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方與應用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方解,臨床運用醫案

道醫 2023-06-24 21:11:02

【方劑組成】茯苓(ling)12克(ke)(ke)(ke),炙(zhi)甘草9克(ke)(ke)(ke),細(xi)辛9克(ke)(ke)(ke),干姜9克(ke)(ke)(ke),五味(wei)子14克(ke)(ke)(ke),半夏15克(ke)(ke)(ke),杏仁15克(ke)(ke)(ke)。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本方是(shi)由苓甘五(wu)味(wei)姜辛(xin)夏湯(tang)加杏(xing)仁而成(cheng)。杏(xing)仁溫化寒(han)飲、降逆止咳,這里主(zhu)要(yao)用(yong)其逐水氣,故本方的(de)適應證(zheng)是(shi)苓甘五(wu)味(wei)姜辛(xin)夏湯(tang)證(zheng)而有浮(fu)腫(zhong)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匱要略(lve)·痰(tan)飲咳嗽(sou)病》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ren)形腫(zhong)者(zhe),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huang),以其人(ren)遂痹,故不(bu)內之。若逆而內之者(zhe),必厥(jue)。所(suo)以然者(zhe),以其人(ren)血(xue)虛,麻黃(huang)發其陽故也。

解析(xi):本條(tiao)是(shi)接前(qian)第(di)38條(tiao)而(er)說,服(fu)苓甘(gan)五味姜辛夏湯后,則水(shui)飲去而(er)嘔即止,因(yin)患者身體(ti)浮(fu)腫,故加(jia)杏(xing)仁治療(liao)。值得注意的是(shi),本證是(shi)水(shui)飲外(wai)溢的浮(fu)腫,一般(ban)多(duo)用麻黃(huang)發(fa)表行(xing)水(shui),但患者有手足痹(bi)血(xue)虛證,故不用麻黃(huang)而(er)用杏(xing)仁。如(ru)果(guo)誤用麻黃(huang)發(fa)汗,則加(jia)重血(xue)虛,使患者出(chu)現厥(jue)逆,這(zhe)是(shi)因(yin)為麻黃(huang)損傷了人(ren)體(ti)津(jin)液的緣故。

按(an):這(zhe)里又出現“發其陽”,從文義(yi)上(shang)看,就是發其津液。奪(duo)汗則亡血,故(gu)血虛(xu)者不可發汗(發其陽、津液),麻(ma)黃尤當嚴(yan)禁(jin)。由本條說明,可知杏仁有代(dai)麻(ma)黃以(yi)驅水氣治浮腫作(zuo)用。

【臨證思考】本方(fang)應(ying)用與苓甘五(wu)味(wei)姜辛(xin)夏湯相似,而以(yi)見頭(tou)面、四肢浮腫為辨(bian)證要點。

【辨證要點】苓甘五味姜辛夏湯證兼見頭面、四肢浮腫者。

【驗(yan)案(an)】黃某,女,38歲,1966年2月(yue)12日初診。咳嗽已半(ban)月(yue)不愈(yu),咳吐白痰,咽癢胸悶,口(kou)干不思飲(yin)(yin),鼻流清涕,顏面浮(fu)腫,大便(bian)溏稀(xi),日1—2次行,舌苔(tai)白膩(ni),脈滑右(you)寸浮(fu)。此屬寒飲(yin)(yin)內盛,外溢于表之證,治以溫中化飲(yin)(yin),稍佐(zuo)解(jie)表,與(yu)苓甘五味姜(jiang)辛夏杏湯:

茯苓12克(ke),炙甘(gan)草(cao)10克(ke),細辛6克(ke),干(gan)姜6克(ke),五味子(zi)10克(ke),清(qing)半夏(xia)12克(ke),杏仁(ren)15克(ke)。

結果:上藥服一(yi)劑咳(ke)即止,三(san)劑后浮腫消,他(ta)癥(zheng)也漸(jian)好轉。

三子養親湯

第四節 溫化寒痰劑

溫化寒痰劑,適用于寒痰病證。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

《韓氏醫通》

【組成】白芥子(9g) 紫蘇子(9g) 萊菔子(9g)(原著本方無用量)

【用法】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9g),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現代用法:三藥搗碎,用紗布包裹,煎湯頻服,不宜煎煮太過)。

【功用】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主治】痰壅氣逆食滯證。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

【證治機理】本方原治老人氣實痰盛之證。年老中虛,脾運不健,每致停食生濕,濕聚成痰。痰濁阻滯,氣機壅塞,肺失宣降,故見咳嗽喘逆、胸膈痞悶;痰濕困脾,脾失健運,水谷停滯于胃,故食少難消;舌苔白膩,脈滑均乃痰濁之象。治宜溫肺化痰,降氣消食。

【方解】方中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暢膈;蘇子降氣消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導滯,降氣祛痰。三藥均屬消痰理氣之品,但白芥子豁痰力強,蘇子以降氣為長,而萊菔子消食獨勝。合而用之,可使氣順痰消,食積得化,則咳喘自平。臨證根據痰壅、氣逆、食滯三者輕重而酌定君藥之量,余者減量為臣佐之屬。韓氏自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奉養,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故取名“三子養親”。

【配伍特點】祛痰理氣消食共用,為藥簡治標之劑。

【運用】本方為治療痰壅氣逆食滯證之常用方。以咳喘痰多色白,食少脘痞,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原方用法“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湯代茶,以使藥力緩行。本方為治標之劑,不宜久服,待癥狀緩解,則當標本兼顧。原著載其加減:“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方論選錄】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等證。夫痰之生也,或因津液所化,或因水飲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皆由脾運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為痰。然痰壅則氣滯,氣滯則肺氣失下行之令,于是為咳嗽,為喘逆等證矣。病因食積而起,故方中以萊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則氣滯,以蘇子降氣行痰;氣滯則膈塞,白芥子暢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藥,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長。食消氣順,喘咳自寧,而諸證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張秉成《成方便讀》卷三)

【醫案舉例】翁媼。一診:痰飲內阻,肺氣失降,咳嗽痰多氣逆,臥著尤甚,食入脹滿。脈象沉弦,舌苔白膩。宜溫開飲邪,用重藥輕服法。麻黃(蜜炙,后入)三分,淡干姜三分,北細辛二分,長牛膝(鹽水炒)三錢,白芍(酒炒)一錢,桂枝三分,五味子(同干姜打)四粒,炙草三分,茯苓三錢。二診:辛溫以開太陽,喘咳稍輕,痰略見少。再用三子養親湯以溫肺蠲飲。白芥子(研)五分,生萊菔子二錢,廣橘紅一錢,炒于術一錢五分,淡干姜三分,五味子四粒(同打),炒蘇子三錢,茯苓三錢,炒枳殼一錢,制半夏一錢五分。(《張聿青醫案》卷七)

【方歌】三子養親痰火方,芥蘇萊菔共煎湯,大便實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三子養親湯

紫蘇子(主氣喘咳嗽)? ? 白芥子(主痰)? ? 蘿卜子(主食痞兼痰)

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三士人求治其親,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湯,以為甘旨,名三子養親湯。傳梓四方。有太史氏為之贊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奉養,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此之謂也。

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沉澀而四肢寒者死。數者亦死,為其形損故也。肺受邪則喘,手太陰肺專主外感,無汗而喘屬表實,有汗而喘屬表虛。凡久喘未發,扶正氣為要;已發,攻邪為主。大概喘急甚者,不可便用苦藥,火氣盛故也。

三子湯 治氣喘如神。

蘇子 白芥子 蘿卜子水煎服。立愈。

一論凡人痰嗽氣喘。宜服? 三子養親湯

白芥子(研八分) 蘿卜子(研八分) 南星(水泡八分) 半夏(水泡八分) 陳皮(去白六分)?

枳實(炒六分) 片芩(去朽八分) 赤茯苓(去皮八分) 蘇子(研八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

三子養親湯

紫蘇子(沉水者)? ?白芥子? ?蘿卜子各三錢

年高痰盛氣實者,此方主之。

痰(tan)不(bu)自(zi)動也,因氣(qi)(qi)(qi)(qi)(qi)而動,故氣(qi)(qi)(qi)(qi)(qi)上則(ze)(ze)(ze)痰(tan)上,氣(qi)(qi)(qi)(qi)(qi)下(xia)則(ze)(ze)(ze)痰(tan)下(xia),氣(qi)(qi)(qi)(qi)(qi)行則(ze)(ze)(ze)痰(tan)行,氣(qi)(qi)(qi)(qi)(qi)滯則(ze)(ze)(ze)痰(tan)滯。是方也,卜(bu)子(zi)能(neng)耗(hao)氣(qi)(qi)(qi)(qi)(qi),蘇子(zi)能(neng)降氣(qi)(qi)(qi)(qi)(qi),芥子(zi)能(neng)利(li)氣(qi)(qi)(qi)(qi)(qi)。氣(qi)(qi)(qi)(qi)(qi)耗(hao)則(ze)(ze)(ze)邪不(bu)實,氣(qi)(qi)(qi)(qi)(qi)降則(ze)(ze)(ze)痰(tan)不(bu)逆,氣(qi)(qi)(qi)(qi)(qi)利(li)則(ze)(ze)(ze)膈自(zi)寬,奚痰(tan)患(huan)之(zhi)(zhi)有?飛霞子(zi)此方,為人子(zi)事親者設也。雖然,治痰(tan)先理氣(qi)(qi)(qi)(qi)(qi),此冶標之(zhi)(zhi)論耳,終(zhong)不(bu)若(ruo)二陳有健脾去(qu)濕治本(ben)之(zhi)(zhi)妙也。但氣(qi)(qi)(qi)(qi)(qi)實之(zhi)(zhi)證,則(ze)(ze)(ze)養親湯亦徑捷之(zhi)(zhi)方矣。

一位(wei)中藥師的課(ke)堂(tang)筆記:治咳嗽方子大(da)全,找準咳嗽根源則藥到病除(chu)

這世界上有三樣東西是無法掩飾的:咳嗽,貧窮,還有愛。

咳嗽(sou)是很多疾(ji)病的癥(zheng)狀表(biao)現之一,每個人(ren)都有(you)過咳嗽(sou)的經歷,那種肺(fei)都要(yao)被咳出來的感(gan)覺,非常折(zhe)磨人(ren),有(you)時(shi)候病程很長,咳一年(nian)半載都不(bu)好。

網上有(you)著各種治療咳(ke)嗽的方法(fa)(fa),有(you)時候(hou)嘗試(shi)了(le)好(hao)幾個方法(fa)(fa),藥也(ye)吃了(le)不少,但咳(ke)嗽卻一點好(hao)轉的跡象都沒有(you)。

這是什么原因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對癥(zheng)用藥。

引起咳(ke)嗽(sou)的原因有很多(duo),我們下次詳細(xi)討論,今天把治療(liao)咳(ke)嗽(sou)的方(fang)(fang)子分享給(gei)大家,供大家學(xue)習。(方(fang)(fang)子特別多(duo),建議收藏慢慢研究。)#家庭 健康 合理用(yong)藥#

組成(cheng):桔梗 炒荊芥 紫菀 蒸(zheng)(zheng)百部(bu) 蒸(zheng)(zheng)白(bai)前(qian) 蒸(zheng)(zheng)甘草 炒陳皮 生姜

功用:宣利(li)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風邪犯肺(fei)證。咳嗽咽癢,咯痰(tan)不爽,或微有(you)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止嗽散治證為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后而咳嗽不止者。風邪犯肺,肺是清肅,雖經發散,因解表不徹底而其邪未盡,故仍咽癢咳嗽,此時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惡風發熱。本方具有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的特點。故對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都可運用。

若外感風寒初起,頭痛鼻塞,惡寒發熱等表證較重者,加防風、蘇葉、生姜以散邪;濕氣生痰,痰涎粘稠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祛其痰;燥氣焚金,干咳無痰者,加貝母,瓜蔞/知母以潤燥。

組(zu)成:旋覆花 麻黃(huang) 前胡 荊(jing)芥穗(sui) 甘草 炒姜(jiang)半夏 赤芍(shao) 生姜(jiang)

功用:發散(san)風(feng)寒(han),降(jiang)氣化痰。

主治:傷風咳嗽,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鼻塞(sai)流涕(ti),舌苔白膩,脈浮者(zhe)。

金沸草散宣肺解表為主,兼以化痰,故主治風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組成(cheng):麻黃(huang) 杏仁 甘草 生姜(jiang)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感冒(mao)風邪,鼻塞聲(sheng)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men)。

三拗湯所治是風寒所傷的咳喘。

組成:麻(ma)黃 桑白皮 蜜制紫(zi)蘇(su)子 炒(chao)杏(xing)仁 炒(chao)赤茯苓(ling) 陳皮 炙甘草

功(gong)用:宣肺解(jie)表(biao),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咳嗽氣(qi)上(shang),痰(tan)氣(qi)不利,呀(ya)呷無聲,脈浮者。

華蓋散所治的是素體痰多,對化痰作用較強。

組成:麻(ma)黃 白(bai)芍(shao) 細辛 干(gan)姜 炙甘草(cao) 桂枝 半夏 五味(wei)子

功(gong)用(yong):解表(biao)散寒,溫(wen)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nei)飲證(zheng)。惡寒發熱,無汗,胸痞喘咳,痰(tan)多而(er)稀,或痰(tan)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痛(tong),頭面四肢(zhi)浮腫,舌苔(tai)白滑,脈浮者。

小青龍湯是治療外感風寒,水飲內停的常用方。以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治要點。辛散溫化之力較強,必須確屬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且應視病人體制強弱酌定劑量。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癥見咳痰黃稠,舌苔黃,口渴,脈數者不宜使用。

若外寒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蜜炙;兼熱象,出現煩躁者,可加石膏以清熱除煩;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喘者,加杏仁以利肺平喘。

組成:射干(gan) 麻(ma)黃 生(sheng)姜 細(xi)辛 紫(zi)菀 款(kuan)冬花 大棗 半夏 五味子

功用: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主治(zhi):咳(ke)而上(shang)氣(qi),喉中有水雞聲者。

射干麻黃湯主治風寒表證較輕,證屬痰飲郁結,肺氣上逆者。治里為主,下氣平喘之功強。

組成(cheng):連(lian)翹(qiao) 銀(yin)花(hua) 苦桔梗(geng) 薄荷 竹葉 甘草 荊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鮮葦根(gen)

功用:辛涼透表,清(qing)熱解毒。

主治:溫病(bing)初(chu)起。發熱無汗(han),或(huo)有汗(han)不暢,微惡風寒,頭痛口渴(ke),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huo)微黃,脈(mo)浮數。

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主治風熱上犯以致咽痛咳嗽。

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以清熱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以清熱涼血;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氣;胸膈悶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氣化濕解郁。

組(zu)成:桑葉 菊(ju)花 杏仁 連翹(qiao) 薄荷 桔梗 甘(gan)草 葦根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但咳,身(shen)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桑菊飲宣肺止咳之力強,是主治風熱咳嗽輕證的常用方。對于風寒咳嗽,不宜使用。不宜久煎。

若氣粗似喘,可加石膏、知母以增強清肺之力;肺中熱甚,咳嗽痰黃,可加黃芩、桑白皮以清肺止咳;口渴者,可加天花粉以清熱生津;肺熱咳甚傷絡,咳痰夾血者,可加茅根、藕節、丹皮以涼血止血。

組成(cheng):麻黃(huang) 杏仁 炙甘草 石膏(gao)

功用:辛涼宣肺,清熱(re)平(ping)喘。

主(zhu)治:表邪未解(jie),肺(fei)熱(re)咳喘(chuan)證。身熱(re)不解(jie),喘(chuan)逆(ni)氣急鼻煽,口(kou)渴,有汗或無汗,舌苔(tai)薄(bo)白或黃(huang),脈浮而數(shu)者。

麻杏甘石湯重在宣肺清熱以平喘,用于風寒化熱,或風熱犯肺,以及內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咳喘,口渴脈數,無論有汗、無汗,都能獲效。

組(zu)成:人參 紫蘇(su)葉(xie) 葛根 姜(jiang)半夏 前胡(hu) 茯苓 木香 枳殼 麩(fu)炒桔(jie)梗 陳皮 炙甘草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hua)痰。

主治(zhi):虛人外感風寒(han),內(nei)有痰飲證(zheng)。惡寒(han)發熱(re),無(wu)汗,頭(tou)痛,鼻(bi)塞,咳(ke)嗽(sou)痰白(bai)(bai),胸膈滿悶,倦怠無(wu)力,氣短(duan)懶言(yan),舌苔白(bai)(bai),脈弱。

參蘇飲偏于理肺化痰,用于外感風寒,內有痰阻氣滯者。證為脾肺氣虛,外感風寒所致。

若寒熱頭痛較甚者,可加柴胡、川芎以增強解表止痛之功;氣滯較輕者,則可去木香以減少行氣之力。

組成:蘇葉 杏仁 半夏 茯(fu)苓 陳皮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姜 大棗(zao)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hua)痰。

主治(zhi):外感涼(liang)燥證。頭微痛,惡(e)寒無汗,咳(ke)嗽痰稀(xi),鼻塞咽(yan)干,苔(tai)白,脈弦。

杏蘇散是治療涼燥證的代表方劑。涼燥外襲,故頭微痛,惡寒無汗。肺為燥氣所傷,肺氣不宣,津液不能輸布,聚而為痰;鼻為肺竅,咽為肺系,涼燥束肺,肺氣不宣,津液不布,而致鼻塞咽干。

組成:桑葉 杏仁 沙參 浙貝 香豉(chi) 梔皮 梨皮

功用:輕宣溫燥。

主治:外感溫燥證(zheng)。頭痛(tong),身熱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wu)痰(tan),或痰(tan)少而(er)粘,舌紅,苔薄白(bai)而(er)干,脈浮數而(er)右(you)脈大者。

桑杏湯為治療溫燥外襲,肺燥咳嗽之輕證。因秋感溫燥之氣,傷于肺衛,其病輕淺,故頭痛而身熱不甚;燥氣傷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肅,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

組成:桑葉 石膏 煅甘草 人參 胡麻仁 炒阿膠(jiao) 麥門冬 杏仁 炒黃枇(pi)杷(pa)葉 蜜炙

功用:清燥潤肺。

主治:溫燥(zao)傷肺證(zheng)。頭痛身熱,干(gan)(gan)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gan)(gan)燥(zao),口(kou)渴鼻燥(zao),胸膈滿悶,舌干(gan)(gan)少苔,脈虛大而數。

清胃救肺湯可治燥熱傷肺之重證。秋令氣候干燥,燥熱傷肺,肺合皮毛,故頭痛身熱;肺為熱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故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

若痰多,加川貝、瓜蔞以潤燥化痰;熱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清熱涼血。

組(zu)成:沙參(can) 玉竹 甘(gan)草(cao) 桑葉(xie) 麥(mai)冬(dong) 生扁豆 花粉

功用(yong):清養肺胃(wei),生津潤燥。

主治:燥傷肺胃(wei)陰分。咽干口燥,或身熱,或干咳,舌紅少苔,脈細數(shu)者(zhe)。

沙參麥冬湯以治燥傷肺胃陰津為主。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

組成:麥門冬 半夏(xia) 人(ren)參 甘草 粳米(mi) 大棗

功用(yong):潤肺(fei)益胃(wei),降逆下氣。

主治:肺痿(wei)。咳唾(tuo)涎沫,短氣喘促,咽(yan)喉干燥,舌干紅(hong)少(shao)苔,脈虛(xu)數(shu)。

麥門冬湯宣降得宜,生胃陰而潤肺燥,下逆氣而止濁唾,亦補土生金,虛則補母之法。

肺痿是由肺胃陰虛,痰涎不化所致。其病在肺,其源在胃,以土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肺金清肅之令不行,虛火灼津而為涎沫。肺虛則氣無所主,故短氣喘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陰傷,津失上承,故咽喉干燥。

若陰傷甚者,可加北沙參、玉竹以養陰液。

組成:生地黃 麥冬(dong) 甘草 玄參(can) 貝母 丹皮 薄荷 白芍 炒

功用:養陰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腫痛,起初或(huo)發(fa)熱或(huo)不發(fa)熱,鼻干唇燥,或(huo)咳或(huo)不咳,呼吸有聲,似喘(chuan)(chuan)非(fei)喘(chuan)(chuan),脈數(shu)無力或(huo)細微。

養陰輕肺湯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劑。

陰虛甚者,加熟地以滋陰補腎;熱毒甚者,加土牛膝、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熱甚者,加天冬、鮮石斛以養陰潤燥。

組成:人參 生地黃搗汁 茯苓 白蜜

功用(yong):滋(zi)陰潤肺,益氣補(bu)脾。

主(zhu)治:肺(fei)癆。干(gan)(gan)咳(ke)少痰,咽(yan)干(gan)(gan)咯血,肌肉消瘦,氣短乏力(li),舌紅少苔,,脈細數。

瓊玉膏為肺癆純虛無邪者設。

組成:貝母 瓜蔞 花粉(fen) 茯苓 橘(ju)紅(hong) 桔梗

功用(yong):潤(run)肺清熱,理(li)氣化(hua)痰。

主治:燥痰咳(ke)嗽。咯痰不爽,澀而難出(chu),咽喉(hou)干燥,苔白而干等。

貝母瓜蔞散為潤燥化痰,主治燥痰。燥痰與陰虛燥咳不同。陰虛者久病,癥見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口燥,甚則陰虛生內熱,而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貝母瓜蔞散所治只是咳痰難出,未見陰虛內熱之象。

組(zu)成:白(bai)果 去殼,砸碎炒黃麻黃 蘇(su)子 甘草 款(kuan)冬花 杏仁 桑白(bai)皮 黃芩 半夏

功用:宣肺(fei)降(jiang)氣,清(qing)熱(re)化痰(tan)。

主治:哮喘。咳(ke)嗽痰(tan)多氣急(ji),痰(tan)稠色黃,微惡風寒,舌(she)苔黃逆,脈滑數。

定喘湯治療外感風(feng)寒(han),痰熱(re)內蘊之喘咳(ke)。

若無表證者,麻黃可減量,取其宣肺定喘之功;痰稠難出者,可加瓜蔞、膽南星,增強清熱化痰之力;肺熱重者,可加石膏、魚腥草以清泄肺熱。

組(zu)成:紫蘇子 半夏 當(dang)歸 炙甘草 前胡 厚(hou)樸 姜制肉桂

功(gong)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實喘。痰涎壅盛(sheng),喘咳短氣(qi),胸膈滿悶,或(huo)腰(yao)疼腿軟(ruan),或(huo)肢(zhi)體(ti)浮(fu)腫,舌苔白滑或(huo)白膩,脈弦滑。

蘇子降氣湯主治上實下虛之喘咳。所謂“上實”,即痰涎壅盛,肺失宣降,故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稀少,苔白滑或白膩;所謂“下虛”,即腎不足,腎陽不足,不能納氣化飲,故見短氣喘逆,腰疼腳軟,肢體浮腫等。本方證雖屬“上實下虛”,但以上實為主。

若痰涎壅盛,喘咳氣逆難臥者,可加沉香以增強其降氣平喘之力;兼有表證者,可加麻黃、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氣虛者,可加人參以益氣。

組成(cheng):白(bai)芥子(zi) 蘇(su)子(zi) 萊菔(fu)子(zi)

功(gong)用:降氣(qi)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氣(qi)滯。咳嗽(sou)喘逆,痰多(duo)胸痞,食(shi)少難消,舌苔(tai)白(bai)膩,脈滑等。

三子養親湯重在行氣祛痰,適用于痰食氣阻之喘咳。不宜久煎。

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姜。

組成:茯(fu)苓 甘草(cao) 干姜 細辛 五味子

功用:溫肺化飲。

主治:寒(han)飲咳嗽(sou)。咳痰量多,清(qing)稀(xi)色白(bai),胸膈不(bu)快,舌苔白(bai)滑,脈弦滑等。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散并行,開合相濟,使寒飲得去,肺氣安和。

若痰多欲嘔者,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嘔;兼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溫中降沖;咳甚顏面虛浮者,加杏仁宣利肺氣而止咳。

組成:半夏 橘紅 茯苓 炙甘草

功(gong)用:燥濕(shi)化痰,理(li)氣和中。

主治:濕痰咳嗽。痰多色(se)白易咯(ge),胸膈痞悶(men),惡心嘔吐,肢體倦怠,或(huo)頭眩心悸,舌苔白潤(run),脈滑。

二陳湯主治濕痰。濕痰之證,多由脾肺功能失調所致。脾為生痰之源,肺胃貯痰之器,脾失健運,則停濕生痰,濕痰犯肺,致令咳嗽痰多。

若風痰,可加南星、竹瀝;熱痰可加黃芩、膽南星;寒痰,可加干姜,細辛;食痰,可加萊菔子,神曲;氣痰,可加枳實、厚樸;皮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

組成:陳(chen)皮 杏(xing)仁 枳實 麩炒黃芩 酒炒瓜蔞仁 去油茯苓 膽南(nan)星 制半夏(xia) 生(sheng)姜

功用:清熱化痰,理(li)氣止咳(ke)。

主治:痰熱咳嗽。痰稠色黃,咯之不爽,胸膈痞悶(men),甚則氣急嘔(ou)惡(e),舌質紅,苔(tai)黃膩,脈滑數。

清氣化痰丸為痰熱壅肺之證而設。火熱犯肺,灼津為痰,痰熱互結,阻礙氣機。

若肺熱較盛,見有身熱口渴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瀉肺熱,痰多氣急者,加魚腥草、桑白皮。

組成(cheng):陳皮 杏仁 赤(chi)苓 半夏(xia) 桔梗 貝母 前胡 瓜蔞仁 黃芩 石膏 枳殼(ke) 甘(gan)草 生(sheng)姜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zhi):肺胃痰火,咳(ke)嗽面赤(chi),或(huo)肺脹喘(chuan)急,舌苔黃,脈滑數。

清金降火湯,清肺熱,又清胃熱。

組(zu)成:黃連 半夏 栝蔞實

功用: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主治:痰熱互結證。胸脘(wan)痞悶,按之則(ze)痛,或咳(ke)痰黃稠,舌苔(tai)黃膩,脈滑數(shu)。

小餡胸湯為治療痰熱互結的著名方劑。

若兼脅肋疼痛者,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難咯者,可加膽南星、川貝以加強化痰之力。

這些治咳嗽的方子,建議收藏、轉發,用時好找。

一位中(zhong)藥(yao)師(shi)的課(ke)堂筆記:治(zhi)療脾虛的中(zhong)藥(yao)方子(zi)大全,默默收(shou)藏備用

一位中藥師的課堂筆記:調(diao)理(li)脾胃很簡(jian)單,健(jian)脾方子大全(quan) 補充篇(pian)

一位中藥(yao)師的課堂筆記(ji):補腎方(fang)子大全,滋腎陰和(he)壯腎陽必須要(yao)區(qu)分

本文地(di)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5216.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zhe)版(ban)權,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zuo)者(zhe)取(qu)得(de)聯系,或(huo)有版(ban)權異(yi)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ben)站(zhan)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duo)信息之(zhi)目(mu)的,若有來(lai)源標注錯(cuo)誤(wu)或(huo)侵(qin)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men)會第一時間予以(yi)刪除(chu),并同時向(xiang)您表(biao)示(shi)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