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方與應用

茯苓飲加味治療胃脘不適,消化不良、腹脹案

道醫 2023-06-24 20:28:20

胃脘不適案

李某(mou),男,29歲,初診日(ri)期:2011年3月18日(ri)。

患者訴胃脘不(bu)適,自覺吃(chi)的食(shi)物堵在胃中不(bu)消化,呃逆,怕吃(chi)涼,納少,體(ti)胖(pang),手(shou)(shou)腳偏涼,口中和(he),小便可,大便1日1次,半成形,舌淡(dan)苔(tai)白(bai),左手(shou)(shou)脈(mo)沉弦數(shu),力度可,右手(shou)(shou)脈(mo)沉弱數(shu)無力。

辨(bian)六經屬(shu)太陰病,辨(bian)方(fang)證為茯(fu)(fu)苓飲加半(ban)夏湯(tang)證。處(chu)方(fang):清半(ban)夏15g,黨參(can)10g,枳實10g,陳皮30g,蒼術10g,茯(fu)(fu)苓12g,生(sheng)姜15g。7劑,水煎服,日1劑。

結果:患者服完7劑后(hou),呃(e)逆已,手腳涼不(bu)明顯,后(hou)仍以本方(fang)加減(jian),病(bing)告痊(quan)愈。

消化不良、腹脹案

謝某,女(nv),51歲,初診日(ri)期:2011年3月23日(ri)。

患者訴消(xiao)化不好,腹脹,納少,腸鳴,頭痛稍(shao)暈,后背涼(liang),眠(mian)可(飲(yin)(yin)酒或飲(yin)(yin)咖啡會失眠(mian)),無汗,口中(zhong)和,小便可,大便1日1次,半成形(正(zheng)在使用通便藥),舌淡苔(tai)白膩,脈弦細。

辨六經屬太(tai)陽太(tai)陰合(he)病,辨方(fang)證為(wei)茯苓飲加半夏(xia)桂(gui)枝白術(shu)湯證。處方(fang):清半夏(xia)15g,黨參10g,陳皮30g,枳(zhi)實10g,蒼(cang)術(shu)10g,茯苓15g,桂(gui)枝10g,生(sheng)白術(shu)15g,生(sheng)姜15g。7劑,水煎服(fu),日(ri)1劑。結果:患者訴(su)吃藥覺胃中舒服(fu),腹(fu)脹減,腸(chang)鳴減,頭(tou)痛已,頭(tou)暈已,后背涼減。

按語:患者腹脹(zhang)、腸(chang)鳴(ming)、納少、舌淡苔白(bai)(bai)膩、脈弦細,為太(tai)陰(yin)里虛寒證之胃(wei)(wei)虛停(ting)飲(yin)脹(zhang)氣,宜茯苓飲(yin)加半夏,祛飲(yin)消脹(zhang)、溫胃(wei)(wei)進食(shi)。因里虛帶寒便(bian)秘(mi)(患者使用通便(bian)藥),加生(sheng)(sheng)白(bai)(bai)術(shu)溫胃(wei)(wei)生(sheng)(sheng)津通便(bian);因頭痛(tong)(tong)稍暈(yun)、后背涼(liang),屬太(tai)陽表(biao)證,加桂(gui)枝合生(sheng)(sheng)姜(jiang),解表(biao)散寒。此(ci)外,桂(gui)枝合生(sheng)(sheng)姜(jiang)、枳(zhi)實(shi)亦取(qu)桂(gui)枝生(sheng)(sheng)姜(jiang)枳(zhi)實(shi)湯之意,以降氣沖治痞痛(tong)(tong),《金匱(kui)要(yao)略?胸痹心痛(tong)(tong)短氣病》第8條:“心中痞,諸逆心懸痛(tong)(tong),桂(gui)枝生(sheng)(sheng)姜(jiang)枳(zhi)實(shi)湯主之。”

本段摘自《馮世綸經方帶教醫案:方正對應臨床實錄》

科普| 生姜防脫是(shi)訛傳,不長毛(mao)發倒是(shi)真(zhen)

一直傳說生姜有治療脫發的效果,市場上近些年生姜相關的防脫發洗護發產品也很多,但《本草綱目》等古醫籍,并沒有生姜治療脫發的記載。

訛 傳

生姜治療脫發這個偏方的來源在哪呢?答案是毛姜(下圖)。毛姜(別名猴姜、申姜、石巖姜、骨碎補)有治療斑禿的記載,可能是轉述的人不知“毛姜”,誤寫為“生姜”,而可能少數人使用生姜治療脫發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故而以訛傳訛。

中醫認為,腎主骨,其華在發,故一旦傷腎,就有可能脫發。用補肝腎的藥治療脫發,相對來說更符合醫理。毛姜浸酒內服配合研末外敷可以接骨續筋,治療脫發應該有一定效果。

毛姜性溫,味苦,入肝、腎經,主要補腎強骨,續傷止痛,另外“破血有功,止血亦效”,有很好的活血化淤效果。內服常用于腎虛腰痛、腎虛久瀉、耳鳴耳聾、牙齒松動、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等癥。

中醫認為男女在治療脫發方面存在差異。男性以脂溢性脫發為主,治療應以茯苓等祛濕為要,配合補腎更佳,透骨草外洗也有效果。岳美中老中醫曾用一味茯苓飲治發禿,彭靜山等人用五苓散治療本病,收效極佳。對女性來講,則以血虛導致的脫發為主,應以二仙丸(側柏葉、當歸兩味為主藥)加味,以內斂養血為主治療。

整理自《中老年時報,2016.7,孫成立》

生姜抑制毛發生長

不治療脫發也就算了,還抑制毛發生長?很多人可能有點失望了,遺憾的是中西醫理論都指向這一結果。

中醫 認為脫發的人,大多數都是屬于熱癥,男性中年脫發,其實就是屬于“脂溢性脫發”,即由“雄激素分泌旺盛”而引起的。生姜屬熱性,脂溢性脫發也是由熱引起的,所以用生姜擦頭皮反而會使脂溢性脫發加重。“生姜只能作用于毛囊,一旦毛囊壞死造成永久性脫發問題就更難解決。

西醫的目前理論研究結果也很有說服力。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苗勇、侯春等人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生姜與脫發相關性研究,2013年通過對小鼠的實驗結果 首次提出 生姜里面的主要活性成分6-姜酚可以抑制毛發生長,認為6-姜酚可以破壞毛囊,不是作為一個防脫發的藥物,反而應作為永久抑制毛發生長的藥物。

6-姜酚濃度越加,小鼠毛發生長越少

看看上面小鼠(shu)的圖片,11天之后,6-姜酚多的小鼠(shu)明(ming)顯毛發恢(hui)復的更(geng)少。

三(san)十六,附子干姜類方

干姜附子湯

原文: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傷寒論》(61)

原方: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頓服。

......

四逆湯

原文:1.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29)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論》(91)

3.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傷寒論》(92)

4.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225)

5.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傷寒論》(277)

6.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323)

7.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傷寒論》(324)

8.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53)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54)

10.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論》(372)《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11.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77)

12.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88)

13.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89)

14.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原方:

傷寒論: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金匱要略: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注:

東子:四逆即手腳冰冷,甚者頭部冰冷。厥逆而惡寒為主證,發熱、下利為或然癥。

夜雨寄北:下利清谷不止。下利清谷就是泄瀉時所瀉之物清稀,并雜有不消化食物。

清谷就是排泄的大便中都是未消化的食物,就是我們說的吃什么拉什么,排的都是完谷,而不是正常大便。

不止,不停的意思。一直排的大便都是沒消化的食物或者一直拉大便,腹瀉不停止,而且拉的都是沒消化的食物。

......

四逆加人參湯

原文: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385)

原方: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兩半? 人參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注:

東子:本應下利,利止無可下,是亡津液,謂之亡血。亡血加人參也,可知后世謂當歸川芎為補血藥乃謬論也。

......

茯苓四逆湯

原文: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傷寒論》(69)

原方: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醫案:

龍志勇:患兒,男,22個月,營養一般。2016年12月15日初診。從小體質偏弱,經常感冒,往往到醫院吊水及服用退燒藥治療一周或半月余始愈,唯留時時咳喘,久久不愈。此次隨媽媽至深圳游玩,不慎受寒,咳喘又復發,伴有發熱。在某藥店開處中藥麻杏石甘湯加味(其中麻黃10克,有紫草、青黛),并處中成藥“小兒至寶丸”予服。連服12天。服完后第二天,即出現發高熱,唇口緋紅,面紅,無汗,微咳,無惡寒及鼻塞。急忙電話、微信求診于我。起初,未及細問,先后開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甘露消毒丹、麻黃升麻湯,歷時4天而未有效果,始終發高熱38~39.5℃,高熱時媽媽給予布洛芬混懸液可汗出熱退。第五天,又復熱起38℃多,伴無汗,煩躁,少眠而吵鬧,易驚,精神稍差,口唇緋紅,舌尖及上下嘴唇潰瘍,不渴,不喜飲,手足冷,舌苔白膩多涎,納差,大便每天一次,小便偏少。突然醒悟,此患兒高熱、面紅、口腔潰瘍當為虛陽浮越,小便不利、舌苔白膩乃水濕內郁。煩躁是茯苓四逆湯證的主證。遂處方:茯苓四逆湯、潛陽丹加味。茯苓30(剪碎),紅參片10(剪碎),制附片10,甘草15,干姜10(剪碎),砂仁6(剪碎),白豆蔻6(剪碎),黃柏3。×1付,水煎熬。從下午始急煎上藥45分鐘后,取汁頻頻喂服。至晚上18點多,活動后有微微汗出,測體溫37.7℃,精神好轉,已不煩躁,口腔潰瘍漸斂,想吃東西了。幾經周折,終于峰回路轉。第六天,再服上原方1付。到晚上測體溫已37.1℃。口腔潰瘍好轉明顯。面已不紅。大小便暢。其后再服用原方1付鞏固而愈。思考:之所以突然發高熱、唇緋紅,現在想來應是先前長時間(12天)服用麻杏石甘湯加味、“小兒至寶丸”,治療咳喘之故。方中有炙麻黃10克量,連服12天,更有紫草、青黛、至寶丸等寒涼之藥,寒涼之極甚,可想而知。小兒乃稚嫩之體,長時間服用麻黃劑以致陽氣虛耗,加之寒涼之品的摧殘,稚嫩之陽,焉有不虛!此高熱實乃浮陽外越之危證!其后特意問小孩母親,回憶起一開始高燒時沒有流清涕、打噴嚏之癥。如真是感寒當有此二癥,還應有惡寒怕冷之癥才是。浮陽外越之證是沒有流清涕及噴嚏的。另,可惜的是,限于網診形式,未能查得脈象。如果起病之初就能切得脈象,可能就不會歷經如此磨難。感寒引起高熱的脈象當是浮緊數,還應有渴喜冷飲之癥當是。而浮陽外越之高熱,脈象當是虛浮數,重按而減或弱。初接診時,未能詳加問診,又予麻黃之劑連服4天。幸好及時醒悟,加之小兒服藥亦未盡劑,轉予茯苓四逆湯合潛陽丹加味,終于浮陽得潛,挽大廈于將傾。其中兇險,想來后怕!

......

通脈四逆湯

原文:1、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傷寒論》(317)

2、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原方:

傷寒論: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金匱要略: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醫案:

潤土:楊某,男,一歲兩個月。早產兒。患病后屢用西藥效差。于是經常到我處用中藥治療感到效果滿意。去年夏初此兒又患病,來時上午8時左右。上吐下瀉、發熱無汗 、面紅耳赤、哭鬧、舌質紅苔薄。查體溫38.5。據以前用藥經驗不加思索處以葛根湯。下午14.30患兒又來復診,其母訴服藥已兩次諸癥依然,發熱更高自喂退熱藥也不起作用也不汗出。雙目似閉非閉、時斷時續低聲哭叫。怎么哄也不行。查體溫39.5。于是細問渴欲飲水否。其母說見其口干喂水卻不飲。問小便如何,說小便色白不黃。又問大便如何,說大便或灰暗或綠。又摸其手足。手溫足涼。接著又觀察患兒神色。沉思良久。心想這不正是內寒外熱的通脈四逆湯證。于是果斷處以通脈四逆湯。處方:附子2克 干姜3克 生甘草4克。囑煎半小時,分三服。第一服放涼后加童便5毫升服用。若第一服不吐。第二服可溫服。每服間隔3小時。若有情況及時復診。自患兒走后我的心就懸了起來。我想諸位同行都有同感。第二天患兒終于又來了。見患兒嬉笑如常,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問其母服藥后情況。說尊我所囑一服后哭叫漸止、繼而入睡。4小時后方醒。此時體溫漸降、面耳紅赤漸退。繼續喂二服。當晚12時喂三服。隨后諸癥消退。早上起來知饑索食、大便顏色已轉黃。此次來是問還繼續開藥否。囑把余藥服完無不適停藥,但要注意飲食。其母說此次發病就是亂食寒涼所致。在此之前也曾治療幾例少陰發熱吐瀉患兒。所以此次才敢果斷應用通脈四逆湯。個中的戰戰兢兢只有過來人深知!

《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黃××,男,11歲。原四川成都市學生。

【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適,以后病情逐漸加重,神志昏迷,高熱至40。c以上,腹瀉。當時正值腸傷寒流行季節,原四川省立醫院確診為“正傷寒”,某專家認為,病已發展至極期,全身性中毒過重,已屬不治之癥。后由中醫會診,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搶救。患兒雖高熱退,腹瀉止,而病勢卻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脈欲絕,終至垂危。最后來診,按少陰證下利虛脫論治,初診機轉,數診痊愈。

【初診】患兒連日來昏迷踡臥,面色灰白烏暗,形體枯瘦。脈伏微細欲絕,唯以細燈草試雙鼻孔,尚有絲微氣息。四肢厥逆,手冷過肘,足冷過膝,甚至通體肢膚厥冷。此為病邪已由陽入陰,發展為少陰陰寒極盛,陽氣傾刻欲脫之險惡階段。急用驅陰回陽,和中固脫之法,以大劑通脈四逆湯一劑灌服急救。處方? ? ? 川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二診】上方,連夜頻頻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兒家長慌忙趕來連聲說:“壞了壞了,服藥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兒有救了!”遂再診。患兒外形、病狀雖與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見接續、均勻,初露回生之兆。宜繼守原法,以通脈四逆倍加用量再服。處方? ? ? 川附片500克 干姜500克 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雞一只熬湯,另以雞湯煎附片一個半小時,再入姜、草。服藥后約兩小時,患兒忽從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兩條,約三寸長,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塊。這時緩緩睜開雙眼,神志開始清醒,并開口說:“我要吃白糕!”全家頓時破涕為笑,皆大歡喜。遂遵原方,再進四劑。

【三診】患兒神志已完全清醒,語言自如,每日可進少量雞湯等流質。面色青暗。舌質淡白,烏暗,無苔。上肢可活動,開始端碗進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開始好轉,陽氣漸復;但陰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為引,再服。上方又服一劑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兩劑,能下床緩步而行。服至十三劑,逐漸康復。

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來函說:“三十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參軍,在部隊還立了兩次三等功,現在機械配件廠當鉗工,身體一直很好。”

......

白通湯

原文: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傷寒論》(314)

原方: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

白通加豬膽汁湯

原文: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315)

原方: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注:

察哈爾:在《傷寒論》中,有加豬膽汁的方子。

白通加豬膽汁湯,其實是正虛極邪盛極之時的表現,以白通湯回陽,以豬膽汁清熱開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與此類似。里面加人尿,與現代補充糖鹽水類似,古代沒有此法,只能用接近人體體液的人尿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于豬膽汁,與由膽汁凝結而成的牛黃類似,與熊膽,羊膽汁,雞膽汁,人膽汁作用類似。

它們都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等作用。影響人體的途徑與肥甘厚膩影響人體途徑正好相反。膽汁在人體正是消化肉類的作用,肉類積滯多了,所以人體會產生上火的癥狀,所謂火毒即是。用這一類動物的膽汁或是膽汁的產品,則可以補充人類由于過食肉類導致膽汁相對不足產生的火熱癥狀。

引伸而去,人類由于飲食結構改變而產生的病癥可以借助動物類膽汁來治療,比如高脂血癥,脂肪肝,冠心病等等。

在產品上,如雞膽汁分散片,熊膽粉,牛黃,馬寶(胃腸中的結石),羊膽等等。

但是,出于保護動物的需要,少食肉類是很好的辦法,少吃肉自然也就少了上火的癥狀,也就少用了動物膽汁這一類的藥材,何苦吃了美味再吃苦味的膽汁來吃回去呢。

醫案:沙丘沙:患者,女,48歲,本村農民。有咳喘病史30年,明顯桶狀胸,體瘦,于1991年春出現心衰,氣喘加重,下肢浮腫,曾先后兩次去廣宗縣醫院住院治療,病情緩解回家。于1991年5月14日,病情加重,端坐喘息,煩燥異常,數日飲食不進,雙下肢浮腫,四肢冰冷,診脈兩手均無。家屬也知病危,已著手治辦殮衣。據證投以白通加豬膽汁湯:熟附子50.0 干姜30.0 蔥白四根 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兌入童便200毫升,豬膽汁50毫升,分數次于一日內服完。一劑,煩燥稍減,兩劑,脈博已能摸著。三劑,恢復如常人,回憶近幾天之事,全然無知,如大夢初醒。以《外臺》茯苓飲合當歸四逆湯調理,存活半年。

討論:在《傷寒論》,白通加豬膽汁湯的煩燥、厥逆、無脈是由于下利引起,本案的煩燥、厥逆、無脈是因肺心病,數日不進食所致。病因雖異,現證相同,故可用同一方劑治療。可知經方實踐,所關心的是特異的脈、證拘泥病因,也不必過多的病機分析,理論推演。另外,原方中用的是生附子,現生附子同家規定不準使用,我此方用的是制附子,故適當增加用量,以保證療效。

當時是死馬當活馬醫,加上我的查體的技術也不怎么樣,就沒進行心臟聽診,沒測血壓。按當時的情況,估計血壓也測不到。已四五天未進食水,幾乎沒有小便。我只記錄當時的實況,雖顯的四診不全,更能突出重點。

......

本文地址://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50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ban)權,注重分(fen)(fen)享,被刊用文(wen)章(zhang)因無(wu)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yu)(yu)作(zuo)者取得聯(lian)系(xi),或(huo)有版(ban)權異議的(de),請(qing)聯(lian)系(xi)管理(li)員(yuan),我們會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fen)(fen)文(wen)字與(yu)(yu)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mu)的(de),若(ruo)有來(lai)源標注錯誤或(huo)侵(qin)犯了您(nin)(nin)的(de)合法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li)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shi),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nin)(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