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經方中醫經方精品微信號,中醫經典傳承關注記住十二個“原穴”,可治疼痛多陽明大腸合谷強胃經疼痛取沖陽太陽小腸原腕骨 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陽池膽丘墟 肺覓太淵脾太白心包疾發大陵治 肝原太沖按摩良少陽心經神門在 腎尋太溪是良方督脈無原求百會 任脈膻中乳中央以上為指壓治療十四經脈一切傷痛,久年內傷。每穴指壓5-10分鐘,用按、揉二法由輕至重。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則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壓之妙。所取各穴部位,見下文一一說明。各原穴功能1太淵位置: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局部解剖:有橈動、靜脈。分布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胸痛,心悸,腕臂痛。現多用于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心絞痛肋間神經痛無脈癥腕關節疼痛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刺灸法:避開橈動脈,直刺0.2~0.3寸。可灸。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配內關、沖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癥。文獻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淵主之。《玉龍賦》: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金鑒》: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癥。2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局部解剖:有手背靜脈網。分布著橈神經淺支。主治:頭痛,頸項痛,目赤腫痛,鼻衄,鼻塞,鼻淵,齒痛,耳聾,面腫,咽喉腫痛,痄腮,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熱病無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閉經,滯產,小兒驚風,上肢疼痛,痿痹。現多用于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電光性眼炎,近視眼,腮腺炎,扁桃體炎,舌炎,牙齦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皮膚瘙癢,蕁麻疹等。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孕婦禁針灸。配伍:配頰車、迎香,有通經活絡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癱。有疏風解表,宣肺利竅作用,主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配列缺,為原絡配穴法。配太沖,稱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作用,主治癲狂,頭痛,眩暈,高血壓。配風池、大椎,有清熱涼血,截瘧作用,主治皮膚瘙癢,蕁麻疹,疔瘡,瘧疾。配三陰交,有調經活血催產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滯產。文獻摘要:《銅人》:婦人妊娠不可刺之,損胎氣。《資生》:風疹,合谷、曲池。《大成》:疔瘡生面上與口角,灸合谷;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3沖陽位置:在足背最高處,當?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局部解剖: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布著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深神經。主治:上齒痛,足背紅腫,口眼歪斜,足痿。現多用于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足三里、仆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配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文獻摘要:《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甲乙經》:善嚙頰齒唇,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銅人》:偏風口眼喎斜,肘腫。4太白位置: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足底內側動脈及跗內側動脈的分支。分布著隱神經與腓淺神經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脹,便秘,痢疾,吐瀉,腸鳴,身重,腳氣。現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痙攣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公孫、大腸俞、三焦俞,有清利濕熱的作用,主治腸鳴,腹瀉。配復溜、足三里,有和胃調中的作用,主治腹脹。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滿悶不得臥,太白主之;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千金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膝股腫?痠轉筋。《金鑒》:太白、豐隆二穴,應刺之癥,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泄,善饑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研究進展:胎位不正 對胎位異常者,艾灸太白可使腹部松弛,胎動活躍,有較好的轉胎效果。小兒腹瀉 配豐隆,每穴艾灸10分鐘,經治療后大便轉為正常。5神門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布同靈道。主治:心痛,心煩,怔忡,驚悸,健忘,不寐,癲狂,癇癥,癡呆,脅痛,掌中熱,目黃。現多用于無脈癥,神經衰弱,心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產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體炎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支正為原絡配穴法,有益氣,養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養,健忘失眠,無脈癥。配大椎、豐隆,有醒腦安神,豁痰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狂,癇證。配關元、中極,有安神益腎的作用,主治遺溺,遺精。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嘔血、吐血、便血。文獻摘要:《甲乙經》:遺尿,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銅人》:治瘧心煩。《大成》:主心性癡呆,健忘。6腕骨位置:在手掌尺側,當第五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的凹陷處,赤白肉際。局部解剖:有腕背側動脈(尺動脈),手背靜脈網。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主治:熱病無汗,頭痛,項強,指攣腕痛,黃疸。現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通里,為原絡配穴法,有清熱安神定驚的作用,主治高熱,驚風。配太沖、陽陵泉,有清肝利膽的作用,主治黃疸,脅痛,膽囊炎。配足三里、三陰交,有健脾滋陰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文獻摘要:《甲乙經》:消渴,腕骨主之。《大成》:主頭痛,驚風。《金鑒》:主治臂腕五指疼痛。研究進展:腰痛 配下巨虛,用導氣手法,患者腰部有熱感時出針。增加腸蠕動,針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動或蠕動減弱的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7京骨位置: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局部解剖:血管、神經分布同金門。主治:頭痛,項強,腰腿痛,癇證。現多用于小兒驚風,神經性頭痛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風池、天柱,有祛風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項強。文獻摘要:《甲乙經》:癲疾,狂妄行,振寒。《圣惠方》:善驚悸,不欲食,腿膝脛痿。《循經》:寒濕腳氣,兩足燥裂,或濕癢生瘡。8太溪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局部解剖:前方有脛后動、靜脈。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經過處。主治:咽喉干痛,齒痛,耳聾,耳鳴,頭暈,咳血,氣喘,消渴,月經不調,不寐,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現多用于支氣管哮喘,腎炎,膀胱炎,慢性喉炎,神經衰弱,貧血,下肢癱瘓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少澤,有滋腎陰,清虛熱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齒痛。配飛揚,為原絡配穴法,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眩。配腎俞、志室,有溫腎壯陽的作用,主治遺精。陽痿,腎虛腰痛。文獻摘要:《甲乙經》: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大成》: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心脈沉,手足寒至節。《金鑒》:消渴,房勞,婦人水蠱,胸脅脹滿。研究進展:喉痹 以太溪為主,治療陰虛咽喉腫痛,效果良好。腎絞痛 據報道刺雙側太溪,以患者有發麻發脹感向足跟部放射為度,治療23例,經針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對腎功能影響 據報道針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腎泌尿功能增強,酚紅排出量增高,尿蛋白減少,對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這種效應維持約2~3小時,個別可達數日,浮腫亦減輕,對腎炎患者有一定治療效果。9大陵位置:在腕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局部解剖: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干。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癥,胸悶,脅痛,驚悸,失眠,煩躁,口臭。現多用于心動過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癥,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神門、列缺,有舒暢經筋,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絡,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配豐隆、太沖,有疏肝理氣,化痰醒腦的作用,主治氣郁痰結型之癲狂。文獻摘要:《甲乙經》:兩手攣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銅人》: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善饑,喜悲泣驚恐。《大成》:短氣,大陵、尺澤。研究進展:手痙攣 針刺大陵穴,有針感后,不移動針尖,在原處提插,以加強針感。跟骨骨刺 針刺大陵穴,邊行針,邊震跺患側足跟,手法不宜太重。調整心功能 針刺大陵、神門等,對心臟病患者心功能的影響,多數情況下心沖擊圖的收縮波增強,經X線示波攝影,針刺前表現為左心室與主動脈峰減低變形,收縮性彎曲變斜和舒張期隆起減弱等。針刺后,左心峰增大,收縮性偏斜減弱,舒張期隆起也加大,說明針后心肌收縮加強,心臟功能改善。另有針刺大陵穴,對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的腦電圖,有使之規則化的傾向。10陽池位置: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局部解剖:有腕背靜脈網,腕背動脈。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主治:肩臂痛,腕痛,瘧疾,耳聾,消渴。現多用于腕關節炎,風濕熱,糖尿病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外關、曲池,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痙攣或麻痹。配少商、廉泉,有清熱通絡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配脾俞、太溪,有疏調三焦,養陰潤燥的作用,主治糖尿病。文獻摘要:《甲乙經》: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外臺》: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圖翼》:主治消渴口干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舉。11丘墟位置:在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局部解剖:有外踝前動脈分支。分布著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嘔吐,噯酸,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現多用于膽囊炎等。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配伍:配風池、太沖,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配昆侖、申脈,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外踝腫痛。配陽陵泉、期門,有疏肝利膽的作用,主治膽囊炎。文獻摘要:《甲乙經》: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兩脅痛,腳酸轉筋,丘墟主之。《千金方》:主胸痛如刺。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跗筋腳攣。《大成》:脅痛,針丘墟、中瀆。《圖翼》: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頸腫,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12太沖位置:在足背側,當第一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跖骨背動脈。分布著腓深神經的分支。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目赤腫痛,郁證,小兒驚風,口喎,脅痛,崩漏,疝氣,小便不利,癇證,內踝前緣痛。現多用于高血壓,尿路感染,乳腺炎,精神分裂癥等。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配伍:配合谷,稱為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配足三里、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文獻摘要:《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沖主之。《千金方》:主黃疸,熱中喜渴。《銅人》: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沖、三陰交。《金鑒》:主治急慢驚風,羊癇風證,及咽喉疼痛,心胸脹滿,寒濕腳氣,行痛步難,小腹疝氣,偏墜疼痛,兩目昏暗等證。請把這篇文章轉發提醒所有人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
往期熱門文章:1.珍藏版《十四經絡3D動態循行圖》,配歌訣 !請收藏2.道破天機:針灸為什么能治大病!3.民國大醫張錫純:這1個小方子提高免疫力,所有人都能用!久服不傷人!4.10張圖打通經絡,簡簡單單祛病痛!如果您支持中醫,請多多分享和轉發,功德無量!
有機會免費獲得紙質教材“識別”關注
明天下午3點,精彩繼續......《董氏奇穴視頻資料》免費下載
針灸減肥針灸甲乙經中醫針灸
以下內容是醫學教育網的論壇網友 顏之推敲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中醫執業針灸特定穴運用記憶總結!特別實用!
1.經氣流注特點:“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2.排列特點:五輸穴從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滎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輸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后;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至前臂、脛部;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
3.五行屬性配屬:“陰井木”、“陽井金”。
4.五輸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注:1,【】代表十二經脈。2,按十二經脈流注次序編寫。3.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循序編寫。
1)【金】少商,買魚遠經赤水河。【金】少商,買魚淵經尺水河。(肺——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
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大】商陽,二三只,陽溪少,曲池草。(大腸——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
3)【胃】痛離內庭,仙姑解說住山里。【胃】痛厲內庭,陷骨解說足三里。(胃——厲兌、內庭、陷骨、解溪、足三里)
4)隱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隱山林。隱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陰山陵。(脾——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
5)【火】燒沖,燒府中神靈,燒孩子。【火】少沖,少府中神靈,少海子。(心——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
6)【小】火燒著前后養孤和小孩。【小】火少澤前后陽谷和小海。(小腸——少澤、前谷、后溪、陽谷、小海)
7)【防】止痛,速捆胃。【膀】至通,束昆委。(膀胱——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
8)【水】涌泉,浪太稀,留陰谷。【水】涌泉,然太溪,溜陰谷。(腎——涌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
9)中軍沖勞宮,斯大林使人去則【保】護。中軍沖勞宮,斯大陵使人曲澤【包】護。(心包——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
10)心【焦】關夜門,家中住,只看天井。心【焦】關液門,家中渚,支看天井。(三焦——關沖、液門、中渚、支溝、天井)
11)喬大俠降臨,【但】輔楊林。竅大俠降臨,【膽】輔陽陵。(膽——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
12)拿大盾,行山間,【敢】沖鋒,去泉邊。拿大敦,行山間,【肝】沖封,曲泉邊。(肝——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
5.臨床應用:
(1)按五輸穴主病特點選用
①“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是臨**常用的選穴方法之一,指出滎穴、輸穴主要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合穴主要治療內腑病證。
②“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③井穴多用于急救,滎穴主要用于治療熱證。
(2)按五行生克關系選用
①本經子母補瀉取穴法:例如,肺之虛證取本經的輸穴太淵,是因為肺屬金,太淵屬土,土為金之母,施以針刺補法,即虛則補其母;反之肺之實證,取本經的合穴尺澤,即實則瀉其子。
②他經子母補瀉法: 是指取病變經脈的母經上的母穴或子經上的子穴治療。仍以肺之實證為例,肺屬“金”,腎屬“水”,腎經為肺經的“子經”,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可在子經(腎經)上選取“金”之“子”即屬“水”的合穴陰谷。
1.十二原穴表
2.十二原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心神脾白胃沖陽,肝沖腎溪肺太淵。
膽墟包陵焦陽池,膀京大合小腕原。
3、絡穴
1.十五絡穴表
4.十五絡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絡穴共有十五種,肺缺膀飛心里通。
任鳩督長脾大包,包內焦外脾孫公。
大偏小正胃豐隆,肝蠡膽光腎大鐘。
5.臨床運用:
(1)原穴有調整臟腑經絡虛實的功能,既可瀉實,又可補虛,主要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多用于虛證,治療范圍很廣泛,也可以協助診斷。
(2)絡穴可以治療本絡脈的病證;十二絡脈具有加強表里兩經聯系的作用,故十二經絡穴可以治療表里兩經脈的病證。如列缺既可治療肺經病證,又可治療大腸經病證。
(3)原絡配穴法:就是把先病經脈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經脈的絡穴相配合。如肺經先病。取其經的原穴太淵為主,大腸經后病,取其經絡穴偏歷為客;反之,若大腸經先病,則取其經的原穴合谷為主,肺經后病即取其經的絡穴列缺為客。
1.俞募穴表
2.十二募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肺府心巨脾門章,大樞小元心包膻。
肝期腎京焦石募,膽月膀極胃中脘。
3.臨床運用:
(1)俞、募穴主要用于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之疾患取肺俞,胃之疾患取胃俞。
(2)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聯屬的組織器官疾患,如目疾、筋病選肝俞,耳疾選腎俞。
(3)臟病多選取背俞穴治療,腑病多選取募穴治療。
(4)俞募配穴法:如胃痛取胃俞、中脘,心悸選心俞、巨闕。
1.八脈交會穴即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后溪、申脈、列缺、照海8個腧穴,均位于腕踝部上下。
2.八脈交會穴表
3.八脈交會穴記憶口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脾——公孫——沖脈——胃,心,胸)
內關陰維下總同。(心包——內關——陰維——同上)
后溪督脈內眥頸,(小腸——后溪——督脈——目內眥,項,耳,肩胛)
申脈陽蹺絡亦通。(膀胱——申脈——陽蹺——同上)
臨泣膽經連帶脈,(膽——足臨泣——帶脈——目外眥,頰,項,耳后)
陽維外眥外關逢。(三焦——外關——陽維——同上)
列缺任脈連肺系,(肺——列缺——任脈——胸,肺,膈,喉嚨)
陰蹺照海膈喉嚨。(腎——照海——陰蹺——同上)
4.臨床運用:
(1)八脈交會穴與奇經八脈存在著特殊的交會關系,內關通于陰維,公孫通于沖脈,外關通于陽維,足臨泣通于帶脈,后溪通于督脈,申脈通于陽蹺,列缺通于任脈,照海通于陰蹺。八穴有調節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作用,治療范圍廣,可以主治全身疾病,作用顯著,為臨床所常用。
(2)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病候,當奇經發生病變時,即可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如督脈病證之腰脊強痛,可選后溪。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內關、公孫,外關、足臨泣,后溪、申脈,列缺、照海四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
(3)內關、公孫配合,治療心、胸、胃的疾患;外關、足臨泣配合,治療目外眥、耳后、頰、頸、肩部疾患;后溪、申脈配合,治療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患;列缺、照海配合,治療肺系、咽喉、胸膈疾患。
1.八會穴表
2.八會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氣會膻中血膈俞,臟會章門骨大杼。
筋會陽陵脈太淵,腑會中脘髓絕骨。
3.臨床應用:
(1)對各自所會的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病證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如六腑之病可以選中脘;筋病可以選陽陵泉等。
(2)治療熱病。《難經·四十五難》日:“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穴也”。
1.十六郄穴表
2.十六郄穴記憶口訣:(顏之推敲原創)
肺孔肝都心陰郄,大溫小養脾地機。
腎水膀金包門郄,胃梁焦宗膽外知。
陽維陽交陰筑賓,陽蹺跗陽陰信起。
3.臨床運用:
(1)郄穴有匯聚氣血、調理氣血的作用。臟腑疾患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和壓痛,有助于診斷;
(2)治療本經和相應臟腑病證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療急癥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如急性胃痛取梁丘,養老治療急性腰痛,咯血取孔最。
1.下合穴表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委中膽陽陵,三焦下合屬委陽。
3.臨床運用:
(1)“合治內腑”:與六腑相關的疾患常選用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的疾患選足三里,腸癰選上巨虛。
(2)下合穴還可用于診斷,如膽腑疾患常在陽陵泉有明顯的壓痛。
臨床運用:
治療本經的疾病,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肝、腎經又在此交會,所以能治療足三陰經的病證。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既可治療督脈的疾患,又可治療諸陽經的全身性疾患。另如風池、風門、中脘、申脈、照海、關元、中極等都是主治范圍非常廣泛的交會穴。
井穴
特殊作用:急救要穴
功用:泄諸經之熱
主治:熱性病的急救,痧暑急癥等
操作:針0.1-0.2寸,或淺刺出血
指手指端的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沖、少澤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為治療中風、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病在臟者,取之井;……’。
主治
主要用于熱性病的急救,主治一切痧暑急癥、中風卒倒,人事不省,高血壓等。
操作
針法:針0.1-0.2寸,或淺刺出血,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艾炷灸1-5灸,或溫灸5-20分鐘。
滎穴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變于色者,取之滎。”《難經·六十八難》又曰:“滎主身熱。”說明滎穴主要應用于發熱病證。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掌中熱。現多用于治療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咽炎,鼻炎,心悸,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合穴
五俞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入為合。”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會合于臟腑的部位。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難經·六十八難》又曰:“合主逆氣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癥。根據季節有“冬刺合”。
原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的輸穴,陽經則于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動力
原氣源于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五臟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里經之間的病證。
原理
“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因此臟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臟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里經之間的病證;原輸穴相配治療本經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療臟腑間相關疾病等。
應用
原穴在臨床上主要用于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當臟腑發生病變時,會在原穴表現出來,根據原穴部位出現的異常變化,可以推測判斷臟腑功能的盛衰、氣血盈虧的變化。臨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達,從而激發原氣,調動體內的正氣以抗御病邪,主要用來調整臟腑經絡的虛實病變。
絡穴
絡穴是絡脈在本經別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于鳩尾,督脈絡發于長強,脾之大絡出于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絡穴的治療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①絡穴各主治其絡脈虛實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穴通里治療。②絡穴可溝通表里兩經,故有“一絡通兩經”之說,不僅能治本經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經脈的病證。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癥時,刺絡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絡穴在臨床應用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里經的原穴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
郄穴 [xì xué]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各有一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也各有一個郄穴,一共16個郄穴。除足陽明胃經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臨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病。
臨床作用
郄穴在臨床當中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虛實的征象。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
郄穴歌(按傳統經氣流注路徑)
郄有孔隙意,本是氣血聚。
病癥相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當。
胃經是梁丘,脾應取地機。
心經取陰郄,小腸養老名。
膀胱金門尋,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列。
膽經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會,陰維筑賓為。
養生功效
陰郄。陰,水也。郄,空隙也。陰郄名意指心經經水由本穴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通里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心經體內經脈相通,經水即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經的體內經脈,故名陰郄,具有溝通心腎之養生功效。
穴位應用
簡便易學又實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現休克的緊急情況時,找醫生或打電話叫救護車都要耽誤一些時間,即使醫生來了或者救護車趕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懂得這些簡單而實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間的人中穴,就可使患者蘇醒,再送往醫院作進一步治療不遲,此即民間所謂的[掐人中]。真正的急救,是在醫生和救護車還沒有到來前的當場施救,以贏得寶貴的時間。再比如心臟病突然發作,可馬上取心包經上的郄門穴,只要對這個穴位進行強烈刺激(強有力的按壓),往往能一穴見效,迅速緩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醫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過中醫的簡單取穴進行急救,只要穴位選的準,按壓方法得當,則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當出現急性胃疼時應立即想到梁丘穴,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壓該穴,持續2-5分鐘,往往可以立即止疼;孔最穴,這可是治療內臟出血的郗穴,使用時可用母指腹尖適度用力按壓該穴;當有尿血癥時,要馬上想到水泉穴;女子崩漏、膝關節炎、疝氣就找中都穴;急性腰痛時可隨手取來養老穴;膽囊疼痛了就快按外丘穴;凡遇心動過速、心絞痛等心胸疾患那就是郄門穴的事了,按壓的時間同前;外丘和陽交穴治療急性頭疼再好不過了;當出現頭疼、咽喉腫痛、腸鳴腹疼的時候就選溫溜穴;那么心疼、吐血、鼻出血怎么辦?陰郗穴在等著你呢,平時經常按壓此穴還可預防和治療心臟疾病;地機穴,可治療腹脹、腹疼,泄瀉,這個穴位按壓時間要長些,5分鐘;筑賓穴,可治療惡心嘔吐;交信穴,可治療月經不調、痢疾、腸炎;承漿穴,可治療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齒齦腫疼。至于梁丘穴配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炎;孔最穴配膻中穴治療氣逆吐血等。
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990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二十四種復式針灸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