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為唇(chun)形科多年(nian)(nian)生草本植物黃芩的根(gen)。其嫩根(gen)里外皆實(shi),黃色而帶微綠者,稱子芩、條芩;老(lao)根(gen)中心空而發黑者,稱枯芩。主產(chan)于(yu)東北地區,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和陜西等省、自治區。多為野(ye)生,栽(zai)培者近年(nian)(nian)亦有(you)。
黃(huang)芩在(zai)仲景書中,《傷(shang)寒論》入16方(fang)次(ci),《金匱要略》入20方(fang)次(ci)。
【藥(yao)性特(te)點】黃芩苦(ku),寒(han)。入心、肺、胃(wei)、膽(dan)、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liang)血(xue)安胎。主治太陽(yang)(yang)病(bing),少(shao)陽(yang)(yang)病(bing),少(shao)陰病(bing),厥陰病(bing),狐惑病(bing),瘧(nve)病(bing),中風(feng)病(bing),虛勞病(bing),咳嗽上氣病(bing),奔豚病(bing),腹滿病(bing),黃疸病(bing),吐血(xue)便血(xue)病(bing),嘔吐下利(li)病(bing),金(jin)瘡(chuang),婦人妊娠病(bing),產后病(bing)等(deng)。
(一)治太陽病
太陽病變證
1.邪熱迫腸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見證(zheng)、證(zheng)質、證(zheng)治(zhi)、證(zheng)方(fang)(見葛根條)。
黃(huang)芩在葛根芩連湯(tang)中,配黃(huang)連苦寒清熱,厚腸(chang)胃,堅陰止利。
2.痞證
(1)大黃(huang)黃(huang)連瀉(xie)心湯(tang)證
見證、證質、證治(zhi)、證方(見大黃(huang)條(tiao))。
黃(huang)芩(qin)在大黃(huang)黃(huang)連(lian)瀉心湯中,原方(fang)不載,但(dan)據宋林(lin)億方(fang)后注及《千金翼方(fang)》記(ji)載,當有黃(huang)芩(qin)為(wei)是(shi)。用(yong)黃(huang)芩(qin)之(zhi)目的,瀉中焦之(zhi)實(shi)火。
(2)附子瀉心湯證
見證(zheng)(zheng)、證(zheng)(zheng)質、證(zheng)(zheng)治、證(zheng)(zheng)方(見大黃條)。
黃芩(qin)在附子瀉心湯中,配大黃、黃連(lian)苦寒清熱(re),以瀉中焦之火。
(3)半夏瀉心湯證
見(jian)證(zheng)(zheng)、證(zheng)(zheng)質、證(zheng)(zheng)治、證(zheng)(zheng)方(見(jian)半(ban)夏條(tiao))。
黃芩在半夏瀉(xie)心湯中,合黃連苦寒泄(xie)降,清熱和胃,泄(xie)其滿。
半夏(xia)瀉心(xin)湯(tang)證,亦見于《金匱要略》嘔(ou)利病之寒(han)熱錯(cuo)雜(za)證,屬(shu)異病同治之例。
(4)生姜瀉心湯證
見證(zheng)(zheng)、證(zheng)(zheng)質、證(zheng)(zheng)治、證(zheng)(zheng)方(見生姜(jiang)條(tiao))。
黃(huang)芩(qin)在生(sheng)姜(jiang)瀉心湯中(zhong),伍黃(huang)連苦(ku)寒,以和胃氣。
生姜瀉心湯證(zheng),也見于(yu)《金匱要(yao)略》嘔吐病之(zhi)飲結氣(qi)郁證(zheng)。亦為異病同治之(zhi)例。
(5)甘草瀉心湯證
見(jian)證(zheng)、證(zheng)質、證(zheng)治、證(zheng)方(見(jian)甘草條)。
黃芩在甘草(cao)瀉心湯中,配黃連清(qing)熱消(xiao)痞,以(yi)和中州。
甘草瀉心湯證,還見于《金匱要略》狐(hu)惑病之(zhi)(zhi)濕熱毒(du)蟲(chong)證,亦為異病同治之(zhi)(zhi)例。
(二)治少陽病
1.少陽病本證
小柴胡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柴胡(hu)條)。
黃(huang)芩在小柴胡湯中,性味苦寒,氣味較(jiao)重,清泄(xie)邪熱,可使少陽膽腑邪熱內(nei)消。
小柴胡湯證(zheng),在《金匱要略》黃疸病證(zheng)病涉少(shao)陽,婦(fu)人產后病郁冒大便難,婦(fu)人雜(za)病之(zhi)熱入(ru)血室證(zheng),見(jian)證(zheng)稍(shao)異(yi),證(zheng)質則同,治方不(bu)殊。
2.少陽病兼變證
(1)柴胡桂枝湯證
見(jian)證、證質(zhi)、證治、證方(見(jian)柴(chai)胡(hu)條)。
黃芩在柴(chai)胡(hu)桂枝(zhi)湯(tang)中(zhong),合柴(chai)胡(hu)、半夏(xia)、人參等為小柴(chai)胡(hu)湯(tang),和解(jie)樞(shu)機,以(yi)治少陽。
柴(chai)胡桂(gui)枝湯證,亦見于《金匱要略》腹滿病(bing)腹卒痛證,屬異病(bing)同治之例。
(2)大柴胡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zhi)、證方(見柴胡條)。
黃芩在大柴胡湯中(zhong),合柴胡疏利少陽,清泄郁(yu)熱。
大柴(chai)胡湯(tang)證(zheng),亦(yi)見于《金匱要略(lve)》腹滿(man)病熱實兼少陽證(zheng),屬異病同治(zhi)例。
(3)柴(chai)胡加(jia)芒硝湯證
見(jian)證、證質、證治、證方(fang)(見(jian)柴胡湯(tang))。
黃芩在(zai)柴胡加芒硝(xiao)湯(tang)中,合(he)柴胡、人參、半夏等為小柴胡湯(tang),并(bing)取原量(liang)的1/3,和解少(shao)陽,運轉樞機。
(4)柴(chai)胡桂(gui)枝干(gan)姜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zhi)、證方(見柴胡條)。
黃芩在柴胡(hu)桂(gui)(gui)枝干姜(jiang)湯(tang)中,合(he)柴胡(hu)合(he)用,清(qing)解少陽之熱。柴胡(hu)桂(gui)(gui)枝干姜(jiang)湯(tang)證(zheng),又(you)見于《金匱要略》瘧病(bing)之寒瘧證(zheng),屬異(yi)病(bing)同(tong)治例(li)。
(5)柴胡加龍骨牡蠣(li)湯(tang)證
見(jian)證(zheng)、證(zheng)質、證(zheng)治、證(zheng)方(見(jian)柴胡條)。
黃芩(qin)在柴胡加(jia)龍骨牡蠣湯中,合柴胡、人參、半夏等為(wei)小柴胡湯,以(yi)和解少陽,宣暢樞機,扶正祛(qu)邪。
3.太陽少陽合病
(1)黃芩湯證
證見(jian):發熱(re),口苦,小便短赤,下(xia)利灼肛,或(huo)大(da)便利而不爽,有熱(re)臭氣,腹部疼痛,脈(mo)弦數(shu)(172),證質為(wei)少(shao)陽邪熱(re)內迫陽明,胃腸(chang)功能失(shi)職(zhi)。治用黃(huang)芩湯。方中黃(huang)芩苦寒,清瀉里熱(re),治腸(chang)澼下(xia)利;芍藥(yao)酸寒堅陰,而止(zhi)下(xia)利,緩急止(zhi)痛;甘草、大(da)棗,益氣和中,調補正氣。
(2)黃芩(qin)加半夏生姜(jiang)湯證
證見(jian):黃(huang)(huang)芩湯(tang)證而(er)嘔者(172),證質為少陽(yang)邪(xie)熱內迫陽(yang)明,胃氣(qi)上逆(ni)。治用黃(huang)(huang)芩加半夏(xia)生(sheng)(sheng)姜湯(tang)。方以黃(huang)(huang)芩湯(tang)清熱止利(li),加半夏(xia)生(sheng)(sheng)姜和胃降逆(ni)。
黃芩加半(ban)夏生(sheng)姜(jiang)湯證,又見(jian)《金匱要略(lve)》嘔(ou)利病之熱利干嘔(ou)證,見(jian)證相(xiang)同,證質一致,治方不殊。
(三)治少陰病
少陰病熱化證
黃連阿膠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zhi)、證方(見黃連(lian)條)。
黃芩在黃連(lian)阿膠湯中,合黃連(lian)苦寒(han)以(yi)瀉心(xin)火。
(四)治厥陰病
厥陰上熱下寒證
(1)麻黃升麻湯證
見證(zheng)、證(zheng)質、證(zheng)治、證(zheng)方(見麻黃條)。
黃芩在(zai)麻(ma)黃升麻(ma)湯中,合知母、葳(wei)蕤、天(tian)冬、石(shi)青、當(dang)歸和(he)芍藥滋陰(yin)清肺,則咽喉不利、唾(tuo)膿血等證可解。
(2)干姜黃(huang)芩黃(huang)連人參湯證(zheng)
證(zheng)見:食(shi)入(ru)即吐,下(xia)利便溏,可伴見口渴,口臭,食(shi)少乏力,腹(fu)脹腹(fu)痛,喜(xi)暖喜(xi)按,舌邊尖紅(hong),苔(tai)黃(huang)(huang)(359)。證(zheng)質為(wei)胃(wei)熱脾寒,寒熱格(ge)拒。治(zhi)用(yong)干姜黃(huang)(huang)芩(qin)黃(huang)(huang)連人參湯,方中黃(huang)(huang)芩(qin)、黃(huang)(huang)連苦寒以清(qing)胃(wei)熱,干姜辛熱溫脾以散寒,人參甘(gan)溫以益中氣,上(shang)熱清(qing)則(ze)(ze)嘔吐止,下(xia)寒消(xiao)則(ze)(ze)下(xia)利除,中氣復則(ze)(ze)升降有(you)序(xu),諸(zhu)藥合用(yong),清(qing)上(shang)溫下(xia),調和脾胃(wei)而(er)諸(zhu)癥自消(xiao)。
(五)治瘧病
1.瘧母證
鱉甲煎丸證
見(jian)證(zheng)(zheng)(zheng)、證(zheng)(zheng)(zheng)質、證(zheng)(zheng)(zheng)治、證(zheng)(zheng)(zheng)方(見(jian)鱉甲(jia)條)。
黃芩在鱉甲煎丸中(zhong),配柴(chai)胡疏肝清熱,和解(jie)少陽。
2.瘧病發渴證
《外(wai)臺秘要》柴胡(hu)去半(ban)夏加栝萎湯證(zheng)
見(jian)證(zheng)、證(zheng)質、證(zheng)治、證(zheng)方(fang)(見(jian)柴胡條)。
黃芩在(zai)《外臺秘要(yao)》柴胡去半(ban)(ban)夏加栝(gua)蔞湯(tang)中,合(he)柴胡、人參(can)等為小柴胡湯(tang)和(he)解少陽,去半(ban)(ban)表半(ban)(ban)里之邪。
(六)治中風病
1.大風證
侯氏黑散證
見證(zheng)、證(zheng)質、證(zheng)治、證(zheng)方(見菊花(hua)條(tiao))。
黃芩在侯氏(shi)黑散(san)中,配牡(mu)蠣清熱斂陰。
2.手足拘急證
《備(bei)急千金(jin)要(yao)方》三黃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zhi)、證方(見黃(huang)芪條)。
黃芩在《備急千金要方》三(san)黃湯中,苦寒(han)清熱降火。
{七}治虛勞病
虛勞兼瘀血證
大黃蟅蟲丸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大(da)黃條)。
黃芩在大黃蟅(zhe)蟲丸中(zhong),清瘀熱。
{八)咳嗽上氣病
留飲迫肺證
見(jian)證、證質、證治、證方(fang)(見(jian)澤漆(qi)條)。
黃芩在澤漆湯中,清泄肺熱。
(九)奔豚氣病
肝熱奔豚證
奔豚湯證
見證、證質、證治、證方(見李根(gen)白皮條(tiao))。
黃芩在奔豚湯(tang)中(zhong),合(he)葛根(gen)清肝(gan)瀉火。
(十)治吐衄血病
熱盛吐衄證
瀉心湯證
見(jian)證、證質、證治(zhi)、證方(見(jian)大黃條(tiao))。
黃芩在瀉心湯(tang)中,合(he)黃連(lian)大(da)苦大(da)寒,清泄心胃實火。
(十一)虛寒便血證
黃土湯證
見證(zheng)(zheng)(zheng)、證(zheng)(zheng)(zheng)質(zhi)、證(zheng)(zheng)(zheng)治、證(zheng)(zheng)(zheng)方(見黃土條(tiao))。
黃芩在(zai)黃土(tu)湯中,苦寒(han)堅陰為反佐,制約白術(shu)、附子溫(wen)燥耗血(xue)動血(xue)之弊。
(十二)治吐利病
中寒腸熱證
《外臺秘要》黃芩湯
見證(zheng):胃(wei)(wei)脘痞(pi)滿時(shi)痛,嘔(ou)逆(ni)吐涎,腹痛下利(li)黏(nian)稠肛熱者(十(shi)七-附(fu))。證(zheng)質為胃(wei)(wei)中(zhong)(zhong)虛寒而腸(chang)中(zhong)(zhong)實熱。治用《外臺(tai)秘要》黃(huang)芩(qin)湯。方中(zhong)(zhong)黃(huang)芩(qin)清(qing)腸(chang)止(zhi)利(li);干姜(jiang)溫陽散寒;半夏(xia)(xia)降逆(ni)止(zhi)嘔(ou);人(ren)參、大棗補虛利(li)中(zhong)(zhong);桂枝辛(xin)溫佐干姜(jiang)以溫振中(zhong)(zhong)陽,協半夏(xia)(xia)以降逆(ni)氣。諸藥合用,溫胃(wei)(wei)補虛,清(qing)腸(chang)止(zhi)利(li)之效。
黃芩用(yong)于(yu)濕溫發熱、胸悶、口渴(ke)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dan)等(deng)癥。對(dui)(dui)(dui)濕溫發熱,與(yu)(yu)滑石、白(bai)蔻(kou)仁、茯苓等(deng)配合應用(yong);對(dui)(dui)(dui)濕熱瀉痢、腹痛,與(yu)(yu)白(bai)芍、葛根、甘草等(deng)同用(yong);對(dui)(dui)(dui)于(yu)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dan),可(ke)與(yu)(yu)茵陳(chen)、梔子、淡竹葉等(deng)同用(yong)。
黃(huang)芩有清熱安(an)胎作用,黃(huang)芩可用于(yu)胎動(dong)不安(an),常與白術、竹茹(ru)等配(pei)合應用。
黃芩用于熱(re)病高熱(re)煩渴,或肺(fei)熱(re)咳(ke)嗽,或熱(re)盛迫血外溢以及熱(re)毒瘡瘍等。治(zhi)熱(re)病高熱(re),常與黃連、梔(zhi)子等配(pei)伍;治(zhi)肺(fei)熱(re)咳(ke)嗽,可與知(zhi)母、桑白(bai)皮等同(tong)用;治(zhi)血熱(re)妄(wang)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tong)用;對熱(re)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yao)同(tong)用。
1、黃(huang)芩(qin)治小兒心熱驚啼:黃(huang)芩(qin)(去黑心)、人(ren)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fu)一字匕(bi),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fu)(《圣濟總錄(lu)》黃(huang)芩(qin)散)
2、黃芩(qin)治產后血渴,飲(yin)水不(bu)(bu)止:黃芩(qin)(新瓦上焙干)、麥門冬(去心))各半(ban)兩(liang)。上件(jian),細(xi)切。每(mei)服三(san)錢,水一盞半(ban),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bu)(bu)拘時候。(《楊氏家藏方》)
3、黃芩瀉肺火,降隔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wei)末,糊丸(wan),或(huo)蒸(zheng)餅丸(wan)梧子大。服五十(shi)丸(wan)。(《丹溪(xi)心法》清金丸(wan))
4、黃芩(qin)治慢(man)性氣管炎:黃芩(qin)、亭藶子各等分(fen),共為細末,糖(tang)衣(yi)為片,每(mei)片含生藥0.8克(ke),每(mei)日(ri)三次,每(mei)次五片。(內(nei)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zi)料(liao)選編(bian)》)
5、治淋(lin),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zhu)取二升,分(fen)三服。(《千金翼方》)
6、黃芩(qin)治(zhi)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xia)利者:黃芥三(san)兩,芍(shao)藥二(er)兩,甘草二(er)兩(炙),大棗十二(er)枚(mei)(擘),上四(si)味,以水一斗(dou)、煮取三(san)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傷(shang)寒論(lun)》黃芩(qin)湯)
7、治吐血衄血,或(huo)發或(huo)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每(mei)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計(ji)時候,和滓溫(wen)服。(《圣惠方》黃芩散調)
8、黃(huang)芩(qin)治肝(gan)熱生翳,不(bu)拘大(da)人(ren)小兒(er):黃(huang)芩(qin)一兩(liang)(liang)。淡豉三兩(liang)(liang),為未。每服三錢,以熟豬肝(gan)裹吃(chi),溫湯送下,日二服。忌酒、面。(《衛生家寶方》)
9、黃芩(qin)安胎:白術(shu)、黃芩(qin)、炒曲。上為未(wei),粥丸,服。(《丹溪心治》)
10、黃(huang)芩治火丹:杵黃(huang)芩末,水調敷之。(《梅師集驗方(fang)》)
11、治上(shang)呼吸道感染(ran),腸炎(yan):黃芩切(qie)碎,加(jia)四倍(bei)(bei)量(liang)水(shui)浸(jin)泡四小時,過(guo)胳殘渣,再加(jia)二倍(bei)(bei)水(shui)浸(jin)泡兩次,合并濾(lv)液(ye),用(yong)20%明(ming)礬(fan)液(ye)倒入浸(jin)液(ye)中,調節(jie)pH為3.5(每100公(gong)斤黃芩,需明(ming)礬(fan)6~8公(gong)斤),產生黃色沉(chen)淀(dian),靜(jing)置四小時,棄去上(shang)層清液(ye),將沉(chen)淀(dian)物裝人布袋中加(jia)水(shui)過(guo)濾(lv),烘干,粉(fen)碎,造(zao)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fa)資料選編》)
12、黃芩治少陽(yang)頭痛(tong)及太(tai)陽(yang)頭痛(tong),不拘偏正:片黃莽,酒浸透。曬千(qian)為未。每服一(yi)錢,茶(cha)、酒任下(xia)。(《蘭室(shi)秘(mi)藏》小清空(kong)膏)
13、治眉眶痛(tong),屬鳳熱與(yu)痰:黃芩(酒浸,炒)、白芷。上為(wei)未,茶(cha)清(qing)調二錢。(《丹溪心法》)
14、黃芩(qin)治崩(beng)中下(xia)血(xue):黃芩(qin),為細未。每服一錢、燒(shao)秤(cheng)錘淬酒調(diao)下(xia)。(《本事方》)
15、治婦人四十(shi)九歲已后,天癸卻行 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er)兩(重用米醋(cu)(cu),浸七日(ri),炙干,又(you)浸又(you)炙。如(ru)此七次)。為細未,醋(cu)(cu)糊為丸,如(ru)梧桐子(zi)大。每服七十(shi)丸,空心溫酒送下,日(ri)進二(er)服。(《瑞竹堂經驗(yan)方》芩心丸)
16、黃芩(qin)治灸瘡(chuang)血(xue)出(chu):酒炒黃芩(qin)二錢。為未,酒服。(《怪(guai)證奇(qi)方》
1.用量 常用量2—12克(ke)。
最小量18銖(2.2克),如(ru)麻黃(huang)升(sheng)麻湯(tang)。
最(zui)大量3兩(liang)(9克),如(ru)小柴(chai)胡湯(tang),半夏瀉心(xin)湯(tang)。
2.用法(fa) 煎劑(ji),丸劑(ji)。
按:黃(huang)芩苦寒(han)(han),苦能燥濕(shi),寒(han)(han)能清(qing)熱(re)(re)(re)(re)(re),為(wei)清(qing)熱(re)(re)(re)(re)(re)燥濕(shi)常用之品(pin)。入肺(fei)、膽、大腸(chang)經。尤長(chang)于清(qing)瀉少陽膽經和肺(fei)經之熱(re)(re)(re)(re)(re),故(gu)邪(xie)熱(re)(re)(re)(re)(re)犯少陽,往來寒(han)(han)熱(re)(re)(re)(re)(re),口苦咽(yan)干,以(yi)及熱(re)(re)(re)(re)(re)犯肺(fei),身熱(re)(re)(re)(re)(re)咳嗽(sou),痰(tan)黃(huang)黏稠等證,為(wei)必用之品(pin),本品(pin)雖以(yi)清(qing)膽清(qing)肺(fei)為(wei)主,但(dan)通(tong)過適當配(pei)伍,又能清(qing)諸經之熱(re)(re)(re)(re)(re),配(pei)柴胡清(qing)少陽而退寒(han)(han)熱(re)(re)(re)(re)(re);配(pei)芍藥(yao)清(qing)大腸(chang)而止瀉利;配(pei)黃(huang)連清(qing)心涼血而止血;配(pei)大黃(huang)清(qing)熱(re)(re)(re)(re)(re)消痞,配(pei)芍藥(yao)養(yang)血清(qing)肝(gan)而平沖;配(pei)白術可清(qing)濕(shi)熱(re)(re)(re)(re)(re)而安胎;配(pei)阿(a)膠雞子黃(huang),能交通(tong)心腎而安神(shen)等。然苦寒(han)(han)之品(pin),能傷脾胃,若非實證,則不宜用。
本(ben)品生用(yong)(yong),清熱瀉火(huo)力強;炒(chao)用(yong)(yong),寒(han)性(xing)(xing)減(jian)弱可用(yong)(yong)于安胎;酒炒(chao)用(yong)(yong),取其上行而清上焦之(zhi)熱;炒(chao)黑存性(xing)(xing),多用(yong)(yong)于止血。在(zai)應用(yong)(yong)上又有枯(ku)芩(qin)、條芩(qin)之(zhi)分,枯(ku)芩(qin)體輕達上,善清肺火(huo);條芩(qin)體重下達,善清大腸(chang)之(zhi)熱。
黃芩分枯芩與子芩:
枯芩(qin)為生長年(nian)久的宿根,中空而(er)枯,體輕主浮,善清(qing)上焦肺(fei)火,主治肺(fei)熱(re)咳嗽(sou)痰黃。
子芩為生長(chang)年少的子根,體實而堅,質重(zhong)主降,善瀉大腸濕熱(re),主治(zhi)濕熱(re)瀉痢腹痛。
《神農本草(cao)經》:“主諸熱黃疸,腸(chang)澼泄(xie)痢……下(xia)血(xue)閉,惡(e)瘡疽蝕火(huo)瘍(yang)。”
《本草綱(gang)目》引《名醫(yi)別錄》:“療痰熱,胃中熱。”
《珍(zhen)珠囊》:“涼心,治(zhi)肺(fei)中濕熱(re),瀉肺(fei)火(huo)上逆(ni)……安胎。”
《本草綱(gang)目》:“治(zhi)風(feng)熱,濕熱,頭痛(tong),奔豚熱痛(tong),火咳肺(fei)痿,喉腥,諸失(shi)血。”
1.據化(hua)學分析 黃(huang)芩含黃(huang)芩苷(gan)、黃(huang)芩素、漢黃(huang)芩素等。
2.據藥理研究
(1)本品有解熱,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
(2)本(ben)品有擴張血管,而有降低血壓(ya)的作用。
(3)本品(pin)所含黃(huang)芩苷有(you)鎮靜作用,并能降低(di)毛細血管(guan)的通透(tou)性,故能止(zhi)血;黃(huang)芩苷分解(jie)后產生黃(huang)芩苷元及葡萄(tao)糖(tang)醛(quan)酸,黃(huang)芩苷元有(you)利尿作用,葡萄(tao)糖(tang)醛(quan)酸有(you)解(jie)毒作用。
(4)本(ben)品對(dui)有利膽及升高血糖作用(yong)。
3.據抗菌(jun)(jun)(jun)(jun)試驗 本品抗菌(jun)(jun)(jun)(jun)譜(pu)較廣,對白喉桿(gan)(gan)菌(jun)(jun)(jun)(jun)、葡萄球(qiu)菌(jun)(jun)(jun)(jun)、溶血性(xing)鏈球(qiu)菌(jun)(jun)(jun)(jun)、肺炎(yan)雙球(qiu)菌(jun)(jun)(jun)(jun)、腦膜(mo)炎(yan)雙球(qiu)菌(jun)(jun)(jun)(jun)及(ji)傷(shang)寒桿(gan)(gan)菌(jun)(jun)(jun)(jun)、痢(li)疾桿(gan)(gan)菌(jun)(jun)(jun)(jun)、百(bai)日咳桿(gan)(gan)菌(jun)(jun)(jun)(jun)等都有(you)(you)較強的(de)抑制(zhi)作(zuo)用(yong),對多數皮膚真菌(jun)(jun)(jun)(jun)及(ji)流感病(bing)毒(du)也有(you)(you)抑制(zhi)作(zuo)用(yong),而抑菌(jun)(jun)(jun)(jun)的(de)成分為黃芩(qin)苷元。
4.現代臨(lin)床 主治(zhi)支氣(qi)管肺炎(yan)(yan),病毒性(xing)(xing)心肌炎(yan)(yan),室性(xing)(xing)心動(dong)過(guo)速,急性(xing)(xing)膽囊炎(yan)(yan),急性(xing)(xing)胃炎(yan)(yan),急性(xing)(xing)胰腺炎(yan)(yan),急性(xing)(xing)結膜(mo)炎(yan)(yan),急性(xing)(xing)中耳(er)炎(yan)(yan),習慣性(xing)(xing)流產,細菌性(xing)(xing)痢疾,功能性(xing)(xing)子(zi)宮(gong)出血等。
黃(huang)芩(qin)苦寒(han)傷(shang)胃,脾胃虛(xu)(xu)寒(han)者不宜使用。 脾肺虛(xu)(xu)熱(re)者忌之黃(huang)芩(qin)。凡(fan)中寒(han)作泄,中寒(han)腹(fu)痛,肝腎(shen)虛(xu)(xu)而少腹(fu)痛,血(xue)虛(xu)(xu)腹(fu)痛,脾虛(xu)(xu)泄瀉,腎(shen)虛(xu)(xu)溏瀉,脾虛(xu)(xu)水腫,血(xue)枯經閉(bi),氣虛(xu)(xu)小(xiao)水不利,肺受(shou)寒(han)邪(xie)喘咳,及血(xue)虛(xu)(xu)胎不安,陰(yin)虛(xu)(xu)淋露,法并禁用。
今天給各位分享生黃芩的功效與作用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生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點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收藏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1、黃芩的功效與作用2、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3、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黃芩的功效有哪些4、黃芩的功效和作用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5、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適宜食用黃芩?6、黃芩的作用與功效黃芩對人體的好處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黃芩還可以稱為山茶根,是一味營養價值很高的中藥材,那么黃芩有什么功效與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解毒
據中醫研究顯示,黃芩具有解熱的功能,對清熱解毒有很好的功效。
2、抗炎
黃芩中的黃芩素、黃芩苷可以抑制急性炎癥反應和炎癥模型滲出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3、降低血壓
黃芩中的.酊劑、浸劑、煎劑、醇或水提取物、黃芩甙均可引起降壓作用。
4、利尿
黃芩里的甙元最強,漢黃芩素次之。
黃芩醇提取物及煎劑亦有利尿作用。
5、抗菌
黃芩能夠具有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的抑制作用。
6、抗病毒
黃芩可以有效的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7、安胎
黃芩有清熱安胎的功效,適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伍使用效果更佳。
8、抗癌作用
黃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癌細胞的產生和擴散具有抑制作用。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黃芩別稱山茶根、土金茶根等,為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下面我分享了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黃芩的藥用功效
1、清熱燥濕:用于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2、瀉火解毒:用于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咳嗽、熱盛迫血外溢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黃芩的藥理作用
1、抗炎作用:黃芩苷、黃芩素對關節炎癥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黃芩素對類風濕關節炎、γ-球蛋白變性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與D-青霉胺相似。
2、抗菌作用:黃芩黃酮類成分具有顯著的廣譜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蟲的作用,但也有報道黃芩無明顯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較弱的抗菌作用。
3、抗凝作用:黃芩黃酮有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能抑制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因而有抗凝血作用。
4、安胎作用:黃芩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合應用,同時黃芩對中樞抑制能夠起到鎮靜的作用。
5、抗癌作用:黃芩有抗癌作用,其乙醚提物對Ll210有細胞毒作用,其所含白楊素對人體鼻咽癌KB細胞有細胞毒活性。
6、保肝作用:黃芩有顯著的保肝作用,其含有的某些成分還能促進家兔膽汁分泌,使血中高膽紅素含量降低,起到利膽作用。
7、降脂作用:黃芩黃酮能使動物血清中升高的轉氨酶ALT、AST顯著下降,黃芩新素可明顯降低高脂血癥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和肝內甘油三酯并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轉化。
8、降壓作用:黃芩含有的某些成分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擴張血管而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對腎性高血壓犬也有顯著的降壓作用。
黃芩的食用方法
1、黃芩蒸豬腰
【材料】豬腰2個,黃芩12克,調料適量。
【做法】①將豬腰切開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
②將豬腰與黃芩共置瓷器內,酌加調料,隔水用旺火蒸至豬腰熟透,去黃芩,分2次食用,5日為1療程。
【功效】補腎、清熱、安胎,適用于血熱之先兆流產。
2、胡連黃芩粥
【材料】胡黃連、黃苓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①將胡黃連、黃芩擇凈,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
②粳米入藥汁中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功效】清熱燥濕,適用于肝膽濕熱型血脂異常。
黃芩的配伍應用
1、配柴胡: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徹。
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
二藥合用,通調表里,和解少陽,清泄少陽之熱邪。
2、配白術:黃芩苦寒而降,清熱燥濕,去熱安胎。
白術甘溫味厚,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補牌安胎。
二藥相伍,一補一瀉,一溫一寒,相互制約,相互促進,齊奏清熱安胎之功效。
3、配半夏:黃芩苦寒清熱,半夏辛散降逆,二藥參合,一寒一溫,苦降辛開,從而使陰陽和、升降順、痞氣消。
4、配黃連:黃芩苦寒,善清上焦濕熱,主清肺火。
黃連大苦大寒,主治濕火郁結,主清心火。
濕熱在里,以黃連清濕生之熱,黃芩解熱生之濕,二藥參合,相互益彰。
黃芩的藥用選方
1、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
搗羅為散。
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
2、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
3、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
4、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干為末。
每服一錢,茶、酒任下。
5、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6、治吐血衄血或發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
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不計時候,和滓溫服。
7、治肝熱生: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
每服三錢,以熱豬肝襄吃,溫揚送下,日二撮。
忌酒,面。
8、治產后血渴、飲水不止:黃芩、麥門冬各半兩。
上件,細切。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猜你喜歡:
1.哪些人不能吃黃芪功效有哪些
2.黃芩茶的功效與作用
3.黃芩的功效和作用
4.中藥黃芩的功效作用禁忌和適用人群
5.黃芩的功效作用及藥用價值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黃芩的功效有哪些1、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其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解熱、抑菌、抗炎、緩解氣管收縮、保肝、利膽、降壓、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氧化、抗過敏等作用。
2、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
中醫學認為,黃芩苦,寒。
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疽,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病癥。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1、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2、它的具體應用主要有:用于濕溫暑濕、濕熱痞悶、黃疸瀉痢。
黃芩苦寒、清熱燥濕,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濕熱,用于治療濕溫暑濕、濕熱郁阻、胸脘痞悶、惡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
一般可以考慮滑石、白蔻仁、通草等藥物配伍。
3、用于肺熱咳嗽、熱病煩渴。
黃芩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若肺熱壅遏、肺失清降、咳嗽痰稠,一般單用即可有效,如清金丸。
也可以配伍桑白皮、知母、麥冬等藥物。
4、用于癰腫瘡毒、咽喉腫痛。
黃芩有較強的瀉火解毒之力,治火毒熾盛的癰腫腫毒、咽喉腫痛,常常與銀花、連翹、牛蒡子、板藍根等藥物相須為用。
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適宜食用黃芩?一、黃芩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呢
黃芩能夠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因為黃芩苷,提高巨噬細胞、NK細胞功能。
那黃芩有什么食用方法?不知道的,就一起跟著媽網百科去看看吧。
1、阿膠黃芩湯
功效:秋燥。
肺燥腸熱,上則喉癢干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泄瀉,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鞭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紋。
材料:青子芩15克、甜杏仁10克、陳阿膠15克、生桑皮10克、生白芍5克、甘蔗梢25克、生甘草4克、鮮車前草25克。
做法:先用生糯米30克,開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
2、黃芩泡酒
功效:清熱燥濕,涼血解毒止痛,治療復發性口瘡。
材料:黃芩20g冰片2g
用法:使用時用棉簽蘸藥酒涂于口瘡處,每日三四次。
3、黃芩花茶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抗炎抗變態反應,降壓、利尿,利膽解痙,鎮靜。
治熱病煩躁;濕熱瀉痢、黃疸;熱淋;目赤腫痛;癰腫疔瘡;肺炎;肝炎;腎炎。
材料:黃芩6g、綠茶3g。
做法:將黃芩用200ml水煎沸后,沖泡綠茶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也可直接沖泡飲用。
4、黃芩燉豬腰
材料:黃芩9克,豬腰2個。
做法:將豬腰洗凈去腰臊切片,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每片再切成三片,與黃芩一起放進陶瓷罐隔水旺火清燉至豬腰煮熟,吃豬腰喝湯。
二、黃芩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
黃芩有什么功效與作用?黃芩,以根入藥,并入選中國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下面媽網百科告訴你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1、黃芩味苦,性寒。
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2、抗菌:黃芩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3、抗病毒:黃芩能夠抑制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4、抗炎:黃芩素、黃芩苷能夠抑制急性炎癥反應。
(1)機制:抑制炎性介質產生、釋放。
(2)抑制組胺釋放
(3)抗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前列腺素E(PGE)、白細胞三烯(LT)的生成,減輕炎性介質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白細胞的趨化作用。
5、黃芩藥性寒涼,清熱瀉火,安胎,用治胎熱所致的胎動不安。
6、續斷藥性微溫,補肝腎,安胎,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胎動不安。
7、黃芩對中樞抑制,能夠起到鎮靜的作用。
三、黃芩的宜忌人群有哪些呢
黃芩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黃芩性味苦寒,被古代名醫朱丹溪視為“安胎妙藥”,在懷孕的期間可以用來清熱涼血、除胎熱。
那么黃芩有哪些宜忌人群?下面媽網百科告訴你吧。
1、黃芩的適宜人群:黃芩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因此有此癥狀者可適用黃芩。
清熱多用生黃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熱可用酒黃芩;止血則多用黃芩。
2、黃芩的禁忌人群:黃芩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脾肺虛熱、血虛腹痛等帶有這些癥狀的患者不要服用黃芩,否則的話,會導致不良的反應,從而傷及身體健康。
3、黃芩用藥禁忌:脾肺虛熱者忌之黃芩。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小貼士
黃芩食物相克:黃芩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四、黃芩有沒有副作用呢
黃芩可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
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那么黃芩有沒有副作用呢?下面小編來為你解答吧。
黃芩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而黃芩的副作用主要體現有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黃芩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腸道感染、肝膽系統感染。
具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的功效。
另外,黃芩有較廣的抗菌活性,對皮膚真菌亦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是藥三分毒,適量就好,過量了,也不免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黃芩的作用與功效黃芩對人體的好處1、黃芩的功效有清熱燥濕、涼血活血等,還可以起到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等,還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失眠、胎動不安等癥狀。
主要適用于高血壓、膽囊炎等疾病的治療,效果尚佳。
2、用于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于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梔子、淡竹葉等同用。
關于生黃芩的功效與作用和生黃芩的功效與作用點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收藏本站。
1、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2、《本草經疏》:脾肺虛熱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更多關于黃(huang)芩(qin)功(gong)效與副作用,進入:/ask/43172a161605390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_11/89933.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ban)(ban)權(quan),注(zhu)重分(fen)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fa)核實真實出處,未能(neng)及(ji)時與作(zuo)者取得聯(lian)系,或(huo)有版(ban)(ban)權(quan)異議的(de),請(qing)(qing)聯(lian)系管理員,我們(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lai)自于(yu)網(wang)絡,轉(zhuan)載(zai)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de),若(ruo)有來(lai)源(yuan)標注(zhu)錯誤或(huo)侵犯(fan)了您(nin)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qing)(qing)立即通知我們(men)(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nin)表(biao)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