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浮沉
指的是(shi)藥性(xing)的趨(qu)向。 升(sheng)是(shi)上升(sheng), 降(jiang)(jiang)是(shi)下降(jiang)(jiang), 浮(fu)是(shi)發散, 沉(chen)是(shi)清利。 凡(fan)升(sheng)浮(fu)的藥物, 都主上行而向外(wai), 有升(sheng)陽、 解表(biao)、 散寒等作(zuo)用(yong); 凡(fan)沉(chen)降(jiang)(jiang)的藥物, 都主下行而向內, 有潛陽、 降(jiang)(jiang)逆、 收斂、 清熱、 滲濕、 瀉下等作(zuo)用(yong)。 藥物的升(sheng)降(jiang)(jiang)沉(chen)浮(fu)的特性(xing), 與藥物的氣味、質地輕重有關。
從氣(qi)味(wei)來(lai)說, 凡(fan)味(wei)屬辛甘、 性屬溫(wen)熱的(de)一類中藥(yao),大多數能(neng)升, 比如麻(ma)黃、 桂(gui)枝; 味(wei)屬苦咸、 性屬寒涼一類的(de)藥(yao)物,大多數沉降。 藥(yao)物的(de)質地輕重, 也決定(ding)升降浮沉。 花、 葉及質量輕的(de)中藥(yao), 大多能(neng)升浮, 比如辛夷花、 升麻(ma); 果實種子及質量重的(de)中藥(yao), 大都能(neng)沉降, 但不是絕對的(de)。
近(jin)來“扎根”臨床(chuang),對(dui)于中醫(yi)中藥又(you)有(you)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現代對中醫藥的研究,無論是藥效實驗、網絡藥理亦或是機制研究、分子對接等,總是很難取得中醫的突破,究其緣由,應為兩者 理論互不相投 。
借著現代 科技(ji) 的進步,現代醫(yi)學對于人體的研究亦日益精進。二者探究的雖均為人體的奧妙(miao),但中醫(yi)把人體看(kan)作一個(ge)宇宙,與天地呼應。
筆者認為,現階段中醫的科研更應當側重于把中醫的一些 形而上 的理論用可以 量化的方式 呈現出來。
比如腎為先天之本,補腎可以充髓,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可以在補腎方藥的誘導下向成骨細胞、神經元細胞轉化,這就很好的詮釋了中醫中“ 腎主骨生髓 ”的理論。
話扯遠了,回過頭來(lai)再看中醫中藥。
中藥講四氣五(wu)味,方(fang)劑說君臣佐使。
四氣是指 寒、熱、溫、涼 四種不同中藥的性質,五味即為中藥的 酸、苦、甘、辛、咸 五種味道,此外還有淡味,前人將淡歸屬于甘。寒涼屬陰,溫熱屬陽。辛甘淡為陽,酸苦咸屬陰。氣機有 升、降、浮、沉 四種趨向。
五臟所欲所苦明了地將臟腑與中藥(yao)結合(he)在一(yi)起(qi)。
現代大多數中醫人所學的中藥都是背的功效,包括《藥性賦》。 比如麻黃,張口就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或是麻黃表汗以療咳喘。
如果我們從 性味 來看,麻黃辛、微苦,入肺、膀胱二經。辛,能行能散,入肺、膀胱,就成了宣肺,利水。如果只看麻黃中有麻黃堿,能興奮交感神經,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就 忽略 了麻黃在 配伍 下可以 利尿 的功效。
中藥里諸如此類的例子挺多的, 黃連 可下瀉可止瀉,而 黃連素 只可(ke)止瀉亦同此理。
之前一直看不懂人體氣(qi)機,因為(wei)看不見摸不著,過于縹緲,所以理解起來特(te)別抽(chou)象,總覺著霧(wu)里看花。但隨著階段性的(de)(de)積累,也有了一點自(zi)己的(de)(de)小(xiao)得。
升清降濁,升降失司,病由始生。再以《傷寒論》為例,傷寒中的條文,除了背誦外,更需要的是理解, 理解疾病氣機的轉化 。因為六經(jing)辨證,六經(jing)不單單是太(tai)陽(yang)、陽(yang)明、少陽(yang)等六經(jing),此中有臟(zang)腑(fu)的氣(qi)機運轉,有邪氣(qi)太(tai)少的變化,也與人(ren)體(ti)的經(jing)絡密切相連(lian)。
這里說的表不解,為什么會有小便不利?肺主皮毛,表不解,肺不宣降, 不能向下布散津液 ,自然(ran)小便不(bu)利,少腹滿。
太陽病不解,內迫陽明而下利,為何內迫陽明?我們來看肺經走形,《靈樞·經脈》篇“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經氣流走過程中,邪擾胃腸, 胃腸經氣不樞,自然下利 。這就很好理解葛根湯為(wei)何能(neng)主之了。
麻黃湯解了太陽病的(de)邪,再借由(you)葛(ge)根,升(sheng)一下胃腸氣機,自然樞機得利。寫(xie)到這,筆者也(ye)由(you)衷感嘆(tan)下仲景對(dui)于氣機升(sheng)降把握的(de)精準,妙(miao)哉!妙(miao)哉!
前些日子,筆者學習溫病,其中 “濕遏用芳化,火郁當升降” 一句,讓我對中醫中藥里的氣機(ji)有了醍醐灌(guan)頂之感(gan)。
故(gu)作此(ci)雜文,以抒(shu)心(xin)中氣機。
#大家(jia) 健康 超(chao)能團#@大家(jia) 健康 #四氣五味(wei)#
升降浮沉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是瀉利下行。升浮藥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凡氣溫熱,味辛甘的藥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黃、桂枝、黃芪之類。凡氣寒涼,味苦酸的藥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黃、芒硝、黃柏之類。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葉、升麻等。子、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沉降,如蘇子,枳實、寒水石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升降浮沉
出處
《黃帝內經》
類別
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
指藥物作用的趨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上行,沉是瀉利下行。
解讀
升降浮沉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升,即上升提舉,趨向于上;降,即下達降逆,趨向于下;浮,即向外發散,趨向于外;沉,即向內收斂,趨向于內。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向。它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其中,升與降、浮與沉是相對立的。升與浮,沉與降,既有區別,又有交叉,難以截然分開,在實際應用中,升與浮、沉與降又常相提并論。按陰陽屬性區分,則升浮屬陽,沉降屬陰。升降浮沉表明了藥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也是藥物作用的理論基礎之一。由于疾病在病勢上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脫肛、遺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表證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里(如里實便秘)、在上(如目赤腫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的不同,因而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了。
中醫應用
一、影響藥物升降浮沉屬性的因素
藥物升降浮沉作用趨向性的形成,雖然與藥物在自然界生成稟賦不同、形成藥性不同有關,并受四氣、五味、炮制、配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更主要是與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不同療效、所表現出的不同作用趨向密切相關。與四氣、五味一樣,也同樣是通過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產生的療效而概括出來的用藥理論。
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與四氣五味、藥物質地輕重有密切關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響。
1、藥物的升降浮沉與四氣五味有關:王好古云:“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陽,酸苦咸地之陰,陽則浮,陰則沉。”一般來講,凡味屬辛、甘,氣屬溫、熱的藥物,大都是升浮藥,如麻黃、升麻、黃芪等藥;凡味屬苦、酸、咸,性屬寒、涼的藥物,大都是沉降藥,如大黃、芒硝、山楂等。
2、藥物的升降浮沉與藥物的質地輕重有關:汪昂《本草備要》藥性總義云:“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凡藥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一般來講,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物大多為升浮藥,如蘇葉、菊花、蟬衣等;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及質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藥,如蘇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規律外,某些藥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雖然是花,但功能降氣消痰、止嘔止噫,藥性沉降而不升浮;蒼耳子雖然是果實,但功能通竅發汗、散風除濕,藥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蒼耳獨升”之說。此外,部分藥物本身就具有雙向性,如川芎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內走臟腑、外徹皮膚。由此可見,既要掌握藥物的一般共性,又要掌握每味藥物的不同個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確切掌握藥物的作用趨向。應當指出,藥物質地輕重與升降浮沉的關系,是前人用藥的經驗總結,因為兩者之間沒有本質的聯系,故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從一個側面論述了與藥物升降浮沉有關的作用因素。
3、藥物的升降浮沉與炮制、配伍的影響有關:藥物的炮制可以影響轉變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藥物酒制則升,姜炒則散,醋炒收斂,鹽炒下行。如大黃,屬于沉降藥,峻下熱結,瀉熱通便,經酒炒后,大黃則可清上焦火熱,可治目赤頭痛。故李時珍說:“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又藥物的升降浮沉通過配伍也可發生轉化,如升浮藥升麻配當歸、肉蓯蓉等咸溫潤下藥同用,雖有升降合用之意究成潤下之劑,即少量升浮藥配大量沉降藥也隨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為沉降藥,與桃仁、紅花及桔梗、柴胡、枳殼等升達清陽、開胸行氣藥同用,也隨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證,這就是少量沉降藥與大隊升浮藥同用而隨之上升的例證。一般來講,升浮藥在大隊沉降藥中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大隊升浮藥中能隨之上升。由此可見,藥物的升降浮沉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在一定的條件下可相互轉化,正如李時珍所說:“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二、藥物升降浮沉屬性的一般藥性規律
升降浮沉代表不同的藥性,表示藥物不同的作用趨向。一般升浮藥,其性主溫熱,味屬辛、甘、淡,質地多為輕清至虛之品,作用趨向多主上升、向外。就其所代表藥物的具體功效而言,分別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瘡、宣肺止咳、溫里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脈、通痹散結、行氣開郁、活血消癥、開竅醒神、升陽舉陷、涌吐等作用。故解表藥、溫里藥、祛風寒濕藥、行氣藥、活血祛瘀藥、開竅藥、補益藥、涌吐藥等多具有升浮特性。
一般沉降藥,其性主寒涼,味屬酸、苦、咸,質地多為重濁堅實之品,作用趨向多主下行向內。就其所代表的藥物的具體功效而言,分別具有清熱瀉火、瀉下通便、利水滲濕、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息風止痙、降逆平喘、止嘔、止呃、消積導滯、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崩止帶、澀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作用。故清熱藥、瀉下藥、利水滲濕藥、降氣平喘藥、降逆和胃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收斂止血藥、收澀藥等多具有沉降藥性。
藥物具有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調整臟腑氣機的紊亂,使之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機體的不同部位,因勢利導,驅邪外出,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體而言,病變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風熱則應選用薄荷、菊花等升浮藥來疏散;病變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熱結腸燥大便秘結者則應選用大黃、芒硝等沉降藥來瀉熱通便;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則應選用代赭石、石決明等沉降藥來平肝潛陽;病勢下陷,宜升不宜降,如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則應用黃芪、升麻、柴胡等升浮藥來升陽舉陷。總之,必須針對疾病發生部位有在上在下在表在里的區別,病勢上有上逆下陷的區別,根據藥物有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當選用藥物,這也是指導臨床用藥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此外,為了適應復雜病機,更好地調節紊亂的臟腑功能,還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藥方法,如治療表邪未解,邪熱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熱證,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肅降肺氣,配麻黃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藥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氣的配伍。用治心腎不交虛煩不眠,腰冷便溏,上熱下寒證,常用黃連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補腎引火歸原,以成交通心腎,水火既濟的配伍。再如治療濕濁中阻,頭痛昏蒙,腹脹便秘,升降失調的病證,常用蠶沙和中化濕,以生清氣,配皂角滑腸通便,潤燥降濁,以成調和脾胃、升清降濁的配伍。可見升降并用是適應復雜病機,調節紊亂臟腑功能的有效用藥方法。
三、藥物升降浮沉屬性的理論基礎
《素(su)問(wen)·六(liu)微旨(zhi)大論》謂:“升(sheng)(sheng)降出入,無器(qi)不(bu)有。”指出這是人體生(sheng)命活動的(de)(de)(de)基礎(chu),如一旦發(fa)(fa)生(sheng)故(gu)障便(bian)導致疾(ji)病的(de)(de)(de)發(fa)(fa)生(sheng)。故(gu)《素(su)問(wen)·陰陽應象(xiang)大論》說:“其高者(zhe),因(yin)而(er)越之;其下者(zhe),引(yin)而(er)竭(jie)之;中滿者(zhe),瀉之于內;其有邪者(zhe),漬形以為(wei)汗;其在皮者(zhe),汗而(er)發(fa)(fa)之。”闡明了(le)(le)應根據升(sheng)(sheng)降出入障礙(ai)所產(chan)生(sheng)疾(ji)病的(de)(de)(de)病勢和病位的(de)(de)(de)不(bu)同,采取(qu)相應的(de)(de)(de)治(zhi)療方法,為(wei)中藥升(sheng)(sheng)降浮(fu)沉理(li)論的(de)(de)(de)產(chan)生(sheng)和發(fa)(fa)展奠定了(le)(le)理(li)論基礎(chu)。金元(yuan)時期升(sheng)(sheng)降浮(fu)沉學(xue)(xue)說得(de)到了(le)(le)全面發(fa)(fa)展,張元(yuan)素(su)在《醫學(xue)(xue)啟(qi)源》中旨(zhi)承《內經》,首(shou)倡“氣(qi)味厚薄(bo)升(sheng)(sheng)降圖(tu)說”,用運氣(qi)學(xue)(xue)說闡發(fa)(fa)了(le)(le)藥物(wu)具有升(sheng)(sheng)降浮(fu)沉不(bu)同作(zuo)用趨向的(de)(de)(de)道(dao)理(li)。其后,李東垣、王好古、李時珍等又(you)作(zuo)了(le)(le)進一步的(de)(de)(de)補充(chong),使(shi)藥物(wu)升(sheng)(sheng)降浮(fu)沉學(xue)(xue)說趨于完善(shan)。它(ta)作(zuo)為(wei)說明藥物(wu)作(zuo)用指導臨床用藥的(de)(de)(de)理(li)論依(yi)據,是對四氣(qi)五味的(de)(de)(de)補充(chong)
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氣)作用于人體,引起機體正邪斗爭,從而導致陰陽氣血偏盛偏衰或臟腑經絡機能活動失常的結果。
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揮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種藥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將之稱為藥物的偏性,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來糾正疾病所表現出來的陰陽偏盛偏衰。
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它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
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
徐洄溪總結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有些還具有淡味或澀味,因而實際上不止五種。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種滋味,所以仍然稱為五味。
升降浮沉,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升,即上升提舉,趨向于上;降,即下達降逆,趨向于下;浮,即向外發散,趨向于外;沉,向內收斂,趨向于內。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作用趨向。它是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
歸經,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歸經指明了藥物治病的適用范圍,也就是說明了藥效所在,包含了藥物定性定位的概念。也是闡明藥物作用機理,指導臨床用藥的藥性理論基本內容之一。
四氣五味只是說明藥物具有不同的寒熱屬性和治療作用,升降浮沉只是說明藥物的作用趨向。二者都缺乏明確的定位概念,只有歸經理論才把藥物的治療作用與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部位有機地聯系起來了。
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把藥物毒性強弱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類。
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叫做配伍。
禁忌,為了確保療效、安全用藥、避免毒副作用的產生,必須注意用藥禁忌。中藥的用藥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證候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的飲食禁忌四個方面。
如反藥概括為“十八(ba)反”、”十九畏”等等。
中藥作用的四類趨向性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一般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藥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物,則能下行向內,藥性都是沉降的。
藥(yao)物升(sheng)降(jiang)浮沉的性(xing)能(neng)與藥(yao)物本身的性(xing)味(wei)有不(bu)可分割的關系,能(neng)升(sheng)浮的藥(yao)物大多(duo)具有辛(xin)、甘(gan)味(wei)和溫(wen)、熱(re)性(xing);能(neng)沉降(jiang)的藥(yao)物大多(duo)具有酸、苦、咸、澀味(wei)和寒(han)、涼性(xing)。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jichu/10133.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chu)處,未能及時(shi)(shi)與(yu)作者(zhe)取得(de)聯系,或有(you)(you)版權(quan)異議(yi)的(de),請聯系管理(li)員,我(wo)們會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fen)文字與(yu)圖(tu)片(pian)資源(yuan)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de),若有(you)(you)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quan)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wo)們(管理(li)員郵箱:),情況(kuang)屬實(shi),我(wo)們會第(di)一時(shi)(shi)間予(yu)以刪(shan)除,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什么是中藥的配伍(wu)(wu),中藥的配伍(wu)(wu)關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