuan),我(wo)們會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pian)資源(yuan)(yuan)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ruo)有(you)來(lai)源(yuan)(yuan)標(biao)注(zhu)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de)合法權(quan)益(yi),請立即通(tong)知我(wo)們(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們會第一(yi)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shi)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下(xia)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