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出雙氫青蒿素片增加適應癥的新藥申請。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食藥監局了解到,該申請已順利通過市食藥監局的初審,目前已轉交至國家食藥監總局等待進一步的審批。據悉,這是自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批準為一類新藥后,首次申請增加新適應癥。
雙氫青蒿素片是屠呦呦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作為一種新型抗瘧藥廣被重視。北青報記者了解到,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批準為一類新藥后,屠呦呦教授開始重點研究青蒿素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在研究中發現,雙氫青蒿素片對紅斑狼瘡的治療也有明顯效果。
據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王滿元透露,此次雙氫青蒿素片增加適應癥的新藥申請,就是申請該藥可用于治療紅斑狼瘡。
王滿元表示,早在2004年,屠教授就拿到了關于雙氫青蒿素片增加適應癥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但經費問題使這次臨床研究遲遲未能開展起來。沒有臨床研究報告,就無法進行新藥或者新增適應癥的申請。”王滿元說,雙氫青蒿素片可用于紅斑狼瘡治療,從藥品生產來說,制藥工藝改變不大,利潤難以保證,所以沒有找到合適的藥廠提供經費。2011年,屠教授獲得了拉斯克獎,雙氫青蒿素也隨之重新獲得關注。“遺憾的是,當時申請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已經過期了。”王滿元說。
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正式提出雙氫青蒿素片新增適應癥的申請。國家食藥監總局表示,該申請符合新藥特殊審批程序要求,將加速其審批流程。據悉,市食藥監局藥品注冊處已完成對該申請原始材料的形式審查,并于審查當日下午移送至北京市藥品審評中心進行技術審評。目前已交至食藥監總局,等待進一步的審批。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 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后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研發青蒿素
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
瘧疾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國家年約三億多人感染瘧疾。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瘧藥因瘧原蟲對此產生抗藥性而失效。時值越南戰爭,促使國際上迫切尋找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在國內(曾由“523”辦組織全國七大省市篩選中草藥3200多種,亦有人做過青蒿,認為無效而放棄),國外(美國結合侵越戰爭需要,篩選化合物達三十萬種)大量工作未獲成功的情況下,領導科研組以現代科學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為指導思想,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種方藥基礎上,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藥集》,又從中選200多方藥,組織篩選。經研制380多個樣品,特別結合古代用藥經驗,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青蒿“絞汁”服用截瘧記載中,考慮到溫度、酶解等因素,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于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發現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青蒿素,對鼠瘧、猴瘧均具有100%的抗瘧作用。經大量提取藥物,安全性實驗及自身試服后于1972年,1973年分別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單體,在海南昌江瘧區作首次臨床研究,證實具有勝于氯喹的滿意療效,抗瘧新藥—青蒿素由此誕生。
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離得到青蒿素單體后即著手進行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研究,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有機所和生物物理所協作,最終用X—衍射方法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青蒿素是一個具過氧基團的新型倍半萜內酯,也是一個與過去抗瘧藥結構完全不同的新抗瘧藥,打破了過去認為“抗瘧藥必須含氮雜環”的斷言。為此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找到了一個能解決抗性瘧疾的新藥,而且為尋找新的抗瘧藥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經全國協作,驗證病例達二千多,確證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新藥,特別對抗氯喹惡性瘧有特效。
發現雙氫青蒿素
首先發現雙氫青蒿素
在研究青蒿素化學結構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創其還原衍生物—雙氫青蒿素。這在青蒿素類藥物研究上意義是很大的:
(一)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二)由雙氫青蒿素結構中的羥基得以制備各類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擴大生物活性,促使當今國內、外對青蒿素類藥物研究不斷深入,更好為人類保健作貢獻;(三)經屠呦呦負責的科研組七年努力,得以創制出臨床藥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復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瘧藥,其片劑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劑量小、口服方便、復燃率低、研制簡廉”等優點,特別是經藥效學及臨床研究,證實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劑,在“安全、有效”上,勝于當前注射給藥的同類衍生物,被認為是當前青蒿素類藥物之優選者!該藥于1992年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92衛藥證字X-66、67),已大批生產,經銷國際市場,反映良好,被認為是“國際上治療各型瘧疾的較理想口服治療藥”。
研究青蒿
完成“青蒿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
屠呦呦在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上
“七五”期間,參與國家攻關項目《常用中藥材品種質量研究》中“青蒿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課題,對青蒿進行系統研究,分離鑒定了17個化合物,其中5個為新化合物,并修正了《中國藥典》長期沿用的謬誤。
為防止青蒿素抗藥性的產生,保護青蒿素的臨床使用壽命,避免濫用,與首都醫科大學合作,就“雙氫青蒿素對約氏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青蒿素影響約氏瘧原蟲配子體感染性,但對蚊體內子孢子增值期不起抑制作用,即未能抑制卵囊繼續發育到子孢子。提示青蒿素類藥物不能用于瘧疾預防。
1978年青蒿素鑒定會后,屠呦呦負責的科研組工作繼續不斷深入,青蒿素獲1985年衛生部實施新藥審批辦法后的第一個《新藥證書》(86 -x-01號)。1981年應WHO的請求,在北京召開“青蒿素”專題的國際會議,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為題,第一個作報告,獲得高度評價,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一個抗瘧新藥,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發現這一新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它將為合成設計新藥指出方向”。由此帶動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國家對青蒿素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復方雙氫青蒿
研制青蒿素類和吖啶類抗瘧藥組成的“復方雙氫青蒿素”
為解決多重抗藥性惡性瘧蔓延全球的問題,近年國外十分重視復方的研究。雙氫青蒿素為當前青蒿素類藥物中的首選藥,對多重抗藥性惡性瘧無交叉抗藥性。而吖啶類抗瘧藥—咯萘啶與4-氨基喹啉類、嘧啶類、胍類及磺胺類均無交叉抗藥性。為此設計了雙氫青蒿素與咯萘啶組成的復方。在軍科院支持下,進行實驗研究,確證二藥具顯著協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數為7.6,(高于當前廣泛應用的蒿甲醚和本芴醇組成的復方蒿甲醚,其增效指數為6),且作用位點多,療程短。經二藥聯用治療惡性瘧10例,在12-24小時內,分二次服用,即達高效,40天未見原蟲復燃。已獲專利證書(專利號:ZL 99109669.X)。
雙氫青蒿素栓劑
據WHO資料,每天約有3000個嬰幼兒童死于瘧疾。為此研發了“雙氫青蒿素栓劑”,方便兒童直腸給藥。又用直接得自青蒿的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劑,制作簡便,價格便宜,又不易產生抗藥性。均于2003年獲得《新藥證書》,分別為國藥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擴展藥效
經研究發現,雙氫青蒿素在免疫領域具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降低B細胞高反應性以減少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的自身免疫病,又可提高T細胞的免疫功能。在北醫有關部門支持下,我們已將雙氫青蒿素用于治療紅斑狼瘡和光敏性疾病。現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 99103346.9)。經臨床100例療效初步觀察,總有效率94%,顯效率44%。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那么關于屠呦呦的 勵志 故事 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屠呦呦的勵志故事,供大家閱讀!
屠呦呦的個人簡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寧波,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12月6日,屠呦呦參加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組織的新聞發布會。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北京時間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12月25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獲得“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獎。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1 “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她的“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千錘萬鑿出深山”,學習她的“鉆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藥。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啟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 方法 。如果沒有勇于探索的“鉆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習她的“悟勁兒”。屠呦呦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志,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草藥的《抗瘧單驗方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 經驗 。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悟勁兒”,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首次采用乙醚低溫提取,如愿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
“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她的“補勁兒”。大學時學的是西醫, 畢業 后進入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受過兩年半的“西醫學中醫” 教育 。西學中的屠呦呦在中醫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就在于她的“補勁兒”。不斷注入新知識,貫穿中醫精粹,形成了淵博的學識,才會到達“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學習她的“敢勁兒”。屠呦呦專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與枯燥,勇于面對質疑,不為世俗所動,不圖“短平快”,終于站在科學的巔峰,接受全世界的矚目。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2 在越美戰爭期間,為了幫助越南打擊美國,克服越南境內多發的瘧疾,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組建攻關小組,聚集了當時全國所有藥學專業的專家,有數百人參加。后稱《523工程》。經專家們的日夜奮戰,終于研制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也因此成為目前世界上化學一類藥,唯一由中國人研制的。由于當時正處于“”時期,成果的歸屬并沒有引起重視。八十年代,逐步有了成果意識,就有人提議,既然青蒿素的藥學意義這么大,應該像盤尼西林一樣,申請諾貝爾獎。結果申請 報告 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退了回來,理由是一個獎項最多有三個人并列申請,不授予集體。當年“523工程”的主要參與者又經過激烈討論,最后認為最大貢獻者為四個人,缺一不可。以四人并列重新向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申報,結果由于不符合要求被退回。不然的話,也許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上就有零的突破了。
接下來的許多年,這四個人分別多次申報院士,結果都未獲成功,原因是,四個人中不管誰申報,另外三個人都會舉報他,認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貢獻者。我參加過一次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教授申報院士過程(四個人之一),結果因為另外三個人的舉報沒有成功。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沒有獲得國家科學大獎的原因。這四個人如果有一個人獲得院士,或國家大獎,那就意味著另外三個人處于青蒿素發明者的次要地位。幾十年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個難題被美國人解決了,方法非常簡單。
2011年,素有美國醫藥屆諾貝爾獎稱號的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來到了中國,了解青蒿素發明者情況,同樣遇到了四個人爭持不下的情況,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給四個人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誰應該獲得拉斯克獎?第二個問題:如果你獲得不了拉斯克獎,你認為其他三個人中誰最應該獲得。結果出來了:第一個問題毫無疑問都是認為自己最應該獲得拉斯克獎;第二個問題,有三個人都寫的屠呦呦,結果,這一年的拉斯克獎給予了青蒿素發明者,中國專家屠呦呦。拉斯克獎建立了大半個世紀以來,共有300多位獲獎者,其中四分之一后來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這兩個問題是不是最科學不好評論,但是它解決了幾十年以來的難題。為什么這個問題這么難解決?確實非常復雜。記得當時李國橋申報院士的時候我就是問的這個問題:答復是:這個工程就像百米賽跑,有人在開始領先,有人在中間領先,有人在沖刺時領先,并不是一個人一直領先。課題組成員中也是交替領先,相互啟發促進的。
這個《523工程》辦公室就設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我所工作過的五所,一直從事抗瘧藥的研究,所發明的本芴醇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屠呦呦獲諾獎后,我們不明白,怎么回事,昨天一位教授,給我說得特別清楚。昨天,與趙德昌聊天,他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天經地義的,也是沒有爭議的。他說比如,你發明了面包,他發明了大餅,還有人發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發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五所,抗瘧藥研究成果,以及與瑞士的合作,將抗瘧藥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終被世界認可。消滅了瘧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國之強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國本土科研獲諾獎的依靠!
屠呦呦的勵志故事篇3 誰言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一名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 入職 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一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樣本,先后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一線藥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并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斗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后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國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為“523”。項目背后是殘酷的現實:由于惡性瘧原蟲對氯喹為代表的老一代抗瘧藥產生抗藥性,如何發明新藥成為世界性的棘手問題。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 渠道 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斗志: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于在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一張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辟蹊徑采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并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 種植 物,郁郁蔥蔥地長在山野里,外表樸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一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下一頁更多屠呦呦的勵志故事
本文地址://n85e38t.cn/jiankang/2700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