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列方(fang)技為醫(yi)(yi)經、經方(fang)、房(fang)中(zhong)和神仙四家。“神仙家”為迎合(he)秦 漢帝室(shi)向往長生的(de)欲望而繁榮,《漢志》載錄(lu)《宓戲雜子道》等十(shi)家共205卷,按其 “所以保性(xing)命(ming)之(zhi)真(zhen),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dang)意(yi)平心,同(tong)死生之(zhi)域,而無怵(chu)惕于胸 中(zhong)”(班(ban)(ban)固(gu)《漢書》)的(de)意(yi)旨(zhi),實在(zai)與我們理解的(de)醫(yi)(yi)學距離甚遠。“房(fang)中(zhong)家”亦(yi)不同(tong) 于今天的(de)“性(xing)醫(yi)(yi)學”,倒是(shi)與后世在(zai)貴族宦門中(zhong)秘(mi)傳的(de)“房(fang)中(zhong)術(shu)”有更(geng)多牽連(lian)。因 此,《漢志》方(fang)技四家只有醫(yi)(yi)經和經方(fang)算是(shi)醫(yi)(yi)學。“醫(yi)(yi)經” 一派(pai),“原人血脈經絡(luo)骨(gu)髓 陰(yin)陽表里,以起百病之(zhi)本,死生之(zhi)分”(班(ban)(ban)固(gu)《漢書》),顯(xian)然更(geng)關注醫(yi)(yi)學的(de)基(ji)礎,而 “經方(fang)”一派(pai)則徑(jing)言(yan)“本草石之(zhi)寒(han)溫,量(liang)疾病之(zhi)淺(qian)深”(班(ban)(ban)固(gu)《漢書》),于臨床(chuang)有更(geng) 大的(de)激情,兩派(pai)各擅其能,又皆有所短,已是(shi)中(zhong)醫(yi)(yi)學術(shu)流派(pai)的(de)雛形。需(xu)要注意(yi)的(de)是(shi),
被后世奉為不刊之典的《黃帝內經》
《黃(huang)帝內(nei)經(jing)》是(shi)漢(han)代講(jiang)黃(huang)老養(yang)生的(de)(de)著(zhu)(zhu)作,最著(zhu)(zhu)名(ming)的(de)(de)當是(shi)傳流至今(jin)的(de)(de)《黃(huang)帝內(nei)經(jing)》。 該(gai)書(shu)成于何(he)日?爭論紛紜。早者(zhe)(zhe)推到戰國時(shi)(shi)代,晚者(zhe)(zhe)說是(shi)東漢(han),折(zhe)中(zhong)者(zhe)(zhe)認為(wei)該(gai)書(shu)的(de)(de)內(nei) 容戰國時(shi)(shi)代巳經(jing)具(ju)有(you),但未必全備,后在(zai)劉向校(xiao)書(shu)時(shi)(shi),由(you)名(ming)醫(yi)李柱國校(xiao)聚而成。《黃(huang) 帝內(nei)經(jing)》是(shi)一部純粹的(de)(de)醫(yi)書(shu)。《漢(han)書(shu)?藝文志》將(jiang)它(ta)列在(zai)“道(dao)家”之(zhi)(zhi)外,醫(yi)書(shu)系統。 但其中(zhong)受(shou)黃(huang)老思想的(de)(de)影響(xiang),則明(ming)顯可見。在(zai)《素問?上古天(tian)(tian)真論》中(zhong),該(gai)書(shu)解釋(shi)古 人(ren)為(wei)何(he)能長命百(bai)歲,其原因是(shi)他們知(zhi)“道(dao)”,能“恬(tian)淡虛無”,“精神內(nei)守”,所以 “德(de)全不危”。該(gai)書(shu)把有(you)道(dao)者(zhe)(zhe)分為(wei)“真人(ren)”、“至人(ren)”、“圣人(ren)”、“賢人(ren)”四類,這與(yu) 《太平經(jing)》是(shi)一致的(de)(de)。《素問?陰(yin)陽應象大(da)論》道(dao):“是(shi)以圣人(ren)處無為(wei)之(zhi)(zhi)事,樂恬(tian)淡之(zhi)(zhi) 能,從欲快(kuai)志于虛無之(zhi)(zhi)守,故壽命無窮,與(yu)天(tian)(tian)地終,此圣人(ren)之(zhi)(zhi)治身(shen)也。”這些都表 明(ming),在(zai)《黃(huang)帝內(nei)經(jing)》看來,保持(chi)健康的(de)(de)辦法(fa),是(shi)恬(tian)淡寡欲。這和太子(zi)用(yong)以勸告(gao)劉秀 的(de)(de)思想也是(shi)一致的(de)(de)。
隨著時光流轉,醫學的格局發生變化,中醫在漢代開始,與道醫正式脫軌,走上 了一條告別“神治”、專司下醫攻“病”的道路。研究這一重大的歷史現象,首先當 然是從醫家本身看起,但是更本質的原因,卻是儒家父權文化從漢代開始一枝獨亢之 后,黃老之學中的老子“神治”部分巳經再也派不上用場,只有陶弘景、孫思邈幾 位罕有的道醫大家尚執著于道醫完整的學術體系,再就是在清代的御醫堂里仍然保留 著符篆中的“祝由十三科”,道醫(yi)中(zhong)的“神(shen)治” 一脈,完全被淹(yan)沒(mei)在典籍(ji)之(zhi)中(zhong)。到(dao)了 民(min)國時代,中(zhong)醫(yi)面臨(lin)西醫(yi)強烈的沖擊(ji)與挑戰,汪精衛提出“取締中(zhong)醫(yi)”,更(geng)把中(zhong)醫(yi)推(tui) 向絕路,徹底忘卻(que)自己的本質和方向。
張仲景撰(zhuan)《傷寒雜病論》,不曾直接提及《漢志》中的任何(he)一家(jia);張仲景曾撰(zhuan)寫 引(yin)(yin)用的《素(su)問》、《九卷(juan)》,經(jing)過《甲(jia)乙經(jing)》、《脈經(jing)》的征引(yin)(yin)以及皇(huang)甫(fu)謐對其與《黃 帝內經(jing)》關系的明(ming)確肯定,大約在魏晉(jin)之際(ji)成為了醫經(jing)派(pai)的旗(qi)幟。此后,南朝全(quan)元(yuan) 起作《素(su)問訓解(jie)》,隋代(dai)楊上善(shan)作《黃帝內經(jing)太素(su)》、唐代(dai)王冰作《黃帝內經(jing)素(su)問 注》,醫經(jing)派(pai)沿著《黃帝內經(jing)》的脈絡在充實、提高和趨向精致(zhi)。
經方(fang)(fang)與(yu)醫經不(bu)(bu)(bu)同,與(yu)臨床直(zhi)接相關的(de)(de)(de)特點決定著它更具有活力,也注定會更加繁(fan) 榮。《隋書(shu)·經籍(ji)志》載(zai)醫書(shu)“二百五十(shi)六部,合(he)四(si)千五百一十(shi)卷”(魏徵《隋 書(shu)》),其(qi)中(zhong)以(yi)“方(fang)(fang)”為名的(de)(de)(de)約70多(duo)種(zhong),經方(fang)(fang)派(pai)的(de)(de)(de)繁(fan)榮可由此(ci)得(de)知,至(zhi)于2600卷之 巨的(de)(de)(de)《四(si)海類聚方(fang)(fang)》,更是(shi)經方(fang)(fang)派(pai)的(de)(de)(de)盛舉。東晉(jin)葛(ge)洪(hong)是(shi)大學(xue)問家(jia),曾(ceng)在《抱樸子》中(zhong) 表示過對(dui)醫學(xue)的(de)(de)(de)不(bu)(bu)(bu)屑,卻編撰了《肘(zhou)(zhou)后百一方(fang)(fang)》,該書(shu)經梁代陶弘景(jing)補闕而傳于今, 即《肘(zhou)(zhou)后備急方(fang)(fang)》。葛(ge)洪(hong)萃集醫方(fang)(fang),但為救急,因此(ci)不(bu)(bu)(bu)講太多(duo)的(de)(de)(de)醫學(xue)原理(li),自當是(shi)經 方(fang)(fang)一派(pai)。孫思邈(miao)、王燾多(duo)有引(yin)用(yong)的(de)(de)(de)姚seng垣《集驗方(fang)(fang)》、陳延之《小(xiao)品方(fang)(fang)》等,亦(yi)不(bu)(bu)(bu)越(yue) 此(ci)范疇。南(nan)北朝的(de)(de)(de)分裂導致了醫學(xue)的(de)(de)(de)隔閡,現(xian)實的(de)(de)(de)需要卻催促(cu)著醫學(xue)的(de)(de)(de)進步^方(fang)(fang)、 藥(yao)、法、術的(de)(de)(de)不(bu)(bu)(bu)斷積累,以(yi)及(ji)人們對(dui)理(li)論的(de)(de)(de)研究和傳承,醫經與(yu)經方(fang)(fang)在相通而又不(bu)(bu)(bu)同 的(de)(de)(de)層面上綿(mian)延著彼(bi)此(ci)的(de)(de)(de)執著,當時的(de)(de)(de)中(zhong)醫臨床是(shi)一種(zhong)異彩紛呈的(de)(de)(de)景(jing)象。
唐(tang)代(dai)(dai)的(de)(de)(de)(de)(de)統一與初(chu)唐(tang)至盛唐(tang)的(de)(de)(de)(de)(de)百年繁榮(rong)(rong),為中(zhong)(zhong)國醫學(xue)(xue)(xue)的(de)(de)(de)(de)(de)總結(jie)、歸納、提(ti)(ti)高(gao)提(ti)(ti)供(gong)了(le)(le)(le)條(tiao) 件(jian)(jian)。《千金(jin)(jin)方》和《外(wai)臺秘要》不(bu)僅(jin)是(shi)(shi)唐(tang)代(dai)(dai)醫學(xue)(xue)(xue)的(de)(de)(de)(de)(de)雙璧(bi)聯珠,而(er)且有著相似的(de)(de)(de)(de)(de)特點, 即將(jiang)“方”、“法(fa)”統攝于相應(ying)的(de)(de)(de)(de)(de)理(li)論之下,其中(zhong)(zhong)《備(bei)急(ji)千金(jin)(jin)要方》表現得(de)尤為典型(xing)。 與《肘后備(bei)急(ji)方》和只(zhi)能(neng)(neng)從(cong)前代(dai)(dai)文(wen)獻中(zhong)(zhong)略(lve)窺鱗爪(zhua)的(de)(de)(de)(de)(de)《集驗方》等相比(bi),《備(bei)急(ji)千金(jin)(jin)要方》以論統方,先論后方,方必據(ju)理(li),理(li)以方明(ming),表現出(chu)醫經(jing)與經(jing)方融合(he)(he)的(de)(de)(de)(de)(de)跡象(xiang)。 ? 如果(guo)說(shuo)隋唐(tang)以前數百年的(de)(de)(de)(de)(de)醫學(xue)(xue)(xue)還(huan)是(shi)(shi)在相對的(de)(de)(de)(de)(de)艱難中(zhong)(zhong)前進的(de)(de)(de)(de)(de)話,初(chu)唐(tang)至唐(tang)代(dai)(dai)的(de)(de)(de)(de)(de)繁榮(rong)(rong)與穩(wen) ^定,不(bu)僅(jin)為醫學(xue)(xue)(xue)的(de)(de)(de)(de)(de)發(fa)展創(chuang)造了(le)(le)(le)更多的(de)(de)(de)(de)(de)機(ji)會,也為學(xue)(xue)(xue)術的(de)(de)(de)(de)(de)總結(jie)提(ti)(ti)供(gong)了(le)(le)(le)直接(jie)的(de)(de)(de)(de)(de)可能(neng)(neng)性(xing)。孫(sun) ^思邈是(shi)(shi)善能(neng)(neng)綜(zong)合(he)(he)的(de)(de)(de)(de)(de)大(da)(da)家(jia),于醫學(xue)(xue)(xue)有著極大(da)(da)的(de)(de)(de)(de)(de)熱情,并在似乎(hu)無(wu)意之間開創(chuang)了(le)(le)(le)醫經(jing)與經(jing) ⑩方兩派互融互通(tong)的(de)(de)(de)(de)(de)風氣。如果(guo)確認《漢志》四(si)家(jia)是(shi)(shi)學(xue)(xue)(xue)派的(de)(de)(de)(de)(de)概念,那(nei)么這種(zhong)學(xue)(xue)(xue)派傳承 ^到(dao)了(le)(le)(le)唐(tang)代(dai)(dai)則出(chu)現了(le)(le)(le)融匯的(de)(de)(de)(de)(de)跡象(xiang)。這種(zhong)融匯是(shi)(shi)醫學(xue)(xue)(xue)長(chang)期(qi)厚重(zhong)積累的(de)(de)(de)(de)(de)要求(qiu),醫學(xue)(xue)(xue)到(dao)了(le)(le)(le)唐(tang)代(dai)(dai) @ 已不(bu)能(neng)(neng)滿足于學(xue)(xue)(xue)派在臨床與理(li)論之間進行選擇。醫學(xue)(xue)(xue)是(shi)(shi)一個從(cong)理(li)論到(dao)臨床的(de)(de)(de)(de)(de)綜(zong)合(he)(he)體(ti) 系,學(xue)(xue)(xue)術學(xue)(xue)(xue)派則同樣應(ying)該是(shi)(shi)一個由理(li)論和臨床構成的(de)(de)(de)(de)(de)小體(ti)系,偏(pian)重(zhong)臨床或偏(pian)重(zhong)理(li)論, 反(fan)映著醫學(xue)(xue)(xue)的(de)(de)(de)(de)(de)相對幼稚與貧(pin)弱。因此,從(cong)《漢志》四(si)家(jia)到(dao)隋唐(tang)時(shi)期(qi),中(zhong)(zhong)醫的(de)(de)(de)(de)(de)學(xue)(xue)(xue)派只(zhi) 能(neng)(neng)算是(shi)(shi)早(zao)期(qi)學(xue)(xue)(xue)派,而(er)《千金(jin)(jin)方》、《外(wai)臺秘要》等綜(zong)合(he)(he)性(xing)醫著的(de)(de)(de)(de)(de)出(chu)現,為宋(song)(song)元及宋(song)(song)元 以后成熟(shu)學(xue)(xue)(xue)派的(de)(de)(de)(de)(de)蜂(feng)起創(chuang)造了(le)(le)(le)條(tiao)件(jian)(jian)。
熊春錦《道醫學》入門導讀
道醫學基本理念:
道家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道家文化,分為:“文道”,“武道”。
道家的“文道”,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而且體系龐大的文化系統。
道醫學,就是道家“文道”中的五術之一。
道家五術,分為“醫”、“卜”、“星”、“相”、“山”五大門類。
道醫學,名列道家五術之首,是道家歷代修真者的必修課之一,也是道家法脈承傳中代代相繼、口傳心授的重要內容。只是由于法脈承傳秘授的特點,多以手抄本和口傳相續,所以歷史上鮮見文字專著流傳于世間。
道醫學,是中國傳統醫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道醫學的內容,長期以來在道家內部的不同法脈之中師徒相授,代代相傳,為人民健康的預防、治療和保健貢獻著力量。
道醫學,是修身修真者在世間“廣施方便,救死扶傷,德化眾生,積行累功”的重要工具。古往今來,道醫學可以說是最接近人民大眾的一門醫學,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道家人物布施醫道、起死回生的膾炙人口的故事。
道醫學,以“藥物便易”、“方法簡便”、“療效可靠”而著稱于世。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國流傳幾千年而不頹,逐步發展成獨立的醫學體系。
從事道醫的基本條件:
道醫學的理論和方法,由于是一種自身實證基礎上的醫學技術,它已經超越世俗“眼見為實”智能認識論的限制,是人體生命科學中必須跨越太極陰陽相互之間的障礙和制約、自由穿越太極弦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的學科,是一種深層次高領域的生命醫學領域。
真正上乘的道醫學,都必須在本身進行系統內功修證的基礎上,證至相應的層次和階段,然后經過上師的心傳印授才能真正掌握和應用。所以,道醫學歷代都是師徒承傳,理論和方法只限于筆抄紙錄,口訣相延,不付梓印。雖然其中許多方法,在歷史長河中也與世醫相融交匯,但是其中根本的精華,仍然深藏法脈之中,不易被世俗所掌握,故而歷史上鮮有道醫學這方面的專著論述。
道醫與世醫(道家將國醫或中醫稱之為世醫),都是同源共脈,都源自于自然大道。古有:“岐黃源于道”之說,此言非虛。
世醫,根據道的易理、陰陽、五行、氣血理論而闡發。這些顯性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利于世俗中,純以后天智能進行學習掌握和運用。他們只需“為學日益”地掌握文理精義,即可臨床應用醫術。
道醫,必須隱顯、陰陽理論和實踐集于一身,能夠洞穿太極弦,顯性和隱性同步掌握,才能將道醫學運用于臨床實踐。
所以,相對于世俗中的醫學而言,道醫學是比較難以全面掌握和應用的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
必須依靠醫者本人堅實而且系統的“清穢識”、“凈渾血”、“化濁肉”而進行精炁神內功修煉為基礎。
必須具備自由啟動和調用隱態質元、物元、體元的真實本領。
道醫與世醫認識論上的根本區別:
對“精”、“炁”、“神”這三大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認識之間的差別,是道醫與世醫認識論上的根本區別。
世醫,對人體“精”、“炁”、“神”的認識,只停留在“精”與“氣(炁)”的理論認識層面和理性智識掌握的范疇中。
道醫,既有理性認識,同時也對“精”、“炁”、“神”具有自身內環境實踐的直接感性認識。在雙重認識、整體結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掌握。
道學內部,存在著2500年前的修身“守一”和2500年以后修真金丹兩種研究和實踐方法的不同。
2500年以前的修身“守一”法,是以“神”帥“炁”和“精”的一種方式。
近2000年以來,則是一種以“炁”帥“精”而進“神”境的實踐方法。
方法的不同,是因為人類離道失德日久,后天智能過度強化,難以去腦從心、去心從性、明心見性的客觀情況所制約,而必須采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
道醫學與世醫學基礎理論特點的不同:
道醫學,建立在以甚為深邃的洞察力內證,運用自身的深度靜定慧觀,對生命進行長期全面而細致的觀察,根據觀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體醫學理論基礎。
世醫學,在歷史上則是繼承和運用道醫學中的這些基礎理論,僅以智觀加以學習和運用發展。
中醫學,發展至現今,已經偏重于單純的智觀性發展和豐富,甚至將道醫學中經過慧觀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礎理論,大部分輕率地當作糟粕拋棄掉。
例如:在一個時期階段中,全面否定陰陽、五行學說,摒棄三魂七魄學說,甚至否定經絡學說、氣機學說等等。將中醫學的靈魂抽離拋棄,全面向單純的智觀領域發展。這種現象,在道醫學領域是不可能發生的。
道醫學,注重智與慧同觀研究實踐任何事物,而且將慧觀所得作為指導智觀的基礎,是“慧智同觀”研究醫學的一門學問。
道醫學的學習與掌握,首先在于對傳統理論的全面繼承,而不是輕率地否定,盲目地發揚。道醫學,誕生于道家修身修真者數千年以來以自己的性命為試驗室進行長期反復的研究和實踐,首先在自己身體之內進行全面歸道性轉化實踐,探索有質無形的“精”、“炁”、“神”與形體中有質有形的“識(智識)”、“血(體液)”、“肉(器官組織)”之間的本質關系,成就了千千萬萬的祖先,使他們步入真人的行列,并且同時產生了道醫學。
自然大道的順變演化過程:
虛化性,性化炁,炁化神,炁化形,形生而產生萬物,物形一旦形成,由于有形體的屏蔽作用,道的炁能量在形體內最易滯塞不通。
自然大道的逆向回歸過程:
形化炁,炁化神,神化性,當進入虛明境界后,虛實相通,就能窮通萬物而復歸于道。
人類對道、對自然的認識,必須經過的六個正確過程:
體于物而知“身”;
體于形而知“炁”;
體于炁而知“神”;
體于神而見“性”;
體于性而知“虛”;
體于虛而歸“道”。
在這六個階段和過程之中,人類絕大部分固囿在一個“體于物而知身”的初級階段和過程中。人們通過邏輯思維后天的智識觀察、研究和實踐對自然萬物的探索,從而逐步明白、知曉我們人類自己與萬物之間的辯證依存關系。但是,對“萬物皆有炁,萬物乃一物”的真理,如果不進行內證,產生高質量的系統而可控的靈感慧性思維,就不知道還要研究和實踐多少年才能產生真知形成共識。
道家修身修真者與世俗不同,他們運用的方法是性慧主宰下的靈感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同步“窮通塞之端”。炁的滯塞,既是人類認識事物本質的障礙,也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運用三因理論研究這個炁“塞”的真正原因所在,探索解除這個閉“塞”不通“因”的轉歸。這個“端”,就是打開“塞”的根本源動力,也就是暫時看不見又摸不著但是實際又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炁”。
炁,是生化之源變化之端。炁雖然不可見,但是它卻決定著形的成敗、生死與活力。
道家修真者的“體于物而知身”,首先是以誠信之心承傳著祖先們的成功經驗,是一種顯隱高度結合對炁的全面實踐。
窮通塞之端,體形煉真炁,修心歸虛明,回首返先天。君子體物而知身,體身而知道,這是修真者必然的正確的實踐過程。
體于身知炁,是一個較長時期的艱苦歷煉修持過程,也是掌握道醫學的基礎。
醫者境界的界定標準:
知精者,可為常醫。
識炁者,可為良醫。
達神者,則為神醫。
這種根據內修水平確定道醫學識層次的分類方法,與世醫有著根本的不同。
“虛實相通,一體掌握”,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道醫學的精華。
道醫學,以道德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為宗,以經絡學、藏象學為基礎,以“氣血”為理用。尤為突出對炁的靈活運用和調整,把握這一生化之源、造化之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這一點,也正是被現代醫學所忽視的根本所在。
治療方法側重的不同:
世醫學,對人體健康的恢復和保持,側重于運用藥物、針灸等等各種方法對人體的精炁神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道醫,則是根據“萬物皆有氣”的原理,在同時運用世醫方法的基礎上,直接調集各類相應的“氣”進行靈活運用。
對人體內的氣機,清除病氣、濁氣、邪氣,補充生氣、清氣、正氣,使機體中的精炁神恢復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對疾病的認識和病因機理分析的不同:
世醫,只重視二因,即內因和外因的致病作用。
道醫,對疾病的認識,則重視三因,即本因、內因和外因。
這,也是道醫學與世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
本因,是指一點靈光在歷史時空中攜帶而來的致病因素,它們是能在體內逐步釋放,并且與內因和外因密切協同作用,從而產生疾病的因素。
本因,是一種以全息信息方式儲存并且攜帶的,以炁的方式客觀存的致病因素。
現代醫學,已經從微觀領域發現了DNA遺傳基因病因攜帶現象,但是要發現慧觀中疾病的全息攜帶現象則尚需時日。目前的科學研究方法,還暫時難以真正全面地進入“炁”的領域之中。
疾病預防與治療的側重不同:
世醫,偏重于對內因和外因研究和應用。
道醫,非常重視本因、內因、外因這整體三因的協調性研究和應用。
道醫學的醫療方法和側重點:
“上工治未病”,防勝于治,化優于堵。
道醫學,將預防和化解三因對人體的作用力作為重要醫療方法。
道醫學,還非常重視外環境各種炁場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作用以及調整化解。
運用道家五術之“山”術中的“風水學”,對陰宅、陽宅這些外環境進行巧妙處理,常能使許多慢性疾病加速治愈或者不藥而愈。
運用“萬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運用各種方法調適和營造良好的炁場環境保持和維護人體的健康。
總結:
簡而言之,道醫學與世醫學同源同根。
世醫學中所具備的內容,道醫學中都存在著。
道醫學中的內容,由于理義更為深奧,有許多內容并非世醫所能完全理解與接受,所以仍然保持著它自身的獨立性,在道家內部承傳。
另一方面,數千年以來道醫學與世醫學互滲交融,眾多的內容早已同化于世醫之中,我們從世醫名著的大量名詞術語中即可見一斑。只是各自闡釋的深度廣度和準確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特別是今人的闡釋由于缺乏自身內證的體驗,其中也不乏許多曲解之論誤導后進者。
今人如想進行道醫學的實踐,如果在掌握世醫學的基礎上步入,也不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例如:醫用古漢語、中醫基礎學、中醫診斷學、腧穴學、經絡學、針灸學、中醫內科學、中藥學、方劑學等知識,都是進入道醫學的基礎。
寄語:
《道醫學》一書,將在各篇中對世醫所未能論及的相關理論方面,根據作者師傳和實踐所得作進一步的介紹,以饗讀者。
《道(dao)醫(yi)(yi)學(xue)(xue)(xue)》 作(zuo)者(zhe),幼承家學(xue)(xue)(xue)師(shi)傳(chuan),蒙師(shi)心傳(chuan)道(dao)醫(yi)(yi)心法,從(cong)事道(dao)家佛家內功(gong)修證和(he)(he)臨床醫(yi)(yi)學(xue)(xue)(xue)實(shi)踐數(shu)十年,進行(xing)傳(chuan)統內功(gong)和(he)(he)醫(yi)(yi)學(xue)(xue)(xue)教(jiao)學(xue)(xue)(xue)工作(zuo)數(shu)十余年,對道(dao)醫(yi)(yi)學(xue)(xue)(xue)的(de)博大精深和(he)(he)至簡至易頗有(you)一(yi)些深刻的(de)感受(shou)。作(zuo)者(zhe)有(you)感于傳(chuan)統文化(hua)繼承發(fa)揚和(he)(he)醫(yi)(yi)林繁榮昌盛的(de)時代需求,所以不揣冒(mao)昧,將個人從(cong)醫(yi)(yi)治學(xue)(xue)(xue)的(de)所得盡呈于杏林同(tong)仁(ren),希(xi)望有(you)緣(yuan)者(zhe)皆(jie)能步入道(dao)醫(yi)(yi)學(xue)(xue)(xue)的(de)殿堂,真實(shi)地繼承和(he)(he)發(fa)揚中華傳(chuan)統醫(yi)(yi)學(xue)(xue)(xue)文化(hua),救世濟危,造福人類。
中醫是中國漢族(zu)勞動人(ren)民創(chuang)造的傳統醫學,由(you)于非常注重養生和(he)保健,為我(wo)們大家所熟知(zhi)。道醫和(he)漢醫與(yu)中醫都(dou)有著很(hen)深的淵源,中醫與(yu)它們之(zhi)間(jian)的關系,具體(ti)如(ru)下。
一(yi)、中醫與養生的(de)關系(xi)
我們到(dao)中醫(yi)就(jiu)(jiu)會想到(dao)養(yang)生(sheng)(sheng),中醫(yi)與養(yang)生(sheng)(sheng)兩者(zhe)密不(bu)可(ke)分(fen)(fen)。對于養(yang)生(sheng)(sheng)一(yi)般沒(mei)有具體的(de)定(ding)義,養(yang)生(sheng)(sheng)的(de)方式也有很多,簡(jian)單來說養(yang)生(sheng)(sheng)就(jiu)(jiu)是(shi)讓自己(ji)的(de)身體五臟六腑處在(zai)一(yi)個相對平衡的(de)最佳狀態,稱之為陰陽平衡,而這也與中醫(yi)所(suo)追(zhui)求的(de)目標一(yi)致。中醫(yi)強調四季(ji)養(yang)生(sheng)(sheng),就(jiu)(jiu)是(shi)指通(tong)過各種方法頤養(yang)生(sheng)(sheng)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da)到(dao)延年益壽的(de)一(yi)種醫(yi)事活(huo)動,這與養(yang)生(sheng)(sheng)不(bu)謀(mou)而合,可(ke)以說養(yang)生(sheng)(sheng)與中醫(yi)二者(zhe)相依,密不(bu)可(ke)分(fen)(fen)。
二、中醫與道醫的關系
道(dao)醫(yi)(yi)和中(zhong)醫(yi)(yi)是(shi)一脈兩支,二者的(de)(de)(de)劃分的(de)(de)(de)邊界比(bi)較模糊。實際(ji)上,道(dao)醫(yi)(yi)不是(shi)道(dao)教(jiao)的(de)(de)(de)醫(yi)(yi),而(er)是(shi)遵循?道(dao)?的(de)(de)(de)中(zhong)醫(yi)(yi),也(ye)就是(shi)說,道(dao)醫(yi)(yi)的(de)(de)(de)本質(zhi)是(shi)從屬(shu)于中(zhong)醫(yi)(yi)的(de)(de)(de),只不過道(dao)醫(yi)(yi)的(de)(de)(de)概念更(geng)窄、更(geng)狹(xia)義。道(dao)醫(yi)(yi)也(ye)有人稱(cheng)為丹醫(yi)(yi),是(shi)一個(ge)非常古(gu)老而(er)神(shen)秘的(de)(de)(de)醫(yi)(yi)學(xue)體系(xi)(xi),可(ke)以稱(cheng)之為是(shi)一門被(bei)隱藏起來的(de)(de)(de)醫(yi)(yi)學(xue)體系(xi)(xi),因為在我們的(de)(de)(de)印象中(zhong),道(dao)士也(ye)往往通曉醫(yi)(yi)術,所謂(wei)?十(shi)道(dao)九(jiu)醫(yi)(yi)?即為如此。總的(de)(de)(de)來說,道(dao)醫(yi)(yi)除(chu)了宗教(jiao)的(de)(de)(de)因素比(bi)較多一點,和中(zhong)醫(yi)(yi)的(de)(de)(de)區別(bie)不大。
三、中醫和漢醫的關(guan)系。
實際上漢(han)(han)醫(yi)(yi)就(jiu)是(shi)中(zhong)醫(yi)(yi),只(zhi)不過中(zhong)醫(yi)(yi)是(shi)最早的(de)(de)叫(jiao)法,搜索(suo)一下(xia)中(zhong)醫(yi)(yi)的(de)(de)名詞就(jiu)解(jie)釋到,中(zhong)醫(yi)(yi)是(shi)漢(han)(han)族(zu)人民建(jian)立起(qi)來(lai)的(de)(de)醫(yi)(yi)學體系,也就(jiu)是(shi)漢(han)(han)醫(yi)(yi)。這(zhe)個?醫(yi)(yi)學體系?有兩種(zhong)叫(jiao)法的(de)(de)原(yuan)因是(shi),現在(zai)的(de)(de)藏醫(yi)(yi)、苗(miao)醫(yi)(yi)、蒙醫(yi)(yi)等廣為(wei)(wei)人知,這(zhe)些(xie)可(ke)以統(tong)稱為(wei)(wei)?中(zhong)醫(yi)(yi)?一些(xie)人認為(wei)(wei)?漢(han)(han)醫(yi)(yi)?叫(jiao)做(zuo)?中(zhong)醫(yi)(yi)?的(de)(de)叫(jiao)法不嚴謹,所以為(wei)(wei)了不混淆,提議將(jiang)中(zhong)醫(yi)(yi)改為(wei)(wei)漢(han)(han)醫(yi)(yi)。慢慢的(de)(de),就(jiu)有了漢(han)(han)醫(yi)(yi)和中(zhong)醫(yi)(yi)兩種(zhong)叫(jiao)法。總的(de)(de)區別(bie)就(jiu)在(zai)于,語義上來(lai)說漢(han)(han)醫(yi)(yi)比較排斥別(bie)的(de)(de)民族(zu),并且(qie)漢(han)(han)醫(yi)(yi)偏方(fang)多(duo)一點。
《道醫》百度網盤txt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lian)接: /s/1kPGSMgcfupn0eQvyldooMQ
?pwd=1234 提取碼: 1234
簡介:道門有山、醫、命、相、卜五術,以術弘道。
周錦淵作為一名道家醫者,會算命,更會救命。
不過,當(dang)一個醫生畫符(fu)又煉丹,年紀(ji)還(huan)特別輕……他(ta)必須各種證明自己真!不是(shi)!騙(pian)子! ? ?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jichu/89742.html.
聲明: 我(wo)(wo)(wo)們致(zhi)力于保(bao)護作者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wei)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an)系(xi),或(huo)有(you)版權(quan)異議的(de),請聯(lian)系(xi)管理(li)員,我(wo)(wo)(wo)們會(hui)立即處理(li),本(ben)站(zhan)部分(fen)文字與圖片(pian)資源來自于網絡(luo),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de),若有(you)來源標注錯誤(wu)或(huo)侵(qin)犯了您(nin)的(de)合(he)法權(quan)益(yi),請立即通知(zhi)我(wo)(wo)(wo)們(管理(li)員郵(you)箱:),情(qing)況屬實,我(wo)(wo)(wo)們會(hui)第(di)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biao)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九種體(ti)質(zhi)之(zhi)特(te)稟體(ti)質(zhi)
下一篇(pian): 道醫(yi)中醫(yi)治療疑(yi)病妄想癥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