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患有濕熱針灸哪些穴位(針灸治療常用的對穴)

蘋果養生 2023-05-31 17:28:54

患有濕熱針灸哪些穴位

我們人體的穴位是非常多的,當然,不同的穴位對于我們人體的健康作用都是不同的,當然,如果我們大家出現了濕熱癥狀的癥狀了,那么我們也是可以通過適當的針灸一些穴位來緩解病情的,那么患有濕熱癥狀針灸哪些穴位?

針灸大椎穴

大椎穴是我們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適當的針灸大椎穴,對于促進我們人體的健康是非常的有幫助的,還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緩解和治療濕熱證,大椎穴位于督脈上。為治療痘痘、泄熱的重要穴位。在后中正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取穴就是低頭摸后頸,能摸到很多突起。大椎為一個最高的骨性突起,且突起可隨頸部活動。刮痧2分鐘,力度稍重。

針灸八髎穴

可能我們許多的朋友們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會按摩或者是針灸八髎穴的,當然,適當的針灸八髎穴不僅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更是可以緩解濕癥病癥的。在骶椎上,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稱“八穴”。八髎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鐘,對于濕熱體質偏于濕熱下注的人比較適合。

針灸哪些穴位可以幫助我們大家緩解濕熱癥狀的癥狀?相信我們大家現在也是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了,我們可以知道,在生活中適當的針灸大椎穴以及八髎穴等等這些穴位,都是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緩解濕熱癥狀的作用的,可以促進我們人體的健康。

針灸治療常用的對穴

臨床中,常常選用兩個穴位組成一組對穴,針對一類“癥候結構”配伍其他腧穴靈活運用,收到較好效果。

合谷---太沖

 合谷與太沖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才為手陽明大腸經,后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里,太沖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太沖穴位置:位于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功效作用: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內關---足三里

 內關為心包經的輸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 相通,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里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內關穴位置: 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足三里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 )。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

氣海---三陰交

 氣海位置: 是任脈穴位名稱,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接 肚臍 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三陰交穴位置: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 內踝尖 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 脛骨 ,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作用功效:通調下焦氣機,調沖任補腎澀精的作用

中渚---足臨泣

中渚穴位置: 位于手背部,當第4掌指關節的后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足臨泣穴位置: 位于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足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作用功效:疏肝膽之氣滯,解少陽之郁熱

魚際---復溜

 魚際穴位置: 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或取側掌,微握掌, 腕關節 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即是。

復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取穴時,患者應正坐或者仰臥。復溜穴位于人體的小腿里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咳。

外關---后溪

 外關穴位置: 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 內關 相對。(或當 陽池穴 與肘尖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后溪穴位置: 位于人體的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作用功效:疏風清熱,調氣止痛,通經和絡

太溪---太沖

 太溪穴位置: 取穴時,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沖穴位置: 取 太沖穴 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趾 跖骨 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 拇趾 、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或者拇趾、次趾夾縫向腳背方向二橫指后,即是太沖穴。

作用功效:平肝降壓,補腎瀉肝,調氣止痛

陽谷---俠溪

 陽谷穴位置: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取法:俯掌,在三角骨后緣,赤白肉際上,當豌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取穴。

俠溪穴位置: 該穴位于人體的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功效: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經和絡

曲池---上巨虛

曲池穴位置: 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于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上巨虛位置: 在 犢鼻穴 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作用功效:清熱 利濕,行氣止痛,制止瀉痢

命門---委中

命門穴位置: 人體命門穴位于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委中穴位置: 委中穴位于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

作用功效:補腎益精,舒筋活絡

百會---涌泉

百會穴位置: 人體百會穴位于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涌泉穴位置: 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作用功效:涌泉為腎經井穴,腎水涵養肝木,如腎陰不足肝陽偏亢,發為頭昏眩暈,頭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臟取之井”之意。百會為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交會穴,本穴屬補穴,與涌泉瀉穴同用,一補一瀉,補不戀邪,瀉不傷正。

一按就強烈酸脹感穴位保健養生,祛除腸胃中“濕熱”讓腸子跳舞

手三里穴為人體陽明大腸經之要穴,掌管著大腸經冷降下來的濕熱之氣,經常刺激此穴, 能調理腸胃、清熱除濕。


從中醫的角度上說,牙痛、口腔潰瘍等疾病都是腸胃中的濕熱循行,特別是大腸經上行到頭面口腔導致的。想要治愈這些疾病,首先要做的就是祛除濕熱,除了用藥外,還可通過按揉人體手陽明大腸經的重要穴位—— 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位于雙臂前臂上,手肘彎曲處再向前3指寬處即為此穴。

此穴很容易找到,按的時候能產生酸痛感 ,因為大腸經冷降下來的濕熱之氣就覆蓋在此處,并且范圍比較大。濕熱之氣最終會傳導到脾土之中,最后被運化掉,一旦此穴之氣血不暢,濕熱之氣就會不降反升,所以刺激手三里穴不但可以暢通大腸經氣血,還能促進脾氣之生發,加速水濕之運化,及時將頭面濕熱清除出去。


手三里穴的按摩方法:在前臂,手肘彎曲處向前3指寬,在陽溪穴和曲池穴連線的地方,用手一按就會痛。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指腹,用適當的力度打圈按揉另一手臂上的手三里穴,堅持按摩1分鐘之后換成另外一只手來按摩。每天早晚分別按摩1次。

按摩此穴有通經活絡、潤滑脾燥、清熱明目、調理腸胃、排除濕熱之功。

不僅適合濕熱體質者日常保健,而且還能輔助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腸炎、牙痛、口腔潰瘍、乳腺炎、感冒、上肢麻痹、頸椎病、半身不遂等疾病。

手三里穴配合曲池穴對于風團、蕁麻疹等濕熱導致的皮膚病有治療之功 ,但是溫針灸并不適合日常使用,需要找專業人員進行操作。

 艾灸可以自行操作,具體做法:點燃艾條的一端,對準手三里穴,于距離皮膚2 3厘米的地方灸烤10 20分鐘,至局部產生熱感,每個星期艾灸1 3次。

不過提醒大家注意一點,不管是按摩還是艾灸,都要注意不能損傷皮膚組織。所以,按摩的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力度,還要注意不能使用尖銳的工具,用手指指腹按摩的時候要注意剪掉指甲,防止局部皮膚被戳破或劃破。

艾灸的過程中要小心,點燃艾灸的時候應當和皮膚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灼燒皮膚。



手三里穴可以和其他穴位配合,和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等配伍,能治療胃腸病;和合谷穴配合按摩,能治療牙齒疼痛、口腔潰瘍等;


和太沖穴配合按摩,能治療高血壓。


手三里可以治療腰膝痛,尤其是慢性腰肌勞損,經常揉揉手三里就會好轉。

手三里是強壯穴,平時可用拇指揉,每次1~3分鐘,也可用艾灸法,每次灸5~10分鐘,能顯著增強免疫力。

中醫24節氣灸,時間表穴位圖,針灸喜好者值得收藏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滿、芒種時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時則是預防治療中風的好機會。 艾灸為何擇節氣? 根據中醫「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變化自然影響人體,而節氣對人體影響有兩個方面:1、由于節氣前后氣候變化比較大,一個人如果有舊患或宿疾,他的適應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就弱,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發病或病情加重。據醫學統計,心臟病、中風、哮喘等疾病多發于節氣前后和半夜。因為當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超過身體的應變能力時,人就會生病。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講的「 ”邪之所腠,其氣必虛”。2、 由于宇宙能量在節氣前后變化較大,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運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進行干預,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節氣灸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的典范。通過做節氣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力。這樣,當外界環境及氣候等因素發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陰陽交替的特征。因四季陰陽的消長變化而產生了寒、熱、溫、涼及晝夜溫差,人們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規律變化無疑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換而言之,人的健康與自然界的規律變化密切相關。古語有「 ”順四時者昌,逆之則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這個法則而與之相違背,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便如同交通規則,當你違背了交通規則時,不一定會出事故,顯然會大大提高發生危險的幾率。 那么何謂節氣呢? 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節段,稱為「 ”節”,氣候在演變過程中的氣象和氣候的變化,稱為「 ”氣”。兩者大約相隔半個月變化一次,十二個月也就有了二十四節氣。其順序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署、大署、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嚴格地講,節是節、氣是氣。這里的「 ”節”,實際上就是陰陽的消長轉歸在某一節段的「 ”節點”。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節段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節的轉折點為「 ”春分”和「 ”秋分”;陰陽消長的起始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個「 ”立”、兩個「 ”分”和兩個「 ”至”共八個,統稱為「 ”節”,其余十六個統稱為「 ”氣”,合之稱二十四節氣。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來標志著陽氣逐漸生長而陰氣漸消,繼而出現陽氣的春生、夏長,即春之溫、夏之熱,故有「 ”冬至一陽生”之說。而到了夏至,又發生「 ”夏至一陰生”,由此開始了陽氣的秋收和冬藏,從而出現秋之涼和冬之寒。天地規律如此,與之相應的人體自然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臟病等所謂「 ”冬病”,冬至過后,隨著陽氣的漸生漸長病情會有所減輕,而夏至過后隨陽氣的漸收漸藏便會加重。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熟知的某些公眾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時間,大約都臨近「 ”節”三、五天時發生。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季節交替導變化對人的血色素、白細胞、血小板、纖維蛋白等生理有著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 ”節”是個轉折點、節骨眼兒、關鍵點。 艾灸具有溫壯元陽、激發經絡之氣的作用,我國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養神安眠、靜心除晦、納福招財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闕、關元等。后人據《內經》「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原則,創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諸多方法,即體現了在特定的時機先培陰陽,以固之本的原則,又從一定意義上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節氣灸”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節氣灸的作用 節氣灸是利用燃燒著的艾絨產生的熱 *** 和艾葉得溫經止痛作用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建立人體的平衡系統與大自然的系統相適應,從而治愈疾病、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 節氣灸的臨床應用 「 ”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后15天內進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個預防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好時機。節氣灸的應用范圍很廣,既可以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還是一種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節氣灸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療: 內科疾病:治療與預防中風;高血壓、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脹、腹瀉、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膽固醇高、甲亢;陽痿;慢性腎炎。 外科疾病:頸椎病;急、慢性腰扭傷;各種關節炎;蕁麻疹(風瘼)。 婦科病癥:痛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 兒科病癥:小兒厭食癥;小兒遺尿癥;小兒發育遲緩。五官科病癥:過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關元” 預防中風,感冒,保健強壯; 2、春分灸「 ”曲池” 預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強壯脾胃,預防腸胃病。 冬至前后的「 ”關元灸”應用頻率較高。許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關元灸預防中風、感冒等多種疾病并達到助陽保健延衰強壯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復蘇充盛,人體可順從自然界的陽升之氣,借助關元灸來強壯元陽。關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為歷代強壯保健的主穴。《景岳全書》說:「 ”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冬至的關元灸恰好滿足了「 ”補必兼溫”的特點,可達到溫壯元陽,從根本上提高人體的強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節氣灸時間表穴位圖 小寒(公歷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 ”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涌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并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 2 月 3~5 日) 助陽生發「 ”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 ”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 3 月 5~7 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二十四節氣灸穴位療方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涌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谷雨(公歷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 ”夏季「 ”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推薦:李時珍極品無煙艾條、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脘、天樞、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小滿(公歷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二十四節氣灸穴位療方 夏至(公歷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于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 ”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 ”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 ”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 ”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于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于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 10 月 8~9 日) 防寒涼「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后,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陰交、可以保護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歷 10 月 23~24 日)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調。為什么脾是生痰之源?就在于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里還有句話叫「 ”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于肺,但卻是根于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 ”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立冬(公歷 11 月 7~8 日) 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 ”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小雪(公歷 11 月 22~23 日) 溫腎陽《黃帝內經》講:「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里所說的「 ”風”「 ”寒”「 ”暑”「 ”濕”,包括「 ”燥”「 ”火”中醫稱之為「 ”六邪”。艾灸腎俞、涌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借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冬至(公歷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 ”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zonghe/107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