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已故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行醫、執教半個多世紀,倡仲景之學,上溯岐黃之道,下逮諸家之說,博采眾長,學驗宏富,形成了鮮明的學術思想和醫療風格。
劉老精于傷寒學說,對經方運用有獨到認識,善用柴胡劑、苓桂劑、瀉心劑類方,尤其精于脾胃病的臨床治療,對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等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和診治特色。本文擬對劉老治療胃痛十二法進行系統總結,以期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1、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法若脘腹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寒積于中,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而致氣血遲澀,其性收引而致脈細急,故發胃痛。
癥見:胃痛甚劇,每因受寒感涼或飲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熱食,畏寒喜噯,得熱痛減。舌苔白,脈弦緊或弦遲。
治宜溫胃散寒,行氣止痛,以良姜止痛飲治之。
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蘇9g,吳茱萸9g,炙甘草6g。
若胃冷痛,腹肌痙攣甚于胃寒痛,脈沉遲而微,手足涼,苔白者,則用大建中湯治之。
又若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胃脘作痛,脈緊苔白者,則用五積散發表溫里,順氣消痰,調氣活血以治之。
隨癥加減:表證重者加桂枝;里寒重者改成肉桂;陰寒盛者加附子;腹痛嘔吐加吳茱萸;有汗者減麻桂;氣虛者去枳殼、桔梗,加人參、白術;婦人寒邪痛經則用艾葉醋煎。
對于外感寒濕之邪凝聚于胃脘,陽氣被遏,不得舒展,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者,則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濕之法,劉老常用加減藿香正氣湯。
組成:藿香9g,紫蘇6g,茯苓6g,炒白術9g,陳皮6g,厚樸9g,桔梗6g,半夏9g,荊芥6g,防風6g,甘草6g。
2、消食導滯,清利濕熱法若飲食積滯日久,生濕化熱,或素有濕熱又與食積互結于腸胃,食積內停,阻滯氣機,則胃脘脹痛,癥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氣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下利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治宜消食導滯,清利濕熱,劉老常用枳實導滯湯清理胃腸、祛濕導滯以治之。而對于小兒食滯胃脘之脘腹脹滿疼痛,則常用保和丸加減。
劉老指出:今之小兒諸病,以傷食為多見,緣由小兒臟腑嬌嫩,易受損傷,加之小兒自制力差,大人疼愛有加,各種食品琳瑯滿目,食之過多,脾胃無力運化,食滯胃脘,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惡聞食臭,或脘腹疼痛,大便秘結或泄瀉,舌苔濁垢膩,脈滑等癥,尤以厭食或食少為突出,此時大人又唯恐營養缺乏,想盡一切辦法進食進補,使之雪上加霜。
劉老師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陳皮6g,連翹10g,萊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療此癥而獲愈。
3、燥濕運脾,行氣和胃法蓋脾屬土,濕為土之氣,因濕屬陰邪,其性黏滯,若濕滯脾胃,運化失職,阻遏氣機,氣滯不行,故胃脘脹痛,癥見:脘腹脹滿疼痛,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
治宜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劉老常用平胃散以治之。
劉老認為使用本方,當著眼于濕、食二證。蓋胃屬陽明,其氣為燥,當燥不燥而為濕傷,則胃不和,可見心下痞滿、胃脘脹痛、噯氣呃逆、飲食不化、舌苔白厚膩之證。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滯,祛除胃中濕邪之義。濕邪得去,脾胃健運,則飲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濕消食之功。
臨床用于濕邪傷胃,飲食不化之證,則相得益彰。劉老臨床應用本方,以舌苔厚膩為指征,并經常合用不同方劑治療各種疾病。如食滯傷胃,中焦濕濁不化,濕郁化熱,食后胃脹痞滿,嘈雜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瘡,舌苔白膩,脈沉滑者,則用本方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接軌,劉老用此二方接軌治療濕熱食滯,乃是受《醫宗金鑒》清胃理脾湯的啟發。
《醫宗金鑒》歌曰“清胃理脾治濕熱,傷食平胃酌三黃,大便黏滯小便赤,飲食愛冷口舌瘡”。其方實為平胃散與瀉心湯接軌而成。若心下痞滿而兼見口苦舌紅,脅脹脈弦者,則接軌小柴胡湯疏利肝膽氣機。小柴胡湯與平胃散接軌,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湯”。
小柴胡湯善治肝膽氣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氣消滿,苦溫燥濕為長,兩方接軌,則疏肝和胃,而使肝胃兩顧。
4、行水消痞法蓋脾胃主受盛運化,運化不利,則痰濁水飲最易生成,若水飲停于胃中,阻滯氣機,則胃脘脹滿疼痛,癥見:心下痞滿疼痛,惡心噯氣,納食不馨,心悸,眩暈,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弦等。
治以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劉老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治之。
方中生姜、半夏溫化寒凝,行水散飲,降逆止嘔;茯苓健脾益氣,滲利水濕,導水下行,有降濁升清之功。
劉老臨床用本方時,半夏、生姜劑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則難以取效,強調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錢幣大小厚薄為宜。
又若水飲停于心下,心下悸痛,怵怵惕惕,按之鼓手,脈弦或沉,舌苔水滑者,則用茯苓甘草湯(又名苓桂姜甘湯)治之。本方即苓桂術甘湯去白術加生姜而成,重用生姜溫胃散飲,茯苓淡滲行飲,桂枝通陽化氣,甘草扶中補虛,合為溫胃化飲,通陽散水之劑。
劉老指出:本方生姜的劑量一定要大,使之既可溫胃散寒降逆,又可通氣化飲,才收佳效。
5、疏肝和胃法肝足厥陰經脈“挾胃”,胃為陽明燥土,其經別“合諸經之氣”,肝與胃雖是一臟一腑,但在肝病過程中,肝氣犯胃尤為多見,可謂“肝胃之氣,本又相通,一臟不和,則兩臟皆病”。
臨床癥見脘腹脹痛,嘔吐酸水,嘈雜不適,脈弦滑,舌邊尖紅,舌苔白膩。
治宜疏肝和胃之法,劉老常用萸連二陳湯。
組成:吳茱萸9g,黃連9g,川楝子6g,陳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
方中吳茱萸配黃連名左金丸,能治肝經火郁,嘔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氣;半夏、陳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諸藥合用,共奏其功。
若肝氣橫逆犯胃阻隔,上下不得通暢,癥見:胃脘疼痛,上下格拒,惡心干嘔,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脈右弱左弦等,劉老則用制肝安胃湯以治之。
組成:黃連5g,川楝子12g,花椒4g,白芍12g,烏梅15g,淡姜渣12g,當歸須12g,橘紅10g。
6、疏肝清熱法若肝胃不和,氣機郁滯,久而化熱,氣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熱犯胃則痛,癥見:胃脘疼痛,痛勢急迫,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飲,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等,治以疏肝和胃,清熱解郁法,劉老常用丹梔逍遙散加左金丸以治之。
若泛酸明顯,則用加味烏貝散:海螵蛸30g,浙貝母6g,雞內金9g,黃連6g,顛茄片10片,共為細末,每次服4.5g,日3次。
又若少陽熱邪不解,而又并于陽明,胃中熱結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癥見:胃脘及腹急痛,脅滿脹疼,痞硬發滿,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厚,脈來弦滑有力等。
治宜大柴胡湯疏利肝膽,清泄胃腸。方中柴胡、黃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陽之邪,另加大黃、枳實疏導陽明胃家之結熱;又以白芍平肝膽以伐木氣之橫逆。
此證為少陽病挾里實,故不用參、草之滯;單用大棗者,則為保胃存津。在劑量上,方中倍用生姜之義,既可配半夏以治“嘔不止”,又可載大黃而不使速攻,況“柴胡得生姜之散而功效更捷”,得大黃之力而具有承氣之意,故能雙解少陽、陽明兩經之邪熱,是治療少陽病實證的和下兼用之法。
熱結重者加重大黃、黃芩的用量,再選加竹茹、龍膽草、牡丹皮、青黛等;胸脅脹悶氣郁重者可加青皮、郁金等;脅痛重者可加金鈴子、延胡索、旋覆花等;挾痰熱者加竹茹、瓜蔞皮、浙貝母等;濕痰盛者可重用生姜、半夏,另加陳皮、茯苓等。
劉老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膽氣逆,又能清泄腸胃實熱;既治氣分又調血分,所以大柴胡湯對外感病可用,內傷病也能用,只要見到肝胃不和、氣血不利的證候就可使用。近年來多用本方加減治療潰瘍病急性穿孔、肝膽系統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癥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
7、活血行氣止痛法若胃痛日久,絡脈血行不暢,氣機阻滯,終則瘀血內停,胃絡壅塞,不通則痛,癥見:胃脘疼痛較劇,拒按,痛如針刺或刀割,痛處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法,劉老常用烏及湯治之。
組成:海螵蛸30g,白及9g,當歸9g,赤芍9g,生蒲黃9g,五靈脂9g,炒白術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脈細者,加人參、黃芪、白術、炮姜,去五靈脂;虛而有熱,舌質光紅,脈細數者,則加生地黃、玄參、牡丹皮,去五靈脂。劉老有時亦用三七粉簡易療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
又若七情所傷,氣滯血結,心下作痛,脹滿窒塞,脈沉,舌暗者,劉老則用分心氣飲行氣活血止痛以治之。
組成:霍香9g,紫蘇6g,茯苓6g,半夏6g,炒白術6g,桔梗6g,木通,6g廣木香9g,香附9g,麥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檳榔6g,莪術6g。
本方即藿香正氣散減白芷、厚樸,加木通、木香、香附、麥冬、肉桂、青皮、桑白皮、檳榔、枳殼、莪術而成。
8、疏肝理脾,調和氣血法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傷肝,憂愁思慮傷脾,肝失疏泄,脾失運化,肝脾不和,氣血失調,則胃脘疼痛作矣,劉老常用柴胡桂枝湯治之。《傷寒論》中本方證條文即有“心下支結”之論述,是由太陽、少陽兩經氣機郁滯所致。
本方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而成,用桂枝湯調和營衛,解肌辛散,內和脾胃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內和肝脾柴胡桂枝湯于外感病則為太少表里雙解之劑,于內傷雜病則是調和肝膽脾胃、氣血營衛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療脾胃疾病的方劑,臨證之時,需要加人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藥,以增強其功效。
9、寒熱同調,和胃消痞法若脾胃之氣不和,升降之機乖戾,寒熱錯雜之邪氣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蓋脘痛痞滿之證,雖有寒、熱、虛、實之異,屬氣屬血之分,然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者尤多。對此等病例,劉老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瀉心湯分證治之。其中,半夏瀉心湯系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屬于和解劑之一。
本方寒溫并用,辛開苦降甘調于一爐共治,為和解脾胃寒熱而設之方。劉老指出半夏瀉心湯實為治療脾胃疾病開辟了一條途徑,在臨床上,對單純的脾胃熱證或寒證較易醫治,而對于脾胃運化失常所產生的寒熱錯雜、升降乖戾之證,若不明和解脾胃陰陽之法,則往往令人束手無策。
目前,本方廣泛應用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病證,運用得當,常可取得滿意的療效。生姜瀉心湯證多由脾胃失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以致寒熱錯雜,水飲內生所致。
其主要見癥為胃痛脘悶不舒,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腸鳴下利,脅下陣痛,或伴有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脈多沉弦,舌上多有水滑之苔。方中重用生姜化飲降逆,輔以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清熱和陽,干姜、半夏之辛熱以散痞和陰,更配以參草大棗補脾和中助其斡旋,于理于證,曲曲中竅。
劉老認為此方“苦降辛開甘補,散飲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臨床應用每收捷效。而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人參,加重甘草之劑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義在緩客氣之逆,益中州之虛佐以大棗之甘,加大扶虛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連清其客熱,干姜溫其里寒。務使中氣健運,寒熱消散,胃氣不痞,客氣不逆則愈。
總之,上述半夏、甘草、生姜三瀉心湯乃辛開苦降之代表方劑,均為針對寒熱錯雜之“心下痞”證而設,臨床表現以中見痞滿、上見嘔吐、下見下利為共同特點,病機為脾寒胃熱并存,寒熱互結痞塞于中。此方實為辛開苦降法的種加減化裁,均采用等、連與干姜、半夏配伍,芩、連苦泄以清熱,半夏、干姜辛開而祛寒,如此寒溫合用,苦辛并投,使氣機得暢,升降得調,從而達到開結消痞的目的。臨床中只需抓住或痞滿而痛、或下利、或嘔吐的癥狀特點,證屬中焦寒熱錯雜者,均可加減應用。
10、滋養胃陰法胃稱陽明,“兩陽合明”,標志著陽氣的隆盛,所以胃氣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陽明之氣為燥,故同太陰為表里,胃陽雖盛而不致亢,賴有津液之陰以濟其剛,故胃氣得以下行為順,若胃液不足,盛陽無制,則燥氣得逞,胃失和降則成病,臨床癥見: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燒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此時治療當以滋養胃陰為主,劉老常選用益胃湯加減。玉竹10g,生地黃10g,麥冬30g,沙參10g,冰糖10g。
益胃湯法原出于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經吳鞠通歸納總結后,提出“益胃湯”這一方名,他認為“蓋十二經皆稟氣于胃,胃陰復而氣降得食,則十二經之陰皆可復矣,欲復其陰,非甘涼不可。湯名益胃者,胃體陽而用陰,取益胃之用義也”。
本方由沙參、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組成,以甘涼柔潤之法滋養胃陰,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同時,劉老治療陰虛胃痛,常在大量滋陰藥物的基礎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陰藥膩胃。
此二藥并用有治療肝胃氣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氣最濃,清而不濁,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氣活血,宣通窒滯,而絕無辛溫剛燥之弊”(《本草正義》),對于慢性胃炎之陰虛者,實有一舉兩得之妙。
11、益胃和肝法正常情況下,肝胃之陰液,具有節制肝、胃之氣陽的作用。肝陰虛或者胃陰虛,不能節制其臟腑之氣陽,則可導致肝胃失和。因此,肝胃陰虛而失和是不可分割的,在病因、病機、辨證及治療上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將之與一般的肝胃不和相提并論。
一旦肝陰不足而不能制約肝陽,則使肝陽發動,肝氣橫逆或胃液虛損而不能濟于胃陽,則盛陽無制,燥氣得逞而使胃失和降。肝陰虛所致的肝氣橫逆以及胃液虧損所致的胃失和降,相互影響,最終構成了“陰虛性的肝胃不和”。
對于肝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癥見胃脘痞脹或疼痛,胸脅滿悶,噯氣或呃逆,伴見不欲飲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發干,尤其以晨起為甚,或兼低熱,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數。
劉老常用柔肝滋胃湯以治之。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川楝子、佛手、橘葉、牡丹皮。
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調氣之功,又滋養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氣而不犯香燥劫陰的特點。
臨床常用加減法:如胸咽堵塞者加貝母、郁金、枇杷葉、射干等宣肺利咽以順其氣;頭目眩暈者加菊花、珍珠母、石決明等平肝以潛陽;惡心嘔吐者加枇杷葉、竹茹、荷蒂等和胃以降逆;不欲飲食者加生扁豆、生谷芽、石斛等滋養脾胃以健其運化;大便泄瀉者去生地黃,加生牡蠣、生山藥等健脾以固澀。
對于胃陰虛為主的肝胃不和,臨床癥見胃中灼熱疼痛,口咽干燥,雖欲飲水而量不多,納食減少,厭食葷腥,大便偏溏,或兼胸脘脹滿,噯氣不除。舌質紅絳,無苔或少苔,脈弦細或數。
治用益胃和肝湯,組成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白芍、枇杷葉、川楝子、郁金、荷蒂、牡丹皮。本方具有滋胃陰、和肝氣之功,以養陰涼血,通胃平肝,滋而不膩,疏而不曠,降而不瀉為特點。
此外,如果胃中灼熱,加大石斛、黃精、山藥之劑量以和其陽熱之氣;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綠粵梅、佛手等調理氣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蠣,甚者加烏梅;心煩寐差者則加夜交藤、合歡花等。
12、溫中健脾法若胃病日久,中陽不振,寒自內生,故胃痛綿綿,因寒得溫而散,得冷則凝,故喜噯喜按,喜熱飲食,遇冷痛甚。臨床癥見胃痛綿綿,遇冷痛甚,喜按喜噯,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熱飲食,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沉細弦等。
治宜溫中健脾,益氣止痛,劉老常用黃芪建中湯治之。
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棗6枚,黃芪5g,炙甘草6g。
若胃虛而寒,上脘作痛,時發時止,悠悠而痛,飲食減少或乏味,或消化不良,或作嘔,體瘦面白,舌嫩脈弱者,劉老又用香砂六君子湯治之。而對于胃潰瘍屬虛寒者,見胃痛、頭痛、呃逆、泛酸、時有煩躁者,則治以吳茱萸湯溫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
推薦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優點:懸灸微煙、滲透性強、易操作、隨時隨地灸、多穴位同時灸
燃燒時間:30分鐘左右
方便指數:★★★★★
效果指數:★★★★★
推薦指數:★★★★★
點擊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國 傳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腸胃感冒視頻學習
本文摘自《吉林中醫藥》2013年06期,作者:閏軍堂,劉曉倩,馬小娜,趙宇明,王利敏,梁永宣,王慶國。轉載請注明來源。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五味古法中醫}
民間中醫網
華夏中醫網
原始點論壇
中華傳統文化論壇
(撰稿支持)
| 上古傳承 經典中醫 |
已入駐騰訊新聞、鳳凰新聞、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悅讀、ZAKER、鮮果閱讀等客戶端
原始點公益聯盟成員
投稿、商務合作,聯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醫 』
傳統中醫,專家團隊
健康養生之術、膳食調理之法
高質量健康生活養成計劃請長按此QR碼:
品牌傳播 | 企業專訪 | 投稿合作
請添加QQ:40304452
一、桂枝湯類方歌21
二、麻黃湯類方歌8
三、葛根湯類方歌3
四、抵擋湯類方歌3
五、梔子豉湯類方歌7
六、陷胸湯類方歌6
七、瀉心湯類方歌6
八、甘草湯類方歌4
九、苓桂湯類方歌6
十、黃芩黃連湯類方歌4
十一、白虎湯類方歌3
十二、承氣湯類方歌6
十三、柴胡湯類方歌7
十四、當歸芍藥湯類方歌4
十五、干姜湯類方歌3
十六、赤石脂湯類方歌2
十七、四逆湯類方歌9
十八、雜方類方歌11
一、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湯:
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棗。
啜粥溫服取微汗,調和營衛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湯:
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幾幾反汗濡。
解肌驅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湯:
桂加附子治有三,風寒肢痛脈遲弦。
汗漏不止惡風甚,肌膚麻木衛陽寒。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滿心悸膻中虛。
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桂枝去芍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
脈促無力舌質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時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
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濕。
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熱翕翕。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小建中湯:
桂加飴糖小建中,倍加芍藥方奏功。
虛勞里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去芍恐助陰,痰水犯心狂躁紛。
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勛。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劑量增,奔豚沖心來勢兇。
平沖降逆解外寒,補心代腎立奇功。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寧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去桂加白術湯:
去桂加術大便硬,寒濕相搏身疼痛。
術附姜棗加甘草,三陰都盡冒始應。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腹痛診,此病原來屬太陰。
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里病。
調和氣血瀉結滯,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參湯:
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匱要略載方
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湯本治表虛,營衛不和是病機。
而今汗出惡風甚,益氣固表加黃芪。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姜;
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痹風痹功效良。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補中虛,小建中湯加黃芪,
能治虛勞里急病,益氣固表最有力。
二、麻黃湯類方歌(八首)
麻黃湯:
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
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大青龍湯:
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煩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討。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干姜。
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里飲病為殃。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
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
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
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
此方原來無里癥,助陽發汗保安康。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桂湯芍姜,知膏天冬苓術黃。
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并用和陰陽。
增:金匱要略載方
麻黃加術湯:
煩痛濕氣里寒攻,發汗為宜忌火攻,
莫訝麻黃湯走表,術加四兩里相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湯方除桂枝,發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濕熱,風濕發熱亦可祛。
文蛤湯:
文蛤湯方七味藥,麻杏石甘蛤姜棗;
喘咳氣急煩渴癥,止咳定喘療效高。
越婢湯:
瀝水消腫越婢湯,麻黃石膏甘棗姜;
發汗解表與利水,善治身腫風水傷。
越婢加半夏湯:
越婢又加半夏湯,甘草大棗與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熱,麻黃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術湯:
越婢加術治風水,一身面目盡水飲,
小便不利濕痹痛,發汗利水腫自診。
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治寒飲,咽喉不利在宣肺;
細辛紫菀款冬花,姜棗半夏與五味。
三、葛根湯類方歌(三首)
葛根湯:
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幾幾強。
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
疏表解肌利腸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芩連加甘草,協熱下利喘汗寶。
清熱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錢好。
四、抵當湯類方歌(三首)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五藥討。
太陽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當湯:
抵當湯中用大黃,虻蟲桃蛭力最強。
少腹硬滿小便利,攻瘀逐熱治發狂。
抵當丸:
抵當丸即抵當湯,搗藥成丸煮水漿。
連渣服之只一顆,緩攻瘀血正不傷。
附:金匱要略載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
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瘀積胎可安。
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鱉甲六柴胡,
黃姜桂葦樸紫葳,夏膠芍甘蟄蟲五,
葶參各一曲麥二,赤硝十二三芩婦,
烏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梔子豉湯類方歌(七首)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治虛煩,懊憹顛倒不得眠。
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痛藥不添。
梔子甘草豉湯:
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梔子生姜豉湯:
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梔子厚樸湯:
梔子厚樸藥有三,梔子厚樸枳實煎。
心煩腹滿分上下,清煩瀉滿兩證兼。
梔子干姜湯:
梔子干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
寒熱并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枝豉勞復寶,食后再加大黃好。
酒疸心熱且懊憹,梔子大黃力能討。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濕熱黃,發熱尿赤量不長。
梔子黃柏兼甘草,清熱祛濕好思量。
六、陷胸湯類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
項強如痙君須記,大黃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
熱氣內陷水熱結,小有潮熱要參詳。
十棗湯:
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
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大瓜蔞,半夏黃連三藥投。
痰熱膠結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貝,寒實結胸此方貴。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傷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氣沖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豉湯。
七、瀉心湯類方歌(六首)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合成方。
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渣重煎調胃腸。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
清熱瀉痞沸湯漬,擅治煩躁吐衄殃。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芩連黃,惡寒汗出痞為殃。
專煎輕漬須記住,瀉熱之中又扶陽。
生姜瀉心湯:
生姜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
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
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用芩連,干姜半夏參棗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
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湯類方歌(四首)
甘草湯:
甘草名湯咽痛求,生用一兩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藥,清解少陰效最優。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少陰虛,心悸脈結證無疑。
麥地麻膠桂姜棗,清酒與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四味,桂枝白術藥方備。
骨節掣痛不可近,惡風短氣陽虛最。
甘草干姜湯:
甘草干姜二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
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附:金匱要略載方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生姜甘草湯:
生姜甘草人參棗,益氣生津溫肺好;
化濁降逆除痰涎,肺痿虛寒效最高。
大黃甘草湯:
降逆大黃甘草湯,主治胃熱氣逆方,
口干口苦與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湯:
蛔蟲心痛吐涎多,毒藥頻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兩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烏頭湯:
烏頭湯中用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當;
痹證多因風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術甘湯類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苓桂術甘溫藥方,氣上沖胸水為殃。
頭眩心悸陰邪重,咳嗽短氣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苓桂棗甘伏水邪,臍下悸動用則確。
或者上沖發奔豚,甘瀾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
茯苓甘草與桂姜,胃中停水悸為殃。
氣趨小腹或成泄,健胃瀉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澤豬術,水停膀胱津不輸。
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豬苓湯:
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
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藥不繁。
附:金匱要略載方
防己茯苓湯:
防己茯苓黃芪隨,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氣通陽消水腫,小便通利陽乃回。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金匱方,白術甘草棗生姜;
汗出惡風兼身重,表虛濕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飲保安康。
十、黃芩黃連湯類方歌(四首)
黃芩湯:
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脈弦細。
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
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黃連湯:
黃連湯內參連草,姜桂半夏和大棗。
胃中有寒心胸熱,嘔吐腹痛此方寶。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治少陰,煩躁不寐脈數頻。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十一、白虎湯類方歌(三首)
白虎湯:
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滔滔。
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
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后虛羸嘔逆方。
不欲飲食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附:金匱要略載方
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方,桂枝甘草白虎湯,
論中原本治溫瘧,表里痛熱皆能章。
十二、承氣湯類方歌(六首)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償。
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譫語舌苔黃。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譫語腹脹詳。
識得燥結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
潮熱蒸蒸濈濈汗,腹滿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結津液少。
枳樸大黃瀉胃強,麻杏芍藥滋脾約。
蜜煎導方:(方歌見下)
豬膽汁灌方:
蜜煎熟后樣如飴,稍冷搓挺四寸余。
溫納肛門潤腸燥,古法導便嘆驚奇。
津虧有熱便不出,豬膽一枚方相宜。
膽汁調醋灌腸內,虛家便秘見效奇。
十三、柴胡湯類方歌(七首)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
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后煎入藥良。
日晡潮熱胸脅滿,調和胃膽利少陽。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兩方合,善治太少兩經疴。
心下支結關節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
減去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氣結肢不暖。
脈沉而弦胸脅痛,隨證治療須加減。
十四、芍藥當歸湯類方歌(四首)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陰利血脈,滋陰柔肝效立瘳。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后陰陽兩俱傷。
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非凡。
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
內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增:金匱要略載方
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用川芎,白術苓澤六味同;
妊娠腹中綿綿痛,調肝理脾可為功。
溫經湯
溫經湯用吳萸芎,歸芍丹桂姜夏冬;
參草益脾膠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十五、干姜湯類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湯:
干姜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寧。
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湯):
理中白術與人參,干姜炙草四藥親。
脾陽虛衰寒濕甚,腹滿吐利脈遲沉。
附:金匱要略載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嘔沫涎多,胃腑虛寒氣不和;
姜夏等磨漿水煮,數方相類頗分科。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
寒疝沖起有頭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湯類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桃花湯: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湯類方歌(九首)
四逆湯: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將將有專長。
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陰亦摧。
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
補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
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真武湯:
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苓芍生姜共,內惕心悸小便難。
白通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附子湯:
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
參附苓術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匱要略載方
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棗五般齊;
寒邪直中腹中痛,溫中止痛宜此劑。
十八、雜方類方歌(十一首)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
脾氣不運痰氣結,三補七消法超群。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
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
豬膚湯:
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苦酒湯:
半夏一枚十四開,雞清苦酒攪幾回。
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半夏散及湯:
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烏梅丸:
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干姜參歸用。
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
識得欲飲屬內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巔。
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燒裈散:
近陰襠處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
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牡蠣澤瀉湯:
牡蠣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
商陸葶藶瀉水結,蜀漆海藻破堅邪。
附:金匱要略載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產后腹痛蓐勞匡。
亦有加入參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腎氣丸: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淮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桂附,引火歸原熱下趨。
柏葉湯:
柏葉湯治吐血方,馬通艾葉與干姜;
中焦虛寒血失統,寓寒于溫效力彰。
黃土湯:
黃土湯用芩地黃,術附阿膠甘草嘗;
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喘,難臥仍加半夏良。
瓜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薤白半夏湯,祛痰寬胸效顯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寬胸散結又通陽。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厚蔞合治胸痹方;
胸陽不振痰氣結,通陽散結下氣強。
厚樸七物湯:
厚樸七物是復方,甘桂枳樸姜棗黃;腹滿發熱脈浮數,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匱方,歸芎苓術牡干姜;
辛防參桔芩礬桂,重用甘菊降壓良。
小半夏湯:
小半夏湯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礎方;
主治痰飲嘔吐證,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湯:
見小半夏湯方歌內
百合地黃湯:
不經汗下吐諸傷,形但如初守太陽。
地汁一升百合七,陰柔最是化陽剛。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無熱亦無,變成發熱熱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兩,百合烘篩一兩需。
附:王清任逐瘀類方歌(七首)
1.通竅活血湯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酒蔥姜。
當歸川芎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
2.會厭逐瘀湯
會厭逐瘀是病源,桃紅甘桔地歸玄。
柴胡枳殼赤芍藥,水嗆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生地桃,紅花歸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勞。
4.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
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湯
少腹逐瘀桂茴姜,當歸川芎赤芍黃。
元胡沒藥五靈脂,經暗腹痛急煎嘗。
6.身痛逐瘀湯
身痛逐瘀桃歸芎,紅花秦羌膝地龍。
靈脂香附沒藥草,通絡止痛力最雄。
7.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君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1
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湯: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棗。啜粥溫服取微汗,調和營衛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湯:桂加葛根走經俞,項背幾幾反汗濡。解肌驅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湯:桂加附子治有三,風寒肢痛脈遲弦。汗漏不止惡風甚,肌膚麻木衛陽寒。
四、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滿心悸膻中虛。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五、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脈促無力舌質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六、桂枝麻黃各半湯: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
七、桂枝二麻黃一湯: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時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湯: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濕。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熱翕翕。
十、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十一、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十二、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十三、小建中湯:桂加飴糖小建中,倍加芍藥方奏功。虛勞里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去芍恐助陰,痰水犯心狂躁紛。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勛。
十五、桂枝加桂湯:桂枝加桂劑量增,奔豚沖心來勢兇。平沖降逆解外寒,補心代腎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寧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十八、去桂加白術湯:去桂加術大便硬,寒濕相搏身疼痛。術附姜棗加甘草,三陰都盡冒始應。
十九、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芍腹痛診,此病原來屬太陰。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二十、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里病。調和氣血瀉結滯,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參湯: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2
麻黃湯類方歌(八首)
一、麻黃湯: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二、大青龍湯: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焦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討。
三、小青龍湯: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干姜。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里飲病為殃。
四、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五、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黃連翹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六、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特長。
七、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此方本來無里癥,助陽發汗保康樂。
八、麻黃升麻湯:麻黃升桂湯芍姜,知膏天冬苓術黃。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并用和陰陽。
3
葛根湯類方歌(三首)
一、葛根湯: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幾幾強。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二、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疏表解肌利腸胃,合病治法好思忖。
三、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芩連加甘草,協熱下利喘汗寶。清熱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錢好。
4
抵當湯類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五藥討。太陽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成效好。
二、抵當湯:抵當湯頂事大黃,虻蟲桃蛭力最強。少腹硬滿小方便,攻瘀逐熱治發狂。
三、抵當丸:抵當丸即抵當湯,搗藥成丸煮水漿。連渣服之只一顆,緩攻瘀血正不傷。
5
梔子豉湯類方歌(七首)
一、梔子豉湯:梔子豉湯治虛煩,懊憹倒置不得眠。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痛藥不添。
二、梔子甘草豉湯: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三、梔子生姜豉湯: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四、梔子厚樸湯:梔子厚樸藥有三,梔子厚樸枳實煎。心煩腹滿分上下,清煩瀉滿兩證兼。
五、梔子干姜湯:梔子干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寒熱并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六、枳實梔子豉湯:枳實枝豉勞復寶,食后再加大黃好。酒疸心熱且懊憹,梔子大黃力能討。
七、梔子柏皮湯:梔子柏皮濕熱黃,發熱尿赤量不長。梔子黃柏兼甘草,清熱祛濕好思忖。
6
陷胸湯類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項強如痙君須記,大黃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湯: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熱氣內陷水熱結,小有潮熱要參詳。
三、十棗湯: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四、小陷胸湯:小陷胸湯大瓜蔞,半夏黃連三藥投。痰熱膠結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廖。
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貝,寒實結胸此方貴。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傷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氣沖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豉湯。
7
瀉心湯類方歌(六首)
一、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融合方。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渣重煎調胃腸。
二、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清熱瀉痞沸湯漬,擅治焦躁吐衄殃。
三、附子瀉心湯:附子瀉心芩連黃,惡寒汗出痞為殃。專煎輕漬須記住,瀉熱之中又扶陽。
四、生姜瀉心湯:生姜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
五、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用芩連,干姜半夏參棗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六、旋覆代赭湯:旋覆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8
甘草湯類方歌(四首)
一、甘草湯:甘草名湯咽痛求,生用一兩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藥,清解少陰效最優。
二、炙甘草湯:炙甘草湯少陰虛,心慌脈結證無疑。麥地麻膠桂姜棗,清酒與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四味,桂枝白術藥方備。骨節掣痛不可近,惡風短氣陽虛最。
四、甘草干姜湯:甘草干姜二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9
苓桂術甘湯類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苓桂術甘溫藥方,氣上沖胸水為殃。頭眩心慌陰邪重,咳嗽短氣成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苓桂棗甘伏水邪,臍下悸占用則確。或許上沖發奔豚,甘瀾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茯苓甘草與桂姜,胃中停水悸為殃。氣趨小腹或成泄,健胃瀉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澤豬術,水停膀胱津不輸。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五、豬苓湯: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藥不繁。
10
黃芩黃連湯類方歌(四首)
一、黃芩湯: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切脈弦細。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二、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三、黃連湯:黃連湯內參連草,姜桂半夏和大棗。胃中有痛心胸熱,嘔吐腹痛此方寶。
四、黃連阿膠湯:黃連阿膠治少陰,焦躁不寐脈數頻。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11
白虎湯類方歌(三首)
一、白虎湯: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浩浩。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二、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三、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后虛羸嘔逆方。不欲茶飯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12
承氣湯類方歌(六首)
一、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償,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譫語舌苔黃。
二、小承氣湯: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譫語腹脹詳。識得燥結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三、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潮熱蒸蒸濈濈汗,腹滿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結果好,大便秘結津液少。枳樸大黃瀉胃強,麻杏芍藥滋脾約。
五、蜜煎導方:(方歌見下)
六、豬膽汁灌方:蜜煎熟后樣如飴,稍冷搓挺四寸余。溫納肛門潤腸燥,古法導便嘆詫異。津虧有熱便不出,豬膽一枚方適宜。膽汁調醋灌腸內,虛家便秘奏效奇。
13
柴胡湯類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湯: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二、大柴胡湯: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湯: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后煎入藥良。日晡潮熱胸脅滿,協調胃膽利少陽。
四、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雙邊合,善治太少兩經疴。心下支結關節痛,前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蠣。
六、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扣除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氣結肢不暖。脈沉而弦胸脅痛,隨證治療須加減。
14
芍藥當歸湯類方歌(四首)
一、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陰利血統,滋陰柔肝效立瘳。
二、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后陰陽兩俱傷。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三、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杰出。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四、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內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15
干姜湯類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湯:干姜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寧。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二、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干姜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湯):理中白術與人參,干姜炙草四藥親。脾陽虛衰寒濕甚,腹滿吐利脈遲沉。
16
赤石脂湯類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理中不應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二、桃花湯: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陰下利膿血方。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17
四逆湯類方(九首)
一、四逆湯: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將將有專長。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參湯: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陰亦摧。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湯: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補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四、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五、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六、真武湯: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附術苓芍生姜共,內惕心悸小便難。
七、白通湯: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八、白通加豬膽汁湯: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九、附子湯: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參附苓術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18
雜方類方歌(十一首)
一、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脾氣不運痰氣結,三補七消法超群。
二、茵陳蒿湯: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
三、豬膚湯: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四、桔梗湯: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五、苦酒湯:半夏一枚十四開,雞清苦酒攪幾回。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六、半夏散及湯: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烏梅丸: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干姜參歸用。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八、白頭翁湯: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識得欲飲屬內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九、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巔。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十、燒裈散:近陰襠處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十一、牡蠣澤瀉湯:牡蠣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商陸葶藶瀉水結,蜀漆海藻破堅邪。
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975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