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必求于本”,告訴我們不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還要根據醫學的規律。通過現象去認識其內在聯系,認識疾病的本質,然后針對疾病的本質全力進行治療。
水有源的,樹是有根的,人生病是有原因的。我們要治好病就要先找到生病的原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就是告訴我們不僅要充分掌握疾病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還要根據醫學的規律。通過現象去認識其內在聯系,認識疾病的本質,然后針對疾病的本質全力進行治療。
什么是“本”?這個“本”就是陰陽。“本于陰陽”,說明人體疾病的產生也離不開陰陽的道理,而疾病的辨癥治療也必須用陰陽學說來論癥。首先必須辨別陰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說診斷治療疾病,首先必須辨別陰陽、明確陰陽的道理,掌握陰陽的規律,方可探求疾病的本質,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
“必求于本”是治病必須遵循的原則。清代的張志聰說:“本者,本于陰陽也。人之臟腑、氣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氣。至于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別色脈,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要治病先要平衡陰陽。比如說,如果是寒病(陰),就用可以發熱的藥(陽)來平衡;反之,熱病用寒藥來治;如果是陰陽某方面過多,就用有驅除作用的藥,把多出來的部分“瀉”掉;如果是陰陽某方面不足,就用有補益作用的藥來補足……這些都是中醫“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等治療原則,這些原則也是根據陰陽關系而確定的。
養生小提示:
疾病的癥候表現有多種多樣,病變過程也有輕重緩急,如病人發高燒、大出血、嚴重虛脫、高度腹水,這些癥狀雖然是標,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危及生命。
這時便必須先治標,后治本,也就是說要在診治疾病時必須仔細的調查研究,辯明病因、病位以及病之屬性,從復雜多變的疾病癥候現象中,抓住病的本質,給予恰當的治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1、千古中醫,惠澤于世。
2、國醫匯粹,健康天堂。
3、國醫薈萃,心享健康。
4、中華智慧,醫澤天下。
5、中醫藥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
6、匯國醫精粹,圓健康夢想。
7、國醫匯萃,造福友邦。
8、國醫匯精粹,中藥萃健康。
9、發展新農合,振興中醫藥。
10、中醫智道,臻于至善。
11、醫學之路,精英匯集。
12、國醫匯萃,合作共贏。
13、傳承國粹,耀世中醫。
14、國之瑰寶,醫納百川。
15、國醫匯,讓中醫平步走向世界。
16、倡導中醫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17、發展中醫藥,利國利民。
18、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
19、無極本草,中華瑰寶。
20、仁德濟四方,國醫匯天下。
21、國醫匯萃,健康世界。
22、國醫哲學,傳世惠康。
23、千年精妙,一世傳承。
24、醫匯天下,品譽中華。
25、仁德國粹,薪火相傳。
26、國醫匯萃,造福世界。
27、與世界一起解密中醫。
28、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29、國醫精粹,千年中醫。
30、稚子牽牛耕熟地,將軍打馬過常山。
31、妙手回春,世界福音。
32、不斷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努力開創中醫藥工作新局面。
33、健于民,信于心,揚于世。
3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35、讓健康成為生命的常態。
36、國粹越千年,醫道匯百川。
37、修身,養心,健康中醫道。
38、傳承祖國醫學,造福人類健康。
39、國醫匯,匯享中醫之大成。
40、中醫是科學不是玄學,中藥治身病還治心病。
41、五千年沉淀,助一生健康。
42、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
43、國醫匯精華,本草正宗范。
44、健康人生路,中醫世界行。
45、傳播優秀中醫藥文化,營造健康生活。
46、發展中醫藥,健康你我他。
47、健于身,醫于心,立于世。
48、國醫岐黃術,春秋永傳承。
49、天地萬物始終陰陽相隨,中醫治療講究天人合一。
50、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51、國粹傳承,懸壺濟世。
52、中醫源遠傳,健康愛大家。
53、千年中醫,無國界。
54、北京國醫匯,國賓養生園。
55、海龍海馬通四海,紅花紅藤映山紅。
56、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57、千年中醫藥,精誠國際行。
58、北京國醫匯,國際養生園。
59、薈萃精華,造福天下。
60、國醫岐黃術,圣手醫八方。
中醫院標語
1、傳承神農文化,振興神農本草,呵護人類健康。
2、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3、以精誠制藥,以本草濟民。
4、弘揚中藥文化,創造民族品牌。
5、弘揚中醫藥文化,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
6、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7、與時俱進發展中醫事業,推陳出新推動跨越發展。
8、惟志惟勤,尚德尚藥。
9、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1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11、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12、弘揚中華國粹,傳承中醫文化。
13、弘揚傳統文化,服務大眾健康。
14、服的,就是神農本草。
15、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16、推廣中醫養生,呵護百姓安康。
17、至善神農,至精本草。
18、磐五味,來自大盤山的問候。
19、望聞問切回春素手,熱寒表內濟世丹心。
20、倡導中醫保健,享受美好生活。
21、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癥不在難,意會則明。
22、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
23、神農本草,健康的味道。
24、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本要求。
25、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播中醫藥知識,促進群眾健康。
26、發揮中醫藥資源優勢,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
27、天地之理,有開必有合;用藥之機,有補必有瀉。
28、傳播優秀中醫藥文化,營造健康生活。
29、不斷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努力開創中醫藥工作新局面。
30、藥到、情到、健康到神農本草。
31、傳承歧黃薪火,弘揚國醫精髓。
32、但愿病房無病人,不惜藥櫥空藥箱。
33、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34、弘揚中醫藥文化,振興國醫國藥事業。
35、發展中醫中藥,服務大眾健康。
36、天然中藥材,地道磐五味。
37、中醫費用很低廉,治療效果不一般。
38、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39、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40、健康領航,大愛中藥。
41、神農本草,來自天然藥庫的問候。
42、態度決定高度,專業鑄就偉業。
43、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44、發展中醫藥,健康你我他。
45、技術至精,藥德至誠,服務至臻,銷售至仁。
46、磐安五味,健康常備。
47、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48、磐五味,和六脈,康萬家。
49、中醫藥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
50、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51、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52、中醫藥需要社會支持,社會需要中醫藥服務。
53、古有神農嘗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養生。
54、中醫中藥進萬家,綠色健康你我他。
55、中醫中藥,回歸自然。
56、天賜好藥材,地道磐五味。
57、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
58、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59、傳承祖國醫學,造福人類健康。
60、吃神農本草藥,治天下百姓病。
中醫院的標語
1、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風先治血,血足風自熄。
2、弘揚中藥文化,創造民族品牌。
3、神農本草,健康的味道。
4、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5、健康中國夢,神農本草情。
6、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
7、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8、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9、天然中藥材,地道磐五味。
10、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11、發展中醫中藥,服務大眾健康。
12、神農心,本草韻,中藥情。
13、美麗大盤山,道地磐五味。
14、防病健身方法多,中醫保健效果好。
15、養生用中醫,身體最實惠。
16、服的,就是神農本草。
17、道地磐五味,健康千萬家。
18、厚德磐安,濟世五味。
19、發展中醫,利國利民。
20、天賦中藥材,御賜磐五味。
21、神農健康夢,本草養生情。
22、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23、虛邪賊風,避其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4、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25、人厚道,藥地道神農本草。
26、看病少花錢,中醫最方便。
27、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28、弘揚中華國粹,傳承中醫文化。
29、煩暑最宜淡竹葉,傷寒尤妙小柴胡。
30、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
31、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32、發展中醫藥,利國利民。
33、天上靈丹藥,人間磐五味。
34、中醫中藥進萬家,綠色健康你我他。
35、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癥不在難,意會則明。
36、祖國醫學是個寶,家家戶戶離不了。
37、濟世中藥材,經典磐五味。
38、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全民健康素質。
39、傳承神農文化,振興神農本草,呵護人類健康。
40、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41、神農本草筑夢中國,撒播大愛健康天下。
42、傳承國粹,承擔責任,光大國藥,成人達己。
43、百年養生精華,千年中醫中藥。
44、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承國粹精神。
45、發展中醫藥事業,保障群眾身體健康。
46、千年中醫,五味磐安。
47、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48、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
49、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50、崇德弘醫,見高思齊。
51、稚子牽牛耕熟地,將軍打馬過常山。
52、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
53、傳承中醫國粹,傳播中醫藥文化,共享健康和諧。
54、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5、藥承神農本草,商秉誠信至上。
56、天地萬物始終陰陽相隨,中醫治療講究天人合一。
57、但愿病房無病人,不惜藥櫥空藥箱。
58、深山瑰寶,磐五味藥。
59、承神農文化,傳本草精華,續中藥神話。
60、磐安五味,健康常備。
中醫院宣傳標語
1、天地萬物始終陰陽相隨,中醫治療講究天人合一。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3、中醫中藥,回歸自然。
4、中醫是科學不是玄學,中藥治身病還治心病。
5、傳承國粹,承擔責任,光大國藥,成人達己。
6、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7、天賦房縣靈土,一品神農本草。
8、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本要求。
9、看病看中醫,方便又實惠。
10、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
11、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12、海龍海馬通四海,紅花紅藤映山紅。
13、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14、古有神農嘗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養生。
15、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
16、登陸神農本草,下載健康長壽。
17、技術至精,藥德至誠,服務至臻,銷售至仁。
18、磐五味,來自大盤山的問候。
19、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20、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
21、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22、神農本草,健康的味道。
23、千年中醫藥,百年健康人。
24、醫非仁愛不可托,非廉潔不可信。
25、傳承中醫國粹,傳播中醫藥文化,共享健康和諧。
26、承神農文化,傳本草精華,續中藥神話。
27、弘揚中華國粹,傳承中醫文化。
28、態度決定高度,專業鑄就偉業。
29、天賦神農本草,御賜地道中藥。
30、神農本草,來自天然藥庫的問候。
31、神農本草筑夢中國,撒播大愛健康天下。
32、稚子牽牛耕熟地,將軍打馬過常山。
33、磐安五味,健康常備。
34、藥承神農本草,商秉誠信至上。
35、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
36、天然中藥材,地道磐五味。
37、山清水秀出好藥,磐五味里品人生。
38、與時俱進發展中醫事業,推陳出新推動跨越發展。
39、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40、中醫費用很低廉,治療效果不一般。
41、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
42、人厚道,藥地道神農本草。
43、當品位員工,做品質中藥,創品牌企業。
44、德廣聚人心,大愛濟天下。
45、誠于心,精于勤,創于品,健于民。
46、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分有守。
47、吃神農本草藥,治天下百姓病。
48、厚德磐安,濟世五味。
49、藥到、情到、健康到神農本草。
50、道地藥材,磐安五味。
51、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52、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
53、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54、至善神農,至精本草。
55、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56、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57、實施中醫藥科技創新工程,做大做強中醫藥事業。
58、發展新農合,振興中醫藥。
59、健康領航,大愛中藥。
60、傳承中醫藥精華,創新中醫藥發展。
花了將近三個月時候,把《黃帝內經》通讀了一遍。說實在的,看的有些一知半解,但至少建立了圍繞生命這主題建立了一個大概的知識結構,為以后在生活實踐中有出入性的參照和理解。最后再次綜合性歸納一下《黃帝內徑》的價值,也是一個不錯的收獲。
《黃帝內經》分《 靈樞 》、《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 醫學 典籍。
《黃帝內經》在 黃老 道家理論上建立了 中醫學 上的" 陰陽五行學說 "、" 脈象學說 "、" 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其基本素材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一、《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于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自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 全元起 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
二、《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于自我介紹。后來又稱為《九卷》 ,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后又有《九虛》 、《九靈》 、《黃帝針經》 等名。
三、《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四、理論體系概述:
1、《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
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
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⑤"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⑥"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⑦"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并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 楊上善 ,分做18類;最簡的是 沈又彭 ,分做4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2、臟像學說:
折疊 2、臟2、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境的聯系等等之學說。
臟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不斷認識、反復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臟象學說系統而完善 。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組成。
五臟,即肝、心、脾、肺、腎。
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腑也屬于腑,但又異于常。系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這里邊膽即是大腑之一,又屬于奇恒之腑。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聯如環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復始。另有別于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注:"奇經八脈"一名始于《難經·二十七難》)
經脈之間相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稱十五絡脈。《靈樞·經脈》敘述的非常詳細
腧穴為經氣游行出入之所,有如運輸,是以名之。《黃帝內經》言腧穴者,首見《素問·氣穴論》,再見于《素問·氣府論》,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復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病機學說: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變化等等之內在機理的學說稱病機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都是此學說的內容。
1).病因: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 。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可以認為這就是后世三因說之濫觴。
2).發病: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這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都論證了這一點 。
3).病變:疾病的變化是復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面的,有從陰陽來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歸納的 ,用寒熱歸納的 ,從虛實而論者 ,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概括說來,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3、診法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源于《黃帝內經》。
1).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
觀神色者,如《靈樞·五色》 、《靈樞·五閱五使》 和《靈樞·五色》 所載,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復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 、《素問·刺熱論》 和《靈樞》 所載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癥狀,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黃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 。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系,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4、治則學說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 。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
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藥;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 和《素問·征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后: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 。有關標本先后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于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于虛實兼雜之癥,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病為本,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愈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藥:《黃帝內經》雖載方藥無多,但其方藥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 、方員補瀉 、深淺補瀉 、徐疾補瀉 和輕重補瀉 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五、學說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 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 宋钘 、 尹文 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2、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 。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 。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3、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后,陰陽二氣存在于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系、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斗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臟、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4、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
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面,藏脈、舍神、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地加以考慮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臟都是一大系統,五大系統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這五大系統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制,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系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5、、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黃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靈樞·經脈》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6、形神統一觀
《黃帝內經》對于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做出了的說明,指出精神統一于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系的認識,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關于形神必須統一、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如《靈樞·天年》 和《素問·上古天真論》 。如果形神不統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問·湯液醪醴》 和《素問·逆調論》 。《黃帝內經》這種形神統一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非常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五行方位時序五氣生化臟腑竅體志色味音聲谷
木東春風生肝膽目筋怒青酸角呼稻
火南夏暑長心小腸舌脈喜赤苦 徵 笑黍
土中長夏濕化脾胃口肉思黃甘宮歌稷
金西秋燥收肺大腸鼻皮毛憂白辛商哭麥
六、 生命科學: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于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里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
七、哲理科學: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范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 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黃帝內經》的問世,使中醫的醫德有了最早的文字表述和闡釋。《內經》概括和總結了當時醫家對醫德的認識,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醫德思想,宣告了中醫醫德理論的誕生。
《內經》中的醫德思想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可以分為醫學養生道德、醫學預防道德、醫學治療道德和醫學護理道德四個方面。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現代社會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1.《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之作,是醫學理論著作
《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于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但它顯然以醫學內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于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志。
2.《內經》是醫家的集體智慧,但不代表中醫最高理論水平
《內經》成書于西漢中后期,是集當時眾多醫學家、哲學家的集體智慧而成,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在歷史上也是有重要價值的。它融合了那個時代其它學科的成就,如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恬淡虛無的道家養生觀等,無不代表了當時人們對健康、疾病認識的最高水平。即使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書中仍有很多正確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內經》代表了當時醫學最高的理論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醫的最高水平。任何學科,學術水平整體都是不斷前進的,中醫自然也不例外。把《內經》當成圣經,把它的每一句話都當成真理或證據使用,并不符合科學精神。
3.《內經》是中醫學理論假說,不代表理論準繩
《內經》雖然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書中總結與發現了許多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與結論,對中醫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但不可否認,書中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和牽強的解釋,很多理論僅是一種假說,需要后世來證實或證偽。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內經》,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對人體進行深入、細微的本質研究,只能從宏觀角度,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學的理論解釋自然科學的問題,這樣做的時候,雖然可以發現很多客觀規律和正確的猜測,但必然也有不少錯誤的猜測與歪曲的解釋。今天不必也不能把《內經》當成寶典,而產生尊古賤今的思想,必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經過對《黃帝內經》的概括性提煉,明白《黃帝內經》的本源價值,也能夠成為以后學習的指導。(內容摘錄于網絡流通版)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222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起看看水牛角的保健功效
下一篇: 美容小秘密,滿臉的膠原蛋白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