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學習中醫針灸知識!傳承中醫文化!
臨床實用針灸配方針灸配方與中藥配方相同,有其配伍方法。一般來講,有近部取穴法、遠道取穴法、隨證取穴法。
腧穴的名稱,在《內經》中大約有160個,針灸處方約有240余方,其中大部分為1~3個腧穴,其中用特定穴的占1/2以上,強調辨證取穴,用穴少而精。個人在多年的臨床治療中,在經絡辨證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有效的針灸配方。
現簡要介紹如下。
1大椎 曲池 合谷大椎是手足三陽與督脈的會穴,純陽主表,可以疏解在表之邪,配曲池合谷是以陽從陽,可以助大椎調營衛,清里以達表。如感冒無汗惡寒可補大椎以發汗解表,或艾灸大椎20分鐘亦可達到解表退熱的作用。如身熱自汗則瀉大椎以解肌。
▲大椎穴
曲池穴走而不守,合谷穴升而能散,是清熱散風、清理上焦之要穴,三穴相配亦是治療肩臂疼痛、中風上肢不利以及面癱和面肌痙攣的主要配方。
▲曲池穴
▲合谷穴
2肩髃 曲池大腸為肺之府,此兩穴相配,有調理肺氣的特效。肩髃臥針有舒通之象,曲池走而不守,擅能宣氣行血,搜風逐邪。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病,皆能舒暢調和之。
曲池又是預防皮膚病化膿和治療眼病的要穴。灸曲池也可使人眼明目亮,對老年性早期白內障、視力模糊等癥有效。
3合谷 太沖此兩穴皆為原穴,位于兩歧骨之間,謂之“四關”穴。合谷屬陽主氣,太沖屬陰主血,可以開關節以搜風理痹,行氣血以通經化瘀。配豐隆、陽陵泉以墜痰瀉火而治癲狂;配百會、神門以鎮靜安神而療五癇;配大椎清里達表治療痹證、全身關節痛或游走性疼痛。
▲太沖穴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身盡痛,尤以手足小關節為甚者,可瀉大椎,用《內經》“合谷刺”法,使針感向兩臂和脊柱方向傳導。瀉合谷、太沖,則能達到行氣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
此兩穴是經脈的“本”部(肘膝關節以下)所在,通過經氣的運行與臟腑和“標”部(頭面軀干)發生密切聯系。
4足三里 三陰交足三里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陰陽相配,為脾胃虛寒氣血虧損之主法,虛損門所不可少。如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者,則補陰之中勢必兼行清導,則應補三陰交,瀉足三里。如因陽虛氣乏,風濕客邪成痹,腿胻麻木者,針此兩穴,一以振陽,一以和陰,血和而舒筋理痹,麻木自除。
5豐隆 陽陵泉是通大便的主穴,豐隆是足陽明的絡穴,別走足太陰,其性通降從陽明下行,又得太陰濕土以潤下。陽陵泉為合穴,其性沉降,斜刺向下透足三里,是從木以疏土,則大便自下(此為治療實熱性的便秘,如老年人氣虛性便秘應慎用)。
▲豐隆穴
▲陽陵泉穴
6氣海 天樞氣海為肓之原,元氣之海,補之可以回陽益氣,灸之可以蒸發膀胱之液,化氣上升而布于周身。天樞乃大腸募穴,有分利水谷、清導濁滯之功。兩穴相配,能振下焦之陽,分利清濁和調理腸胃。用于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腸炎下痢等癥有著效。
▲氣海穴
▲天樞穴
7內關 三陰交內關是心包經的絡穴,別走手少陰三焦經,又是八脈交會穴,能清心胸之悶熱,使從水道下行。三陰交是足三陰之會穴,有滋陰養血之功。兩穴上下相配,內關清上和陽,三陰交清下固陰,是陰虛勞損證之主方。可以治療婦女臟躁和神經官能癥之失眠、胸悶等癥。
▲內關穴
▲三陰交穴
8氣海 關元 中極 子宮男子之陽不和者,取氣海以振陽氣,取關元以滋陰精,氣海為升氣之海,關元為三陰任脈之會,藏精之所,陰陽和故能有子。其與女子之陰不和者,則取中極以調經,取子宮以開胞。中極亦為任脈三陰之會穴,胞宮之門戶也,子宮補之正所以暖胞開宮,俾其直接受孕。
9水溝 風府腎脈夾舌本,脾脈絡舌本而散舌下,心之別絡亦系舌本,凡風邪中于此三經則令人舌強難言,口吐涎沫、神志昏迷不醒。諸陽為風寒所客,筋急而口噤不開。補水溝(人中)以開關解噤、通陽安神,瀉風府搜舌本之風,舒三陽之經,以上兩穴相配是治療中風昏迷口噤不開的有效配方。
▲水溝穴(人中穴)
▲風府穴
10魚際 太溪魚際是手太陰滎火穴,太溪為足少陰原穴亦為輸土穴。此方君太溪補水中之土,潤燥而生金,臣魚際瀉金中之火,祛邪而扶正,是治療腎虛咳嗽,慢性氣管炎的有效配方。
▲魚際穴
▲太溪穴
11風池 合谷 上巨虛風池是手足少陽和陽維之會。瀉之能清頭頸眼目的風熱,對凡因風邪而引起的頭痛、頭眩有效。配合谷是手陽明原穴,其穴性能升能降、能宣能通。“面口合谷收”,四總穴之一,有清熱解毒、祛風明目的作用。再配以手陽明下合穴上巨虛,與合谷左右交叉取穴,是治療面神經麻痹的主要處方。
▲風池穴
12合谷 復溜復溜為腎經經穴。補之能溫腎陽升膀胱之氣使達于周身而能衛外。合谷為大腸原穴,瀉之可以清氣分之熱,熱解則汗自止。若欲發汗則補合谷。該穴清輕走表,能發表托邪,使邪隨汗出而解,瀉復溜,以疏衛外之陽,而達到開皮毛的作用。此兩穴相配對更年期自汗和陰虛盜汗皆有效,但應同用補法,因復溜亦能滋腎中之陰。
▲復溜穴
13中脘 足三里中脘為胃經募穴,亦為腑會。足三里為胃經下合穴,“肚腹三里留”,四總穴之一,是專理胃府,兼治腹中一切疾病的配方。君中脘臣足三里,安胃和中。補中脘壯胃氣散寒邪,瀉足三里降濁導滯引胃氣下行。如上焦有熱加瀉梁門;下焦有寒加補氣海;脾氣虛補脾募章門;腸中滯則加瀉大腸募天樞。
▲中脘穴
14隱白 十七椎隱白為足太陰之“根”,補之大益脾氣,脾主運化需陽氣之推動。如脾陽不振失其統攝,血不歸經,可致婦女崩漏之疾。補隱白(或灸),則能升舉下陷之陽,配灸十七椎(經外奇穴)溫陽益腎則崩漏自止。
▲十七椎
15腎俞 俞府 膻中君腎俞、俞府降沖氣之上逆,兼理腎氣之源,佐膻中寬胸理氣,化滯導痰,對慢性氣管炎、老年性腎虛咳喘有特效。
▲腎俞穴
16中脘 天樞 氣海 上巨虛 神闕此方有清瀉里熱、調氣止痢的作用,與芍藥湯相似。君中脘、天樞,是胃與大腸的募穴,臣氣海,理氣行滯緩解腹痛,氣調則后重自除。佐上巨虛乃大腸經的下合穴,“合治內腑”有調理腸胃之功,協同中脘、天樞能清泄腸胃中濕熱,上穴皆用瀉法。神闕穴加灸,取其溫熱之性,功同芍藥湯中之肉桂,是“反佐”之法。此方是治本之方,病本得到治療,則“便膿”、“后重”等癥狀相應而解。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如果您支持中醫,請多多分享和轉發,功德無量!
有機會免費獲得紙質教材“識別”關注
明天下午3點,精彩繼續......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動動手指轉發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收獲知識與健康喔!
《董氏奇穴視頻資料》免費下載
針灸減肥針灸甲乙經中醫針灸
艾炷直接灸
將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稱為直接灸。根據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化膿灸(瘢痕灸)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經燙傷后,產生無菌性化膿現象,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目前臨床上,常用此法對哮喘、慢性胃腸炎、發育障礙等疾病和體質虛弱者進行施治。操作方法:
①體位的選擇和點穴:因灸治要將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時間較長,故要特別注意體位的選取,要求體位平正、舒適。待體位擺妥后,再在上面正確點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點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單純采用細艾絨外,也可在艾絨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經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熱力的滲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處涂以少量的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線香將之點燃。每灸完一壯,以紗布蘸冷開水抹凈所灸穴位,復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壯。
③敷貼藥膏:灸治完畢后,應將局部擦拭干凈,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日換貼一次。數天后,灸穴逐漸出現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多,膏藥亦應勤換,約經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瘡化膿時,局部應注意清潔,避免污染,以免并發其他炎癥。同時,可多食一些營養較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有利于提高療效。如偶爾發現有灸瘡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處理。
非化膿灸(無瘢痕灸)近代對灸法的應用,有以達到溫燙為主,不致透發成灸瘡,稱為非化膿灸。其方法是,先將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將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將之點燃,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更換艾炷再灸,連續灸3~7壯,以局部皮膚出現輕度紅暈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為患者接受。本法適用于虛寒輕證。
艾炷間接灸
又稱間隔灸或隔物灸,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間接灸。因其襯隔藥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灸法。其火力溫和,具有艾灸和墊隔藥物的雙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較直接灸法常用,適用于慢性疾病和瘡瘍等。
① 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姜片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或在姜片下襯一些紙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本法簡便易行,一般不會引起燙傷,臨床應用較廣。生姜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
② 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應注意防護。大蒜味辛,性溫。有解毒,健胃,殺蟲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
③ 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只適于臍部。其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以純白干燥的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面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于臍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這種方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脫癥,可用大艾炷連續施灸,不計壯數,直至汗止脈起,體溫回升,癥狀改善為度。
④ 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5cm,直徑約2cm)作間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溫火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用來治療各種陽虛證,如陽萎、早泄以及外科瘡瘍竇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膿又不消散的陰性虛性外證。可根據病情選取適當部位灸治,餅干更換,直至皮膚出現紅暈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溫熱、芳香藥物制成藥餅作間隔灸。灸時在藥餅下襯墊紗布,以防燙傷,藥餅灸后可重復再用。
定位手背大指第一節之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共五穴。
主治子宮炎、子宮痛(急、慢均可)、子宮瘤、小腸脹、婦人久年不孕、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
針法與應用五分針,針深二至三分。婦科穴為治療婦科諸疾之主要用穴。
【婦科五穴】
穴位:手背大拇指第一節外側,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
解剖:固有掌側指神經皮下淺枝、子宮神經、六腑神經。
取穴:手背,當大拇指第一節外側,距中央二分半處,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至第二節橫紋止,合計五穴。
歸經:入任督二經。
穴性:調經理帶,宜通下焦。
主治:子癌瘤、子宮癌、子宮炎、卵巢炎、不妊癥、經痛、月經不調、月經過多或過少、陰痛腫痛、赤白帶下、陰吹、產后風癥(月閃風癥)。
針刺法:五分針,直刺二—三分。或以三棱針淺刺出血。
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
應用:婦科五穴為婦人百病之特效穴。臨床上可任取二—三穴下針,有立竿見影之效。
說明:(一)婦科五穴為主治婦科百病的主穴,為婦科治病必取之要穴,可再配合其他如鳳巢、木婦等婦科穴,本穴配門金穴治經痛特效。
(二)婦科穴,在董公書中有二穴,胡師增三穴,計五穴,筆者認為,在此區域取三穴倒馬即可。
針灸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針灸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很多的養生館都有針灸這個項目并且非常受歡迎,針灸就是利用針刺與艾灸進行治療,起源于新石器時代。“針”即針刺,以針刺入人體穴位治病,那么針灸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什么呢?
針灸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1 1 、立法選序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如同方劑一樣,一首針灸處方中也應蘊含“君”“臣”“佐”“使”穴。其中,“君、臣”穴起主導治療作用,治療主要癥狀,“佐、使”穴起輔助作用,治療次要癥狀。
“用針如用兵”,在針刺處方中,可通過先行針刺主穴體現主穴的主導地位,發揮主要治療作用;然后再針刺配穴,輔助主穴作用或治療次要癥狀。
在一首針灸處方中,制定針灸處方的同時也確定了針刺順序。林智源等總結針灸處方中針刺順序原則為:
①穴有主次之別,治有先后之分,即應先針“君穴、臣穴”起主導作用,再針“佐穴、使穴”起輔助作用;
②先針病所從生者,即治病求本為主,治標為輔,針刺順序宜先本后標;③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原則,先針所主治急性病的穴位對癥處理治標,后針所主治慢性病的穴位,治病求本;
④根據既病防變原則,先安未受邪之地,應取可能傳變之經穴為君穴,并且先針;
⑤根據“先升清,后降濁”原則,升清是降濁的前提,故應先取升提氣機之經穴,后取降濁之經穴。
法因證立,序隨法出,故筆者認為,針灸處方可由主穴、主穴配穴、從癥配穴、病機配穴、特殊配穴5部分組成,蘊含君、臣、佐、使的規律。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處方中主穴,針對主癥或者主病而選用,決定著處方的治療方向。
除主穴必不可少之外,其余配穴則可多可少。處方中的君、臣、佐、使穴的地位不容顛倒,針刺順序也同樣不容顛倒,否則就會改變處方的治療能力和主治方向。
2 、從引陰陽之先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陰陽不順接則引起多種疾病。因手足陰陽經分別交接在四肢末端的井穴,故十二井穴具有陰陽交替作用,筆者在臨床中常用大接經全息療法治療陰陽失調
即從陽引陰法和從陰引陽法,分別適用于陰病在陽證和陽病在陰證。“陰病”“陽病”主要針對病因屬性而言,包括誘因、病理因素、舌脈方面等;“在陽”“在陰”則針對病位而言,即疾病表現的部位陰陽屬性,如左側為陽,右側為陰,上身為陽,下身為陰等。
臨床中十二井穴從陽引陰法取穴順序為至陰、涌泉、中沖、關沖、足竅陰、大敦、少商、商陽、厲兌、隱白、少沖、少澤。從陽引陰適用陰病在陽證的各種疾病,從足太陽井穴開始,一則太陽為陽氣之長,分布最廣,太陽為藩籬,能助正陽祛陰邪;
再則陰氣漸長,太陽陽氣漸消,能助正陰祛邪陽。從陰引陽法取穴順序為少商、商陽、厲兌、隱白、少沖、少澤、至陰、涌泉、中沖、關沖、足竅陰、大敦。
從陰引陽可調整陰陽平衡,從手太陰肺經的井穴開始,一則儲太陰之正陰祛陽邪,再則陽氣漸長,太陰之陰氣漸消,是陰陽轉換之關鍵。
3 、辨臟腑之先后
背為陽,腹為陰;俞在陽,募在陰;臟屬陰,腑屬陽。筆者認為臨床治療臟病時針刺順序應先針俞穴后針募穴,腑病時則應先針募穴后針俞穴。
如臨床治療咳嗽病時,若辨證后選用肺俞、中府俞募相配,應先針刺肺俞,后針刺中府;而臨床選用俞募相配治療腑病胃痛時,當先取募穴中脘,后針俞穴胃俞。
4、 辨原絡表里之先后
原絡相配法可分為同名經原絡相配、表里經原絡相配、本經原絡相配。謝天琪提出表里經原絡相配法臨床較為常用,認為原穴應取自先病之經,絡穴取自與其相表里經脈(后病之經),二穴相配起溝通表里兩經的作用。
故臨床針刺時多先針刺先病之經的原穴,后取與其相表里經脈(后病之經)的絡穴。崔增驊等根據原絡配穴法治療胃痛患者,先針刺脾經原穴,后針刺相表里的胃經絡穴,取得滿意療效。
針灸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2 一、確定體位
針灸之前應確定好體位,針灸前身部的腧穴應采取仰臥位,后身部的腧穴可采取俯臥位,而側身部的腧穴則應采取側臥位。頭頂、枕項部的腧穴采取俯伏坐位。
二、定點、定穴
主要是根據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按壓要針灸的部位,以確定要針灸的穴位。
三、消毒
將針灸所使用的針具器械進行消毒。在針灸之前,醫生的手指也應用肥皂水清洗干凈,再使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操作過程中,要避免手指直接接觸到針身。另外,患者的針刺部位也應使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
四、針具選擇
根據針灸部位的不同,爭取相應的針具。對針具的基本要求是在針刺入人體之后,露在體外的針根以1-2CM左右為宜。
五、進針
在進行針刺時,應盡量做到微痛或無痛刺入,同時施針者還要注意確定針刺的方向、角度及深度。
六、行針
在針進入體內后,使用提插、捻轉等操作方式的.組合來達到不同的目的,同時還要結合患者的感受來采取不同的操作強度。
七、留針
根據治療的需要,選擇適當的留針時間。一般體針的留置時間在30-40分鐘左右,頭皮針的留置時間可適當延長,大約在6小時左右。同時可對患者進行間歇行針,并交代好患者在留針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好施針的部位。
八、出針
出針之前應稍稍捻轉針柄,待感覺針下有輕松、滑利的感覺時即可出針。出針時應根據先上后下、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左手持消毒棉球將穴位按壓住,右手持針柄捻針退出,動作要輕柔,在出針之后應按壓針孔片刻,避免出血,特別是頭部及面部等較易出血的部位,應按壓較長時間。
針灸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3 針灸、拔罐能不能搭配使用?
事實上,拔罐配合針灸治療在中醫上一直都有,這兩者的作用在醫師的合理作用下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對于某些疾病的治療也有更好的效果。
拔罐的治療原理是對患者的病灶進行吸引拔出,可以有效的拔出患者體內的濕寒氣,從而治療相關疾病,是一種把疾病根源從患者體內向外拉的治療方式。
而針灸的治療就是通過外物介入人體內部進行治療,以人體為戰場將病魔殺死。這二者可以說是沒有什么矛盾沖突,反而相輔相成的,搭配使用可以使醫療效果更好。
先針灸還是先拔罐?
如果需要針灸和拔罐搭配一起進行疾病治療的話,一般都是會將拔罐放在前,將針灸放在后。
先進行拔罐,可以是患者的經絡受到良性的刺激,甚至是將各種疾病的根源吸引到拔罐位置,并且將毛孔進一步打開,為接下來的針灸治療進一步創造條件。
拔罐之后,因而患者的穴位經脈已經被打開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在針灸時就可以更好更有效率的對患者的病灶進行治療,其疏通患者經脈的效率都會大大提高,能夠取得的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而如果先進行針灸再進行拔罐的話,雖然對于某些有上火癥狀的患者來說有非常不錯的去火功效,但是這種順序可能會對某些患者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因為針灸會對患者帶來一定的皮膚傷害,而拔罐是一種壓強療法,可能會加大針灸的副作用。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醫針灸穴位速記歌訣,歡迎各位中醫留意討論!
頭面頸項部病癥
面口針合谷,眩暈配太沖;
風池清頭目,顳痛太陽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額中;
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關面頰癥,下關與翳風;
口眼歪斜疾,頰車地倉從。
陽白與四白,面痛治亦同;
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勞宮。
落枕成斜頸,外關或懸鐘;
急性項背強,均可取人中。
耳聾取耳穴,耳門透聽宮;
中渚外關配,啞門與翳風。
廉泉主喉舌,治啞先治聾;
新穴供選用,聽會及聾中。
胸腹部病癥
心胸內關取,肚腹三里求;
胃痛刺中脘,天樞治臍周。
下腹三陰交,關元氣海由;
中極陰陵伍,能導尿潴留。
泌尿生殖癥,上穴一般優;
脅痛找夾脊,陽陵與支溝。
腹痛背俞穴,夾脊相應投;
若遇闌尾炎,闌尾穴針留。
腰背四肢部病癥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門;
夾脊按部取,腰穴適當深。
下腰大腸俞,上腰腎俞存;
胸背須謹慎,脅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
下肢陽陵泉,環跳絕骨捫。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針。
其他病癥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
有熱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壓,退熱亦可兼;
瘧疾取大椎,至陽間使連。
三里調腸胃,內關利胸間;
寧心止嘔吐,并可治失眠。
神門三陰交,安神療效傳;
啞門治癔病,人中內關捻。
癲癇長強穴,百會大椎延;
風池及太沖,頭昏眩暈旋。
喘發定喘穴,胸悶配膻中;
天突能止咳,痰多加豐隆。
肝炎肝膽俞,至陽及太沖;
陽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樞足三里,止瀉有奇功;
脫肛承山穴,長強百會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兩筋間。
能除心腹脹,善治胃中寒,
腸鳴并積聚,腫滿膝脛酸,
勞傷形瘦損,氣蠱病諸般。
人過三旬后,針灸眼能寬。
取穴當舉足,得法不為難。
內庭
內庭足兩間,胃脈是陽明。
針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遍身風癮疹。伸欠及牙疼,
瘧病不思食,針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未得,筋緩怎梳頭,
喉閉促欲絕,發熱竟無休,
遍身風癮疹,針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疼并面腫,瘧疾病諸般,
熱病汗不出,目視暗漫漫,
齒齲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淺,令人便獲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動脈偃中央。
腰重不能舉,沉沉壓脊梁,
風痹髀樞痛,病熱不能涼,
兩膝難伸屈,針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魚腹,腨下分肉間。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難,
腳氣膝下腫,戰栗腿疼酸,
霍亂轉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侖
昆侖足外踝,后向足跟尋。
腨腫腰尻痛。腳胯痛難禁,
頭疼肩背急,氣喘上沖心。
雙足難行履,動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樂。須將穴下針。
環跳
環跳在髀樞,側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針得主攣拘,
冷風并濕痹,身體或偏枯,
呆癡針與灸,用此沒疏虞 。
陽陵泉
陽陵泉居膝,一寸外廉中。
膝腿難伸屈,拘攣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風。
誠記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側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數欠,懊憹及心忪,
實即四肢腫,喉間氣難通;
虛則不能語,苦嘔痛連胸,
肘膊連臑痛,頭腮面頰紅。
針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窮。
列缺
列缺腕側上,手指頭交叉。
主療偏風患;半身時木麻,
手腕全無力,口禁不開牙。
若能辨補瀉,諸病恰如拿。
百會頭頂凹中懸,上星入發一寸權。
印堂兩眉中間取,太陽眥角一寸許。
委中國窩紋中屈,承山人字紋中戲。
梁丘膝上二寸去,血海膝上二寸齊。
膝眼膝下兩陷中,昆侖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隱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懸中找,內踝三寸三陰溝。
華佗夾脊外五分,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腎經涌泉足心翹。
風池耳后發際內,腎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紋肱外招,扭傷曲池下外導。
合谷第二掌骨中,內關掌后二寸繞。
腹痛三里留。腰痛委中求,
頭頸取列缺,面口合谷收。
急救人中穴,踝痛找懸鐘,
疲勞華佗留。
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991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針灸處方《密配》
下一篇: 左常波針灸:三調一治之解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