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氣戶穴的位置以及配伍功效

蘋果養生 2023-06-01 09:45:04

氣戶穴的位置以及配伍功效

穴位遍布到我們全身,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懂得養生的問題了,不同的疾病可以通過中醫調理的方法起到預防和調理的作用。氣戶穴你知道在什么位置嗎,在胸部,它的主要功效就是可以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對于理氣有好處,來看看氣戶穴的位置和配伍吧。

氣戶穴位位置

標準定位:氣戶穴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氣戶穴的作用

氣戶穴意義:胃經與外界氣血交換的門戶。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少量的地部經水和經水氣化的大量天部之氣。

功效作用

燥化胃經水濕,向天部輸送陽熱之氣。

氣戶穴有理氣寬胸,止咳平喘的作用。

氣戶穴在肺之上部,平云門穴,與云門意義相同。本穴治證多屬氣分,補瀉兼宜,猶開之則行,闔之則藏,有消熱寬胸之功,主治咳逆上氣、喘不得臥、胸背痛不得息、胸脅支滿、喘息、食不知味等癥。氣戶穴可以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對于出現的喘息,哮喘或者是胸部疼痛的情況有改善的作用,還可以治療肺部疾病、

穴位配伍

氣戶穴配肺俞穴治喘咳。

氣戶穴配云門穴、天府穴、神門穴,有降氣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氣,呼吸肩息。

氣戶穴配云門穴、天府穴,治喘逆。

氣戶穴配人迎穴、扶突穴,治瘰疬。

氣戶穴配華蓋穴,有寬胸利氣的作用,治脅肋疼痛。

刺灸法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氣戶穴的位置以及配伍的方法,你都知道了吧,。氣戶穴和很多其他的穴位可以搭配治療,對于治療疾病有好處。氣戶穴可以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對于出現的肺部疾病和胸部基本上有改善的哦,而且還可以治療疾病,大家可以多多的了解一些養生常識、

華蓋穴的位置和作用

1、位于人體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

取穴方法:在膻中穴上4.8寸,胸骨中線上,平第三類間隙,仰臥取穴。即:仰臥位,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先取璇璣,再向下量1橫指處,按壓有酸脹感。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胸部,前正中線可見胸骨前部有一微向前突的角(胸骨角),在此角的中點處,平第1肋間,按壓有酸脹感。

2、華蓋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咳嗽,氣喘,胸痛,脅肋痛,喉痹,咽腫等。

作用功效:華蓋穴,寬胸利肺、止咳平喘。

 穴位配伍:華蓋穴配氣戶穴治療脅肋疼痛。配天突,有降氣平喘作用,主治氣喘,痰飲停胸,胸痛。配肺俞、膻中、列缺治哮喘。

存儲脾土的要穴—庫房穴

 庫房穴具有存儲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濕的功效,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濕作用,同時在調理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咳吐膿血等疾病中仍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綜上所述,庫房穴是臨床調理常見病的重要穴位。因此大家應重點學習和識記。


穴位定位

標準定位

位于人體的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定位

 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名稱釋義

 庫房,儲物之倉也,地面建筑之物也。該穴名意指胃經氣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質在此屯庫。本穴物質為氣戶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胃經經水有缺盆穴的潰散、氣戶穴的水液氣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經水較為干枯,經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則因無水的承載運化而沉積于胃經所過之處

功能主治

咳嗽,氣喘,胸脅脹痛,哮喘,腹瀉,脾虛


操作方法

推拿:點按,按揉,推按均可

艾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針刺: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以防氣胸)


養生 保健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也可用大小魚際在胸廓各部及頸根、肩部做旋轉按摩,可以提升脾胃功能,預防哮喘


穴位查詢

穴位查詢

    人身上到底有多少個穴位,因為很多朋友不清楚,有說720個穴位,也有說409個穴位的,我們可以看看現存的標準是怎么說的。按1995年版《針灸穴位圖》統計:

根據十四經脈循行路線(12經脈合任、督2脈合稱14經)而排列腧穴的房法有雙穴309條, 任脈24穴, 督脈28穴,公認的奇穴是48個,所以人身上共718個穴位。

單穴指僅有一個的穴位,如位于身體中線上的穴位,任督脈的穴位都是單穴,所以任脈合督脈加起來的穴位是52個。

雙穴是指位于身體中線雙側的,左右對稱的穴位,一般是左右各一個的。so,雙穴309條的話,那12經脈的穴位數就是309*2=618個穴位(按409個算的沒算雙穴,如左手合右手)。

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與反應點。腧與“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于體表的分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功能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系。

穴  位  查  詢

按 所 屬 經 絡 查 詢

肺經

中府穴 云門穴 天府穴 俠白穴

尺澤穴 孔最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大腸經

商陽穴 二間穴 三間穴 合谷穴

陽溪穴 偏歷穴 溫溜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手三里穴 曲池穴 肘髎穴

手五里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胃經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倉穴

大迎穴 頰車穴 下關穴 頭維穴

人迎穴 水突穴 氣舍穴 缺盆穴

氣戶穴 庫房穴 屋翳穴 鷹窗穴

乳中穴 乳根穴 不容穴 承滿穴

梁門穴 關門穴 太乙穴 滑肉門

天樞穴 外陵穴 大巨穴 水道穴

歸來穴 氣沖穴 髀關穴 伏兔穴

陰市穴 梁丘穴 犢鼻穴 足三里穴

上巨虛穴 條口穴 下巨虛穴 豐隆穴

解溪穴 沖陽穴 陷谷穴 內庭穴

厲兌穴

脾經

隱白穴 大都穴 太白穴 公孫穴

商丘穴 三陰交穴 漏谷穴 地機穴

陰陵泉 血海穴 箕門穴 沖門穴

府舍穴 腹結穴 大橫穴 腹哀穴

食竇穴 天溪穴 胸鄉穴 周榮穴

大包穴

心經

極泉穴 青靈穴 少海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少府穴

少沖穴

小腸經

少澤穴 前谷穴 后溪穴 腕骨穴

陽谷穴 養老穴 支正穴 小海穴

肩貞穴 臑腧穴 天宗穴 秉風穴

曲垣穴 肩外俞穴 肩中俞穴 天窗穴

天容穴 顴髎穴 聽宮穴

膀胱經

睛明穴 攢竹穴 眉沖穴 曲差穴

五處穴 承光穴 通天穴 絡卻穴

玉枕穴 天柱穴 大杼穴 風門穴

肺俞穴 厥陰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肝俞穴 膽俞穴 脾俞穴

胃俞穴 三焦俞穴 腎俞穴 氣海俞穴

大腸俞穴 關元俞穴 小腸俞穴 膀胱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 上髎穴 次髎穴

中髎穴 下髎穴 會陽穴 承扶穴

殷門穴 浮郄穴 委陽穴 委中穴

附分穴 魄戶穴 膏肓穴 神堂穴

譩譆穴 膈關穴 魂門穴 陽綱穴

意舍穴 胃倉穴 肓門穴 志室穴

胞肓穴 秩邊穴 合陽穴 承筋穴

承山穴 飛揚穴 跗陽穴 昆侖穴

仆參穴 申脈穴 金門穴 京骨穴

束骨穴 足通谷穴 至陰穴

腎經

涌泉穴 然谷穴 太溪穴 大鐘穴

水泉穴 照海穴 復溜穴 交信穴

筑賓穴 陰谷穴 橫骨穴 大赫穴

氣穴 四滿穴 中注穴 肓俞穴

商曲穴 石關穴 陰都穴 腹通谷穴

幽門穴 步廊穴 神封穴 靈墟穴

神藏穴 彧中穴 俞府穴

心包經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澤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大陵穴 勞宮穴

中沖穴

三焦經

關沖穴 液門穴 中渚穴 陽池穴

外關穴 支溝穴 會宗穴 三陽絡穴

四瀆穴 天井穴 清冷淵穴 消濼穴

臑會穴 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風穴 瘈脈穴 顱息穴 角孫穴

耳門穴 耳和髎穴 絲竹空穴

膽經

瞳子髎穴 聽會穴 上關穴 頷厭穴

懸顱穴 懸厘穴 曲鬢穴 率谷穴

天沖穴 浮白穴 頭竅陰穴 完骨穴

本神穴 陽白穴 頭臨泣穴 目窗穴

正營穴 承靈穴 腦空穴 風池穴

肩井穴 淵腋穴 輒筋穴 日月穴

京門穴 帶脈穴 五樞穴 維道穴

居髎穴 環跳穴 風市穴 中瀆穴

膝陽關穴 陽陵泉穴 陽交穴 外丘穴

光明穴 陽輔穴 懸鐘穴 丘墟穴

足臨泣穴 地五會穴 俠溪穴 足竅陰穴

肝經

大敦穴 行間穴 太沖穴 中封穴

蠡溝穴 中都穴 膝關穴 曲泉穴

陰包穴 足五里穴 陰廉穴 急脈穴

章門穴 期門穴

任脈

會陰穴 曲骨穴 中極穴 關元穴

石門穴 氣海穴 陰交穴 神闕穴

水分穴 下腕穴 建里穴 中脘穴

上脘穴 巨闕穴 鳩尾穴 中庭穴

膻中穴 玉堂穴 紫宮穴 華蓋穴

璇璣穴 天突穴 廉泉穴 承漿穴

督脈

長強穴 腰俞穴 腰陽關穴 命門穴

懸樞穴 脊中穴 中樞穴 筋縮穴

至陽穴 靈臺穴 神道穴 身柱穴

陶道穴 大椎穴 啞門穴 風府穴

腦戶穴 強間穴 后頂穴 百會穴

前頂穴 鹵會穴 上星穴 神庭穴

素髎穴 水溝穴 兌端穴 齦交穴

分  類  查  詢

按 所 屬 性  分 類 

解表穴(12穴)

風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風門穴、風池穴、當陽穴、顳颥穴、太陽穴、百蟲窩穴、京骨穴

清熱穴(85穴)

清心熱穴

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陰郄穴、神門穴、少府穴、曲澤穴、筑賓穴。

清肺熱穴

上星穴、尺澤穴、孔最穴、魚際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勞穴、灸癆穴、身柱穴、靈臺穴。

清肝膽熱穴

陽白穴、頭臨泣穴、五處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浮白穴、腦空穴、頭竅陰穴、完骨穴、濁浴穴、五樞穴、足五里穴、膽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俠溪穴。

清胃腸熱穴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間穴、二白穴、下極俞穴、下腰穴、尾窮骨穴、長強穴、陽綱穴、肓門穴、小腸俞穴、闌尾穴、下巨虛穴、解溪穴、沖陽穴、內庭穴。

清三焦熱穴

瘈脈穴、消濼穴、天井穴、支溝穴、外關穴、陽池穴、淵腋穴。

清熱解毒穴

夾承漿穴、地合穴、齦交穴、頰里穴、角孫穴、耳尖穴、顴髎穴、肘尖穴、溫溜穴、偏歷穴、陽溪穴、二間穴、臂間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侖穴、外踝尖穴、八風穴、內踝尖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天突穴、氣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璣穴、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肋頭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靈墟穴、神封穴、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云門穴、中府穴、周榮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戶穴、譩譆穴、豐隆穴。

消食導滯穴(16穴)

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臍中四邊穴、幽門穴、不容穴、承滿穴、梁門穴、關門穴、太乙穴、長谷穴、食竇穴、腹哀穴、接脊穴、四縫穴。

益氣壯陽穴(28穴)

百會穴、石關穴、商曲穴、神闕穴、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胃上穴、大巨穴、提托穴、脊中穴、命門穴、腰陽關穴、脾俞穴、腎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倉穴、志室穴、京門穴、環跳穴、足三里穴、仆參穴、束骨穴、太溪穴、商丘穴、公孫穴、太白穴。

補陰穴(9穴)

肺俞穴、膏肓穴、腰眼穴、小兒龜胸穴、臍上臍下穴、大赫穴、橫骨穴、照海穴、然谷穴。

溫里穴(13穴)

龍頷穴、三角灸穴、大橫穴、腹結穴、胃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會陽穴、關儀穴、地機穴、漏谷穴、大都穴。

平肝息風穴(15穴)

鼻交頞中穴、發際穴、神庭穴、前頂穴、本神穴、率骨穴、天沖穴、后頂穴、強間穴、滑肉門穴、筋縮穴、太沖穴、行間穴、足心穴、里內庭穴。

理氣穴(49穴)

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極泉穴、天泉穴、俠白穴、青靈穴、經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鄉穴、輒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門穴、日月穴、大包穴、鳩尾穴、巨闕穴、腹通谷穴、陰都穴、肓俞穴、天樞穴、外陵穴、章門穴、府舍穴、氣沖穴、羊矢穴、急脈穴、至陽穴、中樞穴、血壓點穴、厥陰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肘椎穴、膈關穴、魂門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虛穴、陽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血穴(10穴)

太淵穴、養老穴、陰交穴、膈俞穴、竹杖穴、陽剛穴、閭上穴、血海穴、三陰交穴、合陽穴。

調經止帶穴(26穴)

中注穴、經中穴、四滿穴、氣穴、氣門穴、絕孕穴、維胞穴、歸來穴、子宮穴、沖門穴、帶脈穴、維道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白環俞穴、陰廉穴、陰包穴、曲泉穴、陰谷穴、蠡溝穴、交信穴、營池穴、水泉穴、獨陰穴。

利水通淋穴(15穴)

水分穴、利尿穴、中極穴、水道穴、曲骨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膀胱俞穴、淋泉穴、委陽穴、箕門穴、陰陵泉穴、復溜穴、大鐘穴、陷谷穴。

安神穴(19穴)

安眠穴、伴星穴、燕口穴、支正穴、陽谷穴、手逆注穴、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靈道穴、大陵穴、臣覺穴、巨闕俞穴、神道穴、神堂穴、心俞穴、腰奇穴、女膝穴、足通谷穴。

開竅蘇厥穴(28穴)

水溝穴、兌端穴、承漿穴、懸命穴、內迎香穴、四神聰穴、勞宮穴、后溪穴、少澤穴、少沖穴、關沖穴、中沖穴、商陽穴、少商穴、十宣穴、十王穴、奪命穴、乳中穴、會陰穴、委中穴、金門穴、隱白穴、大敦穴、厲兌穴、足竅陰穴、至陰穴、氣端穴、涌泉穴。

利竅穴(63穴)

利目穴

睛明穴、攢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魚腰穴、上明穴、絲竹空穴、睛中穴、眉沖穴、承光穴、目窗穴、頭維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鳳眼穴。

利鼻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會穴、通天穴、承靈穴、散笑穴、鼻流穴。

利耳穴

耳門穴、聽宮穴、顱息穴、聽會穴、會宗穴。

利口舌咽喉穴

正營穴、腦戶穴、啞門穴、頰車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龍玄穴。

通利諸竅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關穴、耳和髎穴、絡卻穴、下關穴、翳風穴、天窗穴、四瀆穴、三陽絡穴、中渚穴、液門穴、小骨空穴。

袪風除濕穴(12穴)

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陰市穴、髖骨穴、梁丘穴、鶴頂穴、膝眼穴、犢鼻穴、條口穴、陵后穴、膝關穴。

舒筋活絡穴(54穴)

 牽正穴、地倉穴、肩髎穴、肩貞穴、臑會穴、臂臑穴、手五里穴、肘髎穴、上廉穴、清冷淵穴、手踝穴、腕骨穴、肩前穴、澤前穴、腰痛點穴(威靈穴精靈穴)、落枕穴、五虎穴、新設穴、頸臂穴、肩井穴、天髎穴、巨骨穴、秉風穴、曲垣穴、天宗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附分穴、懸樞穴、肩頭穴、臑俞穴、夾脊穴、新建穴、居髎穴、十七椎穴、秩邊穴、髀關穴、拇趾里橫紋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穴、陽交穴、陽輔穴、懸鐘穴、丘墟穴、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膝旁穴、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申脈穴。

胸口中間,華蓋穴那個位置,膻中穴上面一點,偶爾會發麻,通常在吃飯

華蓋穴歸屬任脈,有緩解治療咳嗽氣喘、胸脅滿痛、咽喉痛等作用,華蓋穴的位置: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
華蓋穴位配伍:華蓋穴配氣戶穴緩解治療脅肋疼痛

針刺華蓋穴的方法:華蓋穴直刺0.3-0.5寸

艾灸華蓋穴的方法:華蓋穴艾條灸5-15分鐘,華蓋穴艾炷灸3-5壯。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152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