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方與應用

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治療范圍

道醫 2023-06-25 01:06:01

[組成(cheng)]大黃4.6克,黃芩、黃連各2.4克。上挫(cuo)細(xi),以(yi)(yi)水一(yi)合(he),煎(jian)五(wu)勺,去(qu)渣(zha),頓(dun)服。如以(yi)(yi)沸湯一(yi)合(he),漬之(zhi),絞去(qu)渣(zha)服,亦可(ke)。

[癥狀表現]原文: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按(an):《千金(jin)方》:引此文,“不足(zu)”作“不定”宜(yi)從之。

補充:當有(you)心下痞,大便秘(mi)結,心膈煩躁,小便赤澀(se),或驚癇,發狂,面及眼目(mu)有(you)赤色,或腫,脈數急(ji)而實等證。

[立(li)方意義(yi)]本方證由(you)心(xin)(xin)胃肝(gan)膽之(zhi)火(huo),駢集(ji)胸中(zhong),迫(po)血上行,乃有煩悸,吐(tu)衄(nv)急迫(po)之(zhi)狀。為(wei)用黃連以(yi)清心(xin)(xin)胃之(zhi)火(huo);黃芩以(yi)清肝(gan)膽之(zhi)火(huo),其熱(re)(re)雖可暫消(xiao),吐(tu)衄(nv)亦(yi)可暫止,仍(reng)不能弭(mi)其復發(fa),故必須以(yi)泄熱(re)(re)通利(li)之(zhi)大黃為(wei)主將,領導芩、連,迫(po)使心(xin)(xin)胃肝(gan)膽之(zhi)火(huo),同時(shi)下降,始能絕其復燃(ran)之(zhi)患,此其所(suo)以(yi)為(wei)熱(re)(re)性吐(tu)衄(nv)之(zhi)劑歟(yu)?

[治療范圍]以(yi)心下(xia)痞而(er)煩悸不定,大便秘而(er)上(shang)氣(qi)為主(zhu)。

[諸(zhu)家(jia)經驗談]《芳(fang)翁醫談》:江洲多羅(luo)尾先侯(hou),患失(shi)精數年,與人并坐,自不知(zhi)其漏泄,諸(zhu)醫盡力(li),不得治(zhi)。故延師(shi),師(shi)至,將診之,侯(hou)因(yin)問曰(yue)(yue):寡人之病,可(ke)治(zhi)乎?曰(yue)(yue):可(ke)治(zhi),侯(hou)乃屈一指,尋又問如(ru)初,師(shi)曰(yue)(yue):可(ke)治(zhi)。侯(hou)又如(ru)是(shi)不已,至十指,抱劍去,師(shi)曰(yue)(yue):癇也,以三黃瀉心湯而痊愈(yu)。侯(hou)大悅服,且從師(shi)學醫三年。

《建殊錄》:泉(quan)廬伊(yi)兵衛,年(nian)(nian)二(er)十余(yu),積(ji)年(nian)(nian)患吐(tu)(tu)血,每旬必一(yi)發,丙午(wu)秋,大吐(tu)(tu),吐(tu)(tu)已,氣息頓絕,迎(ying)眾醫救之,皆以為(wei)不(bu)可(ke)為(wei)矣,于(yu)是家人環注,謀(mou)葬事(shi)。先生后至,視之,似未定為(wei)死者,因以絲著鼻間,猶能蠕蠕動,乃按其腹,有微動,蓋氣未盡也,急作三黃瀉(xie)心湯,每帖重十五錢,須臾(yu),腹中雷(lei)鳴,下(xia)利數(shu)行,即醒,出入(ru)二(er)十余(yu)日許,痊愈(yu),十余(yu)年(nian)(nian)不(bu)復(fu)發。

方輿(yu)輗(ni):往(wang)年(nian)新街之酒(jiu)家,茨才屋其之下婢,患逆經,起時吐衄,后至眼、目、耳(er)、十(shi)指頭皆出血,形體麻木,手足(zu)亦至于強直,余投瀉心湯,十(shi)日血止,后與回生湯調(diao)理復舊。

《方伎雜志》:數(shu)年前(qian),京師之壯(zhuang)長,笹屋利助(zhu),循(xun)常(chang)例,往(wang)幕府賀(he)歲,冬(dong)秒,下江(jiang)戶(hu),在途中下血,至府后(hou),即請診(zhen)治,周身面色青白,爪、甲、舌亦(yi)無血色而(er)干(gan)燥,脈沉(chen)弱,胸動(dong)亢,息強切,飲食(shi)不進,大便晝夜有(you)數(shu)次,檢其大便,皆血也,且有(you)數(shu)血塊(kuai),日(ri)日(ri)如是(shi)(中略)。余與(yu)瀉心湯合(he)四逆加人參湯三帖(tie),使交互服之。(中略)服藥后(hou),血少(shao)減,身體手足(zu)亦(yi)溫,至春,血止,大快,但(dan)尚有(you)虛熱之候(hou),一身手足(zu)蒸熱,因(yin)轉(zhuan)柴物湯,通計三十余日(ri)而(er)復舊(下略)。

《中(zhong)國內科醫鑒》:瀉心湯(tang)對于癲癇效。

又:癲狂,凡實熱者,總用此方(fang)。

又:腦溢血,用瀉心湯能救急,亦能治(zhi)緩,誠(cheng)良劑(ji)也(ye)。

又:大黃散(san)(即本方)療(liao)黃疸之身(shen)體面目之黃者,有效。

《漢藥(yao)神效(xiao)方(fang)》:惠美寧固曰:衄(nv)血,用諸藥(yao)無效(xiao)者,用瀉心(xin)湯加荊芥二錢,有奇(qi)效(xiao)。

《漢方新解(jie)》:火傷后,大熱煩躁,嘔吐,下利(li)者,及(ji)船(chuan)車暈眩等證,用本方,尤(you)有奇效(xiao)。

[諸家緒論(lun)]《藥(yao)徵》:凡病心下(xia)煩悸(ji),心下(xia)痞,按之濡者(zhe),用此湯皆治(zhi)也。

《衷中(zhong)參西錄》:吐血,非因寒涼者(zhe),此方服之,無不立愈。且愈后(hou)而瘀血全消,更無他患(huan),真良(liang)方也。

《保赤全書》:三黃(huang)丸治麻后,赤白痢,里急后重,身實(shi)者。

《松原家藏(zang)方(fang)》:瀉心(xin)(xin)湯治卒倒,人事(shi)不知,心(xin)(xin)下痞堅,疾喘急迫(po)者。

《瀉疫新論》:本(ben)方治心下煩(fan),嘔(ou)吐,下利。而心下痞(pi)者,嘔(ou)甚者,加辰砂更妙。

《和劑(ji)局方》:(上略)治五般痔疾,糞(fen)門(men)腫(zhong)痛,或下鮮血。(中略)小兒之積熱,亦宜服之。

《圣濟總(zong)錄》:金(jin)花丸(wan)(即本方為(wei)丸(wan)之名)急勞,煩躁(zao),羸瘦,面(mian)色萎黃,頭痛,眼澀,多困少力者,三味等分(fen),為(wei)末(mo),煉蜜(mi)為(wei)丸(wan),服之。

《肘后方(fang)》:惡瘡三十年不愈(yu)者、大(da)黃(huang)、黃(huang)芩、黃(huang)連各三兩,為(wei)散,洗瘡凈,粉之,日三次,無不差者。

方輿輗:瀉心湯不(bu)僅治吐血(xue)(xue),衄(nv)血(xue)(xue),即下血(xue)(xue),尿血(xue)(xue),齒衄(nv),舌(she)衄(nv),耳衄(nv)等,一身九竅出血(xue)(xue)者,無不(bu)治之(zhi),真血(xue)(xue)證之(zhi)玉液金(jin)丹也。

又(you):墜打損傷,昏眩不(bu)(bu)省人事者及(ji)出血(xue)不(bu)(bu)已者,大(da)宜(yi)此湯(中略(lve)),金瘡(chuang)亦唯用此湯可(ke)也。《求真》云:此證有當(dang)以桃(tao)核(he)承氣(qi)湯治之(zhi)者,不(bu)(bu)可(ke)不(bu)(bu)知。.

按:其他各家用本方(fang)(fang)治療諸病,可供參考者(zhe),為匯錄(lu)于(yu)后:《千金翼(yi)》三黃(huang)湯(即本方(fang)(fang))主解散(san)腹(fu)痛脹滿之(zhi)發于(yu)卒急(ji)者(zhe)。《外臺秘要》引《集驗》大(da)黃(huang)散(san)(即本方(fang)(fang))療黃(huang)疸,身體面目皆黃(huang)者(zhe)。

又:骨蒸,本(ben)方(fang)(fang)加芒硝蜜(mi)丸(wan)服。《古今醫(yi)說(shuo)》:三(san)黃丸(wan)治遺精有(you)熱(re)者。《名醫(yi)方(fang)(fang)考》:三(san)黃瀉心湯治心膈實(shi)熱(re),躁面赤(chi)者。《漢法醫(yi)典》:胃(wei)潰瘍,吐(tu)血(xue)時(shi),用三(san)黃湯,《直指方(fang)(fang)》于本(ben)方(fang)(fang)加川芎(xiong),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后驚(jing)水(shui)調服,名川芎(xiong)三(san)黃散,治實(shi)熱(re)衄血(xue)。《拔萃方(fang)(fang)》于本(ben)方(fang)(fang)加犀角地黃湯治熱(re)甚(shen),血(xue)積胸中。就以上所治各病(bing)觀之,可知本(ben)方(fang)(fang)應用之廣泛矣。

[憑證(zheng)使(shi)用]腦出血,半身不遂,顏(yan)面神經麻痹,衄血,肺(fei)結核(發熱、咳嗽(sou)、咯血),胃出血,胃潰瘍,痔出血,眼(yan)疾(ji),耳疾(ji),口腔,舌及咽(yan)喉之(zhi)疾(ji)患,及發狂(kuang)(kuang)等(《漢(han)方新解》)其他(ta)癲,狂(kuang)(kuang)癇,及婦人逆經等證(zheng)。

——本段摘自《經方隨證應用法》

?小兒咳嗽(sou)經驗案

咳嗽一癥,為兒科最常見的肺系疾病之癥狀,四診合參,其病因病機多端,故治療各異。江蘇省儀征市中醫院孫浩老中醫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辨證精準,切中病機,善用經方治療多種小兒咳嗽,現舉5例驗案說明如下:
調胃承氣湯通腑肅肺治咳嗽
金某,女,4歲,咳嗽6天來診。因發熱咳嗽家長給予感冒藥治療后,熱退而咳嗽未愈,咳嗽有痰,煩躁寐差,納呆,大便已一周未解,舌苔滿布黃厚膩。
證屬痰濕內阻,腑氣不通,治以通腑肅肺。
方藥:生大黃5克(后下),玄明粉3克(沖服),制半夏6克,橘紅5克,炒白蒼術各5克,川郁金10克,炙甘草3克。2劑,隔日1劑服用。
二診:患兒大便已通,咳嗽已止,睡眠已安,納稍增,舌苔稍厚,予王氏保赤丸口服鞏固療效。
按:《傷寒論》調胃承氣湯原文:「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可見此方具有瀉熱和胃、潤燥軟堅的功效。孫浩認為,該患兒外感表證后出現煩躁寐不安,便秘等癥,屬陽明腑實,熱雖聚于胃,而未見潮熱譫語等證,主以調胃承氣湯。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去實;芒硝咸寒,潤燥軟堅,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加制夏、橘紅化痰燥濕;郁金行氣解郁。諸藥合用,共奏通腑肅肺止咳之功。
半夏瀉心湯降逆消痞治咳嗽
王某,男,6歲,發熱,咳嗽,痰多氣粗來診。患兒素體肥胖,昨日貪涼后晚間始發熱,微惡寒,無汗,咳嗽,痰多氣粗,嘔出黏痰,腹脹,大便稀溏量少,其味酸臭,苔黃膩,脈滑數。
證屬外感痰食互結,中焦氣機痞塞,治以疏風解表,降逆消痞。
方藥:淡豆豉8克,薄荷3克(后下),制半夏8克,炒黃芩5克,川連2克,淡干姜2.5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大棗3枚。3劑。
二診:患兒汗出熱退,痰少咳減,不嘔吐,腹脹消,大便正常,治當健脾化濕。方藥:茯苓10克,炒白術8克,薏苡仁10克,炒扁豆8克,制半夏6克,橘紅5克,炒枯芩6克,萊菔子5克,甘草3克,大棗3枚。5劑。
按:半夏瀉心湯原文:「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孫浩認為,該患兒本有痰食內結,加之外感風寒,導致寒熱錯雜之邪痞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出現發熱、咳嗽痰多、腹脹、腸鳴下利、惡心、嘔吐等癥,故治以淡豆豉、薄荷輕清達表,使邪從汗,并用半夏瀉心湯苦降并開,加茯苓健脾利濕,因有外感表邪,故棄用人參,以防閉門留寇。二診諸癥悉解,即以健脾化濕善其后。
小青龍湯溫化水飲治咳嗽
劉某,男,10歲,因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難以平臥來診。患兒素有哮喘史,昨夜受風寒后即惡寒發熱,咳嗽氣喘,喉中痰鳴如水雞聲,痰出清稀,納差,舌淡苔薄白,脈滑。
證屬外感風寒,內有停飲,治擬解表散寒,溫化水飲。
方藥:炙麻黃6克,炒白芍10克,細辛2克,干姜2克,桂枝8克,制半夏8克,化橘紅5克,五味子3克,甘草3克。3劑。
二診:患兒惡寒發熱已解,咳嗽已稀,喉中痰聲已少,睡臥安寧,效不更方,原方再進3劑。
三診:患兒咳喘已平,唯肺脾氣虛,哮喘易反復發作,擬補中益氣丸常服以補益肺脾。
按:小青龍湯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孫浩認為,該患兒受風寒后即惡寒發熱,此為太陽表證;咳嗽氣喘,難以平臥,喉中有痰,時咳吐白痰,此為內有水飲之邪,水飲氾濫,干犯肺胃,致肺失宣降,胃氣上逆,故治以麻黃發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則增強通陽宣散之功;芍藥與桂枝配伍,調和營衛;干姜、細辛,散寒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化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甘草和中兼調和諸藥。
麻杏石甘湯清宣肺熱治咳嗽
吳某,女,9歲,因發熱咳嗽氣喘三天來診。家長給服感冒藥后汗出熱不解,咳嗽加重,伴氣喘,痰多黏稠,不易咯出,納差,大便干結,小便黃,苔薄黃,脈浮數。
證屬邪熱壅肺,肺失清肅,治擬清宣肺熱。
方藥:炙麻黃6克,杏仁4克,甘草3克,生石膏20克(先煎),大貝母10克,炙桑白皮8克,玉蘇子10克,萊菔子6克。3劑。二診:患兒熱退,咳嗽大減,痰少,大便已通,原方去炙桑白皮,加茯苓、焦薏苡仁各10克,再進5劑。
按:麻杏石甘湯原文:「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孫浩認為,該患兒服藥后汗出熱不解,說明邪熱已入里迫肺,肺失清肅,故見喘息;熱灼肺津,煉液為痰,壅閉于肺,故痰多黏稠,不易咯出;大便干結,小便黃,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里熱的表現。故用麻杏石甘湯清宣肺中郁熱而定喘,加大貝母、蘇子、炙桑皮、萊菔子降氣化痰。
桂枝湯調和營衛治咳嗽
余某,男,4歲,因低熱咳嗽6天來診。患兒6天前患感冒惡寒發熱,在外院治療后,仍有低熱,咳嗽,動輒汗出,納差,大便偏干,舌淡紅,脈浮緩。
證屬營衛不和,治以調和營衛。
方藥:桂枝6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生姜1片,大棗3枚,杏仁4克,萊菔子8克。3劑。二診:患兒熱退,汗止,咳嗽大減,納漸增,大便通,上方加太子參8克,茯苓8克,再服5劑鞏固療效。
按:桂枝湯(tang)(tang)原文:「太陽(yang)中(zhong)風,陽(yang)浮而陰弱,陽(yang)浮者(zhe),熱自(zi)(zi)發,陰弱者(zhe)汗自(zi)(zi)出,嗇嗇惡寒(han),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gan)嘔者(zhe),桂枝湯(tang)(tang)主之(zhi)。」桂枝湯(tang)(tang)為(wei)(wei)仲景群方(fang)之(zhi)冠,具解(jie)肌(ji)發表、調和(he)營(ying)(ying)衛(wei)之(zhi)功,為(wei)(wei)治(zhi)療太陽(yang)中(zhong)風之(zhi)首方(fang)。孫浩(hao)認為(wei)(wei),本例患(huan)兒低熱、咳嗽、動則汗出、納(na)差、大便干(gan)、舌淡紅、脈浮緩,證屬(shu)于(yu)營(ying)(ying)衛(wei)不和(he),故(gu)用桂枝湯(tang)(tang)調和(he)營(ying)(ying)衛(wei),加(jia)杏(xing)仁(ren)、萊(lai)菔子肅肺(fei)利便,故(gu)咳嗽自(zi)(zi)止。

153.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153.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味苦寒) 黃連一兩(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劉渡舟

這條是介紹火痞的脈證治法,痞有水有火,心下痞屬于火。這條的主證就是心下痞,心下堵塞,氣不通,腹診可以發現按之不硬,軟乎乎的,所以按之濡是有診斷意義的。

但是按之濡心下痞的癥狀很多,半夏瀉心湯就是這樣。這時要看脈了,關上脈浮,見到浮脈,數脈也可以,這是陽性脈。大浮數動滑都是陽脈,關屬于脾胃,寸候心肺,尺候肝腎。關上見陽脈,說明是熱像的脈,這個心下痞屬于有熱的,是火熱之氣痞塞而不散。如果是水痞或者結胸,應該是沉脈。

但是這里還有些問題,既然是火熱之邪,那么這個人應該有心煩的癥狀;小便也應該發黃,大便通而不爽,像是總拉不完。這樣心下痞,伴有心煩,舌頭紅絳,大便通而不爽,小便黃,才知道是熱痞,也可能出現衄血和吐血。

大黃可以蕩滌腸胃,破熱結,黃連能清熱厚腸胃。麻沸湯就是開水,須彌就是片刻,時間很短。大黃黃連瀉心湯不是煎法,用的泡藥的方法。這兩個藥都是苦寒藥,這里心下痞是火熱之氣的痞塞,沒有實物凝結,祛除這種熱邪不能夠瀉下,所以用了泡服的方法。這個方子治療衄血,牙疼,吐血,心下煩,睡不好覺,都可以,有點瀉下的作用。瀉心湯治療血癥,效果非常好。

胡希恕

心下痞,按之濡,里面沒有東西,胃也不虛,如果胃虛就成了痞硬了。大黃配苦寒藥可以下熱,所以叫做瀉心。大黃和黃連量都不大,用麻沸湯稍稍泡一下。生大黃比熟大黃厲害,煎煮的比漬的更有力。這里不用大瀉,所以漬一下就可以了。這個方子很好,但是用的機會不多,它不但治療心下痞,還治療衄血、吐血。

劉志杰

這(zhe)(zhe)個專講痞(pi)證,輕(qing)癥。感(gan)覺心下痞(pi)悶(men),堵(du)得(de)慌,用(yong)手按不硬,脈是(shi)關上浮(fu)。病在中(zhong)焦,屬于(yu)陽明有熱,就是(shi)泡服。大黃調中(zhong),黃連祛濕熱腹痛。這(zhe)(zhe)里應(ying)該沒有大便不通的情況(kuang),一般是(shi)偏干(gan)。

柴胡13方

柴胡類方應用

? (一)小柴胡湯

運用本方治外感熱病,是非常貼切的。從少陽的病機看,外可兼太陽,一般風寒感冒太陽、少陽合病者甚多,用小柴胡湯酌加防風、葛根之類透達即可。

? ?

從臨床實際看,時下市售的感冒藥,大多數是辛涼藥,有的還夾有西藥發汗,如強力銀翹片、復方感冒靈等。如外感初期即用上藥治療,一是發汗過甚,一是辛涼郁遏,如此治療,若體質素虛者,必然導致在表之衛氣損傷,在里之脾胃受累,其結果就是表里含混,寒熱并存,虛實兼有。所以,再用中藥解表、西藥發汗就不相宜了。取小柴胡湯的調和寒熱、透達外邪則是很合拍的。

【案一】鄢某,男,36歲。因外感服用強力銀翹片兩天,又服用消炎藥汗出熱不退,體溫38.9度,血象正常,中性不高。惡寒欲衣被,身痛酸軟,頭疼緊束,口不渴,舌苔薄而白膩,脈浮弦數。方用小柴胡湯加味:

? ? 柴胡10g,黨參15g,黃芩、法半夏、防風各10g,葛根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服第一劑后,體溫下降至38.3℃,惡寒罷,身體舒適,熱退脈靜,食納增,服3劑痊愈。

目前,臨床上中西藥雜用,對病情不利者屢見不鮮。如上所述,其弊端就在于打亂了表里傳變的正常秩序,使之表里不清,寒熱夾雜,虛實并存。此時,如能正確運用小柴胡湯的調和作用,切中病機,可以轉敗為勝。不然,則釀成仲景所謂的“壞病”,病機變化多端,治療的難度就非常大。

(二)柴胡桂枝各半湯

本方冶虛人外感,可與補中益氣湯媲美,前者偏表里不和,而后者偏氣虛兼表。

【案二】一婦人,年40左右,因感冒發熱惡寒,既用解表藥,又用清熱藥,并用西藥消炎抗感染,病延六七日。其主癥惡寒發熱,身痛不休,無汗或微汗熱不退,體溫37.5—38.9℃,不欲飲食,口淡乏味,二便尚可,脈虛浮數,舌薄白潤。投:

柴胡、桂枝各10g,黨參15g,法半夏、黃芩、白芍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

? ? 服1劑微汗出,熱退,精神好;食納增,頭不疼。再劑一切恢復正常,后予補中益氣湯3劑而痊愈。

? ? 柴胡桂枝各半湯,既具備小柴胡湯的調和表里等功能,又具備桂枝湯調和營衛的功能,合二方為一方,可以通治老年經常感冒,身痛不已,若再以本方合玉屏風散,有病可治,無病可防,實屬保健良方。

此外,還可用治風濕身痛、關節酸痛、肌肉掣動。在南方春雨連綿之日,身體素質較差而兼有風濕者,用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氣血,透達風寒濕邪,加防風、秦艽、威靈仙祛風勝濕,功效尤著。若與九味羌活湯、羌活勝濕湯相比,彼則一味攻邪,耗傷正氣,此則攻補兼施,發中有收,功效殊不相同。

? ? (三)柴胡二陳湯

? ? 此方即小柴胡湯原方合二陳湯。用于慢性氣管炎患者,頗為有效。因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多有肺氣不足,經常罹患外感,一味解表發汗有傷肺氣,只能以調和寒熱的小柴胡湯發中有收,攻中有補以祛外邪。而內有痰飲,用二陳湯理氣化痰,或加葶藶子、蘇子、五味子降氣而斂肺氣。柴胡二陳合用,可謂是安內攘外,各建其功。體現了整體辨證的優勢。

? ? 【案三】汪某,年逾六旬,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多年,遇寒即發,咳嗽氣粗,痰涎壅甚,惡寒低熱,食納差,脈虛數,舌黃白而膩。處方:

? ?

黨參15g,柴胡、黃芩、法半夏各10g,茯苓20g,陳皮、葶藶子、蘇子各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每日1劑,分2次溫服。一般上藥服3—5劑,病即緩解。

? ?

從臨床實踐看,用柴胡二陳湯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功效優于用抗生素。本方長于補益肺脾,溫化寒痰,對老年患者無疑是從整體出發,全面調理,從本論治。而抗生素的作用,姑且不能視為寒涼劑,但其負面反應卻可損傷脾胃,波及肺氣。久病體弱者,兩者的療效是決然不同的。

? ?

(四)柴胡加龍牡合甘麥大棗湯

? ?

此方即小柴胡湯去生姜,加龍牡、浮小麥、麥冬。治婦人更年期綜合征,或治精神抑郁癥,均能取效。

? ?

【案四】黃某,自46歲后,陸續出現煩躁易怒,今48歲更趨嚴重,夜夢紛紜,胸脅刺痛,大便不暢,經前一星期加重,脈弦實有力。處方:

柴胡、黃芩、法半夏各10g,太子參15g,郁金、青皮、香附、麥冬各10g,生龍牡各15g,浮小麥30g,大棗3枚,花粉、橘核各15g。每日1劑,分2次溫服。

? ?

經前煩躁開始服藥。如此反復治療多年,至50歲后慢慢穩定安寧。本病臨床多見,其病機為陰血不足、肝郁化火所致,故尚可加六味地黃丸、二至丸等滋陰養血、平肝潤燥藥。

? ?

本方柴胡加龍牡湯有別于《傷寒論》中的柴胡加龍牡湯,原方有桂枝、大黃、鉛丹、茯苓,為治傷寒下后煩驚譫語的病癥,是小柴胡湯的變法,主治功用各異。筆者認為,以小柴胡湯原方加龍牡等,旨在調和肝膽、脾胃、氣機郁滯之癥,合甘麥大棗湯補益心脾,故治療婦人更年期綜合征以及精神抑郁癥。原方桂枝之辛,大棗之寒,鉛丹有小毒,故均棄之。

? ?

(五)柴胡酸棗仁湯

? ?

酸棗仁湯是《金匱要略》方,有養血安神、清熱除煩的功用。本方合小柴胡湯,治肝郁化火、陰血不足、陰虛陽亢所致的失眠,頗多效驗,臨床上用于陰虛瘦弱之體或更年期綜合征的煩躁、失眠、驚悸等皆有良效。

?

【案五】吳某,女,52歲,中學教師。自述心慌不寧,胸悶氣憋,精神不振,夜煩夢多,食納差,脈間歇,每分鐘2~3次不等,曾服用天王補心丹、柏子養心丸,以及地西泮等西藥,療效不穩定。察其舌質偏紅,苔黃白而膩。處方:

? ?

柴胡10g,太子參15g,法半夏、黃芩、知母各10g,酸棗仁15g,炙甘草10g,茯苓20g,川芎6g,丹參15g,浮小麥30g。每日1劑,分2次溫服。

? ?

5劑后睡眠安穩,煩躁減,期前收縮基本控制,精神好轉,食納增加。繼以上方隔日1劑,前后共服30劑,一切恢復正常。

? ?

本案屬陰虛肝血不足,肝郁火化。婦人絕經期前后多有此癥,有的癥狀較輕,有的嚴重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男性群體中亦有部分患者素體陰虛火旺,體質瘦弱,可以出現煩驚、心悸、失眠等癥。究其病機,男女均為陰血不足、血不足以養肝,故而肝郁化燥,用小柴胡湯疏泄肝膽,合酸棗仁湯養陰血,加白芍、丹參等增強其滋陰養血的功效,能起到較好的除煩定驚之效。

?

(六)柴胡溫膽湯

? ?

此方即小柴胡湯去姜棗,合溫膽湯(或黃連溫膽湯)組合而成。治療膽胃濕熱、肝郁化火的煩躁失眠、耳鳴驚悸、精神抑郁等癥。

?

【案六】李某,女,16歲,中學生。學習成績一貫優良。因家況不佳,逐漸精神委靡,少言寡語,煩躁失眠,幻聽恐懼。月經前癥狀加劇,休學治療,先西藥鎮靜,住精神病院一個多月,病情未見好轉,遂轉中醫治療。癥見:精神呆滯,兩目直視,眼神不寧,少言寡語,夜寐不安,時而煩躁,甚則夜間出走,食納少,大便不快,脈弦實稍數,舌苔黃白厚膩。處方:

? ?

柴胡10g,太子參15g,黃芩10g,川黃連3g,法半夏、郁金各10g,茯苓15g,枳殼10g,竹茹15g,陳皮10g,菖蒲、遠志各6g,虎杖15g,膽南星6g每日1劑,分2次稍涼服。

? ?

前方進10劑后,精神狀態有明顯好轉,食納增加,夜能安睡,臨經前情緒波動減輕,遂守原方加綠萼梅、合歡皮、夜交藤,或合甘麥大棗湯等,治療近半年后復學,成績逐漸上升,觀察半年,病未復發。

? ?

柴胡溫膽湯,用以治失眠、情緒緊張,或憂郁,不失為一劑良方。凡是膽胃濕熱,痰熱內擾的心悸、期前收縮、耳鳴以及神經系統病癥,皆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 ?

臨床上冠心病、間質性肺炎,神經官能癥、肝炎、更年期綜合征、癲癇等眾多疾病,只要符合肝郁化火、膽胃濕熱的病機,在一定的階段用之均能異病同治,取得明顯的療效。

(七)柴胡陷胸湯

? ?

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是治療肝膽不和,痰熱阻遏于胸胃的病癥。如支氣管肺炎,胸膜粘連胸腔積液,嗽痰不爽,胸脅痞滿,或胃脘痞脹,噯氣,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癥。

? ?

【案七】王某,男,52歲。平素有氣管炎病史。近因感冒發熱、咳嗽、胸痛而住院治療。診斷為支氣管肺炎、結核性胸膜炎,經消炎、抗感染治療1周,病情緩解出院。現癥:咳嗽痰黃稠,胸悶脅痛,右側胸背部均有濕啰音,呼吸不暢,低熱37.5℃,大便不暢,夜煩少眠多夢,食納差,口黏舌苔黃膩,脈弦滑偏數。擬方:

? ?

柴胡、太子參、黃芩、法半夏、花粉各10g,川黃連5g,全瓜萎20g,郁金10g,桑皮15g,生甘草5g,百部10g,白及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 ?

前方服5劑后,低熱除,咳嗽減,胸痛好轉,呼吸均勻,食納、睡眠明顯改善,舌薄潤,脈弦數,守方進10劑,臨床痊愈。

? ?

本案屬于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故用上方取效。此外,本方用于肺胃兩者病變,如肺之痰熱壅甚的,胸膜炎、肺部感染、肺結核等;如胃之濕熱中阻、肝膽氣滯的,胃竇炎、膽汁反流、反胃、嘔吐、呃逆等。隨癥加減,皆可取得較理想的療效。
(八)柴胡瀉心湯

?

小柴胡湯合瀉心湯,共奏疏泄肝膽、調和脾胃濕熱之功效。癥見煩躁不寐,胃脘痞脹,脅間脹痛,大便稀軟或腹瀉等癥。

? ?

【案八】譚某,女,35歲。自述精神郁悶,煩躁失眠多夢,腹脹氣滯,胃脘至臍腹脹痞,大便稀溏,日三四次,肛門不爽,脈緩稍弦,舌苔黃膩。處方:

?

柴胡10g,黨參10g,法半夏、黃芩各10g,黃連5g,干姜、枳殼、廣木香各10g,炙甘草5g,神曲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 ?

上藥進3劑,諸癥悉減,大便成形,每日1—2次。繼服2劑,諸癥消失,飲食正常。

? ?

柴胡瀉心湯的運用,病機重點是肝膽火郁,脾胃氣滯,濕熱并存,氣機阻滯。臨床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如胃炎、膽囊炎、腸炎、腹瀉等,視其病位所在而加減,如病在肝膽加疏肝的郁金、川楝、青皮;如病在胃腸加理氣的枳殼、木香、神曲等。

? ?

舉凡傷寒學者盡人皆知:柴胡湯證下之,滿而不痛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這里是指柴胡證誤下,損傷脾胃,濕熱中阻,氣滯不暢,以半夏瀉心湯調和寒熱、行氣消痞治之。此間,正說明柴胡與瀉心之間的內在聯系。其一同屬肝膽脾胃同病;其二,同屬濕熱并存,氣機阻滯;其三,病機重點在中焦,雖下并未損傷脾胃波及下焦,故而說柴胡不中與半夏瀉心湯。筆者以為,凡是肝膽脾胃同病氣機阻滯,姑論其下與不下,視其病癥所在,用小柴胡合瀉心湯,臨床廣泛運用,都有良好的效益。

?

(九)柴胡四逆散

? ?

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加減,臨床用于慢性肝炎、乙肝“三陽”以及肝硬化等病癥,療效穩定,且有平淡出奇之功。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共奏疏肝理氣、健脾和胃之功效,對肝病患者脾胃健運、中焦振奮、恢復健康有直接的作用。

? ?

1.治急慢性肝炎:以小柴胡湯去姜棗,合四逆散加郁金、青陳皮、川楝、茵陳、虎杖等,對急、慢性肝炎退黃快,俟轉氨酶下降后,酌加滋養肝陰、健運脾胃藥,但養陰不能膩,健脾不能燥,更不能過早進補。

? ?

2.治乙肝“三陽” :以兩對半1、3、5陽性為特征,應是包括在慢性肝炎之內。但臨床上“三陽”的帶菌者甚多,其治療與轉氨酶升高者有所不同。

? ?

一般以小柴胡湯去姜棗,合四逆散加白花蛇舌、白馬骨、忍冬藤、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加懷山藥、扁豆、白術健脾藥,加谷芽、麥芽、炒內金化食藥,加川楝、郁金等疏肝;酌加丹參、旱蓮草、女貞子等滋陰活血。其中清熱解毒藥,可視病情選1一2味,不能過于苦寒;滋養肝陰藥不可服之過早,可從舌象辨認其傷與否。服藥以1一3個月為1療程,每日1劑。陰轉率較好。小孩比成年人更好。但有服2個月即轉陰,或轉為1、5陽性,也有轉陰后半年又復出1、3、5陽性。總之,上述治療有效,但仍缺乏具體分類用藥和確切的統計學觀察。但未發現任何副作用,可以長期用藥。

? ?

3.治肝硬化:以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加郁金、內金、腹皮、生牡蠣、青皮、川楝、香附、三棱、莪術、炒谷麥芽等。總的治則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但用藥均以柔克剛,不用過多攻伐藥,這種治法對血吸蟲病肝硬化、酒精中毒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均有一定的療效,必須堅持長期服藥,一般需1一2年服藥治療。如有腹水者,適當加茯苓皮、海桐皮、赤小豆等,或短暫用西藥利尿,腹水消退后即停用。

筆者體會:①用小柴胡湯合四逆散治肝硬化,能較好地疏泄肝膽,健運脾胃,促進消化功能,有利于機體恢復;②用活血化瘀藥以丹參、益母草、赤芍、香附之類為宜,不用桃仁、紅花、土鱉蟲之類破血動血藥;③用軟堅藥,以三棱、莪術為宜,且在脾胃功能健運的情況下用小量為好;④密切注意傷陰,肝硬化無論用何種疏肝藥均有傷陰之虞,必須注意防患。

一是用疏肝藥如柴胡等,不宜過量,以小量適中;二是注意舌苔、脈象,如舌紅少苔,脈象弦硬,應立即調整滋養肝陰藥,減少對肝陰的耗損,或采用食療輔助滋陰健脾。總之,肝硬化是慢性病,治療是長期的,應以無毒治病為上,不能孟浪;不能求速效。不然,弄巧成拙,反生禍端,必須慎之又慎。

此外,肝炎后肝硬化的臨床療效較差,可能是與肝細胞長期損傷有關。治療時應嚴密觀察,及時調整用藥,仍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十)柴胡平胃散:

?

此即小柴胡湯合平胃散,又可稱柴平湯。以小柴胡湯加蒼術、厚樸、陳皮而成方。臨床上感冒夾濕,或急性黃疸性肝炎。其癥狀為惡寒、發熱、身疼痛、腹脹、大便稀溏,口淡黏膩舌苔淡潤、脈弦數等。肝病濕邪偏甚者用之。

? ?

江南長夏,身染風寒,頭痛身熱,表證俱在,又見脘痞腹脹,大便稀溏,食納呆滯,用小柴胡湯外透表邪,用平胃散溫化里濕,再加入藿香、滑石,對暑病挾濕,或慢性肝病,或外感挾濕均能取得療效。筆者是在治慢性肝炎病,進入長夏濕濁明顯,用此方常可與溫病中的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氣散等方擇優選用,融經方與時方于一體,發揮兩者之長,療效十分理想。

?

(十一)柴胡白虎湯

? ?

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而成方。從藥物組成看,應是少陽陽明同病。臨床上四時感冒,汗出熱不減,即有少陽往來寒熱,又有陽明熱盛,口渴飲水,用本方內外兼治,頗合病機。雜病如結核性發熱、腫瘤發熱、膽道感染發熱等均可選用本方。

?

時下,濫用感冒藥,發汗過甚,風寒之邪未罷,熱甚耗氣傷陰,釀成三陽合病,前人有柴葛解肌湯,符合病機,與柴胡白虎湯相比,可謂是異曲同工。

? ?

(十二)柴胡五苓散

? ?

此即小柴胡湯合五苓散而成方。用小柴胡透達少陽于外,用五苓散化氣利水于內。本方常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偏重于寒濕者(或濕重者),加疏肝藥郁金、川楝,加利濕藥茵陳、厚樸。如系肝病偏脾胃不足,濕邪困脾,病者身黃溺黃,身體困重,食納腹脹,大便稀溏,精神委靡,;脈象弦緩濡數,舌白膩,用本方透達外邪,利水滲濕。

全方可達到疏泄肝膽、健運脾胃、化氣利水之功效。前賢有以小柴胡胃苓湯治寒濕發黃,即小柴胡湯、平胃散、五苓散三方合用,看似雜亂,實則井然有序;吳又可的達原飲為濕邪彌漫三焦,其用意亦與柴胡胃苓湯相近;治法同出一轍。

? ?

此外,有嗜茶過甚的地方,喝茶習慣特殊,將茶葉煮出茶汁,最后連茶葉也一同咀嚼吞食,日積月累,則出現“茶黃”,多為寒濕困脾之征,用上方有獨特療效。順便提一句:如系茶黃,可以用茶樹子煎水服用,亦可退黃。

?

(十三)柴胡四物湯

? ?

《傷寒論》有三條原文,敘述婦人中風經水適來,經水適斷,均用小柴胡湯調理。筆者以為,實際上是婦人經期感冒,出現往來寒熱所以小柴胡湯治之。然而,從臨床實際看,由于其臨經適來或適斷,這與常人感冒有所不同。所以,用小柴胡湯透達外邪是其同,而因其動血則是殊異,故用四物湯合于小柴胡湯之中,內和氣血,又切中其異,是治經期感冒的良策。

一般說,經期感冒,除有外感之癥,尚有血熱煩躁之征,故從涼血入手,用生地、赤芍、丹參,改四物之養血為涼血,配合小柴胡湯透達,對于經期感冒的治療確有其奧妙之處。當然,經期感冒未必都有熱入血分,未見是癥,那就不必畫蛇添足了。

? ?

總之(zhi),柴胡(hu)劑以小(xiao)柴胡(hu)湯(tang)為中心(xin),隨證加減(jian),因(yin)病擇藥,在臨(lin)床上潛心(xin)鉆(zhan)研,細(xi)心(xin)體察(cha),博聞廣(guang)識(shi),即可(ke)領悟小(xiao)柴胡(hu)湯(tang)之(zhi)所以能廣(guang)泛(fan)運(yun)用于(yu)臨(lin)床之(zhi)奧妙。本文(wen)雖冗長瑣細(xi),但未必能概其全,因(yin)個人有(you)限(xian)的知識(shi),不當者

直腸(chang),乙狀(zhuang)結腸(chang)粘膜彌(mi)漫性輕度充血(xue),紋理(li)較亂,少量散在出血(xue)點,分泌(mi)物較多,未見潰(kui)瘍和新生物。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是結腸的非特異性慢性炎性疾病,病變以粘膜糜爛、潰瘍為主,主要局限在遠端結腸,也可向近端結腸發展蔓延,甚至累及全結腸。臨床表現常見腹瀉、腹痛、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等。臨床發病率較高。危害較大。據歐美研究報告,其病的惡轉率約為5%-10%。近10年來,中國人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和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其病可能與免疫、遺傳、感染、精神、飲食等因素有關。目前主要用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免疫調節劑等治療。不過,這些藥物往往有較多的副作用,而且不能滿意地控制疾病的復發。嚴重病例需要用手術治療。

2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病機

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主要以臨床表現為依據。中醫略于對西醫學病因之特異性的認識,對疾病的治療一般來說也缺乏西醫學病因的針對性。中醫抓的是疾病在“病證”層面上的特異性。中醫詳于病證層面上的認識,略于病證層面下的認識;講究病證層面上的共性,略于病證層面下的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粘液血便、里急后重。審癥求因,根據這些癥狀推斷,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病因為濕熱,病機為腸道濕熱蘊郁,氣行不暢,血熱血滯。濕熱蘊郁于腸道,其氣下迫,則下利。郁而不暢,氣機不利,故里急后重。熱壅而腐,損傷陰絡,故便下膿血、腹脹腹痛。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結腸病變,只要出現腹瀉、腹痛、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的臨床表現,便屬于腸道濕熱蘊郁,氣行不暢,血熱血滯的“病證”。腸道濕熱蘊郁的病變不是僅僅見于潰瘍性結腸炎;而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多為腸道濕熱蘊郁。

按照中醫的認識,腸道濕熱的形成原因與飲食因素、情緒因素、季節和氣象因素、體質因素等有關。過食肥甘厚味,壅積于腸道,久而變生濕熱;或感受外界濕熱之邪;或情緒郁結化火,濕氣不能流行,久而化生濕熱;凡此種種,皆可以導致腸道濕熱壅郁的病變。

3潰瘍性結腸炎的辨證論治

3.1治療方法

中醫的治療講究病證的針對性。結腸濕熱蘊郁,氣行不暢,血熱血滯,故治療當清除結腸濕熱,調暢氣機,涼血活血。可以選用的方劑與藥物較多,具有不同醫學經驗的醫師會選擇不同的方藥。筆者在臨床上習慣用《傷寒論》半夏瀉心湯和四逆散合方,隨證化裁,效果很好。

3.2方劑藥理分析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和大棗組成。芩、連清熱燥濕。姜、夏辛溫宣散開透,既能燥濕,亦能促進血脈流通。參、草、棗建脾護胃,扶助正氣。既能防止芩、連苦寒損傷脾胃,又能使寒性藥物與熱性藥物藥性和合,此外,甘草和大棗還具有調整味道的作用,用了草、棗,則不甚苦澀,亦不甚辛辣。姜、夏二物,看似于濕熱不宜,其實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濕熱蘊郁,如果是病程較短的急性病證,但用苦寒清之燥之,一般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如果是病程較長的慢性病證,就不能如此處理。因為病程日久,濕熱深痼,絡脈閉塞,氣血瘀阻,但用苦寒,不用辛溫透散,便有“冰伏”之虞,療效往往很差。如果兼用辛燥溫散,穿而透之,則濕熱去,氣血宣,病可愈。這個奧秘早已為古人說破。用現代語言講,潰瘍性結腸炎的結腸粘膜以糜爛潰瘍為主,病灶區血管壞死、斷裂、瘀塞,血液循環很差。此時的治療不僅要抑制炎癥反應,更重要的措施應該是促進病灶區的血液循環。因為只有在良好血液循環的條件下,藥物才可能充分到達病灶,病灶區壞死細胞和毒性物質才可能得到清除,組織細胞對藥物才可能有較好的反應性,細胞的再生和組織的修復才能實現。芩、連清熱除濕,對炎癥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對急性炎癥的抑制作用比較突出,而對血液循環和組織修復的促進作用較弱。姜、夏等辛溫藥物,對病灶區的血液循環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已經觀察到,機體組織在姜、夏、桂枝等辛溫之品的作用下,往往出現充血紅腫反應,就是其血管擴張作用的體現。參、草甘溫,對姜、夏的作用可加強之。筆者認為,為什么許多慢性炎性病變,包括慢性感染性病變,僅僅用苦寒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好,或者遠期效果不好,或者容易復發,其癥結正在于此。

半夏瀉心湯重在除濕熱,理氣機,雖然除濕理氣可以起到間接的活血效果,清氣分之熱也可以起到間接的涼血作用,但本方畢竟然沒有直接的理血之品,理血之力不足。合四逆散應用,用柴胡、枳實理氣,用白芍理血,清熱,涼血,除血痹,促進血液循環。如此合方應用,對潰瘍性結腸炎病變的治療作用便十分全面。

4如何確定半夏瀉心湯的用量

古人云臨床用藥的“不傳之秘”在于劑量。筆者體會到,用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用量仍然是取效關鍵。筆者曾撰文談過應用半夏瀉心湯的經驗。講到在臨床辨證時,還要仔細分析,權衡寒熱輕重比例,是熱多寒少,還是寒多熱少,抑或寒熱等同。然后根據寒熱的比例決定芩、連、姜、夏、參、草諸物的用量。如果熱多寒少,則芩、連用量宜大,而姜、夏、參、草的用量要適當減少。反之,如果寒多熱少,則姜、夏、參、草的用量宜大,而芩、連用量應適當減少。筆者用黃連,有時只用1~3克,而有時卻用至10~12克;用黃芩,少則6克~8克,多則12~15克,甚至20克;姜、夏、參、草,多在6~15克的范圍內選擇。筆者注意到,濕熱存在于本病的全過程。有些病例,由于體質較弱,或用苦寒清瀉太過,以致看起來已無濕熱。其實濕熱只是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已。現在臨床上不少醫師用某藥不效,唯知加大劑量,而不知減少劑量。如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倘若不效,只是加大劑量用之。如此處理,我不敢妄言其是非。不過,以中醫看問題的眼光和處理問題的方法,某藥當用而用之不效,既可能是因為用量不足,也可能是因為用量太過,故減小劑量用藥,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

5臨床資料及治療結果

筆者近5年來用本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22余例,取得了很滿意的療效。全部22例潰瘍性結腸炎皆經過結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而確診。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病程最短者1年2個月,最長者6年。年齡最小者32歲,最大者56歲。所有病例都具有為腹瀉、粘液便或膿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幾大癥狀。全部病例皆用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治療,水煮口服,日1劑。起效最快者1周而諸癥消失,治療時間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6個月,全部病例有效,其中痊愈18例,明顯好轉4例。

6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6.1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原因

按照中醫的認識,潰瘍性結腸炎的始發病機是濕熱蘊郁結腸。而濕熱發生的重要原因是過食肥甘厚膩,主要是動物組織。動物組織性食物容易在腸道堆積,難以排泄,由此可能引起結腸血流量降低,使毛細血管及腸粘膜通透性增加,腸上皮微結構改變,腸上皮頂部的粘液層降解,腸腔內細菌產物增加,損害腸粘膜,激發一系列炎性反應和免疫反應,發生腸粘膜糜爛潰瘍。按照中醫的認識,這就是結腸濕熱生成和濕熱損傷腸道的過程。本病過去在歐美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較高,大概與動物蛋白與脂肪的攝入較多有關。近年來在中國的發病率呈明顯的增高趨勢,而城市居民的發病率又明顯高于農村居民,是因為城市居民的蛋白食物尤其是動物組織型食品增多造成的。根據中醫的營養觀念,過食肥甘厚味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

6.2半夏瀉心湯的作用部位

在《傷寒論》里,半夏瀉心湯治療痞癥,其主要病位在于上消化道,更具體點說主要在胃。不過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應用,認識到半夏瀉心湯的治療作用是全消化道的。它能治療食道粘膜病變、口腔粘膜病變,如慢性食道炎、口腔潰瘍、牙周炎等;它對小腸粘膜炎性病變和結腸粘膜炎性病變的作用也是顯著的。實際上,《傷寒論》記述的痞癥也見到腹中雷鳴(腸鳴音亢進),這個癥狀可能是由小腸粘膜炎性病變導致了蠕動亢進、分泌增多。另一方面,心下痞雖然是一個上腹部的癥狀,但它不一定就是胃粘膜病變的反應,它也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或小腸炎癥的腸外表現。

6.3白芍致瀉問題

根據古書記載,白芍有輕度致瀉作用。《傷寒論》指出,人之“脾氣弱,易動”者,白芍宜減量用之。臨床上也常常遇到服白芍致瀉的病例。腹瀉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癥狀,日數次至日十數次,不唯病者深以為苦,而且于身體多有不利。但結腸粘膜病變,尤其是遠端結腸和直腸粘膜病變,芍藥乃必用之品。張仲景治療太少合病下利之“黃芩湯”,張潔古治滯下之“芍藥湯”,倪涵初“治痢方”和王子圣治痢之“大歸芍湯”,皆用芍藥。不唯用芍藥,而且也用有潤腸通便作用的當歸,甚至也用有攻下腑實作用的大黃。由此可以推測,歸、芍、大黃等對于遠端結腸和直腸粘膜炎性病變必有肯定的治療作用。潰瘍性結腸炎出現腹瀉的機理有三:粘膜細胞層受損,導致血清滲出及細胞外液進入結腸;炎變的結腸粘膜對水分的吸收減少;炎癥刺激導致結腸蠕動增加。白芍抑制炎癥,減輕自體免疫反應,改善血液循環,減少滲出,故在潰瘍性結腸炎病例,白芍(尤其是復方中的白芍)不僅不加重腹瀉,而且能減輕腹瀉,緩解疼痛。根據個人的見解,白芍在所必用,白芍對結腸的炎癥具有特異性的抑制和治療作用。

6.4本方的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作用

根據現代醫學的認識,潰瘍性結腸炎與自體免疫反應密切相關。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免疫方法復制出潰瘍性結腸炎的動物模型。筆者在實驗室研究中也曾復制大鼠潰瘍性結腸炎模型。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本病有效。這些實事充分說明自體免疫反應在本病的發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顯著的抑制自體免疫反應的作用,幾乎所有組成本方的藥物(黃連、黃芩、半夏、干姜、甘草、大棗、枳實、白芍、柴胡)都有顯著的抗過敏作用。可以推論,本方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效果也與此有關。筆者正在通過動物實驗研究本方的抗過敏作用,并且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6.5復方是中醫臨床優勢的保證

復(fu)(fu)(fu)方(fang)(fang)是中(zhong)醫(yi)的特(te)色。復(fu)(fu)(fu)方(fang)(fang)中(zhong)藥的成分(fen)(fen)復(fu)(fu)(fu)雜,定(ding)性分(fen)(fen)析(xi)和(he)定(ding)量(liang)分(fen)(fen)析(xi)都(dou)十分(fen)(fen)困難,質量(liang)控制有一(yi)定(ding)困難,與現(xian)代(dai)科(ke)學原(yuan)(yuan)則(ze)的要求有較(jiao)大(da)距(ju)離。復(fu)(fu)(fu)方(fang)(fang)中(zhong)藥應(ying)該向現(xian)代(dai)科(ke)學的原(yuan)(yuan)則(ze)靠(kao)近。不過(guo),檢驗臨床(chuang)(chuang)(chuang)行為(wei)科(ke)學性的原(yuan)(yuan)則(ze)是多重的,其最高原(yuan)(yuan)則(ze)是療效。中(zhong)藥復(fu)(fu)(fu)方(fang)(fang)不是單(dan)味中(zhong)藥的簡單(dan)集合(he),成熟的復(fu)(fu)(fu)方(fang)(fang)是長期臨床(chuang)(chuang)(chuang)經驗的結晶,是中(zhong)醫(yi)療效和(he)臨床(chuang)(chuang)(chuang)優(you)勢的保證。本(ben)方(fang)(fang)在潰瘍性結腸炎臨床(chuang)(chuang)(chuang)上的成功應(ying)用(yong)再次說明了這(zhe)一(yi)點。

本文(wen)地(di)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60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能及時(shi)與作(zuo)者取得(de)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de)(de),請聯系管理(li)員,我們會立即(ji)處(chu)理(li),本(ben)站部分文字(zi)與圖(tu)片資源來自(zi)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傳遞(di)更多信息之(zhi)目的(de)(de),若有來源標(biao)注錯誤或侵(qin)犯了您的(de)(de)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我們(管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shi)向您表示歉(qian)意(yi),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