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中醫健康

六經辨證與臟腑八綱衛氣營血辨證的關系

道(dao)醫 2023-06-24 22:07:15

作者:潘澄濂

首先談兩個問題:

 1.關于傷寒與溫病的區別 ?“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這個名詞,有(you)(you)廣義(yi)和狹(xia)義(yi)之分(fen),所(suo)以 《難經?五(wu)十八(ba)難》說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有(you)(you)幾,其(qi)脈(mo)有(you)(you)變不(bu)(bu)?然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有(you)(you)五(wu),有(you)(you)中風,有(you)(you)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有(you)(you)濕溫(wen),有(you)(you)熱(re)病(bing)(bing),有(you)(you)溫(wen)病(bing)(bing),其(qi)所(suo)苦各(ge)不(bu)(bu)同。”這里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有(you)(you)五(wu)的(de)“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就(jiu)是指 廣義(yi)的(de)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張(zhang)仲景著論(lun)以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為(wei)名,就(jiu)是這個意思。下面所(suo)謂的(de)“有(you)(you)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 的(de)“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可能(neng)就(jiu)是《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論(lun)》所(suo)說的(de)“太陽病(bing)(bing),或(huo)(huo)已(yi)發(fa)熱(re),或(huo)(huo)未發(fa)熱(re),必惡寒(han)(han)體 痛,嘔(ou)逆,脈(mo)陰陽俱緊者,名曰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的(de)傷(shang)(shang)(shang)寒(han)(han)。它(ta)與“太陽病(bing)(bing),發(fa)熱(re)而渴,不(bu)(bu)惡寒(han)(han) 者,為(wei)溫(wen)病(bing)(bing)”的(de)狹(xia)義(yi)溫(wen)病(bing)(bing),其(qi)臨床表(biao)現,顯有(you)(you)區別。

但是,由于醫學(xue)科學(xue)的(de)(de)(de)不斷發展,到(dao)了明、清時(shi)代(dai)的(de)(de)(de)醫家(jia)認識到(dao)發熱,是多(duo) 種(zhong)急性傳染病(bing)(bing)主要的(de)(de)(de)共(gong)有癥狀。根據(ju)《素問?熱論》“今夫熱病(bing)(bing)者,皆傷寒之 類也”的(de)(de)(de)理(li)論,把(ba)秦、漢時(shi)代(dai)的(de)(de)(de)狹(xia)義(yi)溫病(bing)(bing),上升為廣義(yi)。對一般具有發熱的(de)(de)(de)急 性傳染病(bing)(bing),幾乎多(duo)稱之為溫病(bing)(bing),且(qie)有取代(dai)廣義(yi)傷寒的(de)(de)(de)趨勢。然(ran)而(er),狹(xia)義(yi)傷寒和(he) 狹(xia)義(yi)溫病(bing)(bing)的(de)(de)(de)證治,有其差異,不容(rong)混淆。

2.辨病與辨證的關系 ? 疾病(bing)是由各種致病(bing)因(yin)(yin)素(包括內(nei)因(yin)(yin)和外(wai)因(yin)(yin))所引起 的一(yi)個(ge)綜(zong)合、復雜的過程。在這方面既有(you)病(bing)理改變,(另一(yi)方面)又有(you)生理防御性(xing) 活動,以功(gong)能障礙為特征,使(shi)人體(ti)對外(wai)界(jie)環境的適應力受到限制(zhi)和勞動力降低。

辨病(bing):是(shi)(shi)根(gen)據患者(zhe)的(de)病(bing)史,臨(lin)床(chuang)表現,結(jie)合每方面的(de)物理化學的(de)實驗(yan)檢查, 對疾病(bing)作(zuo)出確診(zhen)。例如(ru)流(liu)行(xing)性腦(nao)脊(ji)髓膜炎(yan)與乙型(xing)腦(nao)炎(yan),臨(lin)床(chuang)表現雖均(jun)有發熱、 頭(tou)痛、抽(chou)搐等癥狀,但從(cong)其(qi)發病(bing)季節,癥狀特點(dian)、血(xue)液(ye)(ye)、腦(nao)脊(ji)液(ye)(ye)檢査,特別(bie)是(shi)(shi)檢出 病(bing)原體,或血(xue)清(qing)補體結(jie)合試驗(yan)、中和(he)試驗(yan)等的(de)綜合分析,對孰(shu)為(wei)(wei)流(liu)行(xing)性腦(nao)脊(ji)髓 膜炎(yan),孰(shu)為(wei)(wei)乙型(xing)腦(nao)炎(yan),不(bu)難鑒別(bie),作(zuo)出確診(zhen)。這(zhe)就是(shi)(shi)現代醫學的(de)診(zhen)斷學,也就是(shi)(shi) 這(zhe)里所指的(de)辨病(bing)法。它不(bu)僅是(shi)(shi)臨(lin)床(chuang)醫務人員(yuan)的(de)首要任務,而且(qie)也是(shi)(shi)研究中醫 中藥(yao)臨(lin)床(chuang)工作(zuo)者(zhe)的(de)一項關(guan)鍵性問(wen)題(ti)。

祖國(guo)醫學對疾病(bing)(bing)的認識(shi)(shi)雖有瘧疾、痢疾、麻(ma)疹等病(bing)(bing)名(ming),由于歷史條件的關 系,在外感(gan)病(bing)(bing)方面如:傷寒、溫病(bing)(bing)、濕溫等;在雜病(bing)(bing)方面如:痰飲(yin)、咳(ke)嗽、水氣、積聚等,大部(bu)是以證為基礎,來(lai)認識(shi)(shi)疾病(bing)(bing)。

證(zheng)(zheng):一般(ban)是由(you)兩種(zhong)以上(shang)的(de)(de)(de)癥狀組(zu)合而成。雖不(bu)(bu)能全面(mian)地(di)反(fan)映(ying)某一疾(ji)病(bing)的(de)(de)(de) 本質,特別(bie)是對病(bing)理(li)改變的(de)(de)(de)認識,有(you)其不(bu)(bu)足之處,這是要承認的(de)(de)(de),但是,中醫對 疾(ji)病(bing)的(de)(de)(de)觀(guan)察,很重視(shi)整體和局部的(de)(de)(de)關系(xi)(xi),致病(bing)因素(su)和抗病(bing)力的(de)(de)(de)關系(xi)(xi),外界環境 和發病(bing)的(de)(de)(de)關系(xi)(xi),所以中醫辨(bian)(bian)證(zheng)(zheng),不(bu)(bu)論運用六經、臟腑氣(qi)血或衛氣(qi)營血的(de)(de)(de)辨(bian)(bian)證(zheng)(zheng)法 則,都(dou)以上(shang)面(mian)的(de)(de)(de)幾(ji)種(zhong)關系(xi)(xi)作為(wei)前提(ti),來(lai)辨(bian)(bian)別(bie)八(ba)綱的(de)(de)(de)屬性,為(wei)治療提(ti)供依據。從 證(zheng)(zheng)的(de)(de)(de)普遍(bian)性中求其特殊性,因此,有(you)同病(bing)異(yi)(yi)治’異(yi)(yi)病(bing)同治的(de)(de)(de)辨(bian)(bian)證(zheng)(zheng)論治方(fang)法。

由于病(bing)(bing)(bing)是一(yi)個(ge)綜合而復(fu)雜(za)的(de)(de)過(guo)(guo)程(cheng)。所以有(you)許多(duo)的(de)(de)疾病(bing)(bing)(bing),在(zai)其發(fa)生和(he)發(fa)展 過(guo)(guo)程(cheng)中可(ke)(ke)以先后或同時發(fa)生兩種以上(shang)的(de)(de)證(zheng)(zheng),這(zhe)就(jiu)要(yao)用全力找(zhao)出(chu)其主要(yao)矛(mao)盾和(he) 主要(yao)矛(mao)盾方(fang)面,而給予治療(liao)。特別是證(zheng)(zheng),可(ke)(ke)在(zai)某(mou)一(yi)病(bing)(bing)(bing)的(de)(de)過(guo)(guo)程(cheng)中而出(chu)現,也可(ke)(ke)在(zai) 另一(yi)病(bing)(bing)(bing)的(de)(de)過(guo)(guo)程(cheng)中而存(cun)在(zai),這(zhe)從傳染(ran)性肝炎或膽(dan)囊炎病(bing)(bing)(bing)程(cheng)中有(you)的(de)(de)出(chu)現黃疽(ju),有(you)的(de)(de) 不(bu)出(chu)現黃疸的(de)(de)例子(zi),可(ke)(ke)以看出(chu)病(bing)(bing)(bing)與證(zheng)(zheng)的(de)(de)關系(xi)。

但是(shi),目(mu)(mu)前已發現有(you)些(xie)病’它們的(de)自覺(jue)癥狀(zhuang)(zhuang)不(bu)很明(ming)顯,而客(ke)觀檢查(cha)有(you)異常(chang); 相反也(ye)有(you)自覺(jue)癥狀(zhuang)(zhuang)明(ming)顯,而客(ke)觀檢査無異常(chang)(可能(neng)是(shi)目(mu)(mu)前檢査條件限制的(de)關 系),在這樣(yang)的(de)情況下,對(dui)前者(zhe)(zhe),就要著眼于病;對(dui)后者(zhe)(zhe),要著眼于證,總的(de)來 說,辨(bian)病與辨(bian)證相結(jie)合,為探索(suo)病機,提(ti)高療效,有(you)其(qi)廣闊的(de)前途,毋庸置疑。

對(dui)以(yi)上兩個問(wen)題有(you)所認識,不(bu)僅可以(yi)破(po)除經方(fang)派和時方(fang)派的(de)界線,而且有(you) 利(li)于(yu)中西醫結合,尤其是對(dui)各種(zhong)的(de)辨(bian)證法(fa)則,相(xiang)互(hu)貫通起來,取(qu)長補(bu)短(duan),靈活運(yun) 用(yong)于(yu)臨床,確有(you)意義。

從(cong)六(liu)經(jing)與臟腑八(ba)綱(gang)衛氣營血辨(bian)證的(de)(de)關系(xi)表(biao)來看,六(liu)經(jing)辨(bian)證是以經(jing)絡而命(ming) 名(ming)。蓋經(jing)絡既(ji)有臟腑之(zhi)隸屬,又與六(liu)氣和(he)八(ba)綱(gang)有相關,含義深(shen)遠。所以分太陽 病,少(shao)陽病等(deng),是將各種(zhong)疾病的(de)(de)發生和(he)發展過程中,從(cong)其(qi)演變的(de)(de)癥征,概括出六(liu) 種(zhong)不同的(de)(de)類型,以指導臨床,到目前為止,仍(reng)是行之(zhi)有效的(de)(de)。

太陽(yang)病的(de)主癥和(he)主脈(mo)(mo)是:“脈(mo)(mo)浮(fu)、頭項強痛(tong)而惡寒(han)。”這些脈(mo)(mo)癥,多見(jian)于(yu)急 性傳染病的(de)初期,在八綱分(fen)類,是隸屬(shu)于(yu)表(biao)證。但是它也存在著兩種不同屬(shu) 性,即寒(han)化的(de)和(he)熱(re)化的(de),而且也還有表(biao)虛和(he)表(biao)實的(de)區別,所以《傷寒(han)論》太陽(yang)病 篇(pian)有傷寒(han)、中風(feng)、溫病之分(fen),就是這個(ge)意(yi)思。

太陽病的表證,與(yu)溫(wen)病學(xue)說的衛(wei)分證,是否近似(si)?目(mu)前認識(shi)尚不一致。從 證的觀點,雖同(tong)隸屬于(yu)表證,但《傷寒論》的太陽病偏重(zhong)于(yu)寒化證;溫(wen)熱(re)家的衛(wei) 分證,重(zhong)在熱(re)化證,有其一定的差異(yi)。

特別是太(tai)陽(yang)病(bing)的(de)麻(ma)(ma)黃(huang)湯證(zheng)、大青(qing)龍(long)湯證(zheng)、麻(ma)(ma)杏甘石湯證(zheng)等,均有(you)喘咳的(de)適(shi) 應(ying)證(zheng)。實踐證(zheng)明,這些(xie)以麻(ma)(ma)黃(huang)所組(zu)成(cheng)的(de)方劑,治療(liao)呼吸道(dao)感染的(de)疾(ji)病(bing),確具有(you) 一(yi)定的(de)療(liao)效。所以將(jiang)這些(xie)呼吸道(dao)病(bing)變的(de)證(zheng)治,列人于太(tai)陽(yang)病(bing)范疇,是依據(ju)“肺(fei) 合皮(pi)毛”,“肺(fei)開竅于鼻”等的(de)理(li)論而來的(de)。葉(xie)香(xiang)巖《外感溫熱篇》所說(shuo)的(de)“溫 邪上受,首先犯肺(fei)”,與它(ta)似(si)如出一(yi)轍(che)。但是,急性傳染病(bing)除經(jing)呼吸道(dao)傳播(bo)外,

尚有經皮(pi)膚、黏膜及消化(hua)道傳播(bo),認為只(zhi)有“犯肺”,也(ye)是片面(mian)的。

膀(bang)胱(guang)屬足太陽經,所以《傷寒論》將小便不(bu)利,少腹硬(ying)滿(man)的(de)泌尿功能障(zhang)礙的(de) 病變,也(ye)列(lie)入于太陽病篇,體現經絡與臟腑相關學說(shuo)。正由(you)于這個關系(xi),后世某 些醫(yi)學提出了傷寒傳(chuan)(chuan)足不(bu)傳(chuan)(chuan)手(shou),溫病傳(chuan)(chuan)手(shou)不(bu)傳(chuan)(chuan)足的(de)說(shuo)法,然乎否乎?值得商榷。

少(shao)陽經是與膽和(he)三焦(jiao)相關。少(shao)陽病(bing)的(de)(de)(de)提綱“ 口苦、咽(yan)干、目眩”,我(wo)認為在 臨床辨證上,僅可作參考。它的(de)(de)(de)主(zhu)(zhu)癥主(zhu)(zhu)脈(mo)是:“胸脅苦滿,往來寒熱(re),嘿(hei)嘿(hei)不欲(yu) 飲(yin)食。”八綱分析,是隸屬于半(ban)表半(ban)里(li),半(ban)虛半(ban)實證,這(zhe)可從它的(de)(de)(de)主(zhu)(zhu)方——小(xiao)柴(chai) 胡湯所組成藥物的(de)(de)(de)性能和(he)功效說明問題。

少(shao)陽病(bing)(bing)在(zai)溫熱(re)家的(de)(de)(de)(de)衛氣營血辨證(zheng)(zheng),是屬氣分證(zheng)(zheng)的(de)(de)(de)(de)一(yi)種類型。目前,臨床上 有(you)許(xu)多疾(ji)病(bing)(bing),如膽囊炎(yan),胰腺炎(yan),胸膜炎(yan)等(deng),從少(shao)陽病(bing)(bing)辨證(zheng)(zheng)著手,尋找有(you)效療(liao)法。 此(ci)外(wai),在(zai)急性(xing)傳(chuan)染(ran)病(bing)(bing),如傳(chuan)染(ran)性(xing)肝炎(yan),瘧疾(ji),鉤端螺旋體病(bing)(bing)等(deng),出現少(shao)陽病(bing)(bing)的(de)(de)(de)(de)證(zheng)(zheng) 型者,應(ying)用柴胡為主(zhu)的(de)(de)(de)(de)制劑而治療(liao),獲得較好療(liao)效的(de)(de)(de)(de)報道,已屢(lv)見不(bu)鮮。由此(ci) 可見,少(shao)陽病(bing)(bing)的(de)(de)(de)(de)證(zheng)(zheng)治在(zai)急性(xing)傳(chuan)染(ran)病(bing)(bing)和部分消(xiao)化系統疾(ji)病(bing)(bing)中占有(you)一(yi)定的(de)(de)(de)(de)地位。 但是,有(you)些(xie)人囿(you)于柴胡傷(shang)肝陰(yin)的(de)(de)(de)(de)說法,即使遇(yu)到少(shao)陽病(bing)(bing),不(bu)敢應(ying)用柴胡劑,這與 對柴胡的(de)(de)(de)(de)性(xing)能和作(zuo)用認(ren)識不(bu)夠有(you)關,值得作(zuo)進(jin)一(yi)步探(tan)討。

陽(yang)明病的主(zhu)癥是(shi)(shi)胃(wei)家實(shi)”。但(dan)是(shi)(shi),在《傷寒(han)論》還(huan)有“身熱(re),汗自出,不(bu)惡(e) 寒(han)、反惡(e)熱(re)”的外證(zheng)(zheng)(一(yi)般稱為“經證(zheng)(zheng)”)。八綱辨(bian)證(zheng)(zheng)是(shi)(shi)屬(shu)里、實(shi)、熱(re)證(zheng)(zheng),不(bu)論哪一(yi)種 熱(re)性傳染病,若其臨(lin)床表現:日(ri)晡潮熱(re),不(bu)大便,或熱(re)結旁流(liu),腹硬(ying)滿(man),舌黃燥,或 芒刺,脈滑實(shi)等,在中醫辨(bian)證(zheng)(zheng)就是(shi)(shi)屬(shu)于陽(yang)明腑實(shi)證(zheng)(zheng),根據病情輕重’選用大、小承 氣(qi)湯急下以(yi)救津。如(ru)果無大便燥結,腹不(bu)硬(ying)滿(man),僅是(shi)(shi)發熱(re)不(bu)惡(e)寒(han),口(kou)渴(ke)、舌干(gan)苔黃 質紅、脈滑大,這是(shi)(shi)陽(yang)明經證(zheng)(zheng),一(yi)般以(yi)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之清(qing)熱(re)以(yi)滋陰。

陽明病(bing)在溫(wen)熱家(jia)的(de)衛(wei)氣(qi)營血(xue)辨證(zheng),是隸屬于氣(qi)分(fen)熱化證(zheng),也(ye)是急性傳(chuan)染(ran)病(bing) 趨(qu)向極(ji)期(qi)階段的(de)表現。由(you)于溫(wen)熱家(jia)對(dui)溫(wen)病(bing)的(de)治療(liao),重視救陰,所以(yi)創制了增(zeng)液 湯(tang)(tang)(tang),清(qing)營湯(tang)(tang)(tang)等的(de)清(qing)熱養(yang)陰劑。又如對(dui)兼有陽明腑實證(zheng)的(de),則有增(zeng)液承氣(qi)湯(tang)(tang)(tang)、黃 龍(long)湯(tang)(tang)(tang)之類的(de)一面(mian)攻下逐穢,一面(mian)滋養(yang)津液。這于急性傳(chuan)染(ran)病(bing)的(de)療(liao)法方(fang)面(mian),增(zeng)添 了不少新的(de)方(fang)法,以(yi)彌補白(bai)虎、承氣(qi)的(de)不足。

白虎湯的(de)(de)主藥石膏,承氣湯的(de)(de)主藥大黃,皆(jie)是(shi)(shi)中醫(yi)歷來(lai)(lai)治(zhi)疫(yi)的(de)(de)要藥。王學 權《重慶堂隨筆(bi)》說(shuo):石膏,余師愚以為治(zhi)疫(yi)要藥,而吳又可(ke)(ke)(ke)治(zhi)疫(yi)專以大黃。可(ke)(ke)(ke) 見雖(sui)同(tong)(tong)稱為疫(yi),但其致病因素(su),病變機(ji)理(li),臨床表現等,各有(you)不同(tong)(tong),故治(zhi)亦各殊, 實(shi)踐證明,臨床上如對乙型腦炎、流(liu)行(xing)性(xing)腦脊髓(sui)膜炎之類(lei)的(de)(de)疾病,多宗余師愚 的(de)(de)方法(fa);治(zhi)傷(shang)寒(han)、副傷(shang)寒(han),暴發性(xing)肝炎之類(lei)的(de)(de)疾病,可(ke)(ke)(ke)取(qu)法(fa)吳又可(ke)(ke)(ke)。總(zong)的(de)(de)來(lai)(lai)說(shuo), 都是(shi)(shi)在《傷(shang)寒(han)論》陽明病證治(zhi)的(de)(de)基礎上而發展起來(lai)(lai)的(de)(de)。

值得注意的(de)是(shi)陽(yang)明病雖屬氣(qi)分熱(re)化證,但極易傷(shang)津(jin)耗液,使邪熱(re)陷人心 包,而引起昏迷,疼厥等危重癥狀(zhuang)。對這種昏迷、痙厥的(de)治療在《傷(shang)寒論》唯局 限于承(cheng)氣(qi)湯之攻下,而溫熱(re)家(jia)則(ze)運用紫雪丹(dan)、至寶丹(dan),并還(huan)創(chuang)制(zhi)了神(shen)犀丹(dan)、安宮牛黃丸等的(de)開竅(qiao)醒腦的(de)方藥,大(da)(da)大(da)(da)地提(ti)高了療效。

太陰病的(de)主癥是(shi)腹滿而吐,食不下,自(zi)利益(yi)甚,時腹自(zi)痛。”很(hen)明顯,這 是(shi)脾(pi)胃(wei)消化功能障礙的(de)病變表現。再以八綱辨證來分析,是(shi)屬(shu)于里(指(zhi)脾(pi))虛 而寒的(de)證。

由(you)于脾(pi)(pi)(pi)是后天之本,為生化之源,所以中(zhong)醫(yi)很重視(shi)調理脾(pi)(pi)(pi)的(de)功能。關于脾(pi)(pi)(pi) 胃病(bing)變的(de)治(zhi)療,除太陰病(bing)篇外,如《金(jin)匱(kui)要略(lve)》的(de)腹滿、寒疝、宿食、嘔吐、噦、下 利諸篇均是論(lun)述脾(pi)(pi)(pi)病(bing)證治(zhi)的(de)文獻,應與(yu)太陰病(bing)互(hu)為參(can)考。李東垣《脾(pi)(pi)(pi)胃論(lun)》中(zhong) 治(zhi)療脾(pi)(pi)(pi)胃病(bing)變的(de)方劑,不(bu)少是由(you)《傷寒論(lun)》、《金(jin)匱(kui)要略(lve)》中(zhong)的(de)理中(zhong)湯、建中(zhong)湯、 四逆散、瀉心(xin)湯等化裁而出,而且(qie)又有了很大的(de)進展。

在(zai)(zai)溫(wen)(wen)熱(re)家來說(shuo):如葉香巖(yan)《外感溫(wen)(wen)熱(re)篇(pian)》的“舌苔不(bu)燥,自覺悶(men)極者(zhe),屬脾(pi) 濕(shi)(shi)(shi)(shi)(shi)盛也……”,薛生白《濕(shi)(shi)(shi)(shi)(shi)熱(re)病(bing)(bing)篇(pian)》的“濕(shi)(shi)(shi)(shi)(shi)熱(re)證(zheng),初起(qi)發熱(re)汗出,胸痞,口(kou)渴,舌 白,濕(shi)(shi)(shi)(shi)(shi)伏中焦……”,吳(wu)鞠(ju)通《溫(wen)(wen)病(bing)(bing)條辨(bian)》的“足太(tai)(tai)陰寒濕(shi)(shi)(shi)(shi)(shi),痞結胸滿,不(bu)饑(ji)不(bu) 食……”等文(wen)獻,均可以(yi)看(kan)(kan)出太(tai)(tai)陰病(bing)(bing),在(zai)(zai)溫(wen)(wen)病(bing)(bing)辨(bian)證(zheng)中,也是隸屬氣(qi)分證(zheng)。特別 是溫(wen)(wen)熱(re)家還指(zhi)出太(tai)(tai)陰病(bing)(bing)與(yu)濕(shi)(shi)(shi)(shi)(shi)的關系是很密切(qie)的,所(suo)(suo)以(yi)提出有(you)燥濕(shi)(shi)(shi)(shi)(shi)、化濕(shi)(shi)(shi)(shi)(shi)、滲濕(shi)(shi)(shi)(shi)(shi) 等治療方法。又如明?吳(wu)又可《溫(wen)(wen)疫(yi)論(lun)》所(suo)(suo)說(shuo)的溫(wen)(wen)疫(yi)初起(qi),治以(yi)達原飲。吳(wu)又 可雖(sui)未說(shuo)及與(yu)濕(shi)(shi)(shi)(shi)(shi)有(you)關,但從(cong)其病(bing)(bing)變表現,達原飲所(suo)(suo)組成的藥物功(gong)能來看(kan)(kan),以(yi)中 醫觀點,仍屬濕(shi)(shi)(shi)(shi)(shi)病(bing)(bing)的范疇,所(suo)(suo)以(yi)近世稱吳(wu)又可所(suo)(suo)指(zhi)的溫(wen)(wen)疫(yi),為濕(shi)(shi)(shi)(shi)(shi)疫(yi),不(bu)無(wu)根據。

但是(shi),在外感病過程中所表(biao)現的(de)(de)太陰(yin)病,以濕和(he)熱(re)為較多,正如葉香巖所 指出的(de)(de)“在陽旺之軀,胃(wei)濕雖多,在陰(yin)盛之體,脾(pi)濕亦(yi)不少,然其(qi)化熱(re)則一(yi)”。 這是(shi)它的(de)(de)特點,與那些內傷病的(de)(de)脾(pi)胃(wei)功(gong)能障礙或衰弱的(de)(de)疾病,是(shi)有差異的(de)(de)。

少(shao)陰(yin)病的(de)(de)主癥主脈(mo)是(shi)(shi):“脈(mo)微細(xi)、但欲寐”。它(ta)是(shi)(shi)心(xin)或(huo)腎(shen)受(shou)病所致。少(shao)陰(yin) 病雖屬(shu)里虛證,可是(shi)(shi)它(ta)的(de)(de)性(xing)質,可分為以(yi)(yi)四逆湯(tang)、真武湯(tang)之(zhi)類(lei)的(de)(de)溫(wen)經通陽(yang)(yang)劑所 治療(liao)(liao)的(de)(de)心(xin)陽(yang)(yang)衰弱(ruo)的(de)(de)陽(yang)(yang)虛證或(huo)亡(wang)陽(yang)(yang)證;以(yi)(yi)黃(huang)連阿膠(jiao)湯(tang)、豬苓湯(tang)之(zhi)類(lei)的(de)(de)滋陰(yin)清熱劑 所治療(liao)(liao)的(de)(de)腎(shen)陰(yin)重損,心(xin)火亢盛的(de)(de)陰(yin)虛證。

由于(yu)少陰(yin)(yin)病有陽(yang)虛(xu)和(he)陰(yin)(yin)虛(xu)兩(liang)大(da)類的(de)(de)(de)不同性質(zhi),在溫病衛氣(qi)營(ying)(ying)血(xue)(xue)辨證(zheng)來看, 少陰(yin)(yin)病的(de)(de)(de)陽(yang)虛(xu)證(zheng),仍屬氣(qi)分(fen)寒化證(zheng)。少陰(yin)(yin)病的(de)(de)(de)陰(yin)(yin)虛(xu)內熱(re)(re)證(zheng),則屬于(yu)營(ying)(ying)分(fen)證(zheng),甚(shen) 至也有迫血(xue)(xue)妄行的(de)(de)(de)血(xue)(xue)分(fen)證(zheng)如“少陰(yin)(yin)病,八九日,一身(shen)手足盡熱(re)(re)者,以熱(re)(re)在膀胱, 必便血(xue)(xue)也”,“少陰(yin)(yin)病,但厥無(wu)汗,而(er)強發之(zhi),必動(dong)其血(xue)(xue)……”。《傷寒論》對(dui)(dui)陽(yang)虛(xu) 證(zheng)的(de)(de)(de)論述是較(jiao)詳細的(de)(de)(de)。對(dui)(dui)營(ying)(ying)液涸(he)竭的(de)(de)(de)陰(yin)(yin)虛(xu)證(zheng),特(te)別是辨證(zheng)的(de)(de)(de)指征,語焉而(er)不 詳,治療方法(fa),也不很(hen)(hen)完(wan)備。溫熱(re)(re)家在這(zhe)方面確作了(le)(le)很(hen)(hen)多(duo)的(de)(de)(de)補充。例(li)如:對(dui)(dui)邪(xie) 人心包,肝(gan)風扇動(dong)的(de)(de)(de)昏(hun)迷(mi)、痙(jing)厥證(zheng),采(cai)用了(le)(le)清熱(re)(re)養陰(yin)(yin),開(kai)竅鎮痙(jing)法(fa);對(dui)(dui)傷營(ying)(ying)動(dong)血(xue)(xue) 證(zheng),采(cai)用了(le)(le)清營(ying)(ying)涼血(xue)(xue)法(fa)或(huo)活(huo)血(xue)(xue)化疲法(fa);對(dui)(dui)陰(yin)(yin)竭及陽(yang)證(zheng),還采(cai)用了(le)(le)育(yu)陰(yin)(yin)潛(qian)陽(yang)法(fa),或(huo) 益氣(qi)復(fu)脈(mo)法(fa)。所有這(zhe)些,對(dui)(dui)急性熱(re)(re)病的(de)(de)(de)營(ying)(ying)分(fen)證(zheng)、血(xue)(xue)分(fen)證(zheng)、或(huo)營(ying)(ying)血(xue)(xue)兩(liang)燔證(zheng)的(de)(de)(de)辨證(zheng) 和(he)治療,確有了(le)(le)很(hen)(hen)大(da)的(de)(de)(de)貢獻,值得重視。

厥陰經從屬(shu)于(yu)肝和心(xin)包(bao)絡。《傷寒論》厥陰病的提綱(gang),“消(xiao)渴,氣上撞心(xin),心(xin)中(zhong)疼(teng)熱,饑而(er)不(bu)欲食(shi),食(shi)則(ze)吐(tu)魷,下之利不(bu)止。”鄙意這是蛔(hui)蟲(chong)病發作,或膽道蛔(hui) 蟲(chong)病的臨床表(biao)現(xian),作為(wei)厥陰病的辨證(zheng)提綱(gang),是有商榷的。因此,我在(zai)臨床辨證(zheng)上, 常以《素問?熱論》的耳聾(long)、囊縮(suo)而(er)厥、水漿不(bu)人、不(bu)知人事等癥為(wei)依據。

厥陰(yin)病(bing)在(zai)八(ba)綱辨證(zheng),可以(yi)說(shuo)是寒熱混淆,虛實相兼,變化多端。但在(zai)急性 熱病(bing)范圍來看,屬(shu)營分證(zheng)為主(zhu),這可從薛(xue)生白《濕熱病(bing)篇》“濕熱證(zheng),七(qi)八(ba)日,口(kou) 不(bu)渴(ke),聲不(bu)出,與飲食亦不(bu)卻(que),默默不(bu)語,神識昏(hun)迷……此(ci)邪人厥陰(yin)……”條, 予以(yi)說(shuo)明。

至(zhi)于“厥(jue)(jue)(jue)(jue)(jue)”,是厥(jue)(jue)(jue)(jue)(jue)陰(yin)病重(zhong)要證候(hou)之(zhi)一。《傷寒論(lun)》說凡厥(jue)(jue)(jue)(jue)(jue)者(zhe),陰(yin)陽氣不相 順接,便為(wei)厥(jue)(jue)(jue)(jue)(jue)。厥(jue)(jue)(jue)(jue)(jue)者(zhe),手(shou)足逆冷者(zhe)是也。”但是厥(jue)(jue)(jue)(jue)(jue),在(zai)《傷寒論(lun)》一般可分為(wei)熱(re) 厥(jue)(jue)(jue)(jue)(jue)、寒厥(jue)(jue)(jue)(jue)(jue)(或稱臟厥(jue)(jue)(jue)(jue)(jue))和蛔厥(jue)(jue)(jue)(jue)(jue)。

熱厥,是在高熱的(de)(de)(de)情況下,出現的(de)(de)(de)肢厥冷(leng)、脈(mo)象沉伏,血壓驟降。也就是 《傷寒論》所說的(de)(de)(de)“熱深(shen)厥亦深(shen)”的(de)(de)(de)病(bing)變。這些(xie)病(bing)變較(jiao)多是在急(ji)性熱病(bing)的(de)(de)(de)過程(cheng) 中而出現。《傷寒論》的(de)(de)(de)“傷寒,脈(mo)滑而厥者,里有熱,白(bai)虎湯(tang)主之”,這為熱厥 的(de)(de)(de)治療,提供了線索。

寒(han)厥(jue),又稱為臟厥(jue),是屬虛寒(han)性的(de)病變(bian)。較(jiao)多見(jian)于大(da)量失水、失血或劇(ju)烈 疼痛的(de)情況(kuang)下(xia)而發生’可伴有(you)循環衰竭。《傷寒(han)論》如“大(da)汗,若大(da)下(xia)利而厥(jue)冷 者,四逆湯(tang)主之(zhi)”。又如“手足厥(jue)寒(han),脈細(xi)欲絕者,當歸四逆湯(tang)主之(zhi)”等,都是治 療寒(han)厥(jue)的(de)方法,證之(zhi)臨床,確(que)具有(you)較(jiao)好的(de)療效(xiao)。

蛔(hui)厥(jue),近(jin)似膽(dan)道(dao)蛔(hui)蟲病,因劇烈疼痛’而引起(qi)的(de)厥(jue)證。臨床上常用烏(wu)梅丸 治療,獲得良(liang)效。

此(ci)外(wai),如生脈(mo)散、蘇(su)合香丸等(deng),對治療(liao)厥證(zheng),亦各有(you)其一定的(de)療(liao)效,值得參考。

綜上所(suo)述,六(liu)經(jing)辨(bian)證(zheng)(zheng)與臟(zang)腑、八(ba)綱及衛氣營(ying)血辨(bian)證(zheng)(zheng)等,既(ji)有(you)(you)橫的(de)(de)聯系,又有(you)(you) 縱的(de)(de)關(guan)系。由于疾(ji)病(bing)(bing)的(de)(de)變化是錯綜復(fu)(fu)雜,因而,不論六(liu)經(jing)見證(zheng)(zheng)、臟(zang)腑見證(zheng)(zheng)或衛氣 營(ying)血見證(zheng)(zheng),各(ge)證(zheng)(zheng)都不是孤立的(de)(de),而是有(you)(you)合(he)、有(you)(you)并、有(you)(you)順傳(chuan)、有(you)(you)逆傳(chuan)。尤其是八(ba)綱的(de)(de) 表(biao)與里,寒與熱,虛與實,甚至陽(yang)與陰(yin)(yin),都不是絕對(dui)(dui)(dui)的(de)(de),而是相對(dui)(dui)(dui)的(de)(de),正因為(wei)(wei)有(you)(you)這種 關(guan)系,所(suo)以(yi)還有(you)(you)表(biao)中(zhong)兼(jian)里,寒中(zhong)兼(jian)熱,虛中(zhong)兼(jian)實的(de)(de)病(bing)(bing)變屬性(xing)。對(dui)(dui)(dui)此(ci)復(fu)(fu)雜的(de)(de)病(bing)(bing)變,如 果沒有(you)(you)以(yi)六(liu)經(jing)三陽(yang)三陰(yin)(yin)的(de)(de)系統概括,作為(wei)(wei)辨(bian)證(zheng)(zheng)指標的(de)(de)基礎,很難(nan)辨(bian)別病(bing)(bing)變的(de)(de)部 位、性(xing)質及屬性(xing)。但是,各(ge)種辨(bian)證(zheng)(zheng)法則’都各(ge)有(you)(you)它的(de)(de)優缺點(dian),因此(ci),在臨(lin)床上具體 應用’必(bi)須相互貫通,取(qu)長(chang)補短,盡(jin)可能結合(he)辨(bian)病(bing)(bing),既(ji)要掌握它的(de)(de)原則性(xing),又要有(you)(you) 它的(de)(de)靈活性(xing)。只(zhi)有(you)(you)這樣(yang),才能作出(chu)較全面,較正確的(de)(de)辨(bian)證(zheng)(zheng),為(wei)(wei)治(zhi)療提(ti)供(gong)依據。

總之,中醫(yi)(yi)的臨床(chuang)辨證,目(mu)前(qian),還停留在(zai)感(gan)官直(zhi)覺的“四(si)診”,在(zai)某些方面(mian), 尚缺乏客觀(guan)指(zhi)標(biao)。今后,要(yao)進一(yi)步(bu)加以研究改進,運用現代科學的實驗檢查方 法,探索客觀(guan)指(zhi)標(biao),為闡明辨證論治(zhi)的原理(li),為創造(zao)我國的新醫(yi)(yi)學、新藥學,提 供條件,也是我們應當(dang)努力的方面(mian)之一(yi)。

八綱辨證的(de)基(ji)本信息

八綱辨證是中醫各種辨證的總綱。
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癥狀,體征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辨證和論治,是中醫理、法、方、藥在臨床上具體重要的兩個環節,兩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辨證是認識疾病,論治是針對病證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和方法。辨證是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辨證的目的和檢驗辨證正確與否的客觀標準。
“癥”是指單個的癥狀,中西醫認識是一致的,如頭痛,發熱,咳嗽,心慌,惡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醫所說的病名中只有少數與西醫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傷風,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由于中西醫的理論體系不同,對疾病的認識是不一樣的。西醫對疾病的認識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的基礎上,臨床診斷疾病的依據是病人的自覺癥狀、體格檢查、化驗檢查;中醫認為疾病是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結果,臨床辨證主要依據病人的癥狀和體征(舌象、脈象等),診斷時不一定要確定病名,而是要明確是什么“證”。
“證”,即證據、證候的簡稱,它不單純是癥狀或主觀感覺,而是一組征候群,也是中醫對疾病的診斷。“證”是一組特定的臨床表現(癥狀,體征等),并包含著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正邪雙方力量對比狀況等方面的綜合概念。“證”是從分析癥狀和體征著手,歸納成為比癥狀更能說明疾病本質的概念。
中醫辨證是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是根據四診取得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質、病變部位、病勢的輕重、機體反應的強弱、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等情況,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各種辨證的總納,也是從各種辨證方法的個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診斷疾病過程中,起到執簡馭繁,提納挈領作用。
疾(ji)病(bing)(bing)的(de)(de)(de)(de)表(biao)現盡管極其復雜,但基本都(dou)可(ke)以歸納(na)于八(ba)綱之中(zhong),疾(ji)病(bing)(bing)總的(de)(de)(de)(de)類別,有(you)陰證(zheng)(zheng),陽證(zheng)(zheng)兩(liang)大類;病(bing)(bing)位的(de)(de)(de)(de)深淺,可(ke)分在(zai)表(biao)在(zai)里;陰陽的(de)(de)(de)(de)偏頗,陽盛或陰虛則為熱證(zheng)(zheng),陽虛或陰盛則為寒證(zheng)(zheng);邪正(zheng)的(de)(de)(de)(de)盛衰,邪氣盛的(de)(de)(de)(de)叫實(shi)證(zheng)(zheng),正(zheng)氣衰的(de)(de)(de)(de)叫虛證(zheng)(zheng)。因此,八(ba)綱辨(bian)證(zheng)(zheng)就是(shi)把千變萬(wan)化的(de)(de)(de)(de)疾(ji)病(bing)(bing),按照(zhao)表(biao)與里、寒與熱、虛與實(shi)、陰與陽這種樸素(su)的(de)(de)(de)(de)兩(liang)點論來加以分析(xi),使病(bing)(bing)變中(zhong)各個矛(mao)盾充分揭露(lu)出來,從而抓住其在(zai)表(biao)在(zai)里、為寒為熱、是(shi)虛是(shi)實(shi),屬(shu)陰屬(shu)陽的(de)(de)(de)(de)矛(mao)盾,這就是(shi)八(ba)綱的(de)(de)(de)(de)基本精神(shen)。

中醫辨(bian)證常識

1.中醫辯證治療是怎樣的
1.心氣不足。

主證:面色蒼白、神疲、肢冷、胸悶、動則心悸、血壓低、脈微細或虛數或結代、舌淡、苔薄白。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參附湯。紅參5~10 克,附子5 克。

方解: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壯真陽,二藥合用,大溫大補,回陽救月兌。 2.心血不足。

主證:頭暈、目眩、乏力、面色不華、心悸、舌質淡、脈細數而弱或結代。治法:補養心血,安神定志。

方藥:歸脾湯加減。黨參10 克,北芪10 克、當歸5 克、白術10 克、茯神6 克、酸棗仁5克、元肉8 克、遠志3 克、木香5 克(后下)、炙甘草3 克。
2.中醫學的辨證方法有哪些
中醫學有多種辨證方法,如病因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 辨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等,但無論哪 種辨證方法,都要用陰陽加以概括和分析,臨床最常用的八綱辨 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而陰陽又是八綱之總綱,以統領表 里、寒熱、虛實,即表、熱、實屬陽,里、寒、虛屬陰。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里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 思是對于一個善于診治疾病的醫生,它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四診的 方法辨別證候的屬陰、屬陽。對于養生者來說,就是要經常檢査 自己體內有無陰陽偏盛偏衰的表現,一旦發現,就要立即采取措 施,以使陰陽“以平為期”,正如恩格斯所說:“物體相對靜止 的可能性,暫時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為了求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的生命的 根本條件,保持人體陰陽的協調平衡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法 則,無論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的調攝,還是自我保健或藥物 的使用,都離不開陰陽協調平衡、以平為期的宗旨。
3.中醫常識中臨床應怎樣進行辨證
一般來說,中醫學辨證除了經常使用的八種辨證方法外,還有一定的運用程序、規律、步驟。

其中,最主要的規律是先傾聽患者的主訴,或者看最痛苦、最緊急的癥狀或體征。然后,再圍繞主癥先辨外感或內傷。

如果為外感,就要再分寒熱,外感寒邪則屬傷寒,應按六經程序辨 證;外感熱邪則屬溫病,。 應按衛氣營血或三焦程序辨證。

如果是內傷,一般要先辨虛實,虛證有 氣血陰陽之不同。實證則要看屬何邪氣。

不論虛證、實證,最后都要落實到臟腑經絡。由以上可知,所謂的臨床辨證,事實上就是對病變進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進行定位和定性,則有自己的辨證步驟,這些步驟具體如下:表里、臟腑經絡定位。 這主要從臨床表現的臟器功能特點;臟器體征特點;臟器與季節 氣候的關系和影響;臟器與體型、體質、年齡、性別的關系和影響;發病時間及臨床治療經過特 點等綜合考慮,并且定位。

陰陽、氣血、虛實、風火濕燥寒毒定性。這主要應從臨床證候特點、發病與病程特點,以及發病季節與誘發因素等方面去考慮定性。

比如,陰證的定性,根據證候特點,凡臨床表現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變,都可定性為陰證。定位與定性合參。

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綜合起來進行考慮,比如,肝病,有肝風,定位在肝,定性為風,可癥見卒然眩仆、抽搐驚癰等。必先五臟。

所謂“必先五臟”,是說在分析各種發病機轉時,要在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中,根據其病變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確定它究竟屬于哪一臟腑,或哪一種病理、生理改變在 其中起主導作用。 這是在病情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所用的一種方法。

比如,肝病風病。先從定位上來分析。

肝病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肝(膽)本經自病,即病變原發于肝,如郁怒傷肝(膽),因郁怒而出現 脅肋疼痛失眠,驚癇抽搐等。其二,是繼發于其他臟器病變之后,如脾(。

胃)病及于肝,即脾虛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瀉病后,繼發拘急痙攣,或飽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從定性去分析:如風 證,有原發性風證,病始即表現為風證,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總之,中醫學辨證有自己的規律與步驟,但具體運用時,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4.中醫常識中什么是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認識疾病的一個重要環節。

其中,證,就是證候的意思,因而,辨證,就是辨 別證候的意思。通常情況下,中醫學認識疾病,首先要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廣泛收集臨床資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礎上,利用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理論,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概括,從而辨別疾 病屬于何種證候。

而這種收集資料,歸納分析,確定疾病的性質,做出正確診斷的過程,就叫做 辨證。而辨證的過程,就是診斷的過程。

中醫學的辨證,是從機體反應性的角度,來認識疾病的本質,并通過分析疾病所表現的癥狀和體征,來進一步認識這些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系,從而推導出其內在病理變化的規律性,因 而,它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疾病的本質,為治療疾病提供依據。
5.中醫臨床應怎樣進行辨證
所謂的臨床辨證,事實上就是對病變進行定位和定性。

至于如何進行定位和 定性,則有自己的辨證步驟,這些步驟具體如下:1。 表里、臟腑經絡定位。

這主要從臨床表現的臟器功能特點;臟器體征特點;臟器與季節 氣候的關系和影響;臟器與體型、體質、年齡、性別的關系和影響;發病時間及臨床治療經過特 點等綜合考慮,并且定位。 2。

陰陽、氣血、虛實、風火濕燥寒毒定性。這主要應從臨床證候特點、發病與病程特點,以及發病季節與誘發因素等方面去考慮定性。

比如,陰證的定性,根據證候特點,凡臨床表現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變,都可定性為陰證。3。

定位與定性合參。 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綜合起來進行考慮,比如,肝病,有肝風, 定位在肝,定性為風,可癥見卒然眩仆、抽搐驚癇等。

4。 必先五臟。

所謂“必先五臟”,是說在分析各種發病機轉時,要在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 中,根據其病變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確定它究竟屬于哪一臟腑,或哪一種病理、生理改變在 其中起主導作用。 這是在病情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所用的一種方法。

比如,肝病風病,先從定位上來分析。 肝病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肝(膽)本經自病,即病變原發于肝,如郁怒傷肝(膽),因郁怒而出現 脅肋疼痛失眠,驚癇抽搐等。

其二,是繼發于其他臟器病變之后,如脾(胃)病及于肝,即脾虛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瀉病后,繼發拘急痙攣,或飽食后夜寐不安。 之后,再從定性去分析:如風 證,有原發性風證,病始即表現為風證,如大怒后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總之,中醫學辨證有自己的規律與步驟,但具體運用時,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6.中醫如何辯證
肝(gan)硬(ying)化(hua)病(bing)人要(yao)(yao)注意休(xiu)息、避免(mian)劇烈運動;要(yao)(yao)保持(chi)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bing)的信(xin)心.2.所用食(shi)(shi)物應(ying)(ying)易消(xiao)化(hua)、富營養.高(gao)(gao)蛋白、高(gao)(gao)糖、高(gao)(gao)維生素、低(di)脂為(wei)肝(gan)硬(ying)化(hua)病(bing)人選擇飲食(shi)(shi)的原則.3.有腹水時要(yao)(yao)臥床休(xiu)息、增加營養、并(bing)限制鹽的攝(she)入、最好采用無鹽或(huo)低(di)鹽飲食(shi)(shi)、每日(ri)食(shi)(shi)鹽量以不超(chao)過5克(1錢)為(wei)宜(yi).4.腹水明顯時還要(yao)(yao)限制水的攝(she)入、一般進水量以控制在每日(ri)1000毫(hao)升(相當(dang)于(yu)醫院用的鹽水瓶(ping)(ping)2瓶(ping)(ping)).嚴重低(di)鈉血癥者(zhe)、應(ying)(ying)限制在500毫(hao)升以內.5.伴有食(shi)(shi)道靜(jing)(jing)脈曲張者(zhe)、應(ying)(ying)避免(mian) *** 性的及硬(ying)的食(shi)(shi)物、以免(mian)損傷曲張的食(shi)(shi)道靜(jing)(jing)脈造(zao)成大出血.6.有肝(gan)昏(hun)迷可(ke)能時、應(ying)(ying)限制蛋白質的攝(she)入、三餐(can)應(ying)(ying)以蔬菜為(wei)主.7.禁酒(jiu)戒(jie)煙、不要(yao)(yao)濫(lan)用護肝(gan)藥物.8.應(ying)(ying)定(ding)期到醫院作肝(gan)功能、甲胎(tai)蛋白、超(chao)聲波等檢查.。

中醫學辯(bian)證思維的主要內(nei)容(rong)為

中醫學辯證思維的主要內容通常包括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辨證方法;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辯證;辨證方法之間的關系;癥狀辨證等方面的內容。?


任何科學(xue)理論,都是由一定的(de)邏輯思維(wei)規律、思維(wei)方(fang)法(fa)指導建構(gou)的(de)具有(you)一定思維(wei)形(xing)式(shi)(shi)(概(gai)念、判斷、推理)的(de)邏輯體系(xi)。科學(xue)家們在建構(gou)科學(xue)理論體系(xi)時,最(zui)常采用的(de)是形(xing)式(shi)(shi)邏輯的(de)公(gong)理化方(fang)法(fa)和辯證邏輯的(de)矛盾分析方(fang)法(fa)。

中(zhong)醫理(li)論中(zhong)包含著非常豐(feng)富的(de)(de)(de)辯(bian)證(zheng)(zheng)(zheng)思維。這種辯(bian)證(zheng)(zheng)(zheng)思維是以相(xiang)互聯系(xi)(xi)、相(xiang)互制約(yue),從矛盾(dun)的(de)(de)(de)運(yun)動、變化和(he)發展(zhan)(zhan)的(de)(de)(de)觀點去觀察生命(ming)運(yun)動,揭示(shi)生理(li)、病理(li)、診斷、治療過(guo)程矛盾(dun)的(de)(de)(de)運(yun)動、變化和(he)發展(zhan)(zhan)。根據(ju)邏(luo)輯(ji)原理(li),能反映、表述、把握辯(bian)證(zheng)(zheng)(zheng)思維的(de)(de)(de)邏(luo)輯(ji)體系(xi)(xi)是辯(bian)證(zheng)(zheng)(zheng)邏(luo)輯(ji)體系(xi)(xi)。

辯(bian)證邏(luo)輯(ji)(ji)體(ti)(ti)(ti)系,就是指(zhi)以反映事物整體(ti)(ti)(ti)的對立規定性(xing)的具(ju)體(ti)(ti)(ti)概(gai)念及其概(gai)念體(ti)(ti)(ti)系,揭示事物辯(bian)證本質和運動(dong)發(fa)展(zhan)規律的理論(lun)體(ti)(ti)(ti)系。能否(fou)形成(cheng)這樣的邏(luo)輯(ji)(ji)體(ti)(ti)(ti)系,取決于(yu)是否(fou)由對立統一思維律指(zhi)導建構的理論(lun)體(ti)(ti)(ti)系。

?中醫學的現代統一辨證論治方法——六期辨證

自朱肱在其《類證活人書》中首次將《傷寒論》三陰三陽稱為「六經」以來,有關「六經」的涵義及其實質一直是中醫各學者聚訟的焦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種說法,代表性的有1、經絡說2、臟腑說3、氣化說4、六經辨證體系說5、六經層次說6、六病說等等。所以,「六經」成了學習或研究傷寒論的一大關鍵環節或重要概念,而其實質成了學習與研究傷寒論的一大障礙。只有突破六經實質的研究,才能破解傷寒論當中的許多難題及奧秘,才能真正理解傷寒與溫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理解溫病傷寒與雜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為此,筆者依據「中化西醫」的思想與方法,立足于現代外感、熱病的臨床特征,探索發現六經其實質就是各種外感、熱病類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個部位損傷的六種情況,它同溫病衛氣營血辨證分期的機理一樣,都是對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的病理分類與辨別,從而建立了溫病、傷寒、雜病等共同的統一的疾病中醫現代臨床「六期」辨證論治模式。
疾病臨床發生發展六大基本病理特點的現代中醫化
傷寒論是四大經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經典,這說明其在當時的臨床實踐活動中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與極廣泛的應用,可是為何在21世紀的今天,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腸型感冒、中暑、傷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為何傷寒方、傷寒法及六經辨證的應用頻率,不及溫病方、溫病法及衛氣營血辨證的那么多呢?相反,傷寒方、傷寒辨證論治法卻在內傷雜病當中應用極其廣泛?這難道說明傷寒論是一部治療內傷雜病的專著?不是吧!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從各種內傷雜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現代醫學認識入手,利用「中化西醫」的思維方法,探討其病理變化的具體全過程:大家知道,一般內傷雜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們大都是因為外感或急性發作后,由于治療或調理不當,而遺留來的。尤其是張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種科技條件,自然是很常見、很普遍的事情。所以,有傷寒就必有雜病,傷寒與雜病是形影不離、密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只是傷寒與雜病是疾病發生發展的二個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罷了。而一般外感疾病發展到內傷雜病,都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
1、首先是由于機體免疫機能與細胞功能的變化,產生風、濕、寒、熱等性的「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機體體表及內臟表層粘膜發生(六淫性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衛或膜(部、期)。
2、隨后病變與損傷發展到機體病變內部的器官、體液、細胞等部位,引起各種臟器功能的變化或失調,出現臨床癥狀。——氣(部、期)。
3、病情繼續深入發展,病邪大量進入血液循環,并誘導機體全身抗病能力與細胞物質代謝的全面激發,導致產熱過度,以及動脈循環亢進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陽(部、期)。
4、物質及能量代謝的過度進行,就會消耗機體大量的體液、胞液、水分,并出現營液不足的各種臨床癥狀。——營或液(部、期)。
5、持續的代謝消耗又會導致機體或體液中物質成分的紊亂與失衡,并堆積大量的毒素物質,如果影響到血液成分、或血脈結構時,就會引起血液及循環的變化,乃至血溢脈外,出現斑疹、出血點等等臨床癥狀。——血(部、期)。
6、同樣物質及能量的劇烈代謝,伴隨著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與活動,時間過長,就勢必會導致其功能的紊亂、或神經營養物質的缺乏,出現內分泌不足各種陰虛火旺、陰津不足的臨床癥狀。——陰(部、期)。
最后,如果不予治療或治療無效,機體就會因為物質與能量的衰竭或紊亂(中毒),即氣性與陽性物質的耗竭,導致機體生命體征的消失,以及機體大腦神性氣、血、陰、陽的衰竭而引起死亡。而如果治療與調理不太正確、不夠合理,造成機體臟器組織的某個結構或功能發生損傷、不能及時修復,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內傷雜病、或慢性病。
這是疾病自然的、一般的發生發展規律,致病因子損傷膜表部,此階段相當于中醫之「衛期」;損傷發展到臟器組織的肌肉及細胞功能,此階段相當于中醫之「氣期」;損傷到血脈或能量代謝時期,就相當于「陽期」;損傷達到體液物質時,就相當于中醫「營液期」;損傷到血液與血管的功能與結構時,就相當于「血期」;損傷達到內分泌或交感神經時,就相當于中醫之「陰期」。可見,疾病的發展是按照結構、功能、物質次序進行的,而物質的損傷又是按照能量、體液、血液、神經及內分泌陰津的次序逐步發展。這是任何臟器的任何疾病發展變化共同具有的「六個」病理損傷環節。當然,這也正是現代中醫「六期——衛、氣、陽、液、血、陰」概念的現代醫學實質與內涵所在。至于六期(衛、氣、陽、液、血、陰)所包含的其他現代醫學病理內涵,今后我們進行全面闡述。
傷寒論六經病癥病理實質的現代化
經過前面對疾病病理發生發展的剖析,我們不難看出,中醫的外感六淫病邪,其實質并非是真正自然界中的「六氣」入侵所致,只是六氣變化能影響或降低機體的免疫與調節功能,引起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生長,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不同類型的致病因子,并作用于機體臟器組織的不同部位,從而表現出了類似「六淫」征象的病理變化或臨床癥狀。如果沒有機體免疫反應及誘導的致病因子,機體只是一個帶菌者,卻不會出現疾病與癥狀表現。而神經、細胞、體液三種機制都能形成致病因子或病理癥狀。所以,臨床上才會有:沒有受涼卻見寒邪,以及傷了寒氣,反而發作成熱病的常見病例。可見,傷寒論能包容一切外感疾病,就是因為機體容易在「受寒」后,導致免疫功能降低并出現由病菌介導的各種免疫反應與致病因子生成,從而引起機體出現風、濕、寒、熱、燥等特征的各種外感寒、溫病癥。因此稱「傷寒論」,而不稱風寒論、寒病論等等,可見傷寒實際就是現在的外感之意。
那么傷寒論為何不按照六淫研究外感疾病,卻要引用六經呢?傷寒論的六經病癥是如何形成的呢?其現代實質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前面剛才分析的六個病理階段——六期呢?這就得從傷寒發生發展的規律與六經病的現代病理特點進行分析探討。
大家明白,外感一般因寒而作,但寒有外來氣溫之寒,又有應用寒涼飲食或藥物太過而來之寒。因此,這二者都是外感傷寒類疾病產生的原因與基礎。
1、寒氣一旦來襲,首先傷及機表皮膜,體質(表陽)強健者當時不會發病,而體質虛弱者,則體表組織及細胞立即發生寒性功能改變,變為寒邪,產生寒性致病因子,就會出現惡寒、頭項疼痛等癥,即太陽病。——衛或膜(部、期)。
2、如果病情繼續發展,寒邪傷及肢體或臟器的腠理筋肉,則其組織細胞的功能就會失調,同時內部免疫細胞的功能也被激活,又產生了熱性致病因子,寒性、熱性兩種致病因子交替影響機體功能與代謝,就會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咽干目眩等癥,即少陽病。——氣(部、期)。
3、疾病要是繼續發展,寒性致病因子進入陽熱旺盛的血脈系統,而被清除,同時內部免疫細胞及功能已經全面激活,熱性致病因子大量產生,導致機體物質及能量代謝的過度消耗,或血液循環活動的持續亢進,就會出現身熱煩渴、大汗譫語等癥,即陽明病。——陽(部、期)。
接下來,假如病情繼續發展,就會進入傷營、動血、傷陰等期,由于認識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因此,傷寒論對此并沒有深入或全面研究。但前面的三陽病癥是外來寒氣所致,于是傷寒論就把飲食與藥物之寒引起的疾病,歸于三陰病癥來論述。然其病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相同的。只是三陽為「表」三陰為「里」。
4、飲食及藥物之過于寒涼,則會首先損害機體內臟中的胃腸道粘膜,一般脾胃(之陽)素體強健者不容易發病,而虛弱者,則粘膜組織與細胞就會產生寒性致病因子或寒性功能改變,且多兼濕。所以,就會出現腹滿、自利、腹痛等癥狀,即(里虛寒)太陰病。——里衛或里膜(部、期)。
5、如果不予治療,繼續加重,寒邪傷及臟腑內部的組織細胞(筋肉),就會影響臟腑功能活動,同時機體免疫細胞及功能開始激活,脾陽漸復,也會產生出熱性致病因子或熱性功能改變,寒熱兩種因子與變化并存,機體臟腑功能抑制(氣虛)與致病因子(實邪)并存,所以就會出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癥,即(寒熱錯雜)厥陰病。——里氣(部、期)。
6、隨著病情不斷發展,如果寒性致病因子進入陽熱旺盛的血脈系統,而被清除,同時免疫細胞及功能全面激活,陽氣恢復,熱邪未成,則疾病就會痊愈。相反,如果機體陽氣衰弱,寒性致病因子大量產生,導致機體物質及能量代謝不能激活,造成血液循環活動的功能受阻,就會出現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等癥,即(表里虛寒)少陰病。——里陽(部、期)。
可見,少陰病是傷寒中最為危重的階段。厥陰病期(多為消化系炎癥)也可以熱化而痊愈,因為免疫功能強健,則疾病就會「熱化」并逐步痊愈,但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陽氣受損,則疾病就會「寒化」并走向死亡,所以,六氣不一定都會「皆從火化」。而衛、氣、陽三期的病位實質也分別是膜、肌、脈;免疫變化分別是產邪致病期、損傷發病期、全面修復期;同時,傷寒發作的衛、氣、陽「表」三期(三陽病),正是增強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激發物質與能量代謝的過程。而衛、氣、陽「里」三期(三陰病),則是機體抵抗力、能量代謝逐步衰弱的過程。因而,傷寒疾病發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時機體免疫功能不夠強健,或者臟腑功能不能恢復,就會轉變為該期的「虛型病」「慢性病」或「內傷病」,也就是說傷寒既可以轉化為溫病,也可以轉化成雜病。各期傷寒的治療一方面要驅邪,另一方面更要扶正復陽。可謂:留得一分陽氣便有一分生機。傷寒既可以從表而發,隨后入里,也可以從里而發,隨后達表(也就是發于陽、發于陰)。也就是說傷寒各期各病,既可以按次序逐步發病傳變,也可以越經、越期任意發作,還可以多病合發,而不是固定的、機械的、不變的。因為,如果機體正氣恢復或治療有效,疾病就會向好、向輕的一期發展,相反就會向里、向重的一期進展。如,素體陽虛的中老年人,受寒后容易患太陽、太陰、少陰病及其合并病;體質強健的嬰幼兒易患陽明、少陽、厥陰病及其合并病。這表明傷寒與雜病之間有密切關系。同時,所謂傷寒的兼、變病癥,其實就是傷寒初期、或后期由于傷陰、傷陽、傷氣、傷血、夾痰、夾火、夾濕等等,而造成的與內傷臟腑雜病的合并證。由此看來,外感傷寒與內傷雜病之間的聯系密切,就不足為奇了,而其治療方藥之間密切相關,也順理成章,只所以稱《傷寒雜病論》,的確名實相符。何況它還包括外感氣候之寒氣所致的三陽病,又包括了內傷飲食與藥物之寒而引起的三陰病,但前者以傷寒為主,后者以雜病為主,合則就是「傷寒(及其引起的外感與)雜病論」。
溫病衛氣營血病理特征的中醫現代化
中醫溫病,其實相當于現代各種發熱性疾病,包括非感染性、感染性、內傷性等多種疾病,所以,它和傷寒一樣有廣義與狹義之別。不過在發生發展的病理以及辨證論治方面有著自身的不同于傷寒的基本規律。
那么,溫病為何沒有按照六淫、或六經的理論辨病與論治呢?衛氣營血理論全面不全面?它和我們今天提出的疾病「六期辨證」理論有何聯系?現在我們就探討一下溫病發生發展時衛氣營血四期的病理特點。
1、首先還是由于機體免疫機能與細胞功能的變化,產生風、濕、寒、燥等型的「熱性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機體體表及內臟表層粘膜發生(六淫性的)病理改變及臨床癥狀。——衛或膜(部、期)。
2、隨后病變與損傷發展到機體病變內部的器官、體液、細胞等部位,引起各種臟器功能的變化或失調,出現臨床癥狀。——氣(部、期)。(此期溫病沒有認識到)。
3、由于病情繼續深入發展,熱性病邪大量進入血液循環,并誘導機體全身抗病能力與細胞物質代謝的全面激發,導致產熱過度,以及動脈循環亢進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陽(部、期)。(溫病歸在「氣」期。)
4、物質及能量代謝的過度進行,必然會消耗機體大量的體液、胞液、水分,出現營液不足的各種臨床癥狀。——營或液(部、期)。
5、同時持續的代謝活動又會導致機體或體液中物質成分的紊亂與失衡,并產生大量的毒素物質,從而影響到血液成分、或血管結構時,就會引起血液及循環的變化,甚至血溢脈外,出現斑疹、出血點等等臨床癥狀。——血(部、期)。
6、同樣物質及能量的劇烈代謝,伴隨著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的高度興奮與活動,時間過長,就勢必會導致其功能的紊亂、或神經營養物質的缺乏,出現內分泌不足各種陰虛火旺的臨床癥狀。——陰(部、期)。此期溫病也沒有專門進行論述。
可見,溫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完全遵循由外感到內傷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一般六期病理規律。只是我們發現衛氣營血辨證理論并不夠全面與完善,它遺漏了臟腑細胞功能改變的「氣」期和「陰」期,并把「陽」期誤當了「氣」期。同時,如果疾病發展過程中損傷了「陰、陽」,轉化為陽虛、氣虛、血虛、陰虛等慢性疾病時,溫病的論述沒有傷寒的全面。也就是說溫病類疾病發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時機體免疫功能不夠強健,或者臟腑功能或陽氣受到損傷而不能恢復,也就會轉變為該期的「虛型病」「慢性病」或「內傷病」,也就是說溫病也既可以轉化為傷寒,又可以轉化成雜病。各期溫病的治療一方面要清邪保陰,另一方面更要扶正護陽。可謂:存得一分陽氣才有一分活力,留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否則,在溫病初期、或后期,如果傷陰、傷陽、傷氣、傷血、夾痰、夾火、夾濕等等,就會造成與內傷臟腑雜病的合并證。
六期辨證的現代中醫臨床意義
從內傷雜病、傷寒、溫病三者病理發展變化過程的全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六期」是它們共同具有的發病階段或發病特點,是總特征。只是寒邪后期轉而損傷臟腑之「里」衛、氣、陽三部,而熱邪后期關鍵損傷液、血、陰三部。這是因為,一方面是由于傷寒與溫病各自的病邪特征不同,而出現差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時代與科技條件的原因,它們二者對病理各期的描述都有缺陷,這是難免的。傷寒論中對涉及營、血、陰等與溫病相關的問題論述不詳,溫病卻對涉及陽虛、氣虛時的傷寒及雜病問題論述不夠,而內傷雜病的病期認識(即六期)又一直沒有完善或建立,結果就會造成三者之間各自為政、互不溝通的局面,從而影響了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影響了我們后學者對它們的學習與理解。可見,六期是所有疾病發生發展全過程的一種縱向概括,而不針對單一的某一種疾病,難怪傷寒方或溫病方臨床療效與應用的確很好,但就是很難與現代臨床中具體的某個病相關聯,并制作成非處方藥廣泛由患者自己應用,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衛、氣、陽、液、血、陰六期,是一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中普遍的、基本的六個病理階段,是對臟器組織的膜、肉、脈、液、血、陰津這六大方面發生損傷變化的理論總結與劃分(病期),是疾病變化發展的總規律。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任何部位的任何疾病的病理特點都離不開這六個方面,六期辨證論治既包含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內涵,又擁有現代醫學疾病的臨床病理特征,具有現代中醫學的概念特征,因此它在現代中醫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結合六淫辨證或八綱辨證,可運用于傷寒類疾病的現代辨證論治過程;如果結合臟腑辨證,形成「臟腑六期辨證」,結合細胞辨證,形成「細胞六期辨證」,結合體液辨證,形成「體液六期辨證」,則可以廣泛應用于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過程,這樣既讓中醫傳統各種辨證論治理論與方法重新得到了整合與規范,又能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病勢等做出深入而準確的判斷,并指導臨床科學而合理的組方用藥。從而不僅實現了寒溫辨證統一,還達到了內傷外感的辨證統一。
因此,六期辨證,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在中醫學中科學化具體化的運用。經過六期辨證就能讓我們的疾病病理認識更清晰、更具體,讓我們的辨證更科學、更客觀,讓我們的治療更有效、更合理。雖然病邪損傷的是六個部位、但表現的是六個病期;我們分析的雖然是西醫病理,但表達的卻是中醫名詞。這種通過對疾病現代病理發展變化的中醫思維認識與研究方式,深刻而科學的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遵循的基本規律,從而在西醫病理理論與中醫傳統理論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達到了互通,既體現了現代醫學病理發展變化理論的「中醫化」(即,中化西醫的思想與方法),也體現了中醫衛氣營血陰陽辨證論治理論內涵的「現代性、科學性」,更彰顯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先進性,為中、西醫學或藥理學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礎、取得了突破、指明了方向。
綜(zong)上,我們之前的(de)(de)傷(shang)(shang)寒論(lun)研(yan)究(jiu),多(duo)數是(shi)「以經(jing)解經(jing)」式自圓其說的(de)(de)「理(li)論(lun)性(xing)」研(yan)究(jiu)方法,其結果當然就(jiu)像盲人摸像一(yi)樣,眾說紛紜。醫學(xue)(xue)是(shi)實踐型的(de)(de)科(ke)學(xue)(xue),傷(shang)(shang)寒論(lun)更是(shi)實踐中得來的(de)(de)經(jing)驗(yan)型「臨(lin)床巨著」,我們拋開臨(lin)床去研(yan)究(jiu)傷(shang)(shang)寒論(lun),那能(neng)有成果嗎?最(zui)多(duo)就(jiu)是(shi)「紙上談兵」罷(ba)了。張(zhang)仲景告(gao)訴我們,醫學(xue)(xue)研(yan)究(jiu)的(de)(de)對(dui)象不僅是(shi)「病(bing)」,更重要的(de)(de)還是(shi)不同體質不同內傷(shang)(shang)的(de)(de)「人」,而不能(neng)單純地迷信經(jing)典或書本,做無謂的(de)(de)文字游(you)戲(xi)式研(yan)究(jiu)。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_11/85438.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zhi)力于(yu)保(bao)護作者版權,注重(zhong)分享,被(bei)刊(kan)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未(wei)能(neng)及時(shi)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you)(you)版權異議的(de),請聯系管理(li)員(yuan),我(wo)們(men)會立(li)即處(chu)理(li),本站(zhan)部分文(wen)字與圖片(pian)資(zi)源(yuan)來(lai)自(zi)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di)更多信(xin)息(xi)之目的(de),若有(you)(you)來(lai)源(yuan)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nin)(nin)的(de)合法權益,請立(li)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shu)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并(bing)同(tong)時(shi)向您(nin)(nin)表示(shi)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pian):

下(xia)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