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經方與應用

半夏厚樸加桔梗甘草杏仁杷葉干姜五味子蒼術湯方證

道醫 2023-06-24 19:24:10

咳嗽案?

劉某(mou),女,44,初診(zhen)日期:2011年3月(yue)7日。

患者訴咳嗽3月(yue),痰(tan)少(shao)色白,咽癢不干(gan)(gan),自汗(han),手腳涼,口干(gan)(gan)欲飲,大便(bian)1日1?2次有時成(cheng)形(xing)有時不成(cheng)形(xing),白天(tian)小便(bian)多,無(wu)起夜,納可,舌黯(an)苔白,脈細。

辨六經屬太陰里虛寒挾飲證,辨方(fang)證為(wei)半夏厚樸(pu)加杏(xing)(xing)仁杷葉桔梗甘草湯方(fang)證。處(chu)方(fang):清半夏15g,厚樸(pu)10g,茯苓12g,蘇子10g,炙枇杷葉10g,杏(xing)(xing)仁10g,桔梗10g,炙甘草6g,生姜(jiang)15g。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日(ri)期:2011年3月(yue)14日(ri)。

患者訴服用第1劑藥后,咳(ke)嗽減(jian)(jian)輕(qing)明顯(xian),之后幾天咳(ke)嗽較重沒有變化(hua),痰量減(jian)(jian)少,口干減(jian)(jian)輕(qing),飲水量減(jian)(jian)少,手腳涼減(jian)(jian)輕(qing),汗出減(jian)(jian)輕(qing),小便(bian)白天多,大(da)便(bian)1日(ri)1?2次,有時(shi)成形(xing),有時(shi)不(bu)成形(xing),舌淡苔白,脈細。

辨六經屬(shu)太陰(yin)挾飲,辨方證(zheng)為(wei)半夏厚樸加桔梗(geng)甘(gan)(gan)草(cao)杏(xing)仁杷葉干(gan)姜五味子(zi)蒼(cang)術湯(tang)方證(zheng)。處方:清半夏15g,厚樸10g,茯(fu)苓12g,蘇子(zi)10g,桔梗(geng)10g,杏(xing)仁10g,炙甘(gan)(gan)草(cao)6g,炙枇杷葉10g,干(gan)姜10g,五味子(zi)15g,蒼(cang)術10g,生姜15g。7劑(ji),水煎服,日(ri)1劑(ji)。

按語:藥后咳(ke)(ke)嗽明顯(xian)減(jian)輕(qing)(qing)、痰(tan)(tan)(tan)量(liang)減(jian)少、口干(gan)減(jian)輕(qing)(qing)、飲水量(liang)減(jian)少、手腳涼減(jian)輕(qing)(qing)、汗(han)出減(jian)輕(qing)(qing),說明方(fang)證相(xiang)應,痰(tan)(tan)(tan)飲將去,但幾天后咳(ke)(ke)嗽又加重,痰(tan)(tan)(tan)飲仍未祛盡,小便(bian)頻、大便(bian)不成形(xing)之(zhi)寒(han)濕下注證也未緩解,故在(zai)原方(fang)基礎上加干(gan)姜、五味子、蒼術(shu),加強溫化痰(tan)(tan)(tan)濕收斂(lian)(lian)止咳(ke)(ke)之(zhi)功。此方(fang)包含了腎著湯、苓甘(gan)五味姜辛夏杏湯之(zhi)意,方(fang)中(zhong)干(gan)姜、茯苓、白術(shu)并用(yong),溫中(zhong)祛寒(han),治小便(bian)自利、大便(bian)不成形(xing),五味子性酸溫,生津斂(lian)(lian)肺,斂(lian)(lian)汗(han)止咳(ke)(ke),進一步減(jian)輕(qing)(qing)患(huan)者(zhe)咳(ke)(ke)嗽、口干(gan)、汗(han)出癥狀。

三診日期:2011年3月(yue)28日。

患者訴咳(ke)嗽減輕(qing),痰(tan)少,咽癢,氣(qi)短,早晚受涼易咳(ke),口干減輕(qing),飲水少,出(chu)汗減輕(qing),手腳涼減輕(qing),納少,食欲(yu)差,時胃(wei)痛(tong),曾經(jing)做過子(zi)宮(gong)肌瘤(liu)手術,現(xian)在又長肌瘤(liu),大便1日2?3次不(bu)成(cheng)形,舌黯淡苔白,脈細。

辨六(liu)經(jing)屬太陰挾飲(yin),方證(zheng)為半夏(xia)厚樸加桔(jie)梗甘(gan)草杏(xing)仁杷葉(xie)陳皮湯方證(zheng)。處(chu)方:清半夏(xia)15g,厚樸10g,茯(fu)苓12g,蘇(su)子10g,桔(jie)梗10g,杏(xing)仁10g,炙甘(gan)草6g,炙枇杷葉(xie)10g,陳皮30g,生姜15g。7劑,水煎服,日1劑。結果:連服20劑,諸癥均減。

按語(yu):藥(yao)后患者諸(zhu)證漸減,又(you)出現納少、食(shi)欲差(cha)、時胃(wei)痛,參合《金(jin)匱要略(lve)?嘔(ou)吐(tu)噦(hui)下(xia)利病(bing)》第22條:“干嘔(ou)噦(hui),若手足(zu)厥者,橘(ju)(ju)皮(pi)(pi)湯(tang)主之(zhi)。”在半夏厚(hou)樸湯(tang)桔梗湯(tang)加(jia)杏仁枇杷葉(xie)這一基礎方(fang)中加(jia)大(da)(da)量陳皮(pi)(pi),這正是傳承了(le)胡(hu)希恕老師的經驗,胡(hu)老曾說:“橘(ju)(ju)皮(pi)(pi)一藥(yao),下(xia)氣(qi)止咳(ke)、健胃(wei)進(jin)食(shi),古(gu)之(zhi)橘(ju)(ju)皮(pi)(pi),現分陳皮(pi)(pi)、青皮(pi)(pi),配(pei)合生(sheng)姜,既可行氣(qi)下(xia)氣(qi),亦可健胃(wei)祛水,降逆(ni)止嘔(ou),臨床(chuang)上(shang)用(yong)于(yu)氣(qi)逆(ni)而(er)致手足(zu)厥冷(leng)者,可謂覆杯而(er)安,下(xia)咽即愈。但是橘(ju)(ju)皮(pi)(pi)非(fei)大(da)(da)量用(yong)不可,一般用(yong)到30g。”

小郭家(jia)草本最正宗的配(pei)方

1、治感冒主方:金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30g、牡丹皮30g、知母15g、甘草15g、桔梗20g。大便如果干燥,加紫草15g,如果大便不干燥,但嗓子疼的加山豆根20g。
2、治療水腫的方子,治療原則:腰以下要利小便,腰以上要發汗。腰以下有水的治療:茯苓40g、澤瀉30g、生白術30g、甘草10g、桂枝30g、干姜13g、五味子20g。一劑的量;腰以下沒水的癢咳治療,嗓子不紅不腫,但癢,晚上咳
白天不咳:柴胡30g、桂枝30g、茯苓40g、黨參30g、薏米100g(單煮,用薏米湯煮藥)。(方法論第十講)
3、沒感冒,不發燒,但一直咳嗽,喘,治療方劑為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有發燒癥狀或是肺炎的,用麻杏石甘湯。
圖片
4、急性咽炎的方子:金銀花30g、牡丹皮30g、連翹30g、桂枝20g、牛蒡子25g(碎)、山豆根20g、紫草20g、葛根40g、甘草15g、知母30g。急性的分兩次服,慢性分3—4次或去知母、紫草,用的標準是體溫不低于正常,咽部充血。
5、桂枝湯方:桂枝30g、白芍30g、甘草13g、生姜25g、大棗12g,有相背僵疼加葛根40g,有嘔吐加柴胡,有咳嗽、喘加厚樸20g、杏仁20g(炒)主要治療微有汗的感冒。(說白傷寒論)

6、麻黃湯方:麻黃10g、桂枝30g、杏仁20g(研)、甘草13g。主要治療沒有汗的感冒。
7、肺炎治療方子:麻黃10g、杏仁20g、生石膏40g(碎)、甘草13g根據情況亦可加金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30g。
圖片
8、肺感染方子:栝樓40g、金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20g、茯苓40g、半夏20g、澤瀉30g、杏仁20g(研)、甘草15g、知母30g。
9、病毒性感冒(透表法):金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25g(研)、牡丹皮30g、桃仁15g、懷牛膝30g、山豆根15g、知母30g、桔梗20g、甘草13g、葛根40g。
10、急性胃炎(心下痞):瀉心湯主劑:大黃漬10g、黃芩30g、黃連20g。半夏瀉心湯:去大黃,半夏、人參、干姜、甘草、大棗。生姜瀉心湯:生姜、干姜、半夏、人參、甘草、大棗(去大黃),附子瀉心湯:加炮附子一枚。
11、急性腸炎:黃芩黃連湯方:黃芩36g、黃連30g(搗)、白芍30g、甘草15g;葛根芩連湯方:葛根50g、黃芩36g、黃連30g(搗)、白芍36g、甘草15g。
12、治療痢疾用白頭翁湯:白頭翁42g、秦皮30g、黃芩36g、黃連30g(搗)、茯苓40g、澤瀉30g、白芍36g、甘草15g。
圖片
13、治療睡眠障礙方劑:黃芪40g、柴胡30g、黨參30g、茯苓30g、白術30g、甘草10g、升麻10g、另加懷山藥若干。

14、桂枝麻黃湯(郭老稱為模糊方子):金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30g、桂枝30g、麻黃10g、芍藥30g、甘草15g。
15、肺感染的方子(與前邊略有不同):方一:用于大便利、無汗身疼者。栝樓40g、杏仁25g(研)、金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30g(研)、桔梗20g、知母30g、葛根40g、甘草15g。方二:有汗身疼者用:栝樓40g、杏仁25g(研)、知母30g、桔梗25g、半夏20g、生姜10g、甘草15g。均為成人量2次服,兒童酌減。
16、不發燒,化痰止痰方子:二陳湯方:陳皮30g、茯苓40g、半夏20g、甘草15g,亦可以加厚樸20g、杏仁20g。
17、干咳,無痰,夜重日輕,無熱,水腫,干咳又叫水寒射肺。治療方子:柴胡30g、茯苓40g、白術30g、干姜15g、五味子25g、甘草15g、分兩次服。
圖片
18、發燒、急性腸胃炎方子(吐、嘔、下利、稀水、腹疼、身疼、渴)癥狀有一個就可以用,一般一副退燒,兩副好病,夏秋之交病最多。方子:川黃連25g、黃芩30g、秦皮30g、白芍30g、甘草15g、葛根40g、茯苓40g、澤瀉30g。如吐的厲害可以加半夏20g、生姜15g。
19、急性咽炎:不光包含扁桃體,而是咽部分,從血管往外排毒要用透表的方子,急性分兩次服,慢性分4次服,去知母、紫草。方子:銀花30g、牡丹皮30g、連翹30g、桂枝20g、牛蒡子25g(碎)、山豆根20g、紫草20g、葛根40g、甘草15g、知母30g。
20、透表的方子:牡丹皮30g、大黃10g、紫草10g—20g(大便干燥時加)。
21、藥茶方子:西洋參3-5g、枸杞子6-10g、黃芪10-15g、黃精10g,開水沖,蓋五分鐘。
22、模糊病區處理的方子:
發熱分不清有汗沒汗:麻黃5g、桂枝20g、杏仁15g(打碎)、甘草13g、葛根30g。咽炎感冒分不清: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30g(打碎)、葛根30g、牡丹皮20g、桔梗20g、甘草13g。
咽炎沒有或好了,可以去掉牡丹皮桔梗。
長時間無名發熱,沒有明顯的趨勢,只是發熱不發冷不顫抖:桂枝30g、白芍30g、甘草13g、生姜15g、大棗12g、柴胡30g、地骨皮40g、鱉甲50g(虛弱很且燒時間長時加)。
圖片
23、銀翹透表湯方:治療咽炎和麻疹。銀花20克、連翹30克、牛蒡子20克(研)、赤芍20克、牡丹皮10克、升麻10克、甘草10克、紫草6克。以上八味用水1200毫升浸10分鐘,煮取400毫升,每服100毫升,日三服。如下痢,去紫草,加黃連10克;如大便干燥,加紫草10克。服藥后,喝開水,忌食腥葷、
油炸、干燥、硬粘、臭味、不易消化等食品,宜吃流動性食物,如米湯、稀粥之類。
圖片
24、甲流(甲型H1N1流感)的方子:銀花、連翹、牛蒡子、牡丹皮、桔梗、淮牛夕,各30克,甘草13克。如果發燒,加葛根40克。大便干燥,加紫草15克,知母30克。這個方子,目前的甲流病人,病愈,沒有超過3副藥的。
25、治療感冒咳嗽有二方。方一:括婁30g、杏仁20g、茯苓40g、陳皮30g、柴胡30g、半夏18g、甘草13g、生姜10g。方二:銀花30g、連翹30g、牛蒡子20g(打碎)、麻黃6g、生石膏35g(先下)、杏仁16g(研)(后下)、甘草13g。第一個方子是針對長期打針輸液吃藥后的亞健康、免疫力低下而長期只是咳嗽的人。第二個是感冒咳嗽。這個用量是成人的,一日兩次一劑的量。小孩,基本是按體重情況,1/2,1/3,甚至1/4的量服用。
26、紅眼病的治療方子 (1)處方如下:大黃10克、牡丹皮30克、茯苓30克、澤瀉30克、桂枝30克、甘草15克;上六味藥用水500毫升,煮沸后10分鐘濾汁,渣再加水200毫升煮40分鐘,濾汁。兩次汁相合,分兩次服。早飯前,晚飯后各服一次。年齡小體重輕的病人酌減服量。
服藥后忌食:腥、葷、肉、蛋、乳品、辛辣,過咸品類。忌煙酒、疲勞,易靜養為佳。
大黃促進腸胃蠕動,通大便,這會導致血液下趨。血液下趨則使頭、目部血在循環中向下行。眼部的充血在大黃的作用下循環量提高。牡丹皮能使頭、目淤積的充血性腫大破解,在大黃造成循環下趨的狀態中,增強循環。眼部有異物的血下行,下部無異物的血上行在眼部形成新陳交換。
桂枝助牡丹皮通行血脈。茯苓、澤瀉利尿,把血中異物從尿中濾出。共同完成眼部血中排異物的活動。
(2)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治療紅眼病,可以作為藥物輔助治療。見效快,不用花錢。用三棱針點刺太陽穴或耳尖出血,一二十滴為好。這個方是在患病的最近距離放血。有異物的血直接排出,頭部無異物的血流來,如此新陳交換,達到排異目的。
用大黃牡丹皮湯與針刺出血都是出自生命排異本能系統方法。
27、手腳冰冷的治療方子:當歸36克、桂枝40克、細辛3克、甘草15克、白芍30克、茯苓40克。內服方,早晚各一次;亦可煮湯泡手腳,每日兩次,每次泡30分鐘以上。
28、一種對內分泌系統疾病、代謝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有突出療效的治療方案——生態同步療法配方,其配方為:黃芪40克、天麻15克、豬苓30克、澤瀉30克、牡丹皮15克、白術30克、柴胡35克、山萸肉10克、石菖蒲30克、黨參30克、棗仁30克、遠志15克、黃精30克、玉竹20克、山藥20克、葛根粉40克、蓮子粉30克、花粉30克、茯苓20克、薏苡仁20克、百合20克。
三省者:
人性最大的惡,是消耗別人的善良!
貪了人世的便宜,會吃天道的虧
余生很貴,靜而不爭
氣場強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征
當明白了無常,你就不會張揚(好文)
季羨林: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老石更中醫男科:
〖神奇秘方〗壯陽止泄餅,已治愈2000多
最猛的壯陽起痿奇方,讓你告別腎虛做回男人
讓男人更堅硬的三大鍛煉秘方
壯陽茶哪種最好?最快最有效的男人壯陽茶
祛寒的總原(yuan)則 - 溫補腎陽(yang)

中(zhong)醫治療(liao)感冒的辯證療(liao)法(fa)

寒性感冒

單純的寒性感冒,通常分:感寒邪或感風邪。

對應的證分別為:寒邪犯肺證與風邪犯肺證,以六經辨證論即太陽傷寒證與太陽中風證。

對治的方分別為麻黃湯與桂枝湯。

麻黃湯(麻黃、桂枝、北杏、炙甘草)。

桂枝湯(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

一個主治的方,為什么還要作藥物加減?

因為患者個體差異不同,則面對致病因素反應也有所不同。

比如,同是寒邪犯肺證,兼證各有差別,或兼有咳,或兼有喘,或兼頭痛,或兼鼻塞,或兼內熱等,這就需要在主治的基本方上,根據具體情況作針對性的藥物加味。

以大青龍湯為例。大青龍湯由麻黃湯+石膏、生姜、大棗組成。

大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兼里熱。

其中麻黃湯發散風寒,宣降肺氣以治病之本(外感風寒);

兼有里熱,則另加石膏清里熱;

加生姜、大棗,一來輕助麻黃湯解表;二來與湯中的炙甘草合養脾胃,防止石質又性寒涼的石膏傷脾胃。

麻黃湯、桂枝湯證的隨癥加味

頭痛:

前頭痛,屬陽明經:+白芷。

后頭痛,屬太陽經。

遇風寒加重,+羌活;

頸項有強硬緊張感,+葛根;

后頭近巔頂痛,+藁本。

偏頭痛,屬少陽經:+川芎、柴胡。

川芎上行頭目,張元素在《醫學啟源》里提到:“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頂巔痛,用藁本,去川芎。”所以與柴胡合用可借其引入少陽經止偏頭痛。

頭痛遇風加重:+川芎、天麻、白蒺藜。

身痛:

身痛輕用防風;中等程度用羌活,或可再加獨活;重者可用細辛,因其善驅沉寒痼冷。

鼻塞:

常用:辛荑花、蒼耳子、細辛、白芷、蔥白。

有時見師傅用石菖蒲與通草。因其(石菖蒲)雖為開心(神)竅之藥,卻也能通耳、鼻之阻塞,更能開舌竅治療舌強語謇;

通草能于水中通氣,鼻塞涕多,正是氣在水中不通,以通草通之。

咳嗽:

生姜與干姜、細辛、五味子這鐵三角組合。除此外,還可用紫菀、款冬花、白前等。

喘:

常用蘇子,或麻黃配杏仁、杏仁配厚樸(如桂枝杏仁厚樸湯)。

咳與喘:

亦可用旋轉胸中氣機的方式來解,常用桔梗配蘇梗,或桔梗配枳殼。

痰白:

最常用是二陳:陳皮、陳半夏;另外旋覆花時有見用;如果二陳不夠力,用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痰白清稀,給力的還是干姜、細辛、五味子這組合。

失音:

可選用蟬蛻、木蝴蝶、鳳凰衣。

兼濕:

見頭身困重、苔膩等,+羌活、藿香、香薷等,也可直接改用羌活勝濕湯或藿香正氣丸(湯)。

備注:如果是桂枝湯證,選藥需謹慎發散性過強,分量也可減輕。因該證本就汗出,發散風邪需有度。

熱性感冒

風熱感冒,底方為銀翹散或桑菊飲。

銀翹散(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蘆根)。

桑菊飲(桑葉、菊花、連翹、杏仁、薄荷、桔梗、蘆根、甘草)。

如果是(shi)濕溫兼表(biao)證,就用(yong)三仁湯(杏仁、半夏、飛滑(hua)石(shi)、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kou)仁、竹葉、厚樸)加防風、藿香。

中醫止咳平喘治肺對藥選輯

【紫菀-款冬花】均性溫而入肺經,辛散中兼能苦降,既能宣肺又能降肺,且紫菀長于祛痰,款冬花長于止咳平喘,二者是經典的止咳降氣藥對,《本經疏證》記載:“《千金》《外臺》,凡治咳逆久咳,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

***

【麻黃-杏仁】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辛散外達,宣肺平喘;杏仁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苦降下氣,降氣止咳平喘。二藥伍用,一宣一降,一橫一豎,宣降結合橫豎貫通,使肺氣通調,止咳平喘之力益彰。

***

【麻黃-葶藶子】麻黃辛溫發散,輕揚宣泄,因有宣肺作用而為止風寒咳 喘之要藥。葶藶子辛散開泄,苦寒沉降,功專瀉肺氣壅滯而 止喘,肅降肺氣以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為治肺氣壅滯、痰 飲咳喘、水腫之要藥。二藥伍用,同入肺經,寒熱互制,亦 宣亦降,宣降得宜,則肺氣通利,咳喘可平。主治風寒外束,肺氣郁閉,或痰熱壅肺所致之喘嗽。

***

【葶藶子-白芥子】葶藶子是苦寒藥,瀉肺熱作用比較強,而且以痰熱壅盛的證候為其使用指證。葶藶子含有強心甙,具有強心、利尿、抗感染的綜合功效。葶藶大棗瀉肺湯為治療痰熱壅盛所致痰喘的代表方劑。白芥子是辛溫藥,它的通竅、祛痰、散結作用比較突出。兩味藥一寒一溫,葶藶子之“苦”可以瀉肺;白芥子之“辛”,可以宣肺;寒溫配伍,相反相成,對于痰熱壅盛、且膠錮難咳者,此藥對頗宜。

***

【細辛--五味子】五味子酸澀收斂,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細辛辛散溫通,溫肺化飲,發散風寒,祛風止癢。細辛辛散開肺,五味子酸收斂肺,二者一開一合,開無耗散肺氣之弊,合無斂遏邪氣之虞,為開合理肺之妙劑,止咳定喘之效尤為顯著。臨證具體應用時,用量應靈活掌握,咳嗽初起,以開宣為主,多用細辛;久咳之后,以斂肺氣為要,多用五味子。細辛配五味子,見于《金匱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湯。

***

【桔梗 -生甘草】桔梗辛苦而平,辛則散,苦則降,有宣通肺氣,祛痰排 膿之功。甘草甘平,生用瀉火解毒,潤肺祛痰,并能緩急止 痛。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甘草瀉火解毒以治本,桔梗宣通 肺氣祛痰排膿標本兼顧,故其宣肺祛痰、解毒利咽、消腫排 膿之功增強。主治肺失宣降,咳嗽有痰,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 等癥。

***

【半夏-枇杷葉】半夏辛散降逆,燥濕化痰,和胃止嘔,枇杷葉苦平泄熱, 善降肺氣而消痰止咳,降胃氣而止嘔止呃逆。二者伍用,同 入肺胃經,皆能肅降肺氣及和胃降逆,寒溫并施,潤燥相兼, 枇杷葉得半夏潤肺而無留痰之弊,半夏得枇杷葉燥濕而無劫 陰之虞,故臨床常用之。主治咳嗽氣喘,日久不愈,吐稀痰者。痰濕中阻,胃失和降,癥見嘔噦,呃逆等癥。

***

【桑白皮-瓜蔞皮】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專治“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本經逢原》)。凡肺有痰火、夾水氣而不消者,乃為首先之品。如清肺瀉火止咳之瀉白散所用。瓜蔞性寒,其皮亦然,有清熱化痰之效。兩藥配伍,對痰熱之咳嗽及喘息不安,苔黃而黏膩者,其止咳平喘祛痰作用,起效快。且對咳痰不爽者,有一劑知,二三劑顯效之欲

***

【百部-黃芩】百部有很強的止咳作用,古書云主治“新久咳嗽”,對結核性咳嗽尤效,以蜜炙為宜。《筆花醫鏡》將黃芩列為“涼肺猛藥”,即清泄肺熱之良藥。《本草綱目》記載,李時珍曾患身熱咳嗽,久治不愈,后經其父指導,用一兩黃芩而愈。兩藥配伍,以治療偏熱性咳嗽為主

***

【杏仁- 桔梗】杏仁辛散苦降,以降為主,長于宣通肺氣,潤燥下氣,滑 腸通便。桔梗既升且降,以升為主,功擅宣通肺氣,升清降 濁,澄源清流,疏通腸胃。二藥相配,協同為用,宣降肺氣, 祛痰止咳之功增強。主治外感咳嗽痰多者。腸燥便秘或小便癃閉不通者,可配伍其他藥用之。

***

【杏仁-浙貝】杏仁苦泄降氣,止咳平喘;浙貝母清熱散結,化痰止咳。兩藥相伍,一降一散,善于清泄肺中痰熱。常用以治療痰熱郁肺之咳嗽證。

***

【貝母-知母】清代龔廷賢《壽世保元》記載用二母丸治療哮喘,二母就是川貝母與知母。知母苦寒,有清泄肺火、滋陰潤燥之效;貝母苦寒,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二藥同用,既清火潤燥,又化痰止咳。合用之,適宜于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微喘者。

***

【川貝母 -瓜蔞】川貝母苦甘而寒,入肺經,功擅潤肺化痰,止咳,并開 痰氣之郁結。瓜蔞甘潤,清熱導痰潤燥。二藥配伍,相輔為 用,貝母重在潤肺化痰,開郁泄熱,瓜蔞側于清熱化痰,寬 中散結。二藥一潤一清,且皆具開散之性,故清熱化痰散結 之力倍增。主治咳嗽,咯痰不利,咽喉干燥,癰疽硬結,舌紅苔膩,脈 滑。

***

【貝母 -厚樸】川貝母苦甘微寒,歸心肺二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散 結之效,且潤肺作用強。厚樸苦辛溫燥,能行氣散滿,溫中 燥濕,濕去則痰消,肺氣肅降,呼吸通暢,喘咳自止。二藥 伍用,相使相輔,有良好的化痰、降氣止咳、開郁消食除脹 之功。氣滯則水濕易停,濕聚成痰,痰濕又可使氣機不利,故 氣滯、痰濕相互影響,且痰濕易犯及脾肺二臟為病,故此藥 對具有痰、濕、氣三端同治,肺、脾二臟兼顧之特點。主治氣滯痰聚,痰氣上逆之咳嗽,兼見脾土失運之腹脹等癥。

***

【麥冬-天冬】 《張氏醫通》有一名方“二冬膏”,即取麥冬、天冬各等分,水煎濃縮,加蜜收膏,不時噙咽,治療肺胃燥熱所致的咳嗽少痰、咽燥口干等。此后醫家常用“二冬”治療肺燥證咳嗽,以痰少、咽干痛、舌質紅赤、舌面干燥為特征。

***

【麻黃、杏仁、石膏】是麻杏石甘湯的核心配伍。麻黃辛溫,宣肺開表,火郁發之;石膏辛甘大寒,清瀉肺熱,透熱生津;兩者相伍,宣泄肺熱而不助熱,清瀉肺熱而不寒凝氣機,寒溫并用,寒大于溫,辛涼宣泄;麻黃宣肺、杏仁降氣,宣則肺氣以呼濁,降則肺氣以納新。麻黃、杏仁、石膏三藥合用,共奏辛涼宣泄、清肺平喘之效。主治肺熱咳喘。癥見:身熱不解,咳逆氣急,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滑而數等。

***

【細(xi)(xi)(xi)辛(xin)-干姜(jiang)(jiang)-五味(wei)(wei)子(zi)(zi)】干姜(jiang)(jiang)辛(xin)熱,長(chang)于“去臟(zang)腑沉寒痼冷”和(he)“發諸(zhu)經之(zhi)寒氣”(《珍珠(zhu)囊》)。主入肺經,善能溫肺散(san)寒化(hua)(hua)飲(yin),用于寒飲(yin)咳(ke)(ke)(ke)喘(chuan)(chuan)(chuan)。五味(wei)(wei)子(zi)(zi)“性溫,五味(wei)(wei)俱全,酸咸(xian)為(wei)多,故(gu)專收斂(lian)肺氣而滋腎水(shui)”而“寧嗽定喘(chuan)(chuan)(chuan)”(《本草備要》),為(wei)治療久咳(ke)(ke)(ke)虛(xu)喘(chuan)(chuan)(chuan)之(zhi)要藥。細(xi)(xi)(xi)辛(xin)辛(xin)散(san)溫通,外能發散(san)風寒,內能溫肺化(hua)(hua)飲(yin),主要用于風寒咳(ke)(ke)(ke)喘(chuan)(chuan)(chuan)證(zheng),或寒飲(yin)咳(ke)(ke)(ke)喘(chuan)(chuan)(chuan)證(zheng)。三者為(wei)伍,各司其職,又相(xiang)須相(xiang)制。“干姜(jiang)(jiang)以司肺之(zhi)開,五味(wei)(wei)子(zi)(zi)以司肺之(zhi)合(he),細(xi)(xi)(xi)辛(xin)以發動(dong)其開合(he)活動(dong)之(zhi)機(ji)”(陳修(xiu)園(yuan)語)。干姜(jiang)(jiang)、細(xi)(xi)(xi)辛(xin)相(xiang)須為(wei)用,外散(san)風寒,內化(hua)(hua)痰(tan)飲(yin);五味(wei)(wei)子(zi)(zi)酸溫收斂(lian),止咳(ke)(ke)(ke)平喘(chuan)(chuan)(chuan),可防干姜(jiang)(jiang)、細(xi)(xi)(xi)辛(xin)耗散(san)肺氣。三藥配(pei)伍,散(san)中有收,開中有合(he),使風寒解,水(shui)飲(yin)去,宣降復,則喘(chuan)(chuan)(chuan)咳(ke)(ke)(ke)自平。

?國醫(yi)大師方和謙用藥配伍經(jing)驗(yan)

國醫大師方和謙(1923年-2009年),生前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從醫60余載,幼承家訓,勤于治學,擅長治療疑難雜癥,尤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及肝膽系統疾病有獨到之處。專著有《北京市流行性乙腦炎治療紀實》、《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方和謙》等。筆者通過學習有關著作,現將其用藥配伍經驗總結如下:
潛心傷寒重扶正
方和謙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考據求源、引經據典的研究,每篇都有撰寫的講稿。他認為中醫只有在深刻領會仲景學術的基礎上,才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而「陰陽自和,必自愈」是對所有疾病治療原則的高度概括;陽明病是里熱燥火為患的疾病;少陰分寒化、熱化兩類,寒化有四逆湯、白通湯、通脈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桃花湯、吳茱萸湯、麻黃附子細辛湯8方;熱化有黃連阿膠湯、豬苓湯2方。治喘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麻黃湯、小青龍湯、葛根芩連湯、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大承氣湯、大陷胸丸、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十棗湯、瓜蒂散、三物白散、小柴胡湯,分別適用于不同病證。
方和謙對古方學以致用,所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小柴胡湯為和解劑,是少陽病的代表方劑,既用于外感病,又用于內傷病,還用于尿路系統病、月經病,應用范圍很廣,但脾虛、濕溫者慎用。痰飲分痰飲、懸飲、溢飲、支飲4種,可選用苓桂術甘湯、己椒藶黃湯、大小青龍湯、五苓散及二陳湯等。他同時有所創新,如酸棗仁湯治虛煩不得眠,取竹皮大丸中的竹茹、白薇加入,對陰虛臟燥失眠效果顯著。他雖精通傷寒,但主張經方和時方合用,以滿足疾病譜的發展需要。如根據三焦辨證,上焦用桑葉、菊花、連翹;中焦用藿香正氣之類;下焦用大定風珠、三甲復脈湯等。
方和謙強調扶正固本,臨證治療時注重滋補法,自擬滋補湯(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當歸、熟地、白芍、官桂、陳皮、木香、大棗),集益肺、養心、健脾、和肝、補腎于一方,用于治療五臟虛損疾病,可達到補益氣血、調和陰陽之目的。
專病論治有良效
方和謙擅治多種疑難雜癥,尤對呼吸、消化及心腦疾病有獨到之處。如治療咳嗽發熱者用桑葉、桑白皮、菊花、薄荷、杏仁、桔梗、連翹、蘆根、荊芥、白前、牛蒡子;肺氣失宣者用蘇葉、蘇梗、杏仁、炙杷葉、前胡、桔梗、陳皮、茯苓、法半夏、炙甘草、炙桑皮、荊芥、白前、炙紫菀、炙百部、麥冬、薄荷。哮喘屬虛者用淡干姜、茯苓、桂枝、炒白術、北細辛、五味子、炙甘草、法半夏、炒蘇子、黨參、麥冬、炙紫菀、白前;表虛者用炒蘇子、陳皮、法半夏、炙甘草、北細辛、前胡、桔梗、桂枝、厚樸、干姜、太子參、百合、麥冬、五味子。咳血肺熱傷絡者用太子參、麥冬、生熟地、百合、川貝母、桔梗、炙甘草、白芍、北沙參、玉竹、炙紫菀、知母、南藕節、炙杷葉;肺燥陰傷者用百合、生地黃、玄參、川貝母、甘草、桔梗、麥冬、白芍、當歸、仙鶴草、藕節、杏仁、炙紫菀、蘆根。黃疸者用茵陳、郁金、黃柏、土茯苓、澤瀉、車前子、連翹、枳殼、赤小豆、焦三仙;脅痛者用柴胡、黃芩、郁金、半夏、枳實、大黃、白芍、茵陳、川楝子、大豆卷、連翹、生姜;眩暈者用天麻、鉤籐、石決明、懷牛膝、生杜仲、夜交籐、石斛、茯苓、澤瀉、丹皮、玉竹、白菊花、薄荷;或鉤籐、薄荷、竹茹、麥冬、羚羊角粉、茯苓、枸杞子、生稻芽、百合等。
另外,胃痛虛實夾雜者用香砂六君子湯,肝胃不和者用和肝湯化裁;痞滿者用溫膽湯化裁;泄瀉脾虛者用參苓白術散,肝脾不和者用痛瀉要方,厥陰下痢者用白頭翁湯等;腹痛少腹久痛者用和肝湯加臺烏藥、熟地,右下腹痛者用逍遙散雞血籐、臺烏藥等。心悸者用生脈散、桂枝甘草湯合麥味地黃湯;心痛者用和肝湯加瓜蔞、半夏、郁金、陳皮等。中風者舒通經絡用大秦艽湯、小續命湯、獨活寄生湯,活血行痹用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息風化痰用鎮肝熄風湯、建瓴湯、天麻鉤籐湯,滋補扶正用地黃飲子、六味地黃湯、天王補心丹等。以上均據證選方用藥,靈活加減化裁,故而療效顯著。
和調升降保胃氣
方和謙善用和解法,以調和臟腑氣血,平衡陰陽水火,以及寒熱虛實、氣機升降出入,達到扶正祛邪目的。代表方劑有為小柴胡湯,還有調和腸胃的五瀉心湯,和調肝脾的四逆散、逍遙散。常用于調其疏泄失常所致的肝膽或肝脾不和之證,如慢性肝炎、膽囊炎、更年期綜合征等。他自創的和肝湯就是從逍遙散化裁而來,藥用當歸、白芍、黨參、茯苓、白術、柴胡、香附、薄荷、蘇梗、大棗,此方和中有補,補中有疏,體用結合,補瀉得當,用于治療肝脾氣血失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肝膽病、脾胃病、婦人臟躁等。可視證加減,肝炎加茵陳、黃芩、梔子、虎杖、五味子;膽石癥、膽囊炎加郁金、雞內金、枳殼、川楝子;慢性胃炎加陳皮、半夏曲、砂仁、蔻仁、炒谷麥芽;更年期綜合征加郁金、百合、麥冬、浮小麥;乳腺增生加大瓜蔞、青橘葉、蒲公英等,驗之臨床,療效頗佳。
方和謙在臨證時,首先判斷胃氣之有無,治療時注意顧護胃氣,對體壯者祛邪即是保護胃氣,虛弱者不忘胃氣為本。選藥屬中氣虛弱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大棗以補之,佐神曲、陳皮之補而不滯;中焦虛寒用干姜溫中,佐山藥、玉竹、石斛以防剛躁之性;濕盛者用薏苡仁、茯苓、蒼術以燥之;中脘氣滯用佛手、香櫞、陳皮理氣不傷陰;胃陰虛有熱用沙參、石斛、知母清之,胃燥者用玄參、麥冬、玉竹潤之。方和謙還注意用藥劑量少、藥味少、少用苦寒,常加入陳皮、木香防其礙胃,加入炒谷芽、生稻芽、焦神曲等以助運化。
運用方藥具匠心
方和謙在運用方藥中,堅持辨證合理,用藥少而力專,主張一病一方。方和謙很少用貴重藥品,力求簡、便、廉地解決問題。選擇方劑方面,如補中益氣湯為治氣虛清陽下陷之方,其中黃芪可用至15~20克,而升麻、柴胡最多不超過3克;四君子湯為治氣虛的基本方,可加味組成很多方劑應用,擴大了治療范圍;止嗽散治外感后久咳,常加蘇梗、薄荷、炙桑皮,肺熱加蘆根、炙杷葉、連翹,痰濕加茯苓、半夏、蘇子、杏仁、白芥子,陰虛加北沙參、麥冬、百合;六味地黃湯加荊芥穗、南藕節、車前子配伍治尿路感染所致血尿,效果良好。
運用藥物方面,如治咳常用麻黃、清半夏、紫菀、白前、百部、訶子、杏仁、蘇葉、陳皮、前胡、貝母、苦桔梗、蘆根、桑白皮、白果等;按性能分,宣肺有麻黃、荊芥、蘇葉、桑葉、牛蒡子、桔梗,肅肺有桑白皮、蘇子、萊菔子、葶藶子、枇杷葉、杏仁、厚樸等。止血藥喜用炭類,溫經用炮姜炭、側柏炭、艾葉炭、伏龍肝,清熱用地榆炭、川軍炭、黃柏炭、藕節炭,化瘀用血余炭、蒲黃炭,升陽走表用白及炭、鍛龍牡等。此外對于生炙甘草、生炙麻黃、荊芥、丹參、紫草、姜類等,也運用巧妙,獨具匠心。
總之,方和謙學驗俱豐,桃李眾多,對中醫藥事業貢獻很大。本文僅從用藥配伍方面予以簡述,希望后學進行深入研究,使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本(ben)文地址(zhi)://n85e38t.cn/jingfangyingyong/84837.html.

聲明: 我(wo)們致(zhi)力于保護作者(zhe)版(ban)權,注重分(fen)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fa)核實真(zhen)實出處(chu),未能及時(shi)與作者(zhe)取(qu)得聯(lian)系,或(huo)有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qing)聯(lian)系管(guan)理(li)員,我(wo)們會立即處(chu)理(li),本站(zhan)部分(fen)文字與圖片(pian)資源(yuan)來自于網(wang)絡,轉(zhuan)載是出于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ruo)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wu)或(huo)侵(qin)犯了(le)您(nin)的合法(fa)權益,請(qing)(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guan)理(li)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下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