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ji)組成】薯(shu)蕷9克(ke)(ke)(ke),當歸、桂枝、曲、干地(di)黃(huang)、大豆黃(huang)卷各(ge)3克(ke)(ke)(ke),甘草(cao)6克(ke)(ke)(ke),人參(can)2.1克(ke)(ke)(ke),川芎、芍藥、白術、麥冬、杏仁各(ge)1.8克(ke)(ke)(ke),柴胡、桔(jie)梗、茯(fu)苓(ling)各(ge)1.5克(ke)(ke)(ke),阿膠2.1克(ke)(ke)(ke),干姜0.9克(ke)(ke)(ke),白蘞(lian)0.6克(ke)(ke)(ke),防(fang)風1.8克(ke)(ke)(ke),大棗100枚(mei)(為膏)
【用法】上二十一味,末(mo)之,煉蜜和丸,如彈子(zi)大,空腹酒(jiu)服1丸,100丸為劑。
【方解(jie)】重(zhong)用薯蕷(yu)、大棗(zao)、甘草補中之(zhi)虛(xu),又用人參(can)、白(bai)術、干(gan)姜、茯苓(ling)理中之(zhi)氣,虛(xu)勞諸不足(zu),以建中最(zui)為重(zhong)要。另以當歸、地黃、川芎、芍藥、麥冬、阿(a)膠補血滋陰,以桂枝、曲、杏仁、柴胡、桔梗、白(bai)蘞(lian)、防(fang)風(feng)解(jie)風(feng)氣諸邪(xie),煉蜜為丸,治(zhi)宜緩(huan)圖也。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6條: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解(jie)析:虛勞氣血諸不足,又(you)兼見風氣各(ge)種(zhong)疾病,這(zhe)些慢性虛損病宜用薯蕷丸治療。
【辨證要點】各種慢性虛勞(lao)病氣血倶不足者。
風濕熱侵害關節的跡象是什么?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中最普遍,最常見的癥狀。在急性風濕熱初次發作中風濕性關節炎占75%。風濕熱損害關節典型的臨床跡象,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多發性:風濕熱常同時侵犯多個關節,呈對稱性,局部紅腫熱痛及壓痛。
(2)大關節病變:常累及大關節,如膝、踝、肩、腕、髖、肘關節等。
(3)游走性:一個關節炎癥消退后,另一個關節接著發炎。
(4)不留畸形:炎癥消退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不遺留關節畸形。
不典型者僅有關節酸痛,其風濕炎癥也可侵犯手足小關節及脊柱,或僅限于單個關節。兒童患者關節炎癥狀多極輕微或僅限于一二個關節。成人患者的關節炎癥狀比較顯著。關節炎程度與心臟損害輕重無明顯關系。
風濕性關節炎與鏈球菌感染后狀態有區別嗎?
上呼吸道感染常有持續性低熱、肢體酸痛、關節痛,實驗室檢查可有血沉增快、抗“O”陽性,有人稱其為鏈球菌感染后狀態。臨床癥狀與急性風濕熱相似,早期很容易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但鏈球菌感染后狀態的關節痛,通常不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急重,且無游走性,皮膚出現斑丘疹也與環形紅斑不同,缺乏心臟炎的癥狀和體征,心尖部第一心音不減弱,無器質性雜音等可與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必要時可定期追蹤觀察。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嗎?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后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用水楊酸制劑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并發心臟損害較少;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松,甚至關節畸形。而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于膝、踝、肘、腕等大關節,急性期過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無關節畸形;用水楊酸制劑治療有顯效;抗“O”多可增高;X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呈多發性、對稱性。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并有游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受累關節以腫痛為主,呈多發性、對稱性。后期關節強直、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對水楊酸制劑的反應有顯效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心臟病變常同時發生心臟炎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無永久性心臟病變?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常腫大抗“O”可陽性可陰性X線檢查軟組織腫脹局部及全身骨質疏松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并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癥表現。急性期過后,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后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并破壞關節軟骨,最后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會轉變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自身免疫有關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初發者多為青壯年,起病緩慢,臨床表現為對稱的多發性關節炎,以指、趾、掌、腕、踝等關節最常受累,早期可呈紅、腫、熱、痛和活動障礙,后期關節發生強直和畸形。雖然在臨床癥狀和治療上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很多相同或類似之處,但因為兩者在病因、病理變化、治療原則及預后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同,所以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在病變過程中不會相互轉化。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很容易與風濕性關節炎相混淆,由于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不典型可能被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而不典型的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能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兩種情況臨床上都可發生。
風濕性關節炎和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有什么不同?
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有關節痛、發熱、心動過速和血沉增快等臨床表現,與風濕性關節炎相似。但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有確切的結核病灶,無心臟病變,抗“O”不升高,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用水楊酸制劑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癥狀,但反復發作,而經抗結核治療,癥狀消退。這些不同點可與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
風濕性關節炎與支原體關節炎有什么不同?
在支原體肺炎的病例中或支原體感染后,也可見多發性游走性關節炎。此時作支原體補體結合反應,抗體上升,冷凝集反應值升高,再作支原體培養,可容易作出診斷。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會轉變成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嗎?
會。臨床上任何關節炎都有急性或慢性。這是因為幾乎任何一種急性關節炎,都可以進入慢性,而許多慢性關節炎也可有急性發作或急性加劇。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是急性風濕熱的常見癥狀。急性期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水腫,關節囊液中有纖維蛋白和粒細胞滲出。急性期過后,關節的炎癥和滲出物可以完全吸收,而不產生關節畸形。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數經積極合理地治療后獲痊愈,不留任何后遺癥。但如治療不積極、不合理、不徹底,或長期居住在潮濕、擁擠、寒冷、陰暗的環境中,或生活貧困、營養不良,或機體中慢性感染病灶長期存在等,使風濕熱反復發作或以隱襲的方式危害人體,就可導致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臨床表現?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臨床上無發熱及關節局部明顯炎癥的表現,僅感關節酸楚不適或輕微疼痛。天氣陰寒、雷雨變化時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可使關節疼痛加重。可數周、數月完全沒有關節疼痛的癥狀,也可一下子又突然發作。本病雖有長期關節疼痛,但無關節功能活動障礙。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什么能預報天氣?
許多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下雨或暴風雪來臨前,常感到關節疼痛加重而能預報天氣的變化,甚至像氣象預報那樣準確,這是為什么呢?
正常人在濕度增加,氣壓降低時,細胞內的液體滲出,尿量增加。當濕度降低,氣壓升高時,液體就潴留在體內的組織間隙中。這種液體的轉移是機體細胞對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的一種適應手段。而發炎的關節,病變組織不能隨天氣的變化而排出液體,致使發炎關節局部細胞內的壓力較之周圍組織高,從而導致疼痛加重和局部腫脹。
西醫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
西醫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有下列幾種方法:
(1)用水楊酸制劑和非類固醇制劑以緩解疼痛,消除炎癥,控制風濕活動(使用方法見第60問、61問)。
(2)在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使用青霉素以控制鏈球菌感染(使用方法見第59問)。
(3)預防風濕性關節炎的復發。包括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清除慢性病灶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時應用抗生素等(預防方法見第65問)。
風濕性關節炎一定要用激素治療嗎?
有位17歲的女孩,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現發熱,多汗,乏力,雙膝及踝關節紅腫熱痛,膝關節周圍及小腿脛前有數個皮下小結,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1.8×10.9/L、血沉34mm/h,抗“O”陽性。當地醫院診斷為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給予肌肉注射青霉素,口服阿司匹林和強的松治療。2天后患者及家屬因對治療心中無數而轉來就診。根據患者病情,即停用強的松,同時給予清熱解毒、疏風化濕中藥治療。1周后關節紅腫熱痛明顯消退,繼服阿司匹林及中藥治療一個半月,病獲痊愈。
這一病例告訴我們,風濕性關節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激素治療。激素雖然對減輕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炎癥反應、退熱、使血沉恢復正常等有較好療效,但副作用較多,臨床使用時應注意掌握指征。即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只有在應用其他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差時,才考慮激素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就更不是激素治療的對象了。
風濕性關節炎是中醫所說的痹證嗎?
祖國醫學中記載與論述的痹證,是指凡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依據這一定義,風濕性關節炎毫無疑問屬于中醫所說的痹證范疇。中醫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亦從痹證進行辨證論治。中醫痹證的范圍比較廣泛,除風濕性關節炎外,現代醫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以及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也屬于痹證。
中醫如何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的痹證。對于痹證的辨證,首先要辨清風寒濕痹與熱痹的不同。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多見于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風寒濕痹雖有關節酸痛,但局部無紅腫灼熱。其中以關節疼痛游走不定者為行痹;痛有定處,疼痛劇烈者為痛痹;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者為著痹。病程日久者,還應辨別有無氣血損傷及臟腑虧虛的證候。此型多見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藥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藥: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棗、甘草。
酸痛以肩肘等上肢關節為主者,可選加羌活、白芷、威靈仙、姜黃、川芎祛風通絡止痛。酸痛以腰背關節為主者,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續斷等溫補腎氣。酸痛以膝踝等下肢關節為主者,可加獨活、牛膝、防己、萆?通經活絡,祛濕止痛。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藥: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加減用藥,可參見行痹有關內容。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姜、甘草。
關節腫脹甚者,可加萆?、木通、姜黃利水消腫。肌膚不仁者,可加海桐皮、?薟草祛風通絡。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癥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藥: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皮膚有紅斑者,加丹皮、生地、赤芍涼血消斑。有硬結者,加蠶沙、苡仁、赤小豆除濕散結。午后潮熱或夜間煩熱者,加青蒿、地骨皮。
綜上所述,在痹證的治療中,根據風、寒、濕、熱病邪的偏盛,選擇不同的治法。行痹以祛風為主,兼有散寒除濕,佐以養血;痛痹以溫經散寒為主,兼以祛風除濕;著痹以除濕為主,兼用祛風散寒,佐以健脾;熱痹以清熱為主,兼用祛風除濕。痹證日久則應根據正氣虧虛的不同,采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常用中成藥,各有什么作用?
中成藥有經濟、省時、服用方便的特點,對需長期服用中藥治療的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尤為適宜。對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配合西藥治療也有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疏風定痛丸:功能溫經散寒,散風除濕,通絡止痛,兼能強壯筋骨。適用于關節肌肉酸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肢體重著,四肢麻木,腰膝酸軟者。每次1丸,每日2次。
與疏風定痛丸功用相類似,能治療風寒濕痹而偏重于風寒的還有風濕骨痛片、九味羌活丸、散風活絡丸、小活絡丸、祛風舒筋丸、換骨丹以及?薟丸等。臨床均可選用。
(2)寒濕痹沖劑:功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適用于肢體冷痛沉重,或腫脹,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沉遲者。每次10~20g,每日2~3次。
具有上述癥狀的患者還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筋丸、活絡丹等。
(3)寒熱痹沖劑:功能溫經除濕,散風清熱,涼血通絡。適用于肌肉關節腫痛,觸之發熱,但喜暖畏寒,或肌肉關節腫痛,觸之不熱,但自覺有熱者。每次10~20g,每日2~3次。
(4)濕熱痹沖劑:功能疏風清熱,利濕通絡。適用于肌肉關節酸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近,得冷則舒,伴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者。每次10~20g ,每日2~3次。
此外還可選用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拈痛丸等。
(5)瘀血痹沖劑: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用于肌肉關節疼痛劇烈,為刺痛,或久痛不已,或痛處不移,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結,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膚甲錯干燥,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者。每次10~20g,每日2~3次。
具有類似功用的還有百寶丹、跌打丸、骨刺丸、舒筋活血丸等。
(6)?痹沖劑:功能補肝腎,強筋骨,散風除濕,通經活絡,蠲痹止痛。適用于痹證久病不愈,肌肉關節輕度腫脹、重著、麻木,腰膝酸軟,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滑細者。每次1~2袋,每日2~3次。
(7)祛風止痛片:功能祛風止痛,散寒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適用于關節疼痛重著或麻木,遇陰寒天氣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者。每次6片,每日2次。
健步虎潛丸,金剛丸等除具有祛風散寒功用之外,又能補肝腎,亦適用于痹證日久兼見肝腎不足的患者。
(8)獨活寄生丸、功能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益肝腎。適用于腰膝酸軟而痛,關節酸楚,屈伸不利,喜暖惡寒,肢末欠溫或麻木不仁,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加黃酒少許,空腹沖服。
薯蕷丸,人參再造丸,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補肝丸等均具有祛風濕,補氣血的功用,可隨證選用。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中成藥,臨床應用也應注意辨證用藥,掌握適應癥。如關節紅腫者,疏風定痛丸、寒濕痹沖劑、祛風止痛片等溫熱之劑應忌用。此外治療痹證常用制附子、烏頭、馬錢子等溫經通陽之品,也常配伍地龍、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蜂房等通絡止痛的蟲類藥物。這些藥物大多辛溫燥烈,作用較猛,也有一定的毒性,故應按照說明服用,孕婦應慎用或忌用,小兒用量酌減或遵醫囑。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哪些?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后,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藥?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藥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于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姜、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于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于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涂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于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涂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于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后,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制成外用熨劑成藥。適用于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完(wan)整版請看這里:/sljk/ybjb/yundong/fsxgjy.htm
桃仁、木通各15克,水蛭6克,虻蟲3克,大黃12克,滑石30克,琥珀20克(沖)。
抵當(dang)湯(tang)主(zhu)治下焦(jiao)蓄血所致的發狂或如狂,少腹硬(ying)滿(man),小(xiao)便自利(li),喜忘,大便色黑易解,脈沉結,及婦女(nv)經閉(bi),少腹硬(ying)滿(man)拒按者。組(zu)成(cheng)為(wei)水蛭三十(shi)個、 虻(meng)蟲三十(shi)個、 桃仁二十(shi)個、 大黃三兩。用法(fa)為(wei)藥(yao)四味,以水500毫(hao)升(sheng),煮取300毫(hao)升(sheng),去(qu)滓溫服100毫(hao)升(sheng),不(bu)下更(geng)服。
抵擋湯由來
在(zai)《傷(shang)寒論》和《金匱要略》中(zhong)涉(she)及(ji)用酒的方劑共有(you)21方,其(qi)中(zhong)《傷(shang)寒論》中(zhong)六方——炙甘草(cao)湯(tang)(tang)、當歸四(si)逆加吳(wu)茱萸生姜(jiang)湯(tang)(tang)、大承(cheng)氣湯(tang)(tang)、小承(cheng)氣湯(tang)(tang)、調味承(cheng)氣湯(tang)(tang)、抵當湯(tang)(tang)。
金(jin)匱要(yao)略(lve)》中十五方——即鱉甲煎丸(wan)、侯氏黑散(san)、防(fang)己地黃湯、天雄(xiong)散(san)、薯蕷丸(wan)、腎氣丸(wan)、大(da)黃 蟲(chong)丸(wan)、瓜蔞薤白白酒(jiu)湯、九痛(tong)丸(wan)、赤丸(wan)、膠艾湯、當歸烏藥散(san)、白術散(san)、土(tu)瓜根散(san)、紅蘭(lan)花酒(jiu)。
其中注明用(yong)量者七方(fang),即(ji)鱉甲煎丸、防己(ji)地黃湯(tang)、瓜蔞薤白(bai)白(bai)酒湯(tang)、膠艾湯(tang)、紅蘭花酒、炙甘草湯(tang)、當歸四(si)逆加吳茱萸生姜湯(tang)。
編者按: 山(shan)藥(yao)(yao),是(shi)女(nv)人滋補的好東西。上藥(yao)(yao)又(you)稱為淮山(shan),有(you)著“神仙之食的美譽。她具有(you)美容保健(jian)強身良藥(yao)(yao)的能力。趕緊來(lai)學習山(shan)藥(yao)(yao)的做法(fa)大全。
山藥 美容護膚保健強身良藥
醫食價值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mu)》中提(ti)到:“(山(shan)藥(yao)(yao))益腎氣(qi),健脾胃(wei),止(zhi)瀉(xie)痢,化(hua)痰涎,潤皮毛。很多古(gu)代醫方中都(dou)重用山(shan)藥(yao)(yao)治療(liao)疾病,如“六味地黃(huang)(huang)丸是滋陰(yin)補腎良藥(yao)(yao),其中山(shan)藥(yao)(yao)用量很大(da);氣(qi)血(xue)雙(shuang)補的(de)(de)(de)“薯蕷丸中有21味藥(yao)(yao),山(shan)藥(yao)(yao)是分量最重的(de)(de)(de).;還有“金匱腎氣(qi)丸、“歸芍地黃(huang)(huang)丸等,皆重用山(shan)藥(yao)(yao)。山(shan)藥(yao)(yao)對高血(xue)壓(ya)、哮(xiao)喘、神經衰(shuai)弱、慢(man)性胃(wei)腸炎、小兒消化(hua)不良等都(dou)有良好的(de)(de)(de)輔(fu)助治療(liao)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jiu)表明(ming),山(shan)藥(yao)含(han)有豐富的(de)鈣、磷、鐵、淀粉(fen)酶(mei)、糖類、胡蘿(luo)卜素、維生(sheng)(sheng)素C及多種(zhong)(zhong)人體(ti)必需的(de)氨(an)基酸。然而(er)其最(zui)大特點是(shi)含(han)有一種(zhong)(zhong)與人體(ti)分(fen)泌的(de)脫氫表雄酮(tong)結構相(xiang)似的(de)物(wu)質(zhi),這種(zhong)(zhong)物(wu)質(zhi)能(neng)(neng)提(ti)高人體(ti)免疫功能(neng)(neng),活(huo)(huo)化(hua)神(shen)(shen)經細(xi)胞(bao)(bao),提(ti)高記憶力(li)(li)和(he)思考能(neng)(neng)力(li)(li),活(huo)(huo)躍腦細(xi)胞(bao)(bao)、調節(jie)神(shen)(shen)經系統,防止骨骼和(he)肌肉老化(hua),調整人體(ti)激(ji)素分(fen)泌,還能(neng)(neng)降低老年性癡呆的(de)發生(sheng)(sheng)等多種(zhong)(zhong)功效。
山(shan)藥(yao)不僅是(shi)補(bu)益的(de)(de)藥(yao)物,還是(shi)營養(yang)豐富(fu)的(de)(de)美食。因其(qi)質地細膩,色(se)澤潔白,作為(wei)食品,既可炒(chao)、煮,又可燉、蒸。如果與各(ge)種(zhong)肉類做成佳肴,香(xiang)嫩可口,色(se)、香(xiang)、味俱全,其(qi)保(bao)健功效更佳。山(shan)藥(yao)還可以用來制作點心(xin),與大米、豆類做成粥類等(deng)。人們在(zai)享受美食的(de)(de)同時(shi),也得到了保(bao)健。
潤膚又減肥
土褐色的(de)(de)外皮(pi),細細的(de)(de)圓柱狀,山藥(yao)雖然(ran)貌不(bu)驚(jing)人,但其美(mei)容(rong)功能不(bu)容(rong)小(xiao)覷。它重(zhong)要的(de)(de)營養成(cheng)分薯蕷皂(zao)是合成(cheng)女性荷爾蒙的(de)(de)先(xian)驅物(wu)質,有滋陰(yin)補(bu)陽、增強新陳代謝的(de)(de)功效。此(ci)外,山藥(yao)含有大量的(de)(de)黏液蛋白(bai),它不(bu)但能保(bao)持消(xiao)化道、呼吸(xi)道及關節腔的(de)(de)潤滑(hua)作用,還能保(bao)持血管的(de)(de)彈性,防止(zhi)血管粥(zhou)樣硬化的(de)(de)過早發(fa)生,預防心血管系(xi)統(tong)的(de)(de)脂肪沉積和附(fu)著,避免身體(ti)發(fa)胖(pang)。
山(shan)藥中的多(duo)巴胺,可以起到擴張血(xue)管(guan),促(cu)進血(xue)液循環的作用。同(tong)時,還能增強(qiang)人(ren)體消化功能,強(qiang)化體質,讓皮膚更加(jia)細(xi)膩、富有彈性和無斑(ban)少皺。
桂花山藥
配方(fang):山藥300克,桂(gui)花蜜適量,白(bai)醋少許。
做法:
1.把(ba)山藥去(qu)皮,切成(cheng)長條,浸泡(pao)在(zai)加了少許白醋的清水中。
2.鍋中燒適量(liang)清(qing)水(shui),水(shui)開后,下山(shan)藥條煮約2~3分鐘。
3.撈出后(hou)馬上(shang)浸入(ru)涼白開水,撈出瀝干水分。
4.把處理(li)好的山藥(yao)條擺盤,淋上桂花(hua)蜜即可。
特(te)點:滋補脾腎,降血糖(tang)。
本(ben)文(wen)地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5587.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保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fen)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yu)作者取得(de)聯系(xi),或有版權異議(yi)的(de),請聯系(xi)管(guan)理員,我們(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之(zhi)目的(de),若有來源標注錯(cuo)誤或侵(qin)犯(fan)了您(nin)的(de)合法權益(yi),請立即通知我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men)會第一(yi)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干姜附子湯方解(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