煴煴灸陽虛感冒你要了解的煴煴灸陽虛感冒陽虛體質是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時易出現體內陽氣不足、陽虛生里寒的表現,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臥,畏寒肢冷,全身無力或有肢體浮腫,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寒邪外侵或過食寒涼之品、憂思過極、房事不節、久病之后而發病。發病傾向: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淡胖有齒痕。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應以益氣溫陽散寒為治則,還應針對臟腑辨證,分別溫補心、脾、腎之陽氣。用溫補陽氣藥時加少量補陰之品。平素注意調護改善陽虛體質,防止發病。艾灸穴位:1.大椎穴 2.足三里穴。大椎穴屬督脈經穴,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是人體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又稱督脈之海,總督諸陽,為保健要穴。因此,艾灸大椎穴可起到保健作用。艾灸大椎穴具有通陽解表,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清腦寧神,肅肺調氣,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之功效。對陽虛感冒之人以達到溫補陽氣,散寒祛邪的目的。還不了解煴煴灸?客服一對一線上咨詢+招商政策+售后服務
請添加客服
微信ID:CN
溫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于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郵箱:),立即處理。
{五味古法中醫}
民間中醫網
華夏中醫網
原始點論壇
中華傳統文化論壇
(撰稿支持)
| 上古傳承 經典中醫 |
已入駐騰訊新聞、鳳凰新聞、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悅讀、ZAKER、鮮果閱讀等客戶端
原始點公益聯盟成員
投稿、商務合作,聯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醫 』
傳統中醫,專家團隊
健康養生之術、膳食調理之法
高質量健康生活養成計劃請長按此QR碼:
品牌傳播 | 企業專訪 | 投稿合作
請添加QQ:40304452
何為“三伏灸”?
簡單的說,三伏灸就是三伏天艾灸療法的簡稱,是預防虛寒性疾病的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的一段時間。這時,用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隨之生發漸旺,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里散寒藥物,天人合擊,最容易把冬病的病根拔除,這也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原因。
此外,三伏天不僅是外在氣候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自身陽氣最旺的時候,這時做艾灸,就是利用“天之陽、地之陽(艾灸)、人之陽”三重合力,固本扶正,祛除一切寒濕,打通瘀阻經絡,此時艾灸可以最大程度獲得治療效果。
三伏灸對什么人好呢
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
陽虛,手腳冰涼,容易感冒的人。
風濕痛癥
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慢性泄瀉(經常腹瀉)
下元虛寒者,比如經期冷痛
多囊卵巢綜合征
三伏灸的具體時間
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7月16日(農歷五月廿六)——7月25日(農歷六月初五)
中伏7月26日(農歷六月初六)——8月14日(農歷六月廿五)
末伏8月15日(農歷六月廿六)——8月24日(農歷七月初六)
我們現在艾灸,叫做伏前預熱灸
伏前預熱灸,有個經典的灸法
調氣血灸法:
女性先灸右曲池,右足三里,再灸左曲池,最后灸左足三里。
男性,先左曲池,左足三里,再灸右曲池,最后灸右足三里。
大家可以試試喔
關注艾灸學堂,每天分享經典艾灸案例
大自然有24節氣,人體的頸椎,胸椎,腰椎共有24節,正好與大自然的24節氣暗合。頸椎1,2,3節為大雪,小雪,立冬。腰椎的3,4,5節為大寒,小寒,冬至。根據24節氣與椎體對應情況,以及頸椎1-3節,胸椎5-8節,腰椎3-5節,在人體中的作用,我們把頸椎1-3節稱作“風寒關”,胸椎5-8節稱作“氣血關”,腰椎3-5節稱作“寒冷關”。
1.風寒關一旦受到損傷,如寒冷的侵襲,可出現腦血栓,腦梗塞,可因激動造成陰陽失調發生腦溢血,過度疲勞和長期的寒冷刺激,可導致血管的激烈收縮及腦部疾病,中樞神經的指令不能正常下傳,還可造成各系統功能失調而出現功能性疾病。風寒關因其“冰天雪地”,當用手感探病時,會有麻木,發刺,陰寒之感。要想打通此關,應先解開肩中腧穴,打開神經通道,該穴可主全身氣血,通七竅,這樣才會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2.氣血關主管全身氣血,各系統功能失調可導致坐臥不安,心煩意亂,力不從心等,長期失調還可導致脾胃虛弱,食少納差,氣短,臟腑功能失調等癥。
3.寒冷關一身正氣,如營衛不當就會導致胃腸,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胃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月經不調,宮頸炎,附件炎,盆腔炎,腫瘤,腰膝冷痛,頭暈眼花,健忘,失眠多夢等。
打通三關的一般方法有:輕慢拍打(痛擊病灶法),點穴按摩,魔掌療法,意火。必須注意:拍打不宜過重.
脊柱旁取穴竅門
在找脊椎部的穴道時,數凸骨就可發現穴道,不過,并不需總是都從最上面頸椎的凸骨開始數起。因此,可利用下列的方法,找出作為基準的棘突。
頭往前低下時,脖子后面所露出的一塊骨,就是第七頸椎骨。而第七頸椎骨下面的一個背骨突出處,即是第一胸椎骨。
若以線連結左右兩邊肩胛骨的下端,正好是第七胸椎骨和第八胸椎骨間的突起處。
腰的左右邊有極突出的“髂骨”(為髖骨最上部),而連接其左右側上端之線,則為第四腰椎棘突之突起處,這也是系腰帶的位置。
脊椎上及旁邊的人體穴位是非常豐富的,且布滿了被廣泛用于疾病治療的穴道,對于任何想致力于人體穴位療法的愛好者來說,掌握好“脊柱旁取穴竅門”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穴位羅列如下
督脈上相關穴位:
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靈臺穴、至陽穴、筋縮穴、中樞穴、脊中穴、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腰俞穴、長強穴,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相應的棘突下。
足太陽膀胱經上相關穴位:
肩中俞穴、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再有:
肩外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這些穴位依次分布在脊椎棘突下,左右旁開3寸處。
附:
穴位:脊柱穴位
位置: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稱推脊柱,約推100~300次。
主治:脫肛,便秘,泄瀉等。
艾灸督脈膀胱經通三關
艾灸督脈可以讓你的陽氣在體內慢慢積聚起到大補陽氣的作用,使之到達體表起到御邪防病,在內到達全身各處起到溫通經脈、溫熙臟腑的作用。
艾灸督脈對女性面部的黃褐斑、雀斑、痤瘡等各種隨著衰老的出現的癥狀,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這些都是通過調節全身的陰陽的平衡來調理全身的各臟腑的功能,以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督脈艾灸取穴:大椎穴、風門穴、身柱穴和命門穴
1、大椎穴
定位:在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療感冒、瘧疾、頸椎病、痤瘡等等,人體諸陽之匯,是人體所有陽經交匯的一大要穴。
2、風門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常被用于治療一些外感風邪的疾病,像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脖子僵硬、胸背痛等。
3、身柱穴
定位:在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治療感冒、哮喘、夜尿癥等病癥,特別是此穴用于兒童身上效果更佳,可以說是兒童的強身保健穴,經常艾灸小孩的身柱穴,孩子能夠少感冒,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
4、命門穴
定位: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常被用于后背發涼、手腳發涼和腰酸腿寒這類有陽虛癥狀的疾病。
以上穴位艾灸時間:每日灸一次,每個穴位灸30-4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堅持灸10天,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背部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體堅實的保護屏障。經常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真實案例體現
案例一: (劉某),女,42歲。
頸椎椎間盤突出多年,C3,C6都有問題,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膨出。已經針灸了2年,艾灸一年,沒有任何好轉,反而比之前加重,自述是長期工作低頭導致的,年輕拼命工作,腰膝酸軟,腎氣不足,經常乏力。治療方案,督脈鋪灸,祛除寒氣,活血化淤,濡養筋骨,清除淤血,讓椎管矯正,疏通氣血。連續做了一個多月,一次比一次效果好,精神上感覺神清氣爽,腰背能挺直了,后背輕松,頸椎疼痛減輕,人看上去年輕了許多,面部由原來的無血色,做完后面如桃花,整個人陽氣補充充足,氣血充裕全身,可以調理臟腑,艾灸,講究的通,透,之前有人說艾灸不管用,那是因為艾灸的量不夠,力度尚淺,只能去除身體表層的濕氣,起不到調理身體機能的作用。陽氣補充足了,就像汽車加滿了油,才可以運轉游刃有余,希望親們可以集中按照療程艾灸,才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案例二: (劉某),女,33歲。
我整個后背酸痛半年多,早上起來的時候最嚴重,另外小腿還冷、睡眠質量一直都比較差、可能是睡眠不好的原因所以臉色也不太好,發黃,嘴巴里面經常會覺得苦,白帶也是黃黃的,白天上班總是覺得很困,偶爾還有點胃痛。因為上班,也沒有特意去治療,嚴重的時候就偶爾拿點藥吃吃。
2015年12月份開始接觸艾灸,開始就是點艾條灸灸,有時候下班回來累了就不灸了,這樣隔三差五的效果也不太明顯,現在下班回來我就邊看電視邊灸,定個鬧鐘灸多久就好了,果然艾灸還是要堅持,大概一個半月左右,后背酸痛基本好了,只有胸至腰的這段脊柱在腰挺直時還有點痛,其他所有不適都沒感覺了。
命門火衰型的陽痿常伴有頭暈耳鳴,面色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精薄清冷等病癥。
因命門火衰是腎陽虛,所以在治療上要以補腎陽為主。用艾條溫和灸關元、腎俞、命門穴就可以溫補腎陽。具體操作時用艾條在每個穴位上灸15 ~ 20分鐘,每日灸一次,15次為1個療程。
關元穴是任脈穴位,位于臍下3寸,又是足太陽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與任脈的交會穴。任脈為諸陰之海,為陰經脈氣所匯聚。而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臟也要靠脾運化的水谷精微、氣血的滋養才能正常工作。肝為血海,主藏血,沒有血液的供應,陰莖是不會勃起的。腎是主管著“二陰”,前陰就是生殖器,后陰就是肛門,所以,陽痿就要找腎臟來治病。
關元穴
灸法:艾條懸灸,15~20分鐘。
腎俞穴是足太陽膀耽經的穴位,足太陽循經到達腰部的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而且腎俞穴還是腎臟的背俞穴,所以艾灸腎俞穴對腎臟有補陽氣的作用。
腎俞穴
灸法:艾條懸灸,15~20分鐘。
命門穴,一看也知道它和命門之火有關了。命門,意即生命之門,是元氣之根本,五臟六腑的本源。《難經三十六難》就說:“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于督脈上的穴位。命門穴在左右腎的中間,是督脈的穴位,也是督脈溝通腎經的門戶。督脈是陽脈之海,艾灸這個穴為就是給命門“點火”助陽,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陽痿、早泄、遺精、遺尿、畏寒肢冷等腎陽虛衰病證。
命門穴
灸法:艾條懸灸,15~20分鐘。
艾灸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醫治療方法,一般我們可以用艾灸治療各種體寒疾病,因為艾灸有很好的溫經散寒的作用,所以艾灸也被用于治療婦科問題等等,其實艾灸的使用是比較廣泛的。那么,一般艾灸可以用來治療哪些疾病呢?中醫里面都有艾灸治療什么呢?
1、艾灸治療頭痛
頭痛癥狀表現
外感頭痛起病較急,常伴隨惡寒,發熱,鼻塞,流鼻涕等表證;內傷頭痛起病緩慢,時發時止,主要有肝陽頭痛,表現為面紅口苦,舌苔薄黃;腎虛頭痛,男性有遺精,女性有帶下,舌紅,少苔等表現;血虛頭痛表現為頭痛,心慌,舌質淡。
艾灸穴位
百會穴:將耳郭折疊向前,找到耳尖,經過耳尖連成一線,與正中線的交點處,即為百會穴。艾灸這個穴位,可以鎮痛止暈,清熱開竅,健腦寧神,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目不能視,鼻塞,鼻出血等癥狀。
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的時足心最凹陷處就是此穴,艾灸此穴可開竅蘇厥,回陽救逆,鎮痙定眩,益腎清心,主治頭痛目眩,小兒驚風,癲癇,失眠等癥。
行間穴:在足部,第1,2趾間,皮膚顏色深淺交界處,艾灸該穴位可以清肝明目,熄風定驚,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中風,癲癇,失眠等癥。
太沖穴:位于足背,第一跖骨間隙后方凹陷處,在拇長伸肌腱外緣,艾灸該穴位有燥濕生風功效,主治失眠,頭痛,腰痛,全身脹痛等癥。
艾灸方法
艾條溫和灸:取百會,列缺,涌泉等穴位用艾條隔開頭發懸灸10-20分鐘,每日1次,5-7次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進行下一個療程,這種灸法適合治療外感頭痛。
艾炷隔姜灸:取列缺穴,選用新鮮的老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扎上小孔,小心施灸10-15分鐘,每日一次,5-7次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以進行下一個療程。
艾熏灸:取列缺,涌泉,行間,太沖等穴位,按照先灸背部再灸四肢的順序施灸,將艾絨或艾條放入溫灸盒內,小心綁在穴位上施灸20-30分鐘,每日一次,5-7日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以進行下一個療程。
2、艾灸治療感冒
感冒癥狀表現
風熱感冒表現:面紅目赤,發熱頭痛,惡心嘔吐,咽干舌燥,咳嗽痰稠,鼻塞無鼻涕,微微出汗和大便干燥等。
風寒感冒表現:渾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有痰,打噴嚏等。
艾灸穴位
風池穴:位于后頸部,正坐姿勢,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與耳垂齊平的凹陷處。艾灸該穴位有醒腦益氣之功效,主治頭痛,眩暈,目赤痛等感冒癥狀。
風門穴: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門穴位于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洼(第2,3胸椎間),左右各2厘米處,或以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艾灸該穴位有疏風解表之功效,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胸背痛等癥狀。
列缺穴:將兩手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分開,于兩虎口處垂直相交,一只手食指搭在另一只手上,手臂自然落下,食指尖處即為列缺穴,艾灸該穴位有止咳平喘,通經活絡,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咳嗽,感冒,氣喘,喉嚨痛等癥。
合谷穴:將拇指和食指張開,以另一只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1,2掌故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艾灸該穴位有疏風解表,通絡鎮痛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口眼歪斜,齒痛,手腕及手臂疼痛等癥。
艾灸方法
艾條懸灸:取風池穴,將艾條放在穴位上,頭發撥向兩邊,小心施灸5-7壯,此方法適合外感風寒。
艾條溫和灸:取上述穴位,先灸頭背部,再灸四肢,將點燃的艾條放在距離穴位2厘米處分別施灸,灸3-5分鐘,每日一到兩次,此種方法適風熱感冒。
3、艾灸治療腹痛腹瀉
腹痛腹瀉癥狀表現
腹部部定時疼痛,大便次數明顯增多,糞便變稀,水分增加,甚至糞便中含膿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變成黃色稀水,氣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墜,里急后重,肛門灼痛等癥狀。
艾灸穴位
下巨虛:在足三里下6寸,條口下約一橫指處,距脛骨前緣約一橫指處,犢鼻與解溪穴的連線上取穴,艾灸該穴位有調理腸胃,通經絡,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腸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間神經痛,下肢麻痹痙攣等癥。
天樞穴:采取仰臥姿勢,天樞穴位于人體中腹部,在肚臍中間,往兩側量三指即是,艾灸該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脹,腹瀉,腹水,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癥。
關元穴:關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艾灸該穴位有補腎益氣,培腎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瀉,痢疾,脫肛等消化系統病癥。
艾灸方法
艾條溫和灸:懸灸下巨虛或天樞穴,每次10-20分鐘,每日一次,5-7日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可行下一個療程。
艾條回旋灸:選合谷,天樞,下巨虛穴,將艾條一段點燃,與穴位保持一定距離,左右來回回旋施灸,一個穴位灸10-15分鐘,灸至局部溫熱紅暈,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4、艾灸治療便秘
便秘癥狀表現
每2-3天或更長時間排便一次,且無規律,長伴隨排便困難或排便間隔時間較長,腹脹,腹痛,大便帶血等癥狀,部分患者還伴隨頭痛頭暈,腹中脹滿疼痛,易怒等癥,甚至引發痔瘡,肛裂。
艾灸穴位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艾灸該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氣機郁滯所致大便不暢,欲解不得,少腹作脹,噯氣頻作等癥。
大腸俞穴:在腰部,兩腰骨高點連線與脊柱交點向兩側旁開兩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艾灸該穴位有調理腸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體內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腸道衛生。
艾灸方法
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一端,將艾條垂直懸起于所選穴位的皮膚上,離皮膚3-4厘米,以感覺溫熱有輕微灼痛感維度,如果覺的太熱可以回旋移動,使溫熱連續刺激,每穴灸5-10分鐘。
艾炷隔姜灸:取新鮮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數孔,施灸時將姜片放在所選穴位的皮膚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點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時,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每穴2-5壯。
4、艾灸的禁忌
(1)疾病禁忌
艾灸雖然具有補益陽氣的作用,但是也能傷陰,因此對于陰虛火旺以及邪熱內熾的患者不宜采用艾灸治療,如中風閉證、高熱神昏、咯血吐血等癥均為使用禁忌。
(2)部位禁忌
面部、重要的臟腑器官部位、乳頭、以及大的血管處等都不宜直接采用艾灸治療;經常活動的部位,關節部位等處不可使用瘢痕灸法進行艾灸,以免艾瘡化膿后難以愈合。此外,孕婦在進行艾灸的時候應當注意避開腹部以及腰骶部等不宜進行艾灸刺激的部位。
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千萬別贏了事業,輸了健康。關注我,學點老祖宗的養生知識,對您有益無害!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969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