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教你羌活的祛濕用法,千萬別錯過

終南道醫 2023-06-02 14:41:31

教你羌活的祛濕用法,千萬別錯過

羌活是非常健康的一種中藥材,我們可以通過羌活來促進健康,特別是可以祛濕,是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身體不適的,這樣對我們健康也會有意義的,對于我們常見的一些濕氣重的問題來說,就完全可以通過羌活解決,一起看看具體應該如何使用羌活能起到效果。

羌活對于我們的健康來說是會有好處的,特別是可以祛濕的,不過也要學會羌活的用法才行,首先我們最關心的應該是羌活勝濕湯的配方。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它里面都是一些祛濕和止痛的藥物。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改善我們的濕氣重的問題,同時羌活、獨活、川穹這些都是舒經活血的藥物。再加上防風是防止讓風邪如體的。而蔓荊子有很好地止痛的功效。都說中藥的效果比西藥慢,為了提升藥性,我們需要在這個方子里面加入甘草,效果是非常好的,我們在平時就應該堅持去進行服用了。

而且別看只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方子,它可以治愈的疾病還是有很多的,像我們熟知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骨質增生等等問題來說,我們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這樣對我們健康來說也是會有好處的,可以很好的改善多種疾病的產生,對我們的健康來說也是會有意義的。當然根據癥狀的不同和輕重,我們大家可以選擇不同的藥量,或者在里面加入不同的藥材,這個都是要根據病情來決定的,最好是可以聽從醫生的建議,這樣就可以更好的發揮出羌活的功效,大家不妨試試。

羌活是藥用價值很強的一種中藥材,特別是祛濕的效果很強,我們可以通過羌活來幫助促進健康,是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身體不適問題的,如果我們存在一些濕氣重的情況,特別是可以解決風濕病等問題,是我們在平時不應該錯過的中藥材。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

以上說明羌活和羌活勝濕湯的毒性非常小,安全度很大。

(四)臨床觀察

羌活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使用每次劑量30g水煎服。對關節炎病人一般無明顯不適反應,部分病人有上火和出汗反應。對感冒發熱病人能發汗退熱,但并不增加內熱;對原有內熱升火和體虛自汗的人用12g水煎服,就有上火和增加出汗的反應。這就是中醫所講的有病則病受之。無病則傷正氣的道理。

羌活的做法大全

羌活防風湯

【藥物組成】羌活(去蘆頭)3兩,防風(去叉)4兩,桔梗3兩,柴胡(去苗)1兩半,敗醬3兩,桂(去粗皮)1兩半,大黃(銼)2兩,羚羊角(鎊屑)1兩。

【處方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方劑主治】產后腹中堅硬,兩脅滿脹,手足厥冷,心中煩熱,引飲干嘔,關節勞痙中風。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空腹溫服,相次再服之。

羌活蒼術湯

【藥物組成】炙甘草5分,黃柏5分,草豆蔻5分,生甘草5分,葛根5分,橘皮6分,柴胡7分半,升麻1錢,獨活1錢,縮砂仁1錢,蒼術1錢,防風1錢5分,黃耆2錢,知母2錢5分,羌活3錢。

【處方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方劑主治】腳膝無力沉重。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2服,水2大盞,煎至1盞,去滓,空心服。

羌活除濕湯

【來源】《醫方集解》。

【組成】羌活勝濕湯去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術。

【主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附子湯


【處方】 麻黃0.9克(不去根、節)黑附子0.9克,羌活1.5克,蒼術1.5克,防風0.6克,黃耆3克,甘草、升麻、0.6克,白芷、白僵蠶、黃柏各0.9克。

【功能主治】治冬月大寒犯腦,腦痛齒亦痛,名曰腦風。

【用法用量】上藥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寒嗽,加佛耳草0.9克。

【摘錄】《東垣試效方》卷五

羌活酒

【來源】《太平圣惠方》

【配方】羌活一兩半,防風(去蘆頭)一兩,黑豆每服一合。

【制法】上諸藥,前二味搗粗羅為末,以好酒五升,漬一宿。

【主治】治妊娠中風痙,口噤,四肢強直,反張。

【用法】每服,用黑豆一合炒令煙出,投入藥,酒一大盞,候沸住,去滓,拗開口,分兩度灌之。

羌活與獨活的區別

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獨活一名羌活”。《本草綱目》記載“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故二書只有獨活條目,沒有羌活條目。雖然在金元時期的方劑中,如羌活勝濕湯、大秦艽湯中既有羌活,又有獨活,但本草學家仍堅持認為是同一味藥。可能是由于為同科同屬植物,其地上草本部分的形態極為相似的緣故。但《本草綱目》已經認識到二藥“形色氣味不同,故為異論”。

羌活和獨活從一味藥分為兩味藥,說明中醫的認識是在不斷修正和逐漸深化的,是在不斷發展的。雖然緩慢,但是認識的態度是嚴謹的、科學的。

羌活、獨活分為二藥后,又出現了羌上獨下的說法。獨活是否只用于腰以下呢?這也是偏面的看法。

上一頁123

羌活勝濕湯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內外傷辨》卷中方之羌活勝濕湯 4.1羌活勝濕湯的別名4.2組成4.3功能主治4.4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4.5加減4.6使用注意4.7方解4.8臨床運用4.9各家論述4.10附注4.11歌訣4.12出處 5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羌活勝濕湯 5.1處方5.2功能主治5.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5.4出處 6《醫宗金鑒》卷四十三方之羌活勝濕湯 6.1組成6.2主治6.3出處 7《傷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勝濕湯 7.1組成7.2功效主治7.3加減7.4出處 8《癥因脈治》卷三方之羌活勝濕湯 8.1組成8.2主治8.3出處 9《古今醫鑒》卷四方之羌活勝濕湯 9.1組成9.2主治9.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9.4制備方法9.5出處 10《扶壽精方》之羌活勝濕湯 10.1組成10.2主治10.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10.4出處 11《普濟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勝濕湯 11.1組成11.2功效主治11.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11.4羌活勝濕湯的臨床應用11.5出處 12《一盤珠》卷一方之羌活勝濕湯 12.1組成12.2主治12.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12.4出處 13《壽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勝濕湯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13.5加減13.6制備方法13.7出處 14《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方之羌活勝濕湯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出處 15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羌活勝濕湯 1拼音 qiāng huó shèng shī tāng

 2英文參考 qianghuo shengshi decoctio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概述 羌活勝濕湯同名方劑約有十一首,其中《內外傷辨惑論》記載者為常用方,其組成為羌活6g、獨活6g、藁本3g、防風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荊子2g,具有祛風勝濕之功效,主治風濕在表證,本方為治療風濕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劑。現代常用于治療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屬風濕在表者。

4《內外傷辨》卷中方之羌活勝濕湯

4.1羌活勝濕湯的別名

通氣防風湯、通氣防風散、勝濕湯

4.2組成

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炙)、藁本、防風、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1]。

羌活6g、獨活6g、藁本3g、防風3g、炙甘草3g、川芎3g、蔓荊子2g[2]

4.3功能主治

《內外傷辨》卷中方之羌活勝濕湯具有祛風勝濕之功效。主治風濕在表證。癥見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難以轉側,惡寒微熱,苔白脈浮[2]。外傷于濕,郁于太陽,肩背痛,脊痛項強,脈浮;邪在少陽、厥陰,臥而多驚。

4.4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咀,都作一服[1]。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食前去滓大溫服[1]

上?咀,都作1服。水2盞,煎至1盞,空心食前去滓大溫服。

4.5加減

如經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漢防己5分,輕者附子5分,重者川烏5分。

4.6使用注意

風濕熱及素體陰虛者應慎用。若下部之濕,當于利水法中求之,非本方所宜。[2]

4.7方解

本方所治之證多系汗出當風,或久居潮濕之地,風濕之邪著于肌表所致。邪中于表,當從表解,使風濕之邪隨汗而去,故治以祛風勝濕之法。方中以羌活、獨活為君,羌活能祛上部風濕,獨活善于祛下部風濕,二者相合,能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痹。以防風、藁本為臣,祛太陽經風濕,且止頭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善治頭痛,與羌活、藁本、川芎同用,止痛作用尤為顯著。炙甘草制諸藥之峻,調藥和中。[2]

4.8臨床運用

[2]

1.本方為治療風濕在表的常用代表方劑。凡臨床上出現以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難以轉側、惡寒微熱、苔白脈浮等為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加減法:寒濕重者,見身重尤以腰部沉重較甚者,加防己、附子,重者加制川烏;濕熱身重,關節熱痛,加蒼術、黃柏、薏苡仁、防己等清熱除濕。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等屬風濕在表者。

4.9各家論述

1.《醫方考》:《經》曰:風勝濕。故用羌、防、藁、獨、芎、蔓諸風藥以治之,以風藥而治濕,如卑濕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濕去矣;又曰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制之兵也。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經》曰:風能勝濕。如物之濕,風吹則干。羌、獨、防、藁、芎、蔓皆風藥也,濕氣在表,六者辛溫升散,又皆解表之藥,使濕從汗出,則諸邪散矣。藁本專治太陽寒濕;荊、防善散太陽風濕;二活祛風勝濕,兼通關節;川芎能升厥明清氣,上治頭痛;甘草助諸藥辛甘發散為陽,氣味甘平,發中有補也。

4.10附注

通氣防風湯(《醫學發明》卷五)、通氣防風散(《普濟方》卷九十七)、勝濕湯(《醫級》卷七)。

4.11歌訣

羌活勝濕草獨芎,蔓荊蒿本加防風;濕邪在表頭腰痛,發汗升陽經絡通。[2]

4.12出處

《內外傷辨》卷中·四時用藥加減法

5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之羌活勝濕湯

5.1處方

羌活、獨活,各二錢。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各一錢。甘草(炙半錢)。

5.2功能主治

方賢著《奇效良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沖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5.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食后溫服。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加黃蘗一錢、附子半錢、蒼術二錢。

5.4出處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6《醫宗金鑒》卷四十三方之羌活勝濕湯

6.1組成

防風通氣湯加附子。

6.2主治

《醫宗金鑒》卷四十三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寒濕重著腰痛。

6.3出處

《醫宗金鑒》卷四十三

7《傷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勝濕湯

7.1組成

羌活、防風、蒼術、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

7.2功效主治

《傷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勝濕湯具有表里分消,散風勝濕之功效。主治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風濕相搏,身腫身痛,小便不利。

7.3加減

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7.4出處

《傷寒大白》卷二

8《癥因脈治》卷三方之羌活勝濕湯

8.1組成

羌活、蒼術、防風、白術、澤瀉、白茯苓、廣皮、甘草。

8.2主治

《癥因脈治》卷三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寒濕傷于太陽,筋攣,左脈浮緊者。

8.3出處

《癥因脈治》卷三方之羌活勝濕湯

9《古今醫鑒》卷四方之羌活勝濕湯

9.1組成

羌活7分,獨活7分,防風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錢,蒼術1錢,川芎8分,蔓荊子8分,甘草5分。

9.2主治

《古今醫鑒》卷四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9.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水煎溫服。

9.4制備方法

上銼一劑。

9.5出處

《古今醫鑒》卷四

10《扶壽精方》之羌活勝濕湯

10.1組成

羌活1錢半,獨活1錢半,炙甘草1錢,南川芎1錢,藁本1錢,蔓荊子1錢,防風1錢,酒炒黃芩1錢,米泔蒼術1錢。

10.2主治

《扶壽精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濕痰結聚,中有實熱,背惡寒。

10.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為1劑。水煎,食遠溫服。

10.4出處

《扶壽精方》

11《普濟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勝濕湯

11.1組成

炙甘草3分,黃耆7分,生甘草5分,生黃芩3分,酒黃芩3分,人參2分,羌活2分,防風2分,藁本2分,獨活2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細辛半錢,升麻半錢,柴胡半錢,薄荷1分。

11.2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一四七方之羌活勝濕湯具有去濕瀉熱之功效。主治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或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俱衰,胃中真氣已竭,陰火亦衰,無汗皮燥,甚者濕衰燥旺,四時無汗。

11.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2大盞,煎至1盞半,入細辛以下較清四味,再上火煎至1盞,去滓熱服。

11.4羌活勝濕湯的臨床應用

濕熱汗出:張耘夫,已酉閏二月盡,天寒陰雨,寒濕相雜,緣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厚衣,心胸間時作煩熱,頭目昏憒上壅,食少減。此乃胃中陰火熾盛,與外天雨之濕氣峻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之風藥去其濕,以甘寒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一服而止,諸證悉去。

11.5出處

《普濟方》卷一四七

12《一盤珠》卷一方之羌活勝濕湯

12.1組成

羌活、獨活、防風、川芎、蒼術、甘草。

12.2主治

《一盤珠》卷一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風濕上沖,頭重如裹,似有物蒙之。

12.3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水煎服。

12.4出處

《一盤珠》卷一

13《壽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勝濕湯

13.1方名

羌活勝濕湯

13.2組成

羌活1錢,獨活1錢,藁本5分,防風5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甘草5分,白術1錢,防己1錢,黃耆1錢。

13.3主治

《壽世保元》卷二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脾胃受濕,身重倦怠好臥,背脊痛,項強似折,頂似拔,上沖頭痛,及足太陽經不行。

13.4羌活勝濕湯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13.5加減

如經中有濕熱而見身重,腰沉沉然,加黃柏1錢,大附子5分,蒼術2錢。

13.6制備方法

上銼一劑。

13.7出處

《壽世保元》卷二

14《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方之羌活勝濕湯

14.1方名

羌活勝濕湯

14.2組成

羌活、防風、蒼術、甘草、黃連、黃柏、澤瀉、豬苓。

14.3主治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方之羌活勝濕湯主治濕熱腰痛。

14.4出處

羌活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國家基本藥物4概述5來源6產地7性味歸經8功效與主治9羌活的用法用量10化學成分11羌活的藥理作用12羌活的藥典標準 12.1品名12.2來源12.3性狀 12.3.1寬葉羌活 12.4鑒別12.5檢查 12.5.1總灰分12.5.2酸不溶性灰分 12.6浸出物12.7含量測定 12.7.1揮發油照12.7.2羌活醇和異歐前胡素 12.8羌活飲片 12.8.1炮制12.8.2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12.8.3性味與歸經12.8.4功能與主治12.8.5用法與用量12.8.6貯藏 12.9出處 13參考資料附:1用到中藥羌活的方劑2用到中藥羌活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羌活*羌活藥品說明書 1拼音 qiāng huó

2英文參考 Notopterygium incisium [朗道漢英字典]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朗道漢英字典]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or root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notopterygii,rhizom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and roo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國家基本藥物 與羌活有關的國家基本藥物零售指導價格信息

序號 基本藥物
目錄序號 藥品名稱 劑型 規格 單位 零售指
導價格 類別 備注 1 1 九味羌活丸 蜜丸 9g 丸 0.58 中成藥部分 * 2 1 九味羌活丸 濃縮丸 3g 袋 0.27 中成藥部分 3 1 九味羌活丸 濃縮丸 4.5g 袋 0.41 中成藥部分 4 1 九味羌活丸 濃縮丸 9g 袋 0.81 中成藥部分 5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6g 袋 0.6 中成藥部分 *△ 6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2.5g 袋 0.27 中成藥部分 7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4.5g 袋 0.46 中成藥部分 8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9g 袋 0.87 中成藥部分 9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18g 袋 1.7 中成藥部分 10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30g 瓶 2.7 中成藥部分 11 1 九味羌活丸 水丸 60g 瓶 5.1 中成藥部分 12 1 九味羌活顆粒 顆粒劑 15g 袋 1.3 中成藥部分 * 13 1 九味羌活顆粒 顆粒劑 5g(無糖) 袋 1.4 中成藥部分注:

1、表中備注欄標注“*”的劑型規格為代表品。

2、表中備注欄加注“△”的劑型規格,及同劑型的其他規格為臨時價格。

3、備注欄中標示用法用量的劑型規格,該劑型中其他規格的價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藥品差比價規 則》計算的。

4、表中劑型欄中標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概述 羌活為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莖及根[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5來源 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寬葉羌活N.forbesii Boiss.的根莖和根[2]。

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 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 的干燥根莖及根[1]。

6產地 羌活主產于四川、甘肅、青海[2]。

7性味歸經 羌活味辛、苦,性溫;入膀胱、腎經[2]。

8功效與主治 羌活具有祛風解表,除濕止痛的功效:

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風濕痹痛,破傷風[2]。

治癰癤瘡毒,蕁麻疹,皮膚瘙癢[2]。

羌活為眼科常用祛風散寒藥,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淚,勝濕止痛的功效:

(1)用于外感風寒所致迎風冷淚。常與防風、川芎配伍,如川芎茶調散。也可用于肝血不足所致冷汨常流,常配伍當歸、川芎,如通草散。

(2)用于外感風寒,或挾濕邪所致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肩背疼痛等。

(3)用以引經上行頭目,配生熟地黃、當歸等治精血不足之目緊澀。

(4)用于升陽明目,常與升麻、柴胡、防風等,配以補益之劑,治療因脾虛氣弱,清陽不升所致視物昏花,不能久視,久視疼痛等。

9羌活的用法用量 煎服:3~9g[2]。

 10化學成分 羌活含揮發油,內有蒎烯、β羅勒烯、α側伯烯、洋芹子油腦(Apiol)、愈創醇(Guaiol)等。又含二氫山芹醇(Cdumbiain)、歐前胡內酯等[2]。

11藥理作用 羌活在體外對布氏桿菌有抑制作用[2]。并可拮抗電針 *** 引起的動物癲癇[2]。

12羌活的藥典標準

12.1品名

羌活

Qianghuo

NOTOPTERYGII RHIZOMA ET RADIX

12.2來源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 de Boiss.的干燥根莖和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12.3性狀

羌活為圓柱狀略彎曲的根莖,長4~13cm,直徑0.6~2.5cm,頂端具莖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節間縮短,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節間延長,形如竹節狀,習稱“竹節羌”。節上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有多數裂隙,皮部黃棕色至暗棕色,油潤,有棕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射線明顯,髓部黃色至黃棕色。氣香,味微苦而辛。

 12.3.1寬葉羌活 為根莖和根。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和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和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15cm.直徑1~3cm,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

12.4鑒別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超聲處理20分鐘,靜置,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紫花前胡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4ul,分別點于同一用3%醋酸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8: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熒光斑點。

12.5檢查

12.5.1總灰分 不得過8.0%(附錄Ⅸ K)。

12.5.2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3.0%(附錄Ⅸ K)。

12.6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15.0%。

12.7含量測定

12.7.1揮發油照 揮發油測定法(附錄X D)測定。

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4%(ml/g)。

12.7.2羌活醇和異歐前胡素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一水(44:56)為流動相;檢測波畏為310nm。理論板數按羌活醇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羌活醇對照品、異歐前胡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羌活醇60μg、異歐前胡素3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4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50kHz)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5μl與供試品溶液5~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羌活醇(C21H22O5)和異歐前胡素(C16H14O4)的總量不得少于0.40%。

12.8羌活飲片

12.8.1炮制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

本品呈類圓形、不規則形橫切或斜切片,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切面外側棕褐色,木部黃白色,有的可見放射狀紋理。體輕,質脆。氣香,味微苦而辛。

12.8.2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 同藥材。

12.8.3性味與歸經 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12.8.4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項強,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12.8.5用法與用量 3~10g。

12.8.6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12.9出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13

這幾款祛濕方老少咸宜

受訪專家:周福生(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生導師,脾胃病學家,全國名老中醫,廣東省名中醫)

說到祛濕,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吃薏米、赤小豆。然而,吃了幾天,卻發現不但沒效,反而感覺更不舒服了。問題出在哪?到底該怎樣祛濕好?

祛濕有三法,機理各不同

先問一個問題:要去除地上的一攤水,有什么辦法?

李用粹的《證治匯補》中有答案:“風勝濕,燥勝濕,淡滲濕。三者盡之。”意思是,可以用風吹干(芳香化濕),可以用干燥的東西吸干(燥濕),也可以通過下水道流走(利水滲濕)。用這三個方法就夠了。

芳香化濕,如同清風一般,能吹干一切潮濕,無論寒濕、濕熱,都能使用,代表藥物有藿香、砂仁、白豆蔻、佩蘭等。燥濕,代表藥物主要為厚樸、蒼術、草果等。

而常見的薏米和赤小豆藥,則屬利水滲濕類藥物,雖然都具祛濕作用,但力度緩,用量還得大,而且需要久服,偶爾吃幾次效果自然不佳。且薏米微寒,如果本來就是寒濕體質,久服薏米可能出現反效果。

祛濕的這三種方法,機理各異,應按需搭配使用。

濕邪分寒熱,藥材要選對

濕有寒熱之分,濕邪根據寒熱不同,表現各異,祛濕方法也有所不同。

◎ 寒濕

寒濕體質之人,多愛吃生冷之物,如冷飲、雪糕等。常表現為舌體淡,舌苔白膩;怕冷或遇冷癥狀加重;吃涼食易腹痛、拉肚子;口淡,不喜歡喝水;容易疲倦,嚴重的可出現手腳腫、眼泡腫等。

【調理】祛濕應溫里散寒。避免生冷食物,可用艾灸驅寒祛濕。藥膳適合選用平性或溫性食材,如生姜、花椒、陳皮、砂仁等。還可適當選用黨參、茯苓、淮山等健脾食材。中成藥以香砂六君子湯、苓桂術甘湯等為佳。

不宜選用偏寒涼食材,以免加重脾虛和濕邪。

◎ 濕熱

濕熱體質者,多愛吃煎炸、燒烤食品。如果細分,濕熱還有濕重于熱、熱重于濕和濕熱并重三種類型,表現稍有差異。

總的來說,濕熱體質者常表現為舌體紅或紫,舌苔黃膩;不思飲食,上腹脹滿;口苦、口干、口黏;口舌生瘡,唇紅面赤;困倦無力,久睡不夠,頭痛身重;大便黏膩,便后肛門熱痛;小便燒灼;情緒易激動,精神煩躁等。

【調理】濕熱類型不同,治法和用藥也稍有不同。總的原則是清熱燥濕,可以適當用偏寒涼的食材進行調理,如綠豆、絲瓜、赤小豆、西瓜、冬瓜、雞骨草、土茯苓、綿茵陳、蒲公英、薏米等。中成藥可選藿香正氣散、王氏連樸飲等。

不宜選用溫熱性食材,少吃辛辣、油膩和甜食,忌酒,以免“火上澆油”。寒涼之品易傷脾胃,也不能長期大量服用。

《證治匯補》中還說:治濕不宜熱、不宜寒。這個度怎么把握?最好還是請專業中醫師把關為妥。

關節風濕,別擅自用藥

中醫所講的風濕與西醫完全不同。西醫所講的風濕,多是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而中醫里,風濕是指風寒濕邪所致的肌肉、關節、經絡、筋骨等處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可細分為風邪偏盛、濕邪偏重和寒邪偏重等類型。

【調理】中醫風濕類型不同,治法和藥物也會有所側重。總原則是祛濕、散寒、止痛,常配合強筋骨、補腎藥物(如獨活、羌活、防己、桑寄生、五加皮等)一同使用。

風濕痹癥多為慢性疾病,藥物常制成丸劑或藥酒服用。因祛風濕藥物性偏燥,久用易損耗陰血,出于安全考慮,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能自行選配。

而日常選用一些祛風濕藥物煮水泡腳,亦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癥狀。

【推薦泡腳方】

獨活30克、羌活30克、肉桂20克、紅花10克、生姜適量。加水煮沸后稍放涼,泡腳,最好將腳踝浸入水中,每次泡15~30分鐘為宜。

這幾道藥膳,老少咸宜

看到這,許多人可能會感到困惑,每個人體質不同,祛濕之法又有細分,就沒有一些簡單易行的通用祛濕法嗎?

在嶺南地區,不少家庭主婦都擅長煲湯,其實,飲一些藥膳湯茶,就能在濕邪剛剛露出一點點苗頭時將其去除。

【健脾祛濕茶】

藿香10克、佩蘭10克,通草10克,蘇葉10克,云苓2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麥芽30克,陳皮10克,南杏10克,土茵陳(牛至)10克。

功效:芳香化濁、健脾和胃、導滯消食。主治內外濕阻,在潮濕季節尤其適用。

用法:每天1劑,煲水代茶飲。連用3~5劑,濕祛即可停用。

【健脾祛濕湯】

1.五指毛桃30~60克,生薏仁30克,生姜3~4片,陳皮10克,綿茵陳10克。

2.北芪30克,木棉花10~15克,雞蛋花10~15克,陳皮10克,紅棗3~5個。

3.炒白術20克,云苓30克,陳皮5克,炒扁豆30克,木棉花10~15克。

功效:健脾、祛濕、補氣。

 用法:三個方子均以“南藥”為主,具有嶺南特色,可用于日常保健。可與豬瘦肉搭配煲湯,煲1小時左右至肉熟爛即可調味食用。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176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