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中醫基礎

道醫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方法與學習內容

健康生活 2023-09-20 11:57:55

什么是中醫診斷學

中(zhong)醫診(zhen)斷(duan)學是在傳統中(zhong)醫基礎理論(lun)(lun)的(de)(de)指導(dao)下,通過(guo)研究如何診(zhen)察病情、辨別病證的(de)(de)基本理論(lun)(lun)、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de)(de)一門學科。中(zhong)醫診(zhen)斷(duan)學是中(zhong)醫基礎理論(lun)(lun)與臨(lin)床各科之(zhi)間的(de)(de)橋(qiao)梁,它(ta)為中(zhong)醫專業課(ke)程體系中(zhong)的(de)(de)主要骨干課(ke)程。

中醫(yi)診斷學的(de)研究(jiu)內(nei)容,包括對病(bing)(bing)人進(jin)行檢查,收集(ji)患者的(de)病(bing)(bing)情資(zi)料,采(cai)用正確的(de)思維(wei)方法進(jin)行分析,確定病(bing)(bing)證的(de)臨(lin)床表現特點與(yu)病(bing)(bing)情變化的(de)規律,為臨(lin)床預防、治療提供依據。

醫學(xue)(xue)科學(xue)(xue)的(de)(de)任務是(shi)(shi)防(fang)治(zhi)疾病(bing),益壽延年,而(er)診(zhen)斷學(xue)(xue)對人體生命活動狀態和疾病(bing)的(de)(de)認識,則(ze)是(shi)(shi)防(fang)治(zhi)疾病(bing)、預防(fang)早衰的(de)(de)基礎。對病(bing)證(zheng)正確的(de)(de)診(zhen)斷是(shi)(shi)有效防(fang)治(zhi)的(de)(de)前提,中(zhong)醫診(zhen)斷學(xue)(xue)是(shi)(shi)根據中(zhong)醫學(xue)(xue)基本理論,專門研究如何(he)診(zhen)察病(bing)證(zheng)臨床表現、確定病(bing)證(zheng)診(zhen)斷、分析(xi)病(bing)證(zheng)變化(hua)及其演(yan)變規律的(de)(de)一門科學(xue)(xue)。

在長期的(de)(de)(de)醫(yi)(yi)(yi)療實踐(jian)活動中,歷代醫(yi)(yi)(yi)家積累了(le)(le)豐富的(de)(de)(de)臨(lin)床(chuang)診(zhen)斷(duan)經驗,形成了(le)(le)中國(guo)特有(you)的(de)(de)(de)完整(zheng)的(de)(de)(de)診(zhen)病(bing)體系,即四診(zhen)(望、聞(wen)、問、切)、辨證與辨病(bing)。中醫(yi)(yi)(yi)診(zhen)斷(duan)學所具有(you)的(de)(de)(de)獨(du)特診(zhen)斷(duan)方(fang)法與對人體生命活動狀態的(de)(de)(de)認識,自(zi)古至今(jin),一直在臨(lin)床(chuang)上發揮著(zhu)重要的(de)(de)(de)作用,而且在不斷(duan)地豐富和(he)發展(zhan),并對國(guo)外(wai)醫(yi)(yi)(yi)學產生了(le)(le)一定(ding)的(de)(de)(de)影響。

中(zhong)醫(yi)學(xue)(xue)在(zai)(zai)診(zhen)察患(huan)(huan)者(zhe)時,主要依據(ju)患(huan)(huan)者(zhe)的(de)自我感覺與外(wai)在(zai)(zai)表(biao)現(xian),將四(si)診(zhen)所獲(huo)得的(de)各種(zhong)模(mo)糊(hu)信(xin)息(病(bing)情(qing)資料)進行綜合分(fen)析,形(xing)成對患(huan)(huan)者(zhe)整體狀態(證候(hou))的(de)認識;這種(zhong)整體、動態的(de)觀(guan)念體現(xian)在(zai)(zai)診(zhen)斷(duan)上(shang)的(de)重點(dian)側重于辨(bian)證,顯示出(chu)中(zhong)醫(yi)在(zai)(zai)醫(yi)療(liao)實(shi)踐方面(mian)的(de)卓越(yue)思想。隨著(zhu)現(xian)代醫(yi)學(xue)(xue)模(mo)式的(de)轉變,這些特點(dian)日益(yi)受到人們的(de)重視。

由于歷史(shi)條件(jian)的(de)(de)(de)限制,中醫診斷未能采用實驗室與特(te)殊儀(yi)器(qi)檢查(cha),在診斷的(de)(de)(de)定位、定量方(fang)面顯(xian)得相對不(bu)足,如何有機(ji)地結合現代各種檢測(ce)手段以拓寬中醫傳統四(si)診的(de)(de)(de)視野,以及病(bing)證診斷的(de)(de)(de)規范化(hua)、微觀化(hua)方(fang)面,國(guo)內(nei)外不(bu)少(shao)學者已(yi)進行了大量的(de)(de)(de)有益探索(suo),但仍(reng)是今(jin)后中醫診斷研(yan)究的(de)(de)(de)命(ming)題(ti)。

中醫診斷學的學習方法

中(zhong)(zhong)醫(yi)(yi)診斷(duan)學(xue)(xue)(xue)(xue)(xue)(xue)網絡(luo)課程(cheng),是(shi)為了適應(ying)現(xian)(xian)代遠(yuan)程(cheng)教育的(de)(de)需(xu)要,它(ta)可(ke)以適合于對(dui)任何(he)人(ren)、任何(he)時(shi)(shi)間、任何(he)地點(dian)(dian)(dian)的(de)(de)學(xue)(xue)(xue)(xue)(xue)(xue)習。這種網上(shang)教學(xue)(xue)(xue)(xue)(xue)(xue)的(de)(de)方式,以學(xue)(xue)(xue)(xue)(xue)(xue)為主,要求(qiu)(qiu)學(xue)(xue)(xue)(xue)(xue)(xue)員依(yi)照(zhao)學(xue)(xue)(xue)(xue)(xue)(xue)習進(jin)度(du)安排、教學(xue)(xue)(xue)(xue)(xue)(xue)目標進(jin)行自學(xue)(xue)(xue)(xue)(xue)(xue),循序漸(jian)進(jin),通過(guo)練習題以檢測對(dui)每一知(zhi)識點(dian)(dian)(dian)重點(dian)(dian)(dian)與(yu)疑難(nan)點(dian)(dian)(dian)的(de)(de)掌握程(cheng)度(du)。如果學(xue)(xue)(xue)(xue)(xue)(xue)員遇到困難(nan),可(ke)及時(shi)(shi)通過(guo)E-MAIL方式向教師(shi)提(ti)出問題,以尋求(qiu)(qiu)解答。我們將適時(shi)(shi)地對(dui)中(zhong)(zhong)醫(yi)(yi)診斷(duan)學(xue)(xue)(xue)(xue)(xue)(xue)有(you)關熱點(dian)(dian)(dian)、難(nan)點(dian)(dian)(dian)問題組織(zhi)網上(shang)討(tao)(tao)論,并對(dui)常見病(bing)證、疑難(nan)病(bing)證組織(zhi)網上(shang)討(tao)(tao)論,以體現(xian)(xian)網絡(luo)教與(yu)學(xue)(xue)(xue)(xue)(xue)(xue)的(de)(de)交互式、互動式。中(zhong)(zhong)醫(yi)(yi)診斷(duan)學(xue)(xue)(xue)(xue)(xue)(xue)網絡(luo)課程(cheng),還提(ti)供(gong)了最新(xin)研(yan)究(jiu)動態,以拓寬(kuan)有(you)關中(zhong)(zhong)醫(yi)(yi)診斷(duan)學(xue)(xue)(xue)(xue)(xue)(xue)的(de)(de)知(zhi)識面。

中醫診斷學(xue)是(shi)一門理(li)論(lun)(lun)性(xing)、實踐(jian)性(xing)很強的(de)學(xue)科,是(shi)中醫基(ji)本理(li)論(lun)(lun)、基(ji)本知識(shi)和基(ji)本技能的(de)具(ju)體(ti)運用,既(ji)有理(li)論(lun)(lun)知識(shi),又有實際操作,還有診斷的(de)分析思維。因(yin)此(ci),學(xue)習中醫診斷學(xue)必(bi)須(xu)培養正確(que)的(de)學(xue)習方法。

學習中醫診斷學必須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yao)熟(shu)練掌(zhang)握(wo)中醫學的基(ji)(ji)(ji)本(ben)理(li)論。只有(you)對人體的正常生理(li)狀(zhuang)態了(le)如 指掌(zhang),才能知(zhi)(zhi)常達變以了(le)解病理(li)狀(zhuang)態下的種種變化。所以,一方面要(yao)深入理(li)解、掌(zhang)握(wo)中醫診斷(duan)學的基(ji)(ji)(ji)本(ben)理(li)論、基(ji)(ji)(ji)本(ben)知(zhi)(zhi)識,并且要(yao)復(fu)習、運(yun)用所學的中醫學基(ji)(ji)(ji)礎理(li)論,根(gen)據中醫理(li)論的系統(tong)性和(he)(he)科學性作(zuo)指導,以加(jia)深中醫診斷(duan)學的學習和(he)(he)理(li)解。

其次(ci),要重視并不(bu)斷地加(jia)強(qiang)臨(lin)床實(shi)踐(jian)。前人說"熟讀王叔和(he),不(bu)如臨(lin)證多",這說明書本理論必須(xu)與(yu)(yu)臨(lin)床實(shi)踐(jian)相結合(he)。診斷的方法與(yu)(yu)技巧(qiao)必須(xu)在臨(lin)床實(shi)踐(jian)中,長期仔細地揣摩才有所(suo)體會(hui)和(he)收獲,別無蹊(xi)徑。所(suo)以(yi),必須(xu)主動、積極地參加(jia)臨(lin)床實(shi)踐(jian),培(pei)養(yang)自己嚴肅(su)認真、一(yi)絲不(bu)茍(gou)的工作(zuo)作(zuo)風和(he)態度,切忌淺嘗輒止(zhi)。

第三,要學(xue)會和運用(yong)辯證(zheng)的(de)(de)(de)思(si)(si)維(wei)方(fang)(fang)(fang)法。臨床診(zhen)斷(duan),從(cong)(cong)收集病(bing)情資(zi)料,到作出病(bing)、證(zheng)診(zhen)斷(duan),是一個(ge)從(cong)(cong)感性(xing)認識(shi)到理(li)性(xing)認識(shi)的(de)(de)(de)飛躍,是醫學(xue)理(li)論知識(shi)和科學(xue)思(si)(si)維(wei)的(de)(de)(de)綜合運用(yong)。所以,要提高臨床診(zhen)斷(duan)水平,不僅(jin)要有淵博的(de)(de)(de)醫學(xue)知識(shi),還要有正確的(de)(de)(de)思(si)(si)維(wei)方(fang)(fang)(fang)法。歷代名醫醫案中蘊(yun)含(han)著(zhu)豐富的(de)(de)(de)診(zhen)察方(fang)(fang)(fang)法與經驗,尤其(qi)對于疑(yi)難(nan)病(bing)證(zheng)、危急重癥的(de)(de)(de)辨證(zheng)思(si)(si)維(wei)方(fang)(fang)(fang)法,值得我們(men)很好地繼承,以克(ke)服不注(zhu)重實(shi)際的(de)(de)(de)主觀主義、機械(xie)孤立等(deng)錯誤觀念的(de)(de)(de)影響。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bao)括診法、診病(bing)、辨證和病(bing)案四大部分(fen)。

 診法

是對病(bing)人(ren)進行(xing)檢查,收集(ji)與病(bing)人(ren)健康有關資料的方法。四診(zhen)包括望、聞、問、切四種診(zhen)法。

根據中醫(yi)學理論,人(ren)(ren)體(ti)是(shi)個有機整體(ti)。局(ju)部(bu)病(bing)(bing)(bing)(bing)變(bian)可(ke)以(yi)(yi)影響全身,內(nei)部(bu)病(bing)(bing)(bing)(bing)變(bian)能夠(gou)反映(ying)(ying)于(yu)外(wai)。這(zhe)就是(shi)說,外(wai)部(bu)的(de)(de)(de)疾(ji)(ji)病(bing)(bing)(bing)(bing)表現可(ke)以(yi)(yi)反映(ying)(ying)內(nei)在(zai)(zai)(zai)疾(ji)(ji)病(bing)(bing)(bing)(bing)的(de)(de)(de)本(ben)質。所以(yi)(yi),中醫(yi)在(zai)(zai)(zai)診斷(duan)疾(ji)(ji)病(bing)(bing)(bing)(bing)時,往往通過病(bing)(bing)(bing)(bing)人(ren)(ren)的(de)(de)(de)自我感(gan)覺和醫(yi)生(sheng)觀察(cha)到的(de)(de)(de)病(bing)(bing)(bing)(bing)人(ren)(ren)的(de)(de)(de)一些(xie)外(wai)在(zai)(zai)(zai)表現來推斷(duan)病(bing)(bing)(bing)(bing)人(ren)(ren)內(nei)部(bu)的(de)(de)(de)病(bing)(bing)(bing)(bing)理變(bian)化(hua)。如《素問·陰陽應(ying)象(xiang)大論》中說:“以(yi)(yi)表知(zhi)(zhi)里……以(yi)(yi)診則(ze)不失矣(yi)”,認(ren)為(wei)外(wai)在(zai)(zai)(zai)變(bian)化(hua)可(ke)以(yi)(yi)反映(ying)(ying)體(ti)內(nei)病(bing)(bing)(bing)(bing)變(bian)。《靈樞·外(wai)揣(chuai)篇》則(ze)提得更為(wei)明(ming)確:“五(wu)音不彰,五(wu)色不明(ming),五(wu)臟(zang)波蕩。若(ruo)是(shi)則(ze)內(nei)外(wai)相襲,若(ruo)鼓之應(ying)桴(fu),響之應(ying)聲,影之應(ying)形。故遠者司(si)外(wai)揣(chuai)內(nei),近者司(si)內(nei)揣(chuai)外(wai)”,認(ren)為(wei)體(ti)表的(de)(de)(de)變(bian)化(hua)會正確地(di)反映(ying)(ying)出內(nei)在(zai)(zai)(zai)的(de)(de)(de)病(bing)(bing)(bing)(bing)變(bian)。這(zhe)種“以(yi)(yi)表知(zhi)(zhi)里”的(de)(de)(de)診法理論,至今仍在(zai)(zai)(zai)臨床上發揮巨大作用。

 診病

亦(yi)稱(cheng)辨病(bing)(bing),即對(dui)疾(ji)病(bing)(bing)的(de)病(bing)(bing)種作出判斷,得出病(bing)(bing)名診斷。疾(ji)病(bing)(bing)的(de)病(bing)(bing)名,是對(dui)該病(bing)(bing)全(quan)過(guo)程的(de)特點與規律所作出的(de)概(gai)括與抽象。對(dui)疾(ji)病(bing)(bing)作出病(bing)(bing)名診斷,是臨床內(nei)、外、婦、兒等(deng)各科應學習的(de)主要內(nei)容。

辨證

辨證是中(zhong)醫學(xue)的精(jing)華(hua),為了弄清辨證的含(han)義,首先要掌握癥(zheng)、證、病、辨證等概念。

病案

又稱病(bing)歷,古稱診(zhen)籍,是(shi)(shi)臨(lin)床(chuang)有關診(zhen)療等情況的(de)書(shu)面記錄。病(bing)案是(shi)(shi)臨(lin)床(chuang)醫療、科研、教學的(de)重要(yao)資料。病(bing)案書(shu)寫是(shi)(shi)臨(lin)床(chuang)工(gong)作者必須(xu)掌握的(de)基本技能,它要(yao)求將患者的(de)詳細(xi)病(bing)情、病(bing)史、診(zhen)斷和治(zhi)療等情況,都(dou)如實地記錄下來。

中醫診斷學的基本原則

原(yuan)則有(you)三:整(zheng)體審察、診法合參、病證結(jie)合。

整體審察

整體審察(cha)是(shi)中(zhong)醫學(xue)的(de)基(ji)本概念(nian)之一。診斷疾病時(shi)的(de)整體觀念(nian),是(shi)指(zhi)要考慮整個人體(內)與自然環境(外(wai)),或稱(cheng)“審察(cha)內外(wai)”。因此,整體觀念(nian)包括兩個內容。

診法合參

望、聞、問、切四診各具有獨特的作用(yong),又(you)都(dou)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須(xu)四診并(bing)用(yong)才能全(quan)面(mian)收集辨證論治所(suo)需要的各方(fang)面(mian)資料。

病證結合

診斷要明(ming)確所(suo)(suo)患疾病及(ji)所(suo)(suo)屬證(zheng)候(hou),把辨(bian)病與辨(bian)證(zheng)結合起來。通過辨(bian)別病證(zheng),認(ren)識疾病的本質, 即所(suo)(suo)謂“辨(bian)證(zheng)求(qiu)因”。

 診斷簡史

診斷簡史對中(zhong)醫學發展(zhan)史中(zhong)發揮了重要作用(yong)的(de)醫家和醫著(zhu),應有所了解。

人(ren)類在(zai)生產、生活(huo)實踐的(de)(de)(de)過(guo)程中(zhong)(zhong),不斷與疾(ji)病(bing)進行斗爭(zheng) ,逐漸(jian)積(ji)累(lei)豐富的(de)(de)(de)醫(yi)療知識,總結診察疾(ji)病(bing)的(de)(de)(de)方法,掌握疾(ji)病(bing)變化的(de)(de)(de)規(gui)律。中(zhong)(zhong)醫(yi)診斷學(xue)就是在(zai)這樣的(de)(de)(de)過(guo)程中(zhong)(zhong)形成與發展起來(lai)的(de)(de)(de),具(ju)有中(zhong)(zhong)華民族特色的(de)(de)(de)一門學(xue)科。

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動態

中醫(yi)診斷(duan)學科(ke)在中醫(yi)學理論的(de)(de)(de)基礎上,通過運(yun)用現代科(ke)學的(de)(de)(de)最(zui)新技(ji)術(shu)手段與(yu)(yu)成果,進行(xing)診法與(yu)(yu)辨證客觀(guan)化、規范化的(de)(de)(de)研究(jiu),發展(zhan)中醫(yi)診斷(duan)理論與(yu)(yu)技(ji)術(shu),提(ti)高中醫(yi)診斷(duan)水(shui)平。

隨著醫學(xue)的(de)發展(zhan),人們(men)對(dui)(dui)疾病的(de)診(zhen)察手(shou)段提(ti)出(chu)了新的(de)要求,如對(dui)(dui)癥(zheng)狀和(he)體征(zheng)不(bu)明顯(xian)的(de)患者,借助于(yu)實驗診(zhen)斷或儀(yi)器(qi)檢測方法,從宏觀(guan)到微(wei)觀(guan)、從直接(jie)到間接(jie)、從定性到定量(liang),為早期(qi)診(zhen)斷及治療(liao)提(ti)供(gong)依據。特別是研(yan)制、引(yin)用了一些(xie)(xie)用于(yu)診(zhen)斷的(de)儀(yi)器(qi),如脈象儀(yi)、舌診(zhen)儀(yi)、腹診(zhen)儀(yi)等(deng),使部分診(zhen)斷手(shou)段得以客觀(guan)化(hua);在運用聲學(xue)、光學(xue)、電學(xue)、磁學(xue)等(deng)知識(shi)和(he)生物醫學(xue)工程、電子計(ji)算機技(ji)(ji)術(shu)及網絡技(ji)(ji)術(shu)等(deng)方面使中(zhong)醫遠程診(zhen)斷得以實現,以上(shang)多(duo)學(xue)科的(de)綜合(he)研(yan)究(jiu),獲得了一些(xie)(xie)新苗頭。

診法研究

由于(yu)受(shou)歷史條件的(de)限制,中醫的(de)診(zhen)法帶有(you)一定的(de)主觀性。如(ru)舌診(zhen)、脈診(zhen)是(shi)中醫學(xue)的(de)獨特內容,在診(zhen)病(bing)方面有(you)重要價(jia)值(zhi),但中醫望舌、診(zhen)脈全(quan)憑經驗和眼睛、手指的(de)主觀感(gan)覺(jue),缺(que)乏客(ke)(ke)觀指標作(zuo)為判定舌象及脈象的(de)標準,故闡明舌診(zhen)、脈診(zhen)的(de)價(jia)值(zhi),并使其客(ke)(ke)觀化是(shi)中醫學(xue)術發展的(de)需要。

在診法研(yan)究方面,國(guo)內學者側重于脈(mo)診與(yu)舌診的(de)研(yan)究。在脈(mo)診研(yan)究方面,主(zhu)要(yao)針對將(jiang)脈(mo)象(xiang)可視化(hua)、客(ke)觀化(hua)和(he)科學化(hua)的(de)目的(de),進行(xing)了(le)形式多樣的(de)脈(mo)象(xiang)儀的(de)研(yan)制;從心血管(guan)功能、血液動力(li)學角度探(tan)討了(le)脈(mo)象(xiang)的(de)形成(cheng)機理;建立(li)了(le)一些脈(mo)圖(tu)的(de)分析方法;探(tan)討了(le)常(chang)見病證與(yu)脈(mo)象(xiang)、脈(mo)圖(tu)的(de)關系等(deng)。

在舌(she)(she)診(zhen)的(de)(de)研究方(fang)面(mian),從現代(dai)醫學角度,基本闡明(ming)了(le)(le)正(zheng)常舌(she)(she)象(xiang)(xiang)與異常舌(she)(she)象(xiang)(xiang)的(de)(de)形成(cheng)機理,探討了(le)(le)臨床常見疾病(bing)的(de)(de)舌(she)(she)象(xiang)(xiang)變化(hua)及演變規律,并將舌(she)(she)象(xiang)(xiang)作為某(mou)些疾病(bing)的(de)(de)重要診(zhen)斷指(zhi)標,研制了(le)(le)舌(she)(she)色檢查儀等(deng)。此(ci)外(wai),國(guo)外(wai)對腹診(zhen)研究較(jiao)多(duo),已形成(cheng)獨特(te)的(de)(de)漢方(fang)腹診(zhen);并通過對皮膚電阻等(deng)的(de)(de)研究,形成(cheng)了(le)(le)以良導絡為代(dai)表的(de)(de)經絡診(zhen)斷方(fang)法。

傳統的(de)中醫診(zhen)(zhen)(zhen)法包括(kuo)望、聞、問(wen)、切四診(zhen)(zhen)(zhen),主要依(yi)靠醫生的(de)視覺(jue)(jue)、觸覺(jue)(jue)、聽(ting)覺(jue)(jue)、嗅覺(jue)(jue)等(deng)(deng)感覺(jue)(jue)器官收集病情(qing)資(zi)料,但(dan)依(yi)據人體五(wu)官收集的(de)資(zi)料,其分(fen)(fen)辨率(lv)低、信息量少,難以合(he)(he)(he)參(can);模(mo)糊性(xing)大,有很大的(de)主觀性(xing),且量化與客(ke)觀化不足,缺少定(ding)性(xing)與定(ding)量結合(he)(he)(he)的(de)綜合(he)(he)(he)分(fen)(fen)析。在診(zhen)(zhen)(zhen)法的(de)客(ke)觀化研(yan)究方(fang)面雖(sui)然做了很多(duo)工作,但(dan)與臨床實(shi)際運(yun)用還有較大的(de)差距,主要體現在舌診(zhen)(zhen)(zhen)儀(yi)、脈診(zhen)(zhen)(zhen)儀(yi)、腹診(zhen)(zhen)(zhen)儀(yi)等(deng)(deng)儀(yi)器本身獲取的(de)信息量不夠、欠靈敏,有待進一步的(de)深入研(yan)究。

 診斷規范

辨證是中醫診(zhen)斷學的(de)主要(yao)內容。中醫辨證標準的(de)研(yan)究(jiu),對于發(fa)展(zhan)中醫理(li)論及提高臨床(chuang)診(zhen)治水平(ping),具有(you)很(hen)重要(yao)的(de)意義。對臟(zang)腑辨證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的(de)研(yan)究(jiu),不僅可為(wei)制訂其 他(ta)各種(zhong)辨證方(fang)法的(de)辨證標準奠定基礎,而且可為(wei)中醫臟(zang)象理(li)論等的(de)研(yan)究(jiu)提供條(tiao)件。

我國從(cong)文(wen)獻(xian)、臨(lin)床及實驗諸(zhu)方面,對(dui)臟腑辨(bian)證(zheng)進(jin)行了較多的(de)(de)研究(jiu),并(bing)(bing)取(qu)得了可喜的(de)(de)成果。主要為(wei):根據中(zhong)醫(yi)文(wen)獻(xian)及臨(lin)床資料,明確病、證(zheng)、癥的(de)(de)關系,制訂某些證(zheng)的(de)(de)診斷標(biao)準(zhun),使辨(bian)證(zheng)達(da)到(dao)(dao)規范化(hua)(hua),并(bing)(bing)將現(xian)代醫(yi)學的(de)(de)實驗指標(biao)結合(he)到(dao)(dao)證(zheng)的(de)(de)研究(jiu)標(biao)準(zhun)之(zhi)中(zhong);由傳統(tong)的(de)(de)臨(lin)床病人的(de)(de)研究(jiu),發展(zhan)為(wei)結合(he)證(zheng)的(de)(de)動物(wu)模型(xing)(中(zhong)醫(yi)證(zheng)候動物(wu)模型(xing)研制,詳見陳(chen)小野主編《實用中(zhong)醫(yi)證(zheng)候動物(wu)模型(xing)》,北京醫(yi)科(ke)大學·中(zhong)國協(xie)合(he)醫(yi)科(ke)大學聯合(he)出(chu)版社 ,1993年),通(tong)過動物(wu)模型(xing)的(de)(de)研究(jiu)來與(yu)人的(de)(de)辨(bian)證(zheng)研究(jiu)對(dui)照(zhao)。并(bing)(bing)結合(he)臨(lin)床流行病學研究(jiu),在(zai)臟腑病證(zheng)的(de)(de)規范化(hua)(hua)、標(biao)準(zhun)化(hua)(hua)方面進(jin)行了一(yi)定探(tan)討(tao)。

自80年代中(zhong)(zhong)期(qi)(qi)開(kai)始有組織地開(kai)展(zhan)證(zheng)(zheng)(zheng)候(hou)(hou)規(gui)范(fan)(fan)化工作,在此期(qi)(qi)間曾開(kai)展(zhan)中(zhong)(zhong)醫(yi)各種辨證(zheng)(zheng)(zheng)方法統一(yi)(如寒溫辨證(zheng)(zheng)(zheng))的探(tan)討。《中(zhong)(zhong)醫(yi)證(zheng)(zheng)(zheng)候(hou)(hou)鑒別診(zhen)(zhen)斷(duan)學》(趙金(jin)鐸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7年)收錄(lu)311個(ge)證(zheng)(zheng)(zheng),《中(zhong)(zhong)醫(yi)證(zheng)(zheng)(zheng)候(hou)(hou)辨治規(gui)范(fan)(fan)》(冷方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年)收錄(lu)308個(ge)證(zheng)(zheng)(zheng),《中(zhong)(zhong)醫(yi)病名診(zhen)(zhen)斷(duan)規(gui)范(fan)(fan)初稿》(歐陽锜(qi)等,湖南省中(zhong)(zhong)醫(yi)研究院印 ,1987年)收錄(lu)432個(ge)證(zheng)(zheng)(zheng)。由(you)國(guo)(guo)家(jia)中(zhong)(zhong)醫(yi)藥管理局(ju)(ju)醫(yi)政司組織專家(jia)起草、國(guo)(guo)家(jia)技(ji)術(shu)監督局(ju)(ju)發布的中(zhong)(zhong)華人民共和國(guo)(guo)國(guo)(guo)家(jia)標準(zhun)“中(zhong)(zhong)醫(yi)臨床診(zhen)(zhen)療術(shu)語(yu)”(包(bao)括疾病部(bu)分、證(zheng)(zheng)(zheng)候(hou)(hou)部(bu)分、治法部(bu)分),對于建立統一(yi)、科學的中(zhong)(zhong)醫(yi)臨床診(zhen)(zhen)療術(shu)語(yu)標準(zhun)起到了積極意(yi)義。

 計量診斷

將中醫思(si)辨性(xing)的(de)經驗(yan)描述(shu)和宏觀(guan)性(xing)概括過(guo)渡(du)到高(gao)層次的(de)分析與綜合相結(jie)合,是中醫學現代化的(de)必由之路,其實(shi)質是解決客觀(guan)化與定量化問題,而計量診斷是實(shi)現證候標(biao)準化的(de)重要方法(fa)之一。

計量診(zhen)斷(duan)是以統(tong)計學(xue)概率論(lun)為理(li)論(lun),依據有關(guan)的醫學(xue)理(li)論(lun),將(jiang)癥狀、體征(zheng)及(ji)各種化驗檢查結果量化,通過概率運算,使其成為診(zhen)斷(duan)和鑒別診(zhen)斷(duan)的重要依據,并可用以判斷(duan)病情的發(fa)展趨勢,評價治療效果,作(zuo)出預后診(zhen)斷(duan)。

通(tong)常就(jiu)是先(xian)將(jiang)已知的(de)(de)(de)一定(ding)數(shu)量(liang)的(de)(de)(de)確(que)診(zhen)病例(參(can)照組(zu))的(de)(de)(de)癥狀和(he)體(ti)征,按(an)照一定(ding)的(de)(de)(de)數(shu)學模(mo)型,經過統計(ji)計(ji)算歸(gui)納成(cheng)為一定(ding)的(de)(de)(de)數(shu)學公式。當待診(zhen)患者就(jiu)診(zhen)時,將(jiang)其(qi)癥狀體(ti)征存在與否和(he)/或(huo)(huo)輕(qing)重程度,按(an)事(shi)先(xian)規(gui)定(ding)的(de)(de)(de)計(ji)量(liang)標準轉(zhuan)換成(cheng)為變量(liang),代(dai)入公式即可得(de)出以數(shu)量(liang)或(huo)(huo)概率大小表示的(de)(de)(de)診(zhen)斷(duan)結(jie)果(guo)。其(qi)主(zhu)要(yao)包括四診(zhen)指(zhi)標的(de)(de)(de)計(ji)量(liang)診(zhen)斷(duan)和(he)病證的(de)(de)(de)計(ji)量(liang)診(zhen)斷(duan)兩個方面。

癥(zheng)狀體征是辨證的依(yi)據,癥(zheng)征的等級計量是基(ji)礎,而中醫對于(yu)(yu)癥(zheng)狀的描述、記錄和分析(xi)主觀性(xing)強(qiang),不利于(yu)(yu)辨證的定量。這方面的工(gong)作正在加強(qiang)。

而臨床科(ke)研(yan)設計、衡量與評價(DME)、循證醫學(EBM)的廣(guang)泛應用(yong),則對證候規范化研(yan)究的發(fa)展起了積(ji)極作(zuo)用(yong)。

此外,隨著證(zheng)(zheng)候(hou)現代(dai)病(bing)理(li)生理(li)基礎的(de)(de)揭示,不少學者提出宏觀(guan)辨證(zheng)(zheng)與微觀(guan)辨證(zheng)(zheng)相(xiang)結合、辨病(bing)與辨證(zheng)(zheng)相(xiang)結合等觀(guan)點,從而為中醫診(zhen)斷(duan)學的(de)(de)發展注入了(le)新(xin)的(de)(de)活力(li)。勿庸置疑,中醫診(zhen)斷(duan)學在沿著自(zi)身軌跡(ji)前(qian)進的(de)(de)基礎上,積極吸取(qu)現代(dai)科學的(de)(de)新(xin)成果(guo)、新(xin)技術,緊密結合臨床及實驗室研究,將不斷(duan)朝(chao)前(qian)發展,為人類(lei)的(de)(de)保健事(shi)業作出新(xin)的(de)(de)貢獻。

四診合參的意義

1、什么(me)是四診(zhen)臺參四診(zhen),就(jiu)是望、聞(wen)、問(wen)、切四種診(zhen)斷手段;合參,就(jiu)是把(ba)四診(zhen)獲(huo)得(de)的診(zhen)斷資(zi)料(liao),綜合分析,由(you)表及(ji)里,由(you)此及(ji)彼,去粗取精,去偽(wei)存真,反復(fu)思考,推理判斷,得(de)出正確的診(zhen)斷。

四(si)診(zhen)有(you)(you)(you)著不(bu)同(tong)的(de)(de)(de)(de)角度和(he)目(mu)的(de)(de)(de)(de),可以互相聯系和(he)印證,而不(bu)能互相取(qu)代。如病(bing)人(ren)的(de)(de)(de)(de)發(fa)病(bing)起(qi)因,病(bing)情經過,自覺癥狀(zhuang),經過什(shen)(shen)么治(zhi)療,既往病(bing)史(shi)等情,必(bi)(bi)須(xu)(xu)問診(zhen)才能得知。病(bing)人(ren)的(de)(de)(de)(de)聲音、氣味有(you)(you)(you)什(shen)(shen)么變化(hua)必(bi)(bi)須(xu)(xu)進行(xing)聞診(zhen)。病(bing)人(ren)的(de)(de)(de)(de)神(shen)色形(xing)態有(you)(you)(you)什(shen)(shen)么異常,必(bi)(bi)須(xu)(xu)進行(xing)望診(zhen)。病(bing)人(ren)的(de)(de)(de)(de)脈(mo)象和(he)胸腹肢體(ti)有(you)(you)(you)什(shen)(shen)么變化(hua),又必(bi)(bi)須(xu)(xu)進行(xing)切(qie)診(zhen)。疾病(bing)是復(fu)雜(za)而多(duo)變的(de)(de)(de)(de),癥候顯露有(you)(you)(you)真(zhen)有(you)(you)(you)假,故診(zhen)法有(you)(you)(you)“舍癥存脈(mo)”、“舍脈(mo)存癥”的(de)(de)(de)(de)區分,若(ruo)四(si)診(zhen)不(bu)全(quan),便得不(bu)到病(bing)人(ren)全(quan)而而詳細(xi)的(de)(de)(de)(de)所(suo)有(you)(you)(you)辨證資料,辨證很難準確,甚至作(zuo)出錯誤的(de)(de)(de)(de)診(zhen)斷。

2、四診各有相(xiang)對的(de)(de)獨(du)立(li)性(xing)(xing)和片(pian)而(er)性(xing)(xing)四診,是醫(yi)生利用自(zi)(zi)己的(de)(de)感官(guan),獲取辨(bian)證的(de)(de)資料,有相(xiang)對的(de)(de)獨(du)立(li)性(xing)(xing),也有相(xiang)對的(de)(de)片(pian)面(mian)性(xing)(xing)。這種片(pian)面(mian)性(xing)(xing),來自(zi)(zi)病(bing)人(ren)和醫(yi)生,其中又有主觀的(de)(de)和客(ke)觀的(de)(de)兩方而(er)。

病(bing)人(ren)的主(zhu)觀因(yin)素,可分(fen)為有意與無(wu)意。有意的主(zhu)觀因(yin)素,如疼痛,惡(e)風惡(e)寒(han),腹脹,喜暖喜冷,眩(xuan)暈,渴與不(bu)渴等這些自覺癥狀,甚至(zhi)包括大便次數,月(yue)經(jing)多少等可以觀察而不(bu)便觀察的癥狀。由于某種原因(yin),患者可能把某種相反的虛(xu)假情況(kuang)提供給醫生,至(zhi)于病(bing)史和(he)以前的治療情況(kuang),也要由病(bing)人(ren)陳述(shu)提供,也可以由主(zhu)觀因(yin)素而改(gai)變。

病(bing)人無意的(de)(de)主觀因素,如病(bing)史(shi)和自覺癥(zheng)狀,由于忘記,說不(bu)清楚或提供與事實相反(fan)的(de)(de)情況,老年(nian)人記憶(yi)差,年(nian)輕人不(bu)在乎,有些癥(zheng)狀述說不(bu)準確。舌(she)苔顏色,可以由于飲食,糖果或長期吸煙而染色。患(huan)者往往不(bu)知道它的(de)(de)利弊,不(bu)問(wen)不(bu)說。

醫生(sheng)的主觀(guan)因素(su),由(you)于診(zhen)斷不(bu)認真,觀(guan)察(cha)不(bu)仔(zi)細,粗枝大葉(xie),或由(you)于水平關系,或由(you)于光(guang)線不(bu)好(hao),病(bing)人體位不(bu)正,或由(you)于病(bing)人不(bu)合作(zuo),望診(zhen)時,觀(guan)察(cha)舌苔(tai),把(ba)白(bai)苔(tai)看成(cheng)黃苔(tai),苔(tai)不(bu)膩看成(cheng)膩,切診(zhen)時,脈的浮(fu)、沉、遲、數等(deng)脈象(xiang),也可以(yi)評錯,腹診(zhen)時,把(ba)糞(fen)塊或器官謖診(zhen)成(cheng)包塊。有(you)些癥狀和體征,處于疑似之間,很(hen)難確定。有(you)些脈象(xiang)似滑(hua)非滑(hua),似弦(xian)非弦(xian),真是“心中了(le)了(le),指下難明”。病(bing)人的客(ke)觀(guan)因素(su),疾病(bing)本身出現許多虛假情況,真真假假,有(you)虛有(you)實,有(you)陰有(you)陽(yang),難以(yi)辨清(qing)。

如陽虛患(huan)者(zhe)可以(yi)出(chu)現惡熱(re)(re)煩躁,口(kou)渴喜飲,腳(jiao)手心燒,腹(fu)部脹滿等假(jia)熱(re)(re)表(biao)現;突熱(re)(re)證(zheng),可以(yi)出(chu)現四肢(zhi)逆冷,脈(mo)象沉微的假(jia)寒證(zheng),所(suo)謂“大實(shi)有(you)贏狀”,“極虛有(you)盛(sheng)候”,若不四診合參,先人為主,或(huo)大而(er)化之,只憑一診,就下診斷(duan),勢必犯“虛虛實(shi)實(shi)”之過,輕則延誤病機,加(jia)重病情,重則誤人性命,遺害于人。自古至今,感嘆庸(yong)醫之殺(sha)人者(zhe),又豈少(shao)耶!

3、四(si)(si)診(zhen)合(he)參是認(ren)(ren)識(shi)(shi)疾病的(de)過(guo)程(cheng)(cheng)西診(zhen)合(he)參,是完(wan)成認(ren)(ren)識(shi)(shi)的(de)需要。診(zhen)斷(duan)一個(ge)病或證(zheng)(zheng),是一個(ge)認(ren)(ren)識(shi)(shi)過(guo)程(cheng)(cheng),證(zheng)(zheng)或病是屬(shu)于(yu)概念,它已不是感(gan)知(zhi),而上升(sheng)(sheng)到(dao)理(li)(li)論性(xing)認(ren)(ren)識(shi)(shi)。望、聞、問、切取得(de)(de)的(de)診(zhen)斷(duan)資料,是感(gan)性(xing)的(de)、片面的(de)材(cai)料,是疾病的(de)外部表象(xiang),有(you)真(zhen)(zhen)有(you)假,還沒(mei)(mei)有(you)把握疾病的(de)內在(zai)本(ben)質(zhi)。要認(ren)(ren)識(shi)(shi)疾病的(de)內在(zai)本(ben)質(zhi),就(jiu)必須對(dui)四(si)(si)診(zhen)獲(huo)得(de)(de)的(de)感(gan)性(xing)材(cai)料,在(zai)頭腦(nao)中進(jin)行反(fan)復的(de)思考,由(you)此及(ji)被,由(you)表及(ji)里,去偽存真(zhen)(zhen),分(fen)析綜合(he),判斷(duan)推(tui)理(li)(li),進(jin)行辨證(zheng)(zheng);確定(ding)診(zhen)斷(duan)。這(zhe)(zhe)是一個(ge)完(wan)整的(de)思維認(ren)(ren)識(shi)(shi)過(guo)程(cheng)(cheng),光(guang)有(you)四(si)(si)診(zhen),不能臺參,就(jiu)等(deng)于(yu)光(guang)有(you)感(gan)知(zhi),沒(mei)(mei)有(you)判斷(duan)推(tui)理(li)(li),認(ren)(ren)識(shi)(shi)處(chu)于(yu)感(gan)性(xing)認(ren)(ren)識(shi)(shi)階段,沒(mei)(mei)有(you)上升(sheng)(sheng)到(dao)理(li)(li)性(xing),沒(mei)(mei)有(you)完(wan)成這(zhe)(zhe)個(ge)認(ren)(ren)識(shi)(shi)過(guo)程(cheng)(cheng)。失誤是必然的(de)。

 對四診發展的展望

幾千年來,祖國醫學在診斷方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丁獨特的體系,有著鮮明的特點:

1、對癥狀的(de)(de)觀察和描述細致人微。如望(wang)診(zhen)(zhen)中“審神氣(qi)的(de)(de)存亡,可(ke)知病(bing)(bing)的(de)(de)死生(sheng);察色的(de)(de)澤天(tian),形態的(de)(de)常變(bian),可(ke)別病(bing)(bing)的(de)(de)輕重淺深(中醫診(zhen)(zhen)斷學(xue)講(jiang)義(yi));對于面色的(de)(de)望(wang)診(zhen)(zhen),舌診(zhen)(zhen)以及耳、鼻、口唇、牙齒和小(xiao)兒指紋的(de)(de)望(wang)診(zhen)(zhen),是十分細致的(de)(de),是其他醫學(xue)所不及的(de)(de)。

2、脈(mo)診(zhen)(zhen)中醫發明(ming)最早,研究(jiu)觀察得很(hen)細(xi),傳播很(hen)廣(guang)。阿維森納在《醫典》中就(jiu)吸收了(le)王叔和《脈(mo)診(zhen)(zhen)》的內容。

3、注意胃氣的存亡。這一思想貫穿在望、聞、問(wen)、切四診之(zhi)中。

4、整(zheng)體觀(guan)念。對于任何一(yi)個癥狀(zhuang),都(dou)放在全身(shen)整(zheng)體中去觀(guan)察,從不孤立地看待(dai)。若(ruo)單(dan)獨(du)抽出一(yi)個癥狀(zhuang),則什么問題也說(shuo)明不了,無任何意義(yi)。

5、很強的(de)時空觀念。一(yi)個癥狀在(zai)不(bu)(bu)(bu)同(tong)的(de)時間、不(bu)(bu)(bu)同(tong)的(de)人(ren)身上,有不(bu)(bu)(bu)同(tong)的(de)含義(yi)。人(ren)的(de)膚色(se)、脈象等會受地域、時間、情緒、飲食(shi)等發生改變(bian)。有些(xie)情況(kuang)是病態(tai),有些(xie)則不(bu)(bu)(bu)是病態(tai)。

6、對汗(han)(han)和(he)二便的(de)(de)觀察很細,解(jie)釋的(de)(de)意義不同,是現(xian)代醫學(xue)所欠(qian)缺的(de)(de)。通過對汗(han)(han)及二便的(de)(de)觀察,可以了解(jie)人體(ti)氣(qi)機的(de)(de)出(chu)人升降,意義很重要。

中醫診斷(duan)的(de)特點還(huan)可以舉出很(hen)多,它(ta)的(de)經驗確實是很(hen)豐富的(de)。但是我們也應該看(kan)到(dao),診斷(duan)的(de)手段(duan)主要(yao)靠醫生(sheng)的(de)感覺,獲取的(de)資料,大(da)部分(fen)是定(ding)性的(de),缺乏定(ding)量的(de),不能(neng)(neng)精確化,規(gui)范化。使初學者感到(dao)難以掌握。只能(neng)(neng)在(zai)長期的(de)實踐中,在(zai)老師指導下摸索(suo)掌握。

我們在實踐中看到(dao),同(tong)樣的(de)(de)四診(zhen)(zhen)材(cai)料,反應到(dao)不同(tong)的(de)(de)醫(yi)(yi)生頭(tou)腦中,會有不同(tong)的(de)(de)辨(bian)證和施治,治療效(xiao)果(guo)也(ye)不一樣。這就有個經驗問題和水平問題。四診(zhen)(zhen)合(he)參,是個復雜的(de)(de)思維過(guo)程,受多種因(yin)素(su)的(de)(de)影響。近年(nian)來,通(tong)過(guo)電(dian)子計算機,把中醫(yi)(yi)專(zhuan)(zhuan)家的(de)(de)經驗,整理加工,編(bian)制成“中醫(yi)(yi)專(zhuan)(zhuan)家系(xi)統”,用于診(zhen)(zhen)療和保健,是繼(ji)承發揚祖(zu)國(guo)醫(yi)(yi)學的(de)(de)一個新的(de)(de)嘗試和發展(zhan)。

祖國醫(yi)學(xue)有(you)不斷吸(xi)取自然科(ke)學(xue)各方面的新進(jin)展,新成就(jiu)(jiu),以(yi)發展自己的優(you)良(liang)傳統(tong)。一部《內經》就(jiu)(jiu)涉及到(dao)(dao)(dao)天文(wen)、地理(li)、氣象及社(she)會科(ke)學(xue)等學(xue)科(ke)的問題。但(dan)是近百年來,由(you)于(yu)種種原(yuan)因,中醫(yi)受到(dao)(dao)(dao)歧視和(he)排擠(ji),缺乏利用(yong)現代(dai)科(ke)學(xue)技術進(jin)行(xing)研(yan)究,使中醫(yi)的理(li)論和(he)特點沒有(you)得到(dao)(dao)(dao)進(jin)一步(bu)(bu)探(tan)索(suo)和(he)說明(ming)。50年代(dai)以(yi)來,這項工作才(cai)處于(yu)起步(bu)(bu)階段。有(you)些地方已開始多學(xue)科(ke)的研(yan)究工作。

我(wo)們(men)相信(xin)中(zhong)醫四(si)診中(zhong)如面色(se)、舌苔,脈象等(deng)檢查,有一天會(hui)用新的儀器進行定(ding)量化,規范化的檢查。

生活與脈象

生活與(yu)脈(mo)象,重點指精神與(yu)脈(mo)象,飲(yin)食(shi)與(yu)脈(mo)象,勞逸(yi)與(yu)脈(mo)象的變化等(deng)。

1、情(qing)(qing)志與脈(mo)(mo)象的精神話動(dong)與血液循(xun)環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凡人(ren)過(guo)于驚(jing)(jing)恐悲憂(you)喜怒(nu),脈(mo)(mo)息(xi)也必(bi)然發生變(bian)化(hua)。如《內經(jing)·素問-經(jing)脈(mo)(mo)別論(lun)篇(pian)》日:“人(ren)之(zhi)居處(chu),動(dong)靜(jing)、勇怯、脈(mo)(mo)亦為之(zhi)變(bian)乎?統伯(bo)對曰:凡人(ren)之(zhi)驚(jing)(jing)恐恚勞動(dong)靜(jing),皆為變(bian)也。”喜怒(nu)憂(you)思悲驚(jing)(jing)恐內傷七情(qing)(qing)之(zhi)脈(mo)(mo),一般(ban)是喜則傷心而(er)脈(mo)(mo)緩(huan);怒(nu)則傷肝(gan)麗(li)脈(mo)(mo)急(ji);恐則傷腎而(er)脈(mo)(mo)沉;悲則傷肺則脈(mo)(mo)短;驚(jing)(jing)則氣亂而(er)脈(mo)(mo)動(dong),這是內傷情(qing)(qing)志為病(bing)的脈(mo)(mo)象變(bian)化(hua)。可(ke)見情(qing)(qing)志上的恐懼、興奮、憂(you)慮、緊張(zhang)等變(bian)化(hua)都會引起脈(mo)(mo)搏發生變(bian)異。

同時古(gu)人還認為上述脈(mo)(mo)(mo)搏(bo)的表(biao)(biao)現是(shi)(shi)情與(yu)脈(mo)(mo)(mo)相應為順(shun)、反(fan)(fan)之為逆。正(zheng)如明·李梃《醫學入門》日:“喜傷(shang)心(xin)(xin)脈(mo)(mo)(mo)虛,甚(shen)則心(xin)(xin)脈(mo)(mo)(mo)反(fan)(fan)沉,思傷(shang)脾脈(mo)(mo)(mo)結,甚(shen)則脾脈(mo)(mo)(mo)反(fan)(fan)弦;憂傷(shang)肺(fei)脈(mo)(mo)(mo)澀(se),甚(shen)則肺(fei)脈(mo)(mo)(mo)反(fan)(fan)洪;怒傷(shang)肝脈(mo)(mo)(mo)濡(ru)、甚(shen)則肝脈(mo)(mo)(mo)反(fan)(fan)澀(se);恐(kong)傷(shang)腎(shen)脈(mo)(mo)(mo)沉,甚(shen)則腎(shen)脈(mo)(mo)(mo)反(fan)(fan)濡(ru)。”這是(shi)(shi)反(fan)(fan)常情況下的脈(mo)(mo)(mo)象,表(biao)(biao)示(shi)病情危(wei)重(zhong)難治,也說明脈(mo)(mo)(mo)象有常有變,決非刻板的公式。清·陳士鐸《辨證錄》日:“脈(mo)(mo)(mo)可憑,叉(cha)不(bu)足憑。”便是(shi)(shi)這個道理。因此,要求醫生,要知常達變,才能(neng)了(le)然于心(xin)(xin)而(er)明確診(zhen)斷(duan)。

2、飲(yin)(yin)食(shi)(shi)與(yu)脈(mo)象,飲(yin)(yin)食(shi)(shi)與(yu)脈(mo)象顯而易知者如酒(jiu)后(hou)脈(mo)多(duo)數,飯后(hou)脈(mo)多(duo)洪緩(huan)有力,久饑脈(mo)多(duo)弱。飲(yin)(yin)食(shi)(shi)之(zhi)(zhi)(zhi)傷、重點在于五味(wei)之(zhi)(zhi)(zhi)偏嗜(shi),五昧(mei)所傷內(nei)舍(she)于相應臟腑(fu)(fu),故清·王漢(han)皋《醫存》說:“若飲(yin)(yin)食(shi)(shi)之(zhi)(zhi)(zhi)五臭(chou),傷平偏食(shi)(shi),則(ze)(ze)(ze)臟腑(fu)(fu)之(zhi)(zhi)(zhi)陰陽為其所撓(nao)(nao)而氣血之(zhi)(zhi)(zhi)行非速即(ji)遲,不能循(xun)其常度,故多(duo)食(shi)(shi)香甘則(ze)(ze)(ze)撓(nao)(nao)脾胃(wei)土(tu);多(duo)食(shi)(shi)膻酸則(ze)(ze)(ze)撓(nao)(nao)肝膽木(mu)‘;多(duo)食(shi)(shi)焦苦則(ze)(ze)(ze)撓(nao)(nao)心小(xiao)腸(chang)火(huo),多(duo)食(shi)(shi)腐成(cheng)則(ze)(ze)(ze)撓(nao)(nao)腎膀(bang)胱(guang)水;多(duo)食(shi)(shi)腥辣則(ze)(ze)(ze)撓(nao)(nao)肺大腸(chang)金。昧(mei)人(ren)臟腑(fu)(fu),變(bian)(bian)澀與(yu)糙;臭(chou)入臟糙,變(bian)(bian)臊與(yu)殠。澀乃酸成(cheng)之(zhi)(zhi)(zhi)變(bian)(bian),糙乃苦辛(xin)之(zhi)(zhi)(zhi)變(bian)(bian);臊乃焦腥之(zhi)(zhi)(zhi)變(bian)(bian);殯乃腐膻之(zhi)(zhi)(zhi)變(bian)(bian)。

當(dang)其變時(shi),則脈亦忽(hu)數(shu)忽(hu)遲忽(hu)大(da)忽(hu)小面(mian)無定,皆飲食(shi)不(bu)節之(zhi)咎也,此特迫以(yi)致之(zhi),原(yuan)非(fei)病脈率象(xiang),比及(ji)時(shi)過(guo)則不(bu)復然矣。若(ruo)診者適逢其時(shi)、不(bu)知細察,認為病象(xiang),其誤非(fei)淺。”這些(xie)論點是正(zheng)確的,是值(zhi)得(de)臨證者重(zhong)視的。

3、勞逸與脈象脈象的變化和工作性質與勞逸有直接的關系,如速行者脈急,劇動者脈必洪,久逸者脈必沉,腦力勞動者脈多弱,體力勞動者脈多實。《素問·經脈別論》日:“黃帝曰:人之居(ju)處(chu)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bo)日:凡人驚恐(kong)恚(hui)勞動靜,皆(jie)為變也。是以夜行(xing)、喘(chuan)出(chu)(chu)于(yu)腎,淫氣(qi)病(bing)肺。有(you)所墮(duo)恐(kong),喘(chuan)出(chu)(chu)于(yu)肝(gan),淫氣(qi)害肺。有(you)所驚恐(kong),喘(chuan)出(chu)(chu)于(yu)肺,淫氣(qi)傷心。度水跌仆,喘(chuan)出(chu)(chu)于(yu)腎與骨,當是之時(shi),勇者氣(qi)行(xing)則(ze)已,怯者則(ze)著而為病(bing)也。

故(gu)曰(yue):診病之(zhi)道、觀人勇怯骨肉(rou)皮膚,能知其情(qing),以為(wei)診法(fa)也(ye)。故(gu)飲(yin)食(shi)飽甚,汗(han)(han)出(chu)于(yu)胃。驚而奪精(jing),汗(han)(han)出(chu)于(yu)心。持重遠行,汗(han)(han)出(chu)于(yu)腎;疾走恐懼、汗(han)(han)出(chu)于(yu)肝。搖體勞苦,汗(han)(han)出(chu)于(yu)脾(pi)。故(gu)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腐(fu)起于(yu)過用,此(ci)為(wei)常(chang)也(ye)。”

《內經(jing)》舉(ju)喘、汗為例,從病理上闡述了脈(mo)與(yu)動(dong)靜(jing)勞(lao)苦的關系。雖只言病機不言脈(mo)象(xiang)而(er)(er)脈(mo)涵泳于內也,故情(qing)·周學海《脈(mo)義簡(jian)摩》注日:“此(ci)脈(mo)之因勞(lao)動(dong)而(er)(er)變者(zhe)也。問(wen)脈(mo)而(er)(er)答以(yi)喘與(yu)汗者(zhe),言喘與(yu)汗而(er)(er)脈(mo)象(xiang)病機舉(ju)在其中也。”

總之(zhi),脈(mo)(mo)(mo)(mo)(mo)(mo)象受氣候、生活、勞逸等影響而脈(mo)(mo)(mo)(mo)(mo)(mo)象變(bian)幻無定(ding),所以清·王漢皋《醫存》說(shuo):“有(you)是病(bing)必有(you)是脈(mo)(mo)(mo)(mo)(mo)(mo),乃病(bing)證之(zhi)常(chang)(chang)也。乃有(you)昨日(ri)脈(mo)(mo)(mo)(mo)(mo)(mo)浮(fu),今日(ri)變(bian)沉,晨(chen)間(jian)脈(mo)(mo)(mo)(mo)(mo)(mo)緩、夕間(jian)脈(mo)(mo)(mo)(mo)(mo)(mo)數(shu)、午前脈(mo)(mo)(mo)(mo)(mo)(mo)細(xi)、午后(hou)脈(mo)(mo)(mo)(mo)(mo)(mo)洪、先(xian)時脈(mo)(mo)(mo)(mo)(mo)(mo)緊、后(hou)時脈(mo)(mo)(mo)(mo)(mo)(mo)伏、或小病(bing)而見危脈(mo)(mo)(mo)(mo)(mo)(mo),或大病(bing)而見平脈(mo)(mo)(mo)(mo)(mo)(mo)、或全無病(bing)而脈(mo)(mo)(mo)(mo)(mo)(mo)異于(yu)(yu)昔脈(mo)(mo)(mo)(mo)(mo)(mo),變(bian)態不常(chang)(chang),難以拘(ju)執(zhi)。然既有(you)變(bian)故(gu)(gu),惟在善用心者(zhe),詳(xiang)問其故(gu)(gu),核對于(yu)(yu)先(xian)后(hou)所診之(zhi)脈(mo)(mo)(mo)(mo)(mo)(mo)之(zhi)證,則其脈(mo)(mo)(mo)(mo)(mo)(mo)變(bian)之(zhi)由(you)來及新(xin)夾(jia)之(zhi)證,皆洞明矣。茍不詳(xiang)問脈(mo)(mo)(mo)(mo)(mo)(mo)變(bian)之(zhi)故(gu)(gu)而但據(ju)脈(mo)(mo)(mo)(mo)(mo)(mo)立方、鮮不誤者(zhe)。”

清-周學(xue)海注(zhu)曰:“脈(mo)之忽(hu)變(bian)者,其(qi)內系(xi)于元氣之盛衰存脫(tuo)者則形神(shen)俱變(bian),若中氣虛乏之人,往(wang)往(wang)小有勞逸,饑飽寒暖,其(qi)脈(mo)即變(bian),此(ci)不過形之遲數(shu),強弱有異而其(qi)神(shen)之為(wei)(wei)忙、為(wei)(wei)暇(xia)、為(wei)(wei)王、為(wei)(wei)衰,細審之未嘗變(bian)—。”

結語:中(zhong)(zhong)醫(yi)診斷學(xue)是中(zhong)(zhong)醫(yi)學(xue)專業的(de)基礎課(ke),是論述中(zhong)(zhong)醫(yi)診斷疾(ji)病,辨別(bie)證(zheng)候(hou)的(de)基本理論、方法和(he)技能的(de)一門課(ke)程。學(xue)好中(zhong)(zhong)醫(yi)診斷學(xue)非常(chang)重要(yao)!

熊春錦(jin)《道醫學》入門導(dao)讀

熊春錦《道醫學》入門導讀

道醫學基本理念:

道家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道家文化,分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體系龐大的文化系統。

道醫學,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術之一。

道家五術,分為“醫”、“卜”、“星”、“相”、“山”五大門類。

道醫學,名列道家五術之首,是道家歷代修真者的必修課之一,也是道家法脈承傳中代代相繼、口傳心授的重要內容。只是由于法脈承傳秘授的特點,多以手抄本和口傳相續,所以歷史上鮮見文字專著流傳于世間。

道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醫學的內容,長期以來在道家內部的不同法脈之中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為人民健康的預防、治療和保健貢獻著力量。

道醫學,是修身修真者在世間“廣施方便,救死扶傷,德化眾生,積行累功”的重要工具。古往今來,道醫學可以說是最接近人民大眾的一門醫學,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道家人物布施醫道、起死回生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道醫學,以“藥物便易”、“方法簡便”、“療效可靠”而著稱于世。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國流傳幾千年而不頹,逐步發展成獨立的醫學體系。

從事道醫的基本條件:

道醫學的理論和方法,由于是一種自身實證基礎上的醫學技術,它已經超越世俗“眼見為實”智能認識論的限制,是人體生命科學中必須跨越太極陰陽相互之間的障礙和制約、自由穿越太極弦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的學科,是一種深層次高領域的生命醫學領域。

真正上乘的道醫學,都必須在本身進行系統內功修證的基礎上,證至相應的層次和階段,然后經過上師的心傳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所以,道醫學歷代都是師徒承傳,理論和方法只限于筆抄紙錄,口訣相延,不付梓印。雖然其中許多方法,在歷史長河中也與世醫相融交匯,但是其中根本的精華,仍然深藏法脈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歷史上鮮有道醫學這方面的專著論述。

道醫與世醫(道家將國醫或中醫稱之為世醫),都是同源共脈,都源自于自然大道。古有:“岐黃源于道”之說,此言非虛。

世醫,根據道的易理、陰陽、五行、氣血理論而闡發。這些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利于世俗中,純以后天智能進行學習掌握和運用。他們只需“為學日益”地掌握文理精義,即可臨床應用醫術。

道醫,必須隱顯、陰陽理論和實踐集于一身,能夠洞穿太極弦,顯性和隱性同步掌握,才能將道醫學運用于臨床實踐。

所以,相對于世俗中的醫學而言,道醫學是比較難以全面掌握和應用的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

必須依靠醫者本人堅實而且系統的“清穢識”、“凈渾血”、“化濁肉”而進行精炁神內功修煉為基礎。

必須具備自由啟動和調用隱態質元、物元、體元的真實本領。

道醫與世醫認識論上的根本區別:

對“精”、“炁”、“神”這三大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認識之間的差別,是道醫與世醫認識論上的根本區別。

世醫,對人體“精”、“炁”、“神”的認識,只停留在“精”與“氣(炁)”的理論認識層面和理性智識掌握的范疇中。

道醫,既有理性認識,同時也對“精”、“炁”、“神”具有自身內環境實踐的直接感性認識。在雙重認識、整體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掌握。

道學內部,存在著2500年前的修身“守一”和2500年以后修真金丹兩種研究和實踐方法的不同。

2500年以前的修身“守一”法,是以“神”帥“炁”和“精”的一種方式。

近2000年以來,則是一種以“炁”帥“精”而進“神”境的實踐方法。

方法的不同,是因為人類離道失德日久,后天智能過度強化,難以去腦從心、去心從性、明心見性的客觀情況所制約,而必須采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

道醫學與世醫學基礎理論特點的不同:

道醫學,建立在以甚為深邃的洞察力內證,運用自身的深度靜定慧觀,對生命進行長期全面而細致的觀察,根據觀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體醫學理論基礎。

世醫學,在歷史上則是繼承和運用道醫學中的這些基礎理論,僅以智觀加以學習和運用發展。

中醫學,發展至現今,已經偏重于單純的智觀性發展和豐富,甚至將道醫學中經過慧觀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礎理論,大部分輕率地當作糟粕拋棄掉。

例如:在一個時期階段中,全面否定陰陽、五行學說,摒棄三魂七魄學說,甚至否定經絡學說、氣機學說等等。將中醫學的靈魂抽離拋棄,全面向單純的智觀領域發展。這種現象,在道醫學領域是不可能發生的。

道醫學,注重智與慧同觀研究實踐任何事物,而且將慧觀所得作為指導智觀的基礎,是“慧智同觀”研究醫學的一門學問。

道醫學的學習與掌握,首先在于對傳統理論的全面繼承,而不是輕率地否定,盲目地發揚。道醫學,誕生于道家修身修真者數千年以來以自己的性命為試驗室進行長期反復的研究和實踐,首先在自己身體之內進行全面歸道性轉化實踐,探索有質無形的“精”、“炁”、“神”與形體中有質有形的“識(智識)”、“血(體液)”、“肉(器官組織)”之間的本質關系,成就了千千萬萬的祖先,使他們步入真人的行列,并且同時產生了道醫學。

自然大道的順變演化過程:

虛化性,性化炁,炁化神,炁化形,形生而產生萬物,物形一旦形成,由于有形體的屏蔽作用,道的炁能量在形體內最易滯塞不通。

自然大道的逆向回歸過程:

形化炁,炁化神,神化性,當進入虛明境界后,虛實相通,就能窮通萬物而復歸于道。

人類對道、對自然的認識,必須經過的六個正確過程:

體于物而知“身”;

體于形而知“炁”;

體于炁而知“神”;

體于神而見“性”;

體于性而知“虛”;

體于虛而歸“道”。

在這六個階段和過程之中,人類絕大部分固囿在一個“體于物而知身”的初級階段和過程中。人們通過邏輯思維后天的智識觀察、研究和實踐對自然萬物的探索,從而逐步明白、知曉我們人類自己與萬物之間的辯證依存關系。但是,對“萬物皆有炁,萬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進行內證,產生高質量的系統而可控的靈感慧性思維,就不知道還要研究和實踐多少年才能產生真知形成共識。

道家修身修真者與世俗不同,他們運用的方法是性慧主宰下的靈感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同步“窮通塞之端”。炁的滯塞,既是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障礙,也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運用三因理論研究這個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這個閉“塞”不通“因”的轉歸。這個“端”,就是打開“塞”的根本源動力,也就是暫時看不見又摸不著但是實際又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炁”。

炁,是生化之源變化之端。炁雖然不可見,但是它卻決定著形的成敗、生死與活力。

道家修真者的“體于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誠信之心承傳著祖先們的成功經驗,是一種顯隱高度結合對炁的全面實踐。

窮通塞之端,體形煉真炁,修心歸虛明,回首返先天。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確的實踐過程。

體于身知炁,是一個較長時期的艱苦歷煉修持過程,也是掌握道醫學的基礎。

醫者境界的界定標準:

知精者,可為常醫。

識炁者,可為良醫。

達神者,則為神醫。

這種根據內修水平確定道醫學識層次的分類方法,與世醫有著根本的不同。

“虛實相通,一體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醫學的精華。

道醫學,以道德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為宗,以經絡學、藏象學為基礎,以“氣血”為理用。尤為突出對炁的靈活運用和調整,把握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這一點,也正是被現代醫學所忽視的根本所在。

治療方法側重的不同:

世醫學,對人體健康的恢復和保持,側重于運用藥物、針灸等等各種方法對人體的精炁神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道醫,則是根據“萬物皆有氣”的原理,在同時運用世醫方法的基礎上,直接調集各類相應的“氣”進行靈活運用。

對人體內的氣機,清除病氣、濁氣、邪氣,補充生氣、清氣、正氣,使機體中的精炁神恢復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對疾病的認識和病因機理分析的不同:

世醫,只重視二因,即內因和外因的致病作用。

道醫,對疾病的認識,則重視三因,即本因、內因和外因。

這,也是道醫學與世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

本因,是指一點靈光在歷史時空中攜帶而來的致病因素,它們是能在體內逐步釋放,并且與內因和外因密切協同作用,從而產生疾病的因素。

本因,是一種以全息信息方式儲存并且攜帶的,以炁的方式客觀存的致病因素。

現代醫學,已經從微觀領域發現了DNA遺傳基因病因攜帶現象,但是要發現慧觀中疾病的全息攜帶現象則尚需時日。目前的科學研究方法,還暫時難以真正全面地進入“炁”的領域之中。

疾病預防與治療的側重不同:

世醫,偏重于對內因和外因研究和應用。

道醫,非常重視本因、內因、外因這整體三因的協調性研究和應用。

道醫學的醫療方法和側重點:

“上工治未病”,防勝于治,化優于堵。

道醫學,將預防和化解三因對人體的作用力作為重要醫療方法。

道醫學,還非常重視外環境各種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作用以及調整化解。

運用道家五術之“山”術中的“風水學”,對陰宅、陽宅這些外環境進行巧妙處理,常能使許多慢性疾病加速治愈或者不藥而愈。

運用“萬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運用各種方法調適和營造良好的炁場環境保持和維護人體的健康。

總結:

簡而言之,道醫學與世醫學同源同根。

世醫學中所具備的內容,道醫學中都存在著。

道醫學中的內容,由于理義更為深奧,有許多內容并非世醫所能完全理解與接受,所以仍然保持著它自身的獨立性,在道家內部承傳。

另一方面,數千年以來道醫學與世醫學互滲交融,眾多的內容早已同化于世醫之中,我們從世醫名著的大量名詞術語中即可見一斑。只是各自闡釋的深度廣度和準確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特別是今人的闡釋由于缺乏自身內證的體驗,其中也不乏許多曲解之論誤導后進者。

今人如想進行道醫學的實踐,如果在掌握世醫學的基礎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例如:醫用古漢語、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腧穴學、經絡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中藥學、方劑學等知識,都是進入道醫學的基礎。

寄語:

《道醫學》一書,將在各篇中對世醫所未能論及的相關理論方面,根據作者師傳和實踐所得作進一步的介紹,以饗讀者。

《道(dao)(dao)醫(yi)(yi)學(xue)(xue)》 作者,幼承家(jia)(jia)學(xue)(xue)師(shi)傳,蒙師(shi)心傳道(dao)(dao)醫(yi)(yi)心法,從(cong)事道(dao)(dao)家(jia)(jia)佛家(jia)(jia)內功修(xiu)證和臨床(chuang)醫(yi)(yi)學(xue)(xue)實(shi)踐數十(shi)年(nian),進行(xing)傳統(tong)(tong)內功和醫(yi)(yi)學(xue)(xue)教學(xue)(xue)工作數十(shi)余年(nian),對道(dao)(dao)醫(yi)(yi)學(xue)(xue)的(de)(de)博大精(jing)深(shen)和至簡(jian)至易頗有一些深(shen)刻的(de)(de)感受。作者有感于(yu)傳統(tong)(tong)文化(hua)繼承發(fa)揚和醫(yi)(yi)林繁榮昌(chang)盛的(de)(de)時(shi)代需求(qiu),所以不揣冒昧,將個(ge)人(ren)從(cong)醫(yi)(yi)治學(xue)(xue)的(de)(de)所得盡呈于(yu)杏林同(tong)仁,希望有緣者皆(jie)能步入道(dao)(dao)醫(yi)(yi)學(xue)(xue)的(de)(de)殿堂,真實(shi)地(di)繼承和發(fa)揚中(zhong)華傳統(tong)(tong)醫(yi)(yi)學(xue)(xue)文化(hua),救世濟(ji)危,造(zao)福人(ren)類。

學中(zhong)醫的話,學習的科目順(shun)序是那些?什么(me)順(shun)序最好????

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劃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蒙學階段;
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現代的中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于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
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
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3 易生誤解。中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臺,即對概念和關系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于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者在啟蒙階段,采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里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絡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松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
3 教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個人比較傾向于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可以讓學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理論的闡釋發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 最后,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
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么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后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里,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里,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于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后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么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么。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境里,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教材的價值,就在于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梁。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
那么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鉆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
那么對于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于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么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于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于臨床病癥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鉆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一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里就不多說了哦。。
2 從淺到深的學習。
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準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 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
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注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鉆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里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
以上把中醫入門的前兩個環節大致的介紹了一下。
下面的(de)兩個(ge)階段,即臨床(chuang)摸索(suo)階段,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距離當(dang)下的(de)中醫愛好者群體還比(bi)較遠(yuan),暫時先(xian)不講了。日后(hou)有機會,再(zai)繼續來談。

本文地址://n85e38t.cn/jichu/89754.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權,注(zhu)重分(fen)(fen)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he)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wei)能及(ji)時(shi)(shi)與(yu)(yu)作(zuo)者取(qu)得聯(lian)系,或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lian)系管理(li)員(yuan),我(wo)們會立即處理(li),本(ben)站部分(fen)(fen)文字與(yu)(yu)圖(tu)片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shi)出于(yu)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注(zhu)錯誤(wu)或侵(qin)犯了您的合(he)法(fa)權益,請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shi),我(wo)們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