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水(shui)(shui)突(tu)穴(xue)(xue)位(wei)位(wei)置圖水(shui)(shui)突(tu)穴(xue)(xue)的(de)名詞解釋水(shui)(shui)突(tu)穴(xue)(xue)的(de)功效(xiao)與作用水(shui)(shui)突(tu)穴(xue)(xue)的(de)療法(fa)及注意事項水(shui)(shui)突(tu)穴(xue)(xue)的(de)按(an)摩手(shou)法(fa)水(shui)(shui)突(tu)穴(xue)(xue)位(wei)位(wei)置圖
水突(tu)穴(xue)的(de)位置,位于頸部(bu),胸(xiong)鎖乳(ru)突(tu)肌的(de)前(qian)緣,當人(ren)迎穴(xue)與氣舍穴(xue)連(lian)線的(de)中點。
水突穴的名詞解釋
水(shui)突穴(xue)(xue),屬足陽明胃經(jing)(jing),別名:水(shui)門穴(xue)(xue),水(shui)天(tian)穴(xue)(xue),天(tian)門穴(xue)(xue)。穴(xue)(xue)義(yi)為,胃經(jing)(jing)經(jing)(jing)水(shui)在此大量氣化上行天(tian)部。
1、水(shui)突(tu)(tu):水(shui),指穴內(nei)的(de)物質為地(di)部(bu)水(shui)液。突(tu)(tu),突(tu)(tu)破也。該(gai)穴名意指胃(wei)經的(de)地(di)部(bu)經水(shui)受心火上(shang)炎之(zhi)(zhi)(zhi)熱(re)大量氣(qi)化。本穴物質為人(ren)迎穴傳來的(de)地(di)部(bu)經水(shui),位(wei)處頸部(bu),受心火上(shang)炎之(zhi)(zhi)(zhi)熱(re)經水(shui)大量氣(qi)化,如(ru)同(tong)釜(fu)中(zhong)之(zhi)(zhi)(zhi)水(shui)受熱(re)時(shi)的(de)翻滾上(shang)突(tu)(tu)之(zhi)(zhi)(zhi)狀,故名。
2、水(shui)(shui)門(men)(men):水(shui)(shui),指穴(xue)(xue)內物(wu)質為水(shui)(shui)。門(men)(men),出入(ru)(ru)之(zhi)(zhi)處,開闔的(de)機(ji)關也。水(shui)(shui)門(men)(men)名(ming)(ming)意指本穴(xue)(xue)為經(jing)(jing)水(shui)(shui)出入(ru)(ru)的(de)門(men)(men)戶。本穴(xue)(xue)物(wu)質為人(ren)迎穴(xue)(xue)傳(chuan)來的(de)地部經(jing)(jing)水(shui)(shui),因(yin)本穴(xue)(xue)位(wei)處頸部,是心火上炎于頭面(mian)的(de)路徑之(zhi)(zhi)處,而本穴(xue)(xue)循經(jing)(jing)傳(chuan)輸的(de)地部經(jing)(jing)水(shui)(shui)多少(shao)則與上炎的(de)心火有關,火強則水(shui)(shui)弱,火弱則水(shui)(shui)強,本穴(xue)(xue)成了胃經(jing)(jing)經(jing)(jing)水(shui)(shui)出與不出的(de)門(men)(men)戶,故名(ming)(ming)水(shui)(shui)門(men)(men)。
3、水(shui)(shui)天(tian)(tian)(tian):水(shui)(shui),指(zhi)(zhi)穴(xue)(xue)內物(wu)質為(wei)地(di)部(bu)經(jing)水(shui)(shui)。天(tian)(tian)(tian),指(zhi)(zhi)穴(xue)(xue)內物(wu)質為(wei)天(tian)(tian)(tian)部(bu)經(jing)氣。水(shui)(shui)天(tian)(tian)(tian)名(ming)意(yi)指(zhi)(zhi)本(ben)(ben)穴(xue)(xue)物(wu)質既有天(tian)(tian)(tian)部(bu)之氣又有地(di)部(bu)之水(shui)(shui)。本(ben)(ben)穴(xue)(xue)物(wu)質為(wei)人迎穴(xue)(xue)傳(chuan)來的地(di)部(bu)經(jing)水(shui)(shui),受心火上(shang)炎(yan)之熱,經(jing)水(shui)(shui)部(bu)分氣化(hua)上(shang)行(xing)于(yu)天(tian)(tian)(tian),故名(ming)水(shui)(shui)天(tian)(tian)(tian)。
4、天(tian)門:名意(yi)與(yu)水(shui)門近同,水(shui)門名意(yi)強調胃經向(xiang)下傳(chuan)輸(shu)的地部經水(shui),天(tian)門名意(yi)強調胃經向(xiang)上傳(chuan)輸(shu)的天(tian)部經氣。
水突穴的功效與作用
1、緩解治療咽喉腫痛、咳嗽、氣喘(chuan)等。
2、按摩(mo)水突(tu)穴的功效:冷卻(que)循頸項上(shang)炎的火(huo)熱之氣(qi)并為天部提供水濕(shi)陽氣(qi)。
水突穴的療法(fa)及注意(yi)事(shi)項(xiang)
1、【水突穴的(de)治法原則(ze)(ze)】:寒則(ze)(ze)補(bu)之(zhi)(zhi),熱則(ze)(ze)瀉之(zhi)(zhi)。
2、【水(shui)突(tu)穴的針(zhen)刺(ci)方法】:水(shui)突(tu)穴,直刺(ci)0.3—0.5寸。
3、【水突穴(xue)的(de)艾灸方法】:艾條灸5—10分鐘。
水突穴的按摩手法
1、正坐,用右手從左邊掐患人水(shui)突穴,有動脈應手。
2、按(an)定(ding)覺(jue)腋下微痛,膊肘引痛,手指(zhi)酸(suan)麻。
3、將(jiang)大指輕輕抬起,覺熱氣從胳(ge)膊(bo)手(shou)指出。
4、再用(yong)左手從(cong)患(huan)人(ren)右邊掐水(shui)突穴動脈(mo),按法與上同,令四肢脈(mo)氣發散,不(bu)至閉(bi)塞(sai)也。
涌泉穴位于(yu)足前(qian)部(bu)凹陷處(chu)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gen)連線的前(qian)三分之一處(chu),當你用(yong)力彎曲腳趾時,足底前(qian)部(bu)出現的凹陷處(chu)就是涌泉穴。
涌泉(quan)穴的(de)準(zhun)確位置:位于足(zu)底(di)(di)(di)部,蜷足(zu)時(shi)足(zu)前部凹陷處,約當(dang)足(zu)底(di)(di)(di)第2、3跖趾(zhi)縫紋頭(tou)端與(yu)足(zu)跟(gen)連線的(de)前1/3與(yu)后2/3交點上。(把腳(jiao)底(di)(di)(di)分成(cheng)三分之一,正好有個窩(wo)窩(wo),三分之一的(de)交點就是涌泉(quan)穴)。
涌泉(quan)穴歸屬足少陰腎經(jing),有緩解治療神(shen)經(jing)衰弱、精力減退(tui)、倦怠感、婦女病、失眠等作用功(gong)效(xiao)。
【穴位解剖(pou)】有(you)指短屈肌(ji)腱,指長屈肌(ji)腱,第二蚓狀肌(ji),深層為骨間肌(ji);有(you)來(lai)自脛前(qian)動脈的足底(di)弓;布有(you)足底(di)內側神經支(zhi)。
?涌泉穴(xue)(xue)? Yǒng quán(KI1),經穴(xue)(xue)名(ming),屬于(yu)足少陰腎經。別名(ming):地(di)沖穴(xue)(xue)。
【穴位含義】體內(nei)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yong)而(er)出(chu)。
“涌泉(quan)(quan)穴(xue)”。“涌”,外(wai)(wai)涌而出也(ye)。“泉(quan)(quan)”,泉(quan)(quan)水也(ye)。該穴(xue)名意指體內(nei)腎經(jing)(jing)(jing)(jing)的(de)(de)經(jing)(jing)(jing)(jing)水由此外(wai)(wai)涌而出體表。本穴(xue)為腎經(jing)(jing)(jing)(jing)經(jing)(jing)(jing)(jing)脈(mo)(mo)的(de)(de)第一穴(xue),它聯通腎經(jing)(jing)(jing)(jing)的(de)(de)體內(nei)體表經(jing)(jing)(jing)(jing)脈(mo)(mo),腎經(jing)(jing)(jing)(jing)體內(nei)經(jing)(jing)(jing)(jing)脈(mo)(mo)中的(de)(de)高溫高壓的(de)(de)水液由此外(wai)(wai)涌而出體表,故名“涌泉(quan)(quan)穴(xue)”。
大家好,我(wo)是九選艾(ai)的小九老師。
相信(xin)很多(duo)灸友日常(chang)艾(ai)灸中最(zui)困惑(huo)的就是關于配穴(xue)(xue)的問(wen)題,什么(me)病灸什么(me)穴(xue)(xue)位? 當然,最(zui)好(hao)還是需要(yao)專業中醫師詳細辯證以后,方能給予有效合理(li)的配穴(xue)(xue)方案。
前幾日,朋友(you)贈我(wo)一(yi)本國醫大師肖(xiao)少卿的絕版(ban)針灸(jiu)醫書,其中有(you)一(yi)些關于(yu)關于(yu)證(zheng)候常用配穴(xue)記(ji)載,整理分享給各(ge)位(wei)灸(jiu)友(you)參考,國醫大師之經驗配穴(xue),效果毋庸置(zhi)疑,不妨一(yi)試。
1、發汗
穴位:合谷、復溜、大(da)杼。
主治:外感(gan)發熱無汗。
2、止汗
穴位:陰(yin)郄、后溪、合谷。
主治:盜(dao)汗、自汗。
3、止嘔
穴位:內關、足三里、中脘、公孫、中魁、膻中、勞宮。
主治(zhi):嘔吐、噎膈、反胃。
4、催吐
穴位:內關、中脘。
主治:食積、惡(e)心欲吐。
凡傷食等癥(zheng)引起惡心欲吐(tu)(tu)者,針刺(ci)內關,強(qiang)瀉中脘穴,可以因勢利(li)導,促其嘔(ou)吐(tu)(tu)。
5、通便
穴位:天樞、大腸俞、足三里、豐隆、支溝、陽陵泉、大敦。
主治(zhi):便(bian)秘(mi)、大(da)便(bian)不通(tong)。
6、止瀉
穴位:天樞、大(da)腸俞、足(zu)三里、大(da)橫、四(si)隅(梁(liang)門(men)、大(da)巨)、十字灸(即水分、神闕、氣海、天樞)。
主治:大便泄(xie)(xie)瀉(xie)(xie)、包括脾虛泄(xie)(xie)瀉(xie)(xie)、腎虛泄(xie)(xie)瀉(xie)(xie)。
7、消食
穴位:足三里、公孫、脾俞、璇(xuan)璣。
主治(zhi):消化(hua)不良(liang)、食滯(zhi)。
8、消散
穴(xue)位:天(tian)井、少海、肘尖、百勞、阿是穴(xue)。
主治:瘰疬。
穴(xue)位(wei):合(he)谷(gu)、少商、闕(que)上。照海。
主治:乳蛾。
9、和解
穴位:陶道、間使、外關、后溪(xi)。
主治(zhi):瘧疾、寒熱往來。
10、清熱
穴位:大(da)椎、合谷、曲池(chi)、陶(tao)道、陷(xian)谷、內庭。
主(zhu)治一切熱(re)病,包括(kuo)外感、瘧疾。
11、溫中回陽
穴位(wei):灸(jiu)氣海、關(guan)元(yuan)、神闕(que)(隔鹽灸(jiu))、針灸(jiu)足三里、內關(guan)、百(bai)會。
主治:面色(se)蒼白、肢冷汗出、脈(mo)微欲絕者,如中風脫癥等(deng)。
12、補氣
穴位:氣海、關(guan)元、中(zhong)脘(wan)、足三里。
主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xian)之癥,如(ru)胃下垂等。
13、補血
穴(xue)位:脾俞、章門(men)、膈俞、三陰(yin)交。
主治:血虛、失血、崩漏等癥。
14、壯陽
穴位(wei):命門、腎俞(yu)、精宮、關元、氣海、關元俞(yu)。
主治:陽痿、遺精、滑精。
15、止咳
穴位(wei):列缺(que)、太淵、尺(chi)澤、肺俞。
主(zhu)治:咳(ke)嗽、胸(xiong)悶(men)。
16、定喘
穴位(wei):列缺(que)、四縫、定喘、喘息、膻中(zhong)。
主治:哮喘。
17、袪痰
穴位:豐(feng)隆(long)、中脘、內關(guan)、巨闕、脾俞。
主(zhu)治:胸脘脹(zhang)悶、痰多(duo)。
18、理氣
穴位:膻中、內關、氣海(hai)、膈俞。
主(zhu)治:胸(xiong)悶氣逆、腸鳴、氣滯等癥(zheng)。
19、醒腦
穴位(wei):人中、百(bai)會(hui)、十宣、十二井。
主治:高熱昏迷。
20、鎮靜
穴位:百會、定神、四神聰、腰奇、間使、后溪、豐隆、涌
泉。
主治:癲、狂癥。
21、安神
穴位(wei):百會、神門(men)、內關、心俞、三陰交、太溪。
主治:失(shi)眠、健忘(wang)、心悸、,夢紜(yun)。
22、鎮痙
穴位(wei):百會、大椎、印堂、后溪、曲池、陽(yang)陵(ling)泉、承山、太沖、昆侖、筋(jin)縮。
主(zhu)治:角(jiao)弓反張、四肢抽搐。
23、開竅發音
穴(xue)位:啞門、廉泉(quan)、頰車(che)、通里、天(tian)突(tu)。
主治:中風失語(yu)、暴(bao)喑。
24、通脈
穴位:太淵、內關、神門、心俞、厥陰俞、足三里。
主治脈象微弱、無脈癥、心力衰(shuai)竭之癥。
25、祛風
穴位:風池、風府、百(bai)會、曲池、昆侖。
主治:肝(gan)風(feng)、傷風(feng)、頭痛等(deng)癥。
26、利尿
穴位:中極、膀胱俞、三焦俞、陰陵泉、三陰交、關元、腎
俞。
主治:尿潴留,并治遺尿、小便失(shi)禁等。
27、止血
穴位:上星、血見(jian)愁(穴在上星與(yu)囟會之間)。
主治:鼻衄。
穴(xue)位(wei):魚際、尺(chi)澤。
主治:咳嗽唾血。
穴位:三陰(yin)交(jiao)、太(tai)沖(chong)、隱(yin)白。
主治:崩漏。
穴位:承山(shan)、孔(kong)最(zui)、二白。
主治:痔瘡出血。
一切出血(xue)之癥須加膈(ge)俞。
28、散瘀
穴位:委中(zhong)(刺血)。
主治急性腰扭傷。
穴位:足三里。
主治:胸中瘀血、乳癰(yong)。
穴(xue)位:大包、陽陵泉。
主治:脅肋扭傷。
穴(xue)位:中泉、大陵(ling),
主治:腕關節扭傷(shang)。
穴位:肩(jian)井、曲(qu)池(chi)。
主治:肩臂扭傷。
穴位:膝眼、髖(kuan)骨、陽(yang)陵泉。
主治(zhi):膝關(guan)節扭傷。
穴位(wei):丘虛(xu)、昆侖。
主治:踝關節扭傷。
29、解毒
穴位(wei):靈(ling)臺、合谷、委中、百勞、患門(men)。
主治一切疔瘡(chuang)初起。
30、生津止渴
穴位(wei):金津(jin)玉液、海泉、液門、照海、三陰交、然谷、太(tai)溪、胃管(guan)下俞。
主治:消渴、口渴、咽干。
31、祛風舒筋
穴(xue)位:上肢(zhi)取肩髃(yu)、曲(qu)池、合谷、頸臂;下肢(zhi)取環跳、陽(yang)陵(ling)泉(或(huo)足三里(li))、絕骨。
主(zhu)治:中風半身不(bu)遂、風濕(shi)性關節炎(yan)、小兒麻痹癥(zheng)等。
32、升壓
穴位:內關、患門(men)。
主治:低血(xue)壓(ya)、心力衰(shuai)竭等癥。
33、降壓
穴(xue)位:血海(hai)(hai)、足三里,曲池透(tou)少海(hai)(hai)或(huo)太沖透(tou)涌泉。
主治:高血壓。
34、通經
穴位:天(tian)樞、水道、歸來、血海、水泉、地機(ji)、太沖。
主治:月經(jing)不調、經(jing)閉。
35、催產
穴位:合谷、三陰(yin)交、至陰(yin)、獨陰(yin)、昆侖。
主治:滯產、胎盤滯留。
36、止痛
穴位:太陽、風池(chi)、印堂、合谷。
主治:頭痛。
穴(xue)位:頰車(che)、下關,合谷(gu)、內庭、
主治:牙痛。
穴位:少商、合谷、闕止(zhi)、天(tian)突、照海。
主治:喉痛。
穴(xue)位:列缺(que)、后溪、天(tian)柱、大椎、落枕(zhen)、昆侖。
主治:項痛、落枕。
穴位:內關、郄門、膻中(zhong)、豐(feng)隆(long)。
主治:胸痛。
穴位:大陵(ling)、神門、郄(qie)門、心俞、巨闕(que)。
主治心絞痛。
穴位:中(zhong)脘、內(nei)關、足三里(li)(li)、內(nei)庭(ting)、里(li)(li)內(nei)庭(ting)、公(gong)孫(sun)。
主治:胃痛。
穴(xue)位:中(zhong)脘、氣海(hai)、足三里、三陰交。
主治:腹痛,伴有嘔吐者(zhe)(zhe)加內關(guan),泄瀉者(zhe)(zhe)加天(tian)樞,闌(lan)尾炎者(zhe)(zhe)加闌(lan)尾穴、天(tian)樞,痛經者(zhe)(zhe)加地(di)機、血海。
穴(xue)位(wei):支溝、期門、日月、太沖、陽陵泉(quan)、丘虛。
主治:肋脅疼痛(tong)(肝膽諸疾)。
穴位:后溪、膈俞、命門、腎俞、委(wei)中、昆侖(lun)。
主治:腰背疼痛。
穴(xue)位(wei):十七(qi)椎下、次髎、秩邊。
主治:腰尻痛(tong)(骶髂(qia)關節痛(tong))、腿(tui)痛(tong)、下(xia)肢癱瘓。
穴位:合(he)谷、后溪、八邪。
主治:手指腫痛、麻木。
穴位:曲池、手三里、天井、少海(hai)。
主治:肘關節痛。
穴位:陽(yang)溪、中泉、陽(yang)谷。
主治:腕關節痛。
穴位:肩髃、肩髎(liao)、臑俞、肩內陵、巨骨。
主治:肩關節痛。
穴位(wei):膝眼、鶴頂、膝中、髖骨、陽陵(ling)泉、膝上(shang)土穴。
主治:膝關節痛。
穴位:環跳(tiao)、承扶、環中、秩邊、居(ju)髎。
主治:髖關(guan)節痛、坐骨神經痛。
穴位(wei):髀關、伏(fu)兔、四強、足三(san)里、絕骨。
主治:下肢痿痹(bi)、癱瘓(huan)。
穴位:解溪、昆(kun)侖、商丘、丘虛。
主治:踝關節痛。
穴位:太沖、足臨(lin)泣、八風、氣(qi)端。
主治:足趾腫痛、麻木(mu)。
37、通乳
穴位:乳根、膻(shan)中、少(shao)澤、足(zu)三里。
主治:產后乳汁少。
38、抗癆
穴位:中府、肺俞、膏肓、魄戶、百勞、結核穴、足三里、四
花、患門、大椎。
主治:癆病(肺結核(he))。
39、消炎
穴(xue)位:少商、合(he)谷、天突。
主治:扁桃(tao)體(ti)炎(yan)、咽炎(yan)、喉炎(yan)。
穴位:耳門、聽宮、聽會、翳(yi)風(feng)、中渚、外關、陽陵泉、丘虛。
主治:急性中耳炎。
穴(xue)位:上巨虛(xu)、足三(san)里(li)、闌尾穴(xue)、天樞(shu)、曲(qu)池。
主治: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穴(xue)位:肩髃、曲(qu)池、合(he)谷、環(huan)跳(tiao)、陽陵泉、懸鐘、風市、足三里、膝眼、腎俞、腰陽關、腰眼諸穴(xue)。
主治風:濕性(xing)關節炎。
40、抗瘧
穴位(wei):大椎、陶道、崇骨(gu)、至(zhi)陽、間使、后溪、肝(gan)俞、膽(dan)俞、復溜、合谷、足(zu)三(san)里。
主治:瘧疾。
41、祛黃
穴位(wei):至(zhi)陽(yang)、腕骨、陽(yang)綱、膽俞、日月、陽(yang)陵泉、后溪、陰陵泉、脾俞、勞宮、涌泉、中脘、三陰交(jiao)。
主治:黃疸。
42、提宮
穴位:提托穴、子(zi)宮穴、會(hui)陰(均用針(zhen)法)、氣海、百會(hui)(均用灸法)。
主治:子宮脫垂。
43、熄風
穴位:百會、風(feng)池、三(san)陰(yin)交、,太(tai)沖、印堂、
主(zhu)治:頭暈目眩(xuan)(肝風(feng)上(shang)擾)、小兒驚風(feng)。
44、復聰
穴位:聽會(hui)、翳(yi)風(feng)、聽宮、中渚、金門(men)、聾(long)中、腎俞。
主治:耳鳴、耳聾。
45、提瞼
穴位:上明、攢竹、魚腰、陽白(bai)、合谷、陷谷。
主治:眼瞼下垂。
46、通竅
穴(xue)位:迎香(xiang)、上星(xing)、通(tong)天、合谷、鼻通(tong)。
主(zhu)治:鼻塞不(bu)通、鼻淵(yuan)。
47、提胃
穴位:提(ti)胃三點(水突、滑(hua)肉門透梁門)、氣海、足三里。
主治:胃下垂。
48、提肛
穴位:百會、長(chang)強、承山、氣海。
主治:脫肛。
49、固脫
穴位:素髎、內關、神闕(隔鹽灸)、氣海、關元、足三里。
主治:脫證(虛脫、休克)。
以(yi)上 49 種(zhong)針灸治法(fa)處(chu)方,根據臨床辨證施治。
既可(ke)單獨使(shi)用(yong),又(you)可(ke)相(xiang)互配合(he)運用(yong),可(ke)起相(xiang)輔(fu)相(xiang)成的效果。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18619.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fen)享(xiang),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真實出(chu)處,未能及時(shi)(shi)與作者取得聯系(xi)(xi),或有(you)版權異議的,請聯系(xi)(xi)管理(li)員,我們(men)(men)會立即處理(li),本站(zhan)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zi)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he)法(fa)權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們(men)(men)(管理(li)員郵(you)箱:),情況(kuang)屬實,我們(men)(men)會第一(yi)時(shi)(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xiang)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