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中醫健康

中醫保健中的足療方法

中醫世家 2023-06-23 23:27:21

足療在中醫文化中,足浴療法源遠流長,它源于我國遠古時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傳統。古人曾經有過許多對足浴的經典記載和描述:“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蘇東坡曰:“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又在詩中寫道:“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陸游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澆湯。”清朝外治法祖師在《理論駢文》道:“臨臥濯足,三陰皆起于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于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于《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后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

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后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印古哈姆《足的故事》專門介紹了“足部按摩療法”。一九七五年,瑞士瑪魯卡多《足反射療法》,從學術上總結了人類關于足部反射區的自然療法。一九八五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現代醫學健康法”,明確了更高的醫學地位。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召開了“足反射療法大會”。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為苗竅之根,乳為宗氣之根,耳為神機之根,腳為精氣之根。”可見鼻、耳、乳僅是精氣的凝聚點,而腳才是精氣總的集合點。觀之臨床,頭腦清靈,步履輕健均為健康的特征;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為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人有腳,猶如樹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腳對人體起著重要的養生保健作用。

中醫保健中的足療方法

足療是運用中醫原理,集檢查、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無創傷自然療法。

足療包括兩部分:足浴和足部按摩。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是人體的陰晴表,能夠很準確地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足療,即熱水洗腳,加之一些科學的腳部按摩。實踐證明,足浴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國民間素有“睡前一盆湯”的習慣做法,和“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除濕祛暑;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的說法。

中醫學對腳部的保健非常重視。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投影,連接人體臟腑的12 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于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如果能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能刺激這些穴位,促進氣血運行、調節內臟功能、舒通全身經絡,從而達到祛病驅邪、益氣化瘀、滋補元氣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腳有無數的神經末稍與大腦緊密相連,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經常用熱水洗腳,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功效。

從理療學的觀點看,熱水洗腳是一種浸浴療法。洗腳時,水溫以40至50℃為宜,水量以淹沒腳的踝部為好,雙腳浸泡5至10分鐘。同時,用手緩慢、連貫、輕松的按摩雙腳,先腳背后腳心,直至發熱為止。這樣,能使局部血管擴張,末稍神經興奮,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如能長期堅持,不僅有保健作用,還對神經衰弱引起的頭暈、失眠、多夢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藥物,還能防治感冒、腳疾、凍瘡和關節痛等癥。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_11/824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